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幼時記趣文言文翻譯注釋篇一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體現的童心?
3、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系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1、2
教學難點?:教學目的1
教具學具:
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2、結合注釋讀課文,給課文中不認識的字注音,并試著斷句。
4、教師指導,強調重點:(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無則省略)
5、朗讀課文第一、二段,指導朗讀
7、教師指導,強調重點:(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為所……
8、朗讀課文第三、四段,指導朗讀
9、齊讀課文
10、總結:針對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評述,以鼓勵表揚為主
11、作業?:(1)抄寫不認識的字??? (2)練習二
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2)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3)翻譯句子: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故時有物外之趣
(3)根據課文所敘,你能說一說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樣的嗎?
5、齊讀課文,注意體會文中的童趣。
6、說一說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8、作業?:(1)練習冊(2)解釋重要詞組的意思
板書設計?:
物外之趣:?????????????????????? 產生原因:
觀蚊如鶴:(1)群鶴舞空 (2)鶴唳云端
鞭打蛤蟆:
幼時記趣文言文翻譯注釋篇二
1、借助工具書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這篇文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1、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熟讀課文,初步讀懂課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幾件。你喜歡這樣的童年生活嗎?為什么?
第一塊:整體感知,精讀課文
1、教師活動:糾正錯誤,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巡視過程中,隨時幫助學生解答疑難。
學生活動: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結合書下注釋,運用工具書,盡量掃除文字解釋的障礙。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討論、評價
3、教師活動:指出重要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
學生活動:學生進行標注,劃出重點。
4、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再次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學生熟悉字詞句的翻譯
第二塊:語文活動:看誰復述文章最棒
1、教師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先組內復述,選派代表,然后集體交流
學生活動:學生推薦代表
課后學習:
1、回家將文章內容復述給自己的家人聽。
2、抄寫一定量的字詞句解釋,最好是自己不熟練的`。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活動:檢查學生的復述情況
學生活動:交流
第二塊:體會物外之趣
1、教師活動: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作者的哪個樂趣你最為感興趣。請用短語來概括這種樂趣,并說明你感興趣的理由。
學生活動:閱讀、討論
備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觀蚊如鶴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寫蛤蟆吞蟲,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交流
學生活動:交流,學生互評
3、教師活動:作者為什么有這樣的“物外之趣”
學生活動:閱讀,討論
備注:明察秋毫;必細察其紋理
4、教師活動:組織交流、評價
學生活動:組內交流,討論
第三塊:語文活動:童年記趣
1、教師活動:學生寫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學生活動:寫片段、交流、評價
備注:教師提醒運用聯想與想象,并注意修辭手法
課后學習:
摘抄一些名家記述的童年趣事到讀書筆記上
幼時記趣文言文翻譯注釋篇三
1、借助注釋、詞典和教師指導,能初步讀懂課文并能正確朗讀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體現的童心
3、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系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通過學生獨立合作的研讀課文,借助注釋及詞典,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讀懂課文內容;教師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的意義、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同學們在童年時或許都觀察過螞蟻,那你看到螞蟻搬家或搬運食物時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樣的樂趣?今天學習一篇清朝人寫的文章,來了解他在幼小時由觀察微小生物產生的豐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許它也會勾起我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2、結合注釋讀課文,給課文中不認識的字注音,并試著斷句。
3、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一、二兩段:結合注釋、詞典,試著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譯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互相發現問題,提出意見),最后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內交流。
4、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無則省略)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擬 強
怡然稱快 其 必 之 則 然
(3)特殊句式:群鶴舞(于)空 徐噴以煙(以煙徐噴之) 作……觀
5、朗讀課文第一、二段,指導朗讀
6、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3、4段:結合注釋、詞典,試著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譯文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于 其 神游 龐然大物 方 之 蓋 拔山倒樹;
(3)特殊句式:使(之)與臺齊 驅之(于)別院 以……為……為所……
8、朗讀課文第三、四段,指導朗讀
9、齊讀課文
10、總結:針對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評述,以鼓勵表揚為主
11、作業:
(1)抄寫不認識的字
(2)練習二
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研讀課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產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體現出來的童心;說一說自己童年生活中類似的趣事。
教學步驟:
1、復習:
(1)注音:童稚 項為之強 藐小 怡然稱快 鶴唳云端
(2)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必細查其紋理 和擬作群鶴舞空 徐噴以煙 又留蚊于素帳中
(3)翻譯句子: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故時有物外之趣
2、導入:昨天我們通過仔細的閱讀課文,基本上讀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學習,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樣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來。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件有趣的事情?(觀蚊成鶴:群鶴舞空、鶴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組合作學習:
(1)討論產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內交流(觀察細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體現觀察仔細的語句)。
(2)文中所敘“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童心、童趣?(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觀小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據課文所敘,你能說一說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樣的嗎?
5、齊讀課文,注意體會文中的童趣。
6、說一說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總結:想象力是心靈自由翱翔的翅膀,乘著這雙翅膀你會探尋到更為廣闊的奇妙的世界,體會到更多的創造的樂趣。觀察會給你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有了這雙眼睛你便不會錯過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間,希望我們都能充分運用這雙眼睛和翅膀。
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翻譯:
我回憶童年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細心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里把它們比做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象的景觀(鶴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為這樣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霧飛叫,當做青云白鶴看,果真像鶴在云頭上高亢地鳴叫,高興得直喊痛快。
在低洼的土墻邊,雜草叢生的花臺邊,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體和花臺一樣高,凝神細看。
把繁茂的雜草當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當做野獸,把泥土瓦礫凸出的地方當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當做山溝,想像在里面游歷的情景,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以……為……:把……當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溝。神:想象。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一天,我看見兩只蟲子在草叢間打斗,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的時候,忽然有一個龐然大物,像搬開大山撞倒大樹一樣闖過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
斗草間:即斗于草間,介詞“于”省略。之,指“二蟲斗”。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拔:移,搬開。而:表修飾,翻譯為“著”。蓋:這里是“原來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蛤蟆舌頭一伸然后兩只蟲就全被癩蛤蟆吞進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盡:全。為:被。為所:表示被動,“……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我當時年齡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幾十下,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過度集中而有點發呆。呀然;哎呀地(驚叫一聲)。鞭,名詞活用作動詞,鞭打。
選自:
我是今年新走上工作崗位的一名新教師,面對的也是剛剛從小學階段進入初中的新學生,因而目前總體來說應該處于一個初步學習階段。無論對我而言,還是對學生而言,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都可謂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幼時記趣》作為初中階段孩子們正式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學習是也是存在一系列問題的。具體反思如下:這篇文章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正式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當然,在第一單元中也有文言體的短文《寓言二則》,但篇幅較短,內容也較為淺顯,因而我把它視為初中文言文學習的“開幕式”。也正因為如此,我在課文前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想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讓他們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唱歌曲《童年》,然后和他們交流了各自的童年趣事,通過師生互動來讓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然后,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走進一個古人的童年,看看在他身上發生了什么趣事,不過,他用的是文言文來寫的,需要我們來挑戰一下。”隨后我讓學生們在疏通文章(即常規翻譯)的基礎上進行了特色翻譯,讓他們以沈復的老師,父母,同學等身份以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作者的趣事,結果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很快就了解了“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具體事情,讓他們在腦中建立一種整體的畫面感。
與此同時,我在這個過程中相繼點撥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等,并同時穿插師生的誦讀,這樣就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同時,向他們滲透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樣在第一課時中就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做好了鋪墊。
作為剛剛從教的教師,我的課上的還不夠成熟,對有些內容把握的還不到位,今后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上好每一課。
幼時記趣文言文翻譯注釋篇四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這篇文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前準備:
1、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熟讀課文,初步讀懂課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幾件。你喜歡這樣的童年生活嗎?為什么?
第一課時
第一塊:整體感知,精讀課文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討論、評價
3、教師活動:指出重要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
學生活動:學生進行標注,劃出重點。
4、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再次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學生熟悉字詞句的翻譯
第二塊:語文活動:看誰復述文章最棒
1、教師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先組內復述,選派代表,然后集體交流
學生活動:學生推薦代表
課后學習:1、回家將文章內容復述給自己的家人聽。
2、抄寫一定量的字詞句解釋,最好是自己不熟練的。
第二課時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活動:檢查學生的復述情況
學生活動:交流
第二塊:體會物外之趣
學生活動:閱讀、討論
備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觀蚊如鶴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寫蛤蟆吞蟲,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交流
學生活動:交流,學生互評
3、教師活動:作者為什么有這樣的“物外之趣”
學生活動:閱讀,討論
備注:明察秋毫;必細察其紋理
4、教師活動:組織交流、評價
學生活動:組內交流,討論
第三塊:語文活動:童年記趣
1、教師活動:學生寫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學生活動:寫片段、交流、評價
備注:教師提醒運用聯想與想象,并注意修辭手法
課后學習:1、摘抄一些名家記述的童年趣事到讀書筆記上
幼時記趣文言文翻譯注釋篇五
1、借助注釋、詞典,初步讀懂課文并能正確朗讀。
3、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系。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系。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設計:
通過學生獨立合作的研讀課文,借助注釋及詞典,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讀懂課文內容;教師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的意義、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童年時或許都觀察過螞蟻,那你看到螞蟻搬家或搬運食物時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樣的樂趣?今天學習一篇清朝人寫的文章,來了解他在幼小時由觀察微小生物產生的豐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許它也會勾起我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2、疏通課文:
結合注釋讀課文,給不認識的字注音,并試著斷句。
3、探究閱讀:
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
一、二兩段:結合注釋、詞典,試著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譯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互相發現問題,提出意見),最后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內交流。
4、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無則省略);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余明察秋毫故和擬強怡然稱快其必之則然
(3)特殊句式:群鶴舞(于)空徐噴以煙(以煙徐噴之)作觀
5、朗讀課文第
一、二段,指導朗讀
6、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
三、四兩段:
結合注釋、詞典,試著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譯文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于其神游龐然大物方之蓋拔山倒樹;
(3)特殊句式:使(之)與臺齊驅之(于)別院
以為為所
8、齊讀課文
9、教師總結:針對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評述,以鼓勵表揚為主
10、作業:
(1)抄寫不認識的字
(2)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課時設計:
教學步驟:
1、復習:
(1)注音:童稚項為之強藐小怡然稱快鶴唳云端
(2)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必細查其紋理和擬作群鶴舞空
徐噴以煙又留蚊于素帳中
(3)翻譯句子:
心之所向
譯: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譯:
故時有物外之趣
2、導入: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件有趣的事情?
明確:(觀蚊成鶴:群鶴舞空、鶴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組合作學習:
(1)討論產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內交流。
(觀察細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體現觀察仔細的語句)。
(學生獨立描述,教師稍加評點,鼓勵為主。)
5、齊讀課文,注意體會文中的童趣。
6、說一說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總結:想象力是心靈自由翱翔的翅膀,乘著這雙翅膀你會探尋到更為廣闊的奇妙的世界,體會到更多的創造的樂趣。觀察會給你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有了這雙眼睛你便不會錯過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間,希望我們都能充分運用這雙眼睛和翅膀。
8、作業:
(1)《練習冊》
(2)解釋重要詞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書設計:《幼時記趣》
物外之趣:產生原因:
1、觀蚊如鶴:
(1)群鶴舞空
(2)鶴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觀察仔細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幼時記趣文言文翻譯注釋篇六
1、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正確朗讀文言文
2、借助字典,注釋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意識。
2學情分析評論3重點難點評論
疏通文句,學會對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
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幼時記趣評論
活動2【講授】幼時記趣評論
(二)作者簡介
沈復,生于1763年,卒年不詳。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能文善畫,著有《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原書為六卷。書中記敘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覽見聞,記敘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和悲苦處兩相對照,真切感人。
(三)檢查預習
(四)正確朗讀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活動3【活動】幼時記趣評論
(五)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1、小組討論,分段翻譯
2、交流指正
活動4【練習】幼時記趣評論
(六)總結,鞏固
實詞積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極細小的東西。明:眼力。察:看清。毫:比喻極細小的東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擬:比。
強:僵硬的意思。
怡然稱快:高興的連聲叫好。
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
虛詞積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詞,無實意。
昂首觀之:代詞,代指蚊子。
項為之強:代詞,代“昂首觀之”
以:徐噴以煙:用。
或:連詞,或者。
其:使其沖煙飛鳴:代詞,蚊子。
常蹲其身:代詞,自己的'。
蓋:連詞“原來是”。
為:項為之強:因為。
成語:明察秋毫龐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項為之強“強”通“僵”
省略句:群鶴舞(于)空使之(與)臺齊驅之(于)別院
固定句式: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被動,譯為“……被……”
(七)作業設計
1、同桌互相翻譯全文
2、識記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復述本文作者的相關常識
2、指名解釋相關字詞
3、指名翻譯相關語句
(二)整體感知
文章主要寫了哪幾件趣事?(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分析文章
1、齊讀第一段,說說主要講了什么內容?作者幼時樂趣的來源是什么?
(綜述了物外之趣。客觀:眼力好,主觀:好觀察,觀察細)
2、學習第二段,討論“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鶴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心之所向作青云白鶴觀)
3、第三段寫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來源是什么?
4、第四段主要寫了什么?“龐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樹”中的“山”、“樹”指什么?這樣的變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5、齊讀全文
活動5【作業】幼時記趣評論
(五)作業布置
1、熟讀并背誦文章
2、觀察身邊的某件事物,思考它讓你想到了什么?記錄下來,明天找同學分享。
幼時記趣文言文翻譯注釋篇七
1、借助注釋、詞典和教師指導,能初步讀懂課文并能正確朗讀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體現的童心
3、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系
學目的1、2
:兩課時
教學設計:
通過學生獨立合作的研讀課文,借助注釋及詞典,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讀懂課文內容;教師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的意義、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同學們在童年時或許都觀察過螞蟻,那你看到螞蟻搬家或搬運食物時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樣的樂趣?今天學習一篇清朝人寫的文章,來了解他在幼小時由觀察微小生物產生的豐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許它也會勾起我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2、結合注釋讀課文,給課文中不認識的字注音,并試著斷句。
3、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一、二兩段:結合注釋、詞典,試著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譯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互相發現問題,提出意見),最后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內交流。
4、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無則省略)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余明察秋毫故和擬強
怡然稱快其必之則然
(3)特殊句式:群鶴舞(于)空徐噴以煙(以煙徐噴之)作……觀
5、朗讀課文第一、二段,指導朗讀
6、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3、4段:結合注釋、詞典,試著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譯文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于其神游龐然大物方之蓋拔山倒樹;
(3)特殊句式:使(之)與臺齊驅之(于)別院以……為
……為所……
8、朗讀課文第三、四段,指導朗讀
9、齊讀課文
10、總結:針對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評述,以鼓勵表揚為主
11、作業:
(1)抄寫不認識的字
(2)練習二
板書設計(略)
教學設計:研讀課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產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體現出來的童心;說一說自己童年生活中類似的趣事。
教學步驟:
1、復習:
(1)注音:童稚項為之強藐小怡然稱快鶴唳云端
(2)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必細查其紋理和擬作群鶴舞空徐噴以煙又留蚊于素帳中
(3)翻譯句子: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故時有物外之趣
2、導入:昨天我們通過仔細的閱讀課文,基本上讀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學習,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樣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來。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件有趣的事情?(觀蚊成鶴:群鶴舞空、鶴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組合作學習:
(1)討論產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內交流(觀察細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體現觀察仔細的語句)。
(2)文中所敘“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童心、童趣?(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觀小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據課文所敘,你能說一說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樣的嗎?
5、齊讀課文,注意體會文中的童趣。
6、說一說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總結:想象力是心靈自由翱翔的翅膀,乘著這雙翅膀你會探尋到更為廣闊的奇妙的世界,體會到更多的創造的樂趣。觀察會給你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有了這雙眼睛你便不會錯過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間,希望我們都能充分運用這雙眼睛和翅膀。
8、作業:
(1)練習冊
(2)解釋重要詞組的意思
板書設計:
物外之趣:產生原因:
觀蚊如鶴:
(1)群鶴舞空
(2)鶴唳云端
神游山林:觀察仔細,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時記趣文言文翻譯注釋篇八
教學目的:1、借助注釋、詞典和教師指導,能初步讀懂課文并能正確朗讀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體現的童心
3、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系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1、2
教學難點:教學目的1
教具學具:
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通過學生獨立合作的研讀課文,借助注釋及詞典,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讀懂課文內容;教師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的意義、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同學們在童年時或許都觀察過螞蟻,那你看到螞蟻搬家或搬運食物時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樣的樂趣?今天學習一篇清朝人寫的文章,來了解他在幼小時由觀察微小生物產生的豐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許它也會勾起我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2、結合注釋讀課文,給課文中不認識的字注音,并試著斷句。
3、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一、二兩段:結合注釋、詞典,試著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譯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互相發現問題,提出意見),最后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內交流。
4、教師指導,強調重點:(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無則省略)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余明察秋毫故和擬強
怡然稱快其必之則然
(3)特殊句式:群鶴舞(于)空徐噴以煙(以煙徐噴之)作……觀
5、朗讀課文第一、二段,指導朗讀
6、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3、4段:結合注釋、詞典,試著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譯文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師指導,強調重點:(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于其神游
幼時記趣文言文翻譯注釋篇九
我今年任教的年級是初一,面對的是剛從小學進入初中不久的學生,因而在教學中注意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適應整個初中階段的學習就成了我的首要任務。在教學中我也時時注意這一點。
我在《幼時記趣》的教學中也是在盡力貫徹這一點。這篇文章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正式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當然在第一單元中也有文言體的短文《寓言二則》,但篇幅較短,內容也較為淺顯,因而我把它視為初中文言文學習的“開幕式”。也正因為如此,我在課文前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想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讓他們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唱歌曲《童年》,然后和他們交流了各自童年的趣事,通過師生互動來讓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隨后,我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走進一個古人的童年,看看在他的身上發生了什么趣事?不過,他用的是文言來寫的,需要我們來挑戰一下。”隨后,我讓學生們在疏通文意(即常規翻譯)的基礎上進行了特色翻譯,讓他們以沈復的老師、父母、同學等身份以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作者的趣事,結果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很快就了解了“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具體事情,讓他們在頭腦中建立一種整體的畫面感。
于此同時,我在這個過程中相機點撥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等,并同時穿插師生的誦讀,這樣就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同時向他們滲透了學文言文的方法。這樣在第一課時中就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做好了鋪墊。
作為剛剛從教的教師,我的課上的還不成熟,對有些內容把握的還不到位,今后將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上好每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