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一
有趣的數學題可以鍛煉小朋友的大腦,下面為大家分享了一年級小學生活暑假數學日記,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課間休息時,我們班的“小博士”小文對同學們說:“今天,我給大家出一道有趣的數學問題,題目是:兩個媽媽和兩個女兒一起在河邊散步,她們至少有幾個人?”小軍說:“這還不簡單!兩個媽媽當然是兩個人,兩個女兒也是兩個人,所以應該有2+2=4(人)。”
小文搖搖頭說:“不對,誰還有不同的答案?”我突然想起爸爸對我講過一道類似的題目,是問兩個爸爸兩個爺爺,我就說:“我們先來看小林和她媽媽的關系,小林是媽媽的女兒,所以這里有1個女兒,1個媽媽。媽媽是外婆的女兒,所以這里也有1個女兒,1個媽媽。
反過來想,兩個媽媽和兩個女兒在一起,至少有3個人。”大家聽了都說:“你真會動腦筋。”
以上就是為大家分享的一年級小學生活暑假數學日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二
運動會開始了!運動會開始了!只聽見小動物們高喊著,不一會兒運動場上來了9只小兔,27只小狗、36只小猴、6只小貓、34只袋鼠,它們爭著搶著報體育項目,不分勝負。
這時,在一旁的大象提出了一個建議,說:“你們提數學問題來決定誰報項目”,大家的興趣來了,有的提出:小貓比小狗少多少只?列算式27-6=21(只),有的提出:小兔比袋鼠少多少只?算式34-9=25(只),它們都搶著提問題,最后,小貓參加跑步和跳高,袋鼠參加跳遠和跳高,小兔參加跳繩和跳遠,小猴參加跑步和跳遠,動物們公平比賽,熱鬧極了。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三
要放學了,老師布置了一樣特殊的數學作業——做學具,還說按照課本36頁上第2題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
一回到家,我就動手做了起來;我拿出剪刀把硬紙板剪成了一大一小兩個圓片。
然后再定出圓心,把圓分成了9等分,接著在兩個圓面上分別寫上1~9這9個數字,最后,找來一根牙簽穿過圓心,把兩個圓固定在一起。做好后,我又看了看書本上的說明:轉動一個圓,說出兩個對齊的數相乘的積;每轉動一格,算出9個得數;我馬上動手玩起來,轉一圈,說上9個得數,再轉一圈又能組成9道不同的乘法算式,這學具真是我熟記口訣的好幫手!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四
今天是星期天,上午爸爸、媽媽和我一起去花鳥魚市場買魚。媽媽花5元給我買了9條小孔雀,出來的時候我看見有賣泥鰍的,讓媽媽給我買了1塊錢的泥鰍,一共有5條泥鰍、5條草魚,回到家死了1條泥鰍、2條草魚。晚上我問爸爸泥鰍吃什么,爸爸說吃泥,媽媽說吃饅頭和草。我先喂了饅頭,后來用泥和饅頭和起來做了泥饅頭喂了泥鰍,泥鰍愛吃饅頭,泥饅頭就不大愛吃了。
我的牙又要掉了
今天下午媽媽去開會,我自己在媽媽辦公室呆者,我在電腦上畫了畫,又去沙發上躺了一會兒,我覺得很舒服,好長時間媽媽才回來,吃飯的時候,我的牙很不舒服,我用手摸了摸,后邊的大牙有點動了,我以前掉了八顆牙了,加上這一顆就是九顆了,我就問媽媽還沒掉完嗎?媽媽說,前面掉完了,輪到后面掉了,這幾天吃飯真不舒服,就像以前掉牙一樣,媽媽說,掉牙是因為我一天天長大了,才會掉牙。是啊,我長大了,我都七歲了。
59
今天晚上,我和爺爺奶奶媽媽吃水餃。媽媽吃了15個,奶奶吃了16個,爺爺吃了20個,我吃了8個。其中爺爺吃得最多,我吃的最少。吃完后,我算了算,我們一共吃了59個水餃。
小朋友們,你能根據我寫的日志算一算,是不是59個呢?嘿嘿,你們一定沒問題吧!
我想:高老師看了一定會高興的。
我掙了幾塊錢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五
蟬是夏季的使者,它一來,就表示夏天來了。
蟬有一雙鼓鼓的眼睛,眼睛下面那塊硬塊兒也許是它的盔甲,它的翅膀像蜻蜓一樣透明的。蟬唱歌時不是用人類所用的口腔,而是用響板來唱歌。
蟬有兩種,一種是大一些的蟬,另一種是小一些的蟬。大一些的蟬不會唱歌,但有公母之分,小一些的蟬會唱歌,卻沒有公母之分。(這是聽老人說的,我感覺是不對的,準備查資料)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蟬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六
生活經驗是兒童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尊重和承認“生活經驗是兒童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果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不能正確地加以分析,也許就很難準確地把握住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很可能會回到“灌輸”的老路上去。著力實施一種“基于兒童生活經驗的數學教學”,也正是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案例一:“這筐水果45重”
最近發現,張思做應用題時有一類問題的答句老是出問題。比如:“這筐水果有多重?”他總是回答:“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業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把他叫到身邊:“你今年多大?”“9歲。”“能把話說完整嗎?”“我今年9歲。”“不,應該說你今年9大”,我故意說。小家伙立即給我糾正:“不,應該說9歲。”我不動聲色,又如法炮制了幾個類似的例子。“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我家到學校大約有2千米。“”不,應該說你家到學校大約2遠。y“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約是130厘米。”“不,應該說你的身高大約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著急了。這時我把作業本遞給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頭,立即轉身訂正去了。從此,他再沒犯過這樣的錯誤。張思所犯的這種錯誤也許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曾遇到過。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正是調用了學生正確的生活經驗來矯正他學習中的錯誤。
案例二:“弟弟吃哥哥”
做一道文字題:36乘8加上4的和,積是多少?學生列式有兩種:一種36×8+4;另一種36×(8+4)。當時我就跟學生講:“36應該乘一個和,最后應該是求一個積,我們可以用縮句的方法來理解:36乘和,積是多少?所以正確的列式應該是:36×(8+4)。”可是有不少學生一臉茫然,我有點“黔驢技窮”了。正在我為難的時候,一只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老師,我可以打個比方。”她抬頭看看我,我會意地點點頭。“比如,弟弟吃了哥哥的蘋果,這句話中弟弟吃的是。哥哥的蘋果',并不是。哥哥'。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上面的8離乘最近,就用36×8。”這個學生的比方給了大家不少啟發,很多同學都豁然開朗起來。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生借助“弟弟吃了哥哥的蘋果”這句容易理解的日常語言理解抽象的算法是很有創意的。以后再碰到類似的問題,有同學不小心搞錯了,孩子們便會說:“又把哥哥吃了!”就在這樣的提醒當中,孩子們的錯誤越來越少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的自主建構的過程,這個例子就是生動的佐證。
案例三:“一根黃瓜長約3厘米”
這是三年級一次數學單元測驗的一道填空題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黃瓜長約3()在閱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同學填寫的單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數。當時我們都不假思索地將這樣的選擇判為錯:一根黃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長呢7“?師,黃瓜長約3厘米為什么錯了?”試卷剛發下去就有好幾個學生圍著我問。“你們見過黃瓜嗎?”我覺得挺奇怪,就試探著問了一句。小家伙們一聽都急了:“我們經常吃黃瓜呀!”“那它有多長呢?”“我們家拌的黃瓜是大約長3厘米呀!”一個小家伙一邊說還一邊用手比畫著。原來他們見到的是餐桌上的黃瓜片兒,我沒有貿然地去否定他們:“這樣,名師明天帶一根黃瓜給大家看一看好嗎7”第二天,我帶去一根黃瓜,孩子們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曾說過:“兒童回答老師提問的精確性,主要取決于兒童經驗的邏輯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邏輯。”學生說黃瓜長約3厘米,剛開始我們以為學生是沒有能建立起1厘米1分米的正確表象。其實,不是這樣的。學生填“厘米”是基于他們特有的生活經驗,他們見得最多的便是餐桌上的黃瓜片兒。如果問題說清楚是“一根黃瓜”也許好些。尊重學生的經驗既包括那些正確的經驗,也應該包括那些片面的、甚至錯誤的經驗,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知識很多并非“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相關的經驗。每一個學生部從他們的現實世界出發,與學習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關于“小學兒童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的思索既是課程改革的時代呼喚,也是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本質追尋。
1、界定:什么是小學兒童的生活經驗。
經驗,是指由過去的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它是個體立足于客觀世界,建立在感官知覺上的對事物的認識和反映,是人類和個體認識成果的積累。兒童的生活經驗是指小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親身經歷、體驗而獲得的對事物的認識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發展性等特點。自然性是指學生生活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生活現象都會毫無阻攔地進入他們的認知領域,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經驗”。當然這種經驗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淺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準確的、不科學的,但卻是十分難得和可貴的。生成性是指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對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調用、調整、提升或者重新確立的過程,也存在著對活動中新的認識不斷接受、理解和內化的過程。這些過程實質上就是新的經驗建立和生成的過程。發展性是指經驗的建立和運用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積累、豐富發展的過程,這也是人的內在素質和能力提高的過程。任何學習都是在先前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這種建構的結果又會導致經驗系統的變化,在這種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中,學生的經驗得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學習的質量進一步提高。
2、分類:從生活經驗的作用談起。
如果按照生活經驗對學生數學學習的作用來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可以直接拿來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生活經驗(如案例一)。這樣的生活經驗有許許多多。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人民幣等內容時,學生便有不少生活經驗可以直接促進他們的數學學習。我們應當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很好地把握住學生認知的起點。
第二類;可以通過類比來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生活經驗(如案例二)。這樣的生活經驗,從表面上看,似乎不能與數學知識的學習構成什么直接聯系,但卻可以通過類比來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很多時候應用這種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形象、更易于理解。比如,在學習“循環小數”時,我們可以激活兒童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日升日落,白天黑夜周而復始的經驗來幫助他們理解“循環小數”中“循環”的含義。
第三類:可能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負面影響的生活經驗(*口案例三)。生活經驗的豐富性也必然導致有些生活經驗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些經驗本身便是錯誤的。比如在學習“質量單位”的時候對“質量”的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關于“質量”的生活經驗(指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或許便會對他們的數學學習產生一些“干擾”。對于這一類的生活經驗我們也必須正視,因為經驗無論是正確的、錯誤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強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會影響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應當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加深認識。
3、辨析: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的關系。
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實質是,用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有關數學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兒童的生活經驗理所當然地成為他們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基礎,進而成為我們構建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和開發小學數學活動課程的龐大資源庫。小學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生活經驗是緊密相連的,他們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小學兒童的數學學習活動與其說是“學習數學”,倒還不如說是生活經驗的“數學化”。學生從現實出發,經過反思,達到“數學化”。在這一過程中,“數學現實”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現實”也許就是他們的“生活經驗”。一方面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前提、基礎和重要資源,是保證數學學習質量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數學學習也能促進經驗的應用、提煉和積累。數學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經驗積累的過程,就是一種新的“經歷”和“體驗”。
陜縣實小陳玲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七
我們的暑假生活像一閃一閃的小星星:在那彎彎的路上騎自行車;在那清澈的水庫里歡快地游泳;去寬闊的田野里看高高的甘蔗;在家中認認真真地做暑假中的作業;到縉云仙都看那高高石筍……在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里,我們像小小的苗兒一天天長大。讓我們走進新的學期去感受新的開始!
去菜市場買菜
20xx年08月07日星期日天氣:晴
今天,我去菜場買菜,里面有魚﹑蝦﹑螃蟹﹑墨魚﹑雞﹑鴨鴿子﹑包菜﹑肉還有好多的東西。
我買了香噴噴的肉,燒起來可好吃了。我又買了蝦,蝦炸起來太好吃了。我又買了魚,把魚炒起來可香了。今天我大吃了一頓,可飽了。
今天的飯菜還不錯呀!
喝冷飲
20xx年08月06日星期六天氣:晴
晚上,爸爸帶我們去喝冷飲,我選了甜牛奶,媽媽選了桔子,弟弟選了水果盤。爸爸什么都不要,他就愛看報紙。
我在喝牛奶時,感覺很冰還很甜。我用吸管吹牛奶,吹出一個個小泡泡像珍珠,又像小太陽可好玩了。
弟弟太浪費了,選來水果盤也不吃,頻頻要我的,我就給他了,爸爸看報紙看的津津有味。
今晚多開心啊!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八
在數學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道理。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生活化。如何讓孩子們健康地成長,去享受生活、去體驗生活、創造生活。
一、小學數學教學要生活情境化
實踐活動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創建性,尋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教師搜尋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創建情境,讓學生更多地聯系實際。善于創建情境是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最基本途徑。我們可以通過運用智力游戲創建情境;運用實物創造情境;運用模擬生活創建情境。
創建情境,采用多種形式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不斷地體驗成功,有助于他們發展洞察力、形象思維力,提升數學學習效率。一般來說,學習者只能學到他做過的事情。倘若提供的情境是學習者感興趣的,那么,學習者就會主動參與,從而有效地應付這些情境。相反,當學習是被迫的、不是從學習者真正的興趣出發時,有效的學習相對來講是無效的。所以,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心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喜歡數學,熱愛生活。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情境導入,激發興趣來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自實踐去學習數學。在參與中有快樂,有滿足,有成就感。
二、小學數學教學要理解生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一)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學數學和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不僅生動、深刻,而且進行了人文教育。學習了長度單位,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長度單位;學習了圓的知識后,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圓形物體的圓心。在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讓他們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電都要進行計算。這樣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動物園游玩。老師25人,小朋友12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元。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全買團體票:(25+120)×20=2950(元)
不買團體票:25×30+120×15=2550(元)
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5+5)×20+(120-5)×15=2225(元)
通過不同解題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二)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例如,教學“平均數”一課時,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計算每個小組的平均身高,此時學生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求出結果后,讓學生進一步比較:“哪一組的同學最高?哪一組的同學最矮?”“我們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況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結論?”這種活動與學生自身生活相結合,可以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三)借助生活經驗,讓學生有物參照
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同時,對學習活動作出審時度勢的調整,把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做到學生能夠探索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能夠發現的,教師不去暗示。盡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探索成功的喜悅。真正“蹲下身子”與學生說話的老師善于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知識的連接點上巧設疑點,使學生的思維在“舊知固定點――新舊知識連接點――新知增長點”上有序展開,促進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
比如,教學“體積的概念”一節,教材上有一個實驗,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讓學生觀察水面的變化,使學生明白石頭占有一定的空間。誠然,這個實驗的確能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的表象,但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現象并不陌生,“烏鴉喝水”的故事學生早就耳熟能詳。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討論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學生有的說烏鴉聰明;有的說放進石子水面升高了。我又重點設疑:為什么瓶中放進石子水面會升高?為什么放了許多石子后烏鴉才喝到水?學生有的說石子有重量;有的說石子占了一定空間,把水給擠出來了;有的說石子占的空間比較小,只有放了足夠的石子,才能把水擠出來……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逐漸理解了體積的含義。因此,教學中我們除了要注意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注意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學生學會借助生活經驗思考問題。
三、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生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在教學時,不要太抽象的講解或照本宣科,要想方設法地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愿學、想學。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安排了這樣一個問題,有5個同學吃包子,每人吃2個,一共吃多少個?同學們馬上開始計算開來,(1)2+2+2+2+2=10(個),(2)5+5=10(個)緊接著讓生觀察這個算式,生觀察后得出:有5個2相加或2個5相加,并乘機得出,這個算式還可以寫成5×2=10(個)或2×5=10(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知識。由淺入深,由學生自己推到得出結論,讓學生容易理解。
總之,數學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明華。數學教學生活化例談[j].考試周刊,(38)[2]王娟萍。用新課程理念構建生活化的數學實效課堂[j].新西部,(10)
[3]數學新課程標準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九
早晨,“轟隆隆”震耳欲聾的雷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跑到外面一看,天空中布滿了烏云,傾盆大雨像決了堤的天河水從天上倒下來。(這句是引用她看過的書上的)屋檐上的水像瀑布一樣沖下來。
慢慢地,雨變下了。雨水濺在積水上像無數只小魚兒浮在水面上觸動起的波紋。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十
今天在數學課上,我們認識了人民幣,分別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票面面值,我知道了100元里面有10個10元,50元里面有5個10元,5個1角是5角,1元=10角,1角=10分,我還知道了人民幣有兩種,一種是紙幣,一種是硬幣。
我們不能在人民幣上亂寫亂畫,要愛護人民幣,從小我們要節約用錢,不能亂用錢,養成良好的習慣。
點評:小的文章條理清楚,語句通順,對數學很感興趣。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十一
今天的數學課上,我學會了拼圖,我拼的有:小鴨、小兔、小魚、樹等。
我用小三角形當小鴨的頭,我用平行四邊形當小鴨的鼻子。用一個大三角形當小鴨的身體,用正方形當小鴨的腿,用大三角形當尾巴,用兩個小三角形當腳。我會拼許多不同的圖形呢。
點評:小作者是個愛動手動腦的學生,平時就善于觀察事物,她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是個聰明的孩子。
數學小日記一年級篇十二
我的媽媽是一名優秀的教師。個子高高的,頭發長長的,彎彎的眉毛下面長了一雙大大的眼睛。媽媽兇的時候象暴龍,溫柔的時候有兩個小酒窩。
媽媽對我的學習非常嚴格,也非常愛我。每天回家都給我查查作業,有幾次,我做作業拖拉了一下,媽媽就會罵我一頓,我知道媽媽這樣做是為我好。媽媽也很辛苦。我參加了很多興趣小組,爸爸忙的時候,都是媽媽騎著自行車帶我去的,遠的地方媽媽一般要騎半個小時,但是媽媽一點也不怕累。上坡的時候也不讓我下車,太陽很猛烈的時候,媽媽也不怕。下坡是時候,我說:“媽媽我看到你的影子了,真美啊!”
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