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乙己讀后感篇一
在魯迅筆下的很多角色中,每一位角色都真實地映射出社會中不同形態的人。而且我每次讀孔乙己時,都會訝然發現他的性格深深地擊中了我,甚至我周邊的人。
孔乙己在當時地位卑微,窮困潦倒。但終日無所事事,不思進取,始終幻夢于科舉考試。心中的價值觀嚴重失衡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已滲透骨髓。迂腐的思想逼迫著他說出淤積的“之乎者也”,自傲清高,好逸惡勞。隨著時光的流逝,生活愈發慘淡,終于凄涼地死于歷史的黑暗。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說明他本有謀生條件,是一位強健的勞動力。但他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些傷痕,長衫又臟又破,好像十多年也沒有洗。一位本有謀生條件的人卻十分貧窮,又何不折射出我們當今社會的那些啃老族們。這些有手有腳的青壯年卻好吃懶做,強烈依賴于風年殘月的父母,不斷地壓榨,簡直令人氣憤。
孔乙己一有錢便去酒館,“排”出九文大錢,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這個“排”字彰顯出他想要力證于自身是有錢人,在窮人面前炫耀的心理。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總有些這樣的人,他們盲目消費,在親朋好友的面前炫耀自身不勞而獲的錢財。一旦資源耗盡,為維護那光鮮亮麗的生活,不得不重拾那陰險狡詐的勾當,隨著自身黑暗行為的曝光,已無法維系虛偽的生活,被分解成一縷煙灰,被強有力的颶風所刮去,消失在浩蕩中……。
在人人地嘲笑聲中,孔乙己始終沒有驚醒,依舊麻木不仁。照偷、照夢……,最后隨之迎來的便是照悲、照窮。我們現在有很多人,經歷過挫折之后,并沒有爬起來。始終低迷于坑中,盼望著救世主的來臨。盼望著、盼望著,盼來了一堆干癟的尸骨。我們遇上挫折,應重拾自身的信心,不要夢想著別人會拉你一把,自身的挫折自身克服,哪怕遇上不可逾越的跨度,我們也應用巧勁,另辟一條解決困難的道路。縱使自身無法克服困難,我們還是要用自身強大的精神力量同命運之神作斗爭。雖然我們躺在嫣紅的地面上,但始終應含著笑。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即便直面最艱難的危局,我們也應該永不言棄,頑強拼搏,生生不息!
孔乙己身上始終有很多讓我們警惕的悲劇,我們要吸取其身上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一個只有不斷警惕歷史的民族,才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
孔乙己讀后感篇二
《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后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在這篇小說中,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為主線索,揭示了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生活,他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淪落成為當時人們飯前茶后嘲笑的對象,從而深一層次的暴漏了當時的一些社會現狀。當然,我在這篇小說中品味到的不僅僅是這種現狀,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地方。我暫且從小說的三要素來分析這部作品。
他是一個生活貧困,卻自恃清高死要面子的人。在酒館里,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站著”說明了他的生活貧困,以致地位低下;“穿長衫”,他本人想說明自己的一種身份,一種特殊的身份,在他的觀念里,自己不能和其他短衣幫的勞動人民同等,自己是讀書人,似乎比他們還高一等。作品中的“排”出九文大錢,更顯示出了他生活貧困卻死要面子的迂腐。
他是一個年齡挺高的人。我們暫且不去談他的真實年齡,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青白臉色,有皺紋,有一部蓬亂花白的胡子。沒有直接對他的年齡進行描寫,通過刻畫他的外在人物形象來傳達這種意思,惟妙惟肖。
他是一個好吃懶做,窮困不堪的人。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可能是沒有錢去買針線去補,也可能是不會補,沒有這種本領,當然,也可能是他不屑于做這些自認為是女人該做的事情。
他是一個很可愛并心地善良,可笑又可悲的幽默的讀書人。滿口之乎者也,說一些叫人聽不懂的話來炫耀自己,迷惑他人。講“偷書”為“竊書”可笑至極,自欺欺人。在自己貧困潦倒時,拿出自己手里僅有的幾個茴香豆分給孩子們吃,在這樣的處境下,能夠拿出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一般人也是很難做到的。
無論是怎樣的性格和形象,都為作品主題的展現埋下了伏筆。在《孔乙己》中,用肖像、語言、動作等描寫來表現孔乙己一個科舉失敗又以讀書人自居的迂腐形象,巧妙的運用比照手法,語言準確精煉,生動幽默。
文章主要是分三個大的局部來交代的。首先,介紹孔乙己活動的環境,為下文介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做鋪墊。其次,著重介紹孔乙己的肖像、社會地位、言行以及性格,孔乙己的讀書經歷說明了封建制度的罪惡,等級觀念輔食了當時人們的心靈,實屬可悲,作為整個故事的開端和開展環節。最后,寫的是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的結局,從孔乙己最后一次喝酒以及當時的凄涼處境來看,他的死是必然的,使得故事到達了,以至結局。
這部小說通過對孔乙己一生悲慘的描寫,殘酷的科舉制度的罪惡,表現了群眾的冷酷麻木,從而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也說明了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從而更加深了作品的反封建意義。
我對讀書人產生那么一點點認識,是從一篇中學課文開始的,叫做《孔乙己》。孔乙己是魯迅筆下一個絕對讓人過目難忘的形象,作為一個讀書人,他可以說衰到了極點。他沒有固定工作,好似也沒有固定收入,老是穿著一件長衫,那件長衫上有很多補丁。
我比擬能理解他的這個做法,其實就像我今天來現場,穿的是平時不大愛穿的西裝。這件西裝也不是什么名牌,但是我覺得到一個嚴肅場所,出于對大家的尊重,應當穿一件比擬正式的衣服。孔乙己的,他不在乎人家看不看得起他,他要穿上他的長衫。
而孔乙己更可憐的是,他想看書,有時候也許是買不起,就拿別人的書看,別人說他偷書。他辯白說:這叫竊書,不能叫偷。別人不聽,把他的腿給打斷了。他還要告訴別人,不要取笑我。孔乙己是一個很窮的人,但買一碟茴香豆也要分給小孩子吃,教他們這個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看到這些,你會覺得,他是好可憐的一個人。
我不知道孔乙己這人在歷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我知道有一個人一定存在,這個人就是《紅樓夢》的曹雪芹。如果我們能夠穿越歷史見到曹雪芹,我想曹雪芹的形象就跟孔乙己是一樣的,他一定也是穿著都是補丁的長衫。曹雪芹身邊很多的人一定覺得:他沒什么本領,他一點都沒有用。在那個時代,他不是一個暢銷的作家,但他嘔心瀝血地要把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寫下來。這就是那個時代讀書人的命運。
我不能穿越這個時代到那個時代,但我覺得他的錯誤是他生不逢時。我相信如果孔乙己活到今天,他能夠告訴大家,你們知道中華的文化,有多么優雅,有多么精致嗎?光茴香豆的“茴”字就有四種寫法。我相信如果那樣的孔乙己活到今天,他會被邀請去《百家講壇》,也許他會比于丹更加風行一時,但是他不那么走運。
就是那個不那么走運的孔乙己,今天我們應該把他當作一面鏡子,來照照自己的內心。當今時代,因為知識的更新是那樣的快,沒有人會永遠地站在知識的浪潮前面。我們心態也是這么起起伏伏。有時候,當你掌握了一些前沿的知識,別人對你非常尊敬,你這時候容易自我膨脹,最后變成一種傲慢來傷害別人。而有時候,你所醉心的學問并沒有受到重視,人們也許不愛聽你講這些東西,這時候你的那種焦慮又會轉化為自卑來傷害自己。
做個讀書人,做個熱愛知識的人,你的尊嚴到底在哪里?我想,不是靠知識改變了命運,也不是靠知識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更不是靠讀書寫論文當上了教授。
作為一個讀書人,你可以沒有大學的學歷,但你需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你所伴隨的知識的意義,并且找到你伴隨這種知識的內心快樂。這種快樂就好似你會去研究茴香豆的“茴”字究竟有幾種寫法,并且給你身邊的人,這件事比吃茴香豆本身更加讓你覺得快樂。在這個時候,你才能夠體會一個讀書人的尊嚴所在。謝謝大家!最近《超級演說家》里,有個人演講的題目叫《讀書人》,他從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展開,他口中的孔乙己是一位毫無功利心的、生不逢時的可憐的讀書人形象,這與我記憶中的孔乙己有很大的差距,于是我決定重讀《孔乙己》。
確實,正如《讀書人》中的觀點,孔乙己身上有著一種對知識的執著追求,窮得沒有書可看,偷也要讀書,對知識的研究也究根究底,他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這種嚴謹的學術精神確實可貴;他還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他教伙計茴字的四種寫法,但熱臉貼了冷;他自己窮,但他買來的茴香豆也會分給小孩子們吃,說明他很善良。種種表示,他是一個本質良善的讀書人,但孔乙己的生活窮困潦倒,《讀書人》把原因歸結于他生不逢時,假假設孔乙己生活在現代,他依靠他的學識可能比于丹更風行一時。這個觀點我不敢茍同。我只能姑且認為《讀書人》選擇性地提取了孔乙己身上的一些特質,想喚起大家不要懷著功利心去讀書,傳達讀書的目的在于書本上的知識給我們帶來的內心的充實與快樂。如果,我們重讀《孔乙己》,了解孔乙己的全貌,我們不會做出這樣的判斷,假假設孔乙己活在現代,以他的做事方式,他的境遇仍然不會得到改善。
孔乙己是讀書人,但沒有考上秀才,在同樣的科舉考試制度下,他至少輸給了其他的讀書人。沒考上秀才沒有關系,至少我會讀書識字,在那個時代里,讀書識字的人很少,我依然可以找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但他沒有去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好不容易別人給他介紹一份抄字的工作,他竟然干了幾天就攜帶著筆墨紙硯偷跑了,估計他覺得抄字是沒有前途的事情,從而也沒有人再給他介紹工作了;他除了有點文化以外,其他什么都不會,五谷不分,四體不勤,再加上,他固執的認為我是個讀書人,怎么能干下等人干的事情,干體力活自然也不會去干。這樣他根本就沒有了經濟,以至于他只好去偷,我想他應該不僅只是偷書,他也會去偷一些別的,不然他怎么生活。他自視甚高但又活得卑微,成天穿著那件象征著讀書人身份的又臟又破的長衫,手里有點閑錢,就去咸亨酒店喝一碗酒,或吃一碟茴香豆,他不顧周圍人的嫌棄的眼光,也無論怎么不把他當回事兒,取笑他,羞辱他,他也毫不理會,只是有時候說到痛處了,他會脹紅了臉回兩句嘴,然后在別人的笑聲中離開。你說一個人,一個讀書人,不能自己養活自己,你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又能怎樣,又不能當飯吃;你說我不世俗,我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可是你現在連做人的起碼尊嚴都沒有,談什么追求和理想。固然,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有不少社會環境的因素,也有人性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但這些問題我們個人是無法改變的,只能在罅隙中求生存。考不上科舉的人大有人在,獨獨孔乙己這類人把自己的日子混得不如丁舉人家的一條狗。
所以,要是孔乙己穿越到現代來,估計他雖不會被像丁舉人這類人打死,但他始終是被人瞧不起的。現代社會中孔乙己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他們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四肢健全,頭腦正常,但通病就是好高騖遠、好吃懶做、不愛干凈,而且還有抽煙、喝酒、賭博等不良嗜好,生活沒有個正形,他們大多數沒有成家或者家庭破裂,成天渾渾噩噩的生活。偶爾有人同情他們,給他出個主意謀個生路,他會有一萬個理由招呼你,怨天尤人,久而久之,同情他的人也沒有了,而他,十幾年如一日的老樣兒,生活潦倒、孤獨終老。
孔乙己,可憐又可恨,魯迅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就是一個悲劇。
孔乙己讀后感篇三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我“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實是在欺騙自我,既然是“讀書人”那為什么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為什么要舍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為什么要為自我的“偷”而找借口呢?你確實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么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柜”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凄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可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說、去笑,盡管那使你難堪,難道應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后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著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愿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期望你能永遠脫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仿佛遺憾什么、惋惜什么、又仿佛虧欠孔乙己什么。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凄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丑陋的社會。
孔乙己讀后感篇四
子的嚴重毒判,有力的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跟著重的表現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
從更深的意義上,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文中、以短衣幫站著喝酒與穿長衫的坐著要酒要菜形成鮮明的對比。
可孔乙己他卻穿著破舊的長衫,站著喝酒唯一的人。
說明當時社會的剝削者的悠閑闊綽,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底下。
從中還可知人們總是含蓄輕視勞動人民,羨慕上層階級,硬裝做讀書人。
孔乙己經常會在酒店喝酒時受到別人的侮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人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取樂,構畫了麻木不仁。
其實,他們對孔乙己的笑聲里蘊藏著一股悲涼的意味。
孔乙己有時還有點手腳不干凈,被打了還爭辯說沒偷,偷書不能算偷竊,還說什么“者呼”之類。
他說的這些話雖不爭氣,且尚知羞辱,而顯得十分可笑,孔乙己最大的侮辱不是被人嘲笑而是沒有進學。
不過,孔乙己也有本性的一面。
她很善良誠實,從不拖欠錢,如果欠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
還有一點,他會教小伙計認字,和孩子們說話。
表明了孔乙己靜溢的清涼和心靈的寂寞。
孔乙己為了生存去偷丁舉人人家的東西,要求寫服辯和被人打斷腿。
人世間親情,友情……是最珍貴的。
我們不應該與文中旁人一樣世態炎涼,不該與丁舉人一樣兇狠殘暴;不應該把別人的痛苦建設在自己的快樂之上;更不應該與孔乙己一樣喪失做人的尊嚴。
人與人之間應該相親相愛,互相幫助。
愛人者,人恒愛之。
所以為自己也為了別人,不要互相傷害。
“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得人間”只有這樣,社會充滿祥和,人性才飄逸芬芳。
“大街上,一個人,用蒲包墊在身子底下。
用手挪著一點點地向前走。
他的背影是那么孤獨。
那么悲哀,那么蒼涼!”每當我讀起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這個場景便會在我的腦海里若隱若現。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飽讀詩書,卻連秀才都沒有考上。
在當時科舉制度的毒害下,變得一無所能,潦倒貧困,連僅會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們的笑柄。
窮得一無所有的他,偶爾也會偷東西。
最后偷到丁舉人家里。
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孔乙己慢慢的死去。
也許,在剛開始讀時,會覺得《孔乙己》這篇文章的語言風趣幽默。
可是當你細細品味時,就會覺得《孔乙己》是“喜劇”中的“悲劇”它表達了魯迅對當時封建制度的極度不滿。
寫出了腐朽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心靈的殘害。
“竊書不能算偷”!這是孔乙己的經典話語,現在人們聽了甚至會感到好笑,偷書不算偷嗎?當然是偷!可是,正是孔乙己的這句“竊書不算偷”,恰到好處地說明了封建社會的腐敗,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嗎?孔乙己想看書,沒錢買,偷書看,遭人罵。
正相反,那些秀才,舉人們卻在深宅大院里讀著一本又一本書籍,可是他們最后又做了什么?誰也不知道。
如今,封建社會已不復存在,在現在的社會中,只要有才華,敢于展示,哪里都是舞臺。
金子無論在哪兒,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孔乙己讀后感篇五
到后來,孔乙己總算是脫掉長衫了。
此時的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過咸亨酒店,連掌柜的都不怎么記得他,據說是打折了腿。但是孔乙己最終還是在中秋過后回來了。這時的他不再穿著那件破爛長衫,而是一件不成樣子的破夾襖。這時的孔乙己,已經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雙腿被打斷,走路要靠雙手,連說話也有氣無力。而他平時的氣勢也全然不見了,說話不再滿口“之乎者也”,面對別人取笑他的時候不再辯駁,掏錢的時候“排出”的動作被“摸出”代之,不一而足。孔乙己此時大概是完全沒落了吧。
單從長衫來說,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就可見一斑。孔乙己貧困潦倒卻又想保持讀書人的架勢,善良而又無能,可憐而又可氣,是一個時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舉制的犧牲品。一件“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孔乙己卻堅持一直在穿,并且還要站在柜臺附近顯擺他是讀書人。由此就能看出孔乙己對“讀書人”這一名號是多么迷戀,甚至是瘋狂,就連偷書,也是“讀書人的事”,不能說是偷。他寧愿自己承認“竊書”也不愿意別人說他“偷書”。因為偷書是違背道德要求和法律規范的,不是讀書人的行當,更不是君子的行為。可見孔乙己已經把自己從內心標榜成了“士人”“君子”了。因此孔乙己時刻都要把象征著自己有學識、有文化的長衫穿在身上。這樣又有一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了。
孔乙己之所以這樣在乎讀書人的身份,還是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在孔乙己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千百年來無數墮落文人的共性:死啃書本,迷于科舉,動輒滿口孔孟經典,實則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自命不凡而清高不已,只能過著茍且偷生的生活。自從中國開始科舉制度以來,就有無數青年投身其中,為此奮斗到死。然而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畢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過去。于是無數個孔乙己便出現了。他們并不是沒有文化,相反,他們的文學素質并不低,但是往往這些孔乙己們卻經受不住落榜的打擊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最后走上相似的結局。只是在孔乙己之前,這些人的故事不為人所知罷了。這些文人們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感,于是便想盡辦法讓人們注意到自己的文學素養是多么高。實質上,這些人不僅不能從炫耀中得到別人的認同,反而還會把自己的缺陷抖出去,造成自己成為了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孔乙己在文中多次出場,不都是伴隨著“短衣幫”甚至孩童們的笑聲么?孔乙己自命不凡,不屑于和“短衣幫”在一起喝酒,但是實際上,逐漸地他連加入短衣幫的資格都失去了。他在眾人面前的狡辯其實也是自欺欺人,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而不去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結果只能越陷越深,讓自己愈加滑向社會的底層。就連孔乙己最后一次去咸亨酒店的時候甚至別人都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就算孔乙己最終脫掉了長衫,他的靈魂依然是被長衫所蒙罩著的。這封建科舉制和森嚴的等級制度的遺毒已經在孔乙己的精神深處扎下了根。
孔乙己的故事看似是特例,其實不然,從古到今都有著無數個孔乙己式的人物,只是我們把他們的故事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沒有注意到罷了。
孔乙己讀后感篇六
我初讀《孔乙己》這篇文章是在初中的語文課上,當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孔乙己教“我”寫茴香豆的茴字的情節,從這一細節我對孔乙己有了與我同學都不一樣的看法,我那時就覺得他是善良且淳樸的。后來我不帶有任何目的來細讀這篇文章,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來談談我認為的孔乙己的缺點吧。首先就是好吃懶做,這一缺點也導致了他被打斷腿甚至可能被打死。他本來是可以憑借自己寫得一手好字來謀生的,但是他卻不好好干,反而去偷竊,淪為了大家的飯后談資。不會拖欠酒館的錢,但是他卻去偷書,被吊起來打也不知悔改。其次就是同樣有些瞧不起和他同階層的人,也非常的好面子。在其他客人問他是否識字時他非常不屑于回答,即使并沒有多少錢也要穿著又臟又破的長衫,借此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在別人說他偷盜時他一直狡辯,不希望別人不顧他的自尊心這樣說他。最后就是有些迂腐,和別人交流時滿口的之乎者也,迷戀當時的科舉,非要教我“茴”字的多種寫法,他的種種做法讓“我們”不想跟他交流。
但仔細一想,這些缺點又真的可以代表孔乙己這個人嗎,或者說他身上的這些缺點真的是他的錯嗎。我個人認為,這些缺點正是那個時代對孔乙己的毒害的證明,我們不能站在當今時代的立場上去評判孔乙己。孔乙己受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影響,一直將“學而優則仕”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只知道讀書卻也因為當時的科舉制度的弊端一直沒有中舉,但他一直是認為自己是個“讀書人”,不應該為去做體力勞動,也瞧不起做體力勞動的人,低不成高不就,才顯得“好吃懶做”。至于他有些瞧不起和他同階層的人以及好面子只穿長衫,也是因為他受那個時代的影響,覺得自己應該做官而不是像他們一樣大字不識一個只能做些體力勞動,孔乙己一直認為自己不應該和穿短衫的人一樣,擠破了腦袋也想進入穿長衫一類人的圈子。孔乙己的迂腐也更與當時的社會環境脫不了干系,當時所有的讀書人基本都奔著科舉考試去的,孔乙己當然也不例外。
他的很多缺點其實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而且人無完人,這么一想其實我覺得孔乙己也并不像初中語文老師講的那樣不堪了。更何況他還有許多的閃光點。孔乙己是十分善良與單純的,這讓我覺得他是一個不錯的老爺爺。自己十分貧窮,卻也舍得跟小孩子分享一文錢一碟的茴香豆,這個真的有點了不起,設想一下:你好不容易得到了對于你來說十分珍貴很少可以吃到的食物,你會愿意把一部分分給素不相識甚至還會嘲笑你的人嗎?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我蠻佩服孔乙己的。在受到“我”的鄙夷與偏見后不生氣,反而仍然站在“我”的立場上(認為“我”當上掌柜后用得著)想要教“我”茴香豆“茴”的`不同寫法。你會受到不屑之后仍然為一個陌生人考慮嘛?不管哪個時代,更多的人是選擇旁觀的,不會想要為別人考慮。孔乙己卻會為一個嘲笑他的人考慮他的未來,真的令人很感動,用現在的話說,孔乙己是真正的英雄,自己經歷的都是生活的黑暗帶給別人的卻都是光明。
讀一本書,最重要的是借書中的人物和觀點來反思自身。首先從那些嘲笑孔乙己的人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一些缺點,人們總是會去瞧不起有點理想但卻沒有任何成就的人,也總是會以自己固有的偏見去看別人,常常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覺得別人的死和自己都沒有關系。而我們既然讀了這本書,看到了這些人,就要避免成為這樣的人。再從孔乙己身上,我覺得以現在的觀點看,導致孔乙己的悲劇最大的原因(除去時代的影響)是他的好吃懶做,自認為自己有本事所以不想去做體力工作。而我們一定要避免這種想法,一直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時也要能做一些簡單無趣的工作,不要“低不就高不成”,一個能做大事的人一定是能做好小事的人,要記得月亮與六便士同樣重要!
孔乙己讀后感篇七
我讀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是一個好吃懶惰,學問既不高,又教人半懂不懂的人.
讀完《孔乙己》這篇文章,我覺得孔乙己雖然貪吃貪喝,但是在文中“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中可以看出孔乙己也是喜歡文學的,而并不是一個即貪吃貪喝,又是一個不勤奮好學的雖然孔乙己常有偷竊的行為,但也不是天天不務正業.
在文中孔乙己來酒店喝酒,掌柜已知孔乙己偷竊被何家吊著打,不但不關心孔乙己的傷勢,而且來取笑孔乙己.在文中結尾,掌柜還仍然想著孔乙己欠自己十九個錢.可見掌柜這個人是一個貪財,狗眼看人低的人.在文中結尾部分孔乙己被舉人打斷了腿,原因是偷盜,孔乙己真是不知悔改,以至于到現在也不知道孔乙己到底死沒死.
無論孔乙己到底死沒死,我們都要衷心的祝福他.
孔乙己讀后感篇八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說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
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于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么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注定的命運。
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于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愿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余人。
他的路不知從哪里開始,但卻知道在哪里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個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文檔為doc格式。
孔乙己讀后感篇九
我讀的是魯迅的《狂人》中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是一個好吃懶惰,學問既不高,又教人半懂不懂的人。
讀完《孔乙己》這篇文章,我覺得孔乙己雖然貪吃貪喝,但是在文中“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中可以看出孔乙己也是喜歡文學的`,而并不是一個即貪吃貪喝,又是一個不勤奮好學的。雖然孔乙己常有偷竊的行為,但也不是天天不務正業。
在文中孔乙己來酒店喝酒,掌柜已知孔乙己偷竊被何家吊著打,不但不關心孔乙己的傷勢,而且來取笑孔乙己。在文中結尾,掌柜還仍然想著孔乙己欠自己十九個錢。可見掌柜這個人是一個貪財,狗眼看人低的人。在文中結尾部分孔乙己被舉人打斷了腿,原因是偷盜,孔乙己真是不知悔改,以至于到現在也不知道孔乙己到底死沒死。
無論孔乙己到底死沒死,我們都要衷心的祝福他。
孔乙己讀后感篇十
曾有人問魯迅:“魯迅先生,您認為您的作品中,最令您滿意的是哪篇?”魯迅先生既沒有回答《狂人日記》,也沒有回答《藥》,而是回答了《孔乙己》,這篇在當時大多數看來,絕對不是最好作品的《孔乙己》。
我相信在所有人在初中時都學過這篇文章,當時讀后的感受,不過是看客的麻木不仁,封建制度的黑暗而已,可在我看來魯迅先生想通過這篇文章表示出的感情絕不僅是這些。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黃酒從壇子里舀出。”文章開頭,這看似敘事的幾段,其實早已暗中將文章中的人物劃分成了三個類別。柜臺外的短衫主顧代表的工人們,柜臺內的掌柜與小伙計象征著商人們,店內的長衫主顧象征著有權利,有文化的人。工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而獲得收入,來酒館往往只是為了休息休息喝一杯酒,他們往往只花九分錢買一杯酒,買一碟茴香豆,他們和掌柜進行交易,相互依賴,卻又不斷進行著斗爭,雖互相理解,但又互相不信任,因此,主顧們往往要看著黃酒從酒桶里舀出。可盡管這樣,他們卻又都敬畏那些穿長衫的人,因為長衫代表著文化,權利和地位,這三者摻雜在一起,當然值得敬畏,可他們敬畏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文化,還是權利金錢。孔乙己給出了答案。
讀到這兒,我不禁想:是否我也是這樣的人呢?是否我也對金錢看得太重了,是否我也會為一次成績而氣餒,為一次失敗而止步不前?我想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本,都該牢記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自己的精神品德,絕不是那一張張的試卷和一個個的分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孔乙己讀后感篇十一
孔乙己為了顯示自我是讀書人,便時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之詞,讓人們感到十分厭倦。可是,他那“又臟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讓讀者們對他產生同情。孔乙己從“竊書”,到最終被人打斷腿,讓我感到了一絲憐惜。然而,一個游手好閑,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會冒著生命危險來“竊書”,此事讓我既驚訝,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學的精神。然則,當人們取笑他“撈不到秀才時”,我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孔乙己作為一名書生卻無法得到社會和同胞認可的無奈和悲傷。
即使他變得多么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計自我的臉面,依然堅持著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態度來應對世人,這讓我感到無比的悲哀,這也偏偏體現出了人性的弱點,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掌控自我命運的。雖然孔乙己有本事,可是因為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無所有的杯具。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比孔乙己生活的那個年代條件好多了,我們完全能夠經過自我的努力去獲取財富及追求幸福生活。可是,在現代社會中,卻有許多靠著父母的溺愛,家境優勢而生活的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會選擇懶惰,工作時常拈輕怕重,挑肥揀瘦。也就是這種人,最終必將會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場。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有很多像孔乙己這樣矛盾的人,雖然有學歷,可是找不到謀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許多沒有學歷,照樣能夠致富的人。比如,麥當勞現任總裁是查理·貝爾,因為家境貧困,15歲便輟學,來到一家麥當勞餐廳做清潔工。他的勤奮好學被老板看賞,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訓,實習。磨煉幾年后的貝爾,僅僅19歲的他,成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店的經理。之后,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終成為麥當勞公司的總裁、首席執行官。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僅有努力了才能看到期望,而不是看到期望才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夠像貝爾一樣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遠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貝爾的一半,只好學但不勤奮。我領悟到了僅有好學和勤奮兩者并存才能有成功的到來。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同時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們對事態的淡漠造成了社會的殘酷,最終我們最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魯迅把孔乙己設定為一個被同胞冷漠,被社會拋棄的標志性人物,這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對不努力者坎坷際遇的不忍。這也讓我們深深地反省自我,當自我放棄一個機會時,有多少人為了這個機會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當我們偷懶時,有多少人在外面嘔心瀝血地工作。如果,就因為我們的”懶”,而像孔乙己放棄自我的夢想,放棄謀生的機會,那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期望的到來,也將會逐漸地毀掉自我。
孔乙己讀后感篇十二
每一次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都會有一種頭皮發麻的感覺,《孔乙己》猶甚。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第一次讀到這段文字,我幾乎是倒吸了一口涼氣。太真實了,實在是太真實了,不是孔乙己,而是這群孩子。像是楊二嫂似是而非的鄙夷,相信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是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分明是一開始帶著好意的大方,但是引來了太多的貪得無厭的人窺伺,于是便不得已將這份好意終止。于是,這個人就變成了偽君子,裝模作樣,甚至是道德敗壞。那些人似乎忘記了一開始的'饋贈就是免費的,他們只記得他不再愿意給了。于是在心理拉扯出一種不知何來的快感和高貴感:嚇,他也不過如此,裝裝樣子罷了,這下可叫他現了形。然后,便咂摸著這么些不知所云的滿足陷入泥潭,不再掙扎。
不知誰說過,孩子們大多數都有著天真的殘忍,我一直覺得這個形容極為精妙,但一直似懂非懂,知道看到了這一段。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笑聲里,誰的笑聲,又是多少人的笑聲?如果說只是孩子在笑,他們又在笑著什么?是僅僅笑著孔乙己的之乎者也,還是早早地嘲笑起了孔乙己的裝模作樣,他們會在心里想著:討飯一樣的人,也配在我面前擺闊?還是會記得這個尚且自己過得不算好的,只點得起茴香豆的孔乙己對他們一次次地展現善意。若是整個酒店的人都在笑,是否有著孩子的父親在里面,他又會不會在回家之后對自己的孩子說:干得好,又給我們找了個樂子。孩子們的殘忍最為殘忍,因為他們的殘忍如此的直白而露骨,沒有了大人們特有的冠冕堂皇,像是一把直愣愣的刀。他們的殘忍又是那么的理直氣壯,他們不需要考慮孔乙己剛剛給了他們茴香豆吃,他們只需要知道自己親愛的父親母親總是說孔乙己是個乞丐,是個賊,是個笑話。
我看見了,看見一圈圈灰蒙蒙的眼睛發出刺耳的嘲笑,有人在難看地掙扎,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