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一
我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
毛姆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單槍匹馬的戰斗。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又孤獨的離開。盡管在人生中的不同時間段都會有人來陪我們走過一段生命旅程,但是沒有誰會是誰永遠的陪伴,我們注定孤獨的走過自己的一生。
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一種孤獨,不是做一些事沒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沒有人理解。我們當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執著地希望被人所理解、所承認,但這個愿望似乎很難達成。
現實社會中的鐘子期和伯樂總是那么的可遇而不可求。可是不被理解,不被承認又如何,只要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過著我們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孤獨又算得了什么呢?無論如何,請一定要記住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都只是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里微不足道的一員,我們疲于生計,日復一日的重復著索然無味的生活。
我初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主人公是個瘋子,他不僅放棄了體面的工作,還拋棄了自己的妻兒,而這僅僅只是因為他頭腦中突然冒出的一個荒誕的想法。但是現在我卻認為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勇敢的人,在眾人都只看見滿地的六便士時,斯特里克蘭德卻抬頭看見了自己的月光,為此他拋下一切不停的流浪,最終流浪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了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
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漸漸磨平了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耐心,我們不再對安穩生活以外的東西產生興趣,我們慢慢地成為了一個個只會賺錢的機器,沒有思想,沒有靈魂。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也許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曾有過那樣一輪明月,那樣一方田野,但未必人人都會有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放棄一切重新開始的勇氣。
也許只是我們心中某一時刻突然冒出的想法,也許我們會覺得它很荒誕,但是人的一生總要為了自己而活著,為了自己心中所想瘋狂一次又如何,愿所有人都能充滿著激情去對待生活。我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夠抬頭看見自己的明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二
在這部小說中,毛姆描寫了諸多人物,一邊是為理想而傾其所有的,孜孜不倦的斯特里克蘭,亞伯梓罕醫生,布呂諾船長;一邊是愛慕虛榮的斯特里克蘭夫人,庫特拉斯夫人,卡邁克爾醫生,還有熱心誠實的斯特洛夫,背叛愛情的布蘭奇,貪圖小利卻義薄云天的尼克爾斯船長,樂善好施的蒂阿瑞,能說會道的庫特拉斯,純樸善良的阿塔……小說采用第一人稱來寫,夾敘夾議,娓娓道來,對自我也有很多反省,對人生感悟良多。如此紛繁的故事,全憑"我"來穿針引線,可以說“我”是這部小說的又一個主角。
了解斯特里克蘭前,你必須了解高更,縱看高更,三十五歲毅然辭去了個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專心致力于繪畫;一八九一年值一八九三年,以及一八九五年至一九零一年,高更曾兩度前往塔希提島,長期居住并進行創作。這些都與斯特里克蘭的命運有了幾份相似之處。可以說:理想與現實,崇高與卑賤,神圣與凡俗,無論在斯特里克蘭還是高更上,都并非二次元對立。斯特里克蘭即帶有現實生活的粗鄙和冷漠,也有著無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追求。這也就是《我們從哪里來?(高更作)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的核心精神。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是終極的靈魂追問。這幅畫如此的深邃而震撼,而在小說中,它完成了主人公的精神性追問,最后被付之一炬,暗示著什么?當人類的精神性抵達了自身,并且為了這個自身而存在,不再需要任何物質性的東西,哪怕是所謂的藝術杰作。這正是藝術創作的心聲:當你完成了最偉大的作品,它便離你而去,因為藝術的最高訴求并非任何實體,而是那遙不可及的精神的涅磐的象征……付之一炬正是涅磐的象征。和高更相比,斯特里克蘭的死和他的杰作的毀滅更顯得震撼人心,這正是小說的高明之處。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三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
——題記
不久前,我在書店里看完了毛姆的著作《月亮與六便士》。放下書本,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的獨特個性、出眾的才華、凄慘的結局,都印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畫家的命運,或者說是一個天才的一生。故事的主線并不復雜,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收入可觀的證券經紀人,他過著普通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他選擇追尋藝術,在夜校學習了一年繪畫以后,他離家出走,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后來到了南太平洋小島塔希提并在此因病去世。在他生前,沒有多少人欣賞他的作品;在他逝世后,卻成為被大家所稱贊的天才。
書名來自《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的一篇書評,該文作者評價《人性的枷鎖》的主角菲利普,“和許多年輕人一樣,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月亮象征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六便士則代表著世俗的雞蟲得失與蠅頭小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可大多數人追尋夢想,只是為了成功。思特里克蘭德僅僅因為愛好畫畫,拋棄了別人為之羨慕的家庭和事業,甚至幾次險些因饑餓而死,他的畫作也從來不被人們所認可。但他卻毫不在意,他不后悔為此所做的一切。在他的生命中,畫畫就是他的全部,甚至在他雙眼失明時,他還在木屋的墻壁上作畫。他的這種選擇,注定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毛姆卻在書中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無論年齡、受教育程度、外界環境如何,我們都有選擇一生中最想為之努力的東西的自由。這種自由只取決于我們自己,與其他任何東西無關。當我們有勇氣做出選擇的時候,就已經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毛澤東在《滿江紅》里寫道:“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思特里克蘭德珍惜時光,主宰生命,的確得到了他所追求的東西,他創造了一個世界,“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卻抬頭看見了月光”。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終究被六便士所困,抬頭看見了月光,低頭卻撿起來六便士。太多的欲望和束縛包裹著我們,我們就這樣蹉跎一生。我們最終都過著被生活選擇的日子,而沒有勇氣去選擇生活。
其實真的羨慕思特里克蘭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他一樣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當你投身于自己喜歡的事業時,就算不被理解,或者受盡非議,也應該泰然面對。縱然拼命一番后,還是沒能達到最后的終點,那又如何呢?至少可以對自己說:“我擁有自信和勇氣,我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努力過,即使遍體鱗傷,我也心滿意足了。”
“世界上一定有另一個你,也在為某個夢想,很拼命地努力著。”愿你能乘長風破萬里浪,愿你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白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四
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了一位天才畫家的一生,由此引發出對人生的思考。
開篇先簡要描述了英國上流社會對藝術作品的追崇,然而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偽、貪婪、自私,唯利是圖等秉性通過聚會、拍賣等形式展現無遺。隨后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登場,出場方式卻是相當的不起眼,典型的社會普通人民群眾的形象,妻子賢惠,家庭和睦幸福。但一切皆是假象,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內心的追求是畫畫,完完全全被當時的社會已經家庭生活所束縛。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做出了拋妻棄子的決定。在此過程中,其自私、冷漠、無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人孓身來到法國后,過著凄苦無依的生活。這也反映了主人公內心之痛苦,追求藝術信念之堅定。
在法國,有位朋友叫戴爾克·施特略夫,極早便對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有著極高的評價。為此,不遺余力的幫他。然而,斯特里克蘭德卻忘恩負義,霸占其妻子,隨后又棄如草芥,可以說的上是禽獸不如,但其一切行為的出發點也都是基于追求畫畫。由于與人結怨,主人公踏上了漂泊、乞討的生活。最終在塔希提找到靈魂的歸宿,精神的追求,并經人介紹,娶妻生子。
在此過程中,無論經歷什么,主人公始終無法放下的就是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強烈的畫畫欲望使他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他不在乎金錢、名聲(拋妻棄子,忘恩負義,冷漠無情等等),展現給世人的完全就是一個病態的人格,可以說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然而即使如此,仍然不忘初心。
主人公之所以能在塔希提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是因為這里環境清幽,最接近大自然的狀態。擺脫了世俗的一切困擾,又有自然環境的襯托,主人公內心追求的無拘無束的自由靈魂終于得以釋放,精神得以解脫。可以集中心力進行藝術的創作。所作的畫皆是展現自然、原始之美,卻也附帶著恐懼邪惡之意。既表現了內心對自由、自然的向往,又揭示了人性丑陋罪惡的一面。
小說言語之間含有邪惡反諷之意,部分觀點不表贊同。但值得欣賞的主題就是:人應該心懷理想,追求心靈的自由。正如文中的步呂諾船長所說,他和斯特里克蘭德其實一樣,都在追求美,只不過一個是藝術,一個是生活。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步呂諾船長的生活心態,積極樂觀向上,追求生活的美。不論艱難困苦,始終保持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正所謂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五
真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的,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希望可以賺錢賺的盆缽體滿,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擁有安穩平淡的生活,有人希望闖蕩出自己的天地,而思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別人看起來幸福美滿的生活,踏上了孤獨的藝術之路。
讀這本書時是壓抑的,為什么起名為月亮和六便士,我想對于大部分來說,月亮是不可及的,那就是我們的夢想,而我們能輕易觸碰到的僅僅是像六便士一樣的現實而已。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想要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們不惜放棄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他們覺著夢想是高尚的,是自由的,因為別人都不懂他們,他們想要自由的去追尋藝術,就像那句書評“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追尋夢想的人都是如此吧,他們看見的是與別人眼中不同的,我想,這應該就是他們追尋藝術的意義吧。
在這個社會上,有太多因為追尋自己的夢想,而過得不盡如人意的人,其實有些時候,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包括他們的家人,這句話應該很多人都聽過“夢想,能當飯吃嗎?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么夢想”,誰沒有夢呢,誰年輕的時候沒有幻想過屬于自己的生活呢,可事實卻是,大部分人被現實壓彎了腰,他們連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還談何理想。這就是現實吧。能把自己的喜愛當做事業的人是幸福的,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卻也能靠自己的夢想養活自己,這何其幸福。
在這次疫情中,我們看到了很多人去追尋自己心中的月亮,他們的理想是治病救人,他們的職業道德也是治病救人,在這個過程中,那么多人為了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前赴后繼,最后,才能讓國人再一次健康的站在世界面前。
在許多人心中,思特里克蘭德是瘋子與天才的結合體,為了藝術,他拋棄妻女,作為丈夫和父親是不合格的,有人問他,你對你的孩子沒什么特殊情感嗎,他說沒有,這種人注定是孤獨的,看過這本書的,都會大罵思特里克蘭德的自私和可恨,但是就像他所說的“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世界之大,他們只可以獨自存在。
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在不斷的增添自己的身份,就好像如今的斜杠青年,對于一些人來說,這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讓他們的履歷變得精彩,讓他們的人生經歷變得豐富,但是,對于有些人呢?這一層一層的身份給他們增添了一份又一份的煩惱,反而導致他們無法做好每一件事,所以,對于每個獨立的個體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身份才是最正確的。
每個人讀完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對于我來說,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可以被月亮的光照耀,也能不忘地上的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六
毛姆老師的經典著作。喜歡這樣的敘事風格,邏輯性強,簡短風趣,寥寥數語,鮮活的人物便躍然而出。
斯朱蘭,顯然是個追尋月亮的人,他放棄親人,工作,甚至可以說是除了精神以外的一切,投身繪畫。他用他的一腔狂熱,用精神世界的掙扎和吶喊,變成一幅幅畫作。然后一切激情褪去,重要的是釋放靈魂、找尋意義的過程。天才,離瘋子確實只有一步之遙。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見了月亮”。夢想似乎是那道白月光,追夢的過程永遠令人心潮澎湃,心馳神往。斯朱蘭是個極端,他嘴上說著不在意,心里頭也毫不在意。他把被他傷害過的親情,愛情,友情拋諸腦后,視凡世的價值觀如無物。我們或多或少地震撼過,也有那么幾次感覺酣暢淋漓,但我們最終學不來,也不用學。因為月亮就該在天上,仰望就好。
誰說平凡的一切就不可以是夢想?只能說大家的夢想各不一樣。粗茶淡飯,老婆孩子熱炕頭,六便士就一定是對生活卑躬屈膝嗎?答案自在人心,也因人而異。
最后的大溪地讀來很是觸動,有些地方,有些人,也許就是你心靈的安棲處,雖然第一次見,卻如同故友相見,故地重游。于是你再也不想漂泊,只想在那里一世安穩。愿我們,都能遇見自己的大溪地。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七
作者:[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譯者:徐淳剛麥克安德魯上校煞有介事描述的那種浪蕩浮華,連個影子也沒有。斯特里克蘭把椅子上胡亂堆放的衣服扔到地上,讓我坐下。
趾高氣昂 夢想活在上層社會的可憐女人
“有人建議讓她當演員,我當然不同意。有名的劇作家我都認識,只要我張口,明天就有角色給她演。但我不想讓她和那些人打交道。”
欲情故縱 總得想點手段才能得到聽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牛奶面包??????又算是什么呢
他完完全全過著一種精神生活,真是令人欽佩。
追求理想的人是這么一副行尸走肉的狀態嘛?!
他走出來,帶上了門。在我的想象中,我看見斯特里克蘭把他的帽子往桌上一扔,坐下來,點燃了一根煙。同樣墜入情網,男人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談戀愛,而男人只有幾分鐘。
世界冰冷而殘酷。沒有人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必須深懷謙卑。我們必須看到寧靜之美。我們必須隱忍地生活,這樣命運之神才不會注目我們。讓我們去尋求淳樸、善良者的愛吧。他們的無知比我們的知識更可貴。讓我們保持沉默,滿足于我們小小的角落,像他們一樣平靜溫順吧。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當你的所作所為超出一般人的認可范圍之外,他們就是覺得你腦子有病,沒有個性
亞伯拉罕沒個性。”“上帝的磨盤轉得很慢,但磨得很細。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八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
這本書的書名,“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同時代表了現實。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小說人物斯特里克蘭德,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著廣闊的生命視角,用散發著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著看客訕笑的幽默和殘忍的目光。
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所以也正是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的原因。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九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寫到“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有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六便士是現實,是衣食住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書中斯特里克蘭原來的生活是眾人贊許甚至向往的:有恩愛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女兒,一份雖無聊卻收入不菲的工作。“現實”是極有道理的,價格更高的食物的確更美味,更具營養價值,無論我們追求與否,“六便士”都是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
月亮是理想,是從心所欲,是看似飄渺的追求。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為了夢想幾乎放棄了自己前半生奮斗所獲得的一切。他說“我是為了不愧對自己而不顧一切,就讓那夢想的熊熊烈火,燒掉所有道德與社會的羈絆,燒亮我窮盡一生的追求。”他在現實與理想中選擇了理想,用美好平靜的生活換來了傳世芳名,他不是為月亮而放棄六便士的嚆矢,只是其中的成功典型。“理想”亦是極具道理的,不從心所想的去追求,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多優秀,昊大無邊的天,看似平淡無奇,卻有一輪明月,成為多少人追逐的美好。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任何一個都難以割舍,如果做不到斯特里克蘭般的絕對,我們不妨于現實的路上向理想的方向奔跑,袁隆平熱愛研究,致力于解決人民的糧食問題,如今的他讓理想充滿現實意義;霍尊熱愛傳統、弘揚傳統曲藝,人們喜愛欣賞他,也喜愛欣賞著傳統曲藝;《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多崎作自兒時起就喜歡觀察火車站,長大后成為火車方面的工程師。由此可知,夢想與現實可以兼得,正如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中所寫“我們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其實夢想是一個說出來就矯情的東西,它就像扎根在現實的土壤中的一顆種子,只有破土而出,奮力生長,終有一日開出花來,才能光明地凌駕于現實之上,讓所有人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在現實中苦苦堅持,我們別無選擇。廖一梅有言“跟夢想有關的一切對我是禁忌,在生活里你可以隨意傷害我,我無所謂,但是你不能碰我的夢想。”把理想藏在現實之下,僅僅是因為理想尚未開花,不代表有人可以傷害種子。
倘若月亮與六便士不可兼得,我會首選天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