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烏塔讀后感篇一
近期學了《烏塔》一課后練習,我感觸頗深。
課文內容敘述的的是一個叫烏塔的十四歲小姑娘獨自一人游覽歐州,在羅馬帝國的青年旅館里了解了旺曉潔的小故事。
小姑娘烏塔對旺曉潔說:我的名字叫烏塔,早已十四歲了。我是意大利人,住在漢堡包。此次趁暑期游覽歐州,早已來到荷蘭、法國、德國,在西班牙來到水城威尼斯、馬德里、意大利羅馬,最終也要去古希臘。
中國的父母一定會禁不住詫異地問道:啊,你一個人嗎?你的父母不擔心?
大家看一下烏塔是如何回應這個問題的:我在家里就設計方案好啦旅游線路和日程表,每到一地就應查公安局的聯系電話,便于碰到風險和艱難時要求協助。再給家中撥個電話或寄張名信片。
你一定會想,那么小的小孩獨自一人外出旅游,旅費肯定是親人給的吧。但客觀事實卻并不是這樣,實際上就連旅費也是烏塔自身一點一點咱的。她用了三年的時間來提前準備此次旅游,閱讀文章了許多 與這種相關法律法規的書本;為了更好地掙旅費,每一個禮拜天去幫餐飲店或百貨商店派發廣告宣傳單,暑假還到他人家中陪小朋友玩。
烏塔年紀輕輕卻這般獨立,回過頭看中國的小孩,她告訴我過一個那樣的小故事:一個學員考入了一所重點大學,可他卻由于不容易洗床單、疊被,乃至不容易整理書包而迫不得已退學。
我想對中國的父母們說:請為小孩扛起一片自立自強的藍天白云,請讓愛更極致,請讓愛更豐富!
烏塔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讀了《烏塔》一篇課文。認識了一位細心、自食其力的小女孩。讀完這篇課文后我受益匪淺。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汪曉潔在羅馬認識了一個獨自一人游歷歐洲的十四歲的德國女孩——烏塔。她為了準備這次旅行,用了三年的時間做充分的準備。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自力更生的細心的小女孩。
當我讀到“自己用了三年的時間——陪小孩玩。”這段話時,我不禁被烏塔的獨立打動了。頓時,我感悟到:烏塔真是一個細心的小女孩呀,她出去旅游竟然可以自己掙旅費,他就算是用的爸爸媽媽的錢去旅游的,但她也是自己出遠門的呀,這全部都是我們中國孩子所做不到的。比起烏塔來看,我們中國孩子實在是太細皮嫩肉了。因為我們中國孩子在家里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覺得,中國孩子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深刻的想一想:為什么別的國家的孩子能自己掙錢,而我們卻不能?!”
對比烏塔,想想我自己,我不禁感到羞愧。記得那是一個周末的晚上,我正在悠閑地看電視,媽媽讓我去超市買東西,我心里暗自想:這黑燈瞎火的晚上,你怎么不去呀!?可是我又不能反駁,所以我只好拿著媽媽給的一筆“巨款”去超市了。然而,當我走到那條既偏僻又很少有燈的小路上時,我害怕的程度就像是馬上就要上刀山下火海了一樣。每當我看到路旁的大樹在微弱的燈光的照耀下,像一個張牙舞爪的妖怪時,我就心驚肉跳、毛骨悚然、惶恐不安……要是換做烏塔,她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去超市,而且還是不帶一點恐懼的,比起烏塔來看,我真是太懦弱了。
讀完《烏塔》后,我決定以后要做一個自食其力、做事有條理、計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的小女孩。
烏塔讀后感篇三
學習了《烏塔》這篇閱讀課文后,我的感觸還是頗深。
從北方邦的人,我能收集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現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衣來伸手了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照顧者,不要讓任何東西,但北方邦的文本有很大不同。
這篇閱讀課文內容主要通過講述的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兒烏塔,自己沒有一人游歷歐洲的事情。課文中講到烏塔為計劃完成這次旅游,整整花了3年的時間來準備,每到一地就要先查警察局的電話手機號碼,還要給學生家里寄張明信片或打個電話報平安。從中學習我們教師可以充分感受到烏塔自立、自強的精神。可我們呢?有的老師同學之間不僅提高自己企業不敢出遠門,甚至連孩子上學、放學都不愿選擇自己走,更別說像烏塔那樣游歷歐洲了。
烏塔之所以能自立、自強,是因為她之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這時,我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周末之前是否制定了作息時間表?周末時又是否遵守了呢?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漸養成自立、自強的精神。課文中還提到烏塔的旅費全部都是自己在課余時間打工掙的,沒有拿家里一分錢。可我們卻每天都向父母要零花錢,而且都是一天花光,也沒有攢錢,這實在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向烏塔學習。
utta曾經說過”從電視和書中了解世界并不總是完美的”。做完作業后,我們可以看一會兒電視,看一會兒課外書,很不錯,大多數同學都是一桿,直接出去玩。卻從沒想過去體驗一下。只有從一些課外閱讀和電視節目中了解世界,才能比第一手經驗更好,而且第一手經驗比聽說的記憶更深,所以只有第一手經驗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從“北方邦”這段文字的學習,我知道我的年齡,但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北方邦的小女孩。本文使我受益匪淺,我下定決心,就必須學會做一個自我歌,自我提高的好學生。
烏塔讀后感篇四
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女孩獨自一人環游歐洲,你信嗎?當我讀完《烏塔》這篇課文之后,我信了。
這篇課文講了這樣一件事:作者在羅馬旅行時,住進了青年旅館結識了獨自一人旅行的烏塔,她雖然只有14歲,但是在旅游之前,她就做足了功課。她在家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閱讀了很多相關國家的書籍;為了掙旅費,她分發廣告單、帶小孩。她的言行讓作者很吃驚,也很感動。
讀完這個故事,我很有感觸。我問自己,我能像烏塔那樣獨自一人旅游嗎?答案是否定的,現在社會上騙子、小偷、強盜那么多,我這個小孩子的應付能力弱,怎么對付得了他們呢?我經常看新聞,小孩子被壞人欺負的事屢見不鮮,只有等到我個子長高了,身體強壯了,頭腦聰明了,武藝高強了,才有力量對付他們。說實話,我在家里的自理能力也不夠強,這讓我也沒法像烏塔那樣去旅行。每天早上,是奶奶燒好早飯;上學時,爸爸送我去;晚上回家,是媽媽陪我寫作業。說到外出游玩,是爸爸做好功略,訂好機票,安排好行程……家里人把我當成溫室里的花朵,不讓我一個出去,我自己又不敢出去,膽子越來越小,獨自生活能力也就越弱。
假如我要獨自去旅行,我必須做足準備。首先,我要鍛煉自理能力。現在我已開始學做早飯,學洗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的催促少了。其次,我要參與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分享。相信終有一天,我會像烏塔那樣安排周密,計劃性強,瀟灑地背著旅行包去遠游了。
俗話說:“花盆里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只有“日日行”,才“不怕千萬里”;只有“常常做”,才“不怕千萬事”。我要抓緊時間,在生活中鍛煉自己,讓自己更能干。
烏塔讀后感篇五
我有這種勇氣嗎?沒有。我有這種自主意識嗎?沒有。我有這種獨立能力嗎?沒有。
我為什么沒有這種勇氣?我為什么沒有這種能力?我不禁問自己。這使我又想起四月份的春游。
春游的前一天,媽媽早早地幫我把餅干、蘋果、礦泉水等準備好,第二天一大早,我背起媽媽收拾好小書包,輕輕松松來到學校。大家排好隊,剛走出校門,就看見在門口等候的媽媽和其他家長。等我們的隊伍過去,他們就遠遠地跟在隊伍后面,將我們保護在他們的視線之下。走了一段路,家長們就開始走到孩子們身邊,背包不知不覺就背到家長們身上了。烈日上來,媽媽和其他家長開始行動,看帶隊老師不注意,悄悄給我們送上水或飲料,還不時伸出手幫我們遮擋太陽。他們既擔心帶隊老師批評,又害怕給我們丟臉,這可難為了媽媽和其他家長們。而他們卻不知,孩子的依賴心理就是在父母的百般擔心及嬌寵中養成的。
我們碰到難事,總是把期望的目光投向父母。而我們的父母,也把這種救助的目光當成理所當然的事。總會毫不猶豫地幫我們解決。而在不知不覺中,就培育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族。
大文豪歌德說:“失去勇氣,就失去了一切。”面對困難,勇敢面對并積極想辦法解決,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是我們健康的成長,才能是我們不斷的突破自己,超越自我!
烏塔讀后感篇六
一說到烏塔,大家有可能會以為是黑黑的塔,或烏鴉的塔。不,它其實是一個女孩的名字。
烏塔是一個既大膽又獨立的女孩。她僅僅有14歲,就獨自一人去了那么多地方。如果是中國,一般都是爸爸媽媽帶著出去玩的。有的時候別說小孩子了,就是連大人都有可能去不了那么多地方。可見,烏塔是一個多么大膽的孩子。
烏塔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準備好這次旅行。在這三年中,她不愿意花自己爸爸媽媽辛苦掙下的錢,而是靠給別人發傳單,陪小孩兒玩,自己努力掙錢。如果在中國,孩子們花的都是父母的錢,根本不會自己掙錢。
從小,我們就是溫室里的花朵,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什么也得依靠父母。剛生下來,父母操心我們的身體健康;上學時,父母操心我們的學習;成人時,父母操心我們的工作。但這是一種愛嗎?不,這看似是一種愛,卻讓我們失去了很多的鍛煉機會。
讀完這篇文章,我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不能再過多的依賴父母,要學會自己一個人解決問題。
烏塔讀后感篇七
讀了烏塔這篇文章后,一道又一道波浪沖擊著我的心靈。烏塔,一個女孩,竟然如此的勇敢,獨自一人游走四方,這是怎樣的一種勇氣。這是怎樣的一種自豪。
一個14歲的孩子,獨自游歐洲,如果我不是親眼所見,我決不會相信。
我有這種勇氣嗎。沒有,我有這種生存能力嗎。沒有。可是,烏塔卻有。而烏塔卻獨自游歐洲。
當然,小小的烏塔能這樣漫游世界,除了父母的支持外,她還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要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還要得到社會的支持和鼓勵。如果是在中國,肯定會被當成離家出走的不良少年而讓警察送回家,臨別時肯定還有一大堆教訓的話。
我覺的烏塔這樣做很好,因為,他沒用爸爸媽媽的錢,而是用自己的勞動換來得錢,這樣才有意義,我非常佩服她。
烏塔讀后感篇八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認真地讀了《烏塔》這篇課文,心里充滿著擔心和羨慕。既擔心他會迷路,又羨慕她可以獨自外出旅行。
一個14歲的女孩竟然如此的膽量!獨自一人游歐洲等國,難道她不怕被別人綁架嗎?我內心里充滿了無限的疑惑和驚奇!她和我們中國的孩子對比,我們真是差太遠了。我們中國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生活在那“糖水”之中,我們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更談不上獨自一人外出旅行。爸爸媽媽總是把我們看作“金雞蛋”似的寵愛著。我們碰到困難時就把期盼的目光投向爸爸媽媽。父母也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不知不覺,我們就被寵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
14歲的烏塔,去歐州旅游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她認真地讀著與旅游目的地有關的書籍,設計好線路和日程表。還有賣力地為超級商場分發廣告,掙旅費,多么有毅力啊!而我們外出旅游,不但不用掙旅費,連基本的行裝也不用準備。不用花力氣,爸爸媽媽做準備,我們就等著出發,而烏塔能這樣漫游世界,必得到父母的支持,如果在中國,肯定會被當成離家出走的不良少年。
有人曾說:“失去了勇氣,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我們不但失去了勇氣,而且失去了自信心。
今后,我們面對生活困難,不僅不能退縮,要從容面對,自己想辦法解決,要像烏塔那樣有勇氣和自信心。因為,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家的支持,還需要社會的支持。
烏塔讀后感篇九
我曾在我的語文書里學了一課叫《烏塔》,讀后,我有了許多感想。
烏塔是一位金發小姑娘,這個小姑娘用了3年的時間準備,要去歐洲旅游,烏塔又自由又不會讓父母擔心,我真為她驕傲。換作是我,我要是想出去玩,可沒有這么容易了,我要是去公園玩,媽媽就會說:不能下去玩,下面太危險了!快去讀書。”而烏塔的愿望就能實現,父母又不會擔心。看著烏塔去過許多的地方,她都快要旅游全世界了。真羨慕她啊!
而且烏塔還是用自己掙的錢去旅游,而我們都是問爸爸、媽媽要錢去準備。要是我們都有這顆不要依賴父母的心就好了!
第二天早晨,烏塔向我道別,說晚上要坐火車去波恩。她還認真地告訴我要繼續掙錢,以后去中國旅游。”讀了這一自然段,我就知道烏塔會繼續努力掙錢,她還要來我們中國旅游,她可真的太棒了!
一個14歲的孩子,獨自一人游歐洲,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決不會相信。我問烏塔:’你一個人不怕危險嗎?你爸爸媽媽不擔心嗎?’”讀到這里,我感覺烏塔很勇敢,而且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做了充足的準備。
烏塔的努力和準備,讓我感到慚愧,我要像她一樣,等我11歲的時候,我也要努力掙錢,不問媽媽要錢去實現我的夢想。
烏塔讀后感篇十
本課文講了一位14歲的小女孩獨自一人去歐洲旅行。在羅馬的一個青年旅館里認識了一位中國女孩汪曉潔。烏塔說:"她這次趁暑假游歷歐洲。已經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最后還要去希臘,她為了這次旅行準備了整整3年的時間,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而且還讀了很多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籍。"
汪曉潔一時語塞,對烏塔說:"在中國,像你這樣年紀小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愛她們,不會讓她們一個人出遠門"而烏塔說:"我在家里也是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都很愛我,可我們興趣不同,有時候一起出去玩,有是后單獨出去玩。"
從烏塔說的話中,可以看出中過的孩子卻少鍛煉。中,德兩國的孩子在家同是寶貝,確為什么在中國的家庭里孩子不能一個人出遠門,在外國孩子的家庭里,父母就允許孩子們這樣嗎?不是的。在中過家庭的孩子不要說是去外國旅游,叫他們在國內旅游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中國的孩子缺少鍛煉;缺少勇敢;缺少自信,有的人有依賴心,根本舊年沒法離開父母。而外國的孩子不是這樣的,他門勇敢,堅強,有鍛煉,所以他們敢一個人出門,而且父母不會很擔心。
讀了《烏塔》這一課,使我懂得了要學會自理,自己生活,不能什么事都依賴父母,要勇敢,要堅強的道理。
烏塔讀后感篇十一
自從我學了《烏塔》這篇課文,我受益匪淺。
《烏塔》這篇課文主要寫十四歲的德國女孩烏塔自己掙到路費后,獨自一人旅游全歐洲的是,表現了烏塔機智勇敢、聰明能干。
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我當時深受感動。拿自己跟烏塔比,我慚愧不已。一個人去旅游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我都快十二歲了,可除了上學以外,我從沒有一個人出過遠門。因此,我一個人不敢到爺爺家去,不敢到外婆家去。
“六一”那天,是我的生日,爸爸為了慶祝,給了我10元去買零食。可我不敢自己去,非要姐姐陪我去,而姐姐不愿意去,我就說:“我不知道買什么零食,要是買得不好吃怎么辦?”這樣一說,姐姐就只好陪我去。
烏塔的父母可以給孩子們自由地玩耍,而我們的父母呢?他們對我們過分的寵愛、溺愛,他們把我們寵成了霸道、自私、嬌氣的“小皇帝”、“小公主”。是他們很少給我們鍛煉的機會,久而久之,我們便享受慣了。
親愛的家長,我們知道你們的用心良苦,更能理解您那偉大的愛。可是我們有翅膀,請您不要把它折斷,我們會自己行走,請您不要總是扶著我,我們想像雄鷹一樣在藍藍的天空自由的翱翔,請您不要把我們的理想破滅。
我們是明天祖國的棟梁,不光要學習好,還要學會獨立,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強大。
烏塔讀后感篇十二
《烏塔》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兒烏塔,自己一人游歷歐洲的事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烏塔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最近,我們學習了第七單元,其中《烏塔》這一課令我深有感觸,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14歲的女孩烏塔,雖然她的年齡比我大不了多少,但她卻具有我們沒有的能力,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在羅馬認識了一位年僅十四歲的女孩烏塔,在“我”與烏塔的攀談中,更加了解了烏塔,還知道烏塔獨自一人游歷歐洲的事。
烏塔真了不起!她珍惜時間,熱愛生活,就如一只自食其力的小鳥,自由地在藍天翱翔,而我們,就如一只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在家中更是掌上明珠,脫鞋穿襪等事都讓父母干,也總是抱怨父母,更別說獨自周游列國了!烏塔雖然也是家中寶貝,但她卻可以自由奔跑在成長的大道上,就如野外茁壯成長的小草,靠雙手,靠汗水,長得翠色欲滴,成就了自已。而我們,被父母呵護,就如溫室的花朵,靠別人,不經風雨,長得十分嬌嫩,不如烏塔那么挺拔、蒼翠。“小公主”、“小皇帝”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自然也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了。烏塔還是一顆不起眼的螺絲釘,默默付出,自由成長。賣報、送牛奶,在外國是再常見不過了。而我們,如同一顆閃閃發光的藍寶石,受父母嬌生慣養,讓父母緊緊牽著手,如同一只被寵壞的小鳥,被主人打扮得花枝招展,關在嶄新華麗的小屋中。。。。。。是啊!和烏塔比起來,我們可差得遠了。
當我讀到“烏塔說,她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幫忙幫忙求助,再給家里打個電話或寄張名信片”時,我頓時被烏塔那充分準備驚呆了。我在出門旅行時,我一定會賴在沙發上,讓爸爸媽媽幫我準備,而我卻在一旁享福。也從末想過設計路線或閱讀那個地方的旅游指南,更別說查當地警察局電話了,這讓我感到很內疚。烏塔同樣是孩子,但她十分耐心,為這次快樂的旅行整整準備了三年,讀了很多有關書籍與資料,開闊了自已的眼界,又靠自已的雙手掙了好多旅費,并沒有伸手要錢,從小養成了獨立生活和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其實,不只是我,還有許多中國孩子與我一樣,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溺愛中,想要什么就向父母要什么,生活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做什么事都依賴別人, 從不自已做,只是吃吃睡睡玩玩地過著日子。而外國孩子呢?他們省吃儉用,還自己掙錢,而且從不向父母要東西,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上,這種節儉的品質,從小學會自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中國,孩子如果說:“我要自已周游列國!”家長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拒絕,甚至會哈哈大笑,覺得不可思議。為什么同樣是家中寶貝的烏塔,為什么可以單獨出門?愛孩子,為什么不能讓我們單獨出門?紙上得來終覺淺!光從書本和電視中認識到的世界并不完美!
我們要自立、自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父母信任我們,當父母給你穿衣時,堅決地說一聲:“不!”也許,一句話,一個小小舉動,就能使你成為一個獨立的孩子。獨立,應從點滴做起。
希望中國的家長能放開我們掙扎的雙手,讓我們自由奔跑在成長的大道上。
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后,我的感觸頗深。從烏塔身上,我收獲到了很多有益的知識。 現在的中國孩子,在家里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百般呵護,什么事都不讓做,而文中的烏塔卻大不一樣。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兒烏塔,自己一人游歷歐洲的事情。
課文中講到烏塔為計劃這次旅游,整整花了3年的時間來準備,每到一地就要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還要給家里寄張明信片或打個電話報平安。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烏塔自立、自強的精神。可我們呢?有的同學不僅自己不敢出遠門,甚至連上學、放學都不愿自己走,更別說像烏塔那樣游歷歐洲了。烏塔之所以能自立、自強,是因為她之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這時,我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周末之前是否制定了作息時間表?周末時又是否遵守了呢?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漸養成自立、自強的精神。
課文中還提到烏塔的旅費全部都是自己在課余時間打工掙的,沒有拿家里一分錢。可我們卻每天都向父母要零花錢,而且都是一天花光,也沒有攢錢,這實在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向烏塔學習。
烏塔曾經說過“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我們寫完作業后,能看一會兒電視,讀一會兒課外書,就已經很不錯了,大多數同學都是把筆一揮,直接就出去玩了。而從來不會想到去親身體驗一番。光從一些課外讀物和電視節目中了解世界,是比不過親身體驗完美的,而且親身經歷總比聽說到的記憶要深刻,所以,只有親自體會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從《烏塔》這篇課文的學習,我了解一個和我年齡相仿,但行為卻大不一樣的小女孩兒烏塔。這篇課文使我受益匪淺,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向烏塔學習,做一個自立、自強的好學生。
最近我們學習了一篇叫《烏塔》的文章,它向我們講敘了一個勇敢的德國小姑娘在暑假獨自旅游歐洲的經過。讀完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小姑娘,一個人獨自在歐洲各地旅游,她有主見而不盲干,膽大心細,會待人接物,還懂得自我保護。真是令人佩服!
烏塔只有十四歲,父母就放手讓他獨自游歐洲,這不僅是因為烏塔有著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更重要的是國外與國內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外國家長給予孩子的是信任、關懷、鼓勵,因為他們相信孩子是會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他們信任孩子,但不過分寵愛孩子,所以孩子們更不會辜負他們。有時,孩子遇到了困難,父母不會伸手幫他們一下,為的就是鍛煉他們獨立自主的心,讓他們懂得依靠自己,相信自己。
而中國的家長給予孩子的,是過多的疼愛,甚至溺愛,把孩子呵護得像小皇帝似的,使孩子們像溫室里的花朵,其結果是讓孩子時時事事都依賴父母。父母們整天把孩子埋葬在書山題海之中,一心希望他們學業有成。孩子們只是認識到了書本那小小的天空,如果不讓他們出去闖闖,是無法認識到大千世界的奇妙的,無法領悟人生的真正含義。父母不可能照顧孩子一生一世,如果某一天父母不在的話,那他們該怎樣養活自己呢?有些大學生上大學時,生活竟不能自理,還需要父母跟去照顧飲食起居。那么培養這種無法自理、自主、自強的大學生有什么用呢。
未來是我們的,父母們,請放開對我們的束縛,讓我們經受風雨的磨練,在這大千世界中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