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可以幫助我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確目標的具體內容和實現路徑。方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劃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活動方案設計篇一
1、結合已有資料及生活經驗,大膽談論對云的認識。
2、運用合適的材料、方法表現云的形態。
藍色繪畫紙、油畫棒幼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9頁。
1、應道幼兒觀看幼兒活動材料中云的'圖片。
2、談論集中云的外形和相關天氣。如積云,胖胖的,又濃又厚,像一座山,形狀易變;卷云,像羽毛,一行行,一群群;厚云,寬大,灰色,位置很低。
3、這些又大又白、一簇簇在天空中到處浮動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
4、他們不是棉花,不是肥皂泡,不是軟糖,他們是成千上萬噸水漂浮在高空中。
1、引導幼兒在藍色紙上用棉絮或白色油畫棒表現出自己看見的雪白、柔軟的云,鼓勵幼兒為自己的作品說一小段話,教師幫助其記錄。如;云像一座座山,云連起來像蘑菇等。
2、將幼兒的畫一張張貼在墻壁上,供幼兒相互欣賞云彩壁畫。
1、教師說"白云",幼兒邊做蝴蝶飛的動作,邊念"白云飄飄天氣好"。教師說"烏云",幼兒邊做蹲下的動作,邊念"烏云滾滾要下雨,快快停下避避雨"。
2、根據幼兒的興趣,游戲進行若干次。
科學活動方案設計篇二
1、幼兒了解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鎖,知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有興趣嘗試開鎖方法。
2、幼兒能較清晰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
3、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各類鎖、小房子、小動物、掛鎖內部結構圖片。
一、出示鎖激起興趣
師:這是什么?你們有沒有見過鎖?在哪兒見過鎖?
幼:見過。
(1)在家里的櫥門上有鎖。
(2)抽屜上有鎖。
(3)家里的門上有鎖。
(4)媽媽的單位里有鎖。
師:媽媽的'單位里什么地方有鎖?
幼:單位里的保險箱上有鎖。
師:為什么要用鎖?
幼:(1)如果沒有鎖,小偷就會來偷東西了。
(2)如果沒有鎖,我家的錢都要給別人偷走了。
二、嘗試開鎖
1、師:你們開過鎖嗎?是不是想試一試?
幼兒嘗試開鎖。
(許多幼兒雖然見過鎖,卻未試過開鎖,一開始幼兒拿了鑰匙和鎖以后,反復觀察尋找鑰匙可插入的地方,找到鎖眼后,又嘗試著把鑰匙插入其中,正正反反試了好幾次后開始旋轉鑰匙,試圖打開鎖。有的幼兒在多次的嘗試后仍未打開鎖,即求助老師或是同伴。教師引導已打開鎖的幼兒再鎖上鎖,反復多開幾次。鼓勵已成功開鎖的幼兒去教有困難的同伴,大約3分鐘后,所有的幼兒都打開了手中的鎖。)
2、交流。
師:你們都打開了嗎?你們是怎么開鎖的?
幼:我拿鑰匙放到洞洞里去。
師:洞洞應該叫什么?(豐富詞匯:鎖眼)鑰匙是放進鎖眼的嗎?有沒有更合適的詞?(糾正用詞:插入)
科學活動方案設計篇三
1、明白有各種聲音,不同的聲音能告訴我們不同的事情。
2、初步懂得東西振動就產生了聲音。
3、發展注意力和聽辨聲音的潛力。
活動準備
1、課件-聲音
2、小鈴、小鼓鼓、木魚等玩具。
活動過程
一、聽聲音引入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課件:聲音
1、請小朋友閉上眼睛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
(1)笑聲
(2)哭聲
(3)打呼嚕聲
請小朋友睜開眼睛
2、剛才,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讓幼兒說一說聽到的聲音,引起幼兒聽辨的興趣。
3、你們還想聽其他的聲音嗎?
請小朋友再閉上眼睛
(1)吃東西的聲音
(2)打噴嚏
(3)鐘表的秒針
回答老師,聽到了什么聲音?(幼兒自由發言)
二、認識聲音
1、你們明白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
(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實驗:敲鼓
(透過實驗讓幼兒理解物體的震動)
讓幼兒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師用鼓槌敲幾下,讓幼兒透過
耳聽、手模、眼看、感知物體發出聲音時在不停地振動。
(2)小朋友用什么能聽到聲音?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耳朵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后傳給大腦。
(3)你們明白耳朵除了能聽聲音,還有什么作用嗎?
告訴幼兒,我們的耳朵還能幫忙我們持續平衡。
耳朵很重要,我們必須要保護耳朵!
三、幼兒操作,感知震動產生聲音
1、請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這些小鈴、小鼓、木魚等玩具。
提醒幼兒邊敲邊觀察,注意聽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讓幼兒感知物體發出聲音時在不停地振動。
小結: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我們用耳朵來聽各種聲音。
2、討論什么樣的聲音好聽。
(1)播放音樂
(2)播放噪音
讓幼兒感知樂音和噪音,引導幼兒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相互說一說各種聲音,
好聽的聲音,不好聽的聲音。
四、游戲:聽一聽
1、幼兒兩人一組,其中一人發出不同的聲音,另一名閉上眼睛傾聽,
說說聽到了什么聲音,明白了什么事情。
2、透過游戲讓幼兒明白不同的聲音能夠告訴我們不同的事情。
如:敲門有人來了,打呼嚕有人在睡覺等。
科學活動方案設計篇四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人工雨。
2.創造下雨的情景,感受想象創造的樂趣。
活動準備:
提供一些讓幼兒制作與的材料,可樂瓶、有孔的`瓶蓋、吸管、樹葉、海綿等,分類放在材料筐里。
準備清水數盆。
――今天請大家來當一回“降雨師”,看看能用這些材料把水變成雨嗎?
――引導幼兒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1.可樂瓶降雨器:在可樂瓶內灌水,擰上有孔的瓶蓋,向地面噴雨。
2. 吸管小魚:用吸管吸上水,向空中甩一甩,下小雨。
3.樹葉雨:用樹葉兜水,向空中灑水
4.海綿雨:將海綿吸飽水,一擠,下雨嘍!
5:小手來降雨:舀一把水灑灑是小雨,捧一手水淋下來是大雨。
――請幼兒分享自己是怎么樣人工降雨的,并進行演示。
――花草和大樹渴了,請為他們下場雨吧!
――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降雨,給花草樹木下場雨。
科學活動方案設計篇五
奇妙的氣流
幼兒通過“吹一吹’’探究活動,感知氣流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培養幼兒觀察、比較的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6歲幼兒。
不同粗細的吸管及吸管做的漏斗、塑料小球(或乒乓球)、紙條或16開紙張、紙船(由幼兒活動前折好)、盛有適量水的盆、筆和記錄卡。
探究活動一
探究的問題:向兩紙中間吹氣時,兩紙是分開了,還是靠得更近?
試一試。
(1)兩張紙距離很大時,向中間吹氣。
(2)兩張紙距離較小時,向中間吹氣。
(3)兩張紙平行放置,距離很小時,向中間吹氣。
說一說我的發現。
(1)兩張紙距離很大時,向中間吹氣,紙沒有動。
(2)兩張紙距離較小時,向中間吹氣,兩張紙都向中間傾斜。
(3)兩張紙距離很近時,向中間吹氣,發現兩張紙合在一起了。
探究活動二
探究的問題:用漏斗吹小球,小球會不會跑?
試一試。
(1)把小球放在小漏斗口向上吹。
(2)把小球放在小漏斗口向下吹。
(3)把小球放在桌面上。
說一說。
(1)向上吹時,小球懸在漏斗口上方,不跑也不掉,而在漏斗里轉動。
(2)向下吹時,小球貼在漏斗口滾動,也不掉下來。
(3)用漏斗傾斜吹時,小球掉下來。
記一記我的實驗結果。
吹水中小船。請幼兒將兩只小紙船平行放在水里,中間留適當距離,然后向兩船中間吹氣,看看會發生什么現象。
吹乒乓球時,球要靠近氣流面,用力盡可能大一些。
科學活動方案設計篇六
目標:
1、能仔細觀察周圍環境和事物,感知螞蟻的特征、生活習性與人類的關系。
2、培養關心小動物和關愛大自然的情感。
準備:
螞蟻
過程:
觀察是興趣的起源,幼兒的興趣來源于有趣的材料和教師的啟發。
開始并不是人人都喜歡螞蟻的,當玲玲和冰冰發現了螞蟻,并把消息告知大家:“你看,螞蟻在我的手上走的很快呀!”“螞蟻在吃我的餅干屑!”“老師,螞蟻找到了好吃的東西,抬不動,會請其他螞蟻一起來幫忙,合作抬!”……他們發現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此,在每次戶外散步時,幼兒都要求觀察螞蟻。而當他們又發現螞蟻的一些新情況時,立即激動得開心地討論起來。幼兒漸漸地發現,螞蟻熱愛群體生活、團結互助的優點。
科學活動方案設計篇七
1、通過玩巧提沙的游戲,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過嘗試各種不同的工具,進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進一步感知統計。
4、培養幼兒積極探索的'精神。
1、濕沙、干沙若干杯。(與幼兒人數相等)
2、各種可提沙的工具。(樹枝、粗吸管、細吸管、筷子、竹簽、游戲棒、鉛筆)
3、統計表4張。(每組一張)
一、幼兒探索提沙的方法。
1、幼兒探索提沙,教師巡回指導。
2、交流經驗,老師加以小結。
二、幼兒嘗試用多種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進一步感知統計。通過玩巧提沙的游戲,探索提沙的方法。通過嘗試各種不同的工具,進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進一步感知統計。培養幼兒積極探索的精神。
1、幼兒討論各種提沙的工具。
2、幼兒嘗試利用各種工具來提沙,并做記錄,教師巡回指導。
3.集體交流,并進一步統計結果。
4、討論細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三、延伸:探索怎樣提干沙。
1、幼兒嘗試提干沙。
2、幼兒嘗試想辦法將干沙變濕沙并提起來。
3、幼兒交流探索的過程。
科學活動方案設計篇八
1.積極思考,探索讓紙立起來的`多種方法。
2.體驗自主探索的樂趣。
白紙、操作盒(積木、磁鐵、玩具圈、皮筋、夾子等)
1.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教師先坐后站,提問:人為什么能站起來呢?
2.幼兒操作
第一次操作:
(1)桌上有一些紙,小朋友們怎樣能讓紙站起來呢?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適時進行引導。
(3)交流分享操作經驗。
第二次操作
(1)現在的桌上有一些操作材料,這些材料能不能幫助紙站起來呢?動手試一試吧!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適時進行引導。
(3)交流操作成果。
3.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借助老師提供的工具讓你們的紙站起來了,那么在家里面有沒有一些工具能讓紙也站起來呢,回家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