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一
今天我和大家所分享的書中有這樣幾首傳世名篇《春曉》《靜夜思》《絕句》,相信大家都已經猜到是什么書了,不錯!就是《唐詩三百首》。
唐詩的出現,標志著華夏那久遠高大的歷史之樹上,又添上了一朵怒放的鮮花,此花有“長堤春水綠悠悠”的恬靜;有“更上一層樓”的勇氣;又有“黃昏獨坐海風秋”的孤獨與凄涼。
這是我國文化所醞釀出的陳年美酒,飲一口,沁人心脾;這是我國文化所譜寫出的華美樂章,奏一曲,如花似錦;這是我國文化所描繪出的精美圖畫,看一眼,如游仙境。
是啊!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多的絕唱,為什么我不去發揚光大呢?找到答案了!是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不同,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心中的煩惱越來越少了,如果把杜甫的“浪漫主義”和李白的“現實主義”放在今天,恐怕都會成為無病呻吟。畢竟他們生活在封建主義的時代。
時代進步了,文化的發展也加速了,人們的眼界也看闊了。
古人的經典就應傳承下去,讓華夏兒女都知曉他,學習他,愛護他!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二
一陣陣秋風吹去,如同歲月,一去不返。從古至今,我們的前輩給我們就下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讀的這本唐詩三百首誦讀本就是其中之一。每首古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蘊涵著許多的道理,它那簡潔又生動的語言,訴說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那是我國古代的歷史,那是我們中國的成長足跡。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些詩我們從小念到大。小時候我們不懂它的意思、意境,要說是懂,那也是似懂非懂。現在再讀,雖然還是那短短幾行文字,但是它教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啟示。
《唐詩三百首誦讀本》中有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李叔同的《送別》讓我們我體味到深切的悲意凄涼。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母別子》它其中蘊含著我們能體會到的母愛,和母親為孩子的無私奉獻。
當你打開《唐詩三百首誦讀本》的時候,你會感覺這本書像有魔力一樣,讓你百看不厭,里面的的每一句話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當你合上書的那一剎那,覺得眼前是一幅山水名畫。這幅畫既淡雅又濃郁,既有別離也有相會,既有慈愛又有怨狠,這幅畫是多么的真實啊!
我愛《唐詩三百首誦讀本》,也愛留傳至今的古詩,更愛我們的中國!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三
具備初中或以上文憑的人都知道,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這兩句詩是些送別時的情景。別離之苦,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恒主題。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覺間已來到城外。回望那長安城在三秦的護衛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為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了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著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蕩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濕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看,只要我們彼此心里有著對方,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空間上的距離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其實,但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深度還遠遠不夠。在這種樂觀豁達的態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會根源。唐朝是我國的封建社會走向頂峰的朝代,而在初唐,這種繁榮的跡象已經很明顯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所表達出來的豪邁,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四
今天的“誦千古華章做少年君子”詩詞吟誦會讓我感慨萬千,我不禁想起自己那本讀了千萬次的書——《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本不很厚的書,但每回讀,總是感覺沉甸甸的。那一首首詩歌,豐富,風格鮮明,讓人愛不釋手。
唐詩的那種大氣與蒼涼帶給我們的心靈許多震撼,讓許多人心向往之。古人留給我們的太多太多,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領悟。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襲,但可以借鑒;古人的人生不可以復制,但可以創造。
讀這本書,能提高我們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讓我們用一顆詩意的心去看待生活,體驗人生。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五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那么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高峰和瑰寶。唐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可以說《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作為展示唐詩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所選的詩體式全面。五言的古詩、律詩、絕句以及七言的古詩、律詩、絕句、樂府,均分門別類地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選詩的作者不勝枚舉。既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選的詩瑯瑯上口,易于成誦。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曉》(孟浩然)、《靜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這些詩意境優美,詠吟諧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黃發孩提,都能張口吟誦幾首這樣的千古絕唱。
第四、所選的詩取材廣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寫自然風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園風情的,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既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如杜甫的《兵車行》;也有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既有描寫歸家時的復雜心情,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也有描寫君王愛情的悲劇,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本書是應有盡有。
每一首詩出自不同詩人的筆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它像老師,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時刻教導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每一首詩都是那樣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那樣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次細細品讀,我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寓言故事,都在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書中的古詩,能讓一個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讓心靈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總之,我覺得《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將唐代詩歌的精華,永遠地留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我很感謝這本書的編者,為我們奉獻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糧。作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一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吧!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六
歲月悠悠,唯書獨伴。書,讓世界簡單的人變得豐富;書,讓世界喧囂返璞歸真。在人生漫長而短暫的旅途中,在深沉的行囊里,在學校課桌里;家中書桌都會有某個角落屬于自己的愛書!
讀書,已然習慣了在夜間。雖無紅袖添香,也無佳人相伴;不過一盞床頭小臺燈足矣!寂夜窗前,銀輝灑落;一書相伴,便可祭夢遠去。夜深無人,便吟幾首唐詩驀然上心。燈光下,翻開那本唐詩三百首。這書還是爺爺作禮物贈與我的,說是許多年前買的。看著泛黃的書頁,想必年紀都比我大。翻開扉頁,兩行字亦剛勁飄逸;這想必是爺爺揮毫而作的吧!起初不知爺爺留我一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古寒來"是何意。隨著年齡的長大,起發頓悟其中道理——苦盡甘來。
讀書,已然習慣了在夜間。雖無紅袖添香,也無佳人相伴;不過一盞床頭小臺燈足矣!寂夜窗前,銀輝灑落;一書相伴,便可祭夢遠去。夜深無人,便吟幾首唐詩驀然上心。燈光下,翻開那本唐詩三百首。這書還是爺爺作禮物贈與我的,說是許多年前買的。看著泛黃的書頁,想必年紀都比我大。翻開扉頁,兩行字亦剛勁飄逸;這想必是爺爺揮毫而作的吧!起初不知爺爺留我一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古寒來"是何意。隨著年齡的長大,起發頓悟其中道理——苦盡甘來。雖然才十幾歲,卻也歷了不少事,更能體會苦盡甘來的不易與喜悅。
翻下一篇,讀到了李白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那是何等的豪情壯志,還欲上九重青天將明月摘下。再看看如今,科技發達明月天宮,人類而然涉足。可,由于科技發達,許多學生已然沉淪于科技電子產品繼而荒廢學業。學生本該學習,樹立遠大的目標理想,為人類謀福。可手機這些科技產品極大的消磨了這種豪情壯志,沉溺在虛無的網絡世界。更不用說心懷李白那種上青天將明月取下的氣勢于壯志。時代在進步,社會氣象萬千,風起云涌,想要站穩腳跟,除了好好讀書,認真學習之外應該就沒什么辦法了吧!
不過固守死板,也不是什么好事喲!放下《唐詩三百首》不自覺看了一眼別的書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寫出來時代改變的必須來早,那邊是創新。有何意義呢?倒不如將書里的道理實踐起來,讓它們“活起來”,以新的思維面對它,研究它,或許會發現許許多多好玩而新奇的事物,不知不覺不可以創造歷史。以創新的思維去面對,或許就有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喲!
書書卷卷,留下不少眷戀,一頁一頁泛黃的紙,一首首古老的詩,教會我不少做人的道理。從愛國,到滿懷豪情壯志的群號憧憬明天去未來,再以新思維創新事物,這情懷無一不可以流傳古今,書中的黃金屋需要自己找,書中的顏如玉也要自己尋。書中的青燈古佛;書中的竹林亭居;書中的云霧仙境,無一不令人向往。書,給內心留一片凈土!
書如一杯清茶,仔細品;口中的苦澀,舌尖的回甘;也許只有自己明白吧!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七
詩,是十里桃花的繁華,是牽腸掛肚的思念,是保家衛國的豪情;詩,是漂泊中的孤獨無依,是雨夜里的痛徹心扉,是記憶里的江山如畫。人說世事如夢,幾度秋涼。昨夜燈火樓臺,轉眼人去樓空。遙想當年沙場,難料如今鐵馬冰河只能入夢來。在那些詩詞里,我目睹了一個個王朝的榮辱興衰,最終被歲月掩埋。眼見了多少游子的鄉愁,絲縷的縈繞心頭。望少年氣盛,雄心壯志徘徊蒼穹。驀然回首,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詩,經久不衰。偶然憶起,璀璨如初。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油燈下的母親,安詳的坐在那里。她的手微微顫抖,手中的針線穿梭往來,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疲憊,雙鬢明晃晃的發白。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一針一線,密密麻麻,她把無盡的思念與牽掛縫進衣衫的袖口,心中的念念不舍似燈油慢慢融化,落在地上,好像瀉了一地的月光。母親老了,卻固執的像個孩子。她擔心孩子不能如期歸來,一人默默在故鄉等待。都說母愛如歌,似水柔情,直至今日,才悟得真諦。前些日子,我與母親到樓下散步。我總喜歡走在前面,一轉頭,望見與我齊平的臉,臉上的細紋一如她走過的風花雪月。我放緩步子,直到與母親并肩。昏黃的路燈下,她稀疏的頭發里大把的銀絲泛著淡淡的微光。“媽,你有白頭發了。”我對她悄聲說道。“嗯,我老了啊。”她好像嘆了口氣,眼里像是彌漫著大霧。我的思緒被拉回很多年前,那時候我的小手還觸不到她的臂彎,母親喜歡彎下腰同我說話。那時候我唯一的心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像父親一樣挽著她的手,走過每一條街頭。我想起兒時總喜歡和母親擠在同一床被窩里,身上的冰涼貼近她肌膚的滾燙。她總會半真半假地把我推開,推的遠遠的,直到床邊。但每個清晨醒來,睜開雙眼,總發現自己小貓一樣蜷伏在她的懷里,感受著她鏗鏘的心跳。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一陣暖流鉆入心底,恍惚間我還是那個咿呀學語的小女孩兒,而她還是青春的模樣。“哪有,你才四十嘛,很年輕啦。”我握住母親的手,沿著街道慢走。只記得我們倆的影子被拉的很長很長,像留不住的時光。
讀詩時,總免不了了解詩人。孟郊被稱為“詩囚”,我看完資料,多少有些酸心的。他的一生有太多荊棘坎坷,經歷了多少的風雨。或許人只有到了一定閱歷的時候,細數過往,才懂情深。原來很多人本是我們生命中的路過,哪怕父母,也只是短暫地陪我們半輩子。總會待到別離時,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我們不該把父母的愛當作揮霍,且行且珍惜。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選自李白的《行路難》。李白一生詩作無數,我卻對這一首情有獨鐘。“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創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這是前不久很流行的一首歌曲。我很羨慕李白,傾倒于他出眾的文采,也向往著他的灑脫。“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的《將進酒》,字字透著瀟灑,句句唱得昂揚。我以為,他本知足常樂之人,飲一杯酒,且忘憂愁。“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他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的豪情,顛覆了我的看法。但當我讀到《行路難》,心中竟生起了敬意。詩人巧借行路的艱難,暗喻仕途的坎坷。官場的你爭我奪,阿諛欺詐,給予詩人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命運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海上洶涌的波濤就要將他擊垮。但李白的過人之處,便是沒有被無情的命運打倒,仍是”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愈挫愈勇,直至到達理想的彼岸。愛我中華者,必當敬我中華之精神文化也。千年之前,我們祖先輩的他們,面對逆境,咬牙切齒卻也從不輕言放棄,在悲洪似的逆境前掙扎著尋找一絲光明。而多年后的我們,是否延承了此般精神?俄而,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俞老師,從一個寸草不生的窮鄉村走出來,走到一個丁點兒大的縣城,一步步打拼,如今來到了省城南京。依稀記得他與我們談及曾經時雙眼的朦朧,一次次雨中的揮淚,一夜夜翻來覆去的難眠,一場場慘敗的考試,世事如此不順人心。也曾幾度消沉,他告訴我們,那些迷茫的日子,孤苦無依,唯有詩詞與書籍作伴,那些苦痛的歲月,是文字陪在他的身邊。而如今的他,上課時信手拈來的幾句詩詞,令人驚嘆不已。我們為什么要讀詩,讀的豈是字句,更是靈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更應學習古人的精神,迎難而上,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斗。終有一日,我們能穿過厚厚的云層,尋覓到希望的光亮。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要說愛國,歷史上名垂青史的詩人還真是數不勝數,但最令我欽佩的還是詩圣杜甫。還記得第一次接觸他的詩,是在小學。“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據說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詩。小小年紀的我,還無法理解國之深,只是同他一起“喜欲狂”,也是種別樣的歡欣。不同于詩仙李白的浪漫,現實主義的他倍感深沉。而當我讀到這首《春望》,心中沉沉的一擊,感覺喘不過氣來。國都陷落,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但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古時詩人詞人總喜歡寫一字“深”,“庭院深深深幾許”“城春草木深”,這一字,染上了荒涼,沾滿了無奈。淪陷的長安城,昔日的笙歌舞曲早已不見蹤影,一城的繁華轉眼間成了沙石瓦碩。放眼望去,破敗不堪,千里不見人跡,唯有雜草叢生。感傷時事,看到那嬌艷的鮮花,思緒被勾起,憶起曾經,兩行濁淚沾濕了衣裳。許多時日未見家人,思念愈加濃烈,忽聞鳥鳴,心頭一顫,乍然驚起。看那火紅的戰火啊把天空的碧藍鋪成了鮮血的顏色,看那彌漫的硝煙啊不知何日方休。無言的等待啊只希望送來一封家書,告訴我家里安好,告訴我妻小平安。年逝,滿頭的白發像秋末飄零的枯葉,大把大把的往下掉,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都差不住了。品完詩,心頭空蕩蕩的,卻又像被什么堵住。千年中華,這片土地上經歷過多少場戰爭,多少家破人亡。那些歲月里的逃離與漂泊,永遠都無法忘懷。我該慶幸,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整日陽光明媚的年代。能在清早醒來時看見爸爸媽媽的臉,能在睡前道一句 “晚安”。讀了那些詩,我突然間覺得自己多幸福。孟子說:“天下之本在于國,國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身為炎黃子孫,我們該盡己所能,為國家貢獻微薄之力。如今很火的電影《戰狼》,“當你在國外遇到困難時,不要忘記,你的身后還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朋友圈里,微博動態里,都是紛紛的好評。那一刻內心的震撼著實難以言表。但在這之后,真正有所行動的又有誰呢?口說無用,我們該投身于實際行動之中。作為學生的我們,孝親敬長,努力學習,便是愛國。它無需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卻存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記得兒時的我,對詩并不感興趣。還不如童話,看公主幾經波折后遇到王子,盼賣火柴的小女孩兒在那個風雪之夜悄然升入天堂。那時候的知識面很單薄,不過停留于”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般略顯膚淺的詩罷了。也只是單純的記誦,從不試想理解。如今漸漸長大,才發現詩歌不僅僅是詩歌,它可以包含許多許多。詩,可以是一種回憶,就如同默片播放,刻下一寸一寸的舊時光。看前朝,多少風流人物,不盡英雄史詩;論今朝,是否依舊如初?詩,可以是千千萬萬的寄托:羇旅之人借詩詞抒發對故鄉的思念與牽掛;沙場上英勇拼搏的將軍戰士,借詩詞表現自己拳拳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多情之人借詩表達對紅顏的斷腸愛戀.......詩,更多的是一種鼎盛文化的象征,是一個無人能及的巔峰!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那么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高峰與瑰寶。它的篇幅不長,卻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字里行間,凝聚著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力量。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歷經千年歷史,風吹雨打,我們悲痛過,我們哭泣過,但我們不曾放棄過!我們理應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讓它成為中國恒久不變的經典,永遠地留在中國人心中。
一歌一舞一琵琶,一冬一秋一繁夏,一顰一笑一牽掛,一刀一劍一傷疤,一朝一夕一晚霞,一山一水一人家,一生一世一剎那。待到雙鬢成白霜,在詩里感嘆人生夢一場;待到雙鬢成白霜,回望來路繁華落地落滿傷;待到雙鬢成白霜,煮一壺清茶,看昨夜燈火樓臺,待來世滿面紅妝。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八
大家都知道:“熟讀當時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熟讀唐詩的妙處。我小時后本也讀過一些,現年近四十,重讀唐詩,不禁別有一番感慨。
三百首唐詩,流傳千古,藝術上當然是奇妙無比的了。但與作者的身世對照,卻讓人唏噓不已:除極個別外,絕大多數人都是仕途不順,晚年辭官歸隱,有點甚至窮苦潦倒一生。
其實細細想來,也很正常。政治講究務實,---三起三落,最為人稱道的是一個“忍”字。而藝術超凡脫俗,講究超越現實的美。如果成天交際應酬,縱橫捭闔,又哪來藝術的靈感呢?所以縱使有才,當了大官,忙于政務,也少有佳作問世了。這于是才有了江郎才盡的說法。當然極少數人除外,如曹操,---。
于是我進一步想到了教育。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這三百六十行,對人的天賦、氣質、知識、才能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在教育培養的時候,也就要分門別類,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比如現在動不動就要求小學生背唐詩,背經典,好像恨不得人人都能背熟四書五經似的。但是,小學生長大了都去當詩人、都去當學者、都去當隱士嗎?顯然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
教育這個東西,最忌一刀切、最忌一窩蜂。以前批判傳統文化時,恨不得一腳踢倒在地,還要踏上一只腳,非要全盤西化不可。現在又要誦讀經典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恨不得讓學生把汗牛充棟的古書都要吃進肚子里去似的。其實,即使背得再多,也不大可能超過明清的儒生,因為人家什么都不管,一天專門背古書嘛。但是范進和孔乙己不是已經成了反面教材了嗎?可見,不問青紅皂白的一味誦經也非萬能。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九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又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高峰。在唐代優秀詩人大批涌現,超過了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成為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唐詩約為四萬八千九百余首。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使浩如煙海的唐詩迸發出最美的光彩。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唐詩呢?
第一,能更好地發揮想象力。詩歌的畫面感很強,讓詩歌飛翔的是想象。比如讀到:“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的時候,我仿佛看到鄉間的小溪邊,長長的柳枝垂到溪面上,溪水清澈見底,一群美麗的白鵝悠閑地游著,仰起脖子,仿佛唱起最動聽的歌。
第二,能更好地感受意境美。每讀一首古詩,我的腦子感覺都在“放電影”,那美麗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銘刻在心中,讓我如癡如醉。當我和爸爸媽媽登臨黃鶴樓的時候,望著滾滾長江,我的腦子里只有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第三,能更好抒發自己感情。當你看到落日那壯觀景象的時候,不是:“哇,有好多鳥!”而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共一色”,當你看到一池荷花時,不是“哇,好美的花”,而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那么,我是如何學習唐詩的:
第一,因為喜歡所以學習。讀詩能使人心情愉悅,就像懂音樂的人聆聽音樂一樣,能從中獲得快樂。詩歌是一塊精美蛋糕,我們把它送口中,只是為了品嘗它的香甜,不是為了某天向別人炫耀我吃過蛋糕,背誦是為了更好地把那些詩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更好地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想象美。
第二,要尋找理解的鑰匙。古詩中的關鍵詞,往往點明了詩的主要內容,表達了詩人的情感,這就是我們理解古詩的金鑰匙。比如杜甫的《春雨》,這首詩就是圍繞關鍵詞“好雨”來寫作的。這場雨好像知道農民的需要,應時而來,大小合適,滋潤萬物,這不是好雨嗎?而且,這場雨夜晚悄無聲息地下,不妨礙人們的勞動和休息,多好呀。抓住了“好雨”,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第三,要聯系實際學習。古詩中的很多詩句,如果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春天,你會真切感受到“吹面不寒楊柳風”;夏日,走近荷花池邊,眼前的美景,就是“映日荷花別樣紅”最好的注解;秋季,火紅的楓葉,你會覺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描寫是多么恰當!冬天,一場大雪過后,眼前不就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嗎?結合實際發揮想象,理解古詩自然輕松自如。
我相信,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將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篇十
我一直覺得,古人的情結總是有一種今非昔比的清新,或許他們不會聊qq ,ktv ,沒有聽過pop 、r&b ……或者僅僅是緣于他們呼吸的沒有一粒化學污染的空氣,徹底地浸染了他們的靈魂。
現代看來,詩人,只是一個稱謂,一種職業,一個不能自食其力只靠口水換錢的行當。海子和顧城更是讓詩人變得愈加癲狂。一說到詩人,現代人大多會掩口而笑,真詩人是裝浪漫,假詩人是裝高雅。而我想,詩人,在古代,只是一種內心的獨白,是他們心事的獨舞。
我們應該慶幸那些古代詩人的知音難求吧。否則,就不會出現這些精煉而又黏稠的詩句了。
《唐詩三百首》開篇,就是擲地有聲的名句,即張九齡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雖有哀卻表現的不急不促,淡淡說來而有不盡棖觸的余音,那種清高,那種孤傲,那種不經意間的淡然,真是讓人拍案叫絕。可誰知,身為唐末宰相的九齡,在政治中寒士與士族較量的時代,要用多少年集聚的散淡和凄楚,才發的出這區區十個字的感嘆!
戰場之外,更是有一群淳樸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情懷,噴灑在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他們看著云展云舒,花開花落,溫帶特有的鮮明的季風氣候,更是滋潤了他們的生命意識,想到生命對于毀滅的抵抗。于是,他們憐紅惜花,傷春悲秋,一遍遍重復著感時傷逝的節律。中流屹立,凌風憑虛,傲睨世俗中,又謙卑地臣服于自然。就這樣,他們把自己的情懷最大化,隱蔽與深谷,嘯歌于山林,他們依舊是我們心靈的知己。
張中行先生說,詩是寫人“幽微情感”的文字。這種情感,幽深而不生澀,微小而不輕浮。一切細膩,盡在他們的掌控之中。仿佛一粒塵埃,也是含滿了真情的表白。這真應了詩人布萊爾的一句話:“一粒沙中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堂。一手掌握無限大,永恒不比片刻長”。而一本薄薄的《唐詩三百首》,覆蓋了多少的塵與沙,記載了多少個永恒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