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篇一
通過五周的學術素養概論的學習,自己懂得了很多知識和有了很深刻的心得體會,更明白了學術道德與知識產權知識的重要性。中國有句古話,“有德無才,德不足以成其事;有才無德,才足以促其奸?!遍L期以來,高校廣大教學科研工作者獻身科學,潛心研究,嚴謹治學,敬業奉獻,為發展科學、繁榮學術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許多高校也出現了一些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失范的問題,在學術界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學術道德建設關系著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形象,關系著學術環境、學術聲譽和學術進步,更關系著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進而影響到社會發展和民族創新能力,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最著名的一起案例是:2月,科技部和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布通告,經調查核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的推薦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嚴重抄襲和經濟效益數據不實的問題。決定撤銷“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所獲20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收回獎勵證書,追回獎金。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研究生開設這門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對我以后的科研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感受:
5)在科技探索中,必須一絲不茍地記錄并如實報告實驗結果和統計資料;
7)堅持品行為立身之本,勇于與不良風氣作斗爭。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全力抵制各種污染科學風氣的行為,堅決杜絕喪失學術道德的行為,積極反對各種形式的粗制濫造和低水平重復行為,向假冒偽劣學術宣戰。做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的推進者,為光大西工大的學術風氣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學術風氣不僅關系到學術自身的傳承與創新,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風氣、整個名族的精神狀態。學者的學術研究不僅為社會產生思想和理論,而且為社會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學風不僅損害學者和學術的形象,而且會影響公眾對價值理想和價值導向的認同,從而影響到整個名族的精神狀態和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研究生學術誠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當前研究生學術誠信缺乏的原因即有社會歷史的客觀原因,也有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研究生學術誠信建構的主要途徑在于:從外在方面建設健康的學術生態環境和建立良好的學術評價制度;從內在方面狠抓養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觀念,培養研究生良好的學術道德品質。
然而強調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僅靠制度約束是不夠的,更要靠精神引導和道德影響。我們要時刻牢記并弘揚西工大“公誠勇毅,三實一新”的校訓,堅決反對沽名釣譽、急功近利等不良風氣,努力營造一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的良好學術氛圍和制度環境,讓每一位師生員工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學術道德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淺薄,雖成亦小。”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在學術上有一定的造詣,還要在德行上有更高的修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國家。因此,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感、學術作風嚴謹的高素質學生,促進學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努力成為21世紀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
作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恪守學術界公認的基本學術道德規范,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以嚴謹踏實的學風和篤信誠實的原則從事科學研究。碩士研究生階段正是學術素養養成的重要階段,恪守學術道德規范要從日常學習、研究的每一個細節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誠實正直,不弄虛作假,對自己的研究成果負責。
總而言之,通過對學術素養概論的學習,不僅加深了我對學術道德及修養的認識,而且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身對道德和人文修養,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更做一名光榮的西工大人,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篇二
報告會結束后,參與收看直播的師生均感獲益匪淺,紛紛表達了自己的心得與感受。
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老師路葵認為,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是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應當從從事科研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時刻堅守科學道德,把一點一滴的實驗數據匯聚、分析、提煉成一篇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是生環學院每位研究生最大的挑戰和壓力來源。考驗之下,如果研究生的價值觀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引,很可能會出現學術不端與行為失范。因此,對研究生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科學道德和學風規范教育非常重要,要讓嚴守科學道德的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沒有完成式,任重而道遠。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老師陶潔感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無數科學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默默堅守不僅令人敬佩和感動,也為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群體樹立了行為表率。改革開放40年來,創新一直是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鮮明標識,而與此同時,著力培養科學工作者的科學道德和學術風范也成為我們在國際競爭和時代發展中“走得更遠”的重要基礎。陶潔表示,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將更加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建設以及引導學生培養科學道德,以更加積極負責的態度參與學風建設工作,為建設華東師大優良學風而不懈努力。
教育學部老師孫夢表示,92歲高齡的黃旭華院士講述了當年的科研工作者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用算盤計算出計算機般精確的結果,在技術封鎖中讓我國核潛艇技術達到世界水平,憑著自己的信仰為祖國奉獻了一生。他那句“獻身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怨無悔”令人震撼。做驚天動地事,當隱姓埋名人,老一輩科學家的奮斗精神、創業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今天的我們應以前輩們的精神為指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廣闊舞臺,做出屬于我們這代人的貢獻。
經管書院老師李卓航表示,通過三位院士的報告,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國科學家精神,既是心系祖國、嘔心瀝血,亦是創新進取、為實求真。我們始終要堅持一個方向,就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定地走科技強國之路。
經管學部碩士研究生李蝶依表示,三位院士專家的發言,讓她感受到了刻苦鉆研、探索開拓、精益求精的精神。作為一名研究生,應當堅定理想信念、大膽探索,在自己所學習的領域中勇于開拓創新,同時也應腳踏實地,堅守科學道德,切忌投機取巧,杜絕學術不端現象的發生,努力做誠實的學問,在創新道路上創造更多的價值。
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本科生吳金桃說,聽完黃院士的分享回想起錢學森同志的經歷,正是他們這樣一批科研人員,堅守在核彈、核潛艇研發的第一線,才有了僅隔兩年零三個月相繼研制成功的兩彈,才有了如今的核潛艇。他們在當時經驗缺乏、設備簡陋、環境艱苦的背景下,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始終堅守在科研第一線。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貫穿于生活,我們要在實驗室里刻苦鉆研,也要在社會崗位上建功立業。作為當代創新主力軍的我們,要自信自強,勇于挑戰前沿科學問題,抓住機遇,認真科研、誠信科研。正如報告中所講,學術道德水平體現了科研人員自身道德素養的高低,也體現著國家科學素養的健康狀況。我們應始終保持對科研事業的虔誠和敬畏之心,共同建設嚴謹治學,誠信科研的良好學術氛圍。
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工程學院本科生徐洪義說,聽完報告后,謹記在心的就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創新和學術誠信是兩個必不可少的品格??茖W報國之志,任何時候都要將自身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勇做一代“紅軍”,不畏艱難險阻,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努力成為勇于追求真理的矢志不渝者。在三位院士的報告中,都無一例外地提到了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零容忍,這也是對我們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殷切囑咐。中國的科研未來和科學形象將會由年青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們代表,所以在學術道德上,我們也必須成為誠信典范。我們要用敬畏的態度和審慎的目光對待自己的每一份學術成果,成為嚴謹治學的力行者和科學道德的捍衛者。作為一名即將開始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大四學生,報告中的諄諄教誨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腦子里,在未來的科研道路上將牢記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踐行科技強國的使命,不辜負黨和國家的培養和期望,做到誠信科研,積極創新,對每一次的科學實驗和每一組科研數據都做到嚴謹精確,真實可靠。
華東師大歷來重視科學道德培養和學風建設工作。學校倡導“學在師大”的思想觀念,在學生培養中強化誠信教育,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努力引領學生在發奮學習的同時注重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升。自20__年起,開展學風督查等相關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發奮求學,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不懈努力。日前,學校開展了學風建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學習氛圍濃厚,創新創業熱情高漲,學校學風總體良好。據悉,學校近期將開展學風建設師生交流會、報告會等相關活動,繼續推進學風建設工作,將科學道德培養落實在每一步行動之中。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篇三
9月11日,科學家座談會在京召開,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從0到1”,是突破當下百年之變局挑戰的重要戰略部署。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部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形成堅實穩固的國內經濟大循環......一系列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部署和重大目標的落實和完成,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這一強有力推動,如果說為應對變局作出的安排部署和提出的目標方向是一條與時代挑戰“掰腕子”的壯碩“手臂”,那么科技水平就是這條臂膀發達的“肌肉”、敏銳的“神經”、堅硬的“骨骼”,是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諸多部署和目標互為表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化解危機、克服困難、迎接挑戰、把握機遇的重器寶器,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可或缺的強勁推動。
“從0到1”,是指向科學技術發展最根本問題的偉大嘗試。概括來說,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根本問題在于“深入淺出”四字,如報告中所言,所謂淺出,指的是科學技術進步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解決實際問題、立足把握迫切需求、立足長遠發展,研究方向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和人民的需求,那么社會和人民將成為科技進步的最堅定、最強勁的支持者和推動者,科學技術發展才算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所謂深入,指的是科學技術發展要由問題和需求的“淺”走向基礎研究的“深”,要形成各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形成并鞏固我國科技強國地位,切實解決科技進步中的“卡脖子”問題,那么加強基礎理論、抽象問題的研究力度是必不可少的。在展開“深入淺出”這條主線的同時,協調好資金保障、組織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篇四
11月13日,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來自中科院大學、社科院大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49所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隊院校的研究生新生和導師近6000人現場聆聽報告。報告會通過網絡視頻方式向全國各高校同步直播,各省(區、市)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組織了省(區、市)和高校(院所)分會場。據不完全統計,約80萬研究生和研究生導師通過網絡直播集中收看。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致辭中指出,70年來,中國科技事業呈現跨越式發展,科技實力從最開始的一窮二白不斷向世界科技前沿奮力追趕超越,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既得益于黨和國家為科技發展繪制的清晰藍圖和給予的堅定支持,也歸功于一代接一代懷揣科技報國理想的科學家們,他們堅貞不渝地將科學研究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以對黨、對人民的赤膽忠誠為共和國托起了無數星辰。他強調,要矢志愛國奮斗,以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的發展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融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之中。要弘揚科學精神,培養誠信的科研品行,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切不可投機取巧,虛夸浮躁,絕不能偽造、篡改、抄襲觸碰科研的“紅線”。要堅持傳承育人,在知識理論傳授和創新,治學理念方法繼承和發揚的同時,注重將良好的治學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學生的人格養成,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的報告題目是《牢記使命,忠誠奉獻》。他結合科研經歷,講述了自己始終專注于火炸藥研究,鍥而不舍擔負國家賦予的使命的感人事跡。他勉勵現場的同學和老師,要把“不間斷地思考”作為追求超越的一種工作學習方式,多問為什么、追問怎么做,追求問題本質并拓展思考。同時在做科研過程中,要有責任感,學會包容和誠信,杜絕學術腐敗、抄襲、造假,浮夸浮躁等背離科學精神的行為,要發揮群體作用,關注學科交叉融合趨向,堅定理想信念,心懷大愛,忠于黨、忠于人民,在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陸軍工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報告的題目是《讓生命在科技報國中閃光》。他通過四句話,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闡釋了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愛黨信黨跟黨走,是一生中最正確、最堅定的選擇?!薄爸挥邪褌€人的理想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實現價值!”“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容不得一點點的馬虎和心浮氣躁。”“只有擺正個人和組織的關系,擺正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擺正個人和群眾的關系,才能順利前進?!彪m然已經82歲高齡,他仍心系國防建設與人才培養,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繼續在防護工程領域潛心研究,帶好學生、培養人才、關心團隊建設,把自身事業同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結合,以報國奉獻為最高追求,為經濟和社會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報告的題目是《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新時代中國學派》。他用鄧稼先、屠呦呦、顧方舟、黃大年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向大家詮釋了中國科學家的愛國奉獻精神,指出青年學者是推動科技變革的先鋒,勉勵青年學者們,要做愛國奮斗、誠實守正的科研人。他還從科學學派對科學的貢獻說起,呼吁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新時代的中國學派,通過鼓勵批判、質疑探索精神,允許寬容科學研究的失敗,鼓勵科技工作者立異鼎新,建立新學說、標立新學派、追求新境界,推動文化文明傳承與創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出中國聲音,走出中國道路,作出中國貢獻。
本次報告會新增了宣讀倡議的環節,來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新生和導師代表共同發出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倡議書》。整場報告會氣氛熱烈、高潮迭起,與會師生倍感振奮,深受鼓舞。為增強報告會的儀式感和感召力,宣讀倡議書前,參會各高校、院所的學生代表逐一擎校旗出場,現場師生熱烈回應、掌聲連連、此起彼伏。
據了解,此次是中國科協聯合各主辦單位連續第九年舉辦報告會,每一場報告會都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受到廣大研究生新生和導師的熱烈歡迎。此次報告會在線問卷調查顯示,師生認可度達到98.9%。截至底,全國舉辦各類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近12萬場,接受宣講教育的研究生約853萬人次、本科生約1109萬人次,新上崗研究生導師、新入職教師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約128萬人次,取得顯著成績,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篇五
科學道德主要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動中應遵守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應具備的道德素質。學風問題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規范、行為準則、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風氣、治學原則等方面出現的失范現象。所以要抓好學風建設,首先要有科學道德。
科研活動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對科技事業而言,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直接影響到科學的繁榮發展。近年來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已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有權利對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進行了學習和了解,這不僅對于我們今后的學術生涯有重要意義,也對整個國家的整體科研素質、科研水平的一個保證。
通過學習,我對目前社會存在的一些科學道德及學風問題有了大致的了解,認識到加強科學道德及學風建設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通過一些案例了解到科研活動中的一些不端、不當行為,對科研倫理及科研規范有了初步的認識,認識到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有誠信的科研品行、嚴謹的工作作風、遵循和掌握嚴格的科學方法、要有責任意識、要具備豐厚的人文素養。
目前學術界仍存在有科研不端或不當行為,從表現形式看,世界主要國家的學術界傾向于嚴格界定三類科研不端行為:杜撰、篡改、剽竊??蒲胁划斝袨橹饕梢苑譃槲宸N類型:數據的不當使用,違反科學規則,不當的同行關系,不當的師生關系,基于產出壓力的不當科研??蒲胁欢嘶虿划斝袨樵斐闪藢W術資源和學術生命的極大浪費;破壞正常的學術秩序,扼殺創新活力;違背科學精神,貽誤人才培養;損毀學術界和知識分子的社會公信力;加劇社會腐敗的蔓延。在加強制度建設,加大對不端行為懲處力度的同時,需要在科技界大力提倡道德自覺意識、加強輿論的引導。
我是一名碩士研究生,更要以身作則,切實的落實到行動中,努力加強自身的道德與學風建設。致力于追求科學內在的文化價值,努力擔當起民族、國家和社會賦予的責任和使命,不斷加強科學道德修養自律,杜絕各種越軌和失范行為,力戒浮躁浮夸,發揮科學道德表率作用,將前輩的優良作風傳承下去。在自己做好這些要求是,同時也要告誡身邊的科研人員戒驕戒躁,勿貪圖名利,扎扎實實做學問,坦坦正正過人生。
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在科研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動學術研究自身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對倡導求真務實的社會風氣,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水準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研究生,我們更要在加強自身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避免出現科研不端或不當行為,嚴格遵守科研倫理及科研規范,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對于我們碩士研究生來說,科研倫理是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蒲袀惱硎侵缚蒲腥藛T與合作者、受試者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倫理規范和行為準則,而科研道德考察的是科研人員自身的道德修養、品行和誠實及杜撰、抄襲、剽竊及學術不當行為產生的根源、表現、危害及對策。科研人員在涉及到人的科研活動中要遵守尊重、不傷害、有利和公正四項原則。
文檔為doc格式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篇六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科技三會”精神和習近平同志關于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定于11月14日15:00-17:30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同時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設立31個分會場進行網絡視頻直播。報告會邀請李曉紅、邱勇、周琪三位院士作精彩報告。
此次報告會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宣講,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印發通知進行部署動員、抓好落實,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和科技工作者遵守學術規范、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摒棄學術不端行為,努力成為優良學術道德的踐行者和良好學術風氣的維護者,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繼續奮斗!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向廣大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新入職研究生導師、青年教師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邀請德學雙馨的專家學者,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以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科研倫理、學術規范為內容的宣講教育活動,連續五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示范活動,形成了全國、省區市、高校三級集中宣講教育報告會品牌活動,在科技界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引發了積極反響,傳遞了正能量。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篇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精神。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空中,閃耀著一代代科學家奮力前行的奪目光芒。其中涌現出以李保國南仁東黃大年鐘揚王逸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他們以豐碩的創新爭先成果,詮釋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濃烈情懷,無愧于民族脊梁時代之光。
新時代更需要偉大精神。在這些科學家的精神感召下,我們青年一代要接過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荊斬棘砥礪前行。自覺踐行“知識分子當以報效祖國和人民為抱負”的殷殷囑托,不畏任重,不懼時艱,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科技強國偉業,洞察變革于端倪,補短板增長板,擺脫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拓展全球視野,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奮斗中成就創新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砥礪奮進強擔當,新時代需要樹立優良的作風學風。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線”,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根基,決定著科技事業的成敗。
青年科學家作為國家科研未來的希望,要真正摒棄學術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傾向,為科技創新塑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做一個對科學研究理性的人對科學精神敬畏的人!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篇八
深刻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內涵??茖W家精神就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新中國成立來,“‘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都體現著科學家精神。廣大教師只有深刻理解把握這一精神內涵,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實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實踐中。
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好奇心與科學理論、方法學習、科研能力培養鍛煉結合起來。
積極傳揚科學家精神的典范。在近現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涌現了一批批矢志報國的科學家??茖W家精神正是以科學家為代表的無數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教師要善于將科學家的生動事跡融入到育人工作實踐中,傳揚科學家立志報國、畢生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故事,使之成為青年學生學習向往的榜樣,進而激發青年學生內心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家的崇敬。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