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報告的作用是幫助讀者了解特定問題或情況,并提供解決方案或建議。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化學實驗報告篇一
時間實驗(分組)桌號合作者指導老師
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錐形瓶、鐵架臺(含滴定管夾)。
實驗藥品:0、1000mol/l鹽酸(標準溶液)、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溶液)、酸堿指示劑:酚酞(變色范圍8~10)或者甲基橙(3、1~4、4)
(一)滴定前的準備階段
1、檢漏: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體方法:酸式滴定管,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須在活塞上涂抹凡士林,注意不要涂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堿式滴定管檢漏方法是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須更換橡皮管。)
2、洗滌:先用蒸餾水洗滌滴定管,再用待裝液潤洗2~3次。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即可,不得潤洗,也不需烘干。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錐形瓶中。
v1,讀至小數點后第二位。
(二)滴定階段
管活塞,眼睛注視錐形瓶內溶液顏色的變化,直到滴入一滴鹽酸后溶液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此時,氫氧化鈉恰好完全被鹽酸中和,達到滴定終點。記錄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錐形瓶內的溶液倒入廢液缸,用蒸餾水把錐形瓶洗干凈,將上述操作重復2~3次。
(三)實驗記錄
(四)、實驗數據紀錄:
c(待)=c(標)×v(標)/v(待)注意取幾次平均值。
[根據:c(h+)×v(酸)=c(oh—)×v(堿)分析]
化學實驗報告篇二
1.了解熔點的意義,掌握測定熔點的操作
2.了解沸點的測定,掌握沸點測定的操作
1.熔點:每一個晶體有機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點,利用測定熔點,可以估計出有機化合物純度。
2.沸點:每一個晶體有機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點,利用測定沸點,可以估計出有機化合物純度。
1.尿素(熔點132.7℃左右) 苯甲酸(熔點122.4℃左右) 未知固體
2.無水乙醇 (沸點較低72℃左右) 環己醇(沸點較高160℃左右) 未知液體
溫度計 玻璃管 毛細管 thiele管等
1.測定熔點步驟:
熔點測定現象:1.某溫度開始萎縮,蹋落 2.之后有液滴出現 3.全熔
2.沸點測定步驟:
冷卻) 3 記錄(當最后一個氣泡不冒出而縮進是為沸點)
沸點測定現象:剛開始有氣泡后來又連續氣泡冒出,最后一個氣泡不冒而縮進。
熔點測定結果數據記錄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
沸點測定數據記錄表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
平行試驗結果沒有出現較大的偏差,實驗結果比較準確,試驗數據沒有較大的偏差。但在測量環乙醇的時候由于溫度過高導致橡皮筋脫落,造成試驗幾次失敗,經過重做實驗最終獲得了較為準確的實驗數據。測量未知固體熔點時由于前一個測的是苯甲酸,熔點較高,而未知固體熔點較低,需要冷卻30攝氏度以下才可進行實驗,由于疏忽溫度未下降30℃就進行了測量,使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后我們重新做了該實驗也獲得了比較滿意的實驗結果。
1 加熱溫度計不能用水沖。
2第二次測量要等溫度下降30攝氏度。
3 b型管不要洗。
4 不要燙到手
4 沸點管 石蠟油回收。
5 沸點測定是不要加熱太快,防止液體蒸發完。
化學實驗報告篇三
有機化學又被成為碳化合物的化學,它的學習難度會相對較高,因此,學生想要學好這一部分,首先就要對它有個充分的認知。有機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化學分支,涉及分子結構、反應機理和化學物質的制備。下面將分享三個觀點,介紹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一、系統學習基礎知識
有機化學的學習需要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的充分掌握上。首先,學生需要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命名規則和結構特點。其次,也必須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不同原子和它們與其他化合物之間的鍵的性質。因此,迅速梳理和消化列表總結等簡單工具常常能夠加深各元素間特征類型和配位數的記憶。學生還需要學習有機分子的化學反應,這包括酸堿反應、取代反應、消除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等。高度關注如何通過化學反應設計出最優化的有機化合物可突破地球環境影響,從而為環保社會培育領軍人才提供協助。
有機物種類繁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依據每類有機物的結構,性質以及結構與性質間的關系,分類歸納每類有機物的通式和通性。如在《烴的衍生物》一章中,知識是以官能團為主線展開的,所以在學習衍生物時,要首先抓住官能團的結構特點去推斷衍生物的特性,再由性質進一步驗證其結構,充分認識結構決定性質的辨證關系。
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有機物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間的排列情況。利用第二課堂時間到實驗室自己動手組合ch4、ch2=ch2、ch3ch=ch2、ch3ch2oh等分子模型,以提高自己的空間想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造能力等。
二、多實踐,增強運用能力
有機化學的學習需要多實踐,以便學生能夠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和學習內容的應用。例如,學生可以進行各種合成實驗,并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和技巧;還可以通過文獻調研和閱讀有機化學過程方面的論文提升自己,鞏固和拓展認識。此外,在實踐過程中與導師、助教、同學等交流溝通,充分利用他們的經驗和建議來激勵自己充滿創造性并得到及時反饋,另外不失為多角度理解知識的有效途徑。
許多學生在心底里對有機化學存在恐懼感,視有機化學為他們職業抱負的墳場。這個觀念又被學生們之間口口相傳的恐怖故事以及“為我的教授評分”的網址所強化,這正是很多出人意料的結果遷怒于社交媒體的原因。
有機化學確實很難。其難度源于以下幾個原因:1.有機化學中的概念是全新的,同時這些概念又很抽象,對于那些只專注于有形物體的人而言,“所有的牛都是黑色的夜晚”并不是寬慰之言。2.有機化學內容很多,有大量的學習材料,最重要的是不能落后。3.課程進度很快而且是累積的:既不能忘記雜化和幾何,還希望能理解后續的內容;既不能忘記立體化學,還希望能理解后續的內容。4.許多學生已忘記了普通化學中所學的大部分內容,像酸性、堿性、熱力學概念、化學動力學等需要連續的強化。
我告訴我的學生們,他們將會發現以下的策略是非常有用的,對數學和物理也適用。1.首先,每天花一個小時學習有機化學。關閉你的智能手機,它會使你愚蠢。關閉電視或其它噪音源,它會分散你的注意力。找一個安靜的場所,集中注意力。同時完成多個任務僅是個虛想。沒有人能夠同時專注做兩件事,兩者會互相減損。這將只能是浪費時間。2.閱讀下次課所布置的課本內容。這樣你將會為下次的授課做好準備,曾被視為很難理解的內容將變得易懂。3.演習章內習題。首先做示例習題,每個這樣的例題,可以在下文馬上找到正確答案,看你的理解是否正確。再做接下來的習題,答案在附錄里。如果你答對了,非常好。如果答錯了,確保找到錯誤的原因。4.完成上次課內容相關的所有章節的習題。不必做每個習題的所有部分,除非必須。做習題1的(a)部分,習題2的(a)部分,等等。這樣你一次查看所有的習題。如果你不懂某一個問題,返回來,弄清楚為什么。5.無論你做什么,切記勿把上課變為單純空洞的記憶練習,這樣也不會持久。要學習基本概念。他們適用于科學上的任何事情。
像這樣的訣竅無需按字面意思來理解,這類通用方法是有效的。保證。
三、掌握相關技能,深入研究前沿
有機化學的第三步是掌握相關技能以及深入研究最新進展。這包括熟練掌握化學式運算,如分離某一特定分子;了解基本的儀器和測量技術,如紅外光譜、質譜、核磁共振等;并且要時刻關注科學界的最新發展和最新研究前沿,例如關注有機化學的高質量期刊(如nature和science),加強對前沿領域的關注學習,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工作,更好地了解該學科的未來方向。
無論是學哪一門學科,哪一部分的內容,學生首先要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參與。結合老師編寫的學案,認真預習,把難理解、看不懂的知識記錄下來,到課堂上仔細聽老師分析、講解。
學習有機化學的一般規律或者方法是: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這也是學生應該構建的基本的有機知識框架。在這一基礎上還需要探究無機物與有機物的根本區別,明白有機物的獨特魅力,斷鍵的含義。
有機物種類繁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依據每類有機物的結構,性質以及結構與性質間的關系,分類歸納每類有機物的通式和通性。
如在《烴的衍生物》一章中,知識是以官能團為主線展開的,所以在學習衍生物時,要首先抓住官能團的結構特點去推斷衍生物的特性,再由性質進一步驗證其結構,充分認識結構決定性質的辨證關系。
有機化學東西這么多,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絕對不是值得提倡的。我們要學會按照一定標準分類,最普遍的一個分類就是按照官能團來區分。
簡單來說,就是按照雙鍵、叁鍵、羥基等等來分類,分類可以不用很詳細,但是就是要把有相同點的東西放在一起。分類完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逐個把每一類物質具有的的性質、會發生怎么樣的反應了解清楚。
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我們通過弄懂一個或幾個化合物的性質,來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質,從而使龐大的有機物體系化和規律化,這是學習有機化學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間的事物在考察普遍聯系性的同時,還要認識其發展性和特殊性。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更全面、深刻地認識有機化學知識。
先從烴開始,先把各官能團的性質記一下,化學反應就沒問題了。然后把鑒別各物質的方法搞清,但別弄混。把幾種反應類型弄明白。各種反應其實都是各官能團的反應,所以官能團的性質要了然于心才行。理解著記憶,關注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掌握反應機理,不要偷懶,早讀也可以背一背。
總之,有機化學的學習需要系統學習基礎知識、多實踐并增強運用能力、掌握相關技能以及深入研究前沿。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有機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實驗技巧,并為未來的實際應用和進一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化學實驗報告篇四
1.了解熔點的'意義,掌握測定熔點的操作
2.了解沸點的測定,掌握沸點測定的操作
1.熔點:每一個晶體有機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點,利用測定熔點,可以估計出有機化合物純度。
2.沸點:每一個晶體有機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點,利用測定沸點,可以估計出有機化合物純度。
1.尿素(熔點132.7℃左右) 苯甲酸(熔點122.4℃左右) 未知固體
溫度計 玻璃管 毛細管 thiele管等
1.測定熔點步驟:
熔點測定現象:1.某溫度開始萎縮,蹋落 2.之后有液滴出現 3.全熔
2.沸點測定步驟:
冷卻) 3 記錄(當最后一個氣泡不冒出而縮進是為沸點)
沸點測定現象:剛開始有氣泡后來又連續氣泡冒出,最后一個氣泡不冒而縮進。
熔點測定結果數據記錄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
沸點測定數據記錄表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
平行試驗結果沒有出現較大的偏差,實驗結果比較準確,試驗數據沒有較大的偏差。但在測量環乙醇的時候由于溫度過高導致橡皮筋脫落,造成試驗幾次失敗,經過重做實驗最終獲得了較為準確的實驗數據。測量未知固體熔點時由于前一個測的是苯甲酸,熔點較高,而未知固體熔點較低,需要冷卻30攝氏度以下才可進行實驗,由于疏忽溫度未下降30℃就進行了測量,使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后我們重新做了該實驗也獲得了比較滿意的實驗結果。
1 加熱溫度計不能用水沖。
2第二次測量要等溫度下降30攝氏度。
3 b型管不要洗。
4 不要燙到手
4 沸點管 石蠟油回收。
5 沸點測定是不要加熱太快,防止液體蒸發完。
化學實驗報告篇五
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何不同
水槽、集氣瓶4個、玻璃片4塊、滴管、石灰水、飲料管、小木條
1、用吹氣排水法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
2、收集兩瓶空氣。
3、在1瓶空氣和1瓶呼出氣中滴入石灰水、振蕩。
4、將燃著的木條分別插入空氣和呼出氣中。
5、對著干燥的玻璃片呼氣。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滿呼出氣的集氣瓶更渾濁一些;
2、插入呼出氣中的木條立即熄滅,插入空氣中的木條正常燃燒過了一會兒才熄滅;
3、呼氣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較多的水珠。
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有co2含量較高,吸入的空氣中o2含量較高,呼出氣中h2o含量較高。
化學實驗報告篇六
【實驗名稱】鈉、鎂、鋁單質的金屬性強弱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探究鈉、鎂、鋁單質的金屬性強弱。 【實驗儀器和試劑】
金屬鈉、鎂條、鋁片、砂紙、濾紙、水、酚酞溶液、鑷子、燒杯、試管、剪刀、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實驗步驟對比實驗1
(1)切取綠豆般大小的一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燒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將金屬鈉投入燒杯中。
現象: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2)將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放入試管中,向試管中加入適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
現象:
然后加熱試管,
現象: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對比實驗2
在兩支試管中,分別放入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和一小塊鋁片,再向試管中各加入2mol/l鹽酸2ml。
現象: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實驗結論:
【問題討論】
1.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有哪些?
2.元素金屬性強弱與元素原子結構有什么關系?
化學實驗報告篇七
思維屬于人腦對周邊客觀事物的概括以及間接的反應。一般情況下,思維包含綜合、概括、比較、分析、歸納、推理等能力。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目的就是讓學生把握物質的變化和規律,最終讓其能夠正確認識物質的變化規律。
1.應用歸類比較法來培養學生認識物質性質以及化學反應的能力
比較就是將客觀事物之間的共同點以及差異進行確定的方法,而歸類就是將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以及外部特征進行分類的方法。而比較屬于歸類的基本條件,歸類屬于比較的主要依據,二者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比較以及歸類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學生全面了解以及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并且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同類物質和同類反應之間的共性和個性的特點。
例如,在講解過氧化物和鈉的氧化物時,可在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過氧化鈉固體和氧化鈉固體。首先讓學生觀察兩種固體的狀態和顏色,并做好記錄。隨后,用膠頭滴管分別往兩支試管滴入相同量的水,再用帶有火星的小木條插入試管,檢查哪一支試管中的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隨后,向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5毫升水,并且加入相同滴數的酚酞試液震蕩,觀察試管中溶液的顏色變化。上述實驗主要是探究過氧化鈉和氧化鈉之間的共性和個性,該實驗得出的結論為:
共同點:兩種物質均屬于金屬氧化物,兩種物質都可以和水反生反應成氫氧化鈉。
不同點:過氧化鈉的顏色為淡黃色,氧化鈉的顏色為白色;過氧化鈉與水反應還能夠生成氧氣;過氧化鈉接觸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夠生成氧氣。
通過對氧化鈉和過氧化鈉的比較和歸類,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兩種氧化物的性質,進而讓學生明白共性存在于個性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2.通過設問、解惑以及推理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辯證思維能力
辯證思維需要應用唯物辯證法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以及推理,而邏輯思維則以正確的判斷以及概念作為主要依據。由此可知,想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就需要加強概念方面教學的力度。
例如,在色譜教學的過程中,可將色譜的定義總結歸納為“色譜屬于一個分離的過程,色譜主要是利用不相同的組分在相互不溶和相對運動中的兩相,也就是相對運動流動相和相對靜止固定相中的吸附力、離子交換的能力、分子大小以及分配系數等差別,在經過多次質量交換之后,從而讓不相同組分進行分離”,通常學生對色譜的熟悉度較低,因此對于較長的定義更是無法理解。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色譜相對典型的例子(傳統柱色譜法分離植物色素)。學生可自行假想在做植物色素實驗,將碳酸鈣置入玻璃柱內,隨后將植物色素溶液倒進玻璃柱內,再向玻璃柱倒入石油醚,隨后即可看到色素溶液出現分層現象。教師可向學生講解色素分離的過程就是色譜分離,其中使用的石油醚就是流動相,而碳酸鈣就是相對靜止固定相,而植物色素溶液就是不同組分樣品,使用的玻璃柱就是色譜柱。隨后可向學生進行提問,石油醚和碳酸鈣的作用是什么,實驗中使用的物品是唯一的選擇嗎等。如此一來,學生能夠對該知識點進行深入理解,從而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辯證能力,使其對學習產生興趣。
3.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
思考起源于疑惑,沒有問題就不會出現思考,思考都是以解決問題作為起點。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化學教師需要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或者是具有質疑性的問題,為學生建立較為新穎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環境,讓學生通過深刻的思考、判斷、分析和比較來掌握知識。
4.應用多種方式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4.1分析比較思維訓練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增加新知識和新概念,吸收的知識既存在區別又存在聯系。例如,滴定管、量筒、容量瓶,其均屬于容量儀器,它們均能夠量出液體的體積,導致學生在使用這些容量儀器時很容易會出現混淆。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這些容量儀器的容量范圍、形狀、刻度規格等進行細致的比較,讓學生弄清楚何時使用何種容量儀器。讓學生對易混淆知識進行思考和比較,將知識點之間易誤導的地方指出,對混淆原因進行分析,讓學生能夠正確掌握知識的精髓,從而提升學生思路的清晰度,并且提升學生對問題分析和比較的能力。
4.2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主要是指思維的高度、寬度等。化學屬于基礎學科,該門學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保護、工業、農業以及國防等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時刻將實際生活和理論知識進行結合。
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碳時,結合實際生活向學生介紹溫室效應;在學習鹵化銀時,向學生介紹變色鏡的化學原理;在學習乙酸時,向學生介紹中醫采用食醋醫治感冒等。只有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進行講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并且能夠提升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5.小結
綜上所述,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化學實驗報告篇八
通過實驗,探究鈉、鎂、鋁單質的金屬性強弱。[)
金屬鈉、鎂條、鋁片、砂紙、濾紙、水、酚酞溶液、鑷子、燒杯、試管、剪刀、酒精燈、火柴。
1.實驗步驟
對比實驗1
(1)切取綠豆般大小的'一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燒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將金屬鈉投入燒杯中。
現象:
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2)將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放入試管中,向試管中加入適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
現象:
然后加熱試管,現象: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對比實驗2
在兩支試管中,分別放入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和一小塊鋁片,再向試管中各加入2mol/l鹽酸2ml。
現象: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實驗結論:
1.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有哪些?
2.元素金屬性強弱與元素原子結構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