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狼圖騰讀后感篇一
這個假期,我有幸拜讀了姜戎先生的《狼圖騰》,《狼圖騰》讓我了解到了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差異,在人與自然、人性與狼性、狼道與天道之間似乎存在著追求關注和焦點。
閱讀此書,將是我們這個時代享用不盡的關于狼圖騰的精神盛宴。因為它的厚重,因為它的不可再現。因為任由蒙古鐵騎和蒙古狼群縱橫馳騁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經消失,所有那些有關狼的傳說和故事正在從我們的記憶中退化,而取而代之的則是人們對狼的誤解。
這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說,給我們展示了在寬廣、遼闊、深沉、靜謐的蒙古大草原上,蒙古游牧民族對狼圖騰的崇拜,演繹了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也從新的角度給我們探討了狼性和羊性以至國民性的深刻哲理。
在環環相扣的“狼故事”的緊張氛圍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機警的作戰、堅強的意志、忘我的忠義、濃厚的親情歷歷在目,還有以畢利格老人為代表的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也是文明悠長。主人公陳陣養的小狼活靈活現,把狼性的熱愛生命與頑強的忍耐力更刻畫的栩栩如生。
草原狼的智慧、團結、對草原的不可缺少的作用;草原對草原和狼的熱愛和敬仰;草原狼圖騰精神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應接不暇,感人至深,受益良多。
狼圖騰讀后感篇二
我有許多喜歡的書,例如《水滸傳》,《三國演義》,《史記》......但我最喜歡的書還是姜戎著的《狼圖騰》。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陳陣與他的兄弟楊克一起去內蒙古錫盟東烏珠穆沁草原看望他們的朋友——巴圖以及其它親戚朋友。他們在生活時養了一條小狼。陳陣把它帶進了蒙古包,讓它與他們一起生活。這條小狼十分溫順,幾乎不咬人。可是好景不長,陳陣和楊克將要離開了,他們決定將小狼帶走。小狼十分不情愿,可陳陣卻用鐵鏈將它硬生生拴在車后,讓他跟著車跑,沒想到它卻活生生地被勒死了。
可有一處卻讓我感到悲傷:陳陣作為內蒙古錫盟東烏珠穆沁草原的守護者,卻眼睜睜地看著部隊一槍又一槍地打死一只又一只的草原狼和獺子。我想:陳陣既然已經看到他們在槍擊狼,為什么不去制止他們?狼可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呢!或許是因為自己“職位”太低,不敢與上級爭論,體現出他軟弱的一面,要是我是陳陣,我一定不畏強權,立馬阻止他們,保護那群可憐的草原狼。
當我合上這本書時,我滿腦思緒,認為任何一種動物都是渴望自由的,人類沒有任何理由去圈養,獵殺它們。就像題目“狼圖騰”,它仿佛在暗示狼的精神人類是無法領略的。
說到這里,我不禁感慨:狼啊!你是多么的可憐!人啊!你有時候是多么的可惡!希望我們能與狼共存,同時能去領略狼的精神!
狼圖騰讀后感篇三
今天讀了姜戎的《狼圖騰》,與其說讀,不如說補。因為幾個月前就在家樂福的書架前讀過一半。從翻開第一頁起就被這本書給深深的吸引了,那些文字把我帶進了廣袤額侖草原。讓我和那里的人,那里的狼,那里的一切親密接觸。于是平生第一次為了一本書而足足站了半天,不覺得累,也不覺得饑渴,全神貫注,象是著了魔。最終還是一個電話把我從書里拉了回來。今天補讀這本書,卻是越讀越不忍心看下去。不是別的原因,而是因為狼的命運。
起初以為狼只是喜歡群居的野獸,憑借著數量的優勢撲捉一些小動物,茍且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種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尷尬的。兇猛不及獅虎,速度不及獵豹。同為食肉類哺乳類動物,它也只能去欺負狐貍。它的存在也只是為了襯托虎豹們的勇猛。就象一部電影,它永遠只能做配角。然而,讀狼圖騰,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我越來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無知。甚至有點愚昧。
狼是智慧的。
這一點在草原狼捕殺獵物的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它們的每一次進攻都堪稱經典。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在狼與人的爭斗中,這種智慧也隨處可見。為了不使狼群暴露,獨處而被人發現的狼,往往逃向與狼群相反的方向。犧牲自己,保全群體。這絕非聰明,而是智慧。
狼是團結的。
它們很少各自為戰,所有的行動都是在狼王的統一調度下進行。只要狼王一聲令下,群狼便會排山倒海,勇不可擋。即使是它們被牧民和獵狗圍困,四面楚歌,它們依然鎮定自若,陣形不亂。
狼是勇敢的。
在草原上,人類成了名副其實的學生,人從狼那里學來了智慧,團結和勇敢。于是有了成吉思汗。于是有了橫掃歐洲的蒙古騎兵。朝鮮戰爭結束后,艾森豪威爾告戒美國軍人永遠不要做兩件事,一是永遠不要進攻莫斯科,二是永遠不要和中國軍隊在陸地作戰。
說起草原,大家腦海里的第一幕可能就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麗景象。湛藍的天空下可以豪情萬丈的蹤馬馳騁,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可以肆無忌憚的呼吸那里的新鮮空氣。但又有幾人知道,狼為這幅美景所立下的功勞。
因為狼的存在使得草原鼠,黃羊的數量得以控制,有效的保護了草原。因為草原鼠和黃羊數量過多會破壞草原,進而使土地沙化。狼也控制著旱獺的數量,旱獺厚厚的皮毛是蚊蟲寄生過冬的場所。所以狼也間接的控制著蚊蟲的數量。
可見。狼是處在草原生物鏈上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狼,草原也就不復存在。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這一點的。所以他們恨狼,同時也。狼,殺狼同時也崇拜狼。人和狼就在這種微妙的關系中生活了數千年。狼也成為了那里文明的起點,那里人們的歌聲,舞蹈,以及人性的豪放,無不和狼有著密切的關系。
狼圖騰讀后感篇四
《狼圖騰》給人的觸動,不亞于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作為一部長篇小說,《狼圖騰》的文學性甚至沒辦法和網絡上流傳的愛情、神怪小說相比,有些段落甚至是純粹的敘述和論證,但它所蘊含的真實,它所表達的草原“哲學”,它所構想的游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輸血”都撞擊著讀者的思想,使人不免流露出對草原文化的贊嘆和其失落的惋惜。
作者姜戎在草原當知青的經歷使他有豐富的創作基礎,這使得《狼圖騰》的真實近乎嘆為觀止。姜戎筆下的狼不再是華夏傳統文化中批判的丑陋對象,相反地,被升華成了一個民族的圖騰。在薄薄的紙上,狼的一顰一笑、一躍一嚎都是讀者可以觸摸的,這種真實是絕對的生活的真實,絕不是所謂高產作家的“想象的真實”。
作者在《狼圖騰》中把騰格里(天)、草原人、草原狼以及草原萬物都放在環環相扣的位置上,把它們之間那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協調發展的和諧關系敘述的淋漓盡致。《狼圖騰》所崇尚的和諧不僅僅是對草原生態的文學還原,更是提煉了游牧民族樸素的哲學觀。很多人把閱讀《狼圖騰》的重點放在狼身上,而實際上作者是借草原的“生態環”、草原人的“生存環”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狼,來表達“平衡”的哲學理念。這與儒家的“中庸”思想有相同之處,但是,“中庸”的結果是塑造了“奴隸”,而“平衡”的過程是培養了“勇士”。在游牧民族對華夏國家的襲擾與“侵略”中,“奴隸”被不斷的激發出斗志,從而使得華夏文明未曾中斷,雖歷經千年,仍然得以保存。這種設想,不免有些大膽,但卻是作者所崇尚并緬懷的“草原哲學”。
如果說當代文學作品中的大部分都有著華夏文化、農耕文化的創作根源,那么無論什么美文佳作,讀者獲得的都是閱讀上的快感,這種快感止于情節的曲折、人物的生動、語言的優美、結構的龐雜……但《狼圖騰》是建立在一種全新價值觀和哲學觀上的文學作品,它不僅給人閱讀上的暢快與愜意,更多的,應該是對慣性思維的顛覆,這對于閱讀者似乎有更大的益處。
如果書籍比作精神食糧,那這些“糧食”還可以細分一下:煌煌名著好像是燕窩魚翅,文學佳作好像是精美大餐,休閑小品似乎是調味小菜。而那些發前人之所未發,甚至顛覆傳統價值觀、直抒胸臆的創新之作,不妨把它們劃歸到粗糧里。粗糧能夠調節人的腸胃功能,未必上得了滿是饕餮的大餐桌,但常食粗糧有益身體,同樣,常讀奇書有益頭腦。而《狼圖騰》就是這有益思想健康的粗糧。
狼圖騰讀后感篇五
《狼圖騰》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看完,但是我已經有了許多的感慨。
我看了大概四分之一,但是這四分之一中已經有了許多殺狼的故事。這對于我一個比較喜歡狼的人,是比較敏感的,所以每次看的時候心情都比較沉重。
《狼圖騰》是一部自傳體形式的小說,寫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寫了陳陣和許多北京知青來到額侖草原和蒙古人一起對戰蒙古狼的故事。我現在看的都是集合打狼。第一次打狼他們很成功,一共打死了有三十多匹,這可不是個小數。第二次打狼方式就犯了草原的大忌------用火燒。這自古以來就是蒙古人的禁忌,這樣會把草原毀了的。盡管他們用火燒了,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但是卻一匹狼都沒燒死。
蒙古人就這樣學狼,打狼,殺狼。為什么說學狼呢?因為,蒙古人的計謀大多都是古代蒙古人從狼哪里學來的,比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經常用狼的計謀來打仗。
不過主人公和一位叫畢利格的老人還是比較愛狼的。畢利格老人是一位老蒙古人,他信奉騰格里,也信奉狼圖騰,蒙古人都把狼視為自己民族的圖騰。
我就這樣,有時為狼慶幸逃脫而開心,也有時為狼被殺而悲傷。我會繼續把這本書看完的。
狼圖騰讀后感篇六
主人公陳陣和楊克等知青來到額侖草原插隊,離開了城市,來到大草原。這里雖然遠離城市,但是回歸了自然,沒有城市的喧鬧,人們也很淳樸。畢力格老人、嘎斯麥、巴圖一家人對知青們都很好。草原的生活跟貼近自然,需要和自然抗爭,才能生存下來。惡略的自然環境,例如冬季食物短缺,可怕的白毛風;放牧的草場面對野生動物黃羊、沙鼠、獺子的破壞;最大的挑戰就是草原狼的偷襲伏擊。身在額侖草原的陳陣對草原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內心覺得狼圖騰的意義與草原的關聯,此后他開始研究狼圖騰的意義。
蒙古騎兵的兵法很多都是和學來的。
草原狼又是草原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食物短缺的時候,草原狼會捕食黃羊、沙鼠和獺子,這些動物會破壞草場,使得牲畜賴以生存的草場沙漠化。所以說人圍獵狼,因為狼獵殺牲畜,但是草原人有一個原則,不管是圍獵還是掏狼崽都不趕盡殺絕。但是農耕區來的人卻不遵守這一規則,包括場長包順貴也不懂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使得額侖草原走向了消亡。
草原狼象征著狼圖騰,狼圖騰是一種積極向上,不屈服,奮斗的精神。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也與游牧民族的狼精神和農耕民族的羊精神密不可分。只有狼性和羊性達到一個平衡,狼性稍多的時候才是一個完美的狀態,既使民族充滿向上的活力,有競爭力;又可以得到學習發展。
本書作者從狼的本身特點入手,生動細致的描寫了狼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又深入研究了狼的精神意義。中華民族的存在需要有狼圖騰狼性的。如果狼圖騰在民族性格塑造上能發揮作用,中華民族就不會被列強瓜分,中國歷史就不會出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狼圖騰的意義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狼圖騰讀后感篇七
這本書描述的是大草原騰格爾地區人民的生活。
一望無際的草原和依稀可見的蒙古包,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在這本書中,狼,卻是令我感到敬佩和震撼的一種動物。
隨著他的描述,仿佛我也身在大草原。體會到了草原的廣闊,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以及人與狼之間的那種微妙關系:活著,愛狼敬狼也殺狼;死了,為了能升上心目中的騰格爾,他們卻愿被狼所食!在牧民的生活中離不開狼,是因為在與狼的戰斗中學會了生存;在狼的生活中離不開牧民,是因為在與牧民的爭斗中練就了強壯的體格和非凡的智慧。在草原上,狼與牧民早已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這本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漢族知青——陳陣在蒙古的額侖草原,跟隨睿智的畢利格老人和一些見多識廣,熱情好客的蒙古人民去見識狼,了解狼。在這個神奇的地方,陳陣漸漸的崇拜上了狼圖騰,也開始“敬狼,愛狼,殺狼”。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飼養了一條可愛的小狼,與它一起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日子里也逐漸了解認識了狼。他慢慢扳轉了長期對狼的不良印象。他仿佛看到了一個勇敢,智慧,頑強,謹慎,勤勞的一個不羈的靈魂,那是屬于狼的靈魂,狼的精神。
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狼雖然沒有偏見,但卻一點也不喜歡狼。因為在我們的記憶里狼是最兇殘的肉食動物。從不能跟陌生人講話的“狼外婆”,到不能欺騙的“狼來了”的一個個故事中,“狼”總是扮演反面角色,正因為幼年時候聽到的這些故事使我們討厭,憎恨狼。但當我閱讀完這本書后,才發現狼其實是團結,智慧的象征。在書中出現的每一只狼都是不怕死不畏苦的,是真正的英雄。
故事中的小狼,從陳陣把小狼抱回來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尋找機會回到狼群中去:狼群問它是不是狼中的一份子,它卻因為不會說“狼語”而被困住;每次放風的時候,都努力去尋找狼群的痕跡……直到最后他終于為自由奮斗到終點,哪怕被鐵鏈活活把自己勒死也不屈服。這種種一切都說明了狼寧愿為了自由去死,也不向人類低頭。
不僅僅被陳陣“收養”的小狼擁有狼精神,在狼群中的每一個狼都不例外。狼群之中的領導者——狼王,不僅僅擁有敏捷的身手,超越群體的洞察力和對狼群的絕對控制權,還有不凡的戰術和永不服輸的精神。狼王就是整個狼群的精神所在,是支撐狼群的希望,所以狼王是一只永遠優秀的草原狼!
狼不怕苦,不怕累。而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經受挫折能力都很差。雖然我們什么都不缺,但我們缺少的是吃苦耐勞和像狼一樣偉大的精神。
看完《狼圖騰》讓我重新認識了狼精神。也讓我明白了團結、堅強、努力的真正含義。
狼圖騰讀后感篇八
今天下午的兩節閱讀,我又繼續閱讀了《狼圖騰》一書剩下的部分,終于在九十分鐘里閱讀完了。那今天就兌現在十二月六日的時候說要寫《狼圖騰》讀后感這一承諾吧!
其實今天讀完此書后,心里很不好受,并且在閱讀課時就已經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淚,為陳陣失去從小養到大的小狼而感到傷心。為畢格里老人生前保留的那種傳統習慣和統治整個大部隊的用心與認真感到贊嘆與佩服。更為現在的蒙古感到深深的惋惜,昔日里樸實無華的草原牧人去哪了?難道真的都被漢人漢化了嗎?變成了騎著摩托車牧羊的蒙古人民了嗎?讀完此書,心里雖然很不好受,但是我也重新認識到了狼。
以前總認為狼是冷血,貪婪,狡猾的動物,但自從讀完此書后,我對狼有了一種新的認識。舉兩個例子,一是在黃羊大批進入草原時,狼群會躲在附近的草叢里潛伏三四個小時,等到不太聰明的黃羊吃的飽飽的時候,跑不動了,就突然進攻羊群。狼群按照前鋒,中鋒,后衛的隊形將羊群包圍,只有僥幸的幾只羊才能逃跑,我也為狼群這種理智的分工感到萬分贊嘆。
在有一年春天,蒙古人掏狼崽的太多了,之后狼們開始了反擊,在大部隊剛發下來幾匹馬后,一個風雪交加的夜里,母狼們進攻了馬群,它們明明知道自己在進攻馬群時會受傷,會死亡,但那份失子之心一涌而上。母狼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咬死了好多匹馬,為此自己也幫小狼抱了仇,去了騰格里那里。
現在在我看來,我認為狼其實也有柔情的一面,也有聰慧的一面,并不是像我之前認為的那么冷血。通過《狼圖騰),我重新認識了狼。
狼圖騰讀后感篇九
這幾天,我讀了《狼圖騰》這本書。書中主要講的是陳陣、楊克等幾位很有學問的北京青年到蒙古大草原上,數次與草原狼接觸的事。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有點奇怪:一提到狼,我們漢族人會很討厭;可是蒙古人呢?竟然會崇拜狼圖騰!
在環環相扣的“狼故事”里,蒙古草原狼卓越的智慧、拼搏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蒙古草原狼是多么偉大!是蒙古草原狼給了成吉思汗祖爺爺的生命。當初,成吉思汗的祖爺爺沒有吃的東西,他就跟在蒙古草原狼的后面,吃狼的剩食。這才活了下來。這么說,是蒙古草原狼救了成吉思汗的祖爺爺,是蒙古草原狼救了成吉思汗!
二凈;沒有了狼的控制,森林里的鹿群會把森林里的植被啃光。
所以,我建議大家:不要把狼看得太壞,狼對人類的作用很大!
狼圖騰讀后感篇十
最近熱播的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成為新年新寵兒,因為大家都知道姜戎的書《狼圖騰》,卻不知電影會拍成什么樣子,帶著好奇我來到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原以為電影是描寫狼性的,結果發現《狼圖騰》敘述了人與狼的沖突,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意打破自然規律。但是電影還是傳承書中一樣由“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那些狼像精靈一般活生活現,好像要從熒幕中呼嘯而出,自己確實在下面有些緊張。看著可愛的小狼崽,我覺得它表現出了人與自熱、人性與狼性、狼道與天道的關系。看到陳陣抱著小狼在臉邊親近的時候,兒子碰了碰我說,為什么現在的人類和動物永遠不能這樣,為什么人類總想吃他們?兒子是個一米九大個的大男生了,作為母親我沒想到他會問這個問題,震驚的同時我也感到了現在的人類已經成為自然界的公敵,不管是動物、生物、還是天氣,人們喪心病狂,只為自己的一點點利益。
最近看了一個柴靜的《穹頂之下》讓我和這個電影產生些共鳴,它們讓我深知人類對自然過度開發、人類與自然地沖突也愈演愈烈,人類的自私和無知招致了禍患。
希望人們能夠盡快的覺醒,不要殘害生靈,也不要破壞自然,還大地一個清靜世界,讓我們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
狼圖騰讀后感篇十一
去吧,小狼,草原才是你真正的家。
——題記
我是一只草原狼,出生在廣袤的額侖草原。我擁有威風的容貌和健壯的身軀,還有那草原上罕見的純正白狼王血統。但是,我卻被圈禁在人們設計的狼圈里。
黑石山·童年
夕陽西下,金黃色的陽光斜斜地灑落在黑石山,黑石山便在碧綠的草坪上投下巨獸般的影子。黑石山的底部,有一個被高草掩蓋的洞,這邊是我們的家。洞前面的一塊平臺上,是我們快樂的身影,我們將童年的天真與幼稚盡情釋放在平臺上。我們的媽媽站在高坡上,慈祥地看著,眼里充滿盈盈的笑意。草原上的童年,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里,從那時起,對草原的愛孕育在我的心中。
蒙古包·屠殺
蒙古包前的空地上,空曠無人,清冷凄清,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趴在那個書包里,只聽有個人高喊著“騰格里”,五條小狼崽被扔上了天,隨后,它們如同乳瓜般落地,粉紅色的血流了出來。我看著它們垂死的掙扎,只能嘶啞地咆哮。我被其中的一個人收養,幸運地逃過了這場劫難。在那一瞬間,對草原的愛被無限放大,誕生出了對自由的渴望,我知道,這里不是我的家。
西北坡·長嗥
我蹲坐在狼圈里,目視著西北方向,一幕幕往事從我眼前掠過,我站起身,沖天長嗥了一聲,向摯愛的草原和向往的自由報以深深的愛意。
狼圖騰讀后感篇十二
而且,在與狼終日的交道中,草原人也學會了許許多多--狼的智慧、狼的策略、狼的精神……再也沒有比狼更好的恩師了。
可是,是誰啊,是誰破壞了這長久以來維持的平衡?噢,就是他們,那些可惡的外來戶,那群不懂草原卻想要主宰草原的家伙!
不,我想,狼圖騰沒有死--看啊,他不是正迎著風獵獵作響嗎?
狼圖騰讀后感篇十三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狼的智慧、頑強和尊嚴;體驗了游牧民族千百年來對狼的至尊崇拜;目睹了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葬儀式;感受了那讓人聞之膽顫的狼嗥。
蒙古狼,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物,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它們也明白,在草原上,要想吃到獵物,就得有耐心,有毅力。黃羊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動物,連狼都不及它。有時候,一條狼為了追一只黃羊,都能追得吐血。但是,黃羊依然是狼的食物來源,這就源于狼的耐性。通常來說,在白天,一條狼盯上一只黃羊,先不動它,一到天黑,黃羊就會找一個背風草厚的地方臥下睡覺,這會狼也不動它。一晚上狼就是不動手,趴在不遠處死等。天一亮,黃羊憋了一夜的尿,跑不動了,狼瞅準機會就沖上去猛追,這樣,獵物便到手了。狼所具有的這般耐性,令人嘆服,也值得我們學習。正如書中畢利格老人所說的“天下的機會只留給有耐性的人和獸。”
蒙古人敬狼,他們死后都會舉行葬儀式,渴望升上騰格里(天)。狼是騰格里的寶貝疙瘩,騰格里就護著狼,所以,當人們要把狼趕盡殺絕的時候,騰格里便幫著狼報復了。
發起狠來的狼是最令人畏懼的。整本書中,發狠報復的狼對馬群的廝殺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情節。由于外來人瘋狂的掏狼崽、打狼,在一個大風雪天,狼來報復了。在狼王的指揮下,狼群發瘋了,發狠了,整個狼群孤注一擲,用蒙古草原狼的最殘忍、最血腥、最不可思議的自殺性攻擊手段,向馬群發起總攻。一頭頭大狼,特別是喪失狼崽的母狼,一口咬透馬身側肋后面最薄的肚皮,受驚的馬為了甩掉狼,會發瘋地用后蹄蹬踢狼的下半身,一旦踢中,狼必然骨斷皮開,肚肚破腸流。但,馬的這一舉動無疑給狼牙狼身加大了撕拽的力量,有可能被猛地撕開肚皮,置自己于死地。一條被馬蹄踢破腹部、餓瘋了的公狼,爬向倒地未死的馬,撕咬著……只要它的嘴還在,牙還在,它就不管自己有沒有肚子,照吞不誤。這是狼在臨死前最痛快最慘烈的最后一次晚餐。
被殺的馬群和自殺的狼群,都在凄慘絕望中顫抖。
讀罷,我擦擦頭上滲出的汗,平緩平緩呼吸,驚嘆不已。這,便是狼的狠性,狠得讓人顫抖。
我不得不驚嘆于作者如此豐厚的文學功底。那些精靈一樣的蒙古草原狼仿佛能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那一幕幕搏斗的場景是如此的清晰,真實。從每個細節中攫取的強烈的閱讀快感,令我欲罷不能。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還是一場狼圖騰的精神盛宴!
我們要像狼學習,學它們的耐性和狠性。俗話說“你不對自己狠,別人會對你更狠”。為了成功,我們要有耐性和狠性。耐心的等,發狠的追。
狼圖騰讀后感篇十四
“人最終可以滅絕狼,可是世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毀蒙古草原狼剛強不屈的意志和那不屈不撓的性格。”
“騰格里”這廣袤遼闊的蒙古草原,每當狼遭遇危難的時候,騰格里會象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將狼呵護在它的羽翼下,它們像一對相守相伴的老夫妻,千年忠貞,萬年如一。
“啪”的一聲槍響,狼消失在茫茫草原上,兩個獵人沿著時斷時現的血跡追了一個多小時。在一處草灘上,一截帶著白生生骨茬的狼前腿,赧然在地,腿骨和狼皮,狼筋,還留著狼的芽痕,這是因為狼嫌跑起來刮草礙事,它自己把傷腿咬斷了。
兩個人愣愣的看著彼此,決定放棄的那一刻,他們看到一條瘸狼,正在沙路北沿吃力的爬高陡的路岸。平時狼可以一躍而過的小路障,此刻竟成為它一生最后一道邁不過去的坎,瘸狼又沒有爬上去,再次滾下路底,傷口直接戳到沙地上,疼得狼縮成一團。
當狼發現兩個追敵時,從路溝里費力地爬起來,斜過身蹲坐著,沾滿血跡的胸下又沾上了一層沙。不屈而狂傲的狼,頭正正的對這兩位追敵,狼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習慣,用力地都了抖身上的沙土和草渣,力圖保持戰袍的整潔和威嚴,但它還是控制不住露骨的斷腿,翹在胸前不停的發抖,然而狼的目光卻兇狠的大義凜然。它大口喘氣,積攢著最后一拼的體力。
兩個人被內心的愧疚與不安充斥著,不敢與狼的目光對視,站在這片古老的草原上,也就站在草原的立場上,正義仿佛已經被狼奪走。
《狼圖騰》這本書展現了狼與草原萬物的關系,狼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精神深刻的詮釋了兩句早期的儒家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這四個“不”不息、不淫、不移、不屈,就是典型的狼圖騰精神,也是對狼圖騰精神的準確寫照和高度概括。每條蒙古草原狼都具備這種強悍的“四不精神”。
《狼圖騰》這本書教育我們,無論從事什么具體平凡的工作,我們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盡快培養出強悍進取、永不滿足的民族性格,服務于祖國和人民。
新時代的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應該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滿懷希望和激情,立志為祖國、為人民的利益奮斗。勇敢堅強的戰勝困難,并不斷的開闊人生新境界。在不屈不撓,堅持不懈中為實現國家富強而奮斗。
同時我們應發揚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充分發揮生命的創造力,在為他人謀福利,為社會做貢獻中,努力提升生命的價值。在服務中體驗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在創造中書寫人生的燦爛篇章。
“不屈不撓”是狼圖騰的精神,是我們奮斗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狼圖騰讀后感篇十五
讀罷《狼圖騰》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觸便是,在那個充滿血腥的年代為什么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竟然僅用區區十幾萬騎兵就能橫掃歐亞?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呢?答案就是千萬年來,游牧的草原人和草原狼,在騰格里這方神氣的熱土上時魂歸時,怎樣來到的草原,去時草原還是怎樣。能摧毀幾十個國家巨大城墻城堡和城市的草原勇士的生命,在草原上卻輕于鴻毛。最后完全回歸于大自然的。他們彼此缺一不可,當肉體的生命消失后,終于與草原完全融為一體。
幾乎在每一個漢族人心中,狼都是狡猾、貪婪、殘忍、丑陋的化身,老虎也獵殺動物,也吃過人,大家卻說那是王者風范,威風凜凜,高大威猛,五彩斑斕……多少美麗的形容詞都給了其他猛獸,這對狼也是一種歧視!原因很簡單:狼對漢族的威脅超過任何一種猛獸,比猛虎、獅子、熊、豹都來得兇猛,來得氣勢洶洶,具有人類才有的攻城掠地的實力。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國人對待對手的態度,對于最有威脅的對手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而是對其詆毀和謾罵,以致長久以后,當狼民族衰退以后,歷史的真相被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但狼對人類的教導卻是永遠無法被湮沒的。
狼做的事情之所以會十拿九穩,是因為他們做每件事情前都會先想好策略。
《狼圖騰》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狼豐富多彩的殺敵方法。開篇就是一個草原狼圍捕黃羊的大戰役,波瀾壯闊,縱橫捭闔,動靜結合,一氣呵成。真正的作戰時間不過十幾分鐘,但作戰前狼群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致的觀察,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時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還有戰斗力的黃羊而擊其余部分的智慧,頗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的狼抓黃羊的絕招,又讓我們拍案叫絕,贊嘆不已。這動靜之間,卻將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狼的智慧也是非常驚人的,幾乎可與人媲美。在生活中,他們會運用各種各樣的本領與智慧來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狼的本領狼的智慧也不是從來就有的,它們也是在幾千年艱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煉出來的。變幻莫測的草原氣候、惡劣的草原環境、各種動物的逃生本能還有來自人的巨大威脅,使得狼始終生活在險境之中,隨時都處在被餓死、凍死、打死的境遇中。
人不是狼,狼的各種策略也是在艱苦的斗爭中磨煉出來的,但我們的確可以從狼身上借鑒很多東西,但學習草原狼也不能拘泥于具體的戰術,而是要鍛煉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應用策略的能力。
主動的去觀察和學習,積極的思考,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實戰中磨煉自己,這就是狼的智慧源泉。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要你有絲毫的放松,就可能會被社會淘汰,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殘忍。所以我們也得有狼的危機意識,嚴格要求自己時時給自己加壓,正如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勢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正是這個道理。
狼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他們是野獸中最有集群優勢和團隊意識的動物,一條狼是一個優秀的單兵,而一群狼就成了一支牢不可摧的特種部隊,在《狼圖騰》里,作者親眼見到的狼識天文懂地理能看云知道天氣,組織打圍,在戰略戰術上都是無懈可擊,再加上堅忍的意志,實在是太完美了。讀《狼圖騰》,看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狼群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鮮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統一指揮,進則同進,退則同退,協同作戰,無往不利。比如圍捕黃羊的時候,有狼去尋找大雪坑,有狼去騷擾,有狼去伏擊,在總攻的時候也是井井有條,狂而不亂。更讓人稱絕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時候也井然有序,猛狼沖鋒,狼王靠前,巨狼斷后,完全沒有鳥獸散的混亂。當狼逃生時,它甚至可以咬斷傷腿,刮骨療毒是治傷,而狼是自傷,頗有壯士斷腕的壯烈。當狼襲擊馬群時,它甚至可以選擇最危險的自殺式打法。當搬遷時,小狼寧愿被勒死也不屈從,讓人感慨訓老虎易,訓小狼難。狼與生俱來的血性和傲氣,幫助它們在惡劣的草原環境中生存下來。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動物,之所以只有狼獨存,原因就在于此吧!
孫子兵法“云倍則敵之,十則圍之”,可就是這幾十條狼就敢圍獵幾千條黃羊,充分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名動歷史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空前絕后的等而圍之已經是軍事史的絕唱,而狼卻更勝一籌。秦人本是游牧民族,長期和狼征戰,也許這正是狼教給秦人的兵法吧。
這個世界始終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即便廝殺的工具不再是尖牙利齒,不再是刀劍槍戟,但是本質是不會變的。有能力的人就能用他的能力用他的新的廝殺利器來贏取最大的利益。難道不是么,考試升級如斯殺,商場勾斗如斯殺,官場暗涌也是如斯殺,向往人道主義樂土的人士也不妨扣心自問一下,自己是不是這種廝殺格斗后的勝利者?是不是能給失敗者真正的憐憫和體恤呢。自古就有自然的成敗法則,狼堅持不懈地貫徹這一法則,我們應當敬佩,甚至以狼為師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詮釋“適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自然法則。
狼的堅韌是最值得佩服的,一個民族如果有這樣堅韌的性格,那么它一定會強大。最好的例子莫過于毛主席領導時期的中國,生活環境惡劣,物資匱乏,國內征戰,國外封堵,以氣候論不亞于蒙古高原的酷冷寒冬。正是有那一份狼的堅韌,才有了現在的國際尊重。我要學習狼,就要學習他的堅韌,對命運的挑戰殘忍,也敢對自己殘忍,殘酷的鍛煉才有了蒙古戰狼非同一般的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