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一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于“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二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為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不論翻到《培根隨筆》的哪一頁,我們總會很容易地發現有不勝枚舉的名言警句。細細地品讀它們,又感到眼前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合上書本,更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從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我們能夠汲取到一位偉大的哲人的思想精華。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時常想起培根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總結。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著人們向真理進發。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說,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說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啟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他給我們一個鍛煉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說,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三
暑假里,由于作業的需要,我閱讀了《培根隨筆》,由于讀的是原著,所以讀起來到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
對我們來說,弗蘭西斯·培根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至少,有千千萬萬的人聽說過他的`那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他稱事物運動的規律和規定性為形式。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形式,從而獲得行動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其中有多句格言錦句,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也可以和我們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憂愁。還有一句是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這句話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恰當的描寫出了天性與求知的關系。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談美》篇。筆墨不多,卻說理透徹,而且語言優美。闡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
《培根隨筆》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格言錦句,好的段子。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吧!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四
在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習慣一直陪伴著我們。
習慣是什么呢?習慣就是在長時期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比如平時我們按時起床、睡覺,按時上學、放學,按時吃飯等,這些我們自以為習以為常的事情就是習慣。
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我們熟練的掌握各種知識,讓我們學習進步的更快;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讓我們體力充沛、身體健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可以使我們精力旺盛,讓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讓我們少生病、少打針、少吃藥,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現在許多青少年迷戀上網,整日整夜泡在網吧里,他們沒有良好的上網習慣,上網沒有節制。
腦子得不到休息,眼睛也得不到休息。
有些人玩游戲時,精神總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如果長時間得不到休息,很有可能導致猝死。
養成良好的習慣需要長期的堅持和監督。
在家里,父母教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學校里,老師教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是教育。
老師在學校里教給我們知識的同時,也在幫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就是一種早年開始的習慣,書中提到“幼年時代學語言、舌頭學習表達方式和發音時更柔順,學習各種技巧動作時,關節更靈活”,突出強調了早期養成習慣的重要性。
我們還處于青少年時期,我們應改正自身存在的一些壞習慣,養成一些好習慣,這將為我們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五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一樣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一書,對于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為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對于死亡,培根告訴人們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應對日趨嚴重的宗教沖突,他期望人們能以和平為本,對血腥的戰亂說“不”。
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讀過這本《培根隨筆》的話,就不會讓巴以沖突日益惡化了。對于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他總是把它們當做上天給予人的磨礪白己的機會。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應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期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
其次,在此書中,作者不僅僅提出了獨到見解,還引用著名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語句加以論證,這大大提高了文章觀點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隨筆》語言優美,層次清晰,讓人讀后有一種回味無窮之感。
出于對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閱讀此書時十分專注,也從中受益匪淺,個性是在思想觀念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讀罷此書,我發現:其實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只要有對待問題的正確態度,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峰。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并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在此書中我還學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應看到不利的一面。
不僅僅如此,我還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就應是虛偽的,而就應是坦誠的。虛偽的假面具只會使這個世界變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橋梁才能將人心與人心連在一齊。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就應在今后的日子里,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為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六
培根是英國杰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他1561出生在倫敦一個官僚家庭。培根一生追求知識且集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語言簡潔又十分富有哲理,讓我不得不從這本薄薄的《隨筆集》中,讀出種.種味道。
從“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于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篇,就是《論友誼》和《論美》。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們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并且時刻告誡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個角色,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對,真正的朋友總能原諒你的錯誤,還會支持那個“原汁原味”的你;他會幫助你,并在需要的時候把真話告訴你。如果你轉身走開,真正的朋友會緊緊相隨……在《論美》中,培根先生的文章告訴我:“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語言簡潔,內涵深刻,且充滿哲理。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七
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系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
對于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么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愿望。然而,人活著并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采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并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于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么樣的態度,心里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占了上風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斗,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八
在這個暑假中,我閱讀了由英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培根所寫的第一本小說《培根隨筆》。本書主要分為七個部分,分別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每一個部分作者都分別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在每個方面的獨特見解,令人印象深刻。
在讀完這本書后,我非常欽佩培根擁有的才華和他豐富復雜的生活閱歷,這一本《培根隨筆》就像是培根在把自己一生的所言所感記錄下來,所匯集所成的一本“感悟集”。在《論求知》中,他寫道:“知識就是力量。”在《論美》中,他寫道:“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以及《論善》中的:“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論真理》中的:“·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等無不透露出出作者他的才華橫溢與高尚的精神品質,給予讀者思考。
在這七個部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論友誼》這篇,這篇議論隨筆始終圍繞著“友誼的基礎是美德”這一觀點展開論述。文中有過這樣一句話“愛朋友勝過愛自己”,剛開始看到這句話我很不以為然,我認為什么也不可能有自己的重要,即使是朋友,在很多時候朋友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相沖突時,我想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自己。但我繼續往后看,我發現,這里的“朋友”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所謂的“真心朋友”,“見到朋友有難而棄之不顧的人不能稱之為朋友。”我又想了想自己,發現果然如此,從小到大,我曾今有許多次為了我的“知己”去懇求一個卑鄙的人,去冒犯一個不該冒犯的人,這些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的事,為了他我都欣然去做了。想到這,我非常認同了這個觀點。
看完這本書后,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希望我今后能夠活用它們,是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九
這個暑假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我喜歡他的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英國思想家出生于1561年,是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他生于豪門,聰穎早慧,從劍橋大學畢業時僅15歲。三年后父親病故,由于他是繼室所生的小兒子,沒有分到什么遺產,只得獨立謀生,一時債務壓身,飽嘗時態炎冷。后來他通過自修獲得律師資格并步入政界,幾經浮沉后成為國家重臣,最后因一樁至今仍眾說紛紜的賄賂案被國會彈劾去職。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學領域內的建樹。他倡導通過實驗揭示自然的奧妙并身體力行從事科學實驗,他的散文隨筆一共有58篇,內容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說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跌出”,這是中肯的評論。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隨筆集》中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可以說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隨筆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么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點。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十
讀《培根隨筆全集》有感:說到培根,誰都會想起他那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著閑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熏陶,長大后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后,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里,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復揣摩。《培根隨筆全集》就是一個例子。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今年八下期末考試的結果已塵埃落定,自己馬失前蹄了。在聽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靂,本還抱有一絲渴望,但在那一通電話之后,便都無處尋覓了。等自己反應過來,頃刻間淚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記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為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沒人容我傾訴。那好幾個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說。而其也得到了收獲,模擬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個咸魚翻身仗呀!對這次的勝利,我已經“蓄謀“很久了,可事與愿違。在那幾日,我極度消沉,墮落,不敢和同學通電話,上網也常隱身。悶悶不樂幾日后,父親終于發話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我懂,誰都懂。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找“錯因”,正如諸葛亮所說:欲思其成,必慮其敗。不然再多的失敗也不足為奇,同時也是徒勞的。經過這一次的慘訓,我悟出了兩個對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試前必須調整心態,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試中必須注意的一點,匯成一句話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說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說到做到“的人,但說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屬于后者。考試前,我刻意的去復習了英語,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奮,卻不然,我還未深入的去復習,那時有太多的“柱子“擋在我面前。
相通這些后,我便不足為奇會得此結果了。再說,經過這一番深思,尚且也對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語考試得了八十二分)。
現在回眸這件事,心中還為有些遺憾和委屈。但豁達些看待這件事,縱觀歷史,誰無遇到過點小挫折呢?本書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嗎?只要我們在犯錯中得到進步,不也是好事,也就應了那句話:“吃一塹,長一智。”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十一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為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不論翻到《培根隨筆》的哪一頁,我們總會很容易地發現有不勝枚舉的名言警句。細細地品讀它們,又感到眼前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合上書本,更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從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我們能夠汲取到一位偉大的哲人的思想精華。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時常想起培根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總結。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著人們向真理進發。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說,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說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啟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他給我們一個鍛煉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說,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十二
現實它總是很殘酷的,以至于我們總喜歡做白日夢,在夢里實現我們在現實中無法完成的心愿,《培根隨筆》里面有太多的真理,它們都是培根的心血和想法,卻十分真實的揭露出這個社會的面貌,以至于全書的每一句話都震撼內心。
有時,我們會回想起我們人生的某些片段,我們需要論據來證實我們沒有做夢,隨著時間的流逝,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會讓你覺得特別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也許初心會動搖,會改變,但是野心它始終存在,可能你說你是一個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努力的人,可是在內心深處依舊會有一個聲音在吶喊——我可以再優秀一些,結局不該是這樣。
培根說“野心就像膽汁,它是一種體液,如果不受障礙,能使人積極、認真、敏捷、活躍,它一旦受到阻礙,不能自已流動,就會變得焦枯,因而就兇險惡毒了”。是啊野心和實力是對等的,在沒有實力的時候談野心,前方等待你的只會是萬劫不復,所以啊當你的才華和準備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歷練,奮斗。我知道其實我們都不會懼怕千萬人阻擋,我們真正怕的是輸給自己,怕自己會膽怯會投降,所以一定要在努力下去,別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同時我們也要拼搏,好讓自己的野心配得上自己的能力。而我相信如果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明白辜負了所受的苦難的那種心情,你會感到不甘,因此不甘如此平淡的人生,就要努力奮斗,對所有人說:我配的上我曾許下的野心。
在《培根隨筆》里,我們所有的疑惑都可以得到解釋,因為培根在這本書上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它是時間流逝最好的見證,在這本書里面有一個專屬于我們自己的小空間,在這里我們每個人都是主角,都在探尋著真正的人生奧秘,在每一個章節里面總是會有不同的發現,在這字里行間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影子,那些個不服輸,不放棄,有夢想,有野心,愛美,怕死亡的自己,也許我們并不完美,但這才是最真實的我們,《培根隨筆》就好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寫照,如果我們都能在這里找到真實的自己,那么也許你就走進了這本書。
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該抓住的抓住;該舍棄的舍棄;該背叛的時候就背叛,心里的垃圾定期倒一倒,始終瀟灑無畏,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夠酷。
培根隨筆讀書心得篇十三
培根,15世紀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是西方近代文學的創始人。人人都敬仰他,但我卻不。我討厭那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一天,當我讀到《培根隨筆》時,才發現他有另外的一面。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絕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論復仇。培根贊美寬容精神,他說:“寬容是王者的風范。”一個善于寬容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擺弄,即使他的身心受到別人的故意傷害,也絕不會冤冤相報,因為寬恕會時時提醒他――邪惡到此為止。
我想,人人若有像培根這樣的覺悟,那么社會豈不是更好?并且,復仇只不過會是將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變大。正如培根所說,那些復仇的人,為的只是看到對方的痛苦,并從中得到快慰;等復仇完了,才發現復仇本身并無任何意義,只能使罪惡不斷的傳遞下去。
如果,有哪一本書可以告訴你一個人生的哲理,那么就是《培根隨筆》。所以,它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