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通用8篇)

最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通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16 02:11:03
最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通用8篇)
時間:2023-10-16 02:11:03     小編:溫柔雨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一

人物事跡

63歲,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2000年,在云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貧困問題。2008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學校建校12年以來,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

頒獎辭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適用話題

教育強國,改變命運,甘于奉獻,關愛女性,人生價值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二

2000年,在云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貧困問題。

2007年,張桂梅成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眾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2008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學校建校12年以來,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余種疾病。張桂梅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后能為社會做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在頒獎現場,因為關節痛,張桂梅的手上貼滿膏藥;早上要吃十多種藥,中午吃五種藥……主持人白巖松說:“大姐這是在拼命啊”。張桂梅說:“拼就拼一點吧,現在是當媽的感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三

張定宇:

現在回頭去看去年,壯烈但是也很平常,它就是我們的一個工作,它是你應盡的`這份職責。

《感動中國》頒獎辭

步履蹣跚與時間賽跑

只想為患者多贏一秒

身患絕癥與新冠周旋

顧不上親人已經淪陷

這一戰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間

那一晚歌聲飄蕩在城市上空

我們用血肉筑成新的長城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張定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四

人物事跡

萬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對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婦。他們年過六旬,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附近經營一間露天廚房。從2003年起,這里也是一間共享“抗癌廚房”。萬熊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讓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伙感受到家的溫暖。

頒獎辭

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氳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

適用話題

樂觀向上,助人濟世,對抗病魔,人情溫暖,陪伴相守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五

黃文秀,女,壯族,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巴別鄉德愛村多柳屯人,2016屆廣西定向選調生、北京師范大學法學碩士。本科就讀于山西省長治學院。生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副科長、派駐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26日,黃文秀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

黃文秀是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哲學院碩士畢業生,面對精彩的世界,這個從山村走出來的女孩作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選擇,她決定回到家鄉支援建設,2018年擔任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親身患重病,重重壓力之下,黃文秀總是樂觀開朗、積極向上。

從進村開始,黃文秀就努力融入當地生活,挨家挨戶走訪,學會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時間,她幫村里引進了砂糖橘種植技術,教村民做電商;協調給每個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黃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88戶,村集體經濟項目收入翻倍。

黃文秀駐村筆記中寫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樂。”2019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遭遇突發山洪不幸遇難,年僅30歲。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六

作為中國短跑第一人蘇炳添,現年31歲的蘇炳添(2023年8月29日馬上年滿32歲),雖然在許多人看來他已經度過了自己的巔峰年齡,但是在之前完畢的2023年中國田徑分區邀請賽上,蘇炳添卻跑出了出人意料的9秒98,以肯定優勢拿到了第一名,領先其次名的謝震業足足有0.18秒,足以證明蘇炳添的實力有多強,逆風的狀況下蘇炳添都能跑出這樣精彩的成績,那么換成順風,他的成績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提升!

蘇炳添做到了!亞洲“飛人”蘇炳添憑借著自己強悍的實力向全世界呈現了中國速度,國人為之傲慢。

奧運會是一項家喻戶曉的'大型的受人歡送的活動,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100多年來,奧運會在連續,奧運精神也流傳至今,就像奧運圣火的火焰熊熊燃燒,生生不息,而世人的身上也都散發著拼搏的芳香。這次,我的思想主題則只有十六個字:“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礫志拼搏,走向勝利。”

1928年奧運會之前的四個月,貝蒂·羅賓遜才第一次參與競賽。她在自己的第一個室外競賽中便制造了100米的世界紀錄。100米跑正是在1928年成為奧運會歷史上首個女子徑賽工程的,羅賓遜以半米的優勢贏得決賽,而那只是她第四次參與競賽。她還得到了一塊4×100米接力的銀牌。三年之后,羅賓遜在一次飛機失事事故中嚴峻受傷。第一個發覺她的人還以為她已經死了,將她裝在汽車后備箱里直接送到了殯儀館。整整七個星期,羅賓遜處于昏迷狀態;隨后的兩年,她不能正常走路……但是,她活了下來。羅賓遜仍想重返短跑賽場,但是她的膝蓋再也不能完全彎曲了,所以她無法再實行蹲踞式起跑的姿態。但是,她還能跑接力!1936年,貝蒂·羅賓遜作為美國4×100米接力隊的一員贏得了她的其次塊奧運會金牌。

然而,并非每一位奧運運動員都能獲得獎牌。奧運史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金牌的閃光,更多的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奧運精神:阿克瓦利,這位坦桑尼亞馬拉松選手,當他帶著傷痛最終一個跑過終點線時,整整花了3個半小時。在他們心中,祖國的榮譽高于一切。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奧運精神,什么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七

(于敏,中國科學院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195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開始參與科學家錢三強組織的氫彈技術理論探索。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難,自主研發,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制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成為中國氫彈研制中的關鍵人物。從20世紀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學者一起倡導、推動加快我國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并將它列入我國高技術發展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國防科技的進步。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此后30年一直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獵鷹”

西日甫江,男,38歲,維吾爾族,新疆和田地區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的一名公安民警,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讀書期間,木拉提就多次參與警方的反恐行動,擔當臥底和翻譯。從警14年來,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終堅持戰斗在打擊暴恐犯罪活動第一線,用熱血和行動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被當地群眾譽為大漠“獵鷹”(維吾爾語的尊稱,傳說中老百姓的守護者)。

2015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伙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襲擊。秘密偵查發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布置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于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后,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巨繁重和復雜危險的維穩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

戰友的犧牲、親人的牽掛讓木拉提更加堅定。他說,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個未來。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新疆。

師昌緒:光耀人間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50年代開始,師昌緒為爭取回國,進行了長期斗爭。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 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并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展規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

他時常說,他已經90多歲了,還有兩件事需要盡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為科普事業多做事。中國的科普工作還沒有完善,大眾需要更多的科學知識。二是希望在大飛機工程材料科學方面做點事。只要材料不過關,他決不罷休。

2015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聞訊委托工作人員打電話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親屬表示慰問。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他最常說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朱敏才、孫麗娜:老驥伏櫪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孫麗娜,女,退休高級教師。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5年兩夫婦扎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

生在貴州黃平,長在貴陽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鄉師資嚴重缺乏,退休后放棄在北京悠閑自在的生活,去山區義務支教。盡管已經古稀之年,但他們表示:“只要我們還能動,就希望在這里繼續教下去,讓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樣,能大聲流利地說好英語、學好英語”。 山區洗澡難、買菜難、乘車難、看病就醫難,各方面都極不方便。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個口罩才能睡覺。因為長時間在山區生活,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現在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檢查身體時還發現體內重金屬超標。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帶給孩子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他們義務執教不拿一份報酬,在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的同時,還在積極為學校建電腦教室、修學生食堂四處聯系爭取支持和幫助。夫婦兩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系山區的孩子,為他們捐來了20臺電腦。孫麗娜還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給她和丈夫的10萬元獎金轉贈給了學校,用于建電腦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朱曉暉:最孝女兒

朱曉暉,女,黑龍江綏芬河市民。

朱曉暉的父親在2002年患彌漫性腦梗塞,從此癱瘓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為了更好的照顧父親,朱曉暉辭掉了在報社的工作。為了給父親治病,她不但賣了房還欠下一身債務。因為不堪重負,朱曉暉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區的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曉暉曾是一位有才氣的詩人,詩歌在全國獲得過很多獎。父親生病前,她喜愛讀詩、寫詩;而現在她看得更多的是醫學護理和養生方面的書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癱瘓的毛病,腿腳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曉暉幾乎每天都要給他擦洗身體。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老人臥床12年都沒有得過褥瘡。但常年的操勞,使得才41歲的她早已滿頭白發。

境艱苦,但朱曉暉一直努力讓父親生活的更舒適些。老人因為心疼女兒,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顧父親的起居外,朱曉暉在周末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三四個“債主”的孩子補習。對于別人的幫助,朱曉暉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動把愛和善意傳遞給更多人。

張紀清:大愛深沉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15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5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隴海大院:愛意滿園

鄭州市二七社區有個和諧的老院落,隴海大院。

二七區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農場插隊時,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隨后,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1983年,家里的頂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親患結腸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15年,父親患上老年癡呆;2015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繼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當不幸開始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就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形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洗澡、理發、上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

年夜飯到高新海家吃,這個傳統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說:“不光是年夜飯,遇到世界杯、歐洲杯等大賽時,我家也是鄰居們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實,我知道,鄰居們就是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說說話。”如今,高新海學會了騎電動三輪車,他用這輛三輪車免費接送社區趕著去辦急事的人,誰著急上班,誰趕著去火車站,誰要去醫院看病,高新海聞訊會立馬趕到。

隴海大院的故事在當地群眾中反響強烈,2015年榮登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榮獲2015年河南“十大愛心集體”、2011鄭州市“首屆慈孝集體”、2012年“感動鄭州”愛心集體,2015年該事跡被翻拍成電影《好好的活著》。

肖卿福:不懼麻風

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

肖卿福自1974年從衛校畢業后,走上麻風病防治的崗位。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復發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他在盡心盡力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的同時,還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麻防科普知識,到全縣各醫療單位進行皮防知識講座近百次。

說到麻風病,許多人都會望而生畏,肖卿福卻和麻風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縣黃麟鄉安背康復村正是一個麻風村,醫療條件相對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當醫生又要當護理員,不管是看病還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個人在做。他為病人打針、敷藥、清洗潰爛的傷口,護理眼、手腳畸殘的病人,給他們喂飯、喂水、抹身子,將救治麻風病人之責時時記在心上,從沒有過任何埋怨。

“當好麻風病醫生,比當好其他醫生確實更難。麻風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選擇了當醫生,不管怎么樣就是要為病人服務。”肖卿福這樣說過。現如今66歲的肖卿福,仍然還在麻風病防治一線奮斗著。2015,肖卿福是全省麻防專業技術學科的帶頭人,先后榮獲全國麻風戰線突出貢獻獎——“馬海德獎”“全省麻風病防治先進個人”。

趙久富:心有清泉

趙久富,男,60歲,湖北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

2015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余嘴村成為被定為當地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村支書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告別80歲高堂,認真細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領61戶村民搬遷到團風鎮移民新村。

2015年,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正式通水。此時,南水北調移民第一村十堰鄖縣余嘴村支書趙久富帶領著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來,大家也都找到比過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調一期移民開始時,七歲的趙久富跟隨父母搬遷到了余嘴村,2015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責任人。這里有61戶要外遷到千里之外的黃岡。家園難舍,故土難離,移民工作最難張嘴。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遷的標準,趙久富可以選擇留下,但他還是主動選擇了外遷黃岡。趙久富80多歲的父母親決定不跟兒子外遷到黃岡,但他們支持兒子帶頭外遷。

村支書帶頭外遷,61戶村民陸續簽了搬遷協議,2015年的4月30日,移民搬遷對隊伍就要出發了,家家戶戶開始收拾家當裝車。趙久富黨旗掛在了自家外墻上,這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第26個年頭,也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最后一天。趙久富的母親拄著拐杖步行了5公里,來到了移民現場。母-子遙望,趙久富不敢流淚,怕耽誤了移民的行程。

2015年,余嘴村變成蓄滿清水的庫區。而移民們在趙久富的帶領下,在新的家園也走上了致富路。

陶艷波:同桌媽媽

陶艷波,48歲,女。

48歲的陶艷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

做兒子的老師、陪讀。

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發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這給了陶艷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擊。

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們走過了很多地方,但醫生的結論始終讓他們失望。很多人勸陶艷波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但是陶艷波沒有放棄。為了兒子,她專門從老家黑龍江到北京去學習唇語,然后一點點地教兒子說話、識字。

陶艷波堅持讓兒子上正常學校,為此她做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就這樣,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學習。陶艷波就是兒子的耳朵,就是兒子的向導。楊乃彬的老師、同學也都為這對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條件。經過不斷練習,楊乃彬也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楊乃彬已經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專業的學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所有幫助他們的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八

萬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對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婦。他們年過六旬,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附近經營一間露天廚房。從2003年起,這里也是一間共享“抗癌廚房”。

最初,老兩口在腫瘤醫院旁的小巷里經營油條攤位。每當收攤時,總有患者家屬前來借鍋灶炒菜,夫婦倆從不拒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求助,萬佐成和妻子就買了10多套廚具和煤球爐,多的時候,一天有近三百人來炒菜。因為設備大家共用,所以這個廚房被親切地稱為“抗癌廚房”。

為了讓“抗癌廚房”能維持下去,萬佐成夫婦開始收一點成本錢,炒菜收0.5元,后來,煤球漲價、電費漲價,二人難以支撐,炒1個菜就收1元,維持收支平衡。每年過年期間,廚房免費使用。

萬熊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讓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伙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這間廚房的墻上,密密麻麻寫滿了電話號碼。這些都是使用廚房的患者家屬留下的,他們為了表達感謝,邀請老兩口將來到自己家中作客。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视| 欧美肥胖老女人 |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 免费国产a|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 日韩高清成人毛片不卡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 天天操天天爽天天射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 99在线国产视频 | 欧美性v视频播放 | 亚洲视频高清 |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 色好吊 | 国产日韩不卡免费精品视频 |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精品95 | 欧美福利片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一级高清淫日本片 | 久久精品国产国产精品四凭 | 99精品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 精品看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制服丝袜在线 | 免费特黄视频 | 欧美无内丝袜大尺度福利写真 | xxxx性欧美hd| 日日日日日 | 黄色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 中国成熟xxx视频 | 被窝国产理论一二三影院 | 欧美成网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牛牛影视 | 日本在线不卡免 | 男女午夜爽爽大片免费 | 欧美一区亚洲二区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 18女人毛片水真多免费 | 一级毛片不收费 | cao美女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