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散文讀后感篇一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真實的觸動。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于父母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里,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林清玄的散文里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有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東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弦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于這字里行間的溫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的,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進你的心里。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種花。
散文讀后感篇二
最近讀過了《林語堂散文選集》這本書,感受頗深。
本書以一種新的風格來撰寫文章,讀者在一字一句中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林語堂的幽默和觀點獨特等特點,他常常就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來談論,從而得出一個全新的觀點。
在《論買東西》這篇文章中,作者便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帶領著讀者來重新認識我們熟悉的“買東西”這件簡單的事情,文中作者就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子來談:本是不想買東西,只在門外看看,卻因為一時感情沖動,總是看而不去買也實在尷尬,便由停足觀看改為跨進店門,這種事情在我們身上也確實很多,本來只是去逛超市,散散步,舒暢一下心情,卻往往做上一筆“小交易”,帶一大捆東西回家,這也實在難免。
而接下來作者又寫了“見人下菜碟”這種近代社會人們的通病,又讓人聯想回味一番,也為下文做了一個簡單巧妙的鋪墊,最后作者寫到了“孩子”,便巧妙地將文章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為孩子的眼睛、心靈是最純潔的,沒有陰險與虛偽,“人之初,性本善”,只有與小孩子做交易時,我們才能真正感到高興,而這也正是買東西的本質與藝術。
賣家高興,買家也同樣高興,我想真正能做到的,現在恐怕也只有只有小孩子了吧,就像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心不必明,性不必見,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讀過這本書,我認為寫好一篇文章其實只需用樸素的語言記錄自己內心對某個事物的的真實感受或某種看法,就像小孩子的心靈一樣干凈、純潔,這便足以讓讀者產生共鳴,讀懂你想表達的心意,這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散文讀后感篇三
秋雨的心是年輕的,卻又是遲暮的。有著兒童的天真,有著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是滄桑的,他對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于一盡全力保護但卻無力回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運也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
初次接觸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他的思牽千載,行云流水的記錄,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如談史談鑒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后,總想寫點什么,卻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大為浮淺,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決心來淺談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于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鑒意義。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
余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
余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致語言,并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簡單敘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話來結尾。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散文讀后感篇四
兩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去了湛江的一個瑪珥湖――湛江湖光巖,一人美麗神奇的地方。
進了瑪珥湖風景區的大門,繞過樹叢,走過羊腸小道,就來到有名的一塊石壁前。上面記載了瑪珥湖的傳說。
旁過有一塊被各種古代痕跡劃過的石頭,有石灰巖。還有種種被海水沖刷多年的痕跡,這就可以知道瑪珥湖是怎樣形成的了。柔和的風從右邊的瑪珥湖吹來,使人心曠神怡。
再走一段路,就來到了瑪珥湖。站在岸邊,遠遠望去,一座鮮明的古建筑物顯在眼前,那是一座寺廟,千年古剎楞嚴寺。旁邊有一個大旋渦,可別認為這是什么好東西,這個旋渦有許多人考察過,卻為此沒了命,也沒有人找到他們的遺物,這始終是個謎。
繞過瑪珥湖,就來到一個游樂場。這里綠樹成蔭,有很多秋千,很多人都在這里玩,一個秋千旁,抬頭一看,一棵有三層樓高的大樹聳立在身旁,亭子和石級環繞著它。登上去,瑪珥湖的大半景色收在眼底,往對面的石級走下去,海風就大了起來。
再走一條小路,眼前一個小餐廳出現在眼前一座小橋不過2米,橋下有一條小溪,有幾條小魚游來游去。
瑪珥湖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完,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
散文讀后感篇五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一本書。想必人們對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評論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舉不免有班門弄斧之嫌。我沒有看過很多所謂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沒有這么高的品味。然而對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評足論道,又不免太膚淺了。終究還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誘惑,心靈的撩撥。
秋雨散文歷史的氣息很濃。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陽關雪》等許許多多的篇章其中濃縮了歷史,濃縮了人生。秋雨是年輕的,他能沖著王維的《渭城曲》而去尋訪陽關雪,僅僅是為了一個多年的夢,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灑脫的,試想在各種現代文明的煩擾下,又有誰有這么的一份閑情逸致呢。誰心中無一個饒撩的夢想,但誰依然有這么的一份純真呢?我們對很多在年輕的心中是新奇的東西已見慣不怪了,甚至對于諸如搶劫、盜竊的現象也視而不見,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說明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份童真,我們的心已經老了。
秋雨是年輕的卻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歷史雖然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給我們無窮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人們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歸結為王道士。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的那種所謂“官員”的官員的錯,一個國家都如此的了,又何況一個如此無助的`人呢?王道士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為華夏子孫莫不對此感到悲憤的,卻很少人像秋雨那樣洞察更深層的原因。對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歷史的心態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憤而能決無忘其所然。秋雨應該對歷史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純真的童真,有老人的睿智,秋雨也不乏豐富的情感。在《老師》一文中,為在自己老師面前大聲喧嘩卻能聽于勸阻的學生表示感激。為昔日叫老師的綽號而悔疚。文中有這么一段“許多非主課老師卻實在有點認不得了,這些非主課老師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趕來,靜靜地站在路旁,站在樓梯的拐角處,期盼往日的學生能認出他們。我的目光與他們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們的期盼,便快步趕上去,一邊呼喊著“老師”,一邊試圖以最快的速度回憶起他們的姓氏。”由此可見秋雨心中更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友情對秋雨來說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寫道“日子一年年過去,連我們也漸漸老了。三十人的班級,已有四個同學去世,每次追悼會,同學們哭得像家屬一樣傷心。”也正如他所寫的那樣“來一次世間,容易嗎?有一次相遇,容易嗎?叫一聲朋友,容易嗎?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讀秋雨散文,就如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輕的,他的心又是遲暮的。有著兒童的天真,有著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應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散文讀后感篇六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筆下的故鄉,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斷的鄉愁濃得聲聲撕心裂肺,琦君的鄉愁也濃,卻如濃郁的桂花香,多了份從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鄉愁悠悠如桂花香濃郁過后的余香繚繞。
喜歡琦君,喜歡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鄉愁被她用鄰家女孩固執的“但我寧愿俗,就是愛桂花”揮灑出來。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美。善于從中發掘并表現出人所未見,道人所未道,在人們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正如我們一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們就會判斷這是蘇東坡所作;讀"楊柳岸曉鳳殘月”,就認為是柳永所為。我們也可以從“等國奉比,又惹輕愁起”,看出是琦君筆法。
琦君作品的獨特風格是跟她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藝術追求分不開的——那是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散文讀后感篇七
拿到這本全新的《李漢榮散文集》,錢也未給,就迫不及待地撕開“保鮮膜”,看看李漢榮長什么樣———哇!真像《泰囧》里長了一點兒頭發的徐崢。
一翻開書,你會發現根本停不下來。比柯某某代言的口香糖還要來勁!讀完整本書的我,只能告訴你:李漢榮的作品——真。此“真”并非周星馳的經典臺詞:“曾經有一成功的機會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才后悔莫及,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如此”中的“珍”;也絕非“清蒸大蝦”中的“蒸”,而是本真的“真”。
《感念祖先》這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深情感照。這一切造就和哺育了我們的血肉和靈魂。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沒有情感,世界就只剩孤獨。我們要感恩我們的祖祖輩輩,懷念賦予了我們寶貴生命的祖先前輩。
李漢榮的“真”,不禁讓我想到同是作家的韓寒。韓寒雖然“真”,但是他“真”得和李漢榮不一樣。他明白自己喜歡啥,討厭啥。他敢愛敢恨。童言無忌,使他隨心所欲地活著。而李漢榮則是樸實無華。文體結構自由又隨意,文章處處記錄自己的心跳與心跡,純粹又生動。
像《一碗清水》這種感情緊密的`文章,讓我似懂非懂。一碗清水映照著外婆的一生,包括她的尊嚴。她將一生的哀思寄托于這一碗清水。在她眼里這一碗清水是神圣的,她希望自己能像這碗清水一樣清澈見底,透明澄清。而很多事情正是像李漢榮一樣在失去了外婆之后才能夠明白她生前所經歷、所承受的苦痛。
我記得李漢榮曾經說過:“人是一種樹,他的最高成就,是向宇宙提供思想的o2。”。我呼吸著他提供的o2,內心慢慢變得柔軟、舒展。他教我們保持內心的寧靜,拋開多余的浮華,徹徹實實體會“真”。
以上這就是我對徐崢……啊不,我對李漢榮先生的散文的大致感覺。望李漢榮先生能繼續創造出本真的文章!
散文讀后感篇八
愛一樁事業,就奮不顧身的投入。
愛一個人,就斬釘截鐵的追求。
愛一個民族,就挫骨揚灰的獻身。
愛一種信仰,就至死不悔。
這四句書封面上的話我覺得十分正確。這本書圍繞“愛”字展開,里面有很多篇文章,有關于友愛、母愛、父愛、愛情等。“愛是一面遼闊的回音璧,微小的愛意反復回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世界本身就充滿愛,可是越來越小的人感到愛的存在,愛真的不復存在了嗎?或許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越來越厚罷了。有愛的日子我們不會孤單,我們已不會單行,我覺得家就是充滿愛的地方。
“當我們想家的時候,其實是想起了母親。當我們想起母親的時候,其實是想起了無邊不無際云蒸霞蔚的愛。”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父母寬達宏厚的肩膀是我們最可信的依靠,父母給予我們的愛是無私,他們不求回報的為我們付出,竭盡全力,不留余力的為我們做任何的事情。母愛、父愛是溫暖的,歡樂地,是值得信賴的。
如果問我家在那里?我會回答家就在我的心里。如果問我家是什么?我會回答家就是家人們在一起相處時的溫馨。如果問我家好不好,我會回答家有好和不好。畢老師在書中將家比喻成一粒浮沉,被人一直彈掉;一眼不老泉,很快樂很幸福;以往深不可測的淚潭,很凄楚很悲涼;家就是調味盒,酸甜苦來盡在其中,但也就只有家人才能最真切的感受到里面的滋味。
一個家并不可能一卻都是一帆風順的,掌握風向的舵手有時候會打意,使這艘船偏離預定的航線,出軌后的'船需要的是家人之間的團結合作,那么這艘船才能更快的回到安全的航線上繼續行駛。家的一卻一切都需要家人們之間的坦白、信任、諒解…;…;“家啊,是理解奉獻思念呵護,是圣潔寬容接納和諧,是磨合欣賞忠誠溝通,是心心相印浪滿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家就是這樣一回事。
現在我們在家的角色是孩子,是需要父母愛的小孩子。隨時間的過去我們的角色會發生改變,我們的角色會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人的一生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這個家無論貴賤,無論大小,只要溫馨,都是溫暖的。“在家的日子,我們要更寬容,更聰慧,更善良,更真誠”有個家,有個避風港,這樣的人生才是是完整的、幸福的。螺螄殼是蝸牛的的家,大地是小草的家,宇宙是星星的家。“家是黃昏湖邊的攙扶,家是燈下互相間去絲絲白發。家是一件舊風衣,風也是他雨也是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家就是在兩人相互照顧,相親相愛,相依為伴而建立起來的堅不可摧的城墻。
有愛的日子,有家;有家的日子,有愛。
在《愛的回音壁》這篇文章中有句話這樣寫道:“家的感情像蘋果,姐妹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獨步天下了。”大人們常說:“家里有十個大人都不如有一個孩子熱鬧。”一個家庭有個孩子或許才算得上完整。但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慢慢演變成溺愛,他們便是那“千畝一苗”。父母面對他們唯一的孩子,要表達自己的愛就是放縱孩子,孩子就肆無忌憚了,但這樣的愛真的是愛嗎?這不是孩子想的愛。“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撒播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
一個家,一份愛,一份屬共同的愛,理應讓家人心感溫暖,而不是逃避。有家,有愛。
散文讀后感篇九
忘川飛渡,逝水流年。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您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您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意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您壯年的豐稔。如今,一縷華夏風,為奧運增添風情,聽那問候如潮,看那自豪笑臉,溫暖八方高朋。“水立方”的一池清水凈括一片藍天,雄偉“鳥巢”競放科技芬芳!一管羊毫飽蘸13億人的智慧,一撇一捺當驚世界殊!
祖國,走過流年逝水!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之上,我看到的是一攤血;在“致遠艦”的殘骸上,我看到的是一團未熄的火,在南京大屠殺的紀念碑前,我呼吸到的是恥辱啊!但我的祖國!您沒有沉沒,在亞細亞的東部,您用寬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將炎黃子孫攬于懷中,用茅草和土磚修復殘缺的歲月,用野菜和稀粥喂養饑餓的生命。國父孫中山,在黑夜里開始運籌治國方略;毛澤東,在貧弱的土地上,支撐民族的骨骼與脊梁;鄧小平,炯炯目光中流露出鋼鐵般的意志,指引多災多難的您,從世紀的風雨中神奇地走過!走過!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過壺口,闖關東,走三峽,奔東海。在河西走廊,華北平原,我看到您風雨兼程的超越;珠峰上奧運的圣火溫暖了千年的積雪;草樹密匝的西雙版納,椰風氤氳的海南瓊島……都在述說您的崇高與巍峨……盡管,還有輟學孩子渴望的目光,還有下崗工人無奈的訴說,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讓您心殤,讓您流淚,但這更加讓您感到生命的偉大,人性的光輝。
余光中先生說:“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是的,我們以《詩經》為歌喉,以《論語》為節律,以《橘頌》為音韻,吟唱您歷史恢宏的歲月;我們以古風與樂府、律詩與散曲,以京劇與楚歌、梆子與鼓詞,吟誦您壯麗如畫的山河。我們以岳武穆的一曲《滿江紅》,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氣歌》,以魯迅的一聲《吶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響您不屈的尊嚴與神圣。用心敲響編鐘,于是那渾厚而清亮的音韻,穿越五千年的歲月,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陽,海之濱,泛起層層漣漪,響起陣陣回聲,在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凝結一個主題:祖國,母親!
祖國母親,您一定記得瞿爽手中的那束野花,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貧,趙一曼骨骼中的那股堅貞,楊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劉志丹胸前的那塊補丁,劉胡蘭就義時的那枝紅梅,焦裕祿窗前的那盞油燈,孔繁森雪原上的那串腳印!那么就讓我們用野花、清貧、堅貞、草根、補丁、紅梅、油燈、腳印編織成的交響樂,唱響您的堅韌與頑強,唱響您的靈魂與精神!
黃河雄、黃山壯、長江長、昆侖莽。萬里山河浩浩蕩蕩從天安門前走過,那是雷鋒的兄弟,那是任長霞的麗影,那是中華民族最壯美的方陣!仰望藍天,“神舟飛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峽工程,天路神奇。
親愛的祖國,五千年的蘊涵和積淀,60年的揚棄和繼承,30年的改革與發展,一個東方巨人,做到了可以說“不!”您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和平與發展是您的心聲!您不卑不亢不躁不驚,以坦蕩豁達和深邃、閑靜,闊步迎接一個又一個黎明!
祖國,親愛的祖國!讓我們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編彩織錦,讓我們以喊江喊海的喉嚨,在陽光明媚的早晨,唱響國歌和飄揚的五星紅旗,唱響千百年來澎湃的激情。
瞧,細雨如煙的春天,燕子在風中飛來飛去。聽,陣陣煦風送來了激越悠揚的歌聲:“在愛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喚著你。在歌里,在夢里,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縱然我撲倒在地,一顆心依然舉著你。晨曦中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散文讀后感篇十
雪小禪說:“一個人看透人世間是荒涼徹骨的,看清人生是滿目瘡疤的,如果心底間還有永遠在的善良和溫暖,她一步步走下去,看到的風景仍然是明亮的。”
人到中年便是如此,一個人坐在秋的午后,陽光落進窗子里,看時光安靜地流淌,用一杯茶與秋色對飲,感覺出幾分溫暖,心境詩意,生活安逸閑適。
忽然覺得,秋天的風觸動心弦,原來,美好的生活,會給人不一樣的感覺,歲月的流逝竟然慢了下來,所謂的時光靜好,只剩下溫柔,滄桑與變遷都變得如此緩慢,仿佛時間都已經禁止了,年華都忘了老去。
在這個秋季,能夠遠離浮躁與喧囂擯棄紛繁與嘈雜,讓躁動的心,浮躁的心情安靜下來,時光靜謐,生活安閑,真是一種歲月靜好了。
我覺得中年人是最懂生活的,平凡的生活,恬淡的日子,總是中年人的最愛,淡然的情懷,不慍不火,不急不躁,就如一股小溪,穿行在山野,清流浣花,山林幽靜,少了瀚海煙波的滄桑,而多了幾分空靈與悠然。
此刻,我坐在秋光里晾曬自己,用喜歡的心境與面對簡單清澈的時光,手邊一杯清茶,耳邊禪音一縷,目光所及之處,任所有的繁華,隨季節輾轉成蕭瑟,隨風中落葉蹁躚而過。
就這樣偷閑半日,不動聲色地,等陽光再暖一點,任歲月的風吹干了往事的水墨,在生命的箋紙上,露出泛黃的記憶,把一份中年闌珊的斑駁,跌落在生活的光影里。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人生歲月,時光流逝,任憑你如何不舍,也只能讓它無情地流走,看著它頭也不回,消失在遠方。
散文讀后感篇十一
因為竹久夢二,我知道了酷愛他作品的豐子愷,想當年,豐子愷買到《春之卷》,對他的作品愛不忍釋,為了收集到《春》《夏》《秋》《冬》四本畫集,他花了許多時日,最后讓朋友從東京轉送到上海,這其中輾轉曲折,這股鍥而不舍的勁頭,讓我記憶猶新,甚至當初看他寫的《阿咪》時,與貓的點滴過往,也讓我很深刻,作為中國文學大師,他熱愛生活,熱愛繪畫,對我而言,他就是一個真性情的化身。
記得在《藝術的逃難》中,家人曾反對他畫圖,但是他說,“‘文革’中我承認我的畫都是毒草,然而世間有一種人視毒草為香花,什襲珍藏。對此種人,我還是樂意給他們珍藏。”他或許在眾人眼中是異類,但如今在我們眼中,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朱光潛曾說豐子愷的性情向來深摯,待人無論尊卑大小,一律藹然可親,也偶露俠義風味。記得他看到一群學生在校園看抗日宣傳畫展板前能咯咯發笑,能鎮定自若的說婦人頭顱被炸,他是失望的,他內心痛斥著國人的麻木,他希冀人有“同情之心”甚至是“童真之心”,當一個人的疾呼找不到共鳴,他會渴望尋找放逐心靈。
豐子愷也許在國人眼中,是很光鮮的,他的名號很多,比如現代散文家、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和翻譯家。作為一個文藝大師,他的成就可圈可點,但是在我眼中,因他有多舛、無奈的一面,同時他也有獨立的一面。
這本新版豐子愷散文,收錄了四章內容,從《帶點笑容》到《山水間的生活》從《不惑之禮》到《我的苦學經驗》,這里有不少經典舊作,如《兒女》《給我的孩子們》等。這本書里不僅有他的作品30篇,還有不少他的插畫,編輯的用心之處,隨處可見。
當然,這本書里的散文,筆調散漫,卻自帶一種天然之氣,在《帶點笑容》中,他曾說,我并不主張照相時應該板臉孔,也不一定嫌惡裝笑臉的照相。但覺照相者強迫鏡頭前的人“帶點笑容”,是可笑的,可恥,又可悲的。
豐子愷常常會在自己的文中,透著自己的主觀思想,他既有敘事,也有抒情,比如《惜春》中,他寫道,我也曾經立意要不費時間,躲在床角里不動。然而璧上時辰鐘“的格的格”地告訴我,時間管自在那里耗費。于是我想,做了人真像“騎虎之勢”,無法退縮或停留,只有努力地惜時光,積極地向前奮斗,知道時間的大限的到來。
豐子愷是很感性的人,他的文筆很細膩,也許初看,會覺得他很隨意,但是細看,就會發現他條理清晰,對自己所感,都會徐徐道來。
他是一個用心過生活的人,在他眼中,貓是家人,他的孩子是他的伙伴,一年四季,都是他的靈感來源,但是他也有甘苦悲欣之時,他說,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對于“死”的體感。
作者的文章,鞭辟入里,字字深得我心,也許很多事情,在我們看來是很細微,但是細微之處見真章,他的感性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文字是一個人的心聲,我看見童真的豐子愷,他是單純世界里,難得的單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