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一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的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考慮到在一節課里要基本完成教學內容,我為四年級的孩子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盡管評課的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為了鼓勵我才盡量說優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只能說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捷徑。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課的過程全部攝下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的話,一定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順學而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復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象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讓學生說感受的環節,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為什么嘆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么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因此,教學是要充分預設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到不同的班級去教,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最要緊的是現場靈活的調控能力。在細節上,還有很多毛病,比如一開始自己也有些緊張,說明缺少實踐鍛煉的經驗;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不夠靈活,導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張幻燈片提前放了出來;對時間的控制不夠完美,導致教學出現了幾十秒的多余時間,又讓學生提問,使教學又終點回到了中國;對板書的設計雖然比較有新意,但是當時考慮到時間,漏了“和諧畫卷”這幾個詞,我想如果加上,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辛苦的過程里,我們會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課題、上課都是一樣。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吧!在過程里,我們感受著快樂!同時我也要感謝我們這個團結協作的大集體。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二
《路旁的橡樹》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聽了譚玲老師的授課后的幾點感受。
一、留足空間實現多元解讀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出現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二、人文性與工具性并舉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聯系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要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還存在著的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三
《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教授此課后的幾點感受: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我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雖然自己很努力,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應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四
上了《路旁的橡樹》一課,這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篇課文,該文為略讀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課文生字詞不多,一個課時可以解決,可以抓課文后面句子“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入手,重點引導學生從課文找線索去理解這個句子。現將教學總結反思如下:
一、導入要富有激情,通過補充橡樹的資料,順勢提出橡樹面臨的被砍的問題,激起生共鳴。補充橡樹的資料不宜過多,重點突出便可。
二、自學與檢查的環節應放手給學生去自主學習。學生讀詞語與句子時要注意糾正讀音,特別是長句子的朗讀要注意讀出分號與逗號的停頓區別。指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要滲透概括的方法,一步步指導生學會概括。
三、交流會環節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手給學生去思考、去談感受。其中,在討論問題“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什么會沉默、嘆氣?”,要多給生思考的空間,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你自己什么時候會沉默嘆氣?”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遇上難題不能找到答案的時候”。教師要靈活處理,把問題與學生的實際拉近。
師:“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么話也沒對工人們說。”
生:“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師:“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哎!”
生:“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哎!”
在交流的環節,學生是主體,但教師的過渡語也很重要,可以預設靈活的過渡語,引導學生去找齊能夠體現“筑路人有高尚的心”的句子,如筑路人是怎么解決問題的呢?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這樣的語言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又集中在課文工程師打進楔子的環節,拋出了問題,又緊緊地回到了課文。針對這個部分,教師可以簡單講解楔子插入地下的作用(目的是規劃出筑路路線,按他打進楔子后的路線將會不再筆直,會拐了個彎,像下文說的“馬蹄形”一樣。要離橡樹100米,因為他考慮了橡樹的根部的安全,保證筑路過程不會影響到樹的生長),從中也可順勢提一下“從這可以看出工程師是個怎樣的人?”加深學生對工程師人格魅力的感受。
課文最后自然段結合前面部分一起解決,考慮了這是筑路前后的對比,能更好地讓生理解筑路人為了保護橡樹而沒完全按筑路計劃去修筑公路,升華體現了“筑路人高尚的心”。
四、拓展部分是情感的升華,灌輸了環保意識教育,準備了兩個小環節,第一環節是對課文情感的升華,第二環節是把環保融入生活各方面的環保意識教育,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完成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可以讓學生嘗試寫下來。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五
《路旁的橡樹》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聽了譚玲老師的.授課后的幾點感受。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出現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要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六
1、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能抓住重點句子來體會路人高尚的心。
3、能從筑路工人和工程師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體會人們為保護橡樹而體現出一顆高尚的心,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1、學生預習課文,翻閱詞語手冊。搜集五個描寫樹木的成語和詞語。
2、教師課件制作。
:略讀課文1課時
前置練習
(投影)這是一棵橡樹,你看到了怎樣一棵橡樹?你能用昨天搜集的詞語來說一句嗎?
學生搜集少時可以出示老師搜集的描寫樹木的詞語。
一、詞語介入,感受生機
1、你知道文中是怎樣描寫這棵橡樹的嗎?(投影出示)
2、情境導入:這么美的橡樹啊,可惜它長的不是地方——長在了馬路旁邊。現在要在這兒修公路,這棵樹擋住了去路,這棵橡樹的命運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路旁的橡樹》。(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2遍,讀準字音。(出示重點詞語自讀)
2、指名讀,師生一起正音。
3、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找找文章的中心句。
三、抓住重點,討論交流
齊讀最后一段,提問:這里高尚的心指的是什么呢?課文哪些語句體現人們有一顆高尚的心呢?邊讀書邊找依據,從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態等入手。全班討論交流。
1、情節1:遇到橡樹,停止埋排水管。
a交流:在想什么呢?(樹美有生機)體會心情——震撼。b指導句子朗讀響亮。
2、情節2:他們沉默,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都嘆氣。
a交流:他們沉默各是什么原因呢?體會心情——猶豫、糾結。b、指導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
3、情節3:一組對話。計劃不能修改——橡樹也不可以砍。
a交流。猜猜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為什么?體會心情——平靜對激動。b指導朗讀。
4、情節4:工程師想辦法,繞開橡樹修路,最終路呈馬蹄形。
a從語言、動作和事情結果來體會,抓住輕聲體會心情——放松。b指導朗讀。
總結:對一棵樹,如此珍愛,這不是平常的行為,這是對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說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為完全是自覺的,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
四、圍繞主題,提升意識
1、學了課文,大家對于環境保護,珍愛樹木肯定有很多話要說。老師選擇了主題,你試著把你的想法融入到小練筆中去。
投影出示:
2、交流。
3、課外積累本課好句段,并背誦。
板書設計:路旁的橡樹
表現:停工——沉默嘆氣——反對——行動
心情:震撼——糾結——堅定——輕松
真愛樹木、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朗讀水平需要在老師的注重下提高。學生朗讀課文不流利,問題不僅出在學生本身朗讀習慣差,主要還是老師針對學生在課堂的朗讀沒有很好的糾正,好的應該表揚,指出好在哪里,讓全班跟讀學習;讀的不好的,指出問題所在,讓這個學生再讀,是共性的可以全班糾正朗讀。
2、概括主要內容需要在老師的點撥下形成。在教給學生基本的概括方法后,(比如一件事就用起因、經過和結果)請幾位學生說,老師在說完后要加以評價,哪一點說的好,哪一點還沒有說好,哪一點還嫌啰嗦。然后再請下一位來修正,一直到初具規模,大致正確,老師不必一定要按照自己規定的說法。在要求上適當降低,可以縮短課堂時間。
3、突出重點需要老師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在交流高尚的心時,等學生說完句子后,老師加一個問題,問個為什么,抓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體會他們的想法,從而體會心情。直接問心情顯得比較突兀。
4、練習的設置需要老師整合和取舍。把課外練筆和課堂練筆結合起來,盡量在課內完成保證質量。題目可有難易之分,讓學生可以有所選擇。
5、環節的過渡需要老師錘煉語言。各個環節的引入不能很突兀,不能直接把任務呈現。老師需要用精煉而指向明確的語言來陳述下一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很自然、合理、舒服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七
本篇課文的作者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課文主要講筑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贊嘆筑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本課重點在于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并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練讀——選讀——質疑——議讀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培養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一、讓高尚的愛陶冶孩子的心
一開始我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通過“小博士”的介紹了解橡樹的外形特征、生長環境和價值作用。“小博士”的介紹詳細又齊全,使孩子們對橡樹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再通過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啟發學生自己想象這棵橡樹的形狀,說說這棵橡樹的特點,請一位同學上臺畫出他心目中的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全班同學再加以改進和補充。至此一棵散發著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讓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么說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筑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
二、強調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個體體驗
整堂課我引導著學生自己將課文讀懂、讀活,盡量避免分析教材,課堂上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學生。圍繞課文的重點和中心句“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本節課我采用的是變序的閱讀設計(首——尾——中),讓學生先了解故事的開頭和結局,并讓學生自己從故事的結局提出問題,然后循著故事的結局再去探討故事的起因和發展,這樣將理解課文結尾這個含義深刻句子的難點化解了,并以此為主線貫穿了整節課。
學生通過尋找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心靈,深入學習課文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對話。而適時加進對修路工程的了解,從新的視角感受,加深對筑路人為保護橡樹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和犧牲的了解。最后通過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進行對比,更加突出工程師和筑路工人強烈的環保意識。
由《路旁的橡樹》引發學生對隨意毀壞森林的思考,由毀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引發對環保問題的關注;由一個小村莊聯想到許多小村莊,由鄉村聯想到城市,由中國聯想到世界,聯想到地球——我們的家園,學生的思維隨著感情的指揮棒自然流淌。
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我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雖然自己很努力,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應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八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的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考慮到在一節課里要基本完成教學內容,我為四年級的孩子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盡管評課的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為了鼓勵我才盡量說優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只能說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捷徑。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課的過程全部攝下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的話,一定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順學而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復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象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讓學生說感受的環節,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為什么嘆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么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因此,教學是要充分預設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到不同的班級去教,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最要緊的是現場靈活的調控能力。在細節上,還有很多毛病,比如一開始自己也有些緊張,說明缺少實踐鍛煉的經驗;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不夠靈活,導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張幻燈片提前放了出來;對時間的控制不夠完美,導致教學出現了幾十秒的多余時間,又讓學生提問,使教學又終點回到了起點;對板書的設計雖然比較有新意,但是當時考慮到時間,漏了“和諧畫卷”這幾個詞,我想如果加上,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辛苦的過程里,我們會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課題、上課都是一樣。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吧!在過程里,我們感受著快樂!同時我也要感謝我們這個團結協作的大集體。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九
本篇課文的.作者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課文主要講筑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贊嘆筑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本課重點在于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并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練讀——選讀——質疑——議讀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培養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一開始我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通過“小博士”的介紹了解橡樹的外形特征、生長環境和價值作用。“小博士”的介紹詳細又齊全,使孩子們對橡樹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再通過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啟發學生自己想象這棵橡樹的形狀,說說這棵橡樹的特點,請一位同學上臺畫出他心目中的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全班同學再加以改進和補充。至此一棵散發著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讓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么說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筑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
整堂課我引導著學生自己將課文讀懂、讀活,盡量避免分析教材,課堂上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學生。圍繞課文的重點和中心句“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本節課我采用的是變序的閱讀設計(首——尾——中),讓學生先了解故事的開頭和結局,并讓學生自己從故事的結局提出問題,然后循著故事的結局再去探討故事的起因和發展,這樣將理解課文結尾這個含義深刻句子的難點化解了,并以此為主線貫穿了整節課。
學生通過尋找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心靈,深入學習課文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對話。而適時加進對修路工程的了解,從新的視角感受,加深對筑路人為保護橡樹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和犧牲的了解。最后通過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進行對比,更加突出工程師和筑路工人強烈的環保意識。
由《路旁的橡樹》引發學生對隨意毀壞森林的思考,由毀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引發對環保問題的關注;由一個小村莊聯想到許多小村莊,由鄉村聯想到城市,由中國聯想到世界,聯想到地球——我們的家園,學生的思維隨著感情的指揮棒自然流淌。
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我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雖然自己很努力,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應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十
《路旁的橡樹》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從《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到本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建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幾天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今天講了《路》的第二課時,雖是自讀課文,但我還是著重了注意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重點放在體會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強烈的環保意識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樹》,感覺有點散,碎片多了點。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篇課文,我覺得好象有點過,那么一條路為了一棵橡樹,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隱藏了不少交通隱患呀。也許有了這種想法,沒有和課文的意圖合拍,情未動,上起課來,沒味道。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請學生讀,你讀得可真有氣勢。仿佛看見了一棵高大的橡樹,比六層樓還高呢!朗讀評價語的確能起一定作用,學生在我的評價下,讀得挺不錯,再請學生動筆圈圈,句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橡樹的高大?學生說到了挺立、粗壯、結實,像哨兵一樣。最后齊讀: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接著,就引導學生去看路了。圈詞體會,反復誦讀,學生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樹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難道這棵橡樹的作用僅僅是美化環境嗎?如果只是這樣,為這棵橡樹而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處,挖掘更深的內涵。為什么把橡樹當作草原的哨兵?狂風怒吼著,橡樹除了狂風,還可以說說噪音,黃沙。
接下來,我請學生思考: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里在想些什么?朗讀4、5、6三段后,學生說這棵樹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情學生就是一個舍不得。如果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里在想些什么?學生還可能想象到沒有了樹,空氣不再那么清新,風沙迎面撲來,人們睜不開眼來,鳥兒無家可歸。想到這,他們的心情將會多么難過,多么沉重。
最后,我請學生討論工程師的決定,工人們的做法,你怎么看?學生說到的都是:這棵橡樹太美了,他們真善良,雖然學生說到了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但是感覺有點牽強。如果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問問學生:工人們和工程師保護的只是這一棵橡樹嗎?學生聯系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