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教學設計案例小學數學篇一
吳:你們喜歡什么球類運動?
生1:我喜歡足球。
生2:籃球。
生3:乒乓球。
吳:由于受到場地的限制,我們只能在那里進行一次拍球比賽,你們看怎樣樣?
生:好。
(學生七嘴八舌商量開了,一分鐘后,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寫了“勝利隊”。另一對也寫了“吳正隊”)
吳:吳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為您的課講得異常好,我們用您的名字,必須能贏。
吳:行行行。隊名產生了,那咱們怎樣比呢?
生:選出每個隊最厲害的一位參加比賽。
吳:那你們選吧,再挑一個裁判,每隊再請一個小朋友紀錄。
預備,開始!20秒后,吳教師喊停,然后統計:“吳正隊”:30,“勝利隊”:29。
下頭我宣布,本次比賽勝利者為“吳正隊”。“勝利隊”服不服氣?
“勝利隊”:不服氣!
吳:為什么?
生:就一個人能代表我們嗎?應當每隊再選幾個。
吳:我提議每隊再選三個人,好嗎?
(每隊三人繼續比賽,教師把每個人的拍球數寫在黑板上。)
吳:下頭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勝利隊”和“吳正隊”的總數各是多少,報數。
生;118,124.
吳:此刻勝利者是“吳正隊”,能夠嗎?
生:不能夠。
(這時,吳教師走到勝利隊同學面前。)
吳:別急,雖然此刻咱們落后,但吳教師決定加入“勝利隊”,歡迎嗎?
勝利隊:歡迎!
吳:此刻把吳教師拍的22個加進來,算一算一共多少個?
生;140個。
吳;下頭我宣布,今日的勝利者是“勝利隊”。
生:不一樣意!
吳:為什么?
生;勝利隊有5次拍球機會,我們僅有4次,不公平。
(學生開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終有一個聲音出現了:在人數不等的情景下,能夠先求平均數。)
吳:怎樣求平均數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總數,除以拍球的人數。
點評:排球是孩子喜歡的游戲,吳教師把游戲引進課堂的時候,在許多環節上都進行了改造:讓學生自擬隊名、自定比賽規則,是要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是為了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教師選擇加入,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體會,從而激發學生對平均數知識學習的需要。實際上,幾乎每個環節都自然的指向對平均數的理解。一個原生態的生活情境,是難以有如此明顯而豐富的教學意義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教學設計案例小學數學篇二
教學內容:
估算黃豆粒數。
教學目標:
學會估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
利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黃豆,杯子,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
生:黃豆。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黃豆有多少粒嗎?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黃豆有多少粒。
二、小組討論,確定方案。
師:你們可以用課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組合作,實施方案。
四、匯報交流。
方案一:
先數一杯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二:
先測一把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三:
先測100粒黃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稱出總重量,再用除法計算即可。
五、小結。
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請大家都要做留心觀察的人。
教學設計案例小學數學篇三
(教師鼓勵學生解這道題,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大部分學生表現茫然,坐著不動。)
師:同學們怎樣不做啊
生1:教師,這道題沒法做啊。
生2:教師,你可能把這道題目記錯了。
生3:可能是朱軍把題目抄錯了。
生4:教師教育我們做題時要細心,朱軍怎樣還把題目抄錯呢真是太粗心了。
師:哦,原先是這樣,難怪好多同學坐著不動,那這道題是沒法做了
生1:有辦法,只要加一個條件。
生2:這朱軍太粗心了,浪費了我們的學習時間。
生3:這樣也好,它能夠提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細心一點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教師有意出這樣的錯題考我們的。
生:(齊答)行。
師:需要怎樣的條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個“六年級一共有多少人”就能夠了。
生2:加上“六年級一共有多少人”,雖然能求出“參加其它興趣小組的有多少人”,但這不是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生3:如果明白“六年級有幾個班,平均每班有幾人”,就能經過兩步計算,求出“參加其它興趣小組的有多少人”了。
生4:因為是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所以我贊成生3的意見。
師:你們認為所加條件的數據,我倒清楚,“六年級有5個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學們,此刻你們覺得能夠解答了嗎如果能夠,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把這道題先補充完整,一會兒我們來交流。
(學生認真思考,有的試著口頭編題,有的同桌討論,互相交流,個個興趣盎然。)
師:誰來把這道題補充完整
(學生陸陸續續舉起手來,教師見生1欲舉又止,并用鼓勵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氣舉起了手。)
師:生1把這道題補充得很完整,我們掌聲鼓勵一下。(學生鼓掌)
二、反思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資料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具有挑戰性的。教師要努力供給與學生實際生活有關的信息材料,讓學生從被動理解知識向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轉化。這則案例對我有三點啟發。
1.巧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心理學研究證明: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僅有當個體活動感到自我需要問“為什么”、“是什么”、“怎樣辦”的時候,這種思維才算是真正的啟動。所以,教師要經過多種途徑努力創造問題情境,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到有疑要問,有話要說,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思維創新和自主本事的發展,才有利于學生養成想問、要說、好思的良好習慣。
2.充分尊重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運用得當,能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使膽小的學生變得勇敢、自信;運用失當,將挫傷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并且要重視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幫忙他們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學生出現錯誤時,既怕同學笑話,又怕教師批評,心理壓力很大。這時,教師不能指責學生,否則就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就會扼殺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要學會寬容,給學生以面子,細心翼翼地呵護他們的情感,幫忙他們尋找錯誤的原因,并加以引導,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3.啟發學生思維,培養說話本事。
在數學教學中,異常是應用題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自主精神,讓學生充當課堂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在主動探究的基礎上,闡述自我的思維過程,這是新時期課改的要求。首先,這節課上,教師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故意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教師設置的錯題中,發現問題,進而主動思考,發表看法和想法,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次,教師供給的數學信息來自學生的生活(不完整題例),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并且易于解決。這樣就鞏固和提高了解答兩步應用題的本事,并且學生在辨析、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容易品嘗成功的喜悅;最終,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在計算、解答的過程中出現類似于以上錯誤題例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應及時抓住這種信息源,把日常見到的,并且是學生易錯的問題,經過題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在質疑、發問、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啟動心靈,受到震動,得到教育。這樣不僅僅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并且能融知識性和人文性于一體,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為學生搭建一個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平臺,營造一種民主的研討氛圍,讓學生的思想自由地馳騁,讓學生創新的火花自然地噴發,要求學生口述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即使學生出現錯誤,教師也要寬容,真誠地幫忙學生,讓每一位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
教學設計案例小學數學篇四
柏槐小學佐東嬋
一、學會自主地提出問題
體會:
1、素質教育的課堂呼喚人的主體精神,讓學生學會學習正是以學生為主體意識的體現。
2、要想讓孩子們敢于提出問題,教師應努力為他們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3、要想讓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關鍵是教師的引導。
二、智慧就在孩子們的手上
我聽見了,我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
例:9+5
生1:從5枝小棒中取出1枝,和9湊成10,10再加4等于14。生2 :我知道2個5是10,就從9枝小棒中取出5枝和右邊的5枝湊成10,再加上剩下的4枝,得14枝。
生3:我知道2個7是14,就從9枝小棒中取出2枝給右邊,7+7得14。
兩點感受:
1、孩子們的手尖上跳躍著的是智慧。
2、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
三、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1、給足學生探索的時空
2、多一些自由的探索
如何做的:
1、學生走上講臺
2、學生來命名
3、學生應有選擇權
4、學生可以自己設計方案
5、學生可以參與板書
6、學生可以挑戰老師
兩點體會:
1、在孩子們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時空的思維空間,那是一片純真的天地。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是削弱了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學設計案例小學數學篇五
分數的意義是個古老的課題,當學生學習分數的產生時,教材說:人們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例如,用一個計量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連續量幾次以后,剩下的不夠一個計量單位,黑板的長度就不能用整數來表示;又例如,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蘋果個數也不能用整數表示。在這種情景下,能夠把一個計量單位、一個蘋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幾份來表示。這樣就產生了分數也就是說,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用分數表示;然而接下來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我們還能夠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個班級的學生等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到的分數中份數與具體個數易混淆。所以,總有很多數學教師以此為題材,去商討,去實踐,期望從中找出能讓學生理解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
近來,在學習了幾位數學教師上的數學國標本第六冊p64p65冊《認識分數》后,越來越感覺到數學教學中少不了追問,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媽媽和四只小猴。
師:猴媽媽給四只小猴分一個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為什么?
生:因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師:猴媽媽還給四只小猴帶來了他們最喜歡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打開袋子,有8只桃子。
師: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個。
生:八分之二。
教師本來設計的目的十分明確,除了能夠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外,也能夠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可是在最關鍵的地方教師沒有進一步的追問,以至于前功盡棄。如果教師在學生說出每只小猴可分得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時,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你連桃子的個數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學生必須會說:因為是平均分給四只小猴,這跟桃子的個數沒有關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學生能說到這一步的話,我相信即使之后有個別學生說八分之二,2個桃子等,也能在多數同學的正確引導下順利得到統一意見。
片段二:
師:把6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3枝。
師:把8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4枝。
師:把一盒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師:為什么不回答幾枝鉛筆呢?
生:因為不明白盒里一共有幾枝鉛筆。
師:那么6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還能夠用什么數表示?
生:12。
師:8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師:3枝能夠用12表示,4枝也能夠用12表示,為什么?
生:因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師;對,要弄清楚12是誰的12,整體不一樣,12所對應的量,也就不一樣。
假如把100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能夠用12表示嗎?
在那里,我們能夠看到,學生順著教師的引導,完全把知識內化。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在教師不經意的追問下,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也使每個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追問有兩種目的。第一種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追問的第二種目的是查明真偽。在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學生是不懂的,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利用追問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學生完全問明白,讓那些不懂的學生聽明白。甚至有人說過:知識本身并不重要,經過數學教學,讓學生追問數學上的為什么,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數學是理性的,教師是理性的引導者,不斷追問著,學生理性的學習者,不斷追尋著!
教學設計案例小學數學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結合具體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在具體情境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請學生獨立看圖,先自己說說圖意,在講給同桌講一講;
2.誰能提出數學問題,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互相解決提出的問題!
3.誰愿意把自己的問題說給大家聽?
4.誰愿意解決她剛才提出的問題?
5.重點講解一道乘法題
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錢?
16×4=48(元)
6.引導學生討論算法,匯報算法。
二、拓展應用
1.試一試。
2.連一連
2×3215×416×526×8
5×1219×560×74×30
3×1624×252×415×6
17×54×163×4084×5
3.一件上衣的價錢是一條褲子的2倍。買這樣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錢?
4.光明小學3名教師帶45名同學去海洋館參觀,用400元錢買門票夠嗎?
三、總結
今天學習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在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教學設計案例小學數學篇七
【導語】本站的會員“瑜曦甜”為你整理了“小學數學
教學
設計案例完整版”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教學內容
學習6——10各數,知道“幾”和“第幾”。
教學目標:
會讀寫6—10各數。使學生能夠清楚“幾”和“第幾”的不同指向。認識“第幾”時搞清是從哪個方向起。使學生初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靈活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第幾個的含義。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掛圖田字格板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會讀寫6—10各數。使學生能夠清楚“幾”和“第幾”的不同指向。認識“第幾”時搞清是從哪個方向起。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幾、第幾個的含義。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我們學了很多數,你們愿意學嗎/我們今天再來繼續學習,我看誰的表現最好。
二、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提出問題
1、學生認真觀察圖畫,看看圖中有什么人?他們都在干什么?
(老鷹捉小雞游戲、賽跑、觀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樹、吊環、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樹有7棵,吊環有8個,花有9朵,足球有10個。(師板書各數)
三、
學習“幾”和“第幾”1.認識“幾”。
(1)“圖上當小雞的一共有幾個人?”(先讓學生自己數一數,再請一位同學上臺前來數一數,其他人看他數的是否正確)
(2)你能數數跑步的有幾個人嗎?在一邊看的小朋友有幾個?
(3)練習:數數我的手中有幾枝粉筆?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有幾扇門?有幾扇門?
2.認識“第幾”。
(1)在這幅圖中,扎辮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幾?
“看看在這副圖中誰排在第2,誰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請一名學生上臺前來數一數,說說自己的想法)
(2)教師引導:“同學們剛才都是從右向左數的,那么,有沒有其他數法?”(全班討論。通過學生的討論,
總結
出數第幾時要注意方向性,教師強調:按常理,排隊應該從前向后數,在圖中就是從右向左)(3)從這幅圖中你還能說出什么?
3.小結:我們在數數時,要把所有物品合起來,數第幾時,要先確定從哪個方向起,然后再數。
4.跑步的那個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組討論交流
表示6號,誰還能說說我們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數?使學生明白有的數只是表示事物。
5、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誰排在最后?戴發卡的同學在第幾?)
6、知道其他同學排第幾嗎?(互相說說圖中的每個人排第幾)
7、點撥:前面我們學習的1、2、3、4、5表示物體的個數,那么第幾又表示什么呢?(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數的順序)
四、指導學生寫6——10各數
學生觀察6像什么?
教師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筆寫成,半圓要寫圓滑
學生書空,描紅練習。
用同樣的方法學習7——10各數。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的“寫數字”
五、拓展:同學們請仔細看看圖,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沒關系“問題口袋”等著我們呢?
六、鞏固練習。
1、出示自主練習第4題。學生先觀察,然后比一比誰涂的最快最好。(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2、說說你在小組里座第幾個,自己站隊排第幾個。
七、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所學過得數數數,并學會了6——10各數的寫法,你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靈活運用。
作業設計:
你掌握了嗎?那我們一起數一數家里的東西吧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數學圖形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設計案例小學數學篇八
一、學會自主地提出問題
體會:
1、素質教育的課堂呼喚人的主體精神,讓學生學會學習正是以學生為主體意識的體現。
2、要想讓孩子們敢于提出問題,教師應努力為他們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3、要想讓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關鍵是教師的引導。
二、智慧就在孩子們的手上
我聽見了,我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例:9+5
生1:從5枝小棒中取出1枝盒9湊成10,10再加4等于14。
生2 :我知道2個5是10,就從9枝小棒中取出5枝和右邊的5只湊成10,再加上剩下的4枝,得14枝。
生3:我知道2個7是14,就從9枝小棒中取出2枝給右邊,7+7得14。兩點感受:
1、孩子們的手尖上跳躍著的是智慧。
2、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
三、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1、給足學生探索的時空
2、多一些自由的探索
如何做的:
1、學生走上講臺
2、學生來命名
3、學生應有選擇權
4、學生可以自己設計方案
5、學生可以參與板書
6、學生可以挑戰老師
兩點體會:
1、在孩子們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時空的思維空間,那是一片純真的天地。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是削弱了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勇于挑戰
例:判斷 一又三分之一是不是最簡分數
五、從生活中尋覓數學
1、從生活中來
2、到生活中去
六、在體驗中學習
例:體積與體積單位
兩點體會:
1、體驗是學生學習中重要的經歷
2、體驗學習的目的并不是體驗活動本身,學生在行為體驗的基礎上所發生的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才是體驗學習的最高境界。
七、在合作中學習
體會:
1、不要片面追求合作學習的形式,要關注合作學習的實質。
2、要創設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留有適度的合作學習的空間。
3、要關注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還要關注學生合作技能、技巧的提高。
4、要充分利用資源,學會共同分享合作學習的成果,提高合作學習的價值。
八、在探索中學習
黃全愈《素質教育在美國》
體會:
1、建構主義理論為學生學會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2、“讓學生學會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在研究中合作,在合作中研究。
3、“讓學生學會學習”就應該讓每一個同學感受到“我成為了學習的小主人”。
九、在學習中創造
創新精神四部曲:
1、喚起創新意識—使學生想創造
2、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敢創造
(1)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想和驗證。
(2)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挑戰。
(3)撞擊成功,增強自信
3、提高創新能力—使學生會創造
例:13-5
4、體驗創新快樂—使學生愛創造
作業:
2、你認為當前新課程觀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你是如何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