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篇一
生活是一個監獄,囚禁著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不得不一起共同奔走于今日,又一起無奈接受相似的明日。就像《沙棗》中的挖溝者們,一天挖到晚,一年挖到頭。
如此這般的日子里,總會有人想要出逃的。也許就像《沙棗》中忽然望見一顆沙棗樹的“我”一樣,他們看到了自己所向往的、與生活不一樣的微光正孤立于一處。于是,他們苦心規劃這次逃離,然后悄悄地離開了隊伍,向自己的“沙棗樹”奔去。
從生活中出逃的人們來到“沙棗樹”前的'最初的那個時刻,不必說,肯定是欣喜的。為那一刻所獲得的自由,為那一瞬所觸及的向往。但不消多長時間,人們終究會起回歸的心。因為人們明白,每個人都不得不跟著生活前進。
“自由”與“心之所向”孤立于生活之外,但人們得身處于生活之中。畢竟,跟他人一起向前才有活路,這是現實的定理。否則人們會發現,當自己從欣喜中緩過神來,再回首,已身處荒漠,不見歸途。
在這時,人們想來也一定會像“我”一樣,想起迷路者死在戈壁沙漠里的故事,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屈服于無機世界的強大吧。接著,決絕地轉過身,不再看一眼“沙棗樹”,然后順著道路奔回生活中,重歸隊伍里。但這決絕中,多少有些無奈。
突然的回歸也許會讓人們如“我”一樣,忽的就垮了,一時間竟動彈不得。但曾經浸染于身的自由的氣息是不會在短時間內輕易被抹去的。同樣向往一次出逃的人們,定會近乎狂熱的吻食這一芬芳。是的,人人都愛這種滋味,但卻又難求難得。
一段時間后,出逃歸來的人們已“復蘇”,但這曾經殘留下的氣息卻不再。也許是被人們瓜分盡了吧,就像《沙棗》結尾,“帽子空了”。
然后,在一次結局為回歸的出逃之后,人
們又回到了生活中,過那來了又去,一如既往的無窮的日子……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篇二
近日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這本《經典常談》,該書主要是介紹講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書的自序上也說這本書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稱作為“國學入門書”。既然能夠稱得上“國學入門書”,其分量可謂不言自喻。這本書的出現也為各個階層的人群翻閱史籍做了一個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著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為流傳,最為經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先生不但對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釋,并且在對某些著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說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說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先生對幾千年來關于《尚書》的真偽也做了自己的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為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國時人托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也恰恰可以為一些剛接觸這些著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更為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為“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著“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眾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著許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畢竟,我們的華夏文化還是需要下一代來傳。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篇三
經典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的歷史文化遺產,對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可以繼承和發揚光大,不能脫離對自己民族經典的研究。朱自清先生認為,“經典訓練應該是中等以上教育的必要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實用,而是文化。這段話顯示了他對經典訓練重要性的深刻看法,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編寫了《經典常談》。
《經典常談》寫于1942年。朱自清先生在13篇文章中用簡單實用的文字介紹了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作品。因此,它已廣泛傳播了70多年,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這本書是一般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入門指南。
為了激發人們對經典的興趣,朱自清以想要“漫游”經典的讀者為導游,描述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等13部經典典故的來源和“風景秀麗”,簡單而有趣。這本書介紹了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經典。幾千年來,這些被列為經典的作品在繼承和傳播的。過程中已經有了自己的學術體系。朱自清介紹,以經典本身為主,以書為主,沒有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為全書敘事綱領,讀者揭示了一條簡明的道路。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它不僅是所謂的“經典常談”,也是對經典作品的指南。
縱觀世界,現在全球一體化已經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新文化。作為一個新時代,我們越來越少地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少的家庭會為孩子接受最傳統的教育,越來越少的孩子知道中國古代有如此精彩的作品。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讀《經典常談》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出現在“百家爭鳴”時期,但我不認識他們。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中國古代的作品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寶貴的財富。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這些中國傳統文化正在衰落的現狀,但我相信經典不會消失。如果我把經典比作一個景點,那么這個景點必須需要一個向導,朱自清先生的書只是扮演了這個角色,他詳細介紹了什么經典,更介紹了這些經典可以傳播,在這本書中,我理解了中國古代經典的廣度和深度。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篇四
學校國文教室的黑板上常常寫著如下一類的粉筆字:“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米傳,穀梁傳,左傳。“學生看了,就抄在筆記薄本。
學期考試與入學考試,國文科常常出如下一類的測驗題目:“史記何人所作》資治通鑒何人所作》?”“什么叫四書?什么叫四史?”“司馬相如何代人?杜甫何代人?他們有哪一方的著作?”與考的學生只消寫上人名、書名、朝代名就是。寫錯了或者寫不出當然沒有分數。
曾經參觀一個中學,高中三年級上“中國文學史”課,用的是某大學的講義《中國文學史要略》,方講到隋唐。講義中提及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杜佑的《通典》,王通的《中說》等,沒有記明卷數,教師就一一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一一抄在本子上。在教室里立了大約半點鐘,沒聽見教師開一聲口,只看見他寫的頗為老練的一些數目字。
書籍名,作者名,作者時代,書籍卷數,不能不說是一種知識。可是,學生得到了這種知識有什么受用,咱們不妨想一想。參與考試,如果遇到這一類的測驗題目,就可以毫不遲疑地答上去,取得極限的分數,這是一種受用。還有呢?似乎沒有了。在跟人家談話的當兒,如果人家問你“什么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你的臉上自然也會有一副躊躇滿志的神色。可惜實際上談話時候把這種問題作話題的并不多。
另外一派人不贊成這種辦法,說這種辦法毫無道理,不能叫學生得到真實的受用。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他們主張,學生必須跟書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似的,你必須跟他混在一塊,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響,僅僅記住他的尊姓大名,就與沒有這個朋友一樣。這個話當然也沒有錯。可是他們所說的書籍范圍很廣,差不多從前讀書人常讀的一些書籍,他們主張現在的學生都應該讀。而且,他們開起參考書目來就是一大堆,就說《史記》罷,關于考證史事的有若干種,關于評議體例的有若干種,關于鑒賞文筆的有若干種。他們要學生自己去摸索,把從前人走過的路子照樣走一遍,結果才認識《史記》的全貌。這兒就有問題了。范圍寬廣,從前讀書人常讀一些書籍都拿來讀,跟現代的教育宗旨合不合,是問題。每一種書籍都要由學生自己去摸索,時間跟能力夠不夠,又是問題。這些問題不加注意,徒然苦口婆心地對學生說:“你們要讀書啊!”其心固然可敬,可是學生還是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現代學生的功課,有些是從前讀書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圖畫、音樂之類。其他的功課,就實質說,雖然就是從前讀書人學的那一些,可是書籍不必再從前人的本子了。一部歷史教本就可以攝取歷代史籍的大概,經籍子籍的要旨。這自然指編撰得好的而言;現在有沒有這樣好的教本,那是另一問題。試問為什么要這么辦?為的是從前書籍浩如煙海,現代的學生要做的功課多,沒有時間一一去讀他。為提現代切用的一些實質,分散在潛藏在各種書籍里,讓學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許淘不著,也許只淘著了一點兒。尤其為的是從前的書籍,在現代人看來,有許多語言文字方面的障礙;先秦古籍更有脫簡錯簡,傳抄致誤,清代學者校勘的貢獻雖然極大,但是否定全恢復了各書的原樣,誰也不敢說定;現代學生不能也不應個個勞費精力在訓詁校勘上邊,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為實質的吸收著想,可以干脆說一句,現代學生不必讀從前的書。只要歷史教本跟其他學生用書編撰得好,教師和幫助學生的一些人們又指導得法,學生就可以一輩子不讀《論語》、《莊子》卻能知道孔子、莊子的學說;一輩子不讀《史記》、《漢書》,卻能明曉古代的史跡。
可是,有些書籍的實質和形式是分不開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須面對它本身,涵泳得深,體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詩經》,就不能專取其實質,翻為現代語言,讓學生讀“白話詩經”。翻譯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經有人做過,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讀《詩經》還得直接讀“關于雎鳩”。又如《史記》,作為歷史書,盡可用“歷史教本”“中國通史”之類來代替;但是它同時又是文學作品,作為文學作品,就不能用“歷史教本”“中國通史”之類來代替,從這類書里知道了楚漢相爭的史跡,并不等于讀了《項羽本紀》。我想,要說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理由應該在這一點上。
還有一點。如朱自清先生在這本《經典常談》的序文里說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一些古書,培育著咱們的祖先,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料,才不至于無本。若講實用,似乎是沒有,有實用的東西都收納在各種學科里了;可是有無用之用。這可以打個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睸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一窟寺歷代 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干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可是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轉,胸襟推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和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讀古書讀的得其道,也會有類似的無用之用。要說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這是又一個理由。
這兒要注意,“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萬不宜忽略“學生”兩字跟一個“些”字。說“學生”,就是說不是專家,其讀法不該跟專家的一樣(大學里專門研究古書的學生當然不在此限)。說“些”,就是說分量不能多,就是從前讀書人常讀的一些籍也不必全讀。就閱讀的本子說,最好輯錄訓詁校勘方面簡明而可靠的定論,讓學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參考書里自己去摸索。就閱讀的范圍說,最好根據前邊說的兩個理由來選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達到讓學生見識一番這么個意思就成。這本《經典常談》的序文里說,“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本,——應該盡可能地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文分段,仔細地標點,并用白話文作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現代學生要讀些古書,急切要用這樣的讀本。口口聲聲嚷著學生應該讀古書的先生們,似乎最適宜負起責任來,編撰這樣的讀本。可是他們不干,只是“讀書啊!讀書啊!”的直嚷;學生實在沒法接觸古書,他們就把罪名加在學生頭上,“你們自己不要好,不愛讀書,教我有什么辦法?”我真不懂得他們的所以然。
朱先生的《經典常談》卻是負起這方面的責任來的一本書。它是一些古書的“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誰要知道某書是什么,它就告訴你個什么,看了這本書當然不就是變了古書,可是古書的來歷,其中的大要,歷來對于該書有什么問題,直到現在為止,對于該書已經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個簡明的概念。學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參考書里去摸索,費力甚多,所得未必會這么簡明。因這本書的導引,去接觸古書,就像預先看熟了地圖跟地理志,雖然到的是個新地方,卻能頭頭是道。專家們未必看得起這本書,因為“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序文中語);但是這本書本來不是寫給專家們看的,在需要讀些古書的學生,這本書正適合他們的理解能力跟所需分量。尤其是“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序文中語),近人新說當然不單為它“新”,而為它是最近研究的結果,比較可作定論;使學生在入門的當兒,便祛除了狹陋跟迂腐的弊病,是大可稱美的一點。
這本書所說經典,不專指經籍;是用經典的二字的廣義,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錄抄在這兒: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四書第七;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前頭十一篇都就書講;末了“詩”“文”兩篇卻只敘述源流,不就書講,“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詳論”(序文中語)。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篇五
今天在我家的書店買書,書的封面還是那么的醒目。我看過之后,真的很感動。我的媽媽告訴我,《經典常談》讀了兩遍,其中一遍是一本《經典常談》,一本是《論語》。
《論語》一書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和弟子共同成長的故事,它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述了孔子的仁愛和學習的基本原則。
孔子的《論語》一書,是儒家學派中的經典之作,它有著許多的經典,它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多彩,包括論語、孟子、三國、天書等等,其中論語包括了孔子思想、學說、倫理、倫理和道德等五方面內容。論語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多彩,包括了孔子教學等方面的內容,包括了孔子治學思想、學說和教學思想的傳播、道德理念的滲透、思想精髓的培養、思想理念的形成、教學方法的創新及教育的創新等內容。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思而后行。這些話,說的是孔子是非常有道理的。孔子在學習的第一個階段,就提出了學而不厭的學說。這個學說中,孔子的學說,不僅是孔子對學生的傳授,而且包括自己的學識、能力、修養、性格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在論語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就是說,孔子的論語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并用他的學說,提出了“知不足而改之,知困而奮,不患難而上學”等學的真理。這些學說中,孔子提出的“不患難而進取,知難而上進”,不僅是對孔子的學說提出的,更是對我們中國現代的經典之作出的最大的批判。
讀了《論語》的書,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學識、修養、性格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也要向孔子學習,不要再去做一些別的什么事情了。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篇六
我是一個不愛讀書的孩子,但我知道讀書是我最大的快樂與幸福。每當讀到《經典之談》,心里就會特別高興。
讀完《經典之談》的時候,我的感覺是不是很新鮮,就像看到了一部精美絕倫的小說一樣,我也覺得有點意味深長,但又有點感慨。
《經典之談》中的一段,講得是這樣的:“經典之談,在當今的。世界里,是無處不在的。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生活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所以它是我們人類生活的主題。”我想,經典的價值在于它的真實、真實、真情、真心,而不在于它能夠在我們這些小生靈中的一個角落里,去體驗它們的美與真。
在讀《經典之談》的時候,我覺得我們應該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不應該只局限在自己的課堂上,還能讓自己的思維跟著我們的老師走,而是要從身邊做起,去了解我們身邊的事,并用心去體驗,真正的去感受。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篇七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2020里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對《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2020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篇八
《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寫給大眾的國學讀本,著重介紹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作品,從《說文解字》到《詩經》《論語》,從諸子百家到李白、蘇軾,系統總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近十多年來,從易中天說三國到于丹講論語的熱播,從中國成語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的流行,國學已經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名詞。許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學的學者,都呼吁、提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要忘本。于是這些學者就以不同方式進行了不同影響的宣傳,激起了中國人民對重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激情。
可是很多人對國學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大概知道是傳統文化、經史子集,單就國學的古籍而言,已經是浩如煙海了,作為一個普通的`國學愛好者該如何入門?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本《經典常談》便不可不讀。
該書提綱挈領、通俗易懂,是國學知識和文藝理論最好的入門讀本,對當代文藝、國學愛好者與研究者也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該書也是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于抗日戰爭時期,在云南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寫給大眾的國學讀本,全面地呈現了朱自清先生在文藝和國學經典通俗化方面的見解與體悟,各位讀者朋友也可以用這一本書讀透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