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普陀山導游詞篇一
紫竹林位于普陀山東南端,和洛迦山隔海相望。人們常說的“紫竹林”不是一片紫色的竹子,而是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等景點。這里是觀音在普陀山最早的道場,也有許多人沖著“不肯去觀音”的傳說來此參訪。
由停車場進入景區,遇路口直走是南海觀音和觀音跳,往左走到盡頭便是紫竹林禪院。紫竹林禪院的山門和天王殿合二為一,造型很獨特。天王殿正中的大門上聳出一門樓便成了山門的牌樓,門額上題寫的“補袒紫竹林”是康有為的親筆。寺院規模不大,主要建筑為圓通寶殿,里面供奉著紫竹觀音坐像,可以在此祈福。此外,寺內的細節之處還有不少名家題寫的匾額、對聯,禪意濃厚,值得細細瀏覽。
出紫竹林禪院大門,沿著對面的小路往海邊走,即是著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和潮音洞。在路上遠遠就能看到不肯去觀音院前面的觀海亭。寺院并不大,原來的古庵早已消失了,如今的建筑都是新建的,但這里是整個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是供佛之始,因此也是普陀山不能不游的地方。
不肯去觀音院對面有潮音洞,半浸在海中的洞穴日夜吞吐著海潮,聲若雷鳴。在此賞海景,遠眺對面的洛迦山如一尊臥在海上的大佛,景色很美。傳說這里曾是觀音菩薩顯靈的地方,因此善男信女們更愿意把這潮聲看作菩薩的講法聲,讓潮音洞多了幾分神秘色彩。
這附近還有一塊碑,刻著“禁止舍身燃指處”,說的是以前許多信徒來到這里,在潮音洞邊跳洞舍身,或者在不肯去觀音院前燃指,以為這樣做就能早得正果,于是當地的督軍在此立了這塊碑?,F在早已沒人在此“舍身燃指”,而這段歷史成了導游津津樂道的故事,碑刻則成了游人留影的標志。
游完紫竹林,步行即可到更南面朝拜33米高的南海觀音像。此外,這里離碼頭很近,走回碼頭,順路還可游覽南天門和碼頭附近的景點。
普陀山導游詞篇二
普陀山紫竹林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山中巖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后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后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于紫竹林中。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紫竹林景區(包括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紫竹林)
不肯去觀音院據歷代山志記載,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20xx年),日僧慧鍔從五臺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面受阻,以為菩薩不愿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景區內、龍灣之麓,距停車場僅200米?!俺币舳础边@個名稱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聲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濤不絕,聲如觀音講經說法,又如千僧誦經,妙響洗塵,故名。潮音洞為山石裂隙所成,從崖至腳高數十米,半浸于海中。洞有二門,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馳入洞,浪石相激,聲如轟雷。漲潮時倚巖俯視,仿若蛟騰足下,險怪百出,聲若雷鳴;晴天時洞內七彩霓虹閃現,蔚為奇觀。是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石崖上刻有“潮音洞”三大字,系清康熙帝手書。傳說此處原來題字為“現身處”,古代信徒們叩求觀音大士現身者多在此膜拜。據記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圣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菩薩現身賜福,其中常有人在此跳海舍身,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曾有人在此燃指,以求菩薩靈驗。到明代時明令禁止在此跳海燃指,明萬歷年間參將董永燧在此建“莫捨(舍)身”亭以戒舍身燃指者;都督李分、參將陳九恩豎“禁止捨身燃指”碑于亭中,現在亭已毀壞,碑猶在。
音洞左側上方的巖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處舊名“甘露潭”,山民稱“慧泉”,佛家信眾常在此祈求圣水以療眼疾。據說明正德年間,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療眼疾,得以康復,遂改名為“光明池”。潮音洞旁還有一小洞,名善財龍女洞,相傳是觀音身邊的善財、龍女所居之處。
普陀山導游詞篇三
親愛的各位旅客:
大家好!
我們來到的地方是著名的普陀山,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成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擁有“海佛天國”“南海圣境”之稱。大家在游覽的時候不要亂扔垃圾喲!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嘿嘿,名字是不是很奇怪呢?但是,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地問:“寺廟的大門關著,是怎么回事呢?”這里就有一個故事:乾隆裝作平民來普陀山游玩,晚上想進普濟寺,要求把門的小和尚打開門,小和尚拒絕,他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鼻]辦法,自豪從旁邊的側門進去。回宮以后,乾隆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普濟寺的大門不能打開。就持續到了現在,只有國家領導來才能打開普陀山導游詞普陀山導游詞。
旅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雨寺,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進入法雨寺,就可以看到九龍壁,九龍壁是用六七十塊優質青石組成的,是一個了不得的工藝。
各位旅客,普陀山之旅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歡。
普陀山導游詞篇四
當您看到眼前的這片茂密的紫竹以及同樣為紫色的石頭時,我們就來到紫竹林景區了,您也許覺得"紫竹林"這個名氣非常耳熟吧?看過《西游記》的朋友應該都記得,紫竹林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好幾次遇到危難,孫悟空都是翻筋斗到南海紫竹林求助的觀音大士。
紫竹林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紫竹林禪院,因為建在海邊,濤聲陣陣,所以最初也叫"聽潮庵",民國八年即公元1919年,康有為為這里題寫了"紫竹林禪院"的匾額,禪院內供奉著"紫竹觀音"坐像,是普陀山重要的歷史文化景點之一。
往海邊走,您可以看到前面的一塊石碑上,刻著"",是明代萬歷年間官府所設。
原來,過去許多善男信女到普陀山朝拜時,為表虔誠,在自己的手指上纏上棉花,沾上燭油點燃,作為香燭,希望能求見觀音現身,引渡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明朝駐當地的一位督軍覺得這種做法有違佛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本意,便頒令禁止并立此碑,言明如果再有人這樣做,就一定要緝辦。
從此,這種風氣才慢慢被禁止下來。
隨著歷史的變遷,石碑上的裂紋隨處可見,碑文也有些殘缺不全了。
石碑旁邊有一堵黃色矮墻圍著三間樸質的佛堂,這就是普陀山著名的"不肯去觀音院",相傳在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乘船歸國,經過普陀蓮花洋的時候,突然風浪大作,船不能通行,此時慧鍔省悟到,可能是觀音菩薩不肯離開中國故土去日本。
于是他祈禱說,如是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處建廟供奉。
船在普陀山下平安靠岸后,慧鍔與島上居民便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這也就是普陀山作為觀音道場的來歷。
潮音洞 各位團友?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巖石旁刻著“潮音洞”三個字。
它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御賜的?相傳這是菩薩現身的地方。
洛迦山 各位團友請朝東面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地躺在蓮花洋上面?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
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樣立在那里?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
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涌?古時有朝拜者須經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說。
普陀山導游詞篇五
大家好!
我很榮幸能當你們的導游,我叫陸雨瑩,大家可以叫我陸導?,F在我們去游覽普陀山,我首先介紹一下普陀山的概況。
普陀山是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與舟山沈家門是隔海相望。還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海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在2007年5月8日,被舟山市風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在唐大中元年,有個梵僧來藹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日本和尚慧鍔大師到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到了舟山的蓮花洋,船觸礁,他認為是觀音菩薩不肯東渡,于是就把觀音圣像留在普陀山的潮音洞側奉,于是有了島上的第一座寺廟----“不肯去觀音”。鼎盛時期,有三大寺廟,分布是普濟禪寺,慧濟禪寺,法雨寺,還有88座庵,4000多名僧侶,史稱“震睇一佛國”。
說到普濟禪寺我有個小故事。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游到普陀山??吹狡諠U寺大門緊閉,就對看門的小和尚說:“你把大門打開?!毙『蜕姓f:“不行,就是皇帝老兒來了,我也不開,這是本寺的規矩?!鼻』氐奖本┫铝艘粭l死令,普陀山的大門永遠不能開。據說乾隆下旨后,這大門只開了一次呢!
山上除了三大寺廟外,還有觀音銅像,紫竹林,梵音洞,西天尋十二大景區,它們有險峻,有的幽幻,有的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島上樹木茂盛,古樟遍,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國”之稱。全山百種以上樹木有66種,1221棵,其中有我國特有的珍惜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
各位游客,接下來的時間請大家自由活動觀音,海天佛國,島上有公交車往返大景點,下午四點我們在碼頭售票處集合。
普陀山導游詞篇六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
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
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里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
后來這里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模宏大,一時甲于東南。
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群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
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綾和石葫蘆。
坊內北側,樹有一塊石牌,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
據傳這是皇帝下達的圣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后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朝。
"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
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御碑亭,它建于雍正年間,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
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墻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著,怎么進去呢?"這里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
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
乾隆回宮后對此極為惱怒,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
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游客們就只能從旁邊的側門進入了。
經過供奉著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
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說法,于是也被稱為"活大殿"。
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著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
在中國,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據佛經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念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并前往拯救解脫,所以叫做"觀世音"。
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
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么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
于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身說法形象。
三十二應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
游覽完普濟寺的大小殿堂,您還可以到位于其東南的"多寶塔"看看。
多寶塔建于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從江南帶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華經》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
塔的外觀樸拙,穩重端莊,不像中國傳統的塔玲瓏小巧,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里邊供奉著全跏趺坐式佛像,屬于古代蒙古族統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極富元代風格。
據考察,這樣的塔在中國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洛陽龍門石窟,所以它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多寶塔東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海濱浴場百步沙,這里沙質純凈、灘形優美,浪花連綿不絕,時間充裕的話你不妨前去感受一番。
當您看到眼前的這片茂密的紫竹以及同樣為紫色的石頭時,我們就來到紫竹林景區了,您也許覺得"紫竹林"這個名氣非常耳熟吧?看過《西游記》的朋友應該都記得,紫竹林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好幾次遇到危難,孫悟空都是翻筋斗到南海紫竹林求助的觀音大士。
紫竹林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紫竹林禪院,因為建在海邊,濤聲陣陣,所以最初也叫"聽潮庵",民國八年即公元1919年,康有為為這里題寫了"紫竹林禪院"的匾額,禪院內供奉著"紫竹觀音"坐像,是普陀山重要的歷史文化景點之一。
往海邊走,您可以看到前面的一塊石碑上,刻著"",是明代萬歷年間官府所設。
原來,過去許多善男信女到普陀山朝拜時,為表虔誠,在自己的手指上纏上棉花,沾上燭油點燃,作為香燭,希望能求見觀音現身,引渡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明朝駐當地的一位督軍覺得這種做法有違佛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本意,便頒令禁止并立此碑,言明如果再有人這樣做,就一定要緝辦。
從此,這種風氣才慢慢被禁止下來。
隨著歷史的變遷,石碑上的裂紋隨處可見,碑文也有些殘缺不全了。
石碑旁邊有一堵黃色矮墻圍著三間樸質的佛堂,這就是普陀山著名的"不肯去觀音院",相傳在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乘船歸國,經過普陀蓮花洋的時候,突然風浪大作,船不能通行,此時慧鍔省悟到,可能是觀音菩薩不肯離開中國故土去日本。
于是他祈禱說,如是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處建廟供奉。
船在普陀山下平安靠岸后,慧鍔與島上居民便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這也就是普陀山作為觀音道場的來歷。
潮音洞 各位團友?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巖石旁刻著“潮音洞”三個字。
它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御賜的?相傳這是菩薩現身的地方。
洛迦山 各位團友請朝東面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地躺在蓮花洋上面?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
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樣立在那里?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
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涌?古時有朝拜者須經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說。
普陀山導游詞篇七
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稱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 之稱。 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后歷代皇帝撥幣累建,全盛時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達4000余人。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有人曾經對普陀山的美景作出這樣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銀濤金沙環繞著青翠的峰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圣地位,以及優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相信您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圣之旅了,現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游覽攻略,以及景點導游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
當您看到眼前的這片茂密的紫竹以及同樣為紫色的石頭時,我們就來到紫竹林景區了,您也許覺得"紫竹林"這個名氣非常耳熟吧?看過《西游記》的朋友應該都記得,紫竹林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好幾次遇到危難,孫悟空都是翻筋斗到南海紫竹林求助的觀音大士。
紫竹林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紫竹林禪院,因為建在海邊,濤聲陣陣,所以最初也叫"聽潮庵",民國八年即公元1919年,康有為為這里題寫了"紫竹林禪院"的匾額,禪院內供奉著"紫竹觀音"坐像,是普陀山重要的歷史文化景點之一。
往海邊走,您可以看到前面的一塊石碑上,刻著"",是明代萬歷年間官府所設。原來,過去許多善男信女到普陀山朝拜時,為表虔誠,在自己的手指上纏上棉花,沾上燭油點燃,作為香燭,希望能求見觀音現身,引渡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明朝駐當地的'一位督軍覺得這種做法有違佛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本意,便頒令禁止并立此碑,言明如果再有人這樣做,就一定要緝辦。從此,這種風氣才慢慢被禁止下來。隨著歷史的變遷,石碑上的裂紋隨處可見,碑文也有些殘缺不全了。
洛迦山 各位團友請朝東面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地躺在蓮花洋上面、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 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樣立在那里,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涌,古時有朝拜者須經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說。
普陀山導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爆F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的普陀山了。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稱為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于唐代。唐太宗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身。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公元967,趙匡胤派太監王貴來普陀山進香,并賜錦幡,首次開創朝廷到普陀進香。公元1080,朝廷賜予銀兩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的允許,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于是變成了佛教凈土。公元1214,朝廷賜錢修建圓通殿,并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六月,敕封寶陀觀音寺住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帶著國書到日本去弘揚佛教,與日本通好,從此,普陀山知名度日益遠播。清朝康熙皇帝賜“普濟群靈”額于前寺和“天花法雨”額于后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各由此而得。清末至抗日戰爭前夕,是普陀山佛教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銀濤金沙環繞著青翠的峰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圣地位,以及優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相信您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圣之旅了,現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游覽攻略,以及景點導游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
普陀山導游詞篇九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普陀山。我把普陀山的概況簡單介紹一下:普陀山位于杭州灣以東,舟山群島的東部,與我國著名漁業重鎮沈家門隔海相望,相距6.5海里。島呈菱形,南北長 8.6公里,東西寬3.5公里。
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主峰佛頂山海拔291米。島四周海岸曲折,西北部岸坡較陡,北部和東南部多沙灘。環島一周約33公里。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山上景物迷人,寺廟都建造在古樟叢中,素有“海天佛國”之稱。人們曾將桂林、杭州西湖和普陀山進行比較,認為:“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勝,則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的山海美景,可謂全國之最了。
相傳,普陀山是觀音修身得道處,山上寺廟眾多,至民國十三年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寺院建筑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共有4700多間殿宇、樓閣、廳堂,3000多僧侶。
在歷史上香火鼎盛時期,曾有詩描述“山當曲處皆藏寺,路遇窮時又遇僧?!彼略簾o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了。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觀音圣誕日,得道日和出家日的三大香會,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各位團友,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于唐代。唐大中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身。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日本有個叫慧鍔的僧人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船經普陀山海面時受阻,在潮音洞登岸,把佛像留在一個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從這時開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
公元967,趙匡胤派太監王貴來普陀山進香,并賜錦幡,首次開創朝廷到普陀進香。公元1080,朝廷賜予銀兩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
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的允許,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于是變成了佛教凈土。
公元1214,朝廷賜錢修建圓通殿,并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六月,敕封寶陀觀音寺住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帶著國書到日本去弘揚佛教,與日本通好,從此,普陀山知名度日益遠播。清朝康熙皇帝賜“普濟群靈”額于前寺和“天花法雨”額于后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各由此而得。
清末至抗日戰爭前夕,是普陀山佛教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
客運碼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客運碼頭,大家現在看到的是2002年新建的碼頭,可以說它是建得非常漂亮壯觀。但是普陀山原來的碼頭建于1981年。其實它最早的民間客運碼頭就在不遠處的短姑道頭,但一有風浪,船只就無法靠岸,交通相當不便,所以就建成了現在規模的碼頭。
它的航線主要通往上海、寧波、沈家門、定海、乍浦、岱山、福州、馬尾等。自1992年以來,該客運站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客運站、全國港口客運示范站和全國文明客運站稱號。
短姑道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普陀山最早的民間碼頭叫短姑道頭。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塊奇怪的石頭上刻著四個字:“短姑古跡”。在古文中“短”是“責備”的意思。那么為什么會叫這個名字呢?這里還有個故事。
相傳有姑嫂二人渡蓮花洋來朝山進香,船靠碼頭時,不巧小姑“天葵”來潮,她認為身子不潔,不敢下船進香,她的嫂嫂埋怨小姑無福理佛,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獨自進山拜佛去了。到了中午,潮水大漲,小船與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餓得發慌。
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拎著飯籃走到碼頭邊,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石塊來到小姑船,說是她嫂嫂托她捎來的米飯,便離船而去。
過了不久,她嫂子進香回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剛才拜佛時,發現蓮座上觀音大士的裙子濕了一片,心里馬上就明白了,原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做的善事。
后來因為嫂子曾在這里責備小姑,從此,姑嫂停船的地方被后人稱作“短姑道頭”,觀音大士給小姑送飯時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腳的石塊,稱為‘短姑圣跡’。
海岸牌坊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四柱三門的牌坊叫海岸牌坊,它位于短姑圣跡上方,建于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檐,氣勢雄偉,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五重匾額,是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
門柱上刻有楹聯:“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這些都是宣揚佛理的意思。
妙莊嚴路
各位團友,大家往前可以隱約看到一條石板小路,這條小路是自古以來從碼頭步行到普濟寺的必經之路,叫妙莊嚴路,意思是循此路便可進入妙法莊嚴的佛國。這條路從短姑道頭沿著山坡彎彎曲曲地向上,路面都是由石板鋪成的,而且每隔一定距離,就會出現雕刻蓮花的石板,蓮花千姿百態,沒有一個是重復的。
(可以插入講蓮花)在路的兩旁有“入三摩地”、“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川”等石刻,都出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當你走完這段路程,便會覺得此路妙且莊嚴,實在是名不虛傳。
南天門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景點叫南天門。它位于南山,在短姑圣跡的對面。南山原來是海中的一個孤島,和普陀山本島隔著一條水道,后來建了這座石橋,因為橋身像龍,所以叫環龍橋,又叫大觀橋,從此兩山連接相通。現在請大家跟我往這邊走,這里風比較大,大家先把雨傘收一下。
現在大家請看,這里有兩堵石壁相對立,好像一扇天然的石門,因為地處普陀山最南端, 所以叫南天門。石門旁邊,有清代總兵藍理題寫的“山海大觀”四字,進門是一個寬廣的平臺,站在這里眺望遠方,感覺海和天是連在一塊的。
門里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叫獅子巖。沿著這些石階爬到巖石的頂上,便可看見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澈,旁邊有題刻“龍眼泉”。巖石上還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民間傳說這是八仙過海時聚會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住在這里。
進入南天門,里面有一座茅篷,叫大觀篷。它位于南天門獅子石旁,原來是清康熙年間普濟寺主持通旭所建,后來倒塌了。1996年由普陀山佛教協會重建。大觀篷里面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兩旁有關公、韋馱的塑像,還有八仙造像,八仙的上面是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這充分的體現了佛教與道教文化的融合。
金沙
各位團友,在觀音跳和南天門之間這處地方叫龍灣,灣前金沙鋪地,長570米,過去這里沙質很黃,像金子一樣。路上都是黃沙,不見寸土,日光照耀,金光燦燦,佛家稱此為佛經所言“金沙布地”處,所以這里被稱為金沙。
普陀山導游詞篇十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國家4a級旅游區,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普陀山。我是這里的導游,我姓尤,大家叫我尤導。下面聽我講解。
普陀山雄峙于浙江省寧波市杭州灣以東的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中,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昂I嫌邢缮?,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三神”——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游圣地。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靜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之色彩。
普陀山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渡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于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游區。
我的講解完了,接下來,我帶大家去參觀各個景點,我會一一介紹……謝謝大家,祝大家旅途愉快!
普陀山導游詞篇十一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
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
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里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
后來這里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模宏大,一時甲于東南。
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群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
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綾和石葫蘆。
坊內北側,樹有一塊石牌,寫著"文武軍民人等到此下馬"。
據傳這是皇帝下達的圣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后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朝。
"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
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御碑亭,它建于雍正年間,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
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墻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著,怎么進去呢?"這里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皇帝夜游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
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
乾隆回宮后對此極為惱怒,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
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游客們就只能從旁邊的側門進入了。
經過供奉著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
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說法,于是也被稱為"活大殿"。
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著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
在中國,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據佛經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念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并前往拯救解脫,所以叫做"觀世音"。
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
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么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
于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身說法形象。
三十二應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
游覽完普濟寺的大小殿堂,您還可以到位于其東南的"多寶塔"看看。
多寶塔建于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從江南帶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華經》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
塔的外觀樸拙,穩重端莊,不像中國傳統的塔玲瓏小巧,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里邊供奉著全跏趺坐式佛像,屬于古代蒙古族統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極富元代風格。
據考察,這樣的塔在中國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洛陽龍門石窟,所以它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多寶塔東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海濱浴場百步沙,這里沙質純凈、灘形優美,浪花連綿不絕,時間充裕的話你不妨前去感受一番。
普陀山導游詞篇十二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常其宗教活動可溯于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
后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
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
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
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普陀山導游詞篇十三
浙江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普陀山景點
導游詞
3篇,歡迎參考!普濟寺位于普陀山靈鷲峰下,坐落在白華山南,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稱前寺(相對于法雨禪寺的"後寺")。它的前身為不肯去觀音院,創建于唐咸通年間。
普濟寺又名前寺,座落于靈鷲山麓。i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日僧慧鍔請五臺山觀音像歸國,因風阻上岸與山民張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觀音。后梁末帝貞明年間(915-920xx年),由“不肯去觀音院”擴大為寺,后遷到現在這個地方的(一說最早的不肯去觀音院即建于此地)。宋代先后改名為“五臺圓光寺’’與“寶陀觀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20xx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0xx年)實行海禁,命湯和進山燒殿毀佛,并將僧人遷到明州棲心寺(今寧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廟被毀,寶陀觀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1620xx年),朝廷派太監張千來山擴建寶陀觀音寺于靈鷲峰下,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廟規模宏大,一時甲于東南。康熙八年(1669年),荷蘭殖民者入侵普陀,該寺除大殿未毀外,其余均蕩然無存??滴跞四?1699年),修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并賜額“普濟群靈”,始稱“普濟禪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擴建殿堂及用房,寺廟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進入普濟寺一般都要經過一個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門,高約20米,柱上橫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說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普濟寺前有一個廣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筑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面平闊,北接著普濟寺的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周圍玉液擁抱,粉墻環繞。夏日荷花盛開,綠葉田田,紅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賞,憑欄臨風,清香撲鼻,頓覺暑氣全消,令人心曠神怡。橋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與海印池相連。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豎雍正所書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寬1.5米。碑文記載普陀山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謂雙絕,碑極名貴。東面一座為拱橋,稱永壽橋,長40米,寬7.5米,高6米,系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所建。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獅子40座,形態各異,生動逼真。石橋古樸典雅,為雕刻中的珍品。橋前有菩薩墻影壁,上書“觀自在菩薩”五個大字,字高五尺,蒼勁有力。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墻旁刻有《心經》,頌云:“海上有山多圣賢,眾寶所成極清凈;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西面一座為長堍拱橋,四隅鏤有龍首,逢雨水從龍嘴噴出,似裊裊輕煙。蓮花池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每年六月蓮花盛開,池中樹影、亭影、橋影倒映,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夏夜入靜,荷香沁人,池中銀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蓮池夜月”,令人流連忘返。
普濟寺占地37019平方米,共有10殿、12樓、7堂、7軒,計23l間,建筑面積11400平方米。全寺有六進殿堂,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
山門
面寬五間,重檐歇山,正山門平時關閉,僧人游客均從東山門出入。僧人圓寂后由西山門出寺。
御碑殿
在山門內,有明萬歷、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一塊刻的是普濟禪寺歷史沿革,立于3.5噸重的赑屃上,赑屃昂首伸頸,服珠能轉動,可見其雕刻之精。
鐘鼓樓
山門東側是鐘樓,重檐歇山,內懸大銅鐘一口,重3500余公斤,鑄于清嘉慶十二年(1820xx年)。西側有鼓樓,建筑形式同鐘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召集僧眾參加活動,這就是古代詩文中常說的“晨鐘暮鼓”。
天王殿
亦稱金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進門迎面是一彌勒菩薩,光首、笑臉、袒胸、盤坐,一手拿一只布袋。據說他能將世人一切苦難裝入布袋之中。佛像兩旁有一副
對聯
:“慈顏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難容之事”,以勸人們慈悲大度為懷,用樂觀態度對待風雨變幻的生活。彌勒菩薩后面的塑像是韋馱菩薩,昂然挺立,手持寶杵,據傳韋馱是神將之首,常于東、南、西三州巡游,守護伽藍,屬護法神。兩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衛士在維護法門,他們是東、南、西、北四個方面的天王,各自手里拿著法器。殿后有香樟8株,直徑0.8-2米多,植茂蓋庭。大圓通殿
是普濟寺的主殿,相當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圓通是觀音菩薩的別號,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闊7間,進深6間,重檐歇山,黃琉璃頂,九踩斗拱,門心板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殿前平臺周有石雕欄板,臺中有鋼鼎爐,高約4米,上鑄,“普濟禪寺”、“千秋寶鼎”、“光緒辛丑(即1920xx年)冬月吉旦”等字樣。殿內正中端坐著高達8.8米(毗盧觀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觀音菩薩,全身金黃,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邊站立著她的門徒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
東西兩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不同形態的菩薩,稱觀音三十二應身,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身說法形象。她們是: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寒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邊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迦身、執金剛神身。再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共33身。這種塑法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主殿兩旁建有配殿。東首文殊殿,供奉應化于五臺山的文殊菩薩;西首普賢殿,供奉應化于峨眉山的普賢菩薩。兩側回廊是羅漢堂,各塑9尊共18尊羅漢。
法堂
面寬5間,重檐歇山,樓下是法堂,樓上為藏經樓。收藏著萬卷經書。兩側又有配殿,東首為普門殿,西首為地藏殿,供奉應化于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這樣排列,把中國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賓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國”棗普陀山主佛觀音菩薩顯得更為突出。再兩側東首是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來僧人、接洽佛事之處,西首也是客堂。
后殿立有功德碑,是供募化資金、建寺有功的人留名用的。
方丈殿
5開間,殿內陳設清凈,簡樸大方。殿東首為庫房,殿西現為普陀山佛教協會辦公室。
功德殿
在寺最后,是佛教信徒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設齋堂、僧舍等。
普濟寺內有龍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為煮云霧佛茶的上品泉水。過去在附近設有茶室,招待香客。這就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靜室茶煙”的所在地。
普濟寺后灣有真歇庵遺址,為本山禪宗第一代祖師真歇和尚修靜處,其東無畏石高五丈、周百丈,上攜“海天春曉”、“空有境”,并有一對聯“寰區照瑞相,剎海遍潮音”。石巔過去有真歇禪師塔。西例另有巖。寺西過去有“清靜庵”(又稱“三摩地”),境中有亭,今已不存。
普濟寺東南,海印池旁立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多寶塔。元元統年間(1333一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缽江南,見姑蘇盛產美石,便立志建塔。孚中名懷信,浙江奉化人,天歷二年(1320xx年)遷住普陀山。元順帝曾賜號“廣慧妙語智空宏教禪師”。他住持寶陀觀音寺(即今普濟禪寺)20xx年,以勤儉簡樸著稱,為興建名山道場;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得到江南諸藩王隆重接待,太子宣讓王等出資建造多寶塔;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派共五層,高32米,塔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定名。桃臺石欄柱端刻有護天神獅及蓮花。座基較寬,平臺的轉角處及四周欄下飾有螭首,作張口吐水狀。
第二層之蟠龍柱,體態雄健,紋飾線條流暢。余上三層,塔身每面鐫有佛像一尊,全伽趺坐式,形象生動。塔剎為仰蓮寶瓶。整座建筑造型別致,雕工精巧,具有濃郁的元代風格。象這樣的元塔,全國已罕見,現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昔日,每當清晨,人們在太子塔院中聞聽由普濟寺傳來的碎揚鐘聲,頗能啟人遐想,發人幽思,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寶塔聞鐘”。
普濟寺后有一石,宛如三扇門板并豎,狀如寶島,叫“靈鷲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明會稽陶望齡的題詞:“鷲嶺慈云”。
石隙間有泉流入寺,清冽有香氣。明丁繼嗣詩中“皈心來寶地,躡足上慈云。泉溜穿櫥入,曇香滿院聞……何幸逢林遠,幽探絕世氛”。說的便是這慈云石的勝況。
普濟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動在此舉行。十年動亂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壞。1979年,國家重視名山修復,貫徹落實宗教政策,今殿堂樓閣,已修葺一新。每日來普濟寺進香的善男信女和尋勝探幽的旅游者絡繹不絕。
慧濟寺位于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慧濟寺深藏于林屏之中,游人到達山頂,還見不到寺院蹤影,進入一條間嵌蓮花石板的通道,兩道黃墻夾路曲繞,行不多時,猛有金光閃耀,一座琉璃瓦頂的大寺院出現在眼前。
解放初,僧善余等居之?!拔母铩逼陂g,被拆去禪堂700余平方米,殿宇荒蕪,佛像被毀,寺由部隊進駐。1979年10月,駐軍騰退。198o年開始,由本山佛協集資全面修復,重塑佛像。1988年新建觀音殿,1989年10月舉行佛像開光典禮。1991年觀音殿鐫刻歷代名畫觀音圣像123幀,1992年建漢白玉蓮花池。1993年6月翻建大悲閣;10月,大修西廂樓。1994年12月新建發電間等附屬用房。1995年io月新建梅檀閣,拆建齋堂。裝修8間樓為新穎賓客樓。1997年重建閱藏樓5間。1998年,監院戒忍發起鏨刻西院壁間釋迦佛應化事跡浮雕32幀,雕琢山門口龍宮。
整個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幽靜稱絕,登高四望,遠山近礁,環列奔趨。寺宇依山勢而建,殿閣樓堂,雕梁畫棟,布局別致,周圍古木異卉眾多。植物學家鐘觀光1930年于后門左側發現“鵝耳櫪”一株,定名“普陀鵝耳櫪”,為世界珍稀樹種。寺后坡下還有一種僅見于浙江的珍稀樹種新姜子術。1983年慧濟寺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對外開放的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由此向南走,有一條往法雨禪寺的山路。途中可以看到許多石刻,但有些已模糊不清了??淘谠品鰩r上的“海天佛國”這四個大字比較有名,傳說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的手筆。
慧濟寺又稱佛頂山寺。早先是一石亭,明代初建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擴庵為寺,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經大力擴建,遂成普陀第三巨剎。1984年重新修復后,規制更加恢宏?,F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649平方米。
該寺布局為其它禪林所少見,天王殿后,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條平行線上,頗具浙東園林建筑風格。
大雄寶殿
與普陀山其它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像,兩邊侍立弟子阿難與迦葉。大殿兩廂各塑有10尊塑像,是佛教傳說中的“二十諸天”,后兩側供觀音及千手觀音木雕像。大雄寶殿屋頂全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琉璃瓦蓋成,在陽光下映出萬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的綺麗景觀。
觀音殿
新建1989年,殿內匯集了根據唐、宋、元、明、清以來歷代畫家所繪觀音像而鐫的石刻觀音,共123尊,是普陀山宗教藝術的精華之一。
法雨寺又稱后寺,為全山第二大寺。占地33408平方米,建筑面積13845平方米,共有殿宇樓閣廳堂294間。創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初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1594)擴庵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賜“天花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
法雨寺建筑布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顯得宏大高遠,氣象超凡。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
法雨寺的寺門不在中軸線上,而在東南角上,建筑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廟的山門。
九龍壁:此壁不同于故宮、北海、大同三處的陶制九龍壁,而是用60塊青石拼接,雕刻嵌鑲精致,猶如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在高2米、長12米的壁上,九龍昂身舞爪,騰飛于云山碧海之間,爭奪龍珠。壁頂梁上還雕有17條小龍,形態各異。此壁由浙江溫嶺民間石雕藝匠仿北京九龍壁刻制。
天王殿:系兩座五層石經幢塔。殿前,古樟成林。殿內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與眾不同,據說是為了避免與普濟寺千篇一律。
玉佛殿:東西有鐘樓和鼓樓。月臺上有古柏一株,蒼老勁健,西側植羅漢松一株,圍粗3米多,頗為罕見。玉佛殿是一座小巧玲瓏雕藝精致的建筑,面闊三間,外加圍欄,重檐歇山,黃琉璃頂。殿內供奉著高1.3米的玉佛,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殿前13塊雕龍欄板,是明代遺物。
九龍殿:為法雨寺的主殿。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從南京明故宮拆遷來的,是國內寺院建筑最高規格的一座佛殿。殿內八根金柱的柱礎是精致的雕龍磚。藻井是按古樸典雅的九龍戲珠圖案雕刻的,一條龍盤頂,八條龍環八根垂柱昂首飛舞而下,正中懸吊一盞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戲珠的文體圖案。正中供奉毗盧觀音像,后供海島觀音及善財五十三參群像。觀音立于鰲魚背上,左手托凈瓶,右手執楊枝。四周塑觀音救七難群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和龍女相侍。大小百數人物,造像各顯特色,畫面渾然一體,氣勢雄壯威嚴。 殿前有古樹十余株,其中兩棵銀杏高入云天,樹圍粗約三抱。東側的龍風柏蟠屈如虬螭,形奇狀怪。月臺石欄板上刻著二十四行孝圖,取自元郭居敬編輯的古今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孝悌本是儒學內容,在這里也移植到佛教中來了。
大雄寶殿:殿中供釋迦、藥師、阿彌陀佛三尊像。殿東耳殿三間,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間為“關帝殿”,供關公金坐像。
珠寶觀音殿: 建在法雨寺的最高處,方丈殿右旁,有一座精致的“珠寶觀音殿”。殿內所供奉的觀音塑像,全用赤金鑄成,胸部嵌一顆神奇的珍珠,光華奪目。此殿,一般的香客游人平日是不可任意進去的。
海會橋:在塵雨寺前蓮池上,系單孔青石拱橋?!昂币庵钢T菩薩聚會在一起,共德之深與數量之多,猶如大海一樣。它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橋兩旁石欄板上,鐫有動物、花卉浮雕,石欄柱上雕有小石獅。
普陀山導游詞篇十四
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稱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
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后歷代皇帝撥幣累建,全盛時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達4000余人。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有人曾經對普陀山的美景作出這樣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銀濤金沙環繞著青翠的峰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圣地位,以及優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相信您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圣之旅了,現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游覽攻略,以及景點導游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