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一
1、對滾動的物體發生興趣,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方形積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種圓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教師:小朋友,這是什么?它怎么樣了?還有哪些東西會滾動呢?
(幼兒自由發言)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3、教師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為什么它們會滾動呢?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玩中的新發現、新問題。
教師: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你還發現了什么問題?
(啟發式提問:它們滾得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二、幼兒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教師:為什么有的物體滾一下不動了,有的能滾很遠。有的可以到處滾,有的卻朝一個方向滾。為什么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三、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1、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2、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什么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3、教師操作兩種不同的形狀的物體,驗證幼兒猜想。
一次性紙杯滾不直是因為兩頭粗細不一樣。
四、幼兒滾動自己身體
小朋友,我們的身體也會滾動,大家一起試一試。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二
1、對糖的制作過程感興趣,初步了解糖的制作原料。
2、通過討論、交流和分享等活動,知道糖的不同種類及其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3、活動中,能用清楚、完整的語言向同伴介紹自己收集的糖的各種經驗。
4、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幼兒收集各種糖,布置"各種各樣的糖"的展覽。
一、參觀展覽:各種各樣的糖。知道糖的不同種類。
1、參觀糖的展覽。
教師:小朋友都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糖,現在請大家去參觀一下,看看有些什么糖。
2、交流活動:我看到的糖。
教師:清小朋友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糖?它是什么樣的?
3、教師小結:糖有很多種類,有的糖是白色的,有的糖是彩色的;有的糖細細的,碎碎的;有的糖是方的,有的是小圓糖;有的是動物形狀的糖等。
二、討論:糖有什么用。了解糖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1、討論糖的用途。
教師:生活中為什么有這么多糖,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
2、小結糖的用途。制作糖水或甜品,燒菜,釀酒,腌菜,休閑娛樂等。
3、根據糖的用途進行分類。
教師:這里有這么多種糖,你們能根據它們的用途幫它們分分類嗎?
三、分享好吃的糖,感受糖的不同口味。
1、討論糖的味道。
教師:你吃過什么糖?它是什么味道的?
2、品嘗活動。
教師:小朋友隨意品嘗兩種糖,比一比它們的味道一樣嗎?
3、集體交流。
教師:你吃的是什么糖?它是什么味道的?
四、了解糖的制作原料及蔗糖的種類。
1、討論糖的制作原料。
教師:你知道糖是用什么制作出來的嗎?
2、了解糖的制作原料。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3、了解蔗糖的種類。引導幼兒自己看圖,了解圖意。
五、要求家長帶幼兒去超市買糖果,使幼兒了解買糖的過程,并學習自己買糖,積累社會生活經驗。
設計這次活動時,我主要是結合了本班自主游戲“泰迪熊糖果屋”以及小班幼兒的特點延伸的一個活動。我設計的美術活動《甜蜜蜜》分四個環節,環節設計比較清晰,而且在執教的過程中整體氛圍不錯,幼兒比較感興趣,能大膽、積極地表現。當然,我認為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
1.未向幼兒介紹材料
活動中材料比較豐富,可是在活動的過程中,我沒有向孩子們介紹材料名稱以及其作用,導致幼兒出現并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材料,這個工具應該如何使用等等問題。
2.未考慮幼兒生理特點
活動中有個環節,是小朋友幫助小牛笨笨完成心愿制作一顆長滿棒棒糖的樹,課前我就把自制的樹固定在黑板上,然后幼兒做好的棒棒糖貼在樹上,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的身高局限只能貼到下面的樹枝,而貼不到上面的樹枝。并且樹制作的太簡單,假如在樹上畫點樹輪或是貼上幾顆真的棒棒糖,既增添了美感,也增強了幼兒的興趣。
3.活動目標定位有所偏差
《甜蜜蜜》的活動目標是:1.結合幼兒已有經驗,制作自己喜歡的棒棒糖。2.愿意參與美工活動,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兩個目標定位有所偏差,一個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定的,一個則是站在老師的立場下定的目標,兩者不一致。
這次的公開課展示是一次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感謝領導和老師對我的幫助和指導。這次的教學活動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也收獲了不少。今后我會針對性的進行改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三
1、通過實驗比較水滴在不同紙上的結果,能進行簡單地實驗記錄;
3、增強對實驗活動及探索事物的興趣。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玻璃缸,紙花,各種紙片,白紙兩張;記錄紙每人一份,水、布、籮筐每組一份。
(一)發現紙吸水的現象
1、出示紙花,現在把紙花放入水中,會有什么變化?(花打開了,花瓣濕了)
2、為什么紙花會在水中開放呢?
3、小結:因為紙會吸水,紙做的花吸了水以后就會開放了。
(二)比較水滴在不同紙上的結果
2、幼兒操作實驗,教師巡回觀察;
4、小結:生活中的各種紙有的吸水、有的不吸水,當水滴到紙的表面上,水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滲透進去了,那這些紙會吸水的;當水一直停在紙的表面上,那這些紙是不吸水的。
(三)發現紙的吸水速度不同
1、設疑紙的吸水速度一樣嗎?
3、小結:不同的紙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材料不一樣,吸水的速度也不同,比如餐巾紙縐紙很薄又粗糙吸水快而多,白卡紙光滑又厚吸水慢又少。
(四)選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天氣熱擦汗該選哪種紙?畫水粉畫該用哪種紙?包吃剩的食品如餅干糖果等該用哪種紙?并說明理由。
生活中還有一些很特殊的紙,如不怕水的紙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動中我們進一步來研究。
孩子們發現生活中有著那么多不同的紙,感受到了紙的多樣性,在實驗操作中幼兒積極進行討論,通過做實驗得到求證,懂得要科學地對待事物,不能以主觀意見代替實驗結果。在活動中感知體驗并能清楚得講述結論,整個活動幼兒的整體狀況都很好,積極主動的參與,興趣濃厚。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四
1、了解動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學常識,并了解自我生命的生長過程。
2、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增加愛媽媽的情感。
氣球15個、圖片:ppt、1—10月胎兒。
視頻:胎兒成長、剪臍帶、受精卵。
一、圖片導入了解胎生與卵生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區分胎生與卵生。
談話:貓媽媽生的寶寶是什么?雞媽媽生的是什么?
小結:在媽媽的肚子里長大并出生的動物是胎生動物,媽媽生出蛋再孵化出來的是卵生動物。
2、談話:還有哪些動物是胎生的哪些動物的卵生的?我們人是什么動物?
二、了解自我的生命生長過程
1、生命的構成。
談話:你是怎樣生出來的?你為什么會在媽媽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來?觀看“小威向前沖”視頻。
小結:爸爸媽媽結婚以后,爸爸把一種叫精子的東西送給了媽媽,和媽媽身體里叫卵子的東西結合在一齊,留在媽媽肚子里面叫子宮的地方。在那里面一天一天的長大,經歷了十個月(280天)左右,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
2、成長經歷。
談話:你們還記得在媽媽的肚子里是怎樣的嗎?吃什么?(觀看視頻:胎兒成長)(胎兒成長照片)了解成長每個階段的情景。
小結:在媽媽肚子里的九個多月,隨著寶寶的慢慢成長,媽媽的肚子也會越來越大,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媽媽十分辛苦。
三、體驗
每位幼兒肚子前綁一氣球,聽指令做各種動作,感受媽媽保護寶寶的艱難。
小結:你們是在媽媽辛苦的保護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說一句愛媽媽的話
或做一件愛媽媽的事,感激媽媽的養育。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五
我心里的一棵大樹,它枝繁葉茂、它魁梧高大,它保護我的健康成長,我心里喜歡的大樹啊!請你將這個世界都遮罩在你的懷抱下!讓人在你的懷抱下健康、開心的生活。為人類抵擋寒風、塵埃。通過本次教育活動,讓幼兒明白大樹在地球上的作用,認識到環保的必要性,從小養成很好的環保習慣。
1、學會做觀察記錄。
2、復習12以內的點數。
3、認讀樹名。
4、通過對園內各種樹木的觀察、探索、發現和了解,使幼兒產生保護樹的欲望,說出為何喜歡它。
5、學會主動關心照顧小樹或大樹。
1、幼兒卡(幼兒姓名、性別、年齡)。
2、課前對園內樹木進行觀察,不同樹上都掛有樹牌。
3、彩筆、圖畫紙、鉛筆。
4、小桶。
1、在觀察園內不同樹種的情況下,開展自由討論:你看到哪些樹?它是什么樣子的?叫什么名字?提問: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描述,不同的外形特征,你喜歡什么樹,它是什么樣子。
3、領養小樹或大樹活動,讓幼兒把自己的卡片掛到自己喜歡的樹,與大樹擁抱感知粗細,與小樹牽手,給小樹澆水。
4、觀察記錄:用不同的方式記錄所觀察到的樹種(根據樹葉的不同形狀、高矮、粗細、是否開花);記錄小樹家的踐線圖。
5、讓幼兒說出樹的種類,老師用圖表示出數量,讓幼兒學習點數。
6、把自己喜歡的樹畫下來,并畫上它的鄰居,組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放在活動室展區展覽。
7、讓幼兒說出樹木的本領(平衡生態、凈化空氣、阻隔噪音等作用)。
8、樹木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們?
9、引導幼兒合理、大膽想設,并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六
1、在操作中感知油水分離的現象。
2、大膽地探索讓油水融合的方法,初步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樂于積極探索,細致觀察比較。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水、花生油、一次性透明杯、抹布、記錄紙、筆、筷子、熱水、洗潔精。
一、觀察油和水,運用各種感官初步感知其特點。
引導幼兒看顏色、聞氣味的方法分辨油和水。
1、你們面前都有2個杯子,杯子里裝的分別是什么?
2、杯子里裝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結:對,這就是一杯水和一杯油。
二、實驗:觀察油水分離現象。
1、猜一猜把油倒進水里,會發生什么事情呢?
2、幼兒實驗、觀察。
把油倒進水里,你發現了什么秘密?(注意事項:倒的時候小心點別倒到外面,如灑了及時用抹布擦掉。)
3、小結:油和水倒在一起后,是分成兩層的,油和水是分離,油總是在上面,水總是在下面。
三、探索感知不同材料能否讓油水相融。
1、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能使它們融合在一起呢?
2、出示三種材料進行集體猜測
這里有筷子、熱水、洗潔精三種東西,你們認為這些東西可以讓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嗎?(教師進行記錄)
3、幼兒實驗、觀察,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紙上。(提醒幼兒操作一個記錄一個以免忘記實驗結果)
4、交流實驗結果
小結:原來,洗潔精可以幫助油和水融合在一起,變成了白色的液體。
四、聯系生活實際
1、除了洗潔精,還有什么可以讓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呢?(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回答)
2、觀看視頻(洗衣粉、洗衣液去油漬)
3、小結:原來像洗潔精、洗衣粉、洗衣液這些洗滌用品都能讓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在生活中幫助我們把衣服上、手上的油漬洗干凈呢!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會出現什么現象,這是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現象,我抓住這一現象,意在通過觀察記錄和實驗操作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整節活動連接緊密,穩扎穩打。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猜想并堅持幼兒自己動手探索、發現的原則,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能力,讓幼兒在實踐中感悟出真知,在細心的觀察中發現“油和水”的奧秘。也培養了幼兒敢于質疑、樂于猜想的科學態度。活動達到教育目標。
小百科:油是常溫下為液體的憎水性物質的總稱,由一種或多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組成(硅油有很大部分由硅氧化合物組成),與醇、酮和醚等碳氫化合物的區別在于油的組成部分不極化,與脂肪的區別在于組成油的化合物的分子長度和分子之間的連接比較小。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七
1、認識常見昆蟲的名稱和特征。
2、感受昆蟲世界的奧妙。
3、培養觀察,比較昆蟲的能力。
4、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1、利用各種工具捕捉過昆蟲,參觀過昆蟲館。
2、多媒體制作——昆蟲小博士、昆蟲小偵探圖片數張或昆蟲錄像。
1、根據昆蟲的關鍵特征,學會辨別昆蟲和非昆蟲。
2、觀察發現昆蟲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蟲概念。
一、喚起回憶。
參觀了昆蟲館,介紹看到的昆蟲名稱。
二、學當昆蟲小博士
1、挑戰一:看陰影猜猜我是誰?
2、挑戰二:躲起來猜猜我是誰?(出示昆蟲局部明顯特征)
交流:天牛的觸角是它們年齡的表示,螳螂的前腿就像帶刺的刀。瓢蟲家族的害益之分,如:七星瓢蟲是益蟲,二十八星瓢蟲是害蟲等。
3、挑戰三:看看誰的眼睛最厲害?
快速看圖片,合上圖片回憶有哪些昆蟲?
哪些昆蟲躲在里面?
再次打開圖片,看一看又多了哪種昆蟲?
4、挑戰四:猜一猜什么昆蟲會和它們在一起?
出示花、雷鳴記號、燈泡,猜出蜜蜂、蝴蝶、螢火蟲等昆蟲。
三、建造昆蟲館
1、昆蟲是個大家族,雖然它們有不同的名稱,可是家族成員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找一找,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從以上昆蟲中歸納發現昆蟲家族共同的特征,并一一貼在展示板上。
3、今天昆蟲館里來了許多蟲子,有一些不是昆蟲也混在里面,請小博士把它們找出來。
(教師將蜘蛛、青蛙、天牛、蜜蜂、蛇、螃蟹、獨角仙、蝸牛等都放進原來出示的昆蟲中,請幼兒分別把不是昆蟲的蟲子找出來。)
4、共同對照檢查對錯,說出理由,并向不是昆蟲的朋友告別:“對不起,你不能住在昆蟲館。”
(例如:蜘蛛八條腿、蝸牛沒有腿都不是昆蟲,蜜蜂符合昆蟲的特征要求,是昆蟲。)
5、蟲館開館。播放錄像,感受昆蟲世界的奧妙。
活動反思: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八
1、讓幼兒感知油水分離的現象及幾種糧食在油水中的沉浮現象。
2、初步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及樂于猜想的意識。
涼白開水、花生油、一次性透明杯、筷子、記錄紙、筆、幾種食物(花生、黃豆、大米、芝麻)分裝在盤中。
1、猜一猜:杯子里裝的是什么?
2、試一試:想辦法辨別杯子里是什么?
3、說一說:杯子里裝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猜一猜:假如猜把油和水倒在一起,會發生什么事情呢?
2、幼兒實驗、觀察。
1)把油和水倒在一起,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2)用筷子攪拌幾下,再次觀察,“你又發現了什么?”
3、小結:油和水倒在一起后,油和水是分開的,而且油總是在上面,水總是在下面。
1、猜一猜:“今天,來了許多糧食朋友,你們看看都有誰?”“它們想在油、水中游泳,請你把它們一個一個放進杯中,猜一猜有什么奇妙的事情發生?”
教師介紹記錄紙,然后讓幼兒把猜想的事情記下來。
2、幼兒實驗、觀察,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紙上。
3、交流實驗結果
1)同伴間相互交流實驗結果。
2)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交流。
2大班科學活動:水果沉浮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九
腳趾頭起名字
1、嘗試運用類的經驗有創意的給腳趾起名字。
2、大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體會給腳趾頭起名字的有趣。
物質準備:ppt、音樂、用kt版制作的方形底板4塊,每個底板一面是腳丫圖片,一面是汽車、鼻子、餅干、圓形。
經驗準備:在區角中玩分類游戲,具備基本概念的分類經驗。
一、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我們都有名字,連手指頭都有名字,可是腳趾頭沒有名字,他們要為自己起名字。
二、腳趾頭起名字--感受腳趾頭用類的經驗起名字的有趣。
提問:看第一個腳趾起了什么名字?(12345都是?)(ppt:腳趾頭自我介紹,我是1、我是2……,為后面幼兒起名字鋪墊)小結:12345他們都是數字,第一個腳趾用數字起名字,真有創意。
2、第二個腳趾起名字五個腳趾名字全部出現,讓幼兒初步感受歸類的經驗
提問:第二個腳趾用什么起名字?(紅、黃、藍、綠、橙都是?)(ppt:腳趾頭自我介紹,我是紅色、我是黃色……,增加趣味)小結:紅、黃、藍、綠、橙都是顏色,用同一類的方法起名字真有趣!
提問:這次,第三個腳趾想用什么起名字?猜猜其他腳趾可能叫什么名字?
(ppt:腳趾頭自我介紹,我是蘋果、我是梨……,增加趣味)小結:孩子們你們真聰明,一看就知道腳趾頭是用水果起名字。
用數字、顏色、水果一類一類的起名字可以有無限創意,真有趣。
三、大家給腳趾頭起名字--在游戲中運用分類的方法給腳趾起名字,樂于動腦大膽想象與創造。
游戲一、踩腳丫起名字1.要求:翻出圖片,看看腳趾喜歡用什么起名字,大家一起來起名字。
2.游戲:教師觀察重點:關注每個幼兒不同分類的'想法。(同一張圖片激發幼兒不同的想法,如汽車,既可以用汽車的種類,也可以用汽車的品牌)小結:同一圖片有不同的起名字方法,這樣用同一類的方法起名字真有趣!
提供六個腳丫翻板,反面是圓形、車、草、鳥、瓶子、餅干,這六張圖片可以引發孩子多種思維,引發幼兒根據線索給腳趾起名字。
游戲二、大家一起起名字1.要求:
五個朋友一組,一起討論用什么類起名字。
大家都要用這一類起名字,起好名字來自我介紹。
2.討論:五人一組,分成三組討論。
3.游戲:指導要點:幼兒運用類的經驗情況,以及同伴間的認同合作情況。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腳趾頭起名字,真有趣,現在腳趾有那么多與眾不同的名字,第四第五個腳趾說我們也來試試!(第四個腳趾用字母起名字,第五個腳趾用音樂起名字)(最后的ppt:呈現太空中不同星球,從近到遠,從熟悉的到陌生的,拓展孩子思路,進一步激發孩子起名字的興趣)我們回去和朋友一起再起有趣的名字,把這個故事編的更加有趣!
到個別化學習活動中幼兒可以繼續給五個腳趾起名字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十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永遠無法剝離的。近階段,"上小學"成了我們大班孩子共同的熱點話題,經常會聽到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討論有關上小學的內容,我意識到:上小學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幼兒圍繞上小學展開深入與全面的探究,使幼兒在期待上小學的情況下主動獲得一些有助成長的生活經驗?認識鐘表,學會看時間,加強時間觀念,懂得愛惜時間是很有必要的。這類的活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科學性和邏輯性,比較枯燥,因此在設計時我不斷的思考,怎樣讓孩子們"動起來"。這個"動"包含著兩層意思,讓孩子們的思維"動"起來,讓孩子們的身體也動起來,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地探索,發現時鐘的奧秘,對看時間產生濃厚的興趣。終于,一個充滿活力,撥動孩子思維琴弦的活動誕生了。
1、認識時鐘及它的用途。
2、初步了解時針與分針的運轉關系,學會看整點。
3、知道在什么時間應做什么事,培養幼兒的秩序感。
1、幼兒觀察"鐘表展"上各種各樣的鐘,發現它們的共同點。
提問:
(1)你們剛才看到的鐘是什么樣的?(顏色不一樣,形狀、指針的樣子不一樣。)
(2)它們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呢?(啟發幼兒發現鐘面上都有數字和指針)
2、認識鐘面結構,區分時針、分針提問:這兩根指針長得一樣嗎?它們叫什么名字?
1、通過觀察動畫,了解時針分針的運行特點。
引導幼兒發現指針是繞著圈跑,順著數字1、2、3這個方向一直跑到12。
2、啟發幼兒尋找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提問:
(1)它們倆誰跑的快?
(2)分針從數字1跑到數字12,跑了一圈,這個時候時針跑了多少呀?
(3)時針跑了一格,是多長時間呢?
1、引導幼兒發現三個鐘面的共同點:
分針都指在數字12,時針指向的位置不同。
2、了解用數字符號的方式記錄整點時間。
(1)提問:這是8點整,它可以用什么數字來表示?(出示"8:00")
(2)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卡:8點整用數字8表示,后面兩個點、兩個0。
(3)出示多張時間記錄卡,請幼兒嘗試找出9點整和3點整的記錄卡
3、集體游戲《喜洋洋和灰太狼》,鞏固幼兒對整點的認識。
(1)介紹玩法和規則幼兒當喜羊羊,教師當灰太狼。喜羊羊問"灰太狼灰太狼幾點鐘"。灰太狼手拿出一面鐘,等灰太狼說:"喜羊羊喜羊羊幾點鐘"的時候,喜羊羊就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如果看到12點的鐘,喜羊羊要趕快跑回家。
(2)師幼共同游戲,在游戲中發現12:00鐘面的特點。
(3)再次游戲,鞏固幼兒對整點的認識在游戲中觀察幼兒撥鐘的情況,以修鐘的形式及時糾錯。
1、連線:看看每個時間里小朋友該做什么事,把它連起來。
2、修時鐘:觀察鐘面上顯示的時間和記錄是否一樣,如果不符進行修改。
3、撥鐘:根據時間記錄卡撥鐘,是時間相對應。
4、設計小學生的一天:記錄下小學生每個時間段的具體安排。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十一
1、讓幼兒認識幾種常見調料的名稱和其味道的特點。
2、鍛煉幼兒用嗅覺、味覺、視覺等感官對事物進行辨別的能力。
3、使幼兒學會簡單的使用方法,豐富幼兒的生活知識和提高生活技能。
1、白糖、味精、鹽、醬油、醋、辣椒油、香油、蒜泥等調料分類放好。
2、黃瓜、西紅柿、豆腐皮、蔥、胡蘿卜、火腿、白蘿卜等切好分盤。
3、筷子、透明口杯若干。
一、導入主題
教師:今天,先請小朋友參觀一下寶貝廚房的調料大世界。
注意參觀時的秩序和衛生。
二、幼兒參觀探究各種調料的名稱和特點及用途
1、提問:剛才小朋友們看到的是哪些調料?
(白糖、雞精、鹽、醬油、醋、辣椒油、香油。)
2、請幼兒說出是如何知道這些調料的
引導幼兒分別從嗅覺和味覺、視覺的感受說出各種調料的名稱和其味道的特點
(例如糖甜、鹽和醬油咸、味精鮮美、醋酸、油香等。)
3、教師總結各種調料的味道和作用:
人們使用調料是為了做菜時使菜的味道更好吃。
殺菌消毒;鹽可以加水稀釋用于傷口或皮膚消毒;
如果有燒傷和燙傷可以用醬油涂抹,減輕傷痛;
涂抹香油可以減輕嬰幼兒口瘡等痛苦。
三、利用調料制作簡單的涼菜。
1、出示一盤調好的菜,請幼兒品嘗并說出菜中用到的調料。
2、出示各種切好的菜類
請幼兒討論說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這些菜的吃法,調制涼菜。
3、教師:今天,我們用這些調料和蔬菜自己來做涼拌菜好嗎?
4、幼兒分四組進行活動。
每組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挑選調料和蔬菜到桌子旁,在注意衛生方法和安全使用的前提下,
每一個菜有其突出的特點,四組小朋友的菜盡量不重復。攪拌完畢之后幼兒試嘗,
然后根據不足進行補充加料。如淡的加鹽,咸的加點雞精或醋等。
教師提醒幼兒不要將調料撒到外邊,如果有用抹布隨時清理。
5、請幼兒將調好的菜裝盤,為菜起名并做簡單介紹。
介紹的語言形式為:我們的菜名是(什么)?用的主料是(什么)調料。
西紅柿拌白糖、涼拌豆腐皮、黃瓜火腿、糖醋蘿卜絲等。
四、相互品嘗,活動結束。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十二
了解幾種常見動物的習性,能根據他們所吃的食物將動物進行簡單的分類。
萌發對動物的興趣,初步了解大自然奇妙的生物鏈。
《小朋友的書,動物王國》,師幼事先收集各種動物的圖片。
1、分享交流幼兒關于動物食性的資料。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將動物圖片按照是肉食草分類貼在黑板上。
2、 經驗,按照動物的食性對動物進行比較。
引導幼兒對比發現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身體構造的共同點:如:食草動物的腳多有蹄,食肉動物的腳多有爪;食草動物的門牙發達,食肉動物的犬牙發達;在習性上食草動物多群居,食肉動物多單獨行動。
根據新獲得的經驗再次對動物進行分類。
3、 辨析討論,了解雜食動物動物以及特殊食物喜好的動物的相關知識。
舉例提問:熊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
幼兒闡述
一、物質準備與經驗準備
活動的預設部分除了目標、過程,準備也是相當重要的,準備的內容需要考慮周全,要密切地為幼兒活動服務,為教師教學服務。這個活動中教師做了較為充分以及貼近活動目標及實施需要的物質準備,但是卻忽略了孩子們的經驗準備,這個主題都是關于動物的很多知識,可以在主題開展前讓孩子了解一些的有關科學知識,既能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做經驗的準備,這個活動前也可以有針對性的一些經驗準備。
二、教師的傳授與幼兒的學習
活動中教師更多的給予的是直接的知識傳授,和個別幼兒的操作參與,而缺少幼兒的自主探索,對于科學活動來說這是活動的關鍵,讓孩子自主探索、發現,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扎實、有效,年輕教師在這方面的考慮比較不夠,可能對操作活動的把控能力不夠,不太敢放手讓孩子去操作,怕收不回來,影響接下來的環節,這需要更完善的預設和逐漸的鍛煉,才能較好地把握整個教學。
三、學習重點與難點的把握
一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的重點、難點都只有一個,教學的內容不能過多,也不能主次顛倒。這里的動物的食性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而難點是生物鏈的初步了解,教師在活動中過多的把重心放在難點上,而重點的內容學習的比較膚淺,其實兩者可以結合進行,在重點學習的基礎上逐漸突破難點,而不是將兩個內容孤立開來。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十三
通過觀察和比較,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及用途;能力目標:嘗試用“印”的方式記錄指紋,通過觀察比較各種指紋,并能說出不同;情感目標:有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體驗發現的快樂,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1. 材料準備:指紋畫、指紋類型ppt、白紙及印泥若干、放大鏡(人手一個)、抹布。
2. 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經使用過染料涂色或發現過指紋。
一、導入:欣賞指紋畫,激發幼兒對指紋的探索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都畫過畫嗎?那平時你們是用什么來畫畫的呢?
二、引導幼兒觀察指紋、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
1.引導幼兒對指紋開展猜想。
2.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了解指紋的三種不同的類型。
(1)教師講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紋。
(2)分發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引導幼兒觀察指紋并進行交流,認識指紋的三種類型。
3.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指紋,并看看每種指紋類型各有幾個。
我們認識了三種不同的指紋類型,那現在請小朋友再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紋,看看你的每個手指紋是哪種類型。(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別表示。)數一數你有幾個箕形紋,幾個弓形紋,幾個斗形紋。
三、了解指紋的作用。
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指紋有什么用處呢?
指紋能夠幫助警察破案,因為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記號。
指紋是由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這樣拿東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紋還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調節溫度。
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且一般來說終身不變,指紋會隨年齡增長變大,但形狀不變。
四、制作指紋畫指紋的作用真大,不僅可以幫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們還可以用指紋畫出許多美麗的圖畫,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用你們靈巧的小手,畫出美麗的圖畫來張貼在我們“指紋畫展”的畫廊里。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十四
1、啟發幼兒對生活中影子的回顧,豐富對影子的認識。
2、引導幼兒把見過的有趣的影子現象用語言描述出來,并能用繪畫、標志符號的方式進行表征。
3、讓幼兒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影子的變化。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1、活動前幾天提示幼兒觀察物體的影子。
2、每個幼兒繪畫用的紙、筆。
1、談話導入主題組織幼兒談話:
(1)你見過影子嗎?
(2)你都見到過什么樣的影子?
教師小結,引出課題。
2、幼兒分組交流
(1)先將幼兒分成六組。
(2)引導幼兒交流自己所見過的影子。
(3)盡量調動幼兒講述的積極性。
3、繪畫影子引導幼兒將有趣的影子用繪畫或標志符號的形式表征出來。
4、展示幼兒作品。
將幼兒的繪畫作品展示在墻飾專欄中,并向大家介紹自己發現的有趣的影子現象。
5、教師講評。
活動效果幼兒能積極參與討論,互相交流講述自己在不同時間所見過的各種各樣的影子,知道影子的變化,并能準確的畫出不同影子的效果。本節活動目標達到,效果不錯。
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充滿好奇,他們在生活中有說不完的話,但在課堂上往往表達不清自己的意見,因此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學習語文,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敢于說話,善于說話,樂于說話。真正使學生學有所成,達到教學改革的要求。《影子》這一課,我把課堂從教室挪到了給學生帶來快樂的操場上,讓他們自己親自去體會,讓孩子們的語言在體驗的同時,得到發展和提升。讓孩子們在操場上來認識今天學習的課文的主角――影子。同學們在操場上很容易就感受到了影子會一直在自己的前后左右,這樣老師就不用在課堂上照搬課文,讓學生沒有體驗的前提下,古板的記住課文內容。在讓學生體驗了課文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來表達自己對影子的理解,有的同學寫道:“影子就像我的小尾巴”,還有的同學寫道:“影子一會在我的左邊,一會在我的右邊”,孩子們經過體驗之后的語言躍然呈現在腦海里。
孩子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那么語文教學中老師就應該打開同學們的生活之窗,讓學生在快樂的生活中去體驗,從而激發孩子們的表達欲望,讓課堂因孩子們的語言而美麗!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十五
1、知道謎語是由謎面和謎底構成的,能根據謎面的提示,找出邏輯關系,猜出謎底并說明理由。
2、感受謎面設計的有趣和隱蔽,體會謎面的精煉、準確、形象生動,體驗猜出謎底的樂趣。
1、已懸掛好帶有燈謎的花燈,作為獎品的小粘貼每人一套。
2、輕柔的古箏音樂。
1、有獎猜燈謎。
(1)幼兒分組猜謎。每位幼兒說出自己的謎語,請其他小朋友猜。
(2)播放輕柔的古箏音樂為背景。請兩組幼兒手提花燈站在活動室的不同位置,擺出不同動作造型作為燈景。其他幼兒自由結伴逛燈會,每到一處花燈前,持燈人說謎面,看燈人猜,猜對的由持燈人獎勵一個小粘貼。
(3)推選最難燈謎。請沒人猜出謎底的小朋友向全班說謎面,大家一起猜,如猜不出,請幼兒說出謎底,大家分析謎面和謎底之間的關系。
2、設計燈謎。
(1)請幼兒說一說什么事謎語。
謎語有謎面和謎底兩部分,謎面是用最簡單、最形象的話講出謎底的特征,但不能出現謎底,還要告訴人們猜的范圍,如打一動物,人們根據謎面和范圍來猜謎底。
(2)學習設計謎語。
教師說謎語,“兄弟七八個,圍著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大蒜)請幼兒猜,了解謎語可以根據事物的外形特征來設計,體會謎面的形象生動。
“身披花棉襖,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蟲,豐收立功勞。”(青蛙)了解謎語可根據動物的本領來設計。
“什么動物行也是坐,坐也是坐,睡也是坐?”(青蛙)雖然謎底與前面相同,但這一個謎語特別突出了謎底的動作特點。
(3)請幼兒自己設計燈謎,也可以讓幼兒兩人結伴悄悄商量,注意不讓其他人聽到。幼兒設計謎語時不強調語言的對仗和整齊,只要描述清楚就可以。
3、我說你猜。
(1)請各位幼兒面向全班說出自己設計的謎語。全班幼兒猜,猜對的由出迷人獎勵小粘貼。
(2)評選最佳謎語。請幼兒推選出他們認為編得最好的謎語,由老師寫下來,掛在出迷人的花燈下。
(3)評選猜謎高手。按幼兒獲得小粘貼的多少,選出班級的猜謎高手。
將幼兒的花燈掛在走廊或墻壁上,請全園幼兒欣賞花燈,離園時與家長一起猜謎。回家后與家長一起閱讀幼兒學習資源1第6~7頁,共同猜謎語,并將自創的謎語記錄下來。
科學幼兒教案大班篇十六
本次活動源于繪本《小熊一家和吵吵鬧鬧的小怪物》,該書通過小熊一家尋找城堡主人的故事展開,把數學知識融入其中,將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對于大班幼兒而言,復合分類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在日常活動中,我們發現大班的孩子,往往會對有一定難度的活動感興趣,他們已經有了初步的挑戰困難的勇氣和需要,因此,根據內容的趣味性以及孩子們現階段對知識需求,設計了本次活動。
1.嘗試根據物體特征用排除方法逐步找到目標,學習復合分類。
2.積極參與探索活動,體驗分類的樂趣。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白板課件、幼兒操作材料若干。
一、故事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故事情節引入活動。
2.數一數小怪物的數量。
師:一、二、三……小熊一家數也數不過來,小朋友你們來幫忙吧,數數有幾只小怪物。
二、找出小怪物的特征,為分類做準備。
1.找出小怪物的特征。
師:一共有二十只小怪物,這二十只小怪物一樣嗎?哪些地方不一樣?
2.理解標記的含義。
三、引導幼兒學習復合分類
1.繼續故事情節,提出要求。
師:小怪物們看到自己的食物被吃了,非常生氣,他們嚷著要把小熊一家關起來,這時一只小怪物跳出來說“等等,我們來玩著找人游戲,我們的大王就在我們中間……只能提5個問題。”
2.引導幼兒根據小怪物的特征進行提問。
3.根據特征運用套圈的方法初步選中目標范圍。
4.根據特征運用排除法逐一排除目標,找出怪物大王。
師:被套到圈的小怪物有幾個?這里誰可能是大王呢?誰來問第二個問題?
師:長(有)**的可能是大王,那沒長(有)的呢?我們應該怎么辦?(拿掉)對,要把沒長(有)的排除出去。
這是一節趣味性很強的數學繪本課,故事中講到了小熊一家迷路了!突然遇到了一個大城堡,里面什么人也沒有,但有一桌子好吃的。小熊一家樂壞了,吃啊吃!就在這時怪物們回來了,提出謎題要它們——猜猜誰是城堡的主人。小熊也不慌也不忙,分類再分類,找出城堡主人好輕松!最后大家一起玩,熱熱鬧鬧好開心!通過繪本故事的形式教會小朋友一些基本的數學原理和概念。通過分類的方法來“找出城堡的主人“教會小朋友復合分類的方法,將數學知識融進繪本故事書里,將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孩子一邊讀著精彩的故事書,一邊學會一些數學知識。
本次活動中增加了一個二次分類板的介紹,讓學生學習看標記把圖形分類,事物有很多特性,但由于幼兒期的孩子只注意最顯眼的那個,所以他們缺乏同時考慮幾個屬性的能力。所以剛開始時把最顯著的特征:頭上有角的和沒角的作為標準進行分類活動,再逐漸把分類標準詳細化。然后把兩個以上的分類標準一起展示出來,讓孩子體驗二次分類的過程。
小百科:怪物,指怪異的物類。語出《史記·大宛列傳》:“於是大觳抵,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文化收藏界把憑主觀臆造,不屬于任何朝代,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所謂古董稱為“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