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弟子規讀后感篇一
童年的時候,你在做什么?跟爸爸撒嬌要買玩具,被媽媽押著去學外語。當不滿足的時候,你會嘆氣:“做小孩好辛苦!”可是,廣西柳州的艾滋孤兒阿龍不會:他一個人洗衣做飯,一個人養雞喂狗,一個人讀書寫字,一個人入睡。他從不覺得自己很苦,盡管他今年只有六歲。這就是廣西艾滋孤兒阿龍的倔強生活!
六歲,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記憶的童年時光,而阿龍卻不得不在前途迷茫的人生中與病魔抗爭,爭取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的權利,看著阿龍這樣的生活狀況,我心里感到一陣陣酸楚,也為阿龍的命運感到不平!
我想為阿龍做點什么,卻不知從何做起。媽媽對我說:“在我們國家,像阿龍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很多,你要想幫助他們,就應該先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這樣你才有能力幫助他們。”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
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每一件事,長大后,才有能力幫助更多的“阿龍”們,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幫助他人的志愿者。
弟子規讀后感篇二
從小就跟著媽媽或者錄音機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篇章,當時我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那時候背過的現在也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弟子規》當中的一些章節我還記得很清楚,因為做了學生后悟出了些其中的道理。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只要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包括不久前的日本地震,使多少小朋友一夜之間無家可歸,又讓多少家庭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那一幕幕喚醒了無數人的愛心。一個人的愛算不了什么,千千萬萬人的愛匯集到一起,就像條條小溪匯成了遼闊的海洋。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愛,讓我們在幾年后又見到了重新建設后的新汶川和那里的一張張笑臉。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對我們最有用的學習方法。學習時除了要集中精力,眼睛看,嘴巴讀,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在學習上經常犯一些不該犯得錯誤,明明可以做對但偏偏要出錯,其實這就是“心”沒到,“信”不足,學習的四個基本條件缺了兩個,我們怎么能做得好呢?大人們常常說我們心浮,說我們馬虎,也是這個道理。
《弟子規》里蘊藏許許多多的道理,教會我太多太多的東西,懂得這些并不難。“學貴力行”,學一句,我們就要做一句,把這些準則用到學習、生活中,還需要我不斷的努力。
弟子規讀后感篇三
開學初,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一本經典書籍--《弟子規》。
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力、去拼搏,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通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弟子規讀后感篇四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方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在讀大學的時分,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重的興味,在并不深化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慨嘆古人的聰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亂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本來明晰的文化脈絡慢慢含糊,特別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首領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肉體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解體,物資的充分愈加彰顯肉體的慘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肉體貧乏的時期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盼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規范都報以疑心的態度,不屑于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本人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在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曾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范本,遵照著約束著,在短短的時光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圣賢書指引著,不論對個人開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終身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仍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單薄的中央。古人訓誡做人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關心朋友,都由于心胸感恩,正由于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忠誠的敬重之心,尊崇發至內心,然后狂妄自大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普通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然后標新立異,自在散漫然后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納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后感篇五
張沛雨家長:張沛雨現在會關心父母,吃晚飯時媽媽不在家,會打電話問媽媽什么時候回家吃飯,幫媽媽捶背。
老師評語:孩子有進步,家長很欣慰,希望堅持下去。
王樂煊家長:鞠躬禮在家中已能成為習慣,但在外面仍羞于力行,還是限于主動問好,主要問題在學習上。“此未終,彼勿起”“幾案潔,筆硯正”“讀看畢,還原處”均做的不到位,需要提醒。
老師評語:王樂煊做的很不錯了,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的力行,相信在家長的帶領下王樂煊會做的更好。)。
第三節課程因為的去寺廟體驗靜心訓練和過堂,我們發給大家的作業是弟子規評量表中20件事,讓孩子們在這周去力行,例如按摩,捶背,收拾房間等19件日常小事再加上每天誦讀弟子規一共20條。
俞可涵家長:對這次靜心活動的感想是:活動挺好的,如果組織一套完整的靜心訓練,請帶上我們父子。
孩子的感想:這19件事真讓我感覺累,原來父母也不怎么好當,家務不怎么好做,孝順不怎么容易。
孫昀杰家長:對這次靜心活動的感想是:靜心訓練主要是練習如何集中思想關注于某一事物,以此訓練學生在學習時增強專注力,是一項非常好的訓練。
孩子的感想:只要靜下心來做所有的事都可以成功。
張沛雨家長:對這次靜心活動的感想是:一次初體驗,一直以來總以為自己是個能隨時靜下心來的人,其實不然,很有意思的靜心訓練。
孩子的感想:靜心對我幫助很大。
王樂煊家長:對這次靜心活動的感想是:(已經寫了一份家長感悟。)。
孩子的感想:我覺得本次靜心活動很發,可以鍛煉身心。
文博揚家長:靜心訓練讓我們感受到了寧靜,如果能將靜心訓練融入到每次的活動中就更好。
孩子的感想:靜心訓練要集中注意力,不錯。
萬方儀家長:第一次接觸這種訓練,感覺要真的靜下心來,不急躁,才能專心。
老師評語:因為本次課程請假的家長比較多,能來的基本上交上了作業,從作業的完成質量來看,不是太滿意。對于20件日常小事俞可涵做了13件,萬方儀做了10件,文博揚做了10件,王樂煊做了5件,孫昀杰做了2件,張沛雨作業上沒有打勾。有此同學完成的比較好,還有一些同學完成的不夠。希望家長能夠重視每次的回家作業,學習了就要去力行,不然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已見,昧理真”,學習和力行一定要結合起來,才能事半功倍。
課程總結:本次課程安排了出則悌的前兩句,但是由于關于前次的靜心訓練大家都非常踴躍的要上臺分亨,所以本次課程挪到下節課再上。在家長和同學分亨完以后,我們針對在寺廟過堂時還有很多同學有剩菜浪費,我們安排放了一段“圣賢教育,改變命運”——此生必看的科學實驗中的前15分鐘的片段,著重和大家講解了為什么要惜福和感恩。并把片中的一段文字摘錄下來用于日常生活中去力行。
弟子規讀后感篇六
讀書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是讀書也要有一個選擇,要讀好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弟子規》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至1722)清朝康熙間秀才。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的時候,不能遲緩。父母命令我們的時候,不能夠懶惰。但在我的生活中,我并不是這樣做的。每當父母叫我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我總是懶懶散散,有時甚至當做是耳旁風,理都不理。根本就沒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想了。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并不是自討苦吃,也不是專門伺候我們的。我們也應該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父母分擔一些事情。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弟妹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可是我和妹妹在家經常吵吵鬧鬧。在家的每一天,都能聽到我和她的吵鬧聲。爸爸媽媽總說我是姐姐要讓著妹妹,可是每次只要我讓了她一點點,她就以為我怕她,總愛得寸進尺。所有我和妹妹總是愛為了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吵架。然而父母為了這件事情很傷腦筋,不過每次我和妹妹吵后,一下就和好了。但為了父母,我覺得我以后無論怎樣,都應該讓著妹妹了。
……。
弟子規讀后感篇七
因為有愛,所以你的生活就充滿陽光。陽光灑在公路上,公車緩緩的靠站停下。被華麗的服飾裹著的人們,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擁上車。可憐的老奶奶卻被擠得離車門一點一點遠去。美麗的大眼睛不服的瞪著捷足先登的窮阿姨。
窮阿姨抱著自己的錢包恰似抱黃金。埋頭走進車廂后坐。高高瘦瘦的男子靠著強壯的體魄為他的女朋友開出了一條陽光“大道”。其女朋友皺著眉頭看著擁擠的人。
終于跟著那男子上了車,踩著高高的跟佇立在靠下車的后門處,似乎展示其窈窕淑女的姿態。男子摟著她的肩膀,炫耀著。
接踵而來的大叔,滿臉躺著汗水,略喘息著。行李沒有空位放,無奈的一聲輕嘆。抱著孩子的媽媽靠著座位,身體伴隨車的慣性傾斜著,然而抱著孩子的雙手姿勢還保持著,寶寶依舊在手中靜靜的睡著。
車上座無虛席。連談笑聲也只存在過去。車開了,是那么緩慢而顯得沉重。
黑夜,被繁華的城市點綴得燦爛迷人,也許某些人正在陶醉……而有些東西卻悄無聲息的失去著。
電視上新聞報道:叢飛——愛心大使的奉獻:原名張崇,1994年8月應邀參加重慶舉行的一次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義演,開始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截至目前,已經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先后被授予“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愛心市民”、“深圳市愛心大使”等稱號。20xx年4月被診斷為胃癌。
魯迅曾說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對于叢飛來說,那些失學的孩子不都和他有關嗎!他是一位真正的無私者,一位奉獻了金錢、時間乃至健康的博愛者。
“只要你快樂,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圓上了好夢,我就不辛苦。只要你開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頭一笑,我就很知足。”這是叢飛自己寫的一首歌。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筑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時代的腳步,科技的腳步在飛躍。
我們一起仰望這一片屬于我們的天空。我們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一抹溫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要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唱出同一首歌曲:
愛給我們陽光。
愛帶我們飛翔。
抬頭看藍藍的天空。
我不在乎你變什么。
我要成為你黑暗里那道光。
要帶著你。
遠離沙漠的孤單。
弟子規讀后感篇八
《弟子規》人人都熟悉,人人都熟知。一開始,當我知道要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我覺得,這是幼兒園小朋友的內容,覺得很枯燥。可當我學習過《弟子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不孝。
以前我跋扈,任性,叛逆,愛發脾氣,常常惹父母生氣,常常與老師頂嘴。總覺得父母為我做事是理所當然,總是向他們索取,卻從沒有說過謝謝。爸媽,你們辛苦了!錢從來都不是大風刮來的,卻好像是大風刮走的。以前我經常大手大腳的花錢,現在我才知道掙錢不容易,全是父母的辛苦錢。爸媽,你們牽掛的孩子長大了!
學習《弟子規》,雖然我不一定能成圣成賢,但我可以成人,成為一個謙虛,低調,寬容的人,成為一個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成為一個“善人”。
《弟子規》教會了我很多,幫我改變了很多。我改掉了出口成“臟”的毛病,改掉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改掉了任性叛逆的壞脾氣。教會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待人和善,學以致用,用心專一。教會了我心懷感恩,以德報怨,與智者同行,與高人為伍。
《弟子規》不僅是一本書,更是我生活的指標。它指明了我學習的方向,規范了我生活標準,確立了我個人的原則,雖然很枯燥,但是很有用。
弟子規讀后感篇九
最近,我們老師教育我們去讀了一本書叫《弟子規》的書。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我聽過很多次了,里面有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許多至理名言。在《弟子規》中寫到對父母要:冬則溫,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是:照顧父母時要冬天問一下是否住的溫暖,夏天問是否涼爽,早上要向父母問好,晚上也要向父母問好,出門要告訴父母,回家要面見父母。讓父母明白你的習慣,做事不要了變化,要讓父母明白你干什么。
假如有一天你老了,你生病了。而你的兒女像這樣對待你,你難道不悲痛嗎?所以我奉勸天下兒女善待父母,多關心父母,也不往父母養你一場。
最終我祝天下父母一生平安!
弟子規讀后感篇十
首先感謝公司為了我們的知識更加豐富,嘉人們每月讀完一本書,本人6月份讀了一本叫做: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規》里的教育智慧這本書(以下簡稱《弟子規》),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幾點感受吧!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信”是儒家的道德規范,主要意思是誠信,言而有信。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導學生,認為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言而無信,怎么能行呢?這足以說明: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是立業處世的基礎。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想要教育好孩子,先要從自己做起。
弟子規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杰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但是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資料,是融合古代圣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后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范。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
細細品味后茅塞頓開,平時里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圣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里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明白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職責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職責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干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里面的資料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則學文".而我們此刻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后水過鴨背,什么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后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能夠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系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應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但是,最后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到達真正好處上的快樂。
弟子規讀后感篇十二
我從中讀到了無論說話,還是辦事,都應實事求是。
下面介紹一個實事求是的典故。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十四個兒子中的一個。封在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一帶)為河間王,死后謚獻,所以稱“河間獻王”。他一生酷愛藏書,曾從民間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并且整理得整整齊齊。他腳踏實地,刻苦鉆研,使很多讀書人深為贊嘆,都愿意和他一起進行研究。劉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價收買來的,因為自從秦始皇焚書后,古文書籍比較少見。他不僅收藏古舊書,而且進行認真地研究整理。因此,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了“傳”,并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贊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說,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后,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
現在,人們運用這個成語,一般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系,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也有指說話、辦事符合實際情況,既不夸大,也不縮小。
我們老師在說話、辦事時也應該實事求是。在學習時,我們有不懂的就要不恥下問,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和學生交往時,說一就是一,不能出言而又反悔。在與別人打交道時,不浮夸,不說謊。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敬重你。
弟子規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弟子規》。這本書使我漸漸感悟到了該怎能樣做人,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數不清地規則,因此,想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有規有矩。接下來,就讓我說說我的感受吧。
“入則孝”這一篇告訴了我要孝順父母、親人。因為他們的所做所為都是為我們好,還有,不管他們愛,還是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已最誠摯的心去愛他們、孝順他們。弟子規里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就體現出來了。
接著是“出則弟”。它講的是家中兄弟的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相處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懂得怎能樣融入集體。“兄道友,弟道恭;兄北睦,孝在中”的意思就是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應做到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相處,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存在孝道。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不行,還要會做。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已的!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十二個字: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四句,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要馬上向長輩打招呼、敬禮。當你要向長輩問問題,但長輩正在跟別人講話或思考等時候,我們就要在旁邊等待。這四句話也讓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要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講話,我總會叫道:“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為止。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當我要去找王老師問問題的時候,老師正在和家長講話,我就在旁邊慢慢的等待著老師。
《弟子規》好似是一塊魔鏡,找出了我自生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