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扁鵲治病教案復述篇一
1、了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經過,抓住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認讀生字詞。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對扁鵲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認為怎樣的人才可以稱作名醫?
1、說扁鵲是名醫,從哪兒可以看出來?請同學們打開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勾畫出你認為能說明扁鵲是名醫的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匯報 (學生可能會找到“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說”這里的他只站著看了一會,就可以知道他皮膚上有病,說明他醫術高明;幾次拜見都只是通過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說明他確實是名醫。老師相機介紹:相傳扁鵲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創造了:望,聞,問,切四大診法,中醫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長望診和切診。)
3、扁鵲既然是名醫,可蔡桓公為什么卻死了呢?關于這一點扁鵲是怎么解釋的?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扁鵲所說的那段話。(采取多種形式的讀)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經歷了幾個階段?(四個階段)哪四個階段?(師引導讀四個分句)
5、在扁鵲看來,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膚——板書),皮膚上的這點小病可以怎樣醫治?也就是說蔡桓公此時的病只用最簡單的方法——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為了使板書簡潔清楚,我寫成“能治”,(板書“能治”。)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還不相信扁鵲說的話。所以他拒絕醫治。可扁鵲說了,要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通過我們前邊的學習,已經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鵲的推斷,在不斷地向體內發展,那到底發展到過身體哪些部位?是否能夠醫治?蔡桓公分別是怎么對待的?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幾個句子結合三、四自然段仔細讀一讀,想一想,勾一勾有關詞句。
10、生質疑解難:扁鵲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為什么覺得奇怪?
1、蔡桓公本來患的只是皮膚上的小病,為什么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學生體會到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道理。)
2、同學們把這個故事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想想,你還會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漸)
一個短短的寓言故事,讓我們明白了這么多的道理,我想這就是寓言故事能經久不衰,深受大家喜愛的真正原因吧!同學們課后有時間一定多讀讀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會助我們健康成長的。
扁鵲治病教案復述篇二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經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師能夠放手讓學生經過自我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所以,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經過自我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我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為主線,經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應,來探究文本,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經過想象來豐富文本。然而課堂總是生成與思考共同存在的,本課在結課時有了別樣的精彩:
教學片段:
學生1:“我懂得了必須要聽取別人正確的勸告。”
學生2:“我認為像蔡桓公這樣不聽取別人善意的提醒,最終后悔莫及。”
學生3:“不聽好人言,吃虧在眼前。”
……
看得出來,學生都是站在蔡桓公的角度來體會這則寓言的寓意,無論從編者的意圖還是教師的教學目標來看都是順理成章的,按理說在教師系統化地小結之后,這節課也能夠水到渠成地結束了。
然而這時,坐在后排的崔澤宇沒有把手放下,我讓他發言,他卻以語驚四座:“教師,我覺得扁鵲不能見死不救,這樣一聲不響地跑掉不應當!”“為什么不能跑掉?”我追問一句。“雖然蔡桓公已經病入骨髓,但扁鵲用自我的醫術至少還能夠減少他的痛苦,延長他的生命。他這樣跑掉不是個好醫生。”發言的孩子平時就很有自我的主見,他的意見得到了許多學生的附和,議論聲紛紛響起,我做了個手勢讓他們安靜下來,問:“你們認為這時扁鵲該怎樣辦?”這下舉手的比剛才還多,有的說:“扁鵲應當想方設法給蔡桓公治病,救人最要緊!”也有學生反駁:“如果治不好的話,蔡桓公會殺了扁鵲,我覺得扁鵲應當,逃走。他的生命更寶貴。”“那此刻蔡桓公他想活命,肯定會進取治療的,我認為扁鵲應當留下來。”“……”
立刻要下課了,學生的爭論熱情不減,于是我順水推舟,讓他們根據同學的討論,結合自我的想法,隨文練筆,題目叫《扁鵲該不該逃走》……如果一節課中有這樣的節外生枝,“一石擊起千層浪”,這是教師最驚喜的收獲。這節課上學生的回答讓我感受到到了學生的世界是不可低估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我獨特的感受。
[分析與反思]
以上教學片段真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但學生的回答卻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我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當學生進取主動地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時候,教師就成了課堂生成的發現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到底該不該跑呢?他應當怎樣做呢?學生從不一樣的角度發表了自我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此刻的醫生治病救人進行比較,能夠看出學生地的確確地思考了,探究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體現了語文教學開放式的特點。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一樣體驗和獨特感受,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一樣理解,不一樣角度的欣賞。
二、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資料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系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十分趣味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學片段中,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資料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資料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扁鵲該不該逃走,他應當怎樣辦?這樣的問題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動了起來,當課堂上出現精彩的一幕,我們應當去放手,讓學生自我去解決,日記收上來之后,由于經過了課堂的整理與交流,課后的反復思考,比說的更加有力有據。崔澤宇的日記是這樣寫的:“扁鵲,雖然你是一代名醫,以往創下了‘起死回生’的神話,當然你也很負責,一次次拜見蔡桓公,期望他能夠理解你的治療。人總是有很多的缺點,況且蔡桓公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當他意識到自我的錯誤時,你在哪里?是啊!保命要緊,可你怎樣不能去減輕蔡桓公的痛苦呢?也許病是好不了了,可是他也許仍然會感激你,在死之前不帶著遺憾。試想如果你穿越時空來到兩千年后的今日,醫院里到處是患有絕癥的病人,難道你也扭頭就走嗎?我在電視上看到過許多大夫在極力減輕將死之人的痛苦……我欣賞你的才華,但你的做法我實在不能認同……”這孩子以小到大,以古喻今,給這課留下了精彩的回味。
扁鵲治病教案復述篇三
生:醫術高明(師板書:醫術高明)從這則資料當中我們可以知道扁鵲的醫術真的是十分高明。接下來請同學們把書打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于扁鵲的一則寓言,一起來讀一讀課題。
過渡:首先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遇到難度的詞語和句子多讀幾遍,直到讀通順為止。第二想一想這一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自讀可謂,完成兩個要求:
1、把生字的字音讀準確,難讀的詞語和句子多讀幾遍。
2、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詞語指名讀第一行詞語:扁鵲、蔡桓公。(教師相機指導蔡的書寫,學生書空);第二行詞語:拜見、不理睬。(相機指導不理睬的意思);第三行詞語:腸胃、骨髓。(教師夸獎學生骨髓的發音到位);第四行:敷燙、幾劑湯藥。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師: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件什么事呢,你能不能根據這篇課文的課題或者抓住這些關鍵的詞來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同學們,通過這則寓言我們知道,扁鵲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那么他的高明到底表現在什么地方呢?請同學們好好讀一讀課文,把課文當中描寫扁鵲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自己讀一讀,想一想。
3、師:扁鵲醫術高明在哪兒?找到描寫扁鵲說的話多讀讀體會體會生讀扁鵲的話(出示扁鵲的四次話)師:請你去讀一讀,能不能抓住一些關鍵詞來說一說你是怎么看出扁鵲醫術高明的。
生:我從“站了一會兒”看出,扁鵲就站了一會兒就知道蔡桓公生病了,說明他高明。
生:扁鵲能看出蔡桓公的病一點點嚴重起來,并能對癥下藥很厲害?師:同學們,一開始,扁鵲發現蔡桓公的病只是在皮膚上,接著發展到皮肉之間,然后發展到腸胃里,最后是深入骨髓。這個病情是由表及里,由外向內,是越來越嚴重。扁鵲可真是高明。師:誰來讀一讀這幾句話。生讀這四句。
師:是啊,扁鵲眼看著大王的病是一天比一天嚴重,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間二、三兩句話,老師請同學再來讀一讀。生讀二、三句。
師: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扁鵲真的是心急如焚那。我們一起來把這兩句讀一讀。生齊讀二、三兩句。
師:就是這樣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卻沒能治好蔡桓公得的病。這跟誰有關系?(蔡桓公)大家都覺得跟蔡桓公有關系。找一找描寫蔡桓公的句子,用橫線劃出來。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
1、把描寫蔡桓公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2、句子1:指名朗讀,根據插圖,想象一下當時蔡桓公說話的.語氣和態度。交流,在說前加上提示語,再讀一讀。(心不在焉、毫不在意、不以為然、若無其事??)
3、句子2、3:
(1)比較著讀一讀,說說你發現了什么?這兩句都寫蔡桓公的不高興,而且是一次比一次不高興。
(2)口語交際,體會蔡桓公的固執
師:當扁鵲走后,蔡桓公會對旁人說些什么呢?師:左右的人連聲附和——
正是這君臣的一唱一和,使蔡桓公根本聽不進扁鵲的勸告。(板書:不聽勸告)
師:十幾天以后,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這是為什么呢?
指名朗讀扁鵲的話
1、當蔡桓公得知扁鵲到秦國去了又會怎么想呢?請寫下來
2、全班交流,揭示寓意
師:《扁鵲治病》原名《扁鵲見蔡桓公》,選自《韓非子》,同學們課后可以去閱讀這本書。
扁鵲蔡桓公
醫術高明不聽勸告
防微杜漸
扁鵲治病教案復述篇四
1.認識本課的字詞。(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
3.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重點)
4.體會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學習要練好基本功的道理。(難點)
【教具準備】課件(筆順動態演示朗讀音視頻)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談話導入。
(醫術高明的人叫名醫。)
(有名氣的醫生叫名醫。)
你能說出一兩個你知道的名醫嗎?
(李時珍、華佗和扁鵲。)
(扁鵲原名叫秦越人。)
你知道中醫的四大診法嗎?
(望、聞、問、切。)
這四大診法,被中醫一直延用至今。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與名醫有關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師:“能手”是什么?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射箭能手。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都是通過后天的努力學習得來的。
二、背景介紹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于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扁鵲治病教案復述篇五
1、學習本課生字詞語,理解“拜見、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請賞”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
(一)、談話,導入新課
1、我知道同學們讀過不少課外書籍,特別是寓言故事,對吧。那你讀過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3、了解扁鵲并質疑課題。
(1)扁鵲治病,扁鵲是誰呀?(師生共同簡介)
(2)根據“治病”質疑:扁鵲給誰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嗎?……
3、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同走進這個寓言故事吧!
(二)、讀文學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標出生字生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出示字詞,誰來把這些生字讀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給大家提個醒?(如:睬的聲母是c,不是sh。)那在寫或記的時候又該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鵲……)
3、采取各種形式的讀生字詞。并出示文中的詞語開火車讀。
4、分組讀課文,師生集體正音。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想好以后與同桌互相說一說。
2、指名說說每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3、把每個自然段的內容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按什么順序寫的?
(四)、作業
1、抄寫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扁鵲治病教案復述篇六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拜見、理睬、無能為力”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
3、了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經過,抓住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漸,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
一、成語導入,簡介主角。
(一)、一位古人踏著時光的隧道來到了我們身邊(課件顯示頭像及名字),他就是——扁鵲(齊讀)。這位古人到底是何許人士,讓我們從這些成語里猜想一下。(自讀)
課件顯示:救死扶傷藥到病除妙手回春對癥下藥起死回生杏林春滿
(二)、你們從這些成語里知道了扁鵲是一個什么人?
(三)、這些成語都是對技術精湛、道德高尚的醫生的高度贊美,而扁鵲恰恰就是這樣一位名醫,請同學們帶著贊美之情一起來讀讀這些成語吧。(齊讀)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記住這些美妙深遠的成語,并把它們運用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
(四)、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戰國的蔡桓公發生了一個故事,廣為流傳。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一)、請打開課文,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老師希望大家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困難的句子多讀幾遍。并且試著用簡單的幾句話說說故事的內容。(學生讀課文)
(三)、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內容。
三、尋找蔡桓公病死之“因”。
(一)、扁鵲?
1、從同學們剛才的描述中,我得知了扁鵲并沒有成功地施展他高超的醫術,蔡桓公竟然病死了。難道這扁鵲只是徒有虛名,他并沒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能力嗎?請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默讀課文,勾畫出你認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句子。
2、學生交流默讀自學的結果。(不是)
(1)、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他只站著看了一會,就可以知道他皮膚上有病,說明他醫術高明。)
對啊,當醫術高明的扁鵲一判斷出蔡桓公得病,便及時地勸說到——(引讀扁鵲說的話)
(2)、又過了十來天,扁鵲又來拜見蔡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只隔了十來天,扁鵲就看出了蔡桓公的病的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
當扁鵲發現病情變化時,他又一次勸說到——(引讀扁鵲說的話)
(3)、十來天后,扁鵲再一次來拜見,對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隔了十來天,扁鵲又看出蔡桓公的病的已經發展到腸胃了,知道病情已經十分嚴重了。)
當扁鵲發現病情嚴重時,他再一次勸說到——(引讀扁鵲說的話)
(4)、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扁鵲只是望一下,就知道蔡桓公的病已經無法醫治了。)
(5)、扁鵲解釋道:“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請求給他醫治!”(病到什么程度,怎么治分析得十分清楚,胸有成竹,不愧為名醫。)
3、扁鵲通過4次簡單的看、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處、病的進展,他不愧是醫術精湛啊,他也希望蔡桓公能早日痊愈,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勸告蔡桓公(課件集中顯示扁鵲的3次勸告,齊讀)
4、扁鵲為什么三次勸蔡桓公治病呢?(關心病人、醫德高尚……)
6、同學們,請你們扮演一回扁鵲,帶著越來越擔心,越來越急迫的心情,讀讀這3次勸告。(學生練讀)
7、3位學生合作朗讀;男——女——全班合作朗讀。
(二)、蔡桓公?
1、為什么蔡桓公遇到醫術如此精湛、醫德如此高尚的扁鵲,還是病死了呢?(他不相信扁鵲,拒絕治療.)
2、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劃一下蔡桓公不相信扁鵲,拒絕治療的句子。
3、學生交流默讀自學結果。
(1)、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a.這是一個怎樣的蔡桓公?(自以為是,聽不進意見。)
b.你來當一回自以為是的蔡桓公,讀。
(2)、扁鵲走后,蔡桓公對左右的人說:“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醫冶沒有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a.這是一個怎樣的蔡桓公?(傲慢、不以為然)
b.你來當一回不以為然的蔡桓公,讀。
(3)、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
a.這是一個怎樣的蔡桓公?(不耐煩、生氣)
b、生氣的蔡桓公雖然沒有說話,他會想什么了?(請學生用生氣的語氣把蔡桓公的想法說出來)
(4)、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
a.當扁鵲第4次勸告蔡桓公,而且說他已經十分嚴重的時候,他僅僅是一點點不高興嗎?(憤怒)
b、如果扁鵲再勸告下去的話,蔡桓公有可能會做什么事?
c.所以,扁鵲連忙——退了出來。(引讀)
4、正是蔡桓公的自以為是、傲慢自大害死了他啊,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自以為是、傲慢自大吧!(齊讀4句)
5、像他這樣不相信自己生病了,不愿意治病的情況我們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那就是“諱疾忌醫”(師:板書“諱疾忌醫”)
6、請同學們聯系蔡桓公的表現,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7、當我們生病時,要不要像他這樣諱疾忌醫呢?(不要,師在“諱疾忌醫”前板書“不要”)
9、評議:對啊,如果在一開始的時候,蔡桓公就能夠對這個微小的毛病引起重視(板書:微),進行及時的防治(板書:防),就能杜絕病情的漸漸變化(板書:杜漸),毛病就一定會治好的。這就叫做防微杜漸(齊讀)。
10、在生病時,我們要防微杜漸。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面對細微的錯誤、缺點、壞習慣時,我們要不要防微杜漸呢?(要,教師板書:要)
四、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一)、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你的身邊有沒有像蔡桓公這樣的人呢?能舉例說說嗎?(有一天,我穿得很薄,媽媽叫我穿厚點,我沒聽她的,還跑出去玩,結果感冒了;有一次,我沒有做完作業,組長叫我補上,我不聽他的,后來被老師批評了。)
(二)、在《扁鵲治病》這個故事中,扁鵲一心想救蔡桓公,可是沒辦到,假如你是扁鵲,你要怎樣說才能讓蔡桓公接受治療呢?(點名說)
(三)、假如你是蔡桓公,你又要怎么做才能改變自己悲慘的結局呢?(點名說)
(四)、可是這一切都只能是一種假設了,如果你不想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想對自己說什么呢?(點名說)
(五)、請你把想對自己說的話寫下來。
(六)、通過學習《扁鵲治病》這則寓言,你們都明白了做人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的道理,老師還想跟你們推薦一些寓言,相信你讀了后一定會有許多發現和收獲。
(出示課件圖片及寓言名字,讓學生邊看邊讀題目,有“濫竽充數、畫蛇添足、狐假虎威、愚公移山、鄭人買履”)
板書設計:
不要諱疾忌醫
要防微杜漸
扁鵲治病教案復述篇七
一、談話導入,復習寓言,課題質疑。
師:親愛的同學們,早上好!向你們打聽幾個人好嗎?
生:好。
師:那你們可要實話實說喲,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行嗎?
生:行。
師:你們知道周杰倫嗎?
生:(詫異、興奮、踴躍)知道!
師:知道謝霆鋒嗎?
生:(更踴躍)知道!
師:(故做神秘狀,強調)知道“羅愛麗”嗎?
(一小會兒猶豫后,有的說不知道,有的說知道)
師:知道的請舉手。
(幾個學生舉起了手)
師:請你說一說她是誰?
生:(有些羞澀地笑)是你!
師:(驚奇)今天我們是第一次見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幾分得意地笑)剛才主持的老師說出了你的名字!
生:敢。
師:好像信心不夠喔。
生:(堅定、響亮)敢!
師:(出示課件中的第一幅圖片)請仔細看圖,你發現了什么?請用一個詞把你的發現概括出來。
生:守株待兔。
(師依次出示后兩幅圖片)
生:拔苗助長,(思考一會兒后)亡羊補牢。
生:(紛紛舉手)寓言故事。(引導學生學習歸類盤點詞語。)
師:好,今天,我們將共同學習一則新的寓言,題目叫《扁鵲治病》。(板書課題:扁鵲治病)
師:請讀一遍課題。
(生齊讀)
生:我想知道扁鵲給誰治病?
生:他是怎么治的呢?
生:扁鵲是誰?
師:學習中提出了問題后,我們可以采用很多方式去解決問題,你會采用哪些方式呢?
生:可以查工具書。
生:可以從課文中聯系上下文找。
生:可以查其他資料。
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還可以上網查資料,上圖書館查資料,向老師、同學、家長和身邊的人請教。今天,請允許老師幫你們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扁鵲是何許人也?(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出示課件中扁鵲的圖像及文字簡介)
師:好,剩下的問題我們在學習課文的時候,你們自己來解決好嗎?
生:好。
師:剛才你們在學習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發現,但是這樣還不夠,還得善于積累,所以,老師準備了一份禮物送給你們,這是我平時積累的與醫術和醫德有關的幾個詞,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出示課件中的六個詞語,生齊讀)
師: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詞語也可以用來形容醫術或醫德呢?
(所有學生都沉默,無人舉手)
師:打開記憶的大門,好好想一想。
(學生還是沉默,無人舉手)
師:看來,大家都沒有這方面的積累,是吧?(部分學生點頭)可見老師送給你的這些詞語是多么珍貴呀!把他們抄寫下來吧,看誰寫得又快又好又正確。
救死扶傷藥到病除妙手回春
對癥下藥起死回生杏林春滿
(學生抄寫詞語)
師:只有注意了積累,你需要的時候才能信手拈來,這就是善于積累的重要性。好,就讓我們運用觀察、思考、發現、積累這些學習方法來學習這篇寓言吧。(中段的課程標準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積累詞語,教師在教學時不僅關注詞語的積累,還引導學生對所學的詞語進行歸類整理。)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內容
1、自由讀文
(出示自讀要求一,主要解決生字、詞語,學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輔導。)
2、再讀課文
(出示自讀要求二,主要解決初步疑問,概括課文內容,學生默讀課文,師巡視輔導。)(教師在學生自讀前告訴學生讀書方法,讓學生知道如何讀書加強自讀的有效性,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師:請用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把課文內容說一說,誰來試一試?
生:有一天,扁鵲去拜見蔡桓公。
師:你說到了故事的開頭,誰還能說具體點?
生:扁鵲說蔡桓公的皮膚上有點小病,后來蔡桓公病死了。
師:你說到了故事的起因和結果,誰能把中間的過程補充出來完整的說一說?
生:有一天,扁鵲去拜見蔡桓公,說蔡桓公的皮膚上有點小病,勸他治病,蔡桓公不聽,不讓扁鵲給自己治病,他的病越來越重,后來就病死了。
三、自讀自悟,發現探究
師:讀書要注意方法,我們努力把一本書讀薄,把一篇文章讀成一段話,再讀成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字。現在,請你仔細讀課文,看一看課文中哪個自然段最能體現課文的主要內容?(告訴學生如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
生:第5自然段。
師:請你們再看看,第5自然段中哪幾句話最能體現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這幾句話最能體現課文的主要內容:扁鵲解釋道:“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
師:為了方便你們學習,老師把他說的這幾句話復制在了大屏幕上,請讀一讀。
(出示重點句子,學生齊讀。)
師:請看這幾句話中紅顏色的幾個詞,你發現了什么?
(邊問邊把“皮膚、皮肉、腸胃、骨髓”這四個詞變為紅色。)
生1:我發現這些詞都指的是人身上的一些部位。
生2:我發現這些詞都是從外向內變化的。
師:請再看這幾句話中劃橫線的詞語,你發現了什么?(邊問邊給“熱水敷燙、扎針、幾劑湯藥”這三個詞畫上橫線。)
生:我發現這些詞指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
師:請最后看這幾句話中加點的詞語,你又發現了什么?(邊問邊給“能夠、可以、還能、無能為力”這四個詞加上紅點。)
生:我發現了用不同的方法治療的……(一時語塞)
師:(補充)治療的效果,是吧?
生滿意地笑笑。 (教師巧妙的把重點段讓學生找出來,然后抓住詞語的教學,把詞語歸類整理、理解,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生:(搶著說)怪他自己!
師:為什么?
生1:因為扁鵲要給他治病,他不讓治。
生2:因為扁鵲勸他幾次他都不聽。
師:扁鵲勸了他幾次呀?
生:三次。
師:每次是怎么勸的?找到扁鵲說的話讀一讀。
生:第一次:“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第二次:“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
第三次:“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師:為了方便大家學習,老師又把這幾句話復制到了大屏幕上,請齊讀一遍。
(生齊讀這三句話)
師:仔細看這三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了蔡桓公的病越來越嚴重。
師:眼看蔡桓公的病越來越重,作為一個醫生,扁鵲的心情會有什么變化?
生1:越來越著急。
生2:越來越擔心。
(指名學生讀)
師:我感受到了扁鵲一次比一次著急的心情,你真了不起。
(再指名學生讀)
師:你也表現出了扁鵲一次比一次擔心的情感,真不錯。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注意體現出扁鵲一次比一次著急的心情。
(生齊讀)
師:那扁鵲是怎樣診斷出蔡桓公生病了的呢?
生:看出來的。
生1:醫術高超。
生2:醫術高明。
生1:他是一個負責的醫生。
生2:他是一個盡職的醫生。
生3:他是一個有耐心的醫生。
生4:他是一個關心別人的醫生。
師:在這兒把“別人”換成哪個詞會更準確呢?
生:換成“病人”。
師:對。由此可以看出,扁鵲既是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又是一個醫德高尚的醫生。面對這樣一個名醫的多次勸說,蔡桓公為什么就是不聽他的勸說接受治療呢?(教師抓住人物的三次對話,反復體會人物心理,讓人物形象在學生心里飽飽滿滿。)
生1:因為他認為醫生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來顯示自己的高明。
生2:因為他沒有覺得身體不舒服。
生3:因為他認為自己根本沒生病。
師:你們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吧。
生讀與之相關的句子。
師:像他這樣不相信自己生病了,不愿意治病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諱疾忌醫”,這是我送給你們的另一份禮物,請大家把它寫下來。
師:板書“諱疾忌醫”
請同學們聯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生1:蔡桓公不相信自己生病了,還很不高興。
生2:扁鵲勸他治病,他就是不聽。
師:那在生活中,我們要不要像他這樣諱疾忌醫呢?
生:不要!
(師在“諱疾忌醫”前板書“不要”)
師:蔡桓公是不是今天發病,第二天就病死了呢?
生:不是。
師:那他的病情是怎樣惡化的呢?你能用課文中的一些詞來說明他病情的變化過程嗎?
生1:嚴重。
生2:深入。
生3:加深。
生1:我發現蔡桓公的病越來越嚴重。
生2:我發現蔡桓公的病是慢慢變嚴重的。
師:那么“慢慢”還可以換成哪個詞?
生:漸漸。
(師板書“漸”)
師:如果蔡桓公要改變這個悲慘的結局,他應該怎么做?
生1:應該從還是小病的時候就開始治。
生2:應該早點治。
師:說得好,應該在還是小毛病的時候就開始預防。
(師板書“防”)
生:(只有一個學生舉手)防微杜漸。
師:(驚喜)你真了不起,居然知道這個詞,請你說一說你是怎么知道這個詞的,好嗎?
生:我是從其他書上看到的。
生:要。
師:在“防微杜漸”前板書“要” (教師緊緊抓住課文內容,通過語言的理解學習發現積累詞語。)
四、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的身邊有沒有像蔡桓公這樣的人呢?能舉例說說嗎?
生1:有一天,我穿得很薄,媽媽叫我穿厚點,我沒聽她的,還跑出去玩,結果感冒了。
師:嗯,這就是不聽媽媽正確的意見,結果感冒了吧。
生2:有一次,我沒有做完作業,組長叫我補上,我不聽他的,后來被老師懲罰了。
生1:我會給他講如果不治療會有什么后果。
生2:我會一直給他說,解釋給他聽。
師:假如你是蔡桓公,你又要怎么做才能改變自己悲慘的結局呢?
生1:我會聽從扁鵲的勸告,接受治療。
生2:我會問扁鵲為什么總是勸我治病。
生1:我想對自己說,以后要接受別人正確的勸告。
生2:我想對自己說,要知錯就改。
生3:我想對自己說,有了小毛病要及早改正,不要諱疾忌醫。
生4:我想對自己說,不要像蔡桓公那樣諱疾忌醫,要防微杜漸。
師:你們說得真好,通過學習《扁鵲治病》這則寓言,你們都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老師還想跟你們推薦一些寓言,相信你讀了后一定會有許多發現和收獲。
(出示課件圖片及寓言名字,讓學生邊看邊讀題目,有“濫竽充數、畫蛇添足、狐假虎威、愚公移山、鄭人買履”)
(培養學生學習、積累寓言的興趣。)
師:親愛的同學們,真高興和你們共同度過了快樂的一節課,我會想念你們的,再見!
生:老師,再見!
(這節課教師緊緊抓住詞語教學設計所有的活動,樸實有效,在每個學習環節的設計都清楚明白的告訴學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對中段的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學習、積累詞語,訓練語言得到落實。一開課從寓言的復習引入,再通過圖畫激發學生興趣整理學過的寓言,然后通過課題的學習歸納出關于醫生醫術高明的詞語,讓學生抄寫積累。接著通過重點段落對詞語的歸類學習,讓學生對扁鵲的病所在部位、治療方法、治療效果歸類體會,反復朗讀體會病情的日漸變化。又從病情的變化引出三次對話,通過反復研讀讓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立體感知,從而得到飽飽滿滿的體驗。總結課文也抓住重點詞語諱疾忌醫、防為杜漸總結課文。教者在最后環節拓展活動時也是緊緊圍繞詞語的訓練活動進行。從整個流程來看流暢、舒緩給人和諧之感,通過各個活動讓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得到有效落實,讓學生知道學習語言不能僅僅關注故事情節,而要學習語言,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扁鵲治病教案復述篇八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八組的第一篇課文《寓言兩則》的第二個寓言故事,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致使延誤病情,小病釀成大禍,無藥可醫,警示人們姚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學情分析]
甌海區實驗小學四年級使用的時浙教版的語文教材,對于人教版試驗教材的課文掌握有一定困難,但是本篇寓言語言淺顯易懂,應該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障礙。但是學生對課文生字詞的掌握不能按課后生字表所示進行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實際進行調控。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拜見”、“名醫”等詞語的意思。
2、展開合理想象,把課文句子補充具體、生動。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漸。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閱讀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詞語:救死扶傷、藥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聞問切
幾個詞語之間有什么聯系?如果老師說他主要是形容一個的人的,你能猜出老師要形容誰嗎? 簡介扁鵲。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根據學生的朗讀,指導生字詞。
三、讀悟感知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醫扁鵲區拜見蔡桓公。
結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拜見”、“名醫”。
蔡桓公相信扁鵲是個名醫嗎?他是怎么評價名醫的?
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你們同意蔡桓公的觀點嗎?你認為怎樣的醫生才能稱得上名醫?
你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扁鵲是個名醫?用橫線劃下來。
2、交流。
估計學生會圍繞著扁鵲醫術高明來回答,先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對扁鵲醫術高明的欽佩。(抓住“站了一會兒”、“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等處體會。)
是不是醫術高明的醫生都能稱為名醫?(學生討論)(板書:醫德高尚。)
我們來看看課文,扁鵲是否具有高尚的醫德?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a、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b、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
c、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
蔡桓公對扁鵲這樣傲慢無禮,而你如果是扁鵲,你會怎么想?
想象病入膏肓的蔡桓公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四、小結拓展
1、你覺得蔡桓公是個怎樣的人?
2、我們可以從蔡桓公之死可以得到哪些教訓?(板書:防微杜漸)
3、介紹作者韓非。
4、(機動環節)讀課文的原文(文言文):
五、布置作業:
推薦閱讀書目:《古文觀止》、《伊索寓言》。
[課后反思]
此次研修班活動,我執教了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寓言兩則》中的《扁鵲治病》一文。文章主要人物有兩個,扁鵲和蔡桓公,是通過扁鵲的醫術高明理解防微杜漸,還是在蔡桓公的言行舉止中明白諱疾忌醫,成為難以抉擇的問題。我反復推敲,最后決定沿著蔡桓公三次拒絕扁鵲為其治病的傲慢態度為線索,進行課堂引領,教學設計流程為: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品讀蔡桓公三次拒絕扁鵲的句子。
3、感悟課文深刻的寓意。
第一次試教時,課堂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指名朗讀。
討論交流。
生:蔡桓公肯定會想,我真是太傻了,當扁鵲說我生病的時候,我就應該相信他,讓他幫我醫治,現在小毛病變成了大毛病,而且就要死了,后悔啊!
師:你說得真是太對了,當小毛病出現的時候,不能掉以輕心,要早點醫治,不要讓小毛病變成了大毛病,用成語來說叫“防微杜漸”(板書)。
生:(高舉著手)老師,我有問題。
師:好的,請你說以說?
生:老師,為什么蔡桓公原來對扁鵲的態度很傲慢,而這時卻派人去“請”扁鵲。
(他重點強調了“請”字,我當時一愣:多好的一個問題啊!)
師:你很會讀書,古人說:讀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打進。從你這個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上看,你已經進了一大步。我們一起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經過我和學生的共同研討,最后達成共識:蔡桓公這時候已經知道扁鵲是一位醫術高明的名醫,自己又病得很嚴重,需要扁鵲幫助治病,不敢再對扁鵲不恭敬,所以要去“請”扁鵲治病。這個提問的學生也很滿意討論的結果。)
下課了,許多聽課的老師都認為這個環節生成得很精彩,可是我當我再次閱讀文本,發現蔡桓公從拒絕治病到派人去“請”,其變化的關鍵在于蔡桓公懷疑扁鵲是不是一位名醫。那么,一位名醫要具備哪些條件呢?應該是醫術高明和醫德高尚。如果從扁鵲的言行中去體會名醫的醫術高明,再從蔡桓公的態度中讀悟名醫的醫德高尚,不是成功解決了文本兩個主角的取舍問題嗎?于是我調整了自己的教學設計: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蔡桓公認為扁鵲是個名醫嗎?他是怎么評價醫生的?
3、你認為名醫要具備哪些條件?
4、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扁鵲的醫術高明?又從什么地方看出扁鵲醫德高尚?
5、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再次試教時,明顯感覺學生對扁鵲和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豐滿形象,教學效果也好了許多。通過這次磨課的經歷,我認識到教師對課堂教學要立足宏觀,落實微觀,不要對學生牽引、牽制過多,一個個教學設計正是因為教師人為地把學生的思維定位在扁鵲和蔡桓公三次見面的過程中,學生沒有自主的空間,只是在老師的預設中盲從。而第二個教學設計牢牢抓住了文本隱含的矛盾沖突,從“名醫”一詞入手,把蔡桓公對名醫的理解和學生對名醫的理解矛盾激化,產生濃厚的閱讀期待,主動學習,思維的火花閃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