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通天峽導游詞篇一
大家好!
首先請認可我們藍天旅游社的一名好導游,我姓郭,以后大家叫我"郭導"吧!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劉師傅,在旅游期間可以和你們一起出去游玩,我十分榮幸!你們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我們的劉師傅可是一個開了20xx年公共汽車沒有出一次車禍,還有一顆是"開心",我們將會帶你去一天都游不完的美麗的通天巖,讓大家有很想去吧,在此我也祝大家吃得、玩得開心、住得舒適。謝謝!
通天巖位于贛州城西交郊六點八公里處,面積為六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國家四a級風景旅游區。這里巖深谷邃,綠樹成陰,真算得上是a級旅游區啊!
我們來到了忘歸巖,那里非常陡,許多小石塊漸漸合起來,變成了大石頭,奇跡也出現了,大石頭竟然飛起來了,接著又慢慢地停下了,大約離地面一米。接下來我們去了龍虎巖,那石頭做的`龍和虎惟妙惟肖,接著好像在拓斗似的,邊上還有一些石頭做的“如來佛”。好了好漢坡了,我不禁這樣想“不到長城非好漢。”今日,“我們一定要登上長城!”我說。“北有長城,贛有好漢坡。”我一看這陡陡的梯子就越害怕,我們終于登上了好漢坡了,總之來說太不簡單了,一看下面,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上山容易,下山難”啊。我們又來到大門前,找好隊旗,開心回家。
眼看火車站就要到了,我生活在南康,先送你們一程,再見了,我“郭導”也要走了,有什么要改進的請到南康的藍天旅行社提出。
通天峽導游詞篇二
大家好,歡迎會大家來到位于贛州西北方向的4a級風景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我是本次的導游叫某某。
走進通天巖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瀑布。看著從高處落下的瀑布,好像給峭壁上的巖石拉上了一層薄薄的水簾,不禁讓人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瀑布落下時,發出嘩嘩的響聲,好像在演奏一曲優美的旋律。
順著臺階向上爬,來到了一塊大石壁底下,這塊石壁就像一個龐然大物矗立在面前。石壁上有一個洞,洞里還有許多的礱糠,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和尚心大吃礱糠”的傳說。相傳古時這個洞會自動漏出白米來,廣福寺的方丈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一個小和尚,吩咐他每天晚上去接米,這個小和尚很貪心,他用一把鑿子把石洞鑿大了,結果讓他傻眼了,哪來的白米呀,全都是礱糠。
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來到了石窟的面前。石壁上面有許多人物畫像,有的手里拿著兵器,好像正在向前沖殺;有的擺出一副攻擊的姿勢,好像要和別人打起來一樣;有的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好像在念經;還有的.坐立不安,好像有什么急事還沒有辦似的……整個石窟一眼望不到頭,足有三四千米長,這可能就是通天巖獲得“江南第一石窟”美稱的由來。
下了觀景臺,就是“不走回頭路”的晃橋。晃橋由三根鐵索和一張網罩組成,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綠色的大蛇左右搖擺地橫跨在兩岸之間;走近一看,就像一條在風中搖曳的綠絲帶連接在兩山之間。晃橋非常刺激、有趣、好玩,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膽量和信心,你是不能過去的,到了一半的時候,真會把你嚇得渾身發抖、心驚膽戰。
感謝參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這里可以使你一飽眼福,有堪稱天下奇觀的石窟、讓人驚心動魄的晃橋以及許多古老的傳說。歡迎下次再來。
通天峽導游詞篇三
通天峽,橫跨山西、河南兩省交界處,西距上黨古城長治市區50公里,北與紅色旅游勝地八路軍文化園及太行水鄉等風景區相通。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山西通天峽的
導游詞
,歡迎大家參閱。山西省長治市通天峽風景區位于太行山南端以東,山西省平順縣城東30公里處,橫跨山西、河南兩省交界,主景區位于平順縣虹梯關鄉境內,規劃區涉及虹梯關鄉、東寺頭鄉所屬的18個行政村。東至庫峧村,西至虹梯關,北至西井山,南至東寺頭,總占地面積約65平方公里。
通天峽景區以貫通虹梯關與東寺頭的大峽谷為軸線,集雄、奇、險、秀于一身,融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為一體,擁有“大峽谷、仙人峰、虹霓瀑布及虹梯古關”四大特色區域。主峽谷長約26公里,山高海拔1600多米,堪稱北方小九寨。
這里奇峰林立、巍峨厚重;太極石陣、造化天成;峽谷萬丈、壁立千仞;飛瀑流霞、如銀似練;林秀潭幽、鳥語花香;紅葉漫山、藥材遍地,山水勝景美到極致,被譽為“三山五岳匯太行,北雄南秀看平順”。
通天大峽谷堪稱北方小九寨,在刀削斧劈的懸崖谷底,千姿百態的山石,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蕩漾的深潭 ,四季分明的景色,無不讓游人流連忘返。
春天這里嫩芽點綠、山花爛漫,懸崖上尚未消融的冰掛映襯著童話般的世界;夏天這里綠蔭圍湖、鶯飛燕舞,流水梳理著翠綠的樹枝與碎石;秋天紅葉鋪山、彩林滿目,如練似銀的飛瀑彈奏著沁人心脾的樂章;冬天雪裹山巒、冰瀑如玉,藍色湖面的冰層充滿了詩情畫意。
沿著仙人湖逆流而上,時見濃蔭蔽日、小橋流水,時聞飛瀑瀉銀、珍禽飛鳴。金龜湖、神指峰、逍遙谷、通天洞,最后來到虹霓大壩峽谷泛舟,沿途無不令人為之叫絕,而這一切又深居于遠離塵世的高原深處。
太行仙人峰堪稱泰山小天街,從大峽谷底乘坐800米的單線循環索道登上探險觀景的仙人峰,站到國內首創的懸空觀景平臺上,海拔1800米的山峰被踩在腳下,駐足山巔,可望星月游移、奇峰變幻,可瞰云海蒼茫、彩霞沐日,鬼斧神工,令人驚羨,雄奇險幽,嘆為觀止。
通天峽風景區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東30公里虹梯關鄉,橫跨山西、河南兩省交界處,西距上黨古城長治市區50公里,北與紅色旅游勝地八路軍文化園及太行水鄉等風景區相通,南臨林州市35公里,與石板巖風景區、林慮山風景區及著名的紅旗渠相連,總面積56平方公里,主峽谷長約26公里。
通天峽靈秀壯美。靈在于水,高山平湖、深潭瀑布、溪水潺潺,被稱為“北方小九寨”;秀在于林,滿目蒼翠、遍山蔥蘢、氣象萬千;壯在于山,雄、奇、險、峻集于一體,確有“三山五岳匯太行,通天峽歸來不看山”之感,這里將中國北方大山的雄渾和南國水鄉的陰柔之美融為一體,既有江南的飄逸嫵媚,又有北方的大氣磅礴;美在于文,有虹梯關、玉峽關、明慧大師塔等歷史遺存,有神話傳說歷史典故;這里有豐富的地質奇觀,仿佛就是一座恢宏的地質博物館,可以領略幾億年以前的地質原貌,走進通天峽,不僅是一次山水風光的游覽,而且是一次歷史文化的觀瀾。
通天峽氣候宜人,是極佳的避暑養生圣地。這里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全年平均氣溫9.5℃,與河北承德皇家避暑山莊屬于同一類氣候。這里空氣清新,景色四季宜人,夏季山谷清幽,涌泉如瀑,是避暑的好去處;秋季滿山五彩斑斕、色澤艷麗,讓人陶醉癡迷;冬季白雪皚皚,冰瀑飛掛另有一番景致。這里生長著黨參、黃芩、柴胡、連翹等多種名貴的中藥材,形成了養生健身的極佳環境。
通天峽樂趣無窮。較之其它景區有著更多的精彩。這里有被稱為“天下第一屏”的天然絕壁,有被稱為“亞洲第一索道”的大角度斜式索道,有被稱為“太行山第一峰”的仙人峰,有被稱為“世界奇觀”的景觀臺。
通天峽獨到之處。從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方式游覽峽谷,其中包括谷底徒步穿越大峽谷、水中乘船望峽谷、纜車空中賞峽谷、棧道涵洞觀峽谷、仙人峰頂覽峽谷等,給人不同的感受,諸多的驚奇。
通天峽靈秀壯美。靈在于水,高山平湖、深潭瀑布、溪水潺潺,被稱為“北方小九寨”;秀在于林,滿目蒼翠、遍山蔥蘢、氣象萬千;壯在于山,雄、奇、險、峻集于一體,確有“三山五岳匯太行,通天峽歸來不看山”之感,這里將中國北方大山的雄渾和南國水鄉的陰柔之美融為一體,既有江南的飄逸嫵媚,又有北方的大氣磅礴;美在于文,有虹梯關、玉峽關、明慧大師塔等歷史遺存,有神話傳說歷史典故;這里有豐富的地質奇觀,仿佛就是一座恢宏的地質博物館,可以領略幾億年以前的地質原貌,走進通天峽,不僅是一次山水風光的游覽,而且是一次歷史文化的觀瀾。
通天峽氣候宜人,是極佳的避暑養生圣地。這里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全年平均氣溫9.5℃,與河北承德皇家避暑山莊屬于同一類氣候。這里空氣清新,景色四季宜人,夏季山谷清幽,涌泉如瀑,是避暑的好去處;秋季滿山五彩斑斕、色澤艷麗,讓人陶醉癡迷;冬季白雪皚皚,冰瀑飛掛另有一番景致。這里生長著黨參、黃芩、柴胡、連翹等多種名貴的中藥材,形成了養生健身的極佳環境。
通天峽樂趣無窮。較之其它景區有著更多的精彩。這里有被稱為“天下第一屏”的天然絕壁,有被稱為“亞洲第一索道”的大角度斜式索道,有被稱為“太行山第一峰”的仙人峰,有被稱為“世界奇觀”的景觀臺。
通天峽獨到之處。從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方式游覽峽谷,其中包括谷底徒步穿越大峽谷、水中乘船望峽谷、纜車空中賞峽谷、棧道涵洞觀峽谷、仙人峰頂覽峽谷等,給人不同的感受,諸多的驚奇。
通天峽靈秀壯美。靈在于水,高山平湖、深潭瀑布、溪水潺潺,被稱為“北方小九寨”;秀在于林,滿目蒼翠、遍山蔥蘢、氣象萬千;壯在于山,雄、奇、險、峻集于一體,確有“三山五岳匯太行,通天峽歸來不看山”之感,這里將中國北方大山的雄渾和南國水鄉的陰柔之美融為一體,既有江南的飄逸嫵媚,又有北方的大氣磅礴;美在于文,有虹梯關、玉峽關、明慧大師塔等歷史遺存,有神話傳說歷史典故;這里有豐富的地質奇觀,放佛就是一座恢宏的地質博物館,可以領略幾億年以上的地質原貌,走進通天峽,不僅是一次山水風光的游覽,而且是一次歷史文化的觀瀾。
通天峽氣候宜人,是極佳的避暑養生圣地。這里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全年平均氣溫9.5℃,與河北承德皇家避暑山莊屬于同一類氣候。這里空氣清新,景色四季宜人,夏季山谷清幽,涌泉如瀑,是避暑的好去處;秋季滿山五彩斑斕、色澤艷麗,讓人陶醉癡迷;冬季白雪皚皚,冰瀑飛掛另有一番景致。這里生長著黨參、黃芩、柴胡、連翹等多種名貴的中藥材,形成了養生健身的極佳環境。
通天峽樂趣無窮。較之其它景區有著更多的精彩。這里有被稱為“天下第一屏”的天然絕壁,有被稱為“亞洲第一索道”的大角度斜式索道,有被稱為“太行山第一峰”的仙人峰,有被稱為“世界奇觀”的景觀臺。
通天峽獨到之處。從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方式游覽峽谷,其中包括谷底徒步穿越大峽谷、水中乘船望峽谷、纜車空中賞峽谷、棧道涵洞觀峽谷、仙人峰頂覽峽谷等,給人不同的感受,諸多的驚奇。
剛進入景區,我便被那一潭碧波——神龜湖所吸引。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水,而是翡翠一般的綠水!綠中略藍,藍中泛青,如此柔和之美,縱使名師高手也難描寫,文人墨士也難調和啊!綠得是那樣美麗,那樣深入人心。神龜湖的美,還在于它依山傍水,湖水的上方,便是那著名的“一線天”。兩岸青山對峙,拔地而起,巍然挺立,高聳入云,抬頭奇峰遮天,腳下涓涓細流。好似無數位威風凜凜的天王,守護著這座安靜美麗的世界。山,猶如萬人敬仰的賢君,沉穩是他的天性。山雖無言,但卻不露聲色的詮釋著生命的博大!群山環繞之中,一座壯麗的瀑布呈現在人們眼中。
坐上纜車,整個峽谷,一覽無余。一片全是金色的迎春花海洋,一片全是挺拔的綠色青松,還有潔白的杏花林,一座座巍峨的青山,半透明的觀景臺,石制的亭臺等等,讓人不得不沉醉于這迷人的通天峽。
峰巒疊嶂,青山秀水,萬壑爭流,繁花似錦,兩岸山河猶如百里畫廊,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通天峽導游詞篇四
通天巖風景名勝區位于贛州市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巖石窟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巖風景區由摩沙巖石山組成,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區。多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忘歸巖、同心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群玉閣等10多處景點。
古時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贛州城的好風光,他在蓬萊仙境挑選了兩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這兩座山放在儲潭西岸和東岸的儲山一起鎖住水口。當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巖附近時,不料被這里的土地公公發現了,這位土地公公看見如此漂亮的兩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這位土地公公便學公雞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為他們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聞公雞報曉,以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將兩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這兩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巖。至今,通天巖景區的忘歸巖和禮佛巖,各有一個貫通的山洞,傳說就是當年那位大仙挑山時用竹扛串出來的。
通天峽導游詞篇五
大家好,歡迎會大家來到位于贛州西北方向的4a級風景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我是本次的導游叫__。
走進通天巖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瀑布。看著從高處落下的瀑布,好像給峭壁上的巖石拉上了一層薄薄的水簾,不禁讓人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瀑布落下時,發出嘩嘩的響聲,好像在演奏一曲優美的旋律。
順著臺階向上爬,來到了一塊大石壁底下,這塊石壁就像一個龐然大物矗立在面前。石壁上有一個洞,洞里還有許多的礱糠,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和尚心大吃礱糠”的傳說。相傳古時這個洞會自動漏出白米來,廣福寺的方丈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一個小和尚,吩咐他每天晚上去接米,這個小和尚很貪心,他用一把鑿子把石洞鑿大了,結果讓他傻眼了,哪來的白米呀,全都是礱糠。
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來到了石窟的面前。石壁上面有許多人物畫像,有的手里拿著兵器,好像正在向前沖殺;有的擺出一副攻擊的姿勢,好像要和別人打起來一樣;有的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好像在念經;還有的坐立不安,好像有什么急事還沒有辦似的……整個石窟一眼望不到頭,足有三四千米長,這可能就是通天巖獲得“江南第一石窟”美稱的由來。
下了觀景臺,就是“不走回頭路”的晃橋。晃橋由三根鐵索和一張網罩組成,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綠色的大蛇左右搖擺地橫跨在兩岸之間;走近一看,就像一條在風中搖曳的綠絲帶連接在兩山之間。晃橋非常刺激、有趣、好玩,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膽量和信心,你是不能過去的,到了一半的時候,真會把你嚇得渾身發抖、心驚膽戰。
感謝參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這里可以使你一飽眼福,有堪稱天下奇觀的石窟、讓人驚心動魄的晃橋以及許多古老的傳說。歡迎下次再來。
大家好!首先請認可我們藍天旅游社的一名好導游,我姓郭,以后大家叫我"郭導"吧!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劉師傅,在旅游期間可以和你們一起出去游玩,我十分榮幸!你們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我們的劉師傅可是一個開了20_年公共汽車沒有出一次車禍,還有一顆是"開心",我們將會帶你去一天都游不完的美麗的通天巖,讓大家有很想去吧,在此我也祝大家吃得、玩得開心、住得舒適。謝謝!
通天巖位于贛州城西交郊六點八公里處,面積為六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國家四a級風景旅游區。這里巖深谷邃,綠樹成陰,真算得上是a級旅游區啊!
我們來到了忘歸巖,那里非常陡,許多小石塊漸漸合起來,變成了大石頭,奇跡也出現了,大石頭竟然飛起來了,接著又慢慢地停下了,大約離地面一米。接下來我們去了龍虎巖,那石頭做的龍和虎惟妙惟肖,接著好像在拓斗似的,邊上還有一些石頭做的“如來佛”。好了好漢坡了,我不禁這樣想“不到長城非好漢。”今日,“我們一定要登上長城!”我說。“北有長城,贛有好漢坡。”我一看這陡陡的梯子就越害怕,我們終于登上了好漢坡了,總之來說太不簡單了,一看下面,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上山容易,下山難”啊。我們又來到大門前,找好隊旗,開心回家。
眼看火車站就要到了,我生活在南康,先送你們一程,再見了,我“郭導”也要走了,有什么要改進的請到南康的藍天旅行社提出。
通天巖之名源于“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離市區6.8公里的景區交通便利,是一座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宋代的石窟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
古時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贛州城的好風光,他在蓬萊仙境挑選了兩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這兩座山放在儲潭西岸和東岸的儲山一起鎖住水口。當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巖附近時,不料被這里的土地公公發現了,這位土地公公看見如此漂亮的兩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這位土地公公便學公雞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為他們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聞公雞報曉,以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將兩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這兩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巖。至今,通天巖景區的忘歸巖和禮佛巖,各有一個貫通的山洞,傳說就是當年那位大仙挑山時用竹扛串出來的。
正德十一年(公元1520_年),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后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平定過“宸濠之亂”。陽明先生在忘歸巖題刻一首五言詩:“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圓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云秋未掃”。
蘇軾落職過虔(即贛州)時,曾多次游覽通天巖。至今這里還保存有陽行先、蘇東坡、李存3尊刻像,并有東坡真跡。宋代秘監陽孝本(字行先)及進士李存自熙寧年間辭官從京師還贛后,曾隱居通天巖20_年之久。
通天巖是一處丹霞地貌風景區。丹霞地質景觀發育在中生代到老第三紀的陸相紅色巖系中,這些紅色巖系的巖石為鐵鈣質混合膠結,膠結程度不均,且具有砂巖、礫巖、頁巖交互成層的特點。巖層產狀多呈水平狀或近似水平,節理發育,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縱使作用下,形成了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方山狀、棒槌狀、蘑茹狀或峰林狀地質景觀,即丹霞地質景觀。通天巖景區,西巖寺、忘歸巖遠景、觀心巖大洞、財神廟、通天巖的丹霞地貌具有“狀若瓜瓠,石峰屏列,巖深谷邃,竅可通天”的特征,它的形成距今已有1億年,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形成了通天巖如今頂圈、身陡、麓緩的丹霞特征,并發育成丹崖赤壁、丹霞穿洞、丹霞巖溶地貌等景觀。
通天巖風景區在贛州城的西北郊,處于武夷山脈、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的交匯地帶,屬亞熱帶的南緣,呈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據資料統計,3-5月通天巖平均雨日為55天,總降雨量為628毫米。大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為40站次。雨日、暴雨之多,災害天氣頻率之大,皆為全年各季之冠。通天巖在盛夏7-8月,白天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氣溫一般均在30℃以下,雖然白天較炎熱,但少酷暑。11-1月通天巖晚上輻射冷卻,氣溫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澆凍。受強寒潮襲擊時,可產生固體降水或冰凌天氣,但機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數只有1-2天。
贛州歷史文化悠久,尤其在宋代最為著名。贛州已成為當時全國最重要的36座名城之一,是當時東南地區長江流域,閩江流域的商貿重鎮,交通樞紐。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贛州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各項社會事業和經濟建設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現已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良好的自然條件塑造了贛州如畫的山水,悠久的的歷史賦予了贛州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這就使得贛州的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且類型多樣。既有風景秀美的三百山,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風光旖旎的翠微峰,人間仙境的龍南武當山等自然景觀,又有保存完好的宋代贛州城墻,巍然高聳的八境臺和郁孤臺等歷史文化名勝,更有以瑞金為代表的現代革命史跡群落。由于較好的保存宋文化遺產為特色的人文景觀,贛州被譽為宋代博物館,是江西三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下面我來介紹下郁孤臺。郁孤臺以山勢高大,郁然孤寺而得名。贛州宋代古城自臺下逶迤而過,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2月被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郁孤臺始建年代距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現臺于1984年9月建成,著名書法家,原全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舒同為臺題額。郁孤臺為贛州一大名勝,文天祥,蘇東坡,辛棄疾,郭沫若等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題詠。當我們進入郁孤臺時,就能夠看到那些題詞。
通天峽導游詞篇六
通天巖風景名勝區位于贛州城西北郊6.8公里處,面積為6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這里巖深谷邃,樹木參天,丹崖絕壁,風景秀麗,是一處發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因為“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而得名通天巖。自唐代以來,風光旖旎的通天巖就被開創為石窟寺。至北宋時期,通天巖石窟造像的開創達到了高潮。盡管與我國眾多的石窟比較,通天巖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圍,石龕的體積、數量以及造像尺度、規模都不算大,但相對而言,它卻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一處石窟,同時,它又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群,因此,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現保存著唐宋以來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品,是一座珍貴的石窟藝術寶庫。
通天巖風景區包括古代石刻區和現代休閑區二部分。古代石刻區是景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它主要是由觀心巖、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等五個巖洞組成。
進入景區山門,沿著片石鋪就的石徑,踏汀步、繞山塘、登石級,穿過一條幽靜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現一僻靜的洞窟。這里林木茂盛,道路崎嶇,這就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講學之處。此外大洞套小洞。小洞內,陽明先生正在給其弟子陳九川、鄒守益講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學生強調自我修身,并斷言“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后人把他講學之處叫“觀心巖”。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后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當時,王陽明在贛南平定“宸濠之亂”。閑遐之時,曾在觀心巖結廬講學,收鄒守益等二十三人為弟子。他在贛州講學期間,為其發展宋明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沿石級而行,山腰有一風化剝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時節,游人行至此處,但覺清風徐徐,疲憊頓消,令人樂不思歸,故題名為“忘歸巖”。
關于此丹霞穿洞,流傳著一個優美而動聽的故事。
從古至今,贛州城就是一個山靈水秀的好地方,但卻一直沒有出過一個有名的人物,這是為什么呢?按照風水學的說法,就是因為下游贛江的泄口太大,好風水留不住,都隨滾滾的江水北流而走了,所以贛州城下游的吉安一帶倒出了不少名人。古時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贛州城的好風光,他在蓬萊仙境挑選了兩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這兩座山放在儲潭西岸和東岸的儲山一起鎖住水口。當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巖附近時,不料被這里的土地公公發現了,這位土地公公看見如此漂亮的兩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這位土地公公便學公雞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為他們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聞公雞報曉,以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將兩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這兩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巖。至今,通天巖景區的忘歸巖和禮佛巖,各有一個貫通的山洞,傳說就是當年那位大仙挑山時用竹扛串出來的。
傳說歸傳說,其實,幾十萬年前這里是一片海洋,后來隨著地殼運動,陸地上抬,海水下退,又經過風雨侵蝕,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們往上看,這一層一層的巖層,就是海水沖刷留下的痕跡。瞧!這里巖深谷邃,石竅玲瓏,在紅色基巖上發育的溝谷縱橫交錯,溝谷的兩側,是高達數十米的丹崖赤壁,溝谷的底部,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蘊藏著勃勃生機,這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在忘歸巖左側陡峭的山壁上有一品巨大的題刻,這品題刻高3.5,寬2.3,全文36字,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氣勢磅礴,如日月行空。李大正是南宋福建建甌人,與辛棄疾交往甚厚,曾在贛州任提點坑治一職(管鑄造錢幣的官)。當時,贛州是全國鑄造錢幣的一個點,由此可說明,早在八百多年前,贛州經濟就很繁榮,冶金業很發達。大家看看,這品題刻的側上方,有尊羅漢雕像,據說是李大正花錢請來專門看守這品題刻的,他目不轉睛,多么盡心盡責,惟妙惟肖啊!
在整個忘歸巖題刻中,要數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先生的這首五言詩最有價值了。這首詩是這樣寫的:“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圓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云秋未掃”。它即寫景也表達了王陽明先生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石床涼就是指這個洞兩邊的供游人休憩的石床。這首詩對其后四百余年影響頗大,一些文人墨客來游,因仰慕陽明先生之名,所作詩篇多為步陽明先生之韻而唱和。
穿過忘歸巖,眼前豁然開朗,滿目翠色撲面而來,抬頭仰望,但見峭壁凌空,在懸崖絕壁中,保存有題刻18品,十八羅漢像保存有6尊。大家看這一尊北宋時期雕刻的“送子羅漢”,這尊左手支撐頭部,右手托麒麟放于小腹部,左腿盤而右腿屈,是一尊能給人帶來歡迎和喜慶的羅漢。
不知從何年開始,贛州的百姓中出現了這么一習俗,即已婚的育齡婦女,背向這尊羅漢而立,用小石子向后拋打,如果打中了這尊羅漢的生殖器部位,就一定會生下胖兒子。據老輩人說,向這尊羅漢投石求子是十分靈驗的。數百年來,這尊羅漢不僅沒有享受到人間煙火,反而不知挨了多少石子,現在已是遍體鱗傷,面目全非了。有些習俗的東西是愚昧的。現在人們的觀念變了,反正只準生一個,男女都一樣,都是生命的延續,都是掌上明珠。到這里丟石子的人基本上沒有了。保護文物,保護環境的意識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社會應該倡導這種良好的風氣,希望大家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共同愛護這里的一草一木,愛護這里的文物!
我們邊走邊欣賞這些工藝精湛、神態各異的羅漢像。這些羅漢像,有的是被風化、有的是被破壞了。那尊雙手合十、胸前掛著一串佛珠的羅漢是捻珠羅漢,它是十八羅漢中保存最好的一尊。這得歸功于當地百姓。在““””期間,他們用泥巴把整尊羅漢像敷住,這才使這尊羅漢像秋毫無損。
再往前走,大家看到的這幢建筑,就是蔣經國先生在贛州任國民黨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時建造的贛南最早的一個舞廳。1939年蔣經國先生來到贛南,他提倡新生活運動。通天巖離贛州不遠,風景又秀麗,他在這里建一座舞廳,每逢周末,他就帶著屬下官員到這里跳舞,這也是他的新生活的一項內容,前面還有一處他的避暑山房。舞廳邊上這塊碑上,書寫“江南第一石窟”六個大字,是蔣經國先生當年的秘書袁清夷先生題寫的,他沒有去臺灣,解放后他是齒輪箱廠的職工,現在還健在,常教小孩子們學學書法。
沿著林蔭小道前行,步入龍虎巖。龍虎巖是一處丹霞洞穴,長約一百米,因有金龍和雙虎石雕而得名。這尊造像叫龍樹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金龍和雙虎是其護衛神。在他的左邊刻著一條金龍,金龍的后身掩在石巖之中,前爪張開象在悠閑行走的樣子。右邊是兩只白虎石雕,它們好象在龍樹王身邊玩耍嬉戲。整座雕像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龍虎閑情嬉戲圖》。在這組造像的旁邊巖石上,刻著“同心巖”三個字,這是明代劉昭文題寫的。當時他游通天巖,看到這組雕像后頗有感觸,慨然題下了“同心巖”三字于巖石上,以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希望朝廷上下官員不要“龍虎相斗”、“龍虎相爭”,要友好相處,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另外山巖上這兩尊降龍、伏虎羅漢像,同屬于沿忘歸巖一線的十八羅漢系更,都是宋代造像。
龍虎巖也是通天巖景區中保存摩崖題刻最多的巖穴。共有歷代名人題刻39品。其文體形式有題名、題記、詩詞、造像記、吉祥文字等,其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其中有一篇游記是通天巖文字最多的刻,全文406字。在這眾多的題刻中,宋代陳世雄的題刻,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這篇游記作于南宋紹興期間。其時,贛南山區多次發生農民起義,而這篇游記的前半部分,記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鎮壓發生在大余縣境內的一次農民起義,其時間、地點、人物都確鑿可信。這對于農民戰爭史和贛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份難得的史料。
明朝萬歷年間的唐邦佐,在通天巖留下了三品詩文,其書法藝術具有極高的造詣。他的手跡,是通天巖摩崖題刻中的藝術精品,其書法筆力沉雄剛健,氣勢飄逸灑脫,融諸家之長,無論是運筆、結構還是章法,都有獨到之處。唐邦佐是浙江蘭溪人,進士出身,因得罪權貴,被貶到贛州任通判,相當于幕僚顧問這類職務,是個閑職。此公雖才華橫溢,但有一個壞毛病,就是自以為懷才不遇而目空一切,他在鐫刻自己的作品時,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職大的人旁邊,并將前人的題刻鑿去,以發泄他的不滿。這一點,自然要受到后人的指責。
再往前走,就是石窟的中心景區——通天巖了,這是一處天然環形山壁。
在通天巖的懸崖峭壁上,雕鑿著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巖石窟最早的作品。你看這尊雙手合十的觀音造像,她頭戴寶冠,面像豐圓,披垂肩,佩項圈臂釧,短瓔珍,裙帶穿環從腰際垂下,足踏蓮臺,雖經千年風雨剝蝕,仍栩栩如生,沈從文先生稱其為價值連城。中科院專家宿白于1991年對通天巖石龕造像考察后曾作詩:“早刊菩薩像,晚補羅漢群,創始云晚唐,千古映贛江”。
在懸崖峭壁中,有一組石龕造像,佛主毗盧遮那(即大日如來)作禪定狀,左邊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右邊是騎象的普賢菩薩,他們面相方圓,神態莊嚴。由這組造像向兩側延伸的是懸崖上刻有層層排列的浮雕五百羅漢像,體態自然,表情各異形成拱衛格局,氣勢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這里,集中了佛國世界的精華,是佛教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場所.
南宋工部尚書明榘(時任贛州知軍)在《游通天巖》一詩中寫道“萬龕石佛坐觀空,安用懸崖架梵宮;縱使風雷窒巖竇,此心元自與天通。”說明通天巖早在唐、宋時期就佛龕遍布,香客不斷。
關于這萬龕石佛的壯觀圖景,有這樣一個故事:通天巖廣福禪林的僧尼在這塊遠離紅塵的寶剎,禪坐念佛。天長日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能親眼見到佛祖,聆聽佛祖說法。于是,他們在每天功課完畢后,都要面向西方,默默地訴說自己的心愿。俗話說,心誠則為,通天巖僧尼的虔誠,感動了如來佛祖,這一天,佛祖率諸位菩薩,還有十八羅漢、五百比丘,降臨通天巖,親自為這里的僧尼講述佛法。親眼見到佛祖,這是僧尼一生中最幸福的事,為了永遠記住這難忘的一天,通天巖僧尼便外出苦行,廣募善緣,籌集了大量的資金,請來了最好的工匠,將佛祖親臨通天巖的場景雕刻下來,如來佛祖命令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的坐騎—神獅和神象守護在通天巖進山的山口。千百年來,這兩只神獸一直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天長日久,終于化成了兩座大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東巖獅形山和西巖的象鼻山。在通天巖這一中心景區,還有依山而建的“廣福禪林”、蔣介石打算關押張學良將軍的“雙桂堂”蘇東坡與陽孝本會談的遺址“陽公祠”、“蔣經國避暑山房”等。
在廣福寺內巖頂有一天然漏米洞。相傳,古時候這個洞每天都會漏出一些白米來,漏出的白米不多也不少,正好夠住持和尚及香客一天食用,香客多就多漏一點,香客少則少漏一些,有一天,一個在廚房燒火的和尚想,如果把洞鑿大一些,一定會漏下更多的米,米多了就可以換錢,以后就不用再劈柴種地了。于是,這個貪心的和尚就真動手把洞鑿大了許多,可是,從這以后,白米一粒也不漏了,倒是漏了三天三夜的礱糠,就什么也不漏了。這就是贛州民間至今流傳的一句俗話,叫做“和尚貪心吃礱糠”,告誡人們切切不可貪婪。瞧!當年和尚留下的斧鑿之印,仍歷歷在目。
如今,廣福禪林香客云集,前來祈福求愿的人絡繹不絕。
在廣福禪林的西側,有一“陽公祠”,原為“廣福寺”禪房,為祭祀本地名人陽孝本而立為祠。
北宋時期,博學高行的名士陽孝本,因不愿為官,歸隱通天巖二十余年。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蘇東坡路過贛州時,還專程前往通天巖拜訪陽孝本,兩人一見如故,相處甚歡,日間游覽,夜則長談,遂成至交,并詩贈陽孝本曰:“室內唯法喜,心定有天游,摩潔原無病,須洹不入流,若嫌尋直枉,坐待寸田秋。雖未麒麟閣,已逃鸚鵡洲。酒醒風動竹,夢斷月窺樓。眾謂元德秀,自稱陽道洲。撥葵終相魯,飄然不系舟”。現在這陽公祠就是為了紀念蘇陽會晤這段佳話所建。陽公祠亦成為后代文人墨客相聚唱和潑墨所在。位于通天巖石窟翠微巖附近的山坡上,有一石穴墓。陽孝本葬后曾遷葬黃金村,南宋淳熙年間復葬通天巖舊穴,陽孝本墓是通天巖石窟最重要的遺跡之一。
廣福禪林東側這幢房,叫雙杜堂,原來是方丈室。1946年,蔣經國聯員蔣介石游覽了通天巖。當時,蔣介石發現這里三面環山,地勢非常險要,且不被外人注意,于是密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將原來方丈室的雙桂堂改建成一幢二層的小洋房,準備將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轉囚于此。該建筑分張學良及趙四小姐臥室、警衛室、衛生間、更衣室四個部分,上下樓均要經過寺內的山洞,警衛室設在山洞口。然而,小洋樓竣工時,解放大軍已進逼江南,張學良將軍也就沒有到此居住,所以,這是一幢“沒有住過將軍的將軍樓”。
寺廟后面有好幾個洞穴,當年就是寺廟的藏經洞。現在裝上了路燈,大家可以進去看看。洞口出來,我們看到的這個水池,是廣福寺的放生池,在這山崖下有幾間依崖而建的房,就是蔣經國先生當年的避暑山房了。
緊鄰通天巖,是翠微巖,這里有宋代李大正所題“通天巖”三字。巖窟下,相傳為宋代隱士陽孝本的隱居處。巖壁之上,刻有宋代虔州(贛州)知州林顏、丞相薄宗孟和陽孝本三人唱和的詩詞。這里還有通天巖年代最早的一品題刻,它雕刻于熙寧六年(即1073年),距今已有九百余年歷史了。
位于翠微巖的大肚彌勒佛造像,其題材特異,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終曲。
到這里,古代石刻就游完了,我們可以一起對這些古代石窟藝術作一歸納。通天巖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為四組,第一組是唐代末年的8尊菩薩造像,位于通天巖與翠微巖相交處,這是開通天巖摩崖造像之先河。第二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巖山巖上部開鑿的五百羅漢拱衛毗盧遮那組群造像,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可惜現在只能隱約見其影子了。第三組是北宋后期以明鑒和尚為主施造的單龕十八羅漢像,洞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一張分布,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精華。第四組是南宋妝年贛州城內居民朱氏施造的這尊大肚彌勒佛造像。而摩崖題刻,上起北宋,下至民國,900余年從未間斷,最早的就是翠微巖上部正中這幅,時間為1073年,“菁陽陳進之率溫陵林安節、楊子堂、肖如晦、曾寶臣,熙寧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來”。年代最晚就是忘歸巖正面的“可歸”兩字,時間為1948年。
從這里往前走,有兩條路,一條是上山頂往東,到望江亭。另一條是一直往西,到現代休閑區。山巔的望江亭,明代叫“元武殿”(俗稱“雷公殿”)。1963年重建時,改成仿天壇形式的三層樓閣。1964年,我國著名戲劇家田漢視察贛州市,題為“群玉閣”,游人登閣遠眺,但見“贛江如帶、群山若瓜、瓠蔓引煙、氣迥薄隱”,一派山川秀色,盡收眼底。等會回到忘歸巖時如有興趣還可以從那里上山,現在我們去看看現代休閑區。
翠微巖往西數百米,沿著綠蔭小道前行,可見紅色丹巖上23.66米的臥佛,神情靜謚,一副安詳休閑的睡姿,使人看了忍不住羨慕佛家的超凡脫俗,這尊佛是繼南宋以來通天巖的又一巨型造像,是1998年雕刻的。
從臥佛景點往前行是通天巖新開辟的現代名人造像區。這些名人造像取材為在贛州歷史上作出杰出貢獻或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上起西漢,下至清代。從漢代灌嬰筑城、晉代高琰遷場面,到唐代盧光稠擴城,有唐代佛教禪宗高僧馬祖、中國風水術的祖師楊筠松、歷史上唯一到過贛州的皇室要人隆礻右太后、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隱居通天巖二十余載的北宋名士陽孝本、散文名篇《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南宋搞金名將岳飛、贛州籍狀元池夢鯉、明代理學大師王守仁、《菩薩蠻》的作者辛棄疾、《過零丁洋》作者文天祥……眾多栩栩如生的造像映入你的眼簾,仿佛向你講述著一部贛州的歷史沿革,更加深了你熱愛家鄉的情感!
這一路往前走,大家還可以看到千佛洞、地藏殿、財神廟等人造景觀,在地藏殿還可以品嘗到用八仙泉做出的客家擂茶。
人間真情之兄弟情、夫妻情、同志情、戀情、愛情,情感交融,讓我們步入下一個景點“情苑”。你看,這風動石的門樓,從風動、石動到心動、行動,將人間各種情在通天巖的情苑里演繹出來。相伴著藍天、白云和芳草,仰臥在草地上,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麗。“鴛鴦戲水”、“心心相印”、“丘比特神箭”、“情竇初開”等一組組生機勃勃的植物藝術造型帶給您星星點點的回味任您陶醉、任你釋懷和遐想。此外,在情苑綠草地上,9.99米高的滴水觀音正接受天下眾生的祈盼。
與情苑相連的景點是龍鳳苑,這是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工作者曾在此采集過石斧、石錛、石鏃和較多的料石及打制石坯后拋棄的石料殘片,還有籃紋、繩紋等紋飾的印紋陶片。證明早在四千多年前,通天巖就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
龍鳳苑高坡處,座落著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著“風調雨順”四大開王。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通天巖景區又建了生態迷品、噴水疊泉、嬉水旱泉、人生薈萃園、通天桂、百米長廊、十二生肖園等一批游樂休閑景點。
當您將結束一日行程,重返忘歸巖時,您一定會體會到忘歸的感覺。清風陣陣,拂走您一路的辛勞,留給您忘歸的心境,讓您感慨古代歷史的神奇與現代園林建設的完美組合。
現在,通天巖正以她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以及自身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內涵,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覽觀光者。
游哉于斯,無論你是參祥拜佛,還是品讀古代題刻;也無論是在溝谷掩映中的通天湖泛舟賞景,還是登上峰頂的群玉閣遠眺贛江,你都可以領略到通天巖這座江南石窟的卓約風姿,感受到濃郁的宋城文化氣息。
通天峽導游詞篇七
通天巖風景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巖石窟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江西通天巖
導游詞
精選5篇,歡迎借鑒參考。通天巖之名源于“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離市區6.8公里的景區交通便利,是一座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宋代的石窟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
古時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贛州城的好風光,他在蓬萊仙境挑選了兩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這兩座山放在儲 潭西岸和東岸的儲山一起鎖住水口。當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巖附近時,不料被這里的土地公公發現了,這位土地公公看見如此漂亮的兩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這位土地公公便學公雞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為他們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聞公雞報曉,以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將兩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這兩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巖。至今,通天巖景區的忘歸巖和禮佛巖,各有一個貫通的山洞,傳說就是當年那位大仙挑山時用竹扛串出來的。
正德十一年(公元1520xx年),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后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平定過“宸濠之亂”。陽明先生在忘歸巖題刻一首五言詩:“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圓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云秋未掃”。
蘇軾落職過虔(即贛州)時,曾多次游覽通天巖。至今這里還保存有陽行先、蘇東坡、李存3尊刻像,并有東坡真跡。宋代秘監陽孝本(字行先)及進士李存自熙寧年間辭官從京師還贛后,曾隱居通天巖20xx年之久。
通天巖風景名勝區位于贛州市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巖石窟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 。
通天巖風景區由摩沙巖石山組成,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區。多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忘歸巖、同心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群玉閣等10多處景點。
大家好,歡迎會大家來到位于贛州西北方向的4a級風景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我是本次的導游叫×××。
走進通天巖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瀑布。看著從高處落下的瀑布,好像給峭壁上的巖石拉上了一層薄薄的水簾,不禁讓人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瀑布落下時,發出嘩嘩的響聲,好像在演奏一曲優美的旋律。
順著臺階向上爬,來到了一塊大石壁底下,這塊石壁就像一個龐然大物矗立在面前。石壁上有一個洞,洞里還有許多的礱糠,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和尚心大吃礱糠”的傳說。相傳古時這個洞會自動漏出白米來,廣福寺的方丈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一個小和尚,吩咐他每天晚上去接米,這個小和尚很貪心,他用一把鑿子把石洞鑿大了,結果讓他傻眼了,哪來的白米呀,全都是礱糠。
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來到了石窟的面前。石壁上面有許多人物畫像,有的手里拿著兵器,好像正在向前沖殺;有的擺出一副攻擊的姿勢,好像要和別人打起來一樣;有的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好像在念經;還有的坐立不安,好像有什么急事還沒有辦似的……整個石窟一眼望不到頭,足有三四千米長,這可能就是通天巖獲得“江南第一石窟”美稱的由來。
下了觀景臺,就是“不走回頭路”的晃橋。晃橋由三根鐵索和一張網罩組成,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綠色的大蛇左右搖擺地橫跨在兩岸之間;走近一看,就像一條在風中搖曳的綠絲帶連接在兩山之間。晃橋非常刺激、有趣、好玩,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膽量和信心,你是不能過去的,到了一半的時候,真會把你嚇得渾身發抖、心驚膽戰。
感謝參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這里可以使你一飽眼福,有堪稱天下奇觀的石窟、讓人驚心動魄的晃橋以及許多古老的傳說。歡迎下次再來。
大家好!首先請認可我們藍天旅游社的一名好導游,我姓郭,以后大家叫我"郭導"吧!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劉師傅,在旅游期間可以和你們一起出去游玩,我十分榮幸!你們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我們的劉師傅可是一個開了20xx年公共汽車沒有出一次車禍,還有一顆是"開心",我們將會帶你去一天都游不完的美麗的通天巖,讓大家有很想去吧,在此我也祝大家吃得、玩得開心、住得舒適。謝謝!
通天巖位于贛州城西交郊六點八公里處,面積為六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國家四a級風景旅游區。這里巖深谷邃,綠樹成陰,真算得上是a級旅游區啊!
我們來到了忘歸巖,那里非常陡,許多小石塊漸漸合起來,變成了大石頭,奇跡也出現了,大石頭竟然飛起來了,接著又慢慢地停下了,大約離地面一米。接下來我們去了龍虎巖,那石頭做的龍和虎惟妙惟肖,接著好像在拓斗似的,邊上還有一些石頭做的“如來佛”。好了好漢坡了,我不禁這樣想“不到長城非好漢。”今日,“我們一定要登上長城!”我說。“北有長城,贛有好漢坡。”我一看這陡陡的梯子就越害怕,我們終于登上了好漢坡了,總之來說太不簡單了,一看下面,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上山容易,下山難”啊。我們又來到大門前,找好隊旗,開心回家。
眼看火車站就要到了,我生活在南康,先送你們一程,再見了,我“郭導”也要走了,有什么要改進的請到南康的藍天旅行社提出。
通天巖是一處丹霞地貌風景區。丹霞地質景觀發育在中生代到老第三紀的陸相紅色巖系中,這些紅色巖系的巖石為鐵鈣質混合膠結,膠結程度不均,且具有砂巖、礫巖、頁巖交互成層的特點。巖層產狀多呈水平狀或近似水平,節理發育,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縱使作用下,形成了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方山狀、棒槌狀、蘑茹狀或峰林狀地質景觀,即丹霞地質景觀。通天巖景區,西巖寺、忘歸巖遠景、觀心巖大洞、財神廟、通天巖的丹霞地貌具有“狀若瓜瓠,石峰屏列,巖深谷邃,竅可通天”的特征,它的形成距今已有1億年,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形成了通天巖如今頂圈、身陡、麓緩的丹霞特征,并發育成丹崖赤壁、丹霞穿洞、丹霞巖溶地貌等景觀。
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據資料統計,3-5月通天巖平均雨日為55天,總降雨量為628毫米。大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為40站次。雨日、暴雨之多,災害天氣頻率之大,皆為全年各季之冠。通天巖在盛夏7-8月,白天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氣溫一般均在30℃以下,雖然白天較炎熱,但少酷暑。11-1月通天巖晚上輻射冷卻,氣溫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澆凍。受強寒潮襲擊時,可產生固體降水或冰凌天氣,但機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數只有1-2天。
通天峽導游詞篇八
大家好,歡迎會大家來到位于贛州西北方向的4a級風景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我是本次的導游叫__。
走進通天巖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瀑布。看著從高處落下的瀑布,好像給峭壁上的巖石拉上了一層薄薄的水簾,不禁讓人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瀑布落下時,發出嘩嘩的響聲,好像在演奏一曲優美的旋律。
順著臺階向上爬,來到了一塊大石壁底下,這塊石壁就像一個龐然大物矗立在面前。石壁上有一個洞,洞里還有許多的礱糠,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和尚心大吃礱糠”的傳說。相傳古時這個洞會自動漏出白米來,廣福寺的方丈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一個小和尚,吩咐他每天晚上去接米,這個小和尚很貪心,他用一把鑿子把石洞鑿大了,結果讓他傻眼了,哪來的白米呀,全都是礱糠。
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來到了石窟的面前。石壁上面有許多人物畫像,有的手里拿著兵器,好像正在向前沖殺;有的擺出一副攻擊的姿勢,好像要和別人打起來一樣;有的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好像在念經;還有的坐立不安,好像有什么急事還沒有辦似的……整個石窟一眼望不到頭,足有三四千米長,這可能就是通天巖獲得“江南第一石窟”美稱的由來。
下了觀景臺,就是“不走回頭路”的晃橋。晃橋由三根鐵索和一張網罩組成,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綠色的大蛇左右搖擺地橫跨在兩岸之間;走近一看,就像一條在風中搖曳的綠絲帶連接在兩山之間。晃橋非常刺激、有趣、好玩,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膽量和信心,你是不能過去的,到了一半的時候,真會把你嚇得渾身發抖、心驚膽戰。
感謝參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這里可以使你一飽眼福,有堪稱天下奇觀的石窟、讓人驚心動魄的晃橋以及許多古老的傳說。歡迎下次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