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一
作為我國最后一個由漢人所統(tǒng)治的封建制的國家,明朝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國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參觀了那里埋葬著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兒,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讓我感受到了那種別樣的氣息。朱元璋從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乞丐成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則從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并且完善了政治制度,發(fā)展了經(jīng)濟,開拓了疆域,遷都至北京,編修了《永樂大典》,還曾派遣鄭和下西洋,他們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魄,令人們難以忘記。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歷史實物就應有文獻記載。老師寒假讓我們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中的政治爭斗、權謀之術、戰(zhàn)爭之術,會更讓我們深入地了解這段歷史。
讀完了整本書,其中有幾個故事和人物,讓我覺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幾個官吏走馬上任時,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來迎接他的到來。這已經(jīng)是屈指可數(shù)了。但明朝,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歡海瑞,不是因為其才能遠高于眾人,而是他有著那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執(zhí)法精神。海瑞在臨終前,別人曾問他有什么遺言,海瑞說的是欠了戶部5錢柴火錢。
這種精神在古往今來的社會中是少之又少的,人們總是認為自己能多賺,就多賺。如果欠別人錢,能賴就賴。而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愛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歡海瑞,更是因為他那種敢于進諫的勇氣。他對執(zhí)法者的不滿和愚昧,表現(xiàn)得十分盡致,無話不說,這也就是為什么他會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獄的原因。
還有,我認為這本書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兩國的戰(zhàn)斗,中日兩國從歷史上來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糾紛。遠至遣唐使近至釣魚島,中日雙方的對決總是那么的激烈。尤其是幾次的戰(zhàn)爭,那就是史家之絕啊!雖然從激烈程度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更上一籌。但在明朝的那段打擊倭寇的歷史同樣的悲壯與激烈。打擊倭寇最厲害的要數(shù)戚繼光,而一個天才,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則次之。憑借幾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終將日本趕出了中國。
明朝,是一個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輩出的年代。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在今朝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二
一向以來,我讀的歷史書籍不多,王教師的推薦下,好好讀了一下當代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感觸還是比較多的。
而古代當皇帝是淘汰率最高,風險最大的職業(yè),能夠做到那個位置,絕不會是一個完全的蠢材。皇帝并不傻,只可是并不是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待對或者錯,而是從皇帝個人角度看是否有利。
貪污或者其它壞行為其實并不關心,所以不管是忠臣還是奸臣了,最終被扳倒的罪名,往往是“意圖謀反”或者“占了有王氣之地”等等。
以上的問題,我思考了很久,發(fā)現(xiàn)并不清楚答案。可是以下這些感悟,可能在我應對類似問題的時候,更加接近正確。
1.做事情要貼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就像一次次農(nóng)民起義,以及明朝300年氣數(shù)已盡,其實蘊含著很多“社會規(guī)律”;例如地球繞著太陽轉,是因為萬有引力,這是“自然規(guī)律”;紙幣多了錢自然不值錢,這是簡單的經(jīng)濟規(guī)律。社會經(jīng)濟“規(guī)律”,對于未來而言就是“趨勢”。
2.沉下心來,專注。想看清所有事物的本質(zhì),基本不可能。專注于某一領域,才能有更好的成就。要避免在一無所知的情景下,貿(mào)然在不懂的領域行動。例如“土木堡事件”中,那個太監(jiān)明明沒本事壓根不懂軍事,一通瞎指揮結果把自我和皇帝都搭進去了。
3.“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學習精髓,活學活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古代信息閉塞很多時候勾心斗角很有效,太監(jiān)蒙皇帝也就騙了,而此刻要想更好的成功,需要同心協(xié)力,合作共贏。
4.打破慣性思維,打破思維誤區(qū)。“好”和“壞”并不來自于主觀確定,而是來自理性分析,克服人性弱點才能發(fā)現(xiàn)“真實”。崇禎皇帝就做了很多看起來是很好,實際卻很糟糕的事。
5.“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類似于打仗之類的,很多時候需要極高的天賦。例如戚繼光打倭寇,不勝都難,每次戰(zhàn)損比為“1:30”,殺死窮兇極惡的倭寇幾千人,自我僅損失幾十人。
我投資方面實在沒什么天賦,能夠得到王永山教師指點以及幫忙,規(guī)避風險,實在是一件幸事。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三
這個暑假里,我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洪武大帝》,他讓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朱元璋從一個不起眼的小混混變成了一位一言九鼎的明朝開國皇帝。
經(jīng)歷千辛萬苦,無數(shù)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zhàn)友的尸體,然后繼續(xù)前進,繼續(xù)戰(zhàn)斗。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shù)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zhàn)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yōu)秀統(tǒng)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朱元璋的這種精神是很難能可貴的,他讓我看到了朱元璋的勇敢、堅強、百折不撓的精神,不然他怎么能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怎么能創(chuàng)造龐大的帝國呢?因此,我覺得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不應該總是靠著自己的父母、家庭,做一朵生活在溫室里的小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要學會堅強,面對困難,向朱元璋這位優(yōu)秀統(tǒng)帥學習,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也可以很好看!他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不息、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精神!它讓我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四
最初讀《明朝那些事兒》是在表姐夫的家里上網(wǎng)時,無意中在天涯論壇看到。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天天追著看連載。后來,當年明月又轉移到新浪博客上連載,我也跟著轉移到新浪。不但自己看,也大量推薦給書友,凡是看過都說好。
一次,我和辦公室一女同事聊天時談到了這本書。她聽完介紹后問:“真有你說得這么好看嗎?”我忙說:“真的好看,不信我明天拿來給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次日,當我把第一集遞給她。她面露難色道:“這么厚呀!我平時最多翻翻《知音》《讀者》,好多年都沒正兒八經(jīng)看過書了,不曉得看不看得進去喔?”
我說:“沒關系,你先試試蠻。如果覺得不好看,明天還給我就行了。”
結果第二天一上班,她興沖沖的就跑來告訴我:那本書太好看了,她昨晚上吃完飯就一直坐在床上看,把肚子都笑痛了。后來,她老公實在看不下去了,便一把把書給搶了。還罵她:“啥子書這么好看喲!你看得這么蝦,我也來看下。”她說:“正好,我早就想解手了。我先上個廁所,你先慢慢看。”
等她上完廁所回來,發(fā)現(xiàn)她老公也坐在床頭,正看得笑嘻了。結果,夫妻倆干脆就一起看,硬是把一本書全部看完了才關燈睡覺。
說完,她急著催我:“快把第二集借給我看看。”《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冊(后來又出版過九冊版),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法來講述正史,因此讓人欲罷不能,笑不絕口。其實,當年明月的年齡和我差不多,但他肚子里的書卻讀得比我多得多。而且他對社會、對人性、對歷史的認識也比我深刻得多。
他這套書,我前前后后共讀了七遍。第一遍讓人笑,第二遍讓人哭,第三遍、第四遍……第七遍則讓人沉思、反省。誠可謂:受益匪淺!受益匪淺!。
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見記者采訪當年明月。記者問:哪本書對你影響最大?他慢吞吞地說:我小時候在親戚家的書柜里看過一套林漢達、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從此就喜歡上了歷史……(大意)
我一聽,頓時就樂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五
我在班上換書的時候,換到了一本有趣的書,《明朝那些事兒》,我立馬翻開了這本書,開始津津有味地看著。
這本書塑造了幾個人物形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嚴嵩和徐階還有聶豹。嚴嵩是一個喜愛拍馬屁的家伙,而且奸詐無比。徐階和聶豹則是勤奮好學。
這本書講了在內(nèi)閣里發(fā)生的許多戰(zhàn)斗,戰(zhàn)斗不是指別的,而是指為了利益和地位而發(fā)生的內(nèi)閣內(nèi)戰(zhàn)。
嚴嵩原本不是一個貪官,但是在原則還是利益面前,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后者,并獲得了一個光榮的稱號“明代第一奸臣”。但是,這場戰(zhàn)斗最終還是嚴嵩輸了,他最后是被一個熟悉的老鄉(xiāng)—徐階給剝奪了全部財產(chǎn),被趕回老家,靠沿街乞討維持生計,受盡了大家的白眼,最終,他在一片荒野中就這樣悲慘的死去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無論在明朝還是現(xiàn)在,都不能當一個貪官,不要為了利益而放棄尊嚴,否則,你就會淪落到明代第一奸臣—嚴嵩一樣的下場。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六
只要大家學過明朝的歷史,就一定知道著名的燕王朱棣吧!他英勇善戰(zhàn),以靖難的旗號打敗了建文帝,成為了明成祖。
朱棣是在戰(zhàn)亂之中生下來的,當時朱元璋正在和陳友瓊進行大戰(zhàn)。所以,朱棣并不喜歡文學,而是喜歡舞刀弄槍,所以明太祖并不喜歡朱棣,朱棣為了使自己受到重視,便帶著兵去打仗,結果大獲全勝,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仍然喜歡太子,但是不久后太子死去了。朱棣認為這是自己繼承皇位的好機會,但是明太祖又立了15歲的朱允炆做了太子。朱棣的夢想便破滅了。建文帝即位以后,便下令進行削蕃,朱棣便找了個理由,打著靖難的旗號反抗。建文帝在和朱棣對戰(zhàn)前,對將士下了一道命令,不能殺害朱棣,否則,自己就會背上殺叔的罪名。于是,朱棣身上好像裝上了一個永遠打不倒的盾牌,無數(shù)次,朱棣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殺掉,但是,卻因為建文帝那個懦弱的決定,眾將士沒有一個敢來殺他的。朱棣又智取當時最強的騎兵——朵顏三衛(wèi)。
由于建文帝的軟弱與無能,最終還是被朱棣打敗了。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本來就是朱棣先惹起的禍,還害怕背上殺叔的罪名?朱棣真是太幸運了,成功的實現(xiàn)了自己當皇帝的夢想。
明成祖即位以后,設立了東廠機構,還下令進行削蕃,還親自率兵去征討蒙古。他和明太祖一樣,日夜操勞,自己一人批改全天下人的文書。為了證明明朝的強大,他還派出了正和去下西洋。
朱棣的一生為明朝的發(fā)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礎,他是明朝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棟梁!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七
話說歷史,本是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由許許多多個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連綴在一起。之所以史書不夠暢銷,不是因為其文筆有所欠缺,而是因為史書中夾雜了太多的長篇大論,褒揚貶低,幾乎剝奪了讀者的思考余地。于是,《明朝那些事兒》闖入了我們的視野,教我們?nèi)绾蝿谝萁Y合的讀史,品史。
《明朝那些事兒》第六部主要講述了由“三大案”引發(fā)的一系列內(nèi)憂外患。從爭國本,查妖書,打悶棍再到萬歷三十年不上明;從東林黨的明爭暗斗,扶持新帝再到援朝抗日,打蒙古,滅女真以及最終的決戰(zhàn)遼東,說不盡的政治爭斗,權謀之術,戰(zhàn)爭策略,道不清的善與惡,優(yōu)與劣,美與丑,讓人欲罷不能。
其中,從爭國本到“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梃擊案”,我看到了一個無奈、無能又無力的皇帝。身為皇帝,本應高高在上,麾下千軍萬馬任憑使喚,受萬人膜拜,卻在最基本的立太子上犯了難。萬歷欲立寵妃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但論嫡論長都輪不上朱常洵皇后又無子嗣,權衡之下,朱常洛無疑是最佳人選。可朱常洛的生母五氏不得寵且出身貧賤,萬歷無論如何也不答應。然而言官與內(nèi)閣大臣也不是省油的燈,屢屢上奏,讓皇帝馬上冊封,以免引起非議。皇帝充耳不聞,再加上鄭貴妃一直在旁煽風點火,皇帝暗向鄭貴妃保證:皇后與太子之位非你們母子莫屬。一向認死理的言官以一天數(shù)十封奏折的效率催促皇帝,并將矛頭指向了鄭貴妃母子。一向忍氣吞聲的皇帝終于勃然大怒了,以勢如破竹的速度罷免了幾十位官員,降級了十多位朝廷重臣。就這樣整整托了十五年,萬歷才在所有人齊心協(xié)力的逼迫下,極不情愿地立了太子。是啊,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獨善其身,更無法隨心所欲,在古代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政治爭斗中,封建思想已然根深蒂固并成為一把學生的枷鎖。
若說努爾哈赤是一頭猛獸,那袁崇煥就是關押猛獸的牢籠。但在寧遠一役之前,他只是個無名小卒,志在必得的努爾哈赤在經(jīng)過前幾次大戰(zhàn)后,對這座小城幾乎不屑一顧。可三天后,袁崇煥會成為他此生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我而言,對袁崇煥的欽佩不僅是因為他大獲全勝了,更是因為在所有將士棄甲而逃時,惟有他,目光堅定地說:“我一人足守此!”;努爾哈赤率精騎六萬而來,可他僅有一萬身陷絕境的明軍;后金士兵均有高厚度的防護裝甲,而明軍連軍糧都沒有。但他贏了,靠得不是戰(zhàn)略,不是智慧,不是驍勇,不是幸運,而是決心,是寧肯同歸于盡也不后退的決心!或許后人會覺得這種行為太過魯莽,是自不量力,但如果沒有他的誓死堅守,永不放棄,失陷的不僅僅會是遼東,明朝也會就此毀于一旦。袁崇煥用他成功的事實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打不贏的仗,只有甘心輸?shù)娜恕?/p>
歷史,不僅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連綴在一起的故事,更是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是航標,指引我們擺脫迷茫;是箴言,激勵我們奮發(fā)進取。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八
讀罷枯燥無味的史書,我猶如被人打得半死的蒼蠅,沒了方向。但自從我讀了這本書,我才發(fā)現(xiàn)史事也可以寫的這樣有趣。
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個大字“當年明月”,下面還有一個“著”字。這個作者的名字也忒酷了吧,居然叫當年明月,不用猜就知道是其筆名了,他的原名是石悅。那他的筆名有什么意思呢?我來猜一猜吧。“當年”一定是明朝那年了,“明月”顧名思義,明亮的月亮,那他一定是想做一個可以為讀者展現(xiàn)明朝真實歷史的人嘍,看來這本書很好看了。
翻開封面,你會看見一片黃色,我想這一定是出版商想討好朱元璋了,因為朱元璋最喜歡黃色了!將書翻到第一章,哇,作者的構思真是奇特,這本書的開頭居然是朱元璋的檔案這一份檔案不僅反映了朱元璋的家境貧寒,也反映了元末時期的腐敗,這也就造就了朱元璋這么一個人物。
這本書中,我認為最精彩的就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戰(zhàn)爭了(第九章至第十一章),這里刻畫了一個有大智慧的,有拼搏精神的朱元璋,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但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朱元璋也無法逃過這個事實。在與陳友諒的戰(zhàn)爭中他就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個,誤救韓林兒和劉福通,在就出了韓林兒之后,朱元璋撤退的路上,張士誠的軍隊不斷地騷擾他,于是朱元璋鑄就了他的第二個大錯。但由于對手的手辣,朱元璋還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來看看朱元璋的對手吧。他就是陳友諒,他訓練出來的軍隊要比朱元璋的高很多,更要命的是,他的長處正是朱元璋的短處——水軍。他造出來的船最大的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這么強大的一個對手,朱元璋是怎么樣戰(zhàn)勝他的呢?當然靠的是智慧,還有陳友諒沒有的——人心。古語云:“性格決定人的一生。”就因為陳友諒的手狠,只許自己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自己這就是陳友諒失敗的原因了。所以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陳友諒的聰明,反思他的失敗的地方。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馬皇后。她在朱元璋被困,就快被餓死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在陳友諒僅攻龍灣的時候,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飾財物勞軍,并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在大富大貴后,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她還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了出來。她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里,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huán)境多么險惡,情況多么復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她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這本書中最愚蠢的一個人就是胡惟庸了。他貪污受賄,挑戰(zhàn)朱元璋的權力,他自大的以為自己是個極聰明的人,朱元璋算什么,但他不知道朱元璋歷經(jīng)的苦:他從茅草屋的風雨到皇覺寺的孤燈,從滁州的刀光劍影到藩陽湖的烽火連天,他從千軍萬馬中奔馳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來;他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磨難,忍受過無數(shù)的痛苦,他不畏懼所有的權威,不懼怕任何的敵人;一個個蓋世梟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見過的死人比胡惟庸見過的活人還多!這個胡惟庸真是不自量力呀!
朱元璋從和尚到皇帝的經(jīng)歷是多么艱辛呀,不,何止一個艱辛可以比喻呀。他從一個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的人變成了一個統(tǒng)領國家的皇帝,世間真是沒有什么不可能呀!
正如我們王老師所說“年輕沒有什么不可能。”讓我們用自己的青春去譜寫美好的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九
《明朝那些事兒》,終于看完了。一共7部,96萬多字,從九月份開始看的吧,前前后后斷斷續(xù)續(xù)也看了一個多月。從一個朝代的興盛到一個朝代的衰敗,從一開始的興奮、有趣、激動,到后來的悲傷、無奈、難受,最后就剩下了沒意思。對,沒意思。
無論是朝代的更迭,還是鐵打的內(nèi)閣流水的首輔,二百多年的歷史里充斥著各種斗爭。為了權利、為了欲望,可能還有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戰(zhàn)斗著。每次看到這些文字描述,腦海里總是充滿了各種朝堂上謾罵、答辯的場景,以及戰(zhàn)場上打斗、廝殺的畫面,煩躁、吵鬧,好像耳朵邊有兩個放著搖滾樂的音響,一刻不得安寧。
終究,自朱重八開始,奮戰(zhàn)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壯的音樂中落幕了。那些我難得還記得的名字:王守仁、張居正、嚴嵩、徐階、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魏忠賢、楊漣、顧憲成、李成梁……無論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可憐人,在那個朝代,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也不會更好了;同時,他們也都是成功的,起碼,他們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無悔。
不知是看歷史的原因,還是先前被人影響的原因,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覺得自己很悲觀,盲目樂觀的我不知道何時被悲觀侵蝕了,或許是對世界了解的越來越多吧。小孩子總是很樂觀的,因為未知不僅產(chǎn)生恐懼,也帶來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們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對結果自然也預知的更多,悲觀自然產(chǎn)生。
之前不太懂歷史悲觀主義是什么意思,現(xiàn)在漸漸有些理解了。歷史看多了,就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本質(zhì)沒有改變,無論是明朝、清朝、民國還是現(xiàn)在,人類社會的內(nèi)核沒有變,依然是為了權利,為了欲望,為了生存在斗爭,而所有內(nèi)核還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轍,變來變?nèi)サ闹皇峭鈿ぁ>秃孟衩看慰绰笃粯樱⑿墼谧儯夹g在變,武器在變,但是戰(zhàn)爭雙方群戰(zhàn)的時候,看那陣勢和武器本質(zhì),跟幾千年前打仗的樣式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禎那里就亡啦?答:氣數(shù)已盡。看書的時候我經(jīng)常想到《三體》里的場景,現(xiàn)在看來,那也是對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社會氣數(shù)已盡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歷史揭開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殘忍,很沒意思,很悲觀。不過反過來一想,結局也就那樣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