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后感篇一
假期中,又重讀了曹文軒的《山羊不吃天堂草》,我卻被書中的一個問題難住了,我在疑惑中尋找著我想要的答案。
這本書的故事其實是很簡單的,只是關于一個少年在一點點地步入社會時面對的誘惑和挑戰,他的選擇是放棄自身內心的底線,還是該堅守它?曹文軒在書中給出了一個響亮的回答是——"放棄中,要有堅守!"
可究竟該放棄什么,又該堅守什么?
這本書的主人公明子,來到城市中打工的原因是因為一群山羊。山羊吃草,是有選擇的。當明子的家鄉只剩下天堂草時,它們絕食而死。這應該是堅守的極致了。可是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堅守,真的是作家曹文軒想宣傳的嗎?恐怕不是。不可否認,"山羊不吃天堂草"是值得贊頌的,但作為一個少年,我們真的應當以生命為代價去"堅守"嗎?我想,未必。
于是,便出現了"放棄".
記得小學時,在看到明子為完成師傅要求的"黑暗中三斧子砍在同一處"而只砍了一斧子,用斧背敲擊木樁而發出另外兩聲時,我的內心是失落的。我為明子的行為感到羞恥,盡管后文中師傅說沒有人能完成這一目標,而明子的行為是唯一可行的做法,我依然感到明子不再是明子了。在社會中被改變,為了達成目標甚至愿意不惜手段,是多么的可恥!
再讀,復讀,一本書并不厚,讀一遍也就幾個小時。但幾個小時后,我卻發現明子,依舊是以前的明子。因為他內心深處,是有些東西沒有變的。他渴望上進,渴望自由,這從未改變,只是經過了社會的洗禮,他更光滑圓潤了。
我想起了古時的張居正。官海沉浮,張居正圓滑世故,但他卻始終堅守著他的本心。透過《明史》,我們所看到的,已經不是他老練的外表,而是他一直不曾改變的忠心和抱負。放棄難以避免,但放棄中,一定要有堅守。水流盡管彎曲,但最終流向不會改變。放棄高山,放棄雪原,但沒有放棄最終的目標。
我們只是少年,但也終將步入社會。那么,也將直面放棄與堅守的問題。但,永遠不應當忘卻的,便是文中的一句話了:
"放棄中,要有堅守!"
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后感篇二
《山羊不吃天堂草》講敘了一群饑餓無比的'羊群在面對長的高貴誘人的“天堂草”時寧愿自己餓死也不肯將頭低下去“踐踏”這片神圣的草坪,幾天后,一只只壯烈的倒斃了,由此而引發主人公去謀生的故事。
故事不僅贊揚了山羊的品質,也歌頌了主人公明子有愛心而又有正義感有責任心的優秀精神。
明子的父親因為這片羊群的死亡而破產,明子因生活所迫,要幫助父親,不得不和師傅。師兄一起離開小豆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去謀。明子每日都會去木匠等活的地方尋找活干,找工作的艱辛與世態的冷淡不但沒有打垮他,反而激勵他堅持不放棄。聰明的明子善于觀察,他觀察到有位老爺爺連續幾天都來這里看尋找工作的人,很快明子就找到了工作。剛接到工作的明子看到比自己處境更困難的小男孩時,二話沒說就把工作讓給了他,自己再去尋找。明子謀生的經歷很是艱辛但他依然不顧自己的去關心他人,舍己為人。
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后感篇三
暑假的這些日子,我讀了一本十分有意思很讓人回味的書,是曹文軒的《山羊不吃天堂草》。
書中主要講一個叫明子的少年,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遠離故鄉,遠離爸爸媽媽,跟隨木匠師傅到大城市里去闖蕩謀生的故事。
書中的人物我最喜歡明子,因為生活的艱辛,世態的炎涼,并泯滅不了明子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明子是聰明機靈的,樂于助人的,但同時,他也是深深自卑的,面對大城市的光怪陸離,他無所適從。他常常感到隱隱的恐怖和一種令人難受的壓抑和悲哀。這讓人覺得很無奈,我也覺得很難過。
但無論怎樣苦難的生活,都阻止不了人們互相之間的關愛。明子幫助過別人,同時在他困難的時候,他也得到了別人的幫助。明子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運的。他最終明白了山羊寧愿餓死也不吃天堂草的原因。對自己不應該得到,無法得到的東西,我們不應該產生貪念,同時,面對誘惑,我們要堅守住自己的尊嚴。這也是一種做人的最起碼的品行,明子明白了,他也做到了,這很值得我學習。
書中不幸的人有很多,但最不幸的人,我認為是紫,紫因為生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爸爸媽媽每天要上班,不能陪著她,她感到十分孤獨。明子是出于本性的真誠善良同情她。在明子的幫助和鼓勵下,她能夠站立行走了。她很感激明子,但在她的內心深處,她并沒有把明子當做她的朋友,只是認為明子很窮,很可憐,所以用二百元給明子作為答謝,難道純真的友誼可以用金錢買到嗎?事實證明,她錯了,有很多的東西是無價的,是很多很多錢也買不到的。明子的出現,給她帶來了許多積極向上的東西。但她的生活是空虛的,她的思想是空洞的,膚淺的,所以她失去了寶貴的行走能力。因為她不知道怎么樣生活。
我很慶幸,我生活在當代,我有關愛我的老師,關心我的朋友,愛我的爸爸媽媽。我家雖然不富有,但也并不貧窮,與明子比起來,我是多少幸福啊!但生活并不是永遠一帆風順的,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我肯定會遭遇到困境和挫折,我該怎樣面對呢?我想我也不會屈服的,不會放棄的,我會選擇抗爭,并堅持到底。
讀了這本書后,我回味了很久很久,我真幸福啊!我覺得我有的東西很多很多,從今天起,我要好好愛護我所擁有的一切。
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后感篇四
我用了15分鐘,看完了《山羊不吃天堂草》。
日有所誦: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馨香一瓣:
我讀了《山羊不吃天堂草》,覺得自己受益匪淺。
文中的明子一家為了讓家變富,養了些羊,但別人看見他們買羊,別人也買了羊。村里面卻因為羊吃草吃得很快而沒有草了。他們只能帶著一線希望去了一個地方,那兒長著一種“天堂草”。 可是山羊面對這一片美麗肥碩的天堂草,寧肯餓死也決不吃一口。
剛讀過這本書時,我感到非常困惑,對那些饑餓的山羊堅決不吃那肥美的天堂草不能理解。作者在書中也沒有明確的解釋。現在想來,天堂草應該是美好的事物的象征吧,對這“籠了一層淡淡的霧,像透明柔軟的棉絮,是純凈的安靜的”天堂草,山羊的心態是崇拜與神往的。山羊倒下去時“溫柔安靜,沒有痛苦像是在做一場夢”。山羊的這種行為應該是代表了對理想,對信念的堅守吧。它們不依賴主人,獨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鼻子作出判斷,并有執行這判斷的決心,即使是付出性命。
從這本書里即頑固卻讓人不由產生敬意山羊,也讀出了一種生活態度:遇事聽取別人的意見是重要的,但不盲從,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獨立做出判斷。
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后感篇五
曹文軒先生的書我讀過很多,他的小說總是在至善至美的氛圍中,摻雜著絲絲苦澀,而后又咀嚼出淡淡的的甜味。沒錯,書就是一個神奇的精靈!讓無數的讀者傾倒、著迷。曹先生眾多佳品,而我卻被《山羊不吃天堂草》給深深地吸引。
《山羊不吃天堂草》這本書里有三位主人公:明子、黑罐、“三和尚”。明子最小,他與黑罐跟隨師傅 “三和尚”到大城市里做木匠。明子天資聰穎,師傅教他時,他十分認真,而且一學就會,所以他很快就掌握了師傅的手藝。黑罐是個老實人,天生就膽小,有時害怕得還會腿軟。師傅是個光頭,所以明子和黑罐背地里叫他“三和尚”。 “三和尚”脾氣時而粗暴,時而溫和,黑罐很怕他,而明子卻敢于和師傅斗爭。
這本書中最使我感興趣的是關于 “鴨子”的故事。 “鴨子”有一只鳥叫蠟嘴兒,“鴨子”就靠它過日子。賺錢時,“鴨子”先把它放上天,再拿出一枚錢,舉在空中,這時“鴨子”打了一個口哨,蠟嘴兒就會沖下來叼走,錢放在“鴨子”的口袋里。這時許多人也會模仿著“鴨子”的樣子去取樂,這樣“鴨子”就有錢了。
想想在錦衣玉食的今日,我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過著幸福、愜意的生活。可誰會想到年少的“鴨子”過得日子呢?他還很小卻必須自己賺錢來養活自己,但是他沒有悲傷,而是勇敢地面對現實。
明子家養了一只100只羊,漸漸地,草全被吃完了。名字和他爸爸便帶著羊群來到了一塊草地上。這些草很漂亮,叫天堂草,而羊群里卻沒有一只羊低下頭來吃草,高貴的山羊寧死也不愿不勞而獲。明子不就是那些山羊嗎? “三和尚”讓明子去偷木材,名字沒有偷,而黑罐偷了。還有一次明子一連等到了六七個修陽臺的活,得到了1000元的定金,并約定后天來修陽臺。他本想獨吞這1000元,可他戰勝了自己,對三和尚說出了實情。
明子的父親曾說:“不該自己吃的東西,自然就不能吃,也不愿吃”。我想,這也是做人的道理: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要拿。做人要實在,要堅強,不能被金錢誘惑,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東西,活要活得有尊嚴!
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后感篇六
帶著對書名的疑惑,一路讀下去,讀完之后,又產生了新的疑惑,于是有了以下文字。
小說一開始的風格跟《草房子》截然不同,所以我覺得自己的閱讀興趣不像上次那樣強烈,但是,出于一種好奇,仍然一路讀下去。來自農村的十六歲的小木匠明子跟著師傅三和尚掙扎在城市的最底層,處處被人歧視,走到哪里都覺得低人一等。盡管讀起來感覺很沉重,可又覺得這不過是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再現,不足為奇。直到讀到師徒三人在澡堂里跟幾個“城里人”大戰一場,最后又來到小飯館遭受冷遇,作者才借師傅三和尚的話道出了現實的殘酷:
“錢這東西很神奇。沒有一樣事情它辦不到。你身上揣足了錢,走到哪都不怕。錢就是路。錢能把這天上的月亮買下來。人有了錢,屁都比別人放得響些、香些。人說了,‘腰里無銅,不能逞雄’。人可以缺這缺那,獨就是不能缺錢。人一窮,就出來了癟三樣。這是沒法的事。你餓了三天三夜,餓得前胸貼后背,見人抓著雞腿在太陽下啃著,你的眼睛就沒了骨氣。誰說不是‘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呢?于是,古往今來,那么大一片天空底下,這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為那錢拳打腳踢,為那錢費盡心思,甚至鬧出無數條人命來。不然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了嗎?”
作者說三和尚是用平靜的語氣說的,但是看起來很冷酷。我一邊讀一邊想象師傅三和尚諄諄教導兩位徒弟的神情,感覺盡管是這樣赤裸裸,但又不無道理。
再往下讀,仍然沒見作者點題,不免有些失望,耐著性子讀下去——明子教導鴨子不該放了那只養活他的鳥,明子跟鴨子去*彩票,明子偷偷去兌換那張本不值錢的外幣,一直讀到明子私自拿了人家1000元訂金,我才感覺到,現在的這個明子跟前面那個明子不一樣了,盡管他們的處境一樣。可到底哪里不一樣,又說不出來。
讀者迷惑了,明子自己也迷惑了,當他揣著那一千元訂金來到教堂,產生了如下疑問時:“什么東西是錢買不到的?人們為什么又需要這些用錢買不到的東西?”,作者終于點題了。書中的明子好象是被教堂的鐘聲敲醒的,又好象是被家鄉那群寧死也不吃天堂草的羊點化的,就像父親說的那樣,“不該自己吃的東西,自然就不能吃,也不肯吃,這些*生也許是有理的。”
小說讀完了,讀之前的問題解決了,可是,新的疑問卻產生了,那群高貴的羊真的能喚醒飽經生活滄桑的明子嗎?真的能讓他產生羞恥心負疚感嗎?我有些懷疑,正如當我站在講臺上激情滿懷的對著學生講:“金錢可以買到山珍海味,可以買到金銀珠寶,就是買不到高尚的靈魂啊!”,可是,一走下講臺,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我依然會覺得自己的吶喊明顯地底氣不足了一樣!
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后感篇七
這是一本耐人尋味、意味深長的神奇的書。它譜寫了一個少年的堅強與善良,寫出了主人公的艱辛,和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積極的心。
十幾歲的.明子,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村莊中。因為家庭的困難,明子小小年紀就跟著師傅在外做木匠活,養家糊口。但是,他們仿佛永遠也走不進城中繁華的世界。明子和師傅、師兄忍受著城里人的冷嘲熱諷,堅強、樂觀的活下去。雖然這條謀生之道充滿艱辛和坎坷,布滿荊棘與陷阱,但主人公——明子,憑著自己的手藝和才干,在這一片土地上,創下了屬于自己的輝煌與勝利!
這本書神奇就神奇在于作者對人物那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描寫,把人物刻畫在了我們的面前。這樣一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位天真、懵懂的少年。
整本書都是在歌頌著道德和正義的昂揚旋律,回蕩著的是人格力量最終勝利的神奇樂章!每一個文字中,都散發著深刻的含義,和富有迷人的藝術魅力。
主人公明子的一生,是生命、命運、哲理的代表,更是人格、道德、修養的象征!
在這個世界上,情感的柔弱真是隨處可見。所以說,作者曹文軒就用神奇的文字創作了這樣一本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書,用明子在困難時的所作所為,來提醒大家!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一本十分有意義的書!
山羊不吃天堂草讀后感篇八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作者對話。而最近我就與曹文軒叔叔“對話”了一番——我看了一本好書:《山羊不吃天堂草》。
這是一本生動易讀又耐人尋味的長篇小說。小說主要寫了這樣一個故事:由于生活所迫,明子,黑罐與師傅三和尚不得不遠離故土,去外面的世界闖蕩謀生。但這個時機似乎與他們有一種打不破的隔閡,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對于這個世界,他們像一個趕路人那樣無足輕重,微不足道。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雖然各有不同,可都有自尊。一樣是人,不應該以貧富分貴賤。
是呀,當今社會人們總以為窮人才會做違法的事,可是誰知道窮人做這些事的真正原因,又有誰想過窮人的感受。
小說深刻厚重,又富有迷人的藝術魅力。作品通過生活的艱辛,事態的悲涼,刻畫了主人公優劣并存的所作所為。告訴我們,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始終不要放下自己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