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正面管教有感篇一
我認為只要在日常教育中,我們以心平氣和的心對待所發生的一切事,從孩子的角度換位進行思考,我們的教室一定會充滿愛與歡樂,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健康成長。當然,不管什么樣的方法最需要的是我們要有正確的兒童觀。尊重、理解、關愛孩子的成長,贏得孩子,而不是要操縱孩子。這是最近經常聽到的關于正面管教的觀點,學校的師訓處也常常會推送一些正面管教的內容來分享。貌似通過采用正面管教方式可以更好的教育學生,更好的和學生相處。恰巧上課時候的紀律問題,對問題學生的處理是我最薄弱的環節,對于吵鬧的班級和學生我甚至懼怕上他們的課。有時想要讓他們更加的聽話,就擺出老師的姿態,我常常會像潑婦似的大聲怒罵,這樣的方式也只能使他們安靜一會兒。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成長與變化,父母其實可以更淡定些,青春期只是每個人人生必經的一個階段,孩子的叛逆是正常的發育過程,既然是正常,就無法避免;既然是過程,就會過去。青春期的孩子其實是在尋找存在感,價值感,認同感,找到了就是個性化的完成,有的人的青春期可能十來歲開始,有的人沒準四十多歲才開始,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完成個性化,找不到自己。在尋找自己的路途上,孩子們會以各種方式掙脫父母的束縛,控制,試探自己的能力,甚至與父母奪權,爭斗,沖突。
特別喜歡正面管教的理念中,把青春期的孩子叫做駕駛員,父母叫做副駕駛,這個說法很形象,孩子終究是自己人生的掌控者,駕駛著自己的人生飛機,飛向更遙遠更廣闊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父母給予愛、關注、指導,需要父母聆聽、鼓勵、贊同,不需要的是父母的代替,包辦。
現在我對“和善與堅定”的理解更深一層了,我認為“和善”是說一個人如同和煦的春風給他人的心田帶來溫暖與舒適,能夠理解和接納對方,能夠有“在錯誤中學習”的豁達,能夠有“靜等花開”的耐心;“堅定”是說一個人如同深沉的大山給他人可靠的支持和幫助,是執著于愛的教育,相信每個人都會成長,是能夠有改變自己的勇氣,相信自己有無窮的正能量。我之所以用“他人”而不是用“家人”是因為我覺得“和善與堅定”不僅可以用于家庭教育中,還可以用于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正面管教的家長課堂不僅讓家長學會養育孩子,同時可以讓家長獲得成長。是的,不僅孩子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反思過去,不僅我們教育方式有許多不妥之處,而且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方式也存在問題,所以,學習正面管教,是學習怎么成長和怎么幫助孩子成長,這是我喜歡和愿意做的事。
讀正面管教有感篇二
讀完《正面管教》這一本書后,我的腦海里總是想起上面這段話。
一直以來,很多人把《正面管教》當做是行動指南,在遇到具體問題時,都會去從書中去找解決方法,也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是啊,隨便翻看一頁看看,都是我們作為班主任或者家長經常會遇到的場景。但仔細一想,這本書這么好,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看完之后只能使用其中的三招兩式,卻不能全部地靈活地運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我認為就是因為我們覺得這本書是一本行動指南,一個隨時可用的救急手冊。其實不然。
在讀其中幾個章節時,我一邊點頭認同作者的觀點,這一邊卻發現自己可能在工作生活中根本做不到。因為要改變的并不是從嘴里說出來的話語,而是從思想上就要改變自己。比如第七章談到“鼓勵與贊揚”,從道理上我們都明白鼓勵對孩子的促進作用是更加深遠、長久的,但是在實際情境中,多年的思維習慣決定了自己在當時的情境中會說什么話,而不是最近讀的一本書教會我們要說的話。作者在書中給出了一個“鼓勵和贊揚之間的不同”的一個表格,但是在實際中,我們不會對照著表格去說話。多年的思想決定了我們在特定場合說什么話,做什么事,并由此塑造了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系。
讀書時心潮澎湃,躍躍欲試,到了實際又重回老路,這就是現在讀書時經常遇到的問題。所以,不管是哪本書,都有自己的價值,關鍵在于讀書的人是不是一個“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的人。所以,《正面管教》厚厚的一本書背后,其實要讓我們讀書的人改變自己的思維定勢,進而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形成一個新的語言系統。如果能夠有這樣的決心,《正面管教》這一本書,就可以解決我們班主任工作或者孩子教育中的大部分問題。
practicemakesperfect.英語這句格言對應的漢語是“熟能生巧”。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練習,去實踐。這本書也是。《正面管教》這本書很有價值,若是想讓它對自己有幫助,要做的就是不斷閱讀,不斷反思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在工作生活中做出調整與改變,每次改變一點,每天調整一點,相信最終一定能夠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的益處。(黃新華)
讀正面管教有感篇三
對于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教師,都面臨一個最簡單,但是也最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作業問題。學生總是怨天怨地的大喊,老師作業的嚴酷,還說這homework真的是不可數名詞呀!而老師總是要學生復習,鞏固,預習等等理由給學生鋪天蓋地的作業。于是,老師為了能讓學生完成作業,也制定了各不相同的規定。
下面就是一個班級對作業的部分規定,不過,要提醒大家,這些規定是學生沒有參與的規定:一次不交,課代表記名,兩次不交,課堂點名批評,一周內所有學科作業不交超過五次,叫家長到校陪讀,觀察孩子的課堂作業表現,第二周再出現這種情況,家教一周。這樣的規定,老師會認為,學生會害怕這些懲罰,而努力完成,認真對待所有學科的作業,可是結果卻令人更加生氣。有些孩子為了不受到懲罰,他們就會抄作業,而且抄的很是認真的樣子。他們這是出于恐懼和害怕,而不是證明自己有了對錯的概念。這些孩子為了證明自己還有可取之處,就會弄虛作假。另外一些孩子則捉摸著怎樣打敗老師,只抄一些單項選擇,讓后上交,表示自己做也交了呀,誰能說我沒有交作業呢。很有一些孩子,隨你怎么要求,我不會,我也不抄,就是不寫,任由你懲罰。在受到懲罰之后,有些孩子心里就會留下不公平的感覺,他們不會將心思集中在招致自己受到懲罰的行為上,而是對懲罰他們的人充滿了怨恨,或者感到自己很受屈辱。我不就是沒交作業嗎,為什么要請我的家長來陪讀,讓我的家長也跟著受到屈辱。
邏輯后果對孩子的作用可以是尊重性的,鼓勵性的,然而卻經常被誤用或未被充分利用。在運用得當的時候,孩子們就能從中學到有助于他們以尊重和有尊嚴的方式培養責任感和義務感的大量東西。用邏輯后果而不是懲罰作為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的一種方式會更有效,更長效。
作者文章中舉例琳達寫作業喜歡在課桌上敲鉛筆,這會干擾到其他孩子。老師讓他選擇是停止敲鉛筆,還是交出鉛筆等別人寫好作業后她再寫。讓孩子選擇是停止不良行為還是體驗邏輯后果,是一個好方法。給孩子一個選擇,并且私下里把后果告訴孩子,并不是有效運用邏輯后果的唯一指導原則。倘若如此,讓孩子選擇是停止不良行為還是挨一頓打似乎也很合理了。吃苦頭不是邏輯后果需要的條件。因為邏輯后果的目的是為了停止不良行為并找到解決方法,而不是為了報復而給孩子造成痛苦。所以把孩子的不良行為轉變成有貢獻的行為,對于鼓勵孩子停止或大大減少不良行為很有效。
不論孩子錯誤的目的是什么,邏輯后果都有可能完全不適合。或許是我們給孩子布置的作業毫無意義,或許是老師根本就沒有讓孩子參與制定作業計劃,并且沒有讓學生感到寫作業的重要性,這個作業對自己的學生有多么的需要,或許是老師應該和學生一起討論應該做怎樣的作業,怎么去做,為什么需要做。沒有什么事情比學生參與問題的解決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贏得他們的合作了。所以,我們可以定期召開班會,所有的班級事務都由學生自己參與討論,所有的班級規則都有學生參與制定,這些會帶給學生民主,帶給學生尊重,讓學生感受在在這個集體中的存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
讀書吧,一本值得閱讀的書,帶給我們太多的反思,也許這些反思,會促我們循序成長!
讀正面管教有感篇四
暑假有幸參與了正面管教的心理課程學習并認真閱讀了《正面管教》的書籍,不管是身為母親或者教師的角色,收獲頗多,感觸頗深。
《正面管教》的作者是美國的簡·尼爾森(janenelsen),教育學博士,杰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
這本書不但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書中所介紹的正面管教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集幾十年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體會,特別是她從正面管教方法的推廣與培訓中收集的無數個正面管教的成功案例,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接一個生動有趣而發人深省的故事。學會正確有效的方法正面管教孩子,讓孩子在自信、自立的快樂環境中健康成長,把良好的行為品德、有益的社會技能深深植入孩子的心底。
我一直堅信,育兒即是育己,做好父母才能培養出更棒的孩子。正面管教尤如那一盞明燈,讓我對自己,對育兒有了全新的認識,我有了方向,有了動力:我在傾聽、理解、共情的連結中;在了解并嘗試運用“家庭會議”“冷靜角”“選擇輪”“慣例表”“特別時光”等強大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中;在深入破解錯誤目的背后密碼中;在嘗試用“和孩子嘗試解決問題的7個步驟”“5r”“跟進執行”等方法的運用中;在學習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中:
1、是否和善和堅定并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短期有效,但長期只能是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于解決問題、敢于承擔責任、樂于奉獻、愿意合作……);在每天主動打卡和伙伴們分享中及老師用心地點評引導中。我不再焦慮,因為我努力做一個“正面”媽媽,孩子終會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正面成長!
正面管教的方法不僅有助于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品質,在班級管理中也很有幫助,如可設立“冷靜角”。班級突發事件發生時,先讓孩子和老師不要一下打開“動物腦”,有控制情緒的時間和空間,接著和孩子有效的.交流中破解錯誤目的背后的真正密碼,和孩子情感聯結后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師生間有了彼此的相互尊重,才有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才能真正贏得孩子的心,也才能讓教育從“心”開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如果堅持“和善和堅定”并行,在以后的教學和課堂管理中也積極的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一定能讓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學生心理更加健康!
感謝《正面管教》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讓我在構建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相信我的堅持與改變,一定能讓正面管教在以后教育孩子和管理班級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讀正面管教有感篇五
近期讀了《正面管教》真的受益匪淺,書本中很多概念如同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如何與學生更加友好,親密的大門,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傳統教育觀念需要進行一次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一次大變動。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當孩子感受不到歸屬感及任何關注,甚至被大人用權力控制著,那么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而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如果將學生的錯誤行為看成是一個密碼,老師充當密碼破譯者的身份去思考他的行為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當我們處理他的隱含想法時,孩子就能夠感受到自己有所歸屬、受到關注,能被理解了,他們才會有所改變,因為孩子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的更好。我們關注學生、理解學生,老師所做的工作也才會更有效。
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贏了孩子是讓孩子成為失敗者,而贏得孩子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書中還分享了贏得孩子的方法:
1、關愛:在你能觸及頭腦前,先觸及心靈。
2、傾聽:確保把關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們。
3、欣賞: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自己。
4、改善而不是完美:當老師鼓勵改善,而不是追求完美。
5、溝通,少說多做,學會傾聽,學會用我句式表達感受。
鼓勵是給孩子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鼓勵是教給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中所必需的人生技能和社會責任感,鼓勵是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從而做的更好的一個擁抱,他們會因為自己的獨特之處而受到不加評判的珍惜。課堂上的贊揚、笑臉貼、獎勵卡,這些是好玩且無害的,只要孩子不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于外在的他人的評價。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可能就會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就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他們培養出來的是“她尊”,而不是“自尊”。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于別人的贊揚。
就如書中所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所以更有益的做法是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表明了自己能力不足。當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了可以通過犯錯誤來學習時,他們就能從錯誤中獲得有價值的幫助的機會,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是一個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機會。
作為老師,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讓其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愛,這樣不但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這點我深有同感,許多次我和學生們都是在愛的信息傳遞中消除隔閡,增進感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正面管教》這本書中常說,我們總要學生控制自己的行為,其實我們更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正是如此。我會克制自己易怒的脾氣,努力把自己修煉成為一個更理性更溫和的好老師。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和學生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讀正面管教有感篇六
子不教,父之過。身為人父已經十幾年了,這句話還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心中一直存著一個幻想——沒事兒,孩子會好起來的,我們小時候父母哪里管過,我們不是照樣很聽話很懂事嘛!
于是,幼兒園——就讓他玩兒去吧;小學——不要逼得太緊了,不然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反而更糟。
但是,到了初中,才發現這種做法很危險,成績抓不上去,直接影響孩子考學。無奈,按部就班地來到公立中學——白云中學。
軍訓一結束,就開了七年級新手家長會。這個家長會很有意思,實際上是聽新任學校黨委書記徐碧江的一場演講。徐書記講了近兩個小時,都是剴切之言,能充分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用心與執著。所以,對他推薦對五本書,也就很感興趣,《正面管教》便是其中之一。
書的作者,美國人簡。尼爾森,首先是一位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也是七位孩子的母親。書中提到的觀點,讓人深受啟發。
比如,現在對孩子之所以不像我們那個時代那樣易于管教,直接原因是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
首先,是今天對成年人不再給孩子樹立服從和順從榜樣。當父親失去了對母親對控制權時,父母雙方就失去了對孩子對的控制權。這意味著媽媽不再給孩子樹立順從的榜樣——當然,這是社會對進步。所以,孩子表現出叛逆,是因為不愿意扮演卑下和順從對角色。
其次,是孩子很少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我們不再需要孩子像過去那樣為家庭生計付出努力,其實也剝奪了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作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機會。
看到這里就明白,為什么我們那個年代對孩子都不用教,自然而然就很聽話,很懂事。那時,我們就一句話解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窮的好處是,讓孩子一起承擔家庭的責任,這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上進心。特別是孩子和父母一起為了家庭生活并肩做事、邊干邊學時。
這是發展孩子的技能,但在培養孩子這些技能時,有一個前提條件是我們父母很難把握的,即不能過于嚴厲,也不能驕縱,而是要和善與堅定并行,就如上周浙江省人民醫院的心理博士蘇衡給我們講課時講的“溫柔而堅定”。
讀正面管教有感篇七
在教育孩子和管理班級的過程中,我內心一直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一方面我認為家長對孩子、老師對學生應該有尊重、民主、寬容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懂得尊重、寬容的孩子,粗暴嚴厲的教育也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期下來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更大的傷害;但同時尊重和寬容很容易演變成縱容和失去原則性,不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直到有一天看到《正面管教》這本書,書的封面上赫然印著的一句話:“如何不懲罰、不驕縱地有效管教孩子”打動了我,讓我決定仔細閱讀,從中找到有價值的東西用來指導教育教學。
作者認為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和善而堅定可謂是本書的精髓所在。
6、安排特別時光,哪怕是在課后安排五分鐘與一個孩子閑聊都會帶來積極改變。這些理念和行為都提現了對孩子的尊重。
而跟和善相互依存的堅定則能有效保證雙方在理解、尊重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制度得以實施,一旦合理的制度制定,必須和善堅定地執行,即時沒有按計劃完成,也不要替代、不要嘮叨、不要埋怨、更不能侮辱,而是讓孩子體驗自然后果,或是孩子自愿達成的邏輯后果,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在實施初期,孩子在體驗自然后果或邏輯后果時,會有抵觸情緒,希望家長分擔責任或希望得到豁免,但是成人要堅定地執行下去,如果因此而妥協,孩子就不能學會承擔責任,那么以后家長的嘮叨和提醒會不斷地重演,直至耐心耗盡,最后升級為粗暴對待,而孩子也會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
讀正面管教有感篇八
一、了解事實,不假定,相信學生能解決,就是尊重
這就是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教師總喜歡在不詢問的情況下,就假定學生不行,就假定學生的想法與感受,假定學生會做什么不會做什么,甚至假定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樣的假定就讓我們失去了了解學生的機會,還可能因為在不經意間傷害學生的感情而損害彼此的關系。我們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相信學生可以解決問題,鼓勵召開班會,我們會發現學生的能力如此之大,真的令我們嘆服。
想想看,當這樣的問題我們就認為學生不會解決,只能靠老師的懲罰或者批評解決,那么這些毫無表情的批評會引發學生的厭惡,導致學生與老師直接的對立。這樣雖然我們老師很努力的維持教室里的紀律,很認真的輔導學生的作業,但是卻得不到學生的認可,這樣師生的關系就會越來越遠。
二、是鼓勵,不是替做,給學生機會,就是尊重
記得是去年一二九歌詠比賽時發生的事情。根據學校的安排,為了讓各位比賽的質量上一個臺階,所以學校給每班都派了一名科任教師幫助班主任老師排隊和整隊型,如何唱,如何詠,還要加些什么樣的動作等問題。八年級有一個班,班主任老師是一位和和藹的男班主任,派去的老師時有多年班主任經驗的女班主任,現任他們的數學老師。本來他們的歌詠比賽安排都是學生們共同商量的,大家的熱情非常的高,什么時候領唱,什么時候齊唱,什么時候男女對唱,是一個人詠,還是男女兩人一起詠,而班主任老師呢,看學生積極性高,也就是為學生做做顧問。可這一數學老師已加入就完全不一樣了,這一數學老師總認為自己有經驗,于是否定了學生的想法,這不行,那需要變,一下子把學生的精氣神全打趴下了,學生一點都不配合,本來好好的,最后得的名次非常不好,學生那是一個傷心,不滿呀。而數學老師呢,到處說:“這班里的學生素質就是差,給他們設計的多好呀,就是不配合,真是的。”
我們總認為替學生做事情,而不是讓他們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時,我們也許會認為我們是在關愛學生,是在幫助學生。我們人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學生為什么就是不領情呢。想想看,比賽完,我們又會給學生說教,解釋所發生的一切,發生的原因,以及我們的感受,因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這更會激起學生的反感。學生要的不是替他們做什么,而是鼓勵,給學生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做好,這就是尊重。學生要的不是替做,而是對他們觀點的認可,對他們觀點的感興趣。《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說:“如果你給學生們提供運用他們自己的智慧的機會,他們往往會得出與成年人向他們說教但似乎被他們忽視的結論完全相同的結論。這種探索會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內在而非外在的控制點。”
三、談心是交流,不是說教,你一言我一語就是尊重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把這種帶有尊重賦予力量的溝通成為“網球比賽”。想想進行或者觀看一場精彩的網球比賽是什么樣子。來回對打若干次的球令人非常興奮,這不僅僅是網球,乒乓球一樣的道理,最好看的就是雙方隊員打的回合多,越多,大家越激動,吶喊聲就越大。再想想,如果打球時,發球過去,對方接不住,打不回來,比賽還有什么樂趣?我們打羽毛球一樣,打過去,對方接不住,再打,再接不住,不一會就覺得打的一點意思也沒有,關鍵是,根本起不到鍛煉身體的作用呀。
那么我們與學生的交談也是一樣的。我們老師都會發這樣的牢騷:給某某同學做過多少次思想工作了,嘴皮子就磨爛了,就是一點也不見效,一點都不長心,一天都不好。一次精彩的交談就像一場網球比賽,對話會有來有往,兩個人輪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老師把學生叫到教室外面,或者辦公室,一個人在滔滔不絕,引古用今,說父母,講同學,總認為總會有一句話學生會幾道心里,對學生會有激勵,可是誰知道,學生竟然沒有記住一個詞,甚至只要老師叫同學談話,學生就會緊張,就認為一定有要勞累耳朵聽老師的說教了,所以這樣的溝通,這樣的談話,不但沒有作用,甚至還會有負面作用。
通過尊重學生的感受和想法來表達對他們的尊重;通過了解事實,不假定,合適學生對以問題的理解,探尋他們對于如何解決問題的看法來表現對他們的尊重;通過你一樣我一語的網球比賽式的溝通來表現對他們的尊重。在良好的溝通中,我們會有大量的傾聽、尊重、好奇心和賦予力量。
相信,只要我們老師善于學習,善于閱讀,在閱讀中思考自己的行為,在閱讀中反思自己處理學生的方式,在閱讀中改變自己,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一定會享受每一節課,每一分鐘與學生的相處,相信未來一定是美好的,相信教育的春天會處處在!
讀正面管教有感篇九
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美]簡·尼爾森著的《正面管教》,對我的班級管理工作幫了不少忙,加上前幾天學校發放《班主任》中的《“贏了”學生,“輸了”教育》中也提到了《正面管教》一書,由此我決定寫些東西來梳理一下這本書對我的改變。
記得《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樣說:我們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就好比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拿著手術刀,誠懇地告訴我的病人:“我非常愿意幫助您,盡管我沒到什么技術,但是我充滿愛心!來吧,請相信我!”如果您是這位病人,您一定神色大變,從手術臺上跳下來就逃走了。其實做教師,包括做媽媽也是這樣,我們不僅有愛,更要懂得愛的技巧來正面地愛我們的孩子們,不過它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是它令人信服地講解了家長和老師為什么“必須這么做”的深層蘊涵。以及如何正確解讀孩子(也包括我們自己)的錯誤行為背后的信息,該怎樣采取最有效的應對方法,理解得越深刻,就會做得越自然,越“本能”,越徹底。這也在告訴我在班級管理中要找到支點。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我想這個支點也可以撬動班級里問題學生的壞習慣。
多少年來,我也在苦心尋找這個支點,終于在《正面管教》中我找到了,他就是健康的自尊,它是孩子培養出“我能行”的信息的基礎,若孩子們總是由別人告訴他們去做什么,而沒有自己受尊重地參與解決問題的體驗,從而聯系父母希望他們擁有的技能時,他們就無法發展那些有助于感到自己能行的技能。當我們能以尊重和尊嚴對待孩子,并教給孩子為了形成好品格而應該掌握的有價值的人生技能時,他們就會在世界上傳播和平,這也正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和諧不謀而合。
作為班主任,我個人的感覺是不僅要傳授孩子們知識,更重要是要給孩子們健康的自尊,培養孩子們健全的人格。每個班里都會有一些小魔頭,他們身上的一些不良行為,經常會讓我們捶胸頓足,他們其中也不乏有故意和我們作對,捉弄我們的孩子,但退一萬步講,他們是孩子,我們為什么要和他們計較、較真呢?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在不傷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幫助他們與不良行為作斗爭,而不是和不良行為來一起打敗我們的孩子們,有事一些簡單粗暴的行為可能會起一時作用,但從長遠的影響來看,卻沒能幫助我們的孩子們改掉不良行為。
最后,教育不僅需要愛心,更需要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