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一是社會文化的熏陶和傳承塑造了一個類型的人格群體。
二是個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長過程中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論,文化其實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群體和個體人生的成長與人生觀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對缺失,但渴求程度卻空前高漲的現代社會,如何使文化指導人生,進而由正確的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匯集為正能量的群體社會人格就成了一個碩大的社會學命題。我學識尚淺,不敢輕動如此大的課題,只妄圖從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嘗試解讀一個自認為正確的文化與人生態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從理論上言,這個概念很廣,又可以夾雜若多定語,比如社會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等,且眾說紛紜。從實例而言,去年曾做過一個民營企業文化的調研,也總結了很多實證。應該說兩者綜合會有個清晰的脈絡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東西塞在腦海里,猶如掉進了五彩繽紛的萬花筒,瞧這個也好,那個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個才是文化!?其實概念也是一個積累和頓悟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頂般的一記重錘下來,才會豁然開朗。開朗后才明白,沒有明確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沒有堅持自己對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個個花哨的說法和好聽的口號帶到了歧途。想想看,這些企業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個不是堅守堅持才成型的呢?這些文化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共同詞匯:特點和積累。綜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膽給文化一個自己的定義:文化是長期積累匯集,具有符合自身獨特特點的,能引導群體精神和行為方式趨同的總結。解決了文化概念的問題,就要分析文化對人生影響的問題了。這個方面,不用假裝學術,只直接說理解就好了。
我們應該怎樣面對人生?我想先要問自己的是需要一個怎樣的人生。是活出自己還是隨波逐流,是真實簡單還是偽裝繁復,是直截了當還是隱忍融合,等等。因為不同的追逐目標決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為的影響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結果。再請注意到文化的定義,并沒有正面、正確、正能量一類的詞匯。這是因為,是有負面文化的,但負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執行的,能引導群體行為趨同的東西。這種文化是很危險的,因為它會扭曲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和社會群體的正確視角。比如余秋雨先生對文化表述里面所說的民粹文化,虛假但又惑眾,讓人誤讀民主,追捧錯誤。當功利、扭曲、目的性強的思維模式遭到認同趨同,歪風邪氣壓倒正氣的時候,文化就成了負面的文化,參與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負面人格。最危險的是,這些人有的絕然不知,有的假裝糊涂,把不正常現象當成正常現象,把歪門邪路當成陽關大道,把負面人格當成正面人格,還跳梁小丑般表來演去,鉆到小眾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暫時支持。殊不知這種民粹文化的最終結局還得歸落為低俗的熱鬧散去,悲涼的人生到來。推而廣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繹為一切看似正確實際卻錯誤的邏輯,比如好人文化,其實是會混淆試聽,不分黑白的;又比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實是會剝奪一些不哭鬧守規矩孩子的機會,而且間接鼓勵所有的孩子都哭的。還有類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間的文化,疏于實證意識的文化等等。一個人的人生若是始終被這些若有心,若無心的負面文化包裹,始終被它們所指引,可謂悲哉!
我們應該追逐的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文化和人生?從個體而言,就是善良和愛。這也是余先生所闡述的大文化的終極目標,我非常贊同。只有有了善良和愛心,才能從急功近利、物欲橫流中解脫出來,個體解脫出來,群體才能解脫出來,反過來影響其它個體,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同樣,國家要富強,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上就是購買國貨、熱愛公共空間、互相關愛贊美、摒棄對謠言的愛好等,這也是愛國心的映射與愛國文化的趨同。從行為方式上,我們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舊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實人生。我相信簡單和真摯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負面文化的,當明確自己的正確理想和追求之后,我們就可以從容的對待工作和生活的關系,清晰的處理同事和朋友的關系,擎著真正的文化大旗,打開全新的處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樂空間。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讀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于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于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發,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筑多么雄偉、多么壯麗,依舊有他日后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筑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筑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于會成為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辟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殘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
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筑要好得多。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于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筑,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后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吁!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還記得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還有“看來,浪子未死,氣場未絕,就像筆記中的那個浪子,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我離開門縫,許久無語,委屈你了,孩子。”這幾句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這讓余秋雨都感嘆的書籍何不引起我的注意,我對這本書充滿了疑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是好奇,“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當時我仍無從得知,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而如今,大樹的年輪又添上幾圈,再拿起這本放置已久的書,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文化苦旅》到底隱藏這什么?這個問題深深地扎根在我心中。透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咱們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那千山萬水的豪邁在余秋雨老師的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我不曾去過他所描繪的任何的一個地方,也從未想過要去摸索、探尋,僅僅是看著這些文字,我的內心就已是無盡的贊嘆。
書中寫了有著“天府之國”稱號的都江堰;那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凄清的道士塔;接通著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那風雨中的天一閣。這一切的一切,對于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的保持著自己的美好,但當余秋雨老師的筆觸摸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的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作者余秋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河之子,他生長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他在書中說:“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他觸摸到了我們一些所不能接觸的事物,他用一生的時間有勁祖國的山河,縱橫華夏的大地,訪遍名山大川,書寫下這不屈的一筆。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的魅力,見證文化的變遷,欣賞祖國的壯麗無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系如何?其實本沒有兩者,因為路就是書。人生是路,是一條漫長的路;而書也是路,是一條崎嶇的路。我們在這條路上摸索、前進。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學習文化,了解文化。我們從咿呀學語到如今何嘗不是這樣的,改變我們的也就是這文化,這條路必定是苦的,但我們不妨去試試,就算結果不像作者那樣,我們也最終在文化苦旅中成長起來了。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土黃的紙頁,塵土的味道,凝重而帶著惆悵。這早已讓人對它肅然起來,似乎面前就是一片片歷史的廢墟。作者沒有用甘甜的文字,而是用無盡的感慨和傷感來煥發我們懵懂的心,讓我頭一次覺得,歷史竟這么偉大。
這本書是余秋雨的散文集,寫了他在游山玩水時對歷史,對文化的進一步思考。歷史是什么?只是單調的人物,早已過去的年代,還是數不盡的故事?在《莫高窟》一文中作者寫道:“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的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靈魂。”難道歷史能給人如此大的心靈沖撞,連作者都會被它的滄桑和樸實所征服?在《西湖夢》一文中又寫道“即便明智如魯迅,也愿意在一個傳說故事的象征意義上深深沉浸。”歷史也許太過于復雜,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壯志凌云的英雄,或是平民百姓,都愿跪在它的面前,傾聽它的咆哮。
秦始皇吞并六國,可最終還是沒有立于不敗之地;可是盡管赤壁大戰,曹操卻依然能統一天下。屈原投江不久,都江堰的工程才剛剛開始,隨后又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歷史在變,可最終不都是過眼云煙?“神馬都是浮云”,也不過如此。
仔細再想想,歷史同時能有許多面。莫高窟炫麗的壁畫,流動的色彩,背后同樣是烽火連天的歲月。洞庭湖看似平靜,卻同樣孕育出許多文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楊么和岳飛也曾在這片土地上揮動過紅纓…….江南小鎮的亭亭樓閣幽僻蜿蜒,但也曾面對歷史的長河發出哀鳴。這本書雖說是游記散文,可更多是作者對歷史的惋惜。歷史的起起伏伏,興起和衰敗,沉淀而厚實,讓我不禁對它又有些敬仰起來。
我望著窗外,鳥瞰著遼闊的大地,心里有些澎湃和激動。這塊地方,5000年來,前前后后有過多少豪杰!華夏大地,世界的古國,它在戰爭中挺立,把長城當做自己的腳跟,把長江黃河當做自己的血液,把山脈當做自己的臂膀,把積淀的歷史當做自己的靈魂。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深不可測,竟引得無數學者直到自己生命的結束也沒有揭開其中的奧秘。文化苦旅,“苦”字,正代表了歷史幽幽的嘆息。
歷史在奔騰,濤聲不斷,永不停息……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嘆不已的著作。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松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雪”中,作者尋陽關,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起初,只因喜歡余秋雨古樸典雅的文筆,于是,床頭開始有《文化苦旅》這本書的存在。
余秋雨的文章有著儒生的清絕,卻又不失那磅礴的力道,筆力千鈞,一派奔流不息的灑脫。借山水之景、風雅之物,尋求文化的靈魂直至生命的真諦,讓人嘆服。
他走在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用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品味,去深思,一次苦旅,然而,他將心置入其中,去品味那上千年文化所積累下的芳香。
對于文章,我喜愛細品,所以至今,也才讀了一半。若說影響最深的,不是柔麗凄迷的《白發蘇州》、《江南小鎮》;不是給人以深邃蒼涼之感的《道士塔》、《陽關雪》;也不是重在文化人格的《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而是那默然不語,一呆上千年的“都江堰”。
文章初始,作者對都江堰并不怎么上心。這點我倒是一樣,不過秉著看完全本的習慣,還是跟著作者一同走進了那存在近千年的古老建筑。年齡比長城更古老的它,明明鮮有人注意,卻不辭辛勞地為著無數民眾輸送姑姑清流,若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便確確實實地占據了邈遠的時間。若把他們比做人,長城便像父親保衛著民族與家園,而都江堰便是只知奉獻的鄉間母親,不炫耀,無所求,這樣的它,讓我敬,卻也憐。
都江堰的水,踴躍著喧囂的生命,不似大海的深沉,以奔騰的方式展現它層層疊疊的精神力量和恣意奔放的生命力。
萬古清流今猶在,鮮聞當年都江堰。喜歡都江堰之水的奔騰不息,喜歡都江堰的無私奉獻。古老的民族留下了古老的建筑,也展示了他們偉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
——題記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于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云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慢慢咀嚼著這些似景非景的文字,慢慢滲入其中,用心聆聽著作者的心聲,用心去理解作者的精神深處,。用心去體會作者的內心感觸。
只身一人,期望著踏遍那些古人曾走過的地方,追尋那若隱若現的人文光輝,曾感傷過莫高窟,曾怨恨過道士塔,曾懂得了陽關雪。而更多的卻只是對那些殘破不堪的歷史的無奈與惋惜。
作者也曾迷茫過,也曾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他無法在腦中找尋到能更好形容這些景的詞,因為他無法擺脫那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長期熏染。他每走到一個地方便會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他的全身,使他感動使他喟嘆。
作者看到的僅僅是景嗎?我想,人文精神才是他所感受到的最深的東西。文化的靈魂牽動著坐著的靈魂。他看到了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炎黃子孫的悲哀和那人文精神的沒落。
他幻想著自己能夠挽回,自己能修補好那千瘡百孔的華夏文明。但是事實卻是殘酷的,作者也只能以此方式來抒發出自己捏性壓抑已久的情感。
踏著前人走過的路,懷揣著與前人截然不同的情感,游歷著眾多古跡。也曾感悟,也曾哀傷,也曾釋懷,也曾迷惑。一幅幅景,一點點文明。景中寓著情,心中懷著痛。努力修補著被摧殘的中國文化靈魂,努力找尋著失落的人生真諦。
合上書,腦中勾起了一幅幅充滿著情的景。閉上眼,深深感悟到了我們五千年華夏文明包涵這的那充滿神圣光芒的人文精神。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內外講學、考察旅行時所作的散文集。初得此書,是在上大學的時候,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下課一樣,徑直走向食堂。和以往不同的是,這天道路兩旁擺滿了小攤,全部都是賣二手書的。原來又到了一年一度畢業季,學姐學長們將自己讀過的書擺出來以近乎白送的價格賣給學弟學妹們。路過一個學姐的攤位,看到了一本斑駁的映著余秋雨先生頭像的書,學姐只要兩塊錢,我從學姐那兒買了過來。于是這本頁面老黃質地低廉的書陪著我度過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幾度的日子,陪著我度過了一個個不回家的寒暑假,也陪著我度過了好多個勤工儉學在外打工無法入眠的夜晚。成長,是一場必經的苦旅。
由于她的極度暢銷,盜版的數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毋庸置疑,我花了兩塊錢從學姐手里買來的,也是盜版。原來,自己欠了先生八年的書本費。盜版盛行,也使她成了一個文化熱點,正如同老話所講“槍打出頭鳥”,一時間,她遭到報刊媒體的各種攻擊。久而久之,它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一個廢棄的箭靶子,成了一個“外出的浪子”。時隔多年,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編選的《文化苦旅》這個版本里(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作了新版小敘,對重新編選的原因作了說明:“畢竟過了二十多年了,原來裝在口袋里的某些東西已經不合時宜,應該換一點更像樣的裝束。艱苦跋涉間所養成的強健身材,也應該更坦然地展現出來。”游子歸來,雖傷痕累累但身心猶健,器宇軒昂。對作品而言,《文化苦旅》本身,也是一場苦旅。
再讀《文化苦旅》,已是而立之年。或是在周末閑暇午后,亦或是睡前的片刻間隙,每多讀一頁,心中更多一份從容與淡然。而今邁步從頭閱,不僅僅是再次體味文化旅行路途的苦,更是為了分享文化自信的甜。文化興則國運興,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的方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祝愿你的.旅行: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我很欣賞的一本書,《文化苦旅》。
我很欣賞的一個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來自上海,一個如此繁華的城市,卻有著如此干凈的文字。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高位任命和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他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他作為全球迄今唯一完成全部抵達現場的人文學者,對當代文明的'思考和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余秋雨先生有很多著作,《行者無疆》,《千年一嘆》,《中國文脈》等,我最欣賞的卻還是他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分為三部分: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其中的文章在《行者無疆》,《千年一嘆》,《霜冷長河》中皆可找到。然而,作者把他們編在一起,卻絕非簡單的拼湊,從中國到世界再到人生,不僅僅是內容上的升華,更是萬般皆歸一的體現。因此,我唯獨鐘愛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