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的選材不能求全貪多、主次不分,要根據實際情況和總結的目的,把那些既能顯示本單位、本地區特點,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為重點選用,寫得詳細、具體。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一
1、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求學)
3、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4、吾師道也。(學習)
(二)傳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解釋的著作)
(三)窮
1、窮回溪。(走到盡頭)
2、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3、而不知其所窮。(盡頭)
(四)絕
1、而絕江河。(橫渡)
2、不絕如縷。(斷)
(五)夢
1、臥而夢。(做夢)
2、夢亦同趣。(名詞)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經)
2、始指異之。(才)
3、游于是乎始。(開始)
(七)則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卻)
2、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就)
3、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復
1、師道之不復可知矣!(恢復)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再)
(十一)如
1、縱一葦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
(十二)東
1、東望武昌。(向東)2、順流而東也。(東下,東進)
(十三)然
1、凌萬頃之茫然。(……的樣子)2、何為其然也?(這樣)
(十四)所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用來……的)2、圣人之所以為圣。(……的原因)
(十五)異
1、始指異之。(以……為異)
2、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獨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別)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為
1、余自為僇人。(成為)
2、故為之文以志。(介詞,表目的)
3、輮以為輪。(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語氣助詞)2、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那)
(十九)道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傳統)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二
1.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2.特殊詞義
(1)河內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罟不入洿池(細密)
3.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數目)
扶蘇以數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
(5)發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打開)
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百中(發射)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5、古今異義
(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2)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兇惡,厲害)
(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活著的人今:保養身體)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今:表示同意,認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今:轉折連詞)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今:沒有罪過)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三
1、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5、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6、既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以……為疆界。)
7、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8、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13、頃之未發,太子遲之遲: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遲,即認為遲。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詞活用為動詞。出行前舉行祭路神的儀式。
16、使使以聞大王使1:動詞,派遣,使2:名詞,使者。
17、乃朝服,設九賓朝服: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動用法,以……為怪。
19、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使:名詞,使命。
21、沛公軍霸上。(名詞用如動詞,駐軍,動詞)
22、沛公欲王關中。(名詞用如動詞,為王、稱王,動詞)
23、吾得兄事之。(名詞用如動詞,做事、侍奉,動詞)
24、籍吏民。(名詞用如動詞,登記,動詞)
25、范增數目項王。(名詞用如動詞,使眼色,動詞)
26、刑人如恐不勝。(名詞用如動詞,施加肉刑,動詞)
27、道芷陽。(名詞用如動詞,取道,動詞)
28、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用如動詞,友善、交好,動詞)
29、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30、項伯,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3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
32、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使之止,制止,使動)
33、樊噲側其盾以撞(使……斜側著,使動)
34、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用對侍兄長的禮節)
35、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詞作狀語,像鳥用翅膀)
36、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7、頭發上指。(名詞作狀語,向上)
38、道芷陽間行、間至軍中。(名詞作動詞,取道;名詞作狀語,抄小路)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四
1、鑒賞荊軻形象,注意所用表現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神態描寫來刻畫人物。荊軻和樊於期的對話,荊軻先用話挑起樊於期對秦的仇恨,再問樊於期對這樣的深仇大恨怎么辦,然后針對“顧計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試探地提出了既能為樊於期報仇,又能保全燕國的計劃,一層進一層,結果是樊於期慷慨陳辭,毅然自刎。見秦王時“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武陽”而向秦王作了解釋,在千鈞一發之際,鎮靜的神態和得體的言辭消彌了危機。這些對話,既表明了事態的逐步發展,也描寫了荊軻的精細、沉著,在緊要關頭不慌不忙,隨機應變。
其次作者善于通過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來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頭腦簡單跟荊軻遇事審慎,三思而行對比,以突出荊軻的深沉多謀。又如寫武陽在緊急關頭神態失常,同荊軻的鎮定自若對比,突出了荊軻的機智勇敢。
2、鑒賞作者交織描寫場面的筆法。
如“易水送別”的“白衣冠”“擊筑”“和而歌”“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各種現象綜合成一個充滿悲壯氣氛的場面,有極為強烈的感人力量。這是刺秦前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高潮,也是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傳誦的閃光章節。在這一情節中,荊軻的內心世界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現。面對渾身著素的送行的人們和風寒水冷的自然環境,荊軻用慷慨悲歌來表達自己對于高漸離等知己者生離死別的悲涼心情,抒發自己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荊軻在太子丹對他缺乏足夠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況下仍然決心履行自己的諾言,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劇色彩,這一情節也暗示了整個事件的悲劇性結局。荊軻的歌聲由凄切悲涼轉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們也由感動、惜別轉為激憤、激勵。就在這激動人心的壯烈場面中,荊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獻身刺秦的征途。“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又如,刺秦王時,荊軻的動作,秦王驚起拔劍不出,環柱而逃的狼狽相,群臣的驚愕,侍醫的擲藥囊,左右呼“王負劍”,一直到荊軻“身被八創”,“箕踞以罵”。在極短的時間里,寫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狀,寫動作、寫表情、寫高呼、寫怒罵,組織成一個驚心動魄的壯烈場面。
3、準確評價荊軻和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險的事,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也是為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為太子丹報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從荊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借個人的拼殺來改變歷史的進程更是不太可能。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順故事情節的發展線索:
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故事先點出了戰事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接著寫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只身見秦伯。進而闡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晉訂立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于達到秦鄭為盟的結果。
2、鑒賞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思路:
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3、分析燭之武、佚之狐、鄭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時,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則是個勇于自責的上級領導人。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鑒賞課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性:
課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運用正面描寫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1.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古人坐的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鍾上。現在在亞洲的某些國家如朝鮮、日本同樣保留著這種做法。如果將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長跪,又叫跽,這是將要站起來的準備姿勢,也表示對別人尊敬。按劍而跽是一種下意識的準備自衛的動作。樊噲側舉盾牌,撞到衛士,頭發直堅,眼眶似裂,瞪眼看著項羽,項羽被這一突發的情況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劍而跽。
2.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古代人的飲食習慣和現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頓飯叫做朝食。在《鴻門宴》中,項羽聽說劉邦欲占關中,于是大怒,拋出“旦日饗士卒”的號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來是不吃早飯的,項羽的意思是提前開飯,早早進軍,表現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飾之一,不僅因為玉很貴重,為統治者專有,而且玉還被賦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屬于環形玉,即缺了一塊的環形玉。又因為玦的名稱來源于“決”,形狀又是環形斷開,所以古人用玦寓意決斷。范增應經看出項羽的優柔寡斷,并無心傷劉邦,又由于在席間,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塊砧板上,這塊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著吃。《鴻門宴》中又見“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樊噲是后闖進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沒有他的席位。但他復盾為俎,以劍代刀,吃的既有氣魄又“合禮”。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1首先閱讀全文、把握主旨
閱讀理解是必須要經過閱讀的,初中閱讀理解一般是以敘事、敘人類的文章,在做閱讀理解的時候首先要先通讀一下全文,先閱讀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學會歸納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
閱讀的事實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含義,閱讀理解的最基本含義就是要閱讀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學會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閱讀理解解題的時候首先要學會概括出一段話中的一個意思,同時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話與某段話的意思有沒有緊密的聯系,也就是找出所謂的中心意思。
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找出中心語句,并且同時要在理清句與句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抓住貫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話準確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題,才是做閱讀理解的關鍵。
常見諺語、名言、對聯
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五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過秦論》:()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規模)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后漢書?張衡傳》:(制造、制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壓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統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規定、制定)
(2)亡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后亡《六國論》:(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赤壁之戰》:(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吞二周而亡諸侯《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固執、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4)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蒙故業,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wei,給)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遺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使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6)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規章制度)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計算)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六
七上:
項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聰明。(《《論語》十則》)
尊君在不 “不”通“否”。(《與陳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扳”通“攀”,牽、引。(《傷仲永》)
對鏡帖花黃 “帖”通“貼”(《木蘭詩》)
滿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兩小兒辯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八上:
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桃花源記》)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核舟記》)
選賢與能 “與(ju)”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 “矜(gua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無闕處 “闕”通“缺” (《三峽》)
八下:
蟬則千轉不窮 “轉”通“囀”,鳥叫聲。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反”通“返”(《與朱元思書》)
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喂養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
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語氣詞,表疑問。(《馬說》)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東陽馬生序》)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具”通 “俱”,全。
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咐。(《岳陽樓記》)
九上:
發閭左適戍漁陽 “適”通“謫”,強迫去守邊。
為天下唱 “唱”通“倡”,倡導。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經。
將軍身被肩執銳 “被”通“披”,穿著。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圖。(《陳涉世家》)
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籌劃。
輕寡人與 “與”通“歟”,表示詢問語氣,相當于“嗎”。
倉鷹擊于殿上 “倉”通“蒼”(《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義于天下 “信”通“伸”,伸張。
自董卓已來 “已”通“以”(《隆中對》)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擋。
公輸盤詘 “詘”通“屈”,理屈。(《公輸盤》)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慮 “衡”通“橫”,梗塞,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孟子》兩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感激。
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通“向”,從前。(《魚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劌論戰》)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反”通“返”,還,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七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
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曬)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達到)
(2)古今異義
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參
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疾
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里指聲音宏大);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
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用心
古義:思想意識活動。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3)詞類活用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繩則直(直:形作動,變直)
(4)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八
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
(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劉備,天下梟雄。)
(二)被動句:
(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如:臣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動(無詞語標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3)省略介詞: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四)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圖等。
(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五)定語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2)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之者: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后置:
(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如:具告以事。(《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