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莊子讀書心得篇一
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字學者和思想家。他在他的著作《莊子》中討論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包括自由、人性、生活的意義等。莊子讀書的態度與常人有所不同,他認為讀書并不是為了與人爭高低,而是為了個人修養和獨立思考。他認為,讀書應該是一種愉悅的享受,而不是一種壓力和負擔。因此,莊子強調讀書的自由和開放性,注重閱讀的樂趣和靈感的獲得。
段落二:莊子對于閱讀的境界和境界的追求
莊子在《莊子》一書中提到了“辨惑”這一概念,他認為讀書應該能夠讓人擺脫迷惑和疑惑,從而達到真正的境界。他認為,讀書是一種心靈的修煉,通過讀書可以解決人們內心的煩惱和疑問,使人們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因此,莊子強調對于書籍的深度思考和獨立思考,以及對自己心靈的探索和解放。只有通過不斷地追求境界,才能真正領悟書籍中的智慧和哲理。
段落三:莊子讀書的意義和作用
莊子認為,讀書不僅是一種精神享受,更是一種提高自己能力和擴展自己視野的手段。他認為,通過讀書,人們可以獲取社會經驗和歷史智慧,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困境。莊子認為,讀書是一種雙向的活動,讀者應該虛心地吸收書籍中的智慧,同時也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讀書籍,形成獨特的見解和價值觀。讀書不僅是一種個人修養,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擔當。
段落四:莊子讀書的方法和技巧
莊子提出了一系列讀書方法和技巧,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領悟書籍中的含義。首先,他提出了“養心式”,即讀書時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冷靜,以便更好地理解書籍的精神內涵。其次,他強調了“審讀式”,即要對書籍進行仔細審查和分析,理清書中的主題和論點。最后,他提出了“啟蒙式”,即讀書時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批判性地思考書籍中的觀點和論據。通過這些方法和技巧,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領悟書籍中的哲理和智慧。
段落五:莊子讀書心得和實踐建議
作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學者,莊子給予了我們許多讀書的心得和實踐建議。首先,他強調要有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不盲從于他人的觀點和結論。其次,他鼓勵我們要不斷地追求境界,并對自己的成長和進步負責任。最后,他要求我們挖掘書籍中的智慧和哲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與他人分享和交流。通過實踐這些建議,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讀書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和提高自己的素質。
總結: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莊子的讀書心得體會可以概括為:對于讀書要有自由和開放的態度,追求真正的境界和心靈的平靜;讀書不僅是一種精神享受,更是一種提高自己能力和擴展自己視野的手段;讀書不僅是一種個人修養,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擔當;讀書要有技巧和方法,并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將讀書的智慧和哲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與他人分享和交流。莊子的讀書心得體會對我們指導和啟發都至關重要,它提醒我們讀書是一種豐富人生和提升自我修養的重要途徑。
莊子讀書心得篇二
如今一走進書店,你會發現關于“怎樣面對挫折”、“如何為人處事”之類的書籍比比皆是。這些稱之為的“心靈雞湯”的書籍迎合了當今復雜社會下人們的口味,給予了人們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我讀過不少這方面的書,卻總覺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閱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這本書實際上是于丹對《莊子》一書的讀后感,她用心地研究《莊子》,通過解讀莊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結合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遙得自在。這是一種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于丹的《莊子心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讓我在享受讀書這個過程的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思考,著實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于丹在書中將莊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現給我們,教我們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環境中,應該用“心智”、“感悟”、“逍遙”、“看得開”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樣才能超脫與釋然。但是現在的人們,也包括我自己,誰能具備這樣的心態呢?我們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牽絆,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內心世界卻依然空虛,覺不到半點快樂。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被小事所困,與周遭的人也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質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強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樂的事情?我們應該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別人的行為,不盲目的追隨流行,試著用莊子的大境界來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于丹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后,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么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動態平衡對于我們的生活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世界在前進,而我們原地不動時,我們會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應對各種挑戰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那么這種平衡便很容易達到。我們可以多讀書,多接受新的信息,讓自己與時代的前進保持同一個步調,發展和提高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認識自己、涵養自己,通過這樣的方式,或許也更容易獲得莊子的大境界吧。
讀完于丹的《莊子心得》,心靈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覺收獲頗豐。只要我們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不隨波逐流,并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談笑論生死。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一、境界有大小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么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遙游”里的境界“心向往之”充分體現出: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需要的是質詢自己的心,問一句:面對這紛繁蕪雜的環境和世界,面對自己的順與逆,我們首先應該想如何發展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莊子的逍遙游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與超越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現如今,我們常被“現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后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莊子讀書心得篇三
莊子作為中國古代哲學家,對于讀書有著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讀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心靈的智慧與人生的境界。莊子強調“莊子讀書心得體會”,正是他對讀書的獨特體驗和深刻認識的總結。通過閱讀,人們可以獲取知識和成長,同時也能獲得內心的寧靜和超脫,這是莊子讀書心得體會的核心思想。
第二段:讀書與個人修養
莊子認為,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個人的修養。在莊子看來,修養是人的精神境界,通過讀書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心智的智慧。莊子讀書心得體會中強調了修養與讀書的緊密聯系。通過書中的文字和思想,人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人品境界。
第三段:讀書與人生態度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中提到了讀書與人生態度的關系。莊子認為,人生苦短,應該抱著一種超然的態度去看待人生的種種困頓和挫折。讀書可以給予人們一種超脫塵世的感覺,讓人們在煩惱和紛擾中保持冷靜和平靜,用寬容和超脫的心態看待人生,以一種寬廣的思維和眼界去擁抱世界。
第四段:讀書與見識拓寬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中還強調了讀書對于拓寬眼界和提高見識的重要性。莊子認為,讀書可以讓人們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和見解,拓寬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見識。通過閱讀,人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知識,培養自己的多元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閱讀也能夠啟發人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人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廣泛地應用知識和智慧。
第五段:讀書與人與自然的關系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中還涉及到了讀書與人與自然的關系。莊子認為,人類應該與自然保持和諧的關系,以自然的方式去生活和處事。通過讀書,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的智慧和方式,擁抱自然,與自然相互融合。莊子通過讀書,體會到了自然的美麗和智慧,從而更加珍惜自然,保護環境,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總結:莊子讀書心得體會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讀書來提升個人的修養和境界,拓寬眼界和豐富知識,保持超然的人生態度,并與自然相互融合。這些思想不僅在古代有著深遠的影響,也能夠為當代人們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因此,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思考和領悟莊子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人生素養和道德修養。
莊子讀書心得篇四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里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只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里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復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讀書心得篇五
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說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局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于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系的理解有著高度的靈活性,這對于人們突破認識上的局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只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于現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系,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于它們來說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于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說,比如說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則在內的許多規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于事物間的大小關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莊子讀書心得篇六
孔子被人們稱為“圣人”,把莊子稱為“神人”。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游》,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巨鯤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么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志。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淀,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游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讀書心得篇七
孔子被人們稱為圣人,把莊子稱為神人。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游》,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巨鯤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么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志。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淀,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游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讀書心得篇八
即使莊子不提,逍遙也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遙,無非是在物質生活上寬裕富足,不用每天為生計而奔波勞碌。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莊子的眼里,這一切都是那么的淺薄,他的逍遙,我覺得是關于人的生存狀態的一個終極命題。
在莊子看來,一切萬物都有其屬于自己的本性,逍遙不逍遙正是看其生存狀態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萬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么就沒有所謂的好的生活方式,壞的生活方式,只有合于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莊子同老子一樣,認為最好的政治正是無為而治因此他主張順其自然,認為任何統一的制度標準都有其局限性,都會妨礙人們的逍遙。這個視角很深刻。
很多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忙,每天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后,回過頭來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卻想不太起來。顯然我只是在機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沒有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我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遙與忙不忙沒有關系,它只取決于你是否順應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渾渾噩噩顯然不是逍遙,而是自我迷失。逍遙不僅不是混沌,而是一種大清醒之后的從容不迫。莊子有感于他所處的時代統治者窮奢極欲,百姓為利所趨而喪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遙,這是很積極向上的觀點。盡管我覺得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覺得可以用莊子逍遙的觀點來看一下中國目前的教育。近年來,高考制度越來越為人所詬病,很多人呼吁徹底改革現行教育制度,主張向西方學習。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卻在羨慕中國的教育。當美國老師為中國學生極強的數學能力而感嘆時,中國有很多學生卻不明白他們想從商,卻為什么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我覺得就自己的經歷,現行的教育其內容本身并沒有那么多的毛病。從我來講,我對自己能夠在中學階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礎而感到高興。但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個中學階段評價個人的標準唯一化。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以后都將從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學以前,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有學習這么一個衡量人的標準,這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妨礙了他們的正常發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遠失去了對書本,對知識的興趣。高考是教育的指揮棒,盡管很多省份在實行新一輪的教改,可是只要高考不動,社會對于學生的評價模式不變,教育的形式再怎么變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我們可以從莊子那里得到些許啟示,既然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盡管不可能放任每個人自由發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還是需要的。很多學習不好,學歷不高,但在別的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同樣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大學生和技術工人對社會的發展同樣重要。
另外,純粹知識的灌輸也使得,雖然大家都學得很辛苦,但并不是出于本心去熱愛學習。大多數人并沒有學會思考,基本上對于自己的未來都是比較迷茫的。升入大學以后,學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種強制性約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虛度了光陰。而學習在校園里變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變成了一種手段和工具,這是對于學習本質的最大背離。這種風氣使得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沒辦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當學生完全被考試所奴役,被學位名譽所導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極端的不逍遙。靜下心來,不為什么地去看一點書,才能有真正的收獲;順性而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這是老莊給我的教誨。
莊子讀書心得篇九
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
是的。當看完莊子那些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復揣摩這其間顛撲不滅的真理,才會發現原來你僅僅只是打開一扇大門,這扇大門通往本真樸質的天之道。
人間數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尋求人生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到曠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
莊子一直在譏諷萬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那些謀取權力之人以心靈的殘缺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福氣,而莊子卻寧愿做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的老龜,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龜殼。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莊子》天下篇中,闡述了最高的學問是探討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學問。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篇無不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何謂萬道之本源?唯道。何為萬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莊子微笑輕輕點撥——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過蟻穴一夢。
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那里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污穢丑陋,只有純凈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個軀殼里,忘記了自己從哪里來,也忘記了家鄉的一切。每當他看到、聽到感受到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動,會覺得非常舒暢親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故園,于是他的一生都極力的追尋那種回憶的感覺,不斷朝自己的故鄉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莊學的核心。可我們都在人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為,我們早已迷失本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故鄉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