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篇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本事,獲取新知識的本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交流與合作的本事。這也就是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去年的樹》時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去年的樹》是一篇童話故事。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終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于是,它心里充滿了憂傷和惆悵,應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在教《去年的樹》時,我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如:教學中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這樣,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資料,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學習中的合作精神。如:為了讓學生能體會小鳥與大樹分別時的心境;為了讓學生能體會小鳥尋找大樹時的心境。教師讓學生同桌、四人小組、全班男女等多種形式分主角朗讀有關的對話。這樣學生容易從讀中悟出:小鳥與大樹分別時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心境;小鳥尋找大樹時的急切、悲痛、難過的心境。然后全班同學又帶著這種心境分主角朗讀相關的話,最終還請個別同學上臺表演讀。
三、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如:“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和“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這兩個“看”字飽含了什么?教師先讓學生齊讀,之后四人小組討論;“小鳥最終看到朋友了,它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想說什么?”;“小鳥要走了,可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它還想說什么?”教師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中交流,然后請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經過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領會了課文所蘊涵的道理: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類要保護環境,愛護樹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做人要有無私奉獻精神等等。但在這節課中也有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的地方:1、學生太拘束,回答問題沒有平時進取、踴躍。教師要注意善用不一樣的激勵性語言調動學生的進取性。2、個別學生回答問題時聲音不夠響亮,教師今后要注意培養學生大膽、響亮地回答問題。經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好處。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善用不一樣的激勵性語言調動學生的進取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逐漸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篇二
本課講的是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后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于是,它心里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后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在設計本課時,我以新穎的課件導入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出示大樹的日記,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內容。在深入講解中我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
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于人文性的課文。為了體現這一點,我運用了動畫《去年的樹》,目的是讓學生深深體會誠信,友情,但同樣語文的最基礎的知識點不應該丟掉,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下換詞語使句子意思不變,學生理解不錯。
在課堂中我試圖把學生帶入文本,帶入作者的心靈。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重點,讓學生帶著憂傷,帶著對大樹的同情深深的去體會,去感悟。因為方法到位,大膽放手,課堂基本達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境界。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后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設計得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問學生答,從而對理解課文、感情思想有一進步的體會。有的學生問:“小鳥找到大樹后,為什么要盯著大樹看兩次?”還有的學生問:“小鳥為什么還要唱去年的歌給大樹聽?他可能會唱什么?”“小鳥對著大樹可能會說什么?”……學生們問得這些問題都非常有價值,而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有的唱,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獲很多。我也仔細想了想,認為今后應該特別注意幾個方面:
1、重視整體把握和時間的安排。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會有意識的,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順利完成。
2、重視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并引導學生如何去評價。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篇三
選入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是學生積累和汲取優秀文化營養的主要窗口,是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文化的一片沃土。
如果單從發展語言、學習表達的角度理解,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么,從教學的核心目標“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提升生命質量”這一角度出發,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是一個個生理結構完整、血肉骨骼飽滿、情感美好豐富的生命體。面對這樣的生命體,我們要引導學生親近她,理解她,欣賞她,而不是機械地拿她來操練;可以從細節上進行品味,卻不可以肢解得面目全非地進行瑣碎分析。《去年的樹》,它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不是靠瑣碎的分析能感知、感受和感悟的。它的語言、形象和結構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體,課文結尾那凄美哀傷的意境是以鳥和樹的深厚友情為鋪墊的,沒有對鳥和樹朝夕相處時美好情感的體會,就無法感受鳥兒對友情的執著,無法被鳥兒對著燈火歌唱時的哀傷所感動。只有當你把一篇課文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時,學生才會從閱讀中獲得豐富的意義。
有什么樣的學生觀就有什么樣的課堂,就有什么樣的閱讀教學。讀者是閱讀的主體,是作品的創造者。讓學生直接面對作品(課文),是凸現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主閱讀的第一步,是個性化、創造性閱讀的前提。
還學生以真正的“讀者”地位,就是讓學生能夠自主閱讀,直接閱讀,親歷“閱讀生活”。課堂上,教師要給足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和體驗;要營造平等對話的課堂氛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在閱讀思考中“自得”,充分享受閱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
在教學《去年的樹》這一課時,我首先利用閱讀期待激發學生主動積極閱讀的欲望,再給足學生獨立讀文思考的時間,在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閱讀感受,積極肯定學生的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表達并內化這中感受和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自主的、積極的閱讀狀態,他們是以一個個具有獨立生命意識的讀者的地位參與課堂活動的,經歷的是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
閱讀教學承擔著讓學生“學會閱讀”的任務,因為學生不是天生的能進行有效閱讀的讀者,所以在懷學生以真正“讀者”地位的同時,教師要當好“導師”,當好平等對話中的組織者、引導者。
教師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還體現在課堂節奏的調控、閱讀情狀和方向的監控上,更重要的應體現在激發學生閱讀欲望、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排疑解難、保證學生的閱讀有效深入上。在《去年的樹》的閱讀教學中,當學生整體把握了童話的內容后,引導學生以把握兩次截然不同的唱歌情感體驗為線索,指導學生進一步深入體會鳥兒和樹的深厚友情,使學生的閱讀活動更加流暢,所得更加豐富。
我們說,學生從文章中獲得的獨特體驗,只要言之有理,都要加以肯定。但是,學生的討論交流常有偏離對課文的理解,糾纏于無關緊要的枝節問題,或者學生的感受明顯與課文思想內容不符的情況,此時,教師就要適時引導,這是保證學生能有效學習,真正經歷完整閱讀過程的重要條件,也是最能體現教師引導的地方。
綜觀整個教學流程,和自己在課堂實踐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我覺得還有以下的遺憾:雖然,課堂上學生入情入境,說的讀的都受到了教研組老師的好評,但是在下課時不能圓滿地完成整篇課文的學習。這可能是我們平時很多原生課堂的通病。在公開課時,總希望把自己整個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都呈現在學生和老師們的面前,很少考慮這樣是不是可能。有的希望全部展現,所以每個環節就蜻蜓點水,可謂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學生體驗感悟就不容易到位,課堂的閱讀氣氛和活躍程度就會大打折扣。有的是雖有上完欲望,但是為了夯實基礎,卻一步步款款而來。我這堂課就屬于后者。學生在體會友誼,感悟鳥與樹那種深情厚誼非常到位,但是到了鳥千里迢迢去尋訪自己的好朋友大樹時,讀到對話就下課了。課后,我遺憾地說,如果上兩堂課那多好啊。真的希望,以后的教研活動,能把整篇課文的教學在多堂課里呈現。這樣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才會清晰,聽課老師才有收獲,教學研討才有明確的主題。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篇四
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這篇童話情深意濃,帶著些許傷感色彩,贊美了高尚、令任蕩氣回腸的友情。整篇童話的語言樸實無華,全文無一華麗的詞句,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鳥兒對樹的真摯情誼,略去了鳥兒的大量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在平淡的語言中有一種深摯透明的美。
第一次讀完這篇童話,第一感覺是淡淡的傷感和感動,是因為結局的不完美嗎,還是被鳥兒和大樹的友情震驚了?但深入地讀下去,發現文中所蘊涵的道理很多,學生的理解可能也不太一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的學習是多元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只要不脫離文本的本意就可以了。所以我確定了一條一元帶多元的情感主線: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的,其它主題作為副線而存在。
《新課標》中有這么一段話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怎么把這個理念落實到我們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的真誠對話。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我以讀促悟。抓住三個主要場景,分別是鳥兒和樹告別的場景,鳥兒千辛萬苦尋找大樹的場景和鳥兒對著燈火給樹唱去年唱過的歌的情景。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感悟文本。那么學生在朗讀時,我思考的是教師的評價語。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更是學生生命潛能的激勵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把激勵的語言、贊賞的眼神,激發他們內在的生命熱情和潛能。如:你們真了不起,第一次與課文接觸就有那么大的收獲。老師聽出了你們心中的那份焦急。咱們一塊讀好嗎?老師深深地被你們的朗讀打動了。同學們,你們真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呀等等。這些激勵的話講了以后,學生也跟著進入了角色。準備好一百頂高帽子給孩子戴,孩子的心是可以利用的,課堂上充分利用孩子好勝、好表現自信的心理,來創造我們的課堂奇跡。但由于初站講臺,教學經驗不足,評價語還是相對匱乏的,對于學生突發的回答,有時候只能是好的,不錯,是的這些蒼白無力的話語,一時間不能脫口而出,得心應口,所以我覺得,作為新教師,要盡量預設好學生的回答與提問,并想好你的評價語,也就是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長此以往,評價語定會豐富而有激勵作用。
這節課的初衷是讀課文時的一種感動,為小鳥和大樹之間那份帶著淡淡傷感的友情。更為作者為我們設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小鳥的那份執著和忠貞,友情和誠信,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東西。我一遍遍地與文本交流對話,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動著自己。因為我明白,只有先感動了自己,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當我們的學生學會了感動,學會了用眼睛吃東西,用精神來營養自己。那么看到真,會去追求,看到善,會感動,看到美,情感就豐富了,心靈就充實了,趣味就提高了,素養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語文學習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統一了。或許正因為這樣,使我犯了一個隱形的錯誤,自己課堂上說的話太多了,教師引導這個度沒把握好,導的太多,使學生的思維跟著我走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是教師思想的櫥窗。
課堂教學的高潮我設計在小鳥面對著燈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這里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卻給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這里既是情感的暴發點,更是情動辭發指導學生練筆的訓練點。我讓學生讀,讓學生變成小鳥讀,學生提問:鳥兒看到燈火為什么還要唱去年唱過的歌?鳥兒為什么兩次都盯著燈火看了一會?這兩次有什么不同?學生提問,學生解答,教師適當引導。這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最后我還在這里安排了一個練筆的環節,語文課堂應是聽說讀寫相結合的。學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篇五
《去年的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話故事,用平淡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深厚的情誼。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一個對話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通過研讀教材,我把這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定為:通過多層次的對話,體會這篇童話的語言魅力:用最平淡的語言,描寫最深厚的感情。因此我創設情境,通過補充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發揮想象,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力求通過多種形式和多元化的朗讀,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角色,體會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帶入文本的情境中,體會鳥兒和樹之間深厚的情感。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完成了。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課文中的詞句,并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感情的深厚。但畢竟是新接手的班級,對學情把握不準,所以在上這堂課時感覺很吃力,期望過高。我努力地創設情境力圖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但學生的朗讀水平有限,不能通過朗讀來很好地表達對課文的理解。課雖已塵埃落定,課堂上不能忽略的細節讓我更為難忘,也促使我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考了一些問題:
1、重視整體把握和各環節時間的安排。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就能更好地整體規劃,有意識地,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順利完成。
2、重視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并引導學生如何去評價。班上大多數學生的突出表現是不會大聲讀課文,大聲讀不好課文,從大聲朗讀開始訓練,學生能在讀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可以這么說,沒有真正的大聲讀文章,就不會有什么真正的語感。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篇六
《去年的樹》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的真摯情誼。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我確立了三個重點教學目標: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重點詞句,讀懂文本。2、學會多元交流、多向對話;學會把文本讀薄、讀厚的方法。3、體會小鳥與大樹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到誠信的可貴。
課始,我激情導入:同學們,童話深受大家的喜愛,它那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語言,總能把我們帶入美好的情境,使我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新梅南吉寫的一篇美麗的童話故事——《去年的樹》。同學們拿起書去讀一讀,并想一想課文講了誰和誰的之間的一件什么事?我用生動感人的文字和聲調煽動著學生的情緒,引領學生去讀懂文本。
我知道,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而要想讀好課文,首先就要讓學生走進課文中的種種角色,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就重點引導學生去讀懂課文中小鳥與大樹、樹根、大門、小女孩的對話。通過品詞讀句,以及抓住小鳥面對事情變故時的不同心情,讓學生根據文本的特定內容補白當時鳥兒的心情。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安排讓學生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舍難分,小鳥尋找大樹時的焦急與艱辛。這樣的多元交流、多向對話,漸漸的,孩子們走進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小鳥與大樹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到了誠信的可貴。
課堂教學的高潮我設計在小鳥面對著燈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文本的'最后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卻給了學生極大的想象空間。這里既是情感的暴發點,更是指導學生練筆的訓練點。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先安排了一個想象說話的環節:鳥兒盯著燈火看的時候,在想_____________;鳥兒唱完歌,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又在想_____________。課堂應是聽說讀寫相結合的地方。為此我還安排了一次寫話練習:燈火不是樹,小鳥只是找到了留有樹的一絲氣息的燈火,是用樹制作成火柴點燃的燈火啊!鳥兒縱有千言萬語,又能說什么呢?它深情地凝視著,默默地訴說著,這情景多么讓人憂傷,多么讓人感動!小鳥對大樹的情也深深打動了我們,此時此刻你們肯定有許多話兒想對小鳥說,那就請想一想寫下來。
綜觀一堂課的教學,我覺得教學目標比較切實地完成了。學生能讀懂文本,初步學會把文本讀薄、讀厚的方法,并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的種種情感。但在引導學生填詞讀文的環節中要是能把小鳥心情變化的詞加以梳理再有層次地呈現出來就更好了。另外,對課堂教學的高潮處(文本的最后三個自然段)的朗讀,所花的時間還欠充足,要是能把我預設的(配樂朗讀)呈現出來就更精彩了。可惜我對整體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估計不足,造成在這一教學環節上的投入不足。今后我要時時告誡自己:在教學前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花去多長時間,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就會有意識的,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的預設能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順利完成。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篇七
《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在四個班級上完一遍后,我對本節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如我讓學生在世界平均氣溫分布圖上標出下列溫度的等溫線,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讓學生總結出這些等溫線的分布規律,讓在冬季去過海南學生象其他同學談一談沿途氣溫的變化情況。在學習降水分布時,利用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學的題目,學生自己就能夠找出,再相互說明所找的內容,記憶住重點知識,進一步上黑板前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體現了我市提出的學生自學能會的不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處:
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的不到位,又沒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出現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冷場現象。
三、反思: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課改以來,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
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鑒于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到所有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師生地位的變化。課改以來,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發,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敢爭論,敢于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篇八
《去年的樹》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的真摯情誼。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我確立了兩個重要教學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小鳥和大樹之間深厚的友誼,初步體會到誠信的可貴。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動感人的文字和聲調煽動著學生的情緒,為了更好地體會每一個主角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十分必要的。我明白,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而要想讀好課文,首先就要讓學生走進課文中的種種主角,體會每一個主角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初始,我就逐步引導課文中小鳥的三次問話的語氣,讓學生們體會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舍,小鳥尋找時的焦急與艱辛,越來越明朗。這樣,漸漸的,孩子們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
課堂教學的高潮我設計在小鳥應對著燈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那里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卻給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那里既是情感的暴發點,更是情動辭發指導學生練筆的訓練點。最終我還在那里安排了一個想象說話的環節,語文課堂應是聽說讀相結合的。學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兩個教學目標比較切實地完成了。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課文中的詞句,并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的種種情感。但課后,我仔細想了想,認為今后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反思如下:
1、重視整體把握和時間的安排:
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會有意識的,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資料的順利完成。
2、重視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本事并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夠提升起來的,這些既要包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包括平時的積累,所以,以后我還要更加關注學生的讀書情景。
3、注重評價語的豐富和激勵作用。作為新教師,我的課堂評價語還是相對匱乏的,要盡量預設好學生的回答與提問,并想好評價語。長此以往,評價語定會豐富而有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