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一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非常有意思,首先敘述手法就很有趣,以身為作家的第一人稱”我“,來回憶與死后才名聲大噪的著名畫家在生前的一些交集。
小說的描述非常寫實,很多回憶特意形容得不那么確定,更增添了一種真實感。這就好像是仿古的畫,有了模糊斑駁的痕跡,更容易被人信服。我甚至還上網查,是否真的有“斯特里克蘭”這個畫家,因為拿不準這是一部小說,還是真實的回憶文了。
另外,毛姆將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異常鮮明,你在他身上總能感受到強烈的對撞與沖突。就像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代表的是理想與現(xiàn)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性與理智或者其他充斥在我們人生中的糾結選題,許多人會隨著成長,找到矛盾關系中的平衡,甚至妥協(xié)。
但已步入中年、生活安定、家庭美滿的斯特里克蘭,卻突然離家出走,只為了實現(xiàn)畫畫的夢想。這就好像心中一直沉睡的野獸,不知道是什么因素使它突然覺醒,然后整個人就再也不受控制了,被這股莫名的力量攫住,發(fā)了瘋地往前跑,顧不上理會搞砸的事情、周圍詫異的眼神,也顧不上窘迫潦倒的自己。
所以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斯特里克蘭應該是非常討厭的,他拋妻棄子、忘恩負義、自私冷漠、粗魯無禮。這樣一個人設,完全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越是沉浸,就越能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創(chuàng)作。
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裹挾著巨大的勇氣與魄力。
月亮很美,但義無反顧去追逐的,能有幾個?
讀完這本書,就像在內心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蕩起層層漣漪,讓你意識到自己曾經也是有追求的吧?或者意識到當下,噢原來有一天,我們還會這樣平淡無奇、了無生趣地度過一生。
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殘酷,雞毛蒜皮終究打敗了你的天馬行空。
我們不時抬頭望一望月亮,低頭撿起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二
最近終于把這本書看完了,整本書其實就是介紹天才畫家斯特里克蘭的生平,如果不是讀了書前面的序,我想我也不會知道這本書書名的含義,每個人都有夢想,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誰又敢灑脫的拋棄一切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特別是藝術這樣虛幻的夢想,而且藝術家一般活著的時候是貧困潦倒,死后無人知曉,除非是世所罕見的天才才能流名千古,但是,這世上又有幾個天才呢。書中的主人公在我看來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或者說追求美的道路上。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是選擇美好理想的代表——月亮,還是臣服于現(xiàn)實,彎腰撿起腳邊的六便士。我們中國自古倡導中庸之道,理想和現(xiàn)實,不必一定做個選擇題,我想,在享受現(xiàn)實生活的同時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說,追求美是人類的天性。
書中另一個讓我感覺強烈的地方,就是超脫物質享受,沉醉于精神世界,感覺有點類似修行。想起一句詩: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經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過我想作者想傳達的意思,是說: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太過復雜,太過精致,反而沒有原始粗獷的美。就像一個人,吃了太多精致的食物,非但不會健康,還可能會生病。
精神也是一樣吧,我們被各種精致的東西包圍,讓自己活得很體面,吃精致的食物,欣賞了太多加工的精致美景,精神也會生病的`吧。
想起古希臘的一個神,只要身體接觸土地便可以獲取力量,它的母親是大地之母,很多時候,我們不開心,是因為內心的不踏實,腳下穿著鞋,踩著的是水泥地,與原始的土地隔離了,活在一座座冰冷的鋼鐵森林中。返璞歸真,放飛自我,尋求精神的解放,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三
心中都有向往的月亮,但是不得不對六便士的生活低頭。
有人為了心之所向放棄了原本安逸的生活。因為他所要追隨的欲望已經使他入迷,不得不這樣做了。
以前,我不能理解那些極限運動愛好者,但是有人跟我說因為對于這件事情的喜愛可以讓他們不在乎死亡,如果不去做這件事情,就會像死了一樣。
我不能感同身受,但現(xiàn)在可以稍稍理解了。想到前段時間的紀錄片《徒手攀巖》,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完成了一座非常陡峭的巖壁,當時導演說要么就是這部影片拍成功了,要么就是死亡。
難道他們真的不怕死嗎?不,只是他們在尋找一種最接近自然的感覺,只是通過這種方式釋放了出來!
很多人看完這本書,就很感慨,覺得自己也應該不顧一切追尋月亮。
可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都有感知天地自然萬物的悟性,也沒有一個強大的愛好或信念,所以還是過自己平凡的生活吧。
我從來不去理想化自己的生活,與其關心那些虛無縹緲的,少的可憐的天分,不如過配得上自己的生活。
希望大家看完這本書不要太理想化,畢竟世界上只有一個斯特里克蘭德。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四
這是一本很容易讀完的書,全篇就像是喝酒遇上一個極善言談的江湖兄弟,神采飛揚、妙趣橫生,席間聊起“我的一個哥們”,神魔共舞、天花亂墜,偶爾還蹦出“經典”,例如“愛情不會長久”“女人小肚雞腸”,不由得開懷暢飲。曲終席散,回想宴中種種,雖自知不過是酒中戲言,勸君多喝一口,卻也有種沉醉其中,不愿消散的快意。
那快意,便是“做一回思特里克蘭德”——心為身綱,心行合一。在我看來,人——當然我并不懂動物怎么想——最多的煩惱便是:我想這么做,但需要那么做;這么做使我不爽,但我必須這么做。兒時,以發(fā)現(xiàn)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洋洋自得,人總是怒火中燒、心如刀絞的選擇“理智”。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就是內心那個“情感的我”的終極吶喊,大聲宣告:我才能創(chuàng)造偉大。這稍有點像時下一些流行歌詞——“我才不管那么多”“我要做獨特的我”之類的,只是這些叫喚更不過是一種順應“流行”的叫賣,跟兩廣街頭“正宗涼茶”無所差異。
人為什么要“反情感”“違背自己意愿”的生活呢?時不時會收到自己內心發(fā)出的“靈魂拷問”。我更愿意從人性的起源去思考,或者說去說服自己。當我們還是動物時,我們是“想干嘛就干嘛”的伊甸園天使,想在泥潭打個滾就打個滾,可以揚著蹄撒著歡兒拉撒,可以自由戀愛甚至強迫戀愛,過著隨性自在的生活……相伴的,還有自然災害、猛獸強禽,經過了朝不保夕的漫長歲月,我們走向人類,組成社會,產生社會意識,形成意識形態(tài)。當人征服自然時,意識形態(tài)也征服了人類。意識形態(tài)規(guī)制著人的言行舉止,仿如一張嚴密的網把人籠罩得壓抑憤懣,聰明的人開始“反思、覺醒”,呼喊口號——“自由至上”“逃出牢籠”。
祖宗們創(chuàng)造社會時,也許是自然使然,他們并不曾主動考慮過變成人類、形成社會后,生活、思想會發(fā)生多么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唯有立足現(xiàn)實,社會已然存在……回到思特里克蘭德,他頭頂五色光環(huán),拋家棄業(yè),不在乎風餐露宿,不管人風言閑語,只求心之所向,身往趨之……可惜全是建立在傷害別人或別人施舍的前提下,作者顯然嚴重高估了世人的同情心,同情心本是一種道德教化,思特里克蘭德們是消費不起的。現(xiàn)實里如果真有思特里克蘭德,他一定很早就死在法國的某個角落,尸身腐臭無人問津。
當然,作品從頭到尾沒有歌頌思特里克蘭德似人生,但無疑把思特里克蘭德生涯粉飾得天花亂墜,只有跳出這個圈,才能篩選名著中那一顆顆亮閃閃的金子。作品中的閃光點俯拾皆是,這也是很少的一本篇幅短小,我卻勾畫了不少“重點”的小說,很多字段深邃真切,直搗靈魂,讓人不由目睹那些自己不愿認可的現(xiàn)實,增添更多理性(這也讓我在構思讀后感時,腹稿花樣繁多),實值得多讀幾遍。在讀的過程里,還如同喝酒一般,可以神游太虛,過一段思特里克蘭德式生活,也未嘗不是一大樂事。喝酒時,世界都是你的,看“月亮”時,地球都是可以給你拿球踢的。
原本結尾是:剛好看到今天(1月5日)長安劍的公眾號推出一篇文章,引為評述:同情心和共情力,才應當是一個文明社會滾燙的“核心”,有溫情和人性的文明社會才能永葆“生命力”和“活力”。
近期莫名的忙碌,文字碼完了一直沒定稿。忙碌也有所得,無意翻到一句更契合的表述:“我們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和空洞的假設,而是我們能夠過沒有迷亂的生活。”(馬恩全集第1卷)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五
重讀這本書時,比起體會“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次我更在意書中人物的感情細節(jié),邊讀邊在腦子里不斷拼湊那些忘得差不多的情節(jié)。
中間讀到某些描述時我都非常生氣,覺得他真的是個冷漠自私至極的王八蛋,憑什么拋妻棄子之后還一副理所應當?shù)臉幼樱謶{什么認為自己拯救了一段荒唐的婚姻而如此漠視他人的生命,且贊嘆男人才有高貴的靈魂,嘲諷女人只是依附愛情而活的蠢貨。
后來仔細想想,他身旁滿是人性的矛盾、拿愛情來矯飾的控制欲以及虛榮的社交,既然世俗都沒有多好,也該允許有人反抗。如果他的內心真的受到某種牽引,又怎么能忍受循規(guī)蹈矩地配合著妻子的虛榮過完這一生。想到這里又覺得他真是個勇敢真實的理想主義者,他的語言反映出來他的靈魂更是極具魅力,總叫人能輕易地站在他那邊。
作者在書中都極少為他的冷漠無情找借口,這顯得人物更加真實,也讓我反思著我是否應該更加客觀地看待書中的人物,而不該拿他與我腦子里設想出來的追求藝術的完美形象做對比。
但個人還是覺得劉勇軍的那個譯本比較好讀。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六
我個人覺得,人生可以做選擇。
活著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對于斯朱蘭而言,我個人認為他只是做了一個其它人不太會做的選擇。
拋妻棄子,還好書中沒有談及父母,不然有更多的孝子和圣人賢者站出來,不愿為了夢想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自私,卸下家庭和身為人子人父的責任。
放棄這些之前,他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很好的家庭,妻子賢惠,一兒一女,自己工作也是讓人稱羨。可是他放棄這些,是有給自己勇氣的。
他愿意因此而被人唾棄,所以他遠離之前生活的環(huán)境。他能忍受饑餓貧困的生活,但他也沒有完全不勞作,而是靠著自己的體力,坦誠的與人相待,獲得生計上的支持,魁梧的身材也巧妙地承載了一個單純的夢想。
其實他只是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何必要談理想、夢想,人們談及這兩個字,就好像面對神靈,包含著敬畏。
假如斯朱蘭沒有獲得他人藝術的認可,畫的很庸俗,他就不會成為小說的主角,可我一樣欽佩他的選擇。
人生沒有定義,文化在我個人看來是統(tǒng)治者的手段,社會文明的產物,世界需要文化的認同,但人作為人,是有自我意識的,總有人不受控制,成為文化和制度之外的人,而能容納他的地方卻不止大溪地。
一個人不在乎物質貧乏和生活潦倒,又有勞動能力和學習創(chuàng)造的能力,走到哪兒都可以獲得快樂。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七
大學時看職場節(jié)目《非你莫屬》,咖啡之翼的老總尹峰提到了毛姆作品里的一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我一下被這富有詩意的句子吸引了。假期里再讀《月亮與六便士》,才發(fā)現(xiàn)書里的內容瑣碎多于詩意,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一生也不是詩意的一生。
思特里克蘭德是倫敦的證券經紀人,工作穩(wěn)定,生活富足,妻子溫柔賢惠,善于社交,估計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他就是妥妥的“人生贏家”。但思特里克蘭德卻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去巴黎追求繪畫理想,經歷種種離奇遭遇后,在南太平洋某一小島,同當?shù)匾晃还媚锝Y婚生子,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驚世杰作,最后被絕癥和雙目失明擊倒,將生命獻給自己熱愛的繪畫事業(yè)。
有人認為思特里克蘭德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也有人覺得思特里克蘭德的性格更像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在我看來,思特里克蘭德不是一個好丈夫,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也不是值得信賴的朋友,甚至已經喪失了道德底線,家庭、世俗、道德、友情……他什么都不在乎,他只在乎自己的理想,他是個自私的人。但又不得不承認,他為了理想拋棄一切,窮困潦倒,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他不被世俗羈絆,不受家庭束縛,不禁錮自己的欲望,活得灑脫自然,他是敢于追求真正理想的勇士。人與人的追求不同,價值觀不同,我們也有夢想,卻沒有思特里克蘭德的勇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沒有資格去評判他人的選擇,也不能妄圖去改造別人,而應該從不同的人身上受到啟發(fā),綜合他人的觀點與行為來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路線。別人的路盡管借鑒,自己的路還要腳踏實地自己走。
這句話想必很多人印象深刻,是朋友和作者開玩笑時所說的,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通用貨幣的最小單位,代表了目前所處的現(xiàn)實情況,而月亮則代表美好的理想。
關于理想與現(xiàn)實,向來都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體,是不得不辯證看待的,在這里僅就本書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滿地都是六便士,但只有思特里克蘭德抬頭,看到并追向月亮,實現(xiàn)了自己一生的夢想,這確實是現(xiàn)實生活中追尋理想并成功的少數(shù)人。而屈服于生活,一生都低頭苦苦尋找六便士才是大多數(shù)人不可逃脫的宿命。追逐理想固然可敬,但選擇安逸的生活也不可恥。正如書中所說:“世界上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
在書的最后,思特里克蘭德選擇用火燒掉了他這一生最偉大的杰作,我剛開始不理解,自己用盡一生心血創(chuàng)作的東西怎舍得如此輕易毀掉。但其實換個角度來想,思特里克蘭德這幅畫,或許就是給自己看的,他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所以在那場大火燃起的時候,思特里克蘭德就已經到達了他夢想的彼岸。至于這幅畫有什么價值,別人能不能看到它蘊含的意義,對于思特里克蘭德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失去的一切才有意義。斯特里克蘭已經找到了他的月亮,而我們還在路上。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八
英國小說家、戲劇作家威廉﹒薩摩賽特﹒毛姆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為藍本創(chuàng)作了《月亮與六便士》。
書中描寫了一位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渥美滿的生活,遠走他鄉(xiāng)。輾轉巴黎、馬賽,最終到達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他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這篇小說中處處充滿著矛盾與沖突。理想與現(xiàn)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性與理性......真是無沖突不戲劇,無沖突不小說。
就是一個小小的配角斯特洛夫也是一個看似矛盾的統(tǒng)一體。他有著一副最世俗的商人面孔,卻對朋友無比的真誠和慷慨,對愛人極盡疼愛和包容;他擁有著最敏銳的藝術嗅覺,自己卻是個糟糕的畫家。他明明是他妻子和斯特里克蘭的恩人,但他的妻子奚落他、遠離他,甚至至死都不愿見他。朋友斯特里克蘭更是恩將仇報,拐走他的妻子,甚至鳩占鵲巢。而他仍不埋怨,視妻子為摯愛、視朋友為天才。
文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更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他擁有社會地位、擁有嬌妻孝子,擁有者大多數(shù)人向往的美滿生活。卻拋棄了這些,在巴黎住最便宜的旅店,饑不果腹,只為追求心中的理想。而這時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可能他自己還不是特別清楚。他畫畫,卻并不在意自己畫的好壞,不為賣錢,不為得到別人的贊賞,好像只為宣泄。直到到了塔希提,他才在那個充滿陽光的迷人小島上追求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完成了他一生最偉大的杰作。在生命的倒計時的日子里,用瞎了的眼睛去畫畫、去欣賞自己的杰作。死后,不待人們去欣賞,就讓他的女人阿塔將之付之一炬。他饑寒交迫,窮困潦倒,幾次在生死線上徘徊,可他內心卻強大富足,對自己的理想堅定不移,從未放棄,最終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他找到了自己的追求的藝術,他的內心應該是平和的、滿足的。可他表象里,對待家人、朋友甚至一切事物都是暴躁的、譏諷的,對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在意,他摒棄了社會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可他又確確實實生活在這個社會里,即使躲到了塔拉瓦奧大山的一處褶皺里,也依然有著善良家人的陪伴。如此一個不討喜的人物,卻總能吸引人的目光,可能就是作者所說的不僅僅因為他所創(chuàng)作的偉大的藝術,還因為他藝術家的個性。小說中的“我”對斯特里克蘭的態(tài)度充滿著矛盾。明明很看不慣他,甚至是厭惡他想遠離他,但卻總拒絕不了他,忍不住去探尋他,打問他的消息。
小說中“我”也是個很有意思的設計。小說采用第一人稱來寫,夾敘夾議。以“我”來穿針引線,處處有“我”,可“我”是誰?是作者毛姆嗎?還是另有其人?全書竟沒有出現(xiàn)一次“我”的名字!只知道“我”是一個作家。作者在用一個都不知道的“我”,敘述著一個“我”對真實的事情知之甚少,大多聽他人給“我”敘述的故事。卻讓讀者感到這個虛構的故事是多么真實!這真的是一種詭異,一種處處充滿矛盾對立的統(tǒng)一。
這本書之所以稱為全球暢銷書可能只因為到底追求理想的“月亮”還是現(xiàn)實生活的“六便士”一直在讓我們糾結,它一直是我們探討的話題。就像高更在塔希提島的巨作:《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一樣,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哲學問題,但終歸我們是佩服那些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九
《月亮與六便士》很早之前就躺在我的電子書文件夾里了,但是一直沒看,也許早幾年看也是看不下去吧,有時候人跟書的相遇也是需要緣分的。這次之所以能開始看這本書,要感謝《一本好書》這個節(jié)目,而能看下這本書可能是因為自己又到了一個選擇理想還是現(xiàn)實的路口,希望能夠從這本書里得到某些啟發(fā)或者說定心劑。
我并不認為理想一定如月亮般高高在上,現(xiàn)實也不一定總是和六便士一樣深陷泥濘,選擇理想還是現(xiàn)實,只是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沒有誰比誰更高貴,誰比誰更低賤,因為不管是選擇理想還是現(xiàn)實,你總是會有所犧牲的。王爾德說,愛自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王爾德還說,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嗯,那就選擇讓自己舒服和有趣的生活方式生活吧!
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在世俗的眼光里就是一個極度冷漠無情、自私自利的人,拋妻棄子、搶恩人老婆、靠女人養(yǎng)活。但是看到最后卻對這個人討厭不起來,因為他追求夢想果斷決絕,從來不在意生活的舒適和別人的評價,純粹而熱烈。而這種純粹和熱烈是我所沒有的,所以到最后我反而油然敬佩起他來了。無法在理想和現(xiàn)實中抉擇的人都是太貪心了吧,既想追求理想帶來的精神滿足,又無法舍棄舒適的物質生活,所以在理想和現(xiàn)實中徘徊,消耗自己,最終可能不僅一事無成,還痛苦不堪。
書里關于男人、女人和愛情的觀點也很有意思。“一個女人可以原諒男人的傷害,卻無法原諒男人的犧牲”。原本對這句話很困惑,看了大家的討論才豁然開朗。可能不只是女人,換做是男人,也是如此吧。傷痕總有一天會愈合會忘卻,而犧牲卻如道德枷鎖,如影隨形,你無法拒絕,還必須感恩戴德。“如果恩情超過了能報答的范圍,感激就讓位給了憎恨”,所以才會出現(xiàn)那么多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恩將仇報的事情吧,這可能也是我們?yōu)槭裁从袝r候不愿意欠人情債的原因吧。很多小說都在歌頌愛情,讓我對愛情有很多美麗的幻想,可毛姆打破了我的幻想。毛姆說,一般而言,愛情對男人只是插曲,是許多日常事務的一件,它并沒有那么重要。而我看到這里,也并沒有幻想被打破的驚慌與焦慮,更多的是平靜。平靜可能是因為看清了現(xiàn)實,才不會有那么多不切實際的期待,才能更好地與現(xiàn)實相處吧。
德克的妻子布蘭奇為情自殺后,作者有一段話意味深長:“它發(fā)生了和沒發(fā)生幾乎一樣。世界已然繼續(xù),沒有誰因這件事而活得更慘。我覺得,就連德克也很快會忘記,他是一時悲痛,而非愛得深沉。”前文為德克對布蘭奇的愛做了很多鋪墊,他可以接受布蘭奇的出軌,甚至在布蘭奇為斯特里克蘭自殺之后還頻頻對布蘭奇示好,這樣一個愛布蘭奇愛到低到塵埃里的人,也很快會忘了布蘭奇。所以,好像一切都沒有那么重要了,回到了王爾德的那句話,愛自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這愛,我想也包括對自己內心的尊重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我們每個人都習慣了帶著鐐銬跳舞,以至于忘記了自由本身是什么樣子。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既定的規(guī)則之中、標準之下,生命的價值如何,也是來自一個普世的標準來判斷。也因此,職業(yè)有了優(yōu)劣之分,人的生命也有了輕重之別。
站在城市的最高處,看著沉沉的夜幕徐徐落下,璀璨的燈火冉冉升起,熙熙攘攘的人群,抬眼望去,好像羊群。
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靈魂,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埋藏了一絲原始的野性。獨特的靈魂,讓我們活成了自己;原始的野性,讓我們學會了反抗;然而,當社會告訴我們什么樣的才是人生,當職業(yè)告訴我們什么樣的才是生活的時候,我們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恐怕早已面目全非。正如北島的詩所寫的那樣“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撿起地上的六便士,為數(shù)不多的人在撿那六便士的時候看看月亮,極少數(shù)的人能夠一直駐足把所有都給天上的月亮。
即便是作者自己,估計也是那撿六便士時,抬頭看看月亮的人。所以他把思特里克蘭德最后的歸宿安排在了孤島之上,因為只有在孤島上才允許思特里克蘭德這樣的人的存在。
思特里克蘭德為了追求藝術,辭掉了體面的工作,離開了美滿的家庭,拋棄了對他忠實的朋友。
在常人的眼里,他無疑是怪物般的存在,是對所謂人性與責任的背叛。但是在他的世界里,繪畫即使他的全部,世上任何東西與之相比,皆為枉然。他的思想仿佛回到了人類最初、最原始的一個狀態(tài),沒有既定的規(guī)則,只有對自我的探尋與追求。
在那個孤島之上,他把他的天才發(fā)揮到了極致,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最后在他雙目失明,疾病纏身,彌留之際,他囑托他島上的妻子把他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全部燒掉。
思特里克蘭德致死都在叛逆著整個世界。
在浩渺的宇宙中,總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屬于藝術家。在那個世界里,他們即是世界,他們用他們的精神勾勒出了一幅不同的巨制。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思特里克蘭德夫人的淚水,先后兩次,第一次估計是對自己“命運不幸”的自艾,第二次則是對思特里克蘭德離去的“傷心”。與其說是感情的流露,不如說是普世標準下,虛榮的表達。作者如此安排,估計也是對這個世界最辛辣的諷刺。
記得樸樹在《平凡之路》中寫到“我曾經毀掉我的一切,只想永遠的離開。”《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則是真的毀掉了他的一切,選擇了永遠的離開。
有多少人渴望遙不可及的月亮,厭煩六便士的銅污,正因如此,月亮才倍顯皎潔。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公務員、事業(yè)單位慢慢成了年輕人眼中的貶義詞,很多辭職創(chuàng)業(yè)者想法都是“不想過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仿佛穩(wěn)定就是理想的天敵。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一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是英國作家毛姆創(chuàng)作的。該書以法國畫家高更為原型,描述了在英國稱霸世界的時代,經濟繁榮,社會秩序井然有序,人民可謂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背景下,有一位年近40的經紀人斯特里卻突然放棄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未留下分文就只身遠赴巴黎不顧任何世俗秩序只想著畫畫的故事。
再繼續(xù)深思,我們也會深入思考這樣一個終極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感覺自己一直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搖擺不定,但更多的行為還是偏向于世俗的規(guī)則,應該說,是選擇了更加安全穩(wěn)定的生活軌跡。然而,在這條算是安全穩(wěn)定的生活軌道中,我又時常置現(xiàn)實的便士于不顧,去做一些在世俗眼中不那么理性的行為,以此來緩解我追隨社會潮流的心理疲憊,試圖在拾取便士的間隙抬頭仰望那輪月亮。我沒有斯特里的天賦,也沒有斯特里淡然面對世俗批判的勇氣,更沒有斯特里對于追求月亮的堅韌。自然的,在追求月亮的道路上,我永遠也到達不了理想的彼岸;在撿取便士的道路上,因為我的不理性行為,時常偏離了方向,我也不能比旁人撿到更多的便士。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不想定義何為成功。世上本來就沒有既定的成功,現(xiàn)實意義上的成功,不過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一部分人自我定義的一種人生目標,而這并不是成功的本意,更不是成功的唯一解釋。只希望,大家在面對異于自己的價值觀時,能夠更加寬容,尊重他人的選擇,在沒有危害到他人的情況下,接受不同于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準則的存在。例如,在選擇結婚與不婚的生活方士時,兩者的選項都是平行的,沒有誰對誰錯之分,亦沒有高低上下之分。選擇結婚的人不要給不婚的人施加壓力,或者視他們?yōu)楫愵悺_x擇不婚的人,也不用認為自己的選擇更加前衛(wèi),鄙視結婚的人都是老古董。選擇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選擇吃蘋果還是香蕉一樣普通。
第三個問題,關于人生的終極意義。有時候看多了太宏觀層面的東西,比如看了類似《三體》的宇宙層面的科幻小說,看了類似《人類簡史》這種全人類的起源經過,就常常會懷疑人生是否有意義。這種懷疑和思考往往會得出一個很消極的結論:人生沒有任何意義。不止一個人的人生沒有意義,全人類的存在對于宇宙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從科學理性的角度來看,似乎,全人類存在的價值只在于完成了一個物種基因的延續(xù)。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所謂國家、社會、金錢、權利、公司、法律等等都是一種虛無,是人類自己虛構出來的幻象,只存在于我們的意念中。之所以現(xiàn)在的社會還能夠正常運轉,只是因為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即讓絕大多數(shù)人都相信這種幻象是真實存在的。
但,這只是從宏觀角度來考慮而得出的結論。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我認為人生還是存在意義的。不僅整個人生有意義,就是今天的晚餐對我來說都是有意義的。人生的意義在于多樣化,在于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不趨從,不盲從,活出真實的自己;多體驗,多探索,豐富生命的色彩;去沉淀,去積累,積攢生活的厚度。
獨一無二的我,才是有意義的生命。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二
梗概:以作者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以高更為原型的查爾斯·史特利克蘭的故事。他原本是位股票經紀人,有個幸福的家庭,中年時期背離他原本穩(wěn)定的生活,去追求成為畫家的夢想。
制造神話是人類的天性。這是人的浪漫心理對乏味生活的一種抗議。
“造神”與“弒神”,對某個人的膜拜,對某個人的同情,對某個人的關注,又何嘗不是當今互聯(lián)網時代下常見的造神現(xiàn)象,突如其來的關注與爆火,突如其來的謾罵與攻擊。潮起潮落,就在一瞬間。
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交流,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而不確定的。
我們只能踽踽獨行,雖彼此并肩,卻形同陌路,既不能看懂我們的伙伴,也不能被他們看懂。
符號的意義是人所賦予的,它確實模糊,但又確切,共通意義的符號促成了人們之間共同的認知與行動。只有如此,人與人之間才能理解溝通,整個社會才能良性運轉。但資本、權力背后隱藏的控制,讓囚禁在鐵塔中的人們看似自由卻難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