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上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一
與傳統的指定閱讀內容相比,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習,學生表現異常積極。大家去認真的閱讀你喜歡的內容吧,然后我們一起來談談自己的收獲和感悟吧!”同學們立刻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先是輕聲地邊讀過勾劃;然后又自由地朗讀起來,時不時地停下來寫下自己的想法。我巡視課堂,去發現學生們都學什么內容,勾劃什么內容,寫些什么內容。我大致估計了一下,喜歡作者第一次到鳥的天堂的約占三分之一,其余的約占三分之二。這多少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想:喜歡第二次的學生多一些毫不奇怪,因為小孩子更喜歡活潑可愛的小鳥。更何況作者還與鳥們進行了某種愉快地交流,這更符合兒童們的心里。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喜歡對大榕樹的描寫就出乎我意料,但這卻是我的一大收獲:這表明了學生已經有較高的閱讀和欣賞水平了。他們在自由閱讀中表現出來的樂學、樂思,更表明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喜好“熱鬧”的小朋友了。
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驚訝和問題開始。”沒有問題情景就不會有思維。因此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去發現問題,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這堂課最明顯的,就是在學習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過程中貫穿“讀—思—悟—通”這種學習方式,在學生理解“鳥的天堂”特點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學習的淺層目標,進入理解文章的高層次,在質疑探疑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賞。
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研讀學習的內容,詢問“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特別是還沒有學到的句子”,引導學生質疑。
如: 最后一段內容采用開放式學習,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質疑,學生通過朗讀,特別針對結尾的重點句,提出了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及時啟發學生聯系上文知識釋疑。由于學生對全文已有足夠的理解,因此,此時釋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講多學,又可趁機查漏補缺。用質疑探疑的方式學習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訓練探究式的學習方法;第二,通過質疑解決了課后練習中的問題,變“問
學生”為“學生問”,教學的角色身份發生了轉變;此時尤百川歸海,師生雙方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當學生閱讀得差不多了,我就請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了。有個同學說我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他說:“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樹,這棵大榕樹充滿了生機”。他很有感情地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兩句話:“似乎每一片綠葉都是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樹”。聽到他讀,似乎眼前就是那綠得逼人眼睛的綠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讓人覺得綠葉綠得鮮亮,綠得讓人興奮!有個同學說:“我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因為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么大的榕樹,也沒有看到過樹干上長出這么多的根來的大樹,這讓我實在太驚奇了!”她主動地朗讀了第7自然段。讀得算不上好,文字讀順了卻沒有感情,重讀的地方也不夠明顯。但是她能夠談出自己的看法,抓住重點段來讀也很不錯。有個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的同學說:“我從小就喜歡綠色,大榕樹是綠顏色的,所以我喜歡”。他朗讀了第8自然段的重點句:“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點縫隙”。他接著說:“這兒的‘堆’和‘簇’,表現了榕樹的茂盛,更表現出了榕樹的綠。”喜歡第二次看到的鳥的天堂的同學,有的說:“我喜歡第二次,因為第二次鳥兒們進進出出的,有的還在唱歌,顯得格外熱鬧。”有個同學說:“我喜歡鳥兒,這兒有這么多的鳥兒,我更喜歡了。”他朗讀了第十三自然段,特別是“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這兩個“到處”讀得很重,他說:“這兩個到處最能說明這兒的鳥兒多了”。看,他說得多好呀!有兩個同學說,因為鳥兒那么多,飛進飛出,我喜歡鬧熱,而且這表現出了鳥的天堂多么具有生氣呀!所以我喜歡第二次看到的鳥的天堂。通過交流,同學們談出了自己的見解、感悟看法。使每位同學讀有所感,有所思,有所獲。通過寫贊美大榕樹的句子,更好地達到了閱讀效果。
討論是一種好的閱讀方式,更是一種互相幫助,互啟思維,相互促進的好方法,我對同學們說:“同學們的交流,給老師很大啟發。請大家對其他同學交流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好嗎?”我的話剛說完,有個同學就迫不急待的舉起手說:“我覺得我比剛才讀7自然段的那個同學讀得好些”。于是我就叫他讀了,他讀得也算不上好。特別是如何讀出榕樹的大和讀出他心里第一次看到這么大的榕樹時的心情來,他沒有達成這個目標。我就問同學們怎么讀這段好呢?同學們就三言兩語的發言了。有的說要讀出作者第一次看到這么大的榕樹時的激動;有的同學說這時是很驚訝的;有的同學說是很高興的;有的同學說“真是一株大樹”要讀得重而緩慢一些;有的說“不可計數”要讀重一點;有的說“臥”字要讀得稍重一些??,這樣,我反復抽學生起來朗讀,效果漸漸變好。而剛才說最能夠表現出鳥的天堂有生機的同學這時不服氣地站起來說:“我覺得榕樹比鳥兒更有生機。因為這么大一棵生機勃勃的榕樹才招來了這么多的鳥兒,要是這棵榕樹沒有生機的話,怎么會有這么多的鳥兒來此做巢呢?”說完癟了一下嘴就坐下了,很不服氣。但是,贊成因為有鳥兒的同學明顯多許多。教室立刻炸開了鍋,都說有鳥兒,才使鳥的天堂生機勃勃。我看說榕樹有生機勃勃的一方力量單薄,就唯恐天下不亂的插話說:“我覺得榕樹更有生機,不然鳥兒為什么來。”我是“少數派”的。
我們的聲音被吼“鳥兒才使天堂有生機”的聲音所淹沒了。我想,像這個樣是一個永遠也吵不清的話題。于是我制止了哄亂的教室,制止了沒有結果、也不再有新意的爭論。我說:“有理不在??”同學們笑呵呵和接答:“有理不在聲高”。教室立刻安靜了下來。每個同學都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于是我接著說;“有的同學說樹更有生機,有的同學說鳥兒更有生機。現在我請贊同樹有生機的同學把鳥兒通通趕走,請贊同鳥兒有生機的同學把樹砍掉。”這下可好了,同學們都一致反對我了。有的同學說,沒有樹,鳥兒到哪兒去安家呀!沒有鳥兒,這還能叫鳥的天堂嗎?于是我因勢利導:同學們,我們國家有愛鳥周,除了不傷害鳥兒是愛鳥的行為外,還有什么行為是愛鳥的行為呢?同學們都說:“愛護大自然,不濫砍伐樹木,保護鳥兒們的家園!”聽到這里,我愉快地笑了。從他們的爭論到意見一致,到接受環境教育,都在自由閱讀和爭論中得以體現,教師站在組織者的地位,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我想,這樣一節課,不僅達成了教學目標,更達到了還閱讀給學生的目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要求“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想這樣一節課,也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 “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新型的關系。從而實現了師生互動教學活動。
五上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二
師:榕樹美,美在哪兒呢?這樣吧,我們自由朗讀描寫榕樹的段落,體會體會。有喜歡的句子就勾出來多讀幾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邊作上記號。
(生朗讀、勾畫、體會)
師:你們喜歡讀哪些句子,體會到了些什么,誰來說說自己的理解?
生:我喜歡讀這幾句話“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從這幾句話中,我體會到了榕樹的綠葉特別美,顏色鮮艷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滿了生機。
生:我認為榕樹最美之處還在于它的根。榕樹的根與眾不同,課文中是這樣寫的“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枝上生根”,使榕樹顯得特別的奇特。
生:那這榕樹之所以能“獨木成林”就是因為長著這些“氣根”,難怪課文中說“真是一株大樹,枝干的數目不可計數”,我從這句話還體會到了榕樹的壯觀的美!
師:你的理解更深刻了!那你來讀讀這句話。
(生讀)
師:還有誰想讀?讀出榕樹的大、榕樹的奇。
(生再讀)
師:讀得真不錯!我們繼續交流。
生:課文中還有一句話,“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從這句話我體會到了榕樹富有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美。
師:體會得真好!那你能把這句話讀好嗎?
生:能!
(生有感情地讀這句話。)
師:的確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師:孩子們,剛才讀書時,你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來。
生:課文中說“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顫動”指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呢?
師:這樣吧,再自由地讀一讀這句話,然后可以聯系著上下文,可以聯系著生活實際,和平時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見解。
(生自由地讀、體會)
師:想好了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前后的同學聽一聽。
(生自由交流,師也參與其中。)
師:誰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作者是黃昏時到那兒去的,這時候小鳥們都回窩了,躲在大榕樹上,只是偶爾撲撲翅膀。當小鳥撲翅膀時,綠葉就晃動起來。可是綠葉太多了,課文中說是“不留一點縫隙”,所以作者看不見躲在樹上的小鳥,但是他卻感覺到了“生命的顫動”。
師:這是你的理解,比較獨特。還有不同的見解嗎?
生:課文中說“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說明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樹,作者從它的每一片綠葉上感受到了這種勃勃的生機,所以說是“每一片綠葉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顫動”。
師:你能聯系著上下文來談自己的理解,真不錯!
生:綠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這每一片綠葉,在晚霞的映照下,閃耀著動人的光彩。尤其是那新生的嫩葉,綠得鮮亮,綠得發光,讓作者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師:孩子,你的感受多深刻呀!
生:剛才幾個同學都說到了這每一片綠葉本身就孕育著無限生機,但我覺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許當時吹過一陣陣微風,這些充滿活力的綠葉在風中你擠我,我擠你,不停地搖動,才讓作者產生了“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的感覺。
師:你認為“風吹”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生:我覺得綠葉本身并沒有動,但是這滿樹的葉子翠綠欲滴,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奪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綠葉上的點點光斑像是一些可愛的小精靈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綠色的光點在閃爍,所以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顫動”。
師: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美的畫面啊!孩子們,看來我們每個人對這句話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許是風吹,也許是鳥動,也許是陽光的照耀,也許是新發的嫩芽,或許是那綠葉本身就孕育著無限的生機,才讓作者產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覺。讓我們用自己的感受再讀讀這句話,你覺得怎么讀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怎么讀。開始吧!
(生自讀體會。)
師:誰想來讀?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請了兩名學生后發現學生情感的投入不夠。)
師:這句話寫得很美,我也很喜歡,想讀給大家聽一聽,你們聽我讀得怎么樣。
(師有感情地朗讀。)
師:我是帶著自己的感受,非常投入感情地在讀。你們還想讀一讀嗎?
生:想!
師:那就再練習練習吧!
(生再次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師:誰想來讀一讀?
(請了4名學生朗讀,讀得很不錯。)
師:這“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的感受是多么奇妙呀!難怪作者會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鍵所在。上述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的民主合作性。課堂上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相互補充的氣氛極濃。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松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言,在積極思維中發展思維,在交流表達中提高表達能力。教師的平等參與不僅加大了師生間的親和度,而且對學習重點有效地進行點撥和引導,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
本課中我沒有強迫學生按課文順序或自己的意愿去閱讀,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去閱讀、去感悟、去討論、去交流,學生是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主動、積極地學習自己喜歡的內容,這樣充分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次教學中,對于課文的理解我沒有作生硬的分析,沒有作支離破碎的肢解,而是還課文一個完整,還學生親自閱讀實踐的權利。讓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這樣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自由感悟,讓他們在讀中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再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自始至終,以讀代講,凸現了學生閱讀的實踐性。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課文,鼓勵學生道出自己真實的、獨特的體驗。學生有的喜歡課文的這幾句,有的喜歡那幾句。對于同一句話,有的這樣理解,有的那樣感受。而怎樣讀好精彩句段,同學們則各有各的方法和技巧。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滿懷欣喜,作為教師則充分肯定、非常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充分尊重學生閱讀體驗的獨特性。
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多一點培育創造力的意識和辦法,學生走向社會就會多一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述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暢談自己的想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想象,同時,對學生創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五上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三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篇帶有一些抒情意味的文章。為了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在開始我采用了視頻,使學生們產生強烈的讀書欲望,這就促使學生能夠認真地去讀書。
《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的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美麗:景象榕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作者以樸實優美的語言、鮮明的動靜對比手法,贊頌了這自然景觀,生動地描繪了這株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從而贊嘆了我國南方水鄉自然環境之美。
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里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涌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
第二次去看榕樹,寫群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極言場面
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并能更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在朗讀描寫大榕樹和鳥多的段落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榕樹的樣子以及鳥多的場面。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礎。
一堂語文課,從問到讀、從讀到想、從想到說,無不顯現出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要對學生的一切發展負責。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自身活動的良好發展環境,在課堂上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堅持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們一生的發展。
五上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四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經典之作,很適合小學生閱讀。課文記敘了作者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情景。教學本文,我整個教學分三步進行:1、整體感知、弄清課文寫作順序及主要內容;(學生自學)2、精讀描寫大榕樹部分;(小組合作,班上展示)3、精讀描寫群鳥活動部分。(小組合作,班上展示)
這個過程是每次學習時,學生就要做的,因此學生學習起來和容易,他們通過讀書就能夠理清順序,大致了解文章的寫作內容。因此在教學這步時,我一般采用學生自學和小組研討解決。
因為作者的題目是《鳥的天堂》,那么鳥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作者為什么要寫大榕樹呢?只有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他們才會明白。因此,在學習寫大榕樹這部分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看作者是怎樣寫大榕樹的,在這部分文章里,作者幾次提到“鳥的天堂”,而且為什么都加了引號?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作者按照整體到部分的寫作方法,還明白了作者把鳥的天堂幾個字加引號是因為借用別人說的話。最后從文中也知道了大榕樹就是鳥的天堂,只是這次作者沒看見鳥而已。最后,讓學生把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來表現。
這部分可以說是文章精彩之處。昨天作者沒看見鳥有些失望,那么今天作者筆下的熱鬧情景正說明了鳥的天堂名副其實。因此在學習這部分文章時,主要讓學生自己讀名自己說,看作者都從哪些方面寫了鳥,學生從“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這句話中感悟到鳥的多,鳥的熱鬧。接著,我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觀察鳥,讓他們在小組里表演當時熱鬧的場面,最后引導學生
討論:“為什么作者第一次沒有看到鳥。”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的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因此在學完后,我讓學生再次欣賞朗讀,學習作者抓住榕樹的特點和抓住鳥的動作來寫的方法。
課后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寫導游詞畫2幅“鳥的天堂”的畫。一幅只有大榕樹,一幅有鳥活動的情景,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筆下的自然美。通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