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一
之前已經(jīng)看過《相約星期二》的同名電影,書和電影的內(nèi)容和講述方式都相差不大。個人認為領(lǐng)悟能力夠的話,選其中一種看就行了。
本書選材是相當?shù)暮门c難得,難怪余秋雨也會愿意為書寫序。簡單地說,故事寫的是一位臨終老人為一位迷茫青年上了14堂人生課,直到去世,課程在每個周二上,內(nèi)容包括家庭、愛情、死亡等人生主題,每個話題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構(gòu)成。略為可惜的是,老人病得嚴重,他們每次談話的時間都不長,話題很大,所以也只能點到即止了,不過也是,十分鐘把死亡話題講透談何容易?!對人生話題有興趣的,可以將這本書/影片作為一個引子,如果要深入探討,恐怕要找更多的學(xué)習(xí)素材。
從目錄來看,整本書經(jīng)過了精心的編排像極了課堂大綱,有課程框架、有老師、有學(xué)生、有教室地點,以及課程安排每個星期二上課。這種編輯方式還是頗適合本書內(nèi)容的。
說回正題,關(guān)于人生話題。里面提到有幾個觀點對我頗有啟發(fā)。
關(guān)于自憐
不得不說,本書寫到的莫里老教授的心態(tài)實在太健康了!死到臨頭,他還能拿生命開玩笑,還很幽默,很坦然,這是非常難得的。作為一個得了重病的人,他沒有抱怨,而是想著怎么能為這個社會再做點貢獻,自己都顧不得,他還想著遠方正在受難的陌生人他還每天看新聞,看到一些災(zāi)難之類,會為陌生人流淚,這種情懷、胸懷不得不讓人佩服。他沒有絕望,雖然病得很重,依然安于天命,沒有羨慕他人,而是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他知道自己曾經(jīng)也年輕過,沒必要羨慕他人,而且老也有老的好處,那些經(jīng)驗和智慧不是未經(jīng)風雨的年輕人可以得到的。之前我還擔心自己老了怎么辦,其實也沒怎么辦,我還可以很好,因為我會好好生活,我會有自己的獨特經(jīng)歷,我會把我的經(jīng)驗傳給下一代人,我到時依然會有能力為社會做貢獻。前不久看電視節(jié)目有看到,一位退休老人,自己有拍攝愛好,退休后,他自己制作影片,組織老人院里的老人觀看,豐富他們的生活。這不也是一種貢獻嗎?我也會錄像,也有這方面天賦,現(xiàn)在及以后退休了,我也可以做類似的事情,用自己的眼光去記錄世界。我相信人生由頭到尾,每個階段都可以很精彩!
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現(xiàn)在社會很多元,媒體給我們灌輸了很多不同觀念,這就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學(xué)會篩選,不是所有人都需要lv愛瑪仕、需要享受跟總統(tǒng)共餐,當然總統(tǒng)的老婆除外,至于對于我們這些大部分的普通人,這些物質(zhì)與榮譽其實意義不大。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庸庸,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chuàng)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按照世俗標準生活,很容易讓自己迷失自我,像余秋雨在序言里所是我們還是得審視一下自己:難得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嗎?然后建立的文化。
接受愛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xué)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前半句很好理解,后半句我也是看著故事才似懂非懂了。或許接受他人的愛,有時會讓我們覺得難為情,像欠著別人似的,但在處于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像莫里自己不能自理生活,那么享受別人的幫助(并懂得感恩),那是一種雙贏的事。愛,應(yīng)該是一種普遍存在,不要讓愛變成負擔和壓力,施愛和受愛同樣讓人享受。我就很樂意去幫助人,雖然我的境界不高,只要對手能心存感恩,不用其他回報,我依然很樂意去幫助他人,如果對方還是個幽默體貼的人的話,我想我會對幫助他/她充滿期待。先接受,再超脫。用心完完全全地投入感情,然后再走出來。
最后,我要摘錄一段莫里老人的話:
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一種愛的關(guān)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沒有給予你這種東西。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xué)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給予他們你應(yīng)該給予的東西。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qū),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chuàng)造。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二
“每一天晚上,當我睡著時,我便死了。第二天早晨,當我醒了時,我又復(fù)活了。”
——圣雄甘地
最后發(fā)現(xiàn),原來泣不成聲也是種幸運,它讓我們不再忽視周圍的世界。莫里最喜愛的詩人w·h·奧登說:相愛或者死亡。若要使生活有好處,需要愛。
如果我們不幸福,無疑是親手為生命鍍上悲色。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癥有前因后果。鐵鎖易解,心獄難釋,既然死亡必定回來,何必逃避這樣的恐懼卻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莫里用余生上的這門課,一向在告訴我們,就應(yīng)勇敢應(yīng)對衰老,應(yīng)對死亡,應(yīng)對人生。
合上書,仿佛一片澄明月色關(guān)照著內(nèi)心,我已不虛此行。
認真飄過世界,歲月盈手時,瑣碎與呻吟必是了無蹤跡,愛卻留存。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三
這是一本關(guān)于死亡旅程的書籍。
這是一本叩問人類內(nèi)心的書籍。
在經(jīng)濟學(xué)中,將貨物的出售,稱為“最驚心動魄的跳躍”。因為商品中凝聚著生產(chǎn)者的勞動價值。這一價值是否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則必須通過其出售成功來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學(xué)中的認識,其實也回答了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永遠都需要社會對他付出的認可。
每一個人都需要獲得他人的贊賞。
在今天高度物質(zhì)化的世界中,人們逐漸將自己的付出簡單地歸結(jié)為物質(zhì)化的生產(chǎn)。將成功簡單地定義為工作中取得令人嘆為觀止的業(yè)績。而莫里通過他的言行,告訴我們:工作并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也完全沒有必要將自己擱置在無謂的瑣事之中。我們的生活,有著更重要的東西需要我們?nèi)チ粢狻覀兊募胰恕⑴笥岩约罢J識或者不認識的身邊人。
人不僅是物質(zhì)的人,同時也是精神的人。當在完成衣食之需后,每一個人都需要獲得感情的體驗,并且這種體現(xiàn)相較與工作的成就感而言,是更為長久的。工作會離我們而去,但是家人、朋友、關(guān)心我們的人卻難以割舍。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四
這里講的是一個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xué)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cè)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惡病纏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門陪伴著老師,聆聽他最后的教導(dǎo),并在他死后將老師的教導(dǎo)匯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矚目的文集,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還著寫了一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說《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對于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jīng)歷則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不僅震撼著作者,也憑借著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yè)的奇跡。
讀這本書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爭了很久。畢竟因為書的封套上那么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余秋雨推薦”,于是,很怕這本書會像余先生的書一樣,讓人深感是那樣的正經(jīng),那樣的正襟危坐。還好,對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關(guān)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總會有吸引人的地方,總會讓我明白到人生的意義,總會讓我深感其所表達的內(nèi)涵之處。
一位身患絕癥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么?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并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個,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yīng)該盡情體會個中滋味,細細品嘗后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脫……也許這些并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后,你才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nèi)匀辉谶@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斗志昂揚地生活著。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nèi)心,也思索著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lián)絡(luò)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瞇一瞇眼睛,想離開現(xiàn)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guān)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說“當你學(xué)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xué)會了怎樣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種所謂的程度才是我們?nèi)松^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體味人生,難道就不是一種很好的追求嗎?看完這本書,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我們將會得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相約星期二”吧。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五
曾聽說,有一本叫做《相約星期二》的書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我慕名看了這本書。沒想到,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其實很簡單,作者米奇,像許許多多有事業(yè)心的人一樣,努力工作,拼命賺錢,逐漸在對金錢的欲望中迷失了自己,直到他遇見了大學(xué)里的教師,已身患絕癥的莫里,兩人相約于星期二,共同繼續(xù)從前的課程。
我不知道怎樣形容我的感受,我只是覺得在看多了江湖中的恩愛情仇,催淚彈似的偶像書籍后,這本書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我開始明白了這本書為什么如此受歡迎。因為現(xiàn)實社會有時候太浮躁了,人們都在忙碌、彷徨,為功名利祿而奔波,忽略了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感受,所以內(nèi)心空虛卻又不知道為什么,而莫里的生活恰巧填補了他內(nèi)心的空擋,所以莫里與他的人生觀,就開始被人們接受和喜愛了。
而且,莫里也給我們帶來了對生命的反思,真正的智者不僅僅勇往直前,還要不時停下腳步,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反思一下從前的生活。莫里也說,很多人在忙著工作,他們有了錢、房子、車,可是他們在精神上卻一貧如洗。
書的高潮以莫里的去世而結(jié)束,人雖然已去,而話語猶存,這本書讓我知道怎樣在平凡中尋找快樂,讓我知道如何在繽紛的世界里永遠保持一顆純潔而寧靜的心。
莫里已去,但我知道他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我想,我會用自己的一生去學(xué)習(xí)、去感受。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六
作者,我們權(quán)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于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采訪,嘉賓是他的大學(xué)老師,社會心理學(xué)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畢業(yè)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jīng)患了肌萎縮癥(ais),一種不治之癥,莫名的沖動驅(qū)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會應(yīng)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后,課程學(xué)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xué)、就業(yè)、升職、結(jié)婚、生子、創(chuàng)業(yè)、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需要,大多數(shù)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yè)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復(fù)地對別人這么說——別人又反復(fù)地對我們這么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shù)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jīng)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別人,也是放飛自己。
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對它們,我們該怎么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就是教授死亡前設(shè)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后一堂課,他希望學(xué)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么問題盡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恩師說:“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yè)……”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可以這樣的詩意。
假設(shè)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shè)想的:“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zhì)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斗,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tài)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xiàn)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xí)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jīng)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yīng)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七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他和朋友散步,去華盛頓廣場的教堂跳舞自娛。他還制定了一個名叫綠屋的計劃,為貧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療。他博覽群書為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nèi)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yè)的學(xué)生保持聯(lián)系,給遠方的朋友寫信。他情愿花時間去享享口福和賞玩自然,而從不浪費在電視喜劇或周末電影上。他建立了一種人類活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這一模式充實著他的生活。這個人就是《相約星期二》里面的莫里。
在《相約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歡莫里的人生觀,他將自己的人生過得簡單又充實,平凡而偉大。這正是我們所倡導(dǎo)的健康生活狀態(tài)。
我非常認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細細想來,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帶給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帶給我的溫暖;享受朋友帶給我的歡笑;享受知識帶給我的內(nèi)涵;享受寧靜帶給我的心靈凈化;而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錯出現(xiàn),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愜意啊!
莫里還說:“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chuàng)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其實我也已經(jīng)無法再把他的語言放大或解釋或闡述一遍了,因為我覺得莫里他講得已經(jīng)夠透徹,夠清晰明白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這么去做吧!去愛身邊的人和物。
莫里還如是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xué)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如何施愛于人我就不多說,重點想說下接受愛,其實學(xué)會接受愛也是一種美德。學(xué)會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關(guān)心,接受他人的贊美,接受他人的幫助。然后將你接受的關(guān)心、贊美、幫助等等轉(zhuǎn)贈給更多的人,于是我們說,只有學(xué)會接受別人的愛,才會懂得如何愛別人。那么,請給你的心開一扇窗吧!
書中莫里問了一連串的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該去關(guān)心他人還是關(guān)心自己的心靈世界?該恢復(fù)傳統(tǒng)的價值觀還是擯棄傳統(tǒng)?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淡泊?該說不還是該去做?這此問題因各價值觀不同而各異,我個人認為怎么樣都好,關(guān)鍵是你在這條路上,是否收獲幸福。讓我們也帶著這些問題,去追求我們的幸福人生吧!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八
《相約星期二》是一本由美國人米奇·阿爾姆講述一位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的哲理書。社會學(xué)教授莫里·施瓦茨患了盧·格里克氏不治之癥,患病后莫里老人偶遇從事記者工作的學(xué)生米奇,于是師生二人相約每周星期二談?wù)撊松形颍先说脑岫Y成為了最后的一課。
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莫里老人以一種正在經(jīng)歷死亡的體驗對衰老、疾病、死亡這樣詮釋道:“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了它,哪還會有幸福?”“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覺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
那么,就在自然的懷抱里講和吧。”面對生活,我們應(yīng)以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改變我們所能改變的,接受我們所不能改變的。當莫里老人幾乎喪失自理能力,不能再跳舞、游泳、洗澡、行走,連上廁所都需要人幫助,自己的隱私迫不得已暴露在外人面前時,這情景讓人頓生憐憫之心,但老人卻表現(xiàn)出一種神奇的寧靜。他會把這一切當作一種享受,會閉上眼睛陶醉其中,仿佛重新回到了嬰兒期。豁達、平和、順其自然,以“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真正做到“與生活講和”。
在星期二的人生課程中,老人反復(fù)涉及的另一主題是“愛”。人人都需要愛,愛既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也包括對不熟知的人與事物的博愛之情。
總之,愛永遠是藝術(shù)和生活中的主旋律。“錢無法替代溫情,權(quán)力也無法替代溫情。”“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當我們不斷地施加愛,創(chuàng)造愛時,我們將活著,活在所有我們關(guān)懷過,撫慰過的人們的心中。莫里老人盡管處于生命的邊緣,卻依舊堅持收聽廣播,關(guān)愛他人,為他人的不幸遭遇憐憫、落淚;同時老人向聽眾展示自己的生死觀,鼓勵著很多和病痛作斗爭的人們。
一切生活中的遺憾與悔恨,都將在老人愛的心田中化解,莫里老人“與生活講和”,笑對生活,快樂地活著,哪怕只剩下一分一秒。即使他在治療中,讓學(xué)生米奇把他肺部的毒物拍打出來,老人也不忘幽默一下,“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米奇道:“誰叫你在大學(xué)二年級時給我一個b!”再來一下重的!老人道:“嗯?我……什么時候……給過你……b?”這種孩童似的純真,這種智慧的幽默,這種輕松和諧的氛圍與老人平靜、健康的心態(tài)是密不可分的。
老人隨和、自如的表現(xiàn)讓人早已將死亡拋到九霄云外,而且老人依舊沒忘記自己想做的事、想過的生活。生活中沒有“來不及”這個詞。他直到說再見的那一天還在改變自己。當他參加了一個人的葬禮,聽到其家人對逝者的悼詞時,他覺得太可惜了,人已經(jīng)死了,聽不到家人的那番肺腑之言,他毅然決定給自己辦一個“活人葬禮”。當他聽到家人的真情表白時,淚水與歡笑夾雜其間,耐人尋味。
《相約星期二》一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超脫、豁達、平淡、博愛、寬容、坦蕩的心境與健康的心態(tài),將時常縈繞在我的腦間,督促我努力去過一種積極、健康、有意義的生活。“與生活講和”,人間有愛,不管多忙,不管多累,抽點時間,努力經(jīng)營并珍惜圍繞在你身邊的每一份情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