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qū)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報告幫助人們了解特定問題或情況,并提供解決方案或建議。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查令十字街號讀書報告篇一
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原本平淡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了美國作家海蓮·漢芙的《查令十字街84號》貫穿主線,突然讓故事變得有深度了。也因為電影,知道了《查令十字街84號》,它一度被稱為“愛書人的《圣經》”。
電影的熱映讓這本書變得暢銷,很多家店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書籍到手,我迫不及待翻閱。書裝幀素雅,白色的封面上配著一幅小小的插圖,圖片就是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舊址。
翻開書頁,一封封或長或短的書信映入眼簾,這是紐約女作家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的書商弗蘭克之間長達20年的書信往來故事。窮困潦倒的紐約女作家海蓮酷愛英國文學,但收入有限,無法大量購買書籍。一天,她在《星期六文學評論》這本雜志上發(fā)現了一家英國舊書店登的廣告,專營絕版書。于是她設法和書店的負責人弗蘭克取得了聯(lián)系,并保持了書信往來。而這一通信,就是五分之一世紀那般漫長。20年來,倆人鴻雁傳書,卻未曾謀面。直到得知弗蘭克去世,海蓮極度悲傷,遂決定將兩人的通信結集出版,于是就有了《查令十字街84號》,一本廣為傳誦的經典之作。
細數一下,海蓮在這本書中公開發(fā)表的信件竟有82封之多。這些信都因“書”而展開,買書賣書,尋覓好書,推薦好書,以至于孤陋寡聞的我,一邊讀著這些書信一邊去翻后面的注釋,了解書信中提到的作者、書籍及相關的背景資料,著實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文學課。
海蓮,性情率真,單純善良。當得知戰(zhàn)后的英國經濟困難,雞蛋肉類限量供應時,她慷慨地給書店的工作人員寄去了一大堆美食,甚至還有女性的長筒絲襪等奢侈品。而弗蘭克,一位典型的英國紳士,不茍言笑,對海蓮寄來的食物,唯一的感謝方式就是兢兢業(yè)業(yè)地幫她尋覓書籍。在這長達20年的通信過程中,兩人彼此投緣,互相欣賞,早已建立了非同一般的情誼。但在這么多封書信中,卻從來沒有提及愛,甚至連一丁點兒的愛慕都沒有。這份情誼單純得不摻雜一點雜質,它可以超越親情、友情、愛情而存在,也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第四類情感”吧。兩個人彼此了解、彼此欣賞,卻不一定要相愛,而以這樣一種獨特形式存在著。
最后一封信的結尾,海蓮這樣寫道:“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這大概是海蓮最深情的表達了。仔細看,譯者這里用的是一個女字旁的她,這一定不是錯別字,這里的“她”已經不僅僅是弗蘭克,更是指弗蘭克工作的舊書店,書店內所有的工作人員,甚至包括弗蘭克的家人孩子。
就如張立憲在書評中寫的:當愛情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鋪陳時,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而海蓮和弗蘭克之間的這種語言,是書緣,是懷戀,更是一種愛的升華。
查令十字街號讀書報告篇二
這世上每一個地方,住得久了,就會產生深厚的情感,一旦遠離,總會在某一刻止不住去想念。
而有這樣一個地方,確切地說,是一個地址,許多人并沒有去過,也不知道此地的具體模樣,有著怎樣的風景,但卻都記住了這個地址,知悉那里曾經發(fā)生的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這地址就是查令十字街84號。沒錯,查令十字街84號首先是個地址,原址應該在英國的倫敦中西二區(qū)。但是,它絕不僅是個地址,更是一本書的名字。
書中的女主人公叫海蓮?漢芙,是美國紐約的一個很普通的女作家,平常穿著破洞毛衣蝸居在室內讀書和寫作。她又是個精神豐富、內心活潑的愛書人,尤其喜歡經典書籍。但她在本城書店四處尋覓,卻無法買到想要的書籍。直到一次偶然中,在報刊上看到在倫敦有一家專售古舊書的書店廣告,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發(fā)出了第一封信。沒多久,她收到了來自倫敦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店主弗蘭克的回信,并很快收到了列單上需要的書,海蓮如獲至寶。
買書與寄書,是通信的主要內容。所謂見字如晤,每一個字都是有體溫和感情的啊。在春去秋來的日子里,兩人間從稱呼的“敬愛的夫人”到“親愛的`漢芙小姐”,從“諸位先生”到“大懶蟲”彼此間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愛的情愫若隱若現。
海蓮和弗蘭克,就這樣在書信中、在文字里由陌生而信任,由淡然而親切,由彬彬有禮而心有靈犀。弗蘭克為了尋覓海蓮需要的書,常常不辭辛勞,哪怕跑到遠處的鄉(xiāng)下,也一定要找到海蓮需要的書籍。
海蓮感動于弗蘭克以及店員的誠信與情誼,在得知倫敦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就自己省吃儉用,買了食物寄過去。而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員工們也很喜歡海蓮,并熱情地邀請她來倫敦做客。
但是,長達二十年的通信聯(lián)系,他們卻始終沒有相見。弗蘭克因病故去后,并沒有告知海蓮,店員則按弗蘭克的要求依然給海蓮寄書寄信。讀后感.全書不是平鋪直敘的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而是以書信體格式講述了關于書與書背后的故事。而情節(jié)的演變、人物的情感,都可以在信中字里行間感受到。全書情節(jié)簡單,語言也不晦澀,如書信一樣樸實、細膩,充滿溫度,彌散馨香。
《查令十字街84號》并不高深莫測,但卻令人難以忘懷。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發(fā)行,經久不衰,被譽為“愛書人的圣經”。從文學藝術上來說,這本書正如素樸的野花,靜靜搖曳芬芳。
在書的扉頁上,有這樣一句話:“你們若恰好路過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幾十年里,每一個熱愛讀書與寫作的人,到了倫敦,都會特意去一趟查令十字街84號,獻上一吻。這一吻,既是表達對海蓮與弗蘭克之間的惺惺相惜的尊敬與同情,也是自己作為愛書人的朝圣。
一個普通的地址,因為書信往來二十年,因為書香在空氣里的流動,因為兩個愛書人的靈魂相依而不再普通,充滿神性!
假如有一天,我到了倫敦,我一定會想方設法去查令十字街84號拜訪。
查令十字街號讀書報告篇三
讀這本書的時候,因為不想在沉悶的宿舍,所以自己在一個長椅上,慢慢翻開,像是走進一段歷史??赡芤驗槌跸牡脑颍行╋w蟲和蚊子。心緒不寧,便拿起手機,對面的聊天對象一聽我剛在讀書,說,感覺你很文藝的樣子。我想,大家可能對我有誤解了。我一直覺得,沒有事情做的時候,那就去讀書和學習,因為那是唯一不會讓你感到后悔的事情。
《查令十字街84號》,系以1949-1969年長達二十年流光,往復于美國紐約和這家小書店的來往信函交織而成——住紐約的女劇作家買書,任職“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經歷弗蘭克?德爾負責尋書寄達。原本是簡單的商業(yè)往來,但隨著漢芙熱情的性格,在書籍堆棧的基礎上,人的情感,心思乃至于咫尺天涯的友誼開始自由流竄漫溢而來。更多的人加入了這場交流中。
“書籍,確實是人類所成功擁有最好的記憶留存形式,記憶從此可置放于我們的身體之外,不隨我們的肉身朽壞?!睎肆钍纸秩鐣┳⑨?,沒有撐下去,每年有無數讀者從世界各地來到倫敦,踩上這條街,站在早已不復從在的書店門口,憑吊這段綿延二十年,橫跨大西洋的動人情誼。人們對査令十字街的懷念,更多的是對曾經的一段往事,現實中不斷地失去,不管是曾經的美好,還是過去的憂慮,珍愛的東西不能一直留存,如朝霞,如春花,如愛情。
美國偵探小說家在《麥田賊手》一書中,通過一名仗義小偷之口對一名小說家(即塞格林)說“這個人,寫了這么一本書,改變了我們整整一代人,我總覺得他欠點什么。”有機會成行,愿在査令十字街,緬懷曾經的歲月。那些我們相互取暖的日子。
查令十字街號讀書報告篇四
中文譯本在尾頁里引用了《麥田賊手》里小偷說的一句話“這個人,寫了這么一本書,改變了我們整整一代人,我總覺得我欠他點什么”。這句話當真讓我鼻頭一酸,生活中的拮據,以及飄離中搬家的艱辛,到最后我的書都不斷的割舍掉。而有一次我突然想翻開某本書時,此書早已不再歸我所有,心中郁郁不歡,對買書一事便深以為怨??捎行覔崦鼤r,總希望這本書歸我所有,能讓我細細咀嚼,旁側里的注解能詳細添加,更為重要的是這值得我為它的延續(xù)添上綿薄之力。這種虧欠當真只有讀書人才能體味到的。
——前言
海蓮·漢芙不喜歡看小說,因為她不喜歡虛擬的。一直以來,我無法欣賞外文詩,除卻部分朗朗上口又略有深意的詩文,更多時候我以一種看“洋玩意”的方式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詩詞歌賦,向來詩歌地位高于其它文學作品,它以凝練、簡潔,多一個字畫蛇添足、冗長多余,少一個字又美中不足,白璧有瑕。但與詩歌的表達方式無關,我把《查令十字街84號》比作詩集,只是單純的因為它篇幅短如詩歌卻余味悠長、綿延。像松林之間忽聞山中古寺里傳來的幕晚鐘聲,夏日清晨里霧散時剎那間金色的陽光撲懷,有種說不出的清爽怡人。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似乎是因為北京遇上西雅圖,后來這本書突然間在耳邊被提到的次數有增無減。他們說這本書是愛書人的圣經。評價之高,讓我鄙視。因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見識過網民們虛抬的本事之后,對所有熱議的事都有種敬而遠之的心態(tài)。近來探究一番盛譽的緣由。
這本書,我很喜歡,并非因為故事有多婉轉曲折亦或者有多感人至深,而是因為作者的每一頁,每一行,每一個字都寫在了我的心上。就像是海上飄著的獨木舟,多年后你以為自己注定孤身一人的時候,終于看到了另一艘獨木舟。譯者在尾頁時引用的一句話“總是在最邊緣最異質的人身上,才得到自身最清晰的印記”。甚有同感,而用這句話來談論這本書,當真是精妙之至。
“梅甘腦殼壞掉了嗎?如果她真的那么厭煩文明世界,怎么不干脆搬去西伯利亞!”
20世紀里,字里行間能看出美國對俄羅斯的政治態(tài)度也滲透在民眾的生活當中。海蓮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并無特別的指向,但是我卻為這句話里市民人物的生動形象而忍俊不禁。就像作者所說的,她非常討厭小說,虛擬的故事太像一場騙局。而這句話里太真實的展現了上世紀的紐約。海蓮從英國文學里認識了倫敦,愛上了倫敦。因為狄更斯、大仲馬的小說我曾無比渴慕能親自走進英國文學里號稱事件最堅固的巴士底監(jiān)獄,那眾多著名“人物”為冬日里透漏出的一縷陽光而欣喜若狂,重重鐵鏈之后的高墻里隔絕著正常生活的世界。這種對文學有著無比相似渴慕之心,讓本書不得不成為愛書者的摯愛。
“我對我的編輯金談論這段逸聞,她問我:“蘭多到底是何方神圣?”我不厭其煩地為她從頭細說——正當我苦心孤詣、一頭熱滔滔不絕時,她竟不耐煩地插嘴說“你還真的中毒不輕唉”
如果海聯(lián)-漢芙就坐在我的對面,我會激動的告訴她,你不是唯一一個有此經歷的人!當有一日我與人談論起武俠梁羽生時,說及金庸贈給梁羽生的挽聯(lián)里寫道“俠客盡仗義,仗義長存風光是,儒家多風流風流宛在梁羽生?!倍窠鹩构嗜ブ畷r,好友皆以離去,再也沒有人能為他寫一副合適的挽聯(lián)了。我的惋惜里是朋友們聽不懂的故事,對此毫無共鳴之處,寡淡無趣之際只有一層薄薄的,洗洗早點睡吧。這就好比是,當你拿著一副好牌,一個億即將到手的時候,突然桌子裂開了,此局作廢…。
海蓮喜歡舊書,喜歡有前人閱讀的筆記,尤其是當閱讀者與她所思所想全然一致時,歡呼雀躍,并迫不及待的想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弗蘭克-德爾。我不喜歡舊書,厭惡書上那種年歲久遠之時散發(fā)出來腐朽氣息,更討厭一群人在上面涂抹。前人將思考放在筆記里,而今難以追尋。
海蓮說她不再看的書會扔掉,而我就是她所說的那一類真正奇怪的人,書看完了不再看第二遍卻又不會清理掉,找一個珍貴的高隔存放起來。這是一種我從未聽過的說辭,卻又深以為慚愧。秉持著一種,世界上的好書千千萬,我人生不過數十載,一本書看一遍就夠了,不該再浪費時間去看第二遍。為此,我還找來楊絳先生的話做擋箭牌,好的詩詞每一個字是有粘性的,那個字記不住一準是那個字用的不夠好。好的書看一遍就會記在腦海里,怎么忘也忘不掉,因為那些話、那些故事都有其精妙之處,如果忘了肯定是那段話不夠精妙。想來,我做任何事都冒進求速,往往丟三落四需費更多功夫才能達到原來的目的。這么多年,也才知曉,就像男人喜歡的是女人精致的面貌,而我喜愛的也不過是書的“皮囊”。那些被翻閱過的書早已忘得一干二凈,絲毫未能增進文學修養(yǎng)。景昌吉先生所說的恍恍惚惚之人,就是我無疑了。但我也很是羨慕海蓮,她的“喜悅”有弗蘭克可以共享,而我看到一篇好文時,通訊錄翻來翻去,想想還是算了吧。
這些信件,讓我覺得作者不像是一位作家,而是一個擁有著有趣靈魂的熟人。她說話的方式,談論事情的語調,傻傻呼呼卻又簡簡單單的與眾不同之處,透露出一種率真。也只有這樣的性格,才會有隔著江洋之距和另一個人成為莫逆之交。緣分的奇妙之處,總是在于其有著無數種會錯過的偶然性卻更有一份不可違逆的必然性。我猜想著如果那天海蓮錯過了報紙上的廣告,她也會找上查林十字街84號,因為她對倫敦的愛會讓她對這一切都無比留心。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會散,而有些人無論走多遠,無需回頭,知他們一直都在。弗蘭克對生活中的拮據與為難,也只是簡單的一句,希望丘吉爾能夠贏得選票,改善我們的生活。海蓮的信,并未過多的言辭,答復的信里卻也提及到恭喜丘吉爾獲選。她對美國全力幫助日本與德國走出二戰(zhàn)的陰影,卻對自己的盟友不聞不問很是懊惱。并說出孩子氣的話“我如果能夠對盟友貢獻一份力量時,我會盡力幫助,到時候美國需對我支付雙倍的賠償”。言語三三兩兩,就像歷史學家對甲骨文上每一個字的驚喜與探究,海蓮的信里透露出20世紀六十年代里西方國家的時間軌跡。我細細的窺視著,這個與嚴肅文學里完全不一樣的“新世界”。
政治性的東西,離我們太過于遙遠,以致于很多時候政治總是在犧牲個體的感受和財產實現一種“集體”利益。部分總是高于片面,但總有一些人會堅持著一些為多數人不屑的事情,也因為這些事情改變了必行的軌徑。因為有一些人會去做99%的人都不會做的事情,所以世界能夠把可能性沿襲下來。而國家于個體而言不過是三三兩兩常走的街道,周周轉轉遇見的生命。有太多事總是很復雜,因此我們很難與人說清楚。所以所謂知交,不過是我想說的你都能聽明白。我們當前的文化很多人總是喜歡把國與家分割開,而西方文學里會過度的注重個體。希望有一日,這兩個字就像海蓮的抱怨一樣,能夠更為融洽的走進我們的生活。畢竟今日里,這些討論都帶有嚴重的偏見和硝煙味。
世界所有的書籍推薦指南,總會遺忘、錯過那些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著作。誰也無法否認,被遺忘過的,被大眾主流所拋棄的文學著作里有著更為經典的故事、小說、詩歌。每一個愛書者,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個書單而不是網絡媒體的排名。我并不茍同譯者對海蓮寫下此書的定義為,當她把這段回憶變成文字的時候,查林十字街84號將永遠保留。我更傾向于,她寫下了這個故事,只是喜歡這段回憶,與人類社會的習慣無關、與世界對作家的要求無關,與是否成為什么樣的人無關。那么復雜的條條框框去定義一個純粹的人,太不合適!
若非身臨現場、親眼目睹,何以讓讀者盡信余言。
我不必去那里,已經全信了。
或許是吧,就算那兒沒有查林十字街84號,環(huán)顧我的四周,我很篤定,它們已在此駐足。
我攀上華山的時候雖未能見證華山之巔一決高下的南帝北丐、東邪西毒,但我望著蒼茫重霧,耳際響起了蓉兒笑聲,七公的豪言,段王爺的溫煦,還有瘋狂入魔的老毒物。我走過蘇州的古老小巷,看著河流穿過嶄新的城門,依舊能感受到伍子胥那怒火紅燒的眼睛。無論去到哪里,那些書本里描述過的一切,都讓我對這方圓之地都會似曾相識。它們是我所篤定的駐足。
若有一日我走過查令十字街84號,我一定會在路過時繞道遠離。因為我會害怕自己看到站在書店門口想進又不知為何進去的海蓮,沒有弗蘭克-德爾,那么倫敦的這家書店便和全世界所有的書店毫無區(qū)別。與此更為讓人難過的在于,當有一日,你熟悉的人都已經遠去而且杳無音訊,那么懷念和悲傷哪一個能拯救你孤獨的心。會有人瀟灑的說,失去過總比從未擁有過要強得多,但是又有誰能知道痛苦的失去,在夜深人靜的時刻這種折磨會是多么大的煎熬。就像一切好友離去,金庸的挽聯(lián)里再無一句般配的話。
查令十字街號讀書報告篇五
這本書讀起來確實讓人手不釋卷,一頓飯的功夫就看完了。字里行間有讓人口齒噙香之感。我喜歡強調地標的文學作品,因為一個人,一個故事而喜歡一個地方,特別有儀式感。比如貝克221b,當然還有查令十字街84號。有時候,走進一個地方,就等于走進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結界。
3月份我和洋洋去了日本,他的結界是鐮倉高校前站。他站在江之電的列車道口前,面朝大海,我站在他背后替他拍照,牢牢記住對象的囑托“一定要在江之電進來三分之一的時候拍照”。四周都是前來“朝圣”的中國游客,我專注拍照,看不清他們的表情。就算看到了,也無法確切描繪他們的心情。那一刻,他們都沉浸在只屬于自己的回憶中。
于我,重要的地標是西湖區(qū)留和路299號。在同學間還在用信件交流感情的時候,我在信封上寫過無數次留和路299號。工作以后偶爾回母校惺惺作態(tài)懷念青春,從30歲到16歲,似乎只是一趟公交車的路程。只要經過留和路北口,我就會本能的低聲提醒自己,要在上埠下車,不然就會坐過站,下車后往前走幾步再過斑馬線,然后跨門仿佛是結界一般的校門,門口是銅制的門牌號碼,留和路299號。然后一個閃回,flashback,yesterdayoncemore。身邊是英氣勃勃少年,踩著點上課,說著一兩句臟話假裝自己是大人。
yesterday,yesterday,仿佛就在昨日。
只是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只有夢里才不身是客,來者猶可追。
書中海蓮有抱怨到,現代人用語不夠規(guī)范。其實何止是英語有這樣的問題。可能我是學語言的,又沾著點歷史。對這方面倒是十分淡定佛系。語言的消失,發(fā)展,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想得豁達些,以往十里不同音,現在地球越來越“小”,人類甚至能窺見黑洞。世界在保持差異的基礎上,慢慢趨同化。剛好昨天還和小伙伴說過方言消失的問題。只要還有人在說,有人在用,他就不會死。像《靈魂擺渡》里的山神,只要還有一個人信仰著供奉著,神就不會死。
anyway不扯這些有的沒的。這段只是意識流作祟引發(fā)的一個小想法。
還是說一下文字的魅力和筆友吧。
沒有因為文字愛上一個人的經驗,不過確實因為文字對一些人產生好奇感和親近感。比起外貌,喜歡一個人的文字而喜歡的那個人會更走心呀。畢竟一個是外表美,一個是心靈美么。呵呵呵呵。
文字是人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美化自己的一部分。我經常用文字記錄生活,有時候談談最近的想法,或者批判一些事情,在這過程中很難客觀的去用文字批判自己。
我沒有筆友,不過有因為文字認識的朋友,在bbs上覺得她寫得小作文真好。想要認識她,和她成為好朋友,于是發(fā)了站內信,加了qq,后來她去搞歌詞創(chuàng)作,我們又一起組網上樂團唱歌。
上學的時候,不是老師會讓作文寫得好的同學念么?我也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好幾個同學“另眼相看”。如果深感共鳴,我依舊會有那種,我好想好想和她成為朋友的沖動。
看,文字那么重要!
因為不知道怎么結尾,所以就套用學生作文的呼吁式,希望看著不奇怪。
以上。
―end―
查令十字街號讀書報告篇六
以前總聽人說這本書,有一天,我在地鐵上閱讀軟件里翻隨意翻了下,沒成想,就讀下去了。剛開始對馬克斯與科恩書店里的這幾個人都還不知道誰是誰,但每次都好像對一個人的回信有特殊的印象,有點謙虛、有點認真嚴謹,但又有點可愛,那種感覺好像很熟悉,后來知道這個男人叫弗蘭克(書店其他人這里就不嘚吧嘚了),相比弗蘭克,漢芙海蓮就活脫了太多,感覺是個調皮、嘴巴功夫了得但其實內心很柔軟、偶爾正義感爆棚應該善良的人吧(也是今天,讀完這本書的最后部分我才知道原來hh也是白羊座,驚喜但不意外,那一刻真想知道30歲以后的hh是不是也愛哭)。
坦白講,這書讀的過程中內心很平靜,也許是他們簡短的書信往來讓lucky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可能,在她打開被她經常清空了的豆油頁面而只留下置頂的、又舍不得刪的那條時好像會給自己加戲,有那么一丟代入感吧。
本來還想著這書要慢慢讀,以后還會經常翻,可是今天,就突然讀完了,弗蘭克去世了,而在他最后的日?;匦爬镂业谝淮慰吹剿麑h說“想念你“,看到這個時我還特地去發(fā)了個微信朋友圈,可是回來再繼續(xù)讀看到的就是諾拉告訴hh弗蘭克去世了,繼而隨著hh回最后一封信結束了她與查令十字街84號這家小書店20年的通訊“聯(lián)絡”,所以她在信里念叨了近20年要去英國,終究也還是沒有去,他們也始終沒見過。下了地鐵,天還在下小雨,開了一天會拎著電腦的我,莫名眼淚在打轉。
讀這本書的時候,因為不想在沉悶的宿舍,所以自己在一個長椅上,慢慢翻開,像是走進一段歷史??赡芤驗槌跸牡脑颍行╋w蟲和蚊子。心緒不寧,便拿起手機,對面的聊天對象一聽我剛在讀書,說,感覺你很文藝的樣子。我想,大家可能對我有誤解了。我一直覺得,沒有事情做的時候,那就去讀書和學習,因為那是唯一不會讓你感到后悔的事情。
任職“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經歷弗蘭克?德爾負責尋書寄達。原本是簡單的商業(yè)往來,但隨著漢芙熱情的性格,在書籍堆棧的基礎上,人的情感,心思乃至于咫尺天涯的友誼開始自由流竄漫溢而來。更多的人加入了這場交流中。“書籍,確實是人類所成功擁有最好的記憶留存形式,記憶從此可置放于我們的身體之外,不隨我們的肉身朽壞。”査令十字街如書末注釋,沒有撐下去,每年有無數讀者從世界各地來到倫敦,踩上這條街,站在早已不復從在的書店門口,憑吊這段綿延二十年,橫跨大西洋的動人情誼。人們對査令十字街的懷念,更多的是對曾經的一段往事,現實中不斷地失去,不管是曾經的美好,還是過去的憂慮,珍愛的東西不能一直留存,如朝霞,如春花,如愛情。
美國偵探小說家在《麥田賊手》一書中,通過一名仗義小偷之口對一名小說家(即塞格林)說“這個人,寫了這么一本書,改變了我們整整一代人,我總覺得他欠點什么。”有機會成行,愿在査令十字街,緬懷曾經的歲月。那些我們相互取暖的日子。
查令十字街號讀書報告篇七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里出現了一本被譽為讀書人的《圣經》的一本書——《查令十字街84號》。在我未看書的內容時,腦海里就想著查令十字街84號這家書店究竟是個什么模樣,世界上真的會有人和從未謀面的人通信二十年?這聽起來很奇妙。
但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才發(fā)現人的情感、心思還有情誼真的會漂洋過海漫溢在世界每個角落。海蓮·漢芙在文藝周刊刊登的廣告上發(fā)現了一家經營絕版圖書的書店,并在1949年10月5日寄出了第一封跨越時光的信,這便是這場書緣的開始。當我們深入讀下去的時候,你會發(fā)現這一封封的信承載著海蓮·漢芙與弗蘭克·德爾等人的深厚情感,更加體現了海蓮·漢芙的善良,性格率真,弗蘭克·德爾的紳士風范與兢兢業(yè)業(yè)。
當漢芙知道戰(zhàn)后的英國經濟困難,物資缺乏的時,她慷慨大方地寄給了弗蘭克·德爾等人一些肉類、雞蛋等食品,甚至還有昂貴的長統(tǒng)絲襪。要知道,那時的漢芙自己的生活并不寬裕,但她依舊毫不吝嗇,這不就是她的善良嘛,甚至讓書店的員工將她視為自己的親人,紛紛和她通信。同時,當愛書的她發(fā)現弗蘭克·德爾寄給她的書質量不行時,也會生氣,并指出他們的錯誤,這不是她率真性格的體現嘛。另外,正人君子的弗蘭克·德爾也漸漸將自己的家庭情況告訴漢芙,且一直兢兢業(yè)業(yè)為她尋覓好書。一封封信將每個人的所有情感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至始至終,漢芙與弗蘭克·德爾都沒見面。弗蘭克·德爾成了漢芙的“弗蘭克先生”,而漢芙也從“敬愛的漢芙”成了“親愛的漢芙”,無形之中,倆人的情感都表現了出來,以致讓弗蘭克·德爾的妻子諾拉嫉妒。
長達二十年的通信,漢芙心系英格蘭,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可每次都因缺乏資金而止步。當收到最后一封信時,得知弗蘭克·德爾去世的消息,她整夜未眠。當所有淚水流盡之后,再多的悲慟也無濟于事,她只能將二十年來與弗蘭克·德爾的所有通信整理出來……這是她對弗蘭克·德爾的精神之愛啊!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信任、坦誠,這種情感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很少見了,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像漢芙那樣,對他人善良、坦誠,愛護書籍,多看書,也要像弗蘭克·德爾那樣兢兢業(yè)業(yè)地完成每一件事。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在查令十字街上,親眼看一看這個演繹著二十年時光奇遇的書店。
最后,“你們若恰好經過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這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讓人鼻子酸酸的。
[]
查令十字街號讀書報告篇八
你如果愛書,如果懷念寫信的歲月,那么請你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查令十字街84號》。“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他良多……”這是海蓮最后一封寄往倫敦的信中的最后一句話。
這本書是由一百多封書信組成的一場奇遇。在1949—1969這二十年,在倫敦和紐約之間的時光里,弗蘭克與海蓮之間的真誠、溫馨、熱切在書中暈染開來。
從前慢,車馬郵件真的很慢,書信隔了整個大西洋真的很遠,把手寫的信件裝入信封,填了地址、貼上郵票,曠日費時投遞的書信卻具有無可磨滅的魔力——對寄件人、收信者雙方皆然。
想起來我小的時候,八十年代通訊極不發(fā)達,班里有外地轉來的同學經常會收到外地的來信,那種場景令我也有多期待,期待我也能有這種紙張賦予文字的等待和驚喜,尤其羨慕的是外面世界帶來的新奇的信息。再后來中學畢業(yè),同學們各自分開,我一一囑咐幾位好友一定記得常寫信呦。之后,我們各自用書信傳遞相互之間的消息:新學校的老師誰最帥,新同學里有的文筆超好,有的體育成績很棒,班長的特點似乎都一樣,學習成績好組織能力強。尤其是遇到一些生活學習中的小煩惱就會給最要好的閨蜜寫信傾訴,在信寄出去的那一刻就開始計算什么時間她能收到,什么時間給我寫回信,什么時間我能收到回信。還經常會在信封里放一張寫滿人生哲理的“芝麻卡”,過節(jié)時再加一張明信片......我一直收藏了很多別人寫給我的書信,有情書也有課上傳過的小紙條,甚或還有絕交信。當我翻開它們時,腦海中會回想起收到信的那一刻,這時候它們不再是一封簡單的信,而是一份年少時光的回憶。真是紙短情長啊,訴不完當時年少!
《查令十字街84號》情節(jié)樸實,像生活一樣平平淡淡,但是當你細細地去品味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它的真實,它的生活化——它里面帶著些西式的小幽默,但并不俗氣;它的內容中不乏抱怨,但并不討厭;海蓮有時還會因遲遲等不到書,大呼弗蘭克是大懶蟲、或者是“快,別老坐著,起身幫我找書!”;甚至有時候會無緣無故的因為書里的內容向弗蘭克大發(fā)脾氣,卻又突然柔弱地向他抱歉......這多樣的情感和話語,讓她的形象更加生動,仿佛她會躍然于紙上穿越時空來到我們面前。我也仿佛看到,每次收到海蓮的來信,這位優(yōu)雅的英倫紳士弗蘭克拿著信嘴角上揚露出微笑的樣子。
最令人感動的是海蓮·漢芙的善良,在他們物資短缺時不斷的向書店寄送雞蛋、火腿等食物,并由此和店員,弗蘭克家人結下的深厚的友誼。1950年的圣誕節(jié),海蓮依然寄去了書店員工人人有份的罐頭,書店的一個姑娘塞西莉給她回信說:“你寄來的圣誕節(jié)罐頭,我們嚴格地實施管制囤積,以等他(塞西莉的丈夫)休假回家時再全家一起享用。”并且教海蓮“約克郡布丁”的做法,海蓮給當地朋友形容成“一籠高高鼓起、松軟細致、入口即化的特大號烤餅”,看到這里,我的心也跟著這烤餅融化了。1953年9月,塞西莉寫信給海蓮,不許她再寄東西,“今年圣誕節(jié)可千萬不許再寄禮物來。所有的東西都已經不用配給了,稍好一點的店里頭也能買到絲襪?!彼麄兌枷M彦X攢下來用做來英國的路費,親自來看看他們......
日子就這么在恬淡中一天天繼續(xù),近二十年的時間里,雖然海蓮赴英的愿望一直沒有實現,但他們的情誼仍在繼續(xù),不過漸漸地也難免會感受到歲月的流逝,然后在信中互道一句:我們都仍健在。
直到書店秘書1969年初寫給海蓮告知弗朗克死訊的信時,那個幫海蓮找書找了二十年并在兩個月前還在給海蓮的信中說“我們依然健在,手腳靈光”的弗朗克,說不在就不在了......我似乎能隔著時空看到海蓮失聲痛哭的樣子,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弗蘭克成為了海蓮心中永遠的懷戀,更是柔軟了每一位讀者的心,帶給每位讀者一場華麗的邂逅。如今,查令十字街84號的書店已消失,但我相信,這個故事,這種心情,這份懷戀,將會長長久久地被愛書人所銘記。
這個8月,一場《查令十字街84號》的閱讀旅行在席殊書屋穿行……(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