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2023年黿頭渚導游詞(大全16篇)

2023年黿頭渚導游詞(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14:50:08
2023年黿頭渚導游詞(大全16篇)
時間:2023-11-21 14:50:08     小編:GZ才子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黿頭渚導游詞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很高興今天能有幸陪同大家游覽太湖。

太湖水域面積達2400多平方公里,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中占了第三位。

想必大家都聽過無錫名歌《太湖美》吧,可能有人會問最能代表太湖的經典是哪一處呢?當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用優美的詩句作了明確的回答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

因此有人把它解釋為不到黿頭渚,等于沒有到太湖。

黿頭渚由于深入湖中三面臨水的一塊巨石狀如黿頭而得名。

黿是一種大型的海龜,在中國古代,烏龜被看作是長壽的靈物。

楊翰西是清末舉人,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在造園時有意識地發揮真山真水的環境優勢,因勢布局,巧妙點綴,所謂三分人意,七分天然,這別墅園林造的很是不俗。

好,給位朋友,黿頭渚的概況就介紹到這里,今天我們的游覽路線是這樣為大家安排的:我們由太湖佳絕處牌坊,進入景區,漫步櫻花爛漫的長春橋,經過凈香水榭和衡云山莊牌坊,我們就進入了優雅嫻靜的藕花深處了,穿過誦芬堂,接著我們將看到可在巨石上的無錫旅游口號無錫,充滿溫情和水然后請大家回過身來,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

在刻著黿渚春濤四個字的刻石邊留影后我們會親眼看到神黿銅像,最后我們將在澄瀾堂前領略太湖氣象萬千的魅力風光。

各位游客朋友,接下來請允許我重點介紹一下黿頭渚的代表景點藕花深處。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音樂,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組庭院建筑被稱為藕花深處,建于1931年,它仿佛是一曲優美旋律中的休止符號,讓您在走進太湖之前,有個短暫的停留。

在大片湖水的映襯下,蜿蜒小溪,曲橋清流,別有情趣。

前面有個方亭,因為位于荷花叢中,所以亭上懸掛藕花深處匾額,此匾酸奶1981年有田園書寫的。

藕花深處這個名字其實還有一個典故,這里的水池中,種滿了荷花,有人到了此地,就好像進入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的詩情畫意之中,具有一種幽趣閑適的感覺。

藕花深處是黿頭渚最幽靜的地方。

各位游客可能感覺到有些不解,在進入氣象萬千的黿頭渚景區之前,為什么先讓游客步入這樣一個溫柔小巧的江南園林呢?這正是園主人的良苦用心所在,主人意在以藕花深處之靜,來稱太湖之動,藕花深處之小,來稱太湖之大,藕花深處之細膩,來稱太湖之粗獷,以此來增加各位游客對太湖了旅游的期望值。

好了,說了這么多想必大家迫不及待的想去細細的欣賞這美麗的湖光山色了吧,下面是給位朋友的自由游覽的時間,一小時過后我們再到這里集合上車。

黿頭渚導游詞篇二

【景區概況】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它是國家5a級景區。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無數游人。我們所要重點游覽的就是黿渚春濤景區了,他的基礎就是1918年由楊翰西所建的橫云山莊,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下面讓我介紹一下本次的游覽路線:首先我們來到的是結構古雅的“太湖佳絕處”牌坊、長春橋和“橫云山莊”牌坊,接下來瀏覽的是幽深寂靜的藕花深處,最后我們參觀的就是景區的精華黿渚春濤了。下面開始我們的游覽吧。

【太湖佳絕處牌坊】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太湖佳絕處”牌坊是由郭沫若老先生手書。

【長春花漪】繞過涵萬軒,我們來到長春橋,我們看到的這座長春橋是園主為了改變原來的橫云山莊用地局促,所以利用湖邊的蘆葦蕩,攔水圍堤,堤上架“長春橋”,在橋頭兩側的長堤上,種植了日本櫻花的著名品種“染井吉野”,長春橋是仿照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她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它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看,增加了變化,使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對比;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這里又有一座“具區勝境”牌坊,具區是太湖的別稱之一,在這個牌坊的背面寫著“橫云山莊”,它是這座風景區原來的名字。

【藕花深處】各位朋友,這組被稱為“藕花深處”的庭園建筑是景區中最幽靜的地方,這里的水池中遍植荷花,來到此地,似乎進入了“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的詩情畫意。藕花深處景區包含荷塘、小島、曲橋,芳亭、湖石,軒廳等景點。

【無錫旅情】現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塊巨石上刻有無錫早期的旅游口號——無錫,充滿溫情與水。溫情是指無錫人溫文爾雅,待人熱情。至于“水”,那是指無錫的旅游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運河,還有長江。因此,說無錫充滿溫情與水當之無愧。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這是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邀請了日本作曲家和音樂出版社長來無錫旅游,他們回國后便出版發行了《無錫旅情》,由日本當紅歌星演唱。《無錫旅情》從此風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游。

【黿渚燈塔】各位來賓,走過了幽靜的藕花深處,我們來到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請大家向右看,那里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際度假區,更有“靈山大佛”遐邇聞名。在請大家往中間看,那好像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像“蓬萊仙島”那樣有點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請大家回過身,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年,就有人在這里立桿掛燈,為也行船只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

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摩崖石刻】各位朋友,在這里我們主要欣賞黿頭渚兩組具有深刻人文內涵的摩崖石刻。橫云石壁是黿頭渚著名的風景點。在絕壁懸崖上刻有“橫云”和“包孕吳越”6個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書寫的。“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勢宏大,跨越江浙兩省,江浙兩省在以前主要是吳越兩國的疆域,太湖在其間,湖水澆灌了兩國的土地,使兩國百姓受益非淺。太湖像偉大的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吳越兒女。

“橫云”是說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輕輕漂移。原來的橫云山莊也是因為這橫云石刻題名的。

【澄瀾堂】澄瀾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游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太湖一年四季變化萬千,太湖晴天,淡泊明凈;雨天,煙波浩渺;有風時,白浪奔騰;有霧時,青煙縵渺。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風景能與唐朝文學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所描寫的洪都風景相媲美。所以陳夔龍在堂兩邊抱柱聯上寫道: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云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閣”了。

好了,黿渚春濤景區就講解到這里,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

黿頭渚導游詞篇三

各位旅客:

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游人。

民國初年時期,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并于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云山莊”;1924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后山的廣福庵遷于此,更名為廣福寺。1925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云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別墅”;1928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游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于游人游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征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后政府將這里原有的園林、別墅合并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來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游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導游詞篇四

聽爸爸講,黿頭渚這個地方不僅景美,就連它的來歷都充滿神秘色彩——其實,它是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傳說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神話中的神黿浮在水面,故而得名。

坐了三個多小時的車,我們終于來到了太湖邊。資料上說太湖的面積有2427。8平方公里,舉目遠眺,頓覺心胸開闊。浩瀚無垠的太湖水就在我眼前,可我的心兒早已飛到了黿頭渚。

我們走一路,櫻花就陪一路香一路,最后我全身都是香的了。實在走累了,我們便躺在樹下休息,可眼睛卻怎么也舍不得閉上。一陣微風吹過,樹上的風鈴發出悅耳的“叮叮”聲,從枝頭飄下無數花瓣,像是在下一場漫天花雨,好不美麗!

我們在碼頭登上游船前往“太湖仙島”景點。站在船尾,涼爽的海風吹過面頰,我整個人一下子神清氣爽起來。一群群紅嘴鷗緊隨船尾飛行,游客把小塊面包扔向空中,它們竟然一下子就用嘴夾住了。游船行一路,海鷗跟一路,場面好不生動!

游完“太湖仙島”,天色已晚,是時候跟這里說“再見”了,盡管我仍然意猶未盡。太湖、黿頭渚,以后有機會我還會回來看你們的!等我。

黿頭渚導游詞篇五

黿頭渚是橫臥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位于無錫,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下面是關于黿頭渚的。

導游詞。

歡迎參考!

黿頭渚是橫臥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位于無錫,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渚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橫云山莊、廣福寺、太湖仙島、江南蘭苑,中日櫻花友誼林等眾多景觀,各具風貌。風景區已成為旅游度假休養勝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一篇關于黿頭渚的導游詞,歡迎大家欣賞。

各位游客:現在前往游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游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贊,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游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個島嶼,湖泊實際面積為2338.l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臺稱72峰,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為著名。湖中遺存著大量的文物古跡,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里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著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只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贊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于是這位齊天大圣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王帝送的這只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為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峰。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游客們:太湖的傳說,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里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為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為人們品嘗綠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各位游客:我們的車開過寶界橋后,就進入了充山(也叫南犢山)。重頭清就位于南犢山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臨水,好像一只巨大黿頭伸出水面。這就是黿頭渚。黿頭渚獨占地勢,在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島隨波浮動,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在明朝時,這里早已被稱為世外桃源,是富人們郊游踏青的地方。

關于黿頭渚的營建歷史,可以追述到1918年。當時,楊翰西在這里購得60畝山地,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開發,建造了仿帝王宮苑的橫云山莊。20年代起又陸續興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別墅,陳仲言的若圃,鄭明山的鄭園,何輯五的別墅和蔡緘的退廬。到建國以后逐漸規劃建成完整的黿頭渚公園。現面積達500公頃。有充山隱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江南蘭苑、太湖仙島等十多個景觀,各具風貌。

各位游客:進人大門后,我們正式進入黿頭渚景區。首先參觀充山隱秀景點。充山隱秀位于充山最高處鹿頂山的東南面,原來是陳家花園的所在地。陳家花園,也叫若圃,是1928年無錫本地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所建。1984年開始建設充山隱秀景點。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分為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區。面積為13.3公頃。

沿著空中列車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區內,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勢,順其自然回旋在幽谷之中。水邊的土山是人工堆積的,種植著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樹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設著一曲一直兩座橋,直橋名為跨綠,曲橋名為俯青。水邊兩層樓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層為醉方樓,下層為春風人座。樓邊的方亭,名叫家風。大家繞過寥風小亭,穿過俯青曲橋,便看到山坡上林邊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狀,十分逼真。因個字形如竹葉,此亭命名為個亭。

各位游客:穿過荇春橋亭,我們到達夏蔭景區,這里有許多名貴的樹木。其中兩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樹齡,而高大挺拔的大王松,是當年若圃園主陳仲言栽種的。

各位游客:現在看到的建筑是聶耳亭。這里原來是陳仲言于1928年所建的一座花園。1934年,22歲的聶耳隨電影《大路》攝制組來無錫時就居住在這里,并譜寫了著名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兩首插曲。當年,這里正在修建公路,聶耳來到筑路工地,將《大路歌》唱給民工們聽。電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傳開了。1959年無錫市政府主修了這座小閻,為紀念這位人民的音樂家,取名聶耳亭。1981年還雕塑了聶耳胸像供游人們瞻仰。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鹿頂山的十里芳徑景點。它是由茂盛的樹木、開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連在一起的游步小道組成。每到秋天,這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畫中暢游。

黿頭渚導游詞篇六

黿頭渚風景區是一個著名的近代園林,始建于上世紀初,自上世紀以來,無錫涌現了一大批吸收西洋文化的私家園林,黿頭渚就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它始建于1918年,由清末舉人無錫商會會長楊翰西建造,當時他巧妙利用真山真水建園,把這私家園林建的三分人意七分自然,也是欣賞太湖水的絕佳處。1958年郭沫若暢游太湖也留下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黿頭渚風景區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剛才介紹的建于上世紀的園林也是整個景區的精華,另一個是上世紀80年代后大規模的擴建,使面積從原來的60畝擴大到了現在的1960畝。分為十大景區,其功能各不相同,有以觀光游覽為主的,有傳揚道教文化的。景區間有便利的陸上和水上交通。景區的周邊還有適宜于度假休閑的療養院和度假島。目前黿頭渚的年接待量220萬左右,已成為華東旅游線上的黃金旅游點。有如此多的游客來我們景區游覽,關鍵在于景區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賞。分別是春花、秋月、夏荷、冬雪。

黿頭渚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詩人郭沫若暢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游人。

黿頭渚導游詞篇七

本文目錄。

大家好!我們現在游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

【太湖】。

太湖,古稱具區、震澤、笠澤、五湖等。《爾雅》中有“吳越之間具區”之句。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長江流域的重要湖泊,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有兩個香港/四個新加坡/四百個西湖那么大,號稱三萬六千頃。水發源于茅山、天目山,經吳江、黃浦江流入東海,是長江中下游的一個良好的天然蓄水庫。

那么太湖是怎么形成的呢?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要做壽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剛抬去了一份厚禮。王母娘娘看見后,高興的連嘴都合不攏了。原來玉皇大帝送的是一個大銀盆,里面有72顆特大的翡翠,而且還有千姿百態的各種五色玉石雕鑿的飛禽走獸,簡直是一個聚寶盆;遠遠望去,還活象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贊不絕口。大家看過《西游記》都知道,王母娘娘設蟠桃會,沒請弼馬溫,結果齊天大圣孫悟空發了脾氣,大鬧天宮。他見一樣打一樣,當他看見玉帝送的這只大銀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銀盆便從天上落了下來,跌到地上砸了個大洞,銀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萬六千頃的湖,因此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上面的一橫落在下面就為一點,也就是“太”,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顆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間。玉石雕刻的魚,就是現在太湖里肌白如銀、肉嫩味鮮的銀魚。玉石雕刻的飛禽,變成了對對鴛鴦。只有走獸沒有活成。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并無科學根據。據考證,真正的太湖是一個海跡湖,地理上稱“瀉湖”。原來這里是一個大海灣,由于長江、錢塘江泥沙的沖積,長江三角洲不斷向東延伸,海灣因灣口被泥沙淤積成的沙壩所封閉而形成了太湖,以后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海水逐年淡化,于是就成了淡水湖。因此也有人說他是“海的兒子”。

關于太湖的成因還有很多種說法,如1986年,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用自制的走航式地層剖析儀,在湖上行使200多公里,對湖底穿透程度40—80米,最終查明,太湖之底是堅硬的黃土層,上面覆蓋著10—200厘米不等的軟泥。在黃土層上,還有許多掩埋的古道河的淺洼地痕跡,這卻清楚的說明太湖并不是一個瀉湖,而是一個黃土覆蓋的沖積平原環境。科學研究尚未統一,就不要說民間的傳說了。

這里呢還有一個“沉落山陽縣,汆出無錫城”的傳說,傳說在遠古時代,太湖在山陽縣,這里的人作惡多端,天上玉皇大帝聽說后,派太白金星在下凡去看看是否真的如此。太白金星下凡后呢,在山陽縣遇到一個孩子,他每天打柴侍奉老母。于是太白金星就變作一個老乞丐向孩子要吃的,孩子看他很可憐就把身邊唯一的一個饅頭給了他。太白金星看到孩子這么好心,決定拯救這個孩子。他告訴孩子,說:“如果山陽縣獄廟前的石獅子眼中淌血,就又洪水沖垮山陽縣,你趕快背著老母往西北逃命。”于是這個孩子就每天到獄廟前去看石獅子的眼睛,這個秘密被一個屠夫知道了,便和孩子開玩笑,將豬血涂在獅子眼睛里。孩子一見,立即背著母親香西北跑,邊跑邊喊:“山陽縣要沉了,趕快逃命!”可是人們都以為孩子瘋了,沒有理睬。誰知孩子前腳剛走,洪水后腳就到。孩子跑啊跑,最后實在跑不動了,就停了下來,洪水也就在孩子的腳下停了。后來人們發現,在孩子背母逃命時,在一個地方歇了三歇,這地方就長出三個山峰,就是現在湖中的三山——烏龜山;母子最后停留的地方就是黿頭渚。太湖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嚴寒年代才全湖結冰,近650年中全湖結冰僅10次。它的平均深度只有2米左右,最深處也只有4.87米,自然條件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天然飼料豐富,是我國著名的淡水水產基地。湖中有魚類、蝦類、貝類等水產一百五十多種,其中最著名的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更是名揚天下,現在先讓我們去領略一下太湖的無邊風光,中午再品嘗太湖的水產。

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游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并于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云山莊”;1924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后山的廣福庵遷于此,更名為廣福寺。1925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云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別墅”;1928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游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于游人游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征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后政府將這里原有的園林、別墅合并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來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游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牌樓建于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現在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后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點出了這里風景的特色。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棵柏樹,它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來的,樹高7米,樹冠進徑6米,重達10噸。順著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另外杜鵑花和梅花也是我們無錫的市花,兩邊郁郁蔥蔥的大樹是香樟樹,它是無錫的市樹。

【太湖佳絕處牌坊】。

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結構古雅、斗拱相連,建於1931年,原是黿頭渚的老大門,上書“太湖佳絕處”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跡。(大家轉過頭來看,湖水被周圍的山林、島嶼所環抱。北面有中犢山島,現在是太湖療養院所在地;對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樹木蒼翠,景色優美。1929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榮宗敬,在那里建造了“錦園”。)牌坊后面有一照壁,壁間飾以“鳳穿牡丹”的圖案,它擋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

【長春花漪】。

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橋名長春,取其長葆青春之意。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最美的一種。每年4月這里櫻花夾道,繽紛艷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日本每當櫻花盛開,舉國若狂,各學校還要放櫻花假。我國有櫻桃花,但不出櫻花,我國的櫻花都是從日本移植來的。(電影《革命軍中馬前卒》里有一個日本上野公園的鏡頭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開,增加了變化,是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對比;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藕花深處】。

藕花深處是黿頭渚最幽靜的地方。據說:1931年“藕花深處”這組景建成時,楊翰西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酒宴之后,園主便請來賓為這建筑題名。當時這亭立于小島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沒有東面的這座小橋,只有西邊的曲橋相通,有人題名“湖心亭”,楊翰西覺得太俗。這時有一個工匠說:“我是否也能題個名?”楊翰西想,你能題什么好名呢?但轉念一想,你說說也無妨,就說:“你說吧。”那工匠說:“我讀書時讀過李清照的《如夢令》,我記得里面有一句是這樣念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這亭子又最深,題‘藕花深處’怎么樣?”楊翰西覺得這名題的非常確切,便將此亭題名為“藕花深處”。現在我們看見的“藕花深處”額是1981年由田原書寫的。亭子東面的小橋是文革時建造的,雖然避免了走回頭路,但“深處”的意境卻沒有了,本來“深處”就是到極限了,沒法再往前了,現在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壞了原來的意境。為什么還留著這座橋呢?主要是考慮到黿頭渚的客流量太大了。

【無錫旅情】。

這塊碑是1990年初設的一個景點,正面刻有“無錫充滿溫情和水”幾個,這是無錫對外宣傳的旅游。

口號。

溫情是指無錫人溫文爾雅,待人熱情至于“水”,那是指無錫的旅游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運河,還有長江,旅游活動又突出水鄉風情因此,說無錫充滿溫情和水當之無愧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還特別注重將文化藝術與旅游活動結合起來1986年5月,通過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請了日本著名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東京abc音樂出版社長山田廣作來無錫旅游,他們回國后很快創作并出版發行了《無錫旅情》和《清明橋》兩首歌,由日本紅歌星尾形大作演唱特別是《無錫旅情》這首歌,在日本六家電視臺播放半年之久,唱片發行量突破100萬張,風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正是從這首歌中了解了無錫,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游。

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黿頭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說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向南望,這時煙波浩渺的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我們可以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我們既可以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可以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重水復,所以說黿頭渚占據了太湖最美麗的一角。

【黿渚燈塔】。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座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于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致。

【黿渚春濤】。

這塊“黿頭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黿頭渚”三是光緒年間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書寫的。另一面刻“黿渚春濤”,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寫的。劉春霖與園主楊翰西是同科進士,他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xx年)殿試中獨占鰲頭,但沒有想到19xx年廢除了科舉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狀元。“黿渚春濤”四個是在19xx年題書的,這里的“春”用的最妙,一是劉春霖來錫時正是仲春時節;二是這里面對著太湖的一個內湖,叫梅梁湖。根據《具區志》記載:“梅梁湖在夫椒山(今馬山)東,吳時進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后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梅梁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么它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梅樹呢?當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寫作“枏”,“枏”是“楠”的古體,是“梅”的異體,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現在的梅樹,而是指“楠木”。)后人據此典故把黿頭渚、馬山、拖山之間的水面稱為“梅梁湖”。每逢春天,這里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三是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涌,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摩崖石刻】。

橫云石壁是黿頭渚著名的風景點,這里奇峰怪石半環著一個天然的大水灣。在絕壁懸崖上刻有“橫云”和“包孕吳越”6個,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書寫的。廖綸在光緒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覺得這里氣勢雄偉,就欣然揮筆,題書“包孕吳越”和“橫云”,鐫于石壁上,使湖山增色。

“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勢宏大,跨越江浙兩省,江浙兩省在24xx年前主要是吳越兩國的疆域,太湖在其間,湖水澆灌了兩國的土地,使兩國百姓受益非淺。太湖像偉大的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吳越兒女。

“橫云”是說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輕輕漂移。原來的橫云山莊也是因為這橫云石刻題名的。(大家再看下面的這塊石壁,上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大。明高忠憲公指的是明朝東林黨重要領導人之一的高攀龍。高攀龍曾是無錫東林書院主講,后因東林黨得罪了宦官魏忠賢,受到魏忠賢閹黨的無情打擊,造成了恐怖的“黨禍”。高攀龍回到無錫后,常常隱蔽在現在蠡湖東面臨湖而筑的“水居”讀書,那時書院被毀,奸黨橫行,他自號:“湖水老人”,不接賓客,不談時事,只以花鳥為伴。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雖然如此,魏黨還是不放過他,迫害一天甚于一天。高攀龍自知不免,就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住宅后園池中從容入水而死,后人在池畔立石,上刻“高子止水”。抗日戰爭勝利后,無錫人朱松黯書寫“明高忠憲公濯足處”鐫于石壁上,以示對高攀龍的紀念。)。

【震澤神黿】。

剛剛我們已經講過黿頭渚的名稱的由來,那么什么是黿呢?現在大家就隨我去看一下黿到底是什么樣的。

關于“黿”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自然界中的黿,一種是神話傳說中的黿。在自然界中黿是一種和鱉相似的動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鱉”。其實黿和鱉是有區別的:鱉的重量最大只有三四公斤,而黿的重量可超過100公斤;鱉吻長而尖,黿無尖吻嘴圓;黿又叫癩頭黿,緣由是黿頭頭部散生疣狀突起,鱉的頭部卻是光滑的;鱉的外形呈扁圓,黿的外形卻是正圓。因此南方人俗稱“團魚”,又是團圓,又是“余”,十分吉利。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多數生長在廣西。

在神話傳說中,黿是龍和鱉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鳳爪鷹尾,正如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只神黿。它是用青銅制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公斤,這是“中華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時贈送給黿頭渚公園的。這“震澤神黿”由著名雕塑家慶寶持創作,上鐫有朱復戟教授篆刻題名。

【澄瀾堂】。

澄瀾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游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后又有霧氣,而且這里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風景能與唐朝文學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所描寫的洪都(今南昌)風景相媲美。所以陳夔龍在堂兩邊抱柱聯上寫道: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云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閣”了。

好了,黿渚春濤景區就講解到這里,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去看看黿頭渚公園其他幾個景區或者坐船去游覽一下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

(仙島牌坊——會仙橋——月老祠——天都仙府——摘星亭——天街——靈霄宮——大覺灣)。

【仙島碼頭】。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已經踏上了太湖仙島的樂土。請大家回頭看,在碼頭泵船立柱上共有18尊鑄鐵辟邪,每尊有一噸重,這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夠驅鬼避邪的神獸。現在它在這里,一方面保護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太湖仙島的保護神。

【仙島牌坊】。

前面這座三門五樓式,以云頭承托朱紅色琉璃頂的建筑就是仙島牌坊。該牌坊寬6米,高9米,其下有八尊麒麟拱衛,象征著吉祥如意,中間的寶珠和脊頂的火焰,金光燦爛,象征著智慧的光芒普照著大地。牌坊正面這“太湖仙島”四個金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書,當然文征明是不可能專門為我們題寫這幾個的,這是從他的碑帖中拓下來的,背面鐫刻篆書“蓬萊幻境”,點出了太湖仙島的文化特色。

【巡天影壁】。

在牌坊后面我們看到的是寬9米,高5米的白墻紅頂影壁,上面是一幅漢白玉浮雕“玉帝巡天回鑾圖”,描繪的是玉皇大帝巡訪各地歸來,路過太湖仙島,游覽后對太湖風光贊不絕口的情景。大家可以看到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絲遺憾,原來他正在惋惜王母娘娘沒有一同來呢。

【會仙橋】。

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叫做會仙橋,它是仿造少數民族侗族的風雨橋造的。它的前身是無錫頗有名氣的惠山“大德橋”,五十年代末,因開挖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的新運河,拆遷于此的。之所以取名為會仙橋,是因為游客們到仙島游玩后都變成仙人了,我們看到的從對面過來的都是仙人,所以叫會仙橋。橋上有兩副。

對聯。

“過此橋是玉虛境,到彼岸非本來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亦凡橋”,也是這個意思。好,讓我們大家也去做一回神仙吧。(下了會仙橋往左手看)大家請看,前面那艘就是太湖里現存的唯一一艘七桅古帆船,它已經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是仿照當年岳飛在太湖抗金用的戰船而造,現在也可以說是文物了。

各位游客,我們先來看一下同心鎖,這上面的鎖可不同于黃山上面的,它必須是夫妻或戀人們才能掛,在鎖的兩邊分別刻上兩個人的名,然后將鑰匙拋入湖中,表示永不打開,永結同心。這座鴛鴦亭的造型可謂獨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頂,一半是圓柱卷棚小青瓦頂,但又鴛鴦對合緊緊相連融為和諧的一體,以此來寓意男女結合。(走進月老祠)大家請看,正面懸掛的這幅像就是“月下老人”,相傳唐朝時有個人叫韋固,從小失去父母,一直想著早點成家,一天他碰到一個在月下翻書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個口袋,韋固就問老人口袋里裝的是什么,老人說是紅繩子,還說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對,用紅繩子系在兩個人的腳上,來定下兩個人的姻緣,即使兩個人相隔很遠,也可以千里姻緣一線牽。

【天都仙府】。

各位游客,天都仙府到了,在仙府的大門外,有兩尊石雕的吉祥神獸——兩角的“天祿”和獨角的“麒麟”;在墻壁上有兩副浮雕是漢代的門神“神荼(音伸舒)”和“郁壘(音律)”他們是兄弟倆;而大門內,則是秦瓊、尉遲恭這兩位唐代的門神。

正中間是進行編鐘表演的場地,編鐘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樂器,出土于湖北隨州。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仿制品,但音質絲毫不差,好,表演開始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兩千年前的樂器給我們帶來的美妙音樂吧。

在左側的財神殿內有兩位財神:文財神是范蠡,武財神是趙公元帥。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大臣,勾踐滅了吳王夫差后,他和西施隱居在太湖畔,后又去山東定陶,經商致富,被尊為“陶朱公”,由于他生財有道又不惟利是圖,善于理財又扶貧濟弱,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財神”。武財神趙朗,有一手買賣求財的本領,可以使人公平交易、稱心如意,被民間視為招財進寶的增福財神。這位笑容可拘的神仙是“老壽星”,這三位神仙的含意是富足長壽方為有福之人。

在右側的藥王殿里有藥王孫思邈、炎帝神農和注生娘娘,這三位都可以尊稱為藥王。孫思邈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神醫,不但醫德高尚,而且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醫書,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神農帝嘗百草,首創醫藥,被尊為藥王鼻祖。注生娘娘保佑母嬰平安,堪稱婦科、小兒科吉祥神祗。在文昌殿里供奉著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專管天上、人間科舉考試的,在他的兩旁有二名童子即天聾、地啞,意思是人不要聰明用盡,不妨裝聾作啞,與鄭板橋的“難得糊涂”,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一種說法是文昌帝為了防止考題泄露,才專門找了這兩個童子服侍。旁邊這位是北斗第一星——奎星,因為“奎”難塑,所以改為“魁”,科舉時代凡供奉文昌帝必供奉魁星,因為它預示著文章寫得好。

在天都仙府第三層供奉著兩位神仙——關公和媽祖,我們先來看一下關公。關公以忠勇仁義為世人所敬佩,被歷朝歷代貴尊為神,道教里被尊為“昭明翊圣天尊”,佛教里被列為“第十九護法伽藍”。我們所看到的關公正在夜讀《春秋》,他左側是周倉,右側是關平,兩邊的墻上。分別是“千里走單騎”和“水淹七軍”的浮雕。再來看一下媽祖,媽祖原名叫林默娘,是福建莆田人,傳說她十六歲在一口古井里得到天書,從此能夠呼風喚雨,常在大海狂瀾中拯救遇難船只,她一生未嫁,于28歲坐化,后人把她奉為掌管海運的神仙,現在福建、廣東、中國臺灣一帶的漁村里都有媽祖廟,漁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祭,以保佑自己能夠平安回來,站在他兩側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本來都是作惡多端的惡鬼,后被媽祖降伏,成為她的得力助手。

【摘星亭】。

出天都仙府,便來到摘星亭。因為這里已然是天宮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為摘星亭。亭子的旁邊是天門,也就是進入仙界的大門,過此門也就是到了天上了。

【天街】。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天街的入口處,這條街以展示傳統商業文化為主,全長96米,有40多間鋪面。里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例如內畫、宮扇、仙糕、藍印花布、七彩玉雕刻等,大家可以自己轉轉,我在出口處等大家。

【靈霄宮】。

大家請看,我們眼前這座高達42米的標志性塔型建筑就是靈霄宮,里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邊那座建筑就是王母殿。里面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大家知不知道為什么靈霄宮要造得這么高大雄偉,而王母殿卻顯得這么矮小?這是因為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直是男尊女卑,而道教由于是在封建社會下不斷發展演化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在靈霄宮前)大家請看,這里水池中有一個重800多公斤的花崗巖石球在徐徐轉動,其實這里并沒有什么奧秘,完全是僅僅依靠4公斤的水流的作用,有一種“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進入靈霄宮)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座高達18米的玉皇大帝塑像,這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尊玉皇大帝塑像。你看他身著就章法服,兩耳垂肩,儀容威重,手持象征權柄的江山星辰玉圭,頭頂著天,腳踏著地,是那么的威武高大。他兩邊的這兩個與真人一樣高的童子,低著頭,似乎在向游客傾訴“高處不勝寒”的苦衷。大家請看,靈霄宮內壁四周全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大家可以慢慢觀賞。在兩邊的配殿的四周墻壁上,是臨摹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冠”的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而繪制的壁畫,講的都是一些道教故事,雖說是模仿,但也是真材實料,是真正的壁畫,有興趣的游客可以看一看。

我們再來看一看王母殿,正中就是王母娘娘的金身塑像,她的神名為“瑤池金母元君”,又稱九靈太妙龜山西華金母。她的形象在民間傳說和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和評價,有好有壞,所以殿中的她,有一種“任你世人評說”的雍容氣度。她兩側這五位神態各儀的美麗女性可不是七仙女,分別是她的侍女和得道的女仙。

【大覺灣】。

現在,我們來到了大覺灣景區。這一景區匯集了我國主要石窟藝術的精華,被稱為“仙窟薈萃”之地。(千手千眼佛)這尊佛像是仿造四川大足石窟而造,千手表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關照世界,也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老子像)這尊老子像是仿造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而造,面朝東,寓“紫氣東來”之意。(大盧舍那佛)這是仿造洛陽龍門石窟里的主佛像大盧舍那佛而造,這尊佛也叫蓮花洞大佛,最有名的地方就在于據說它是根據武則天的形象而雕。(九龍浴太子)這組雕塑是描述釋迦牟尼降生后,九龍飛來吐溫涼之水以浴太子的情景,后來發展為佛教在嬰兒出生后的進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現代漢語中的“洗禮”一詞也來源于此。(釋迦牟尼臥像)這尊臥佛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述的是釋迦牟尼涅槃時的景象,在他身旁的那些小佛像是他的弟子,守侯在他的身旁,在聽他臨終前的教誨。(極樂世界)最后,我們來看一看這組雕像,這也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中的景象,正中為“西方三圣”,分別是觀世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

返回目錄。

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游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并于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云山莊”;1924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后山的廣福庵遷于此,更名為廣福寺。1925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云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別墅”;1928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游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于游人游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征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后政府將這里原有的園林、別墅合并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來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游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牌樓建于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現在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后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點出了這里風景的特色。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棵柏樹,它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來的,樹高7米,樹冠進徑6米,重達10噸。順著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另外杜鵑花和梅花也是我們無錫的市花,兩邊郁郁蔥蔥的大樹是香樟樹,它是無錫的市樹。

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結構古雅、斗拱相連,建於1931年,原是黿頭渚的老大門,1“太湖佳絕處”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跡。(大家轉過頭來看,湖水被周圍的山林、島嶼所環抱。北面有中犢山島,現在是太湖療養院所在地;對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樹木蒼翠,景色優美。1929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榮宗敬,在那里建造了“錦園”。)。

牌坊后面有一照壁,壁間飾以“鳳穿牡丹”的圖案,它擋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

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橋名長春,取其長葆青春之意。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最美的一種。每年4月這里櫻花夾道,繽紛艷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日本每當櫻花盛開,舉國若狂,各學校還要放櫻花假。我國有櫻桃花,但不出櫻花,我國的櫻花都是從日本移植來的。(電影《革命軍中馬前卒》里有一個日本上野公園的鏡頭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開,增加了變化,是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對比;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藕花深處是黿頭渚最幽靜的地方。據說:1931年“藕花深處”這組景建成時,楊翰西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酒宴之后,園主便請來賓為這建筑題名。當時這亭立于小島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沒有東面的這座小橋,只有西邊的曲橋相通,有人題名“湖心亭”,楊翰西覺得太俗。這時有一個工匠說:“我是否也能題個名?”楊翰西想,你能題什么好名呢?但轉念一想,你說說也無妨,就說:“你說吧。”那工匠說:“我讀書時讀過李清照的《如夢令》,我記得里面有一句是這樣念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這亭子又最深,題‘藕花深處’怎么樣?”楊翰西覺得這名題的非常確切,便將此亭題名為“藕花深處”。現在我們看見的“藕花深處”額是1981年由田原書寫的。亭子東面的小橋是文革時建造的,雖然避免了走回頭路,但“深處”的意境卻沒有了,本來“深處”就是到極限了,沒法再往前了,現在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壞了原來的意境。為什么還留著這座橋呢?主要是考慮到黿頭渚的客流量太大了。

這塊碑是1990年初設的一個景點,正面刻有“無錫充滿溫情和水”幾個,這是無錫對外宣傳的旅游口號。溫情是指無錫人溫文爾雅,待人熱情。至于“水”,那是指無錫的旅游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運河,還有長江,旅游活動又突出水鄉風情。因此,說無錫充滿溫情和水當之無愧。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還特別注重將文化藝術與旅游活動結合起來。1986年5月,通過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請了日本著名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東京abc音樂出版社長山田廣作來無錫旅游,他們回國后很快創作并出版發行了《無錫旅情》和《清明橋》兩首歌,由日本紅歌星尾形大作演唱。特別是《無錫旅情》這首歌,在日本六家電視臺播放半年之久,唱片發行量突破100萬張,風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正是從這首歌中了解了無錫,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游。

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黿頭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說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向南望,這時煙波浩渺的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我們可以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我們既可以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可以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1復,所以說黿頭渚占據了太湖最美麗的一角。

【黿渚燈塔】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座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于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致。

【黿渚春濤】這塊“黿頭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黿頭渚”三是光緒年間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書寫的。另一面刻“黿渚春濤”,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寫的。劉春霖與園主楊翰西是同科進士,他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xx年)殿試中獨占鰲頭,但沒有想到19xx年廢除了科舉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狀元。“黿渚春濤”四個是在19xx年題書的,這里的“春”用的最妙,一是劉春霖來錫時正是仲春時節;二是這里面對著太湖的一個內湖,叫梅梁湖。根據《具區志》記載:“梅梁湖在夫椒山(今馬山)東,吳時進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后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梅梁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么它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梅樹呢?當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寫作“枏”,“枏”是“楠”的古體,是“梅”的異體,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現在的梅樹,而是指“楠木”。)后人據此典故把黿頭渚、馬山、拖山之間的水面稱為“梅梁湖”。每逢春天,這里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三是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涌,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橫云石壁是黿頭渚著名的風景點,這里奇峰怪石半環著一個天然的大水灣。在絕壁懸崖上刻有“橫云”和“包孕吳越”6個,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書寫的。廖綸在光緒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覺得這里氣勢雄偉,就欣然揮筆,題書“包孕吳越”和“橫云”,鐫于石壁上,使湖山增色。

“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勢宏大,跨越江浙兩省,江浙兩省在24xx年前主要是吳越兩國的疆域,太湖在其間,湖水澆灌了兩國的土地,使兩國百姓受益非淺。太湖像偉大的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吳越兒女。

“橫云”是說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輕輕漂移。原來的橫云山莊也是因為這橫云石刻題名的。(大家再看下面的這塊石壁,上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大。明高忠憲公指的是明朝東林黨重要領導人之一的高攀龍。高攀龍曾是無錫東林書院主講,后因東林黨得罪了宦官魏忠賢,受到魏忠賢閹黨的無情打擊,造成了恐怖的“黨禍”。高攀龍回到無錫后,常常隱蔽在現在蠡湖東面臨湖而筑的“水居”讀書,那時書院被毀,0黨橫行,他自號:“湖水老人”,不接賓客,不談時事,只以花鳥為伴。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雖然如此,魏黨還是不放過他,1一天甚于一天。高攀龍自知不免,就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住宅后園池中從容入水而死,后人在池畔立石,上刻“高子止水”。抗日戰爭勝利后,無錫人朱松黯書寫“明高忠憲公濯足處”鐫于石壁上,以示對高攀龍的紀念。)。

剛剛我們已經講過黿頭渚的名稱的由來,那么什么是黿呢?現在大家就隨我去看一下黿到底是什么樣的。

關于“黿”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自然界中的黿,一種是神話傳說中的黿。在自然界中黿是一種和鱉相似的動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鱉”。其實黿和鱉是有區別的:鱉的重量最大只有三四公斤,而黿的重量可超過100公斤;鱉吻長而尖,黿無尖吻嘴圓;黿又叫癩頭黿,緣由是黿頭頭部散生疣狀突起,鱉的頭部卻是光滑的;鱉的外形呈扁圓,黿的外形卻是正圓。因此南方人俗稱“團魚”,又是團圓,又是“余”,十分吉利。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多數生長在廣西。

在神話傳說中,黿是龍和鱉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鳳爪鷹尾,正如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只神黿。它是用青銅制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公斤,這是“中華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時贈送給黿頭渚公園的。這“震澤神黿”由著名雕塑家慶寶持創作,上鐫有朱復戟教授篆刻題名。

澄瀾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游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后又有霧氣,而且這里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風景能與唐朝文學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所描寫的洪都(今南昌)風景相媲美。所以陳夔龍在堂兩邊抱柱聯上寫道: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云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閣”了。

好了,黿渚春濤景區就講解到這里,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去看看黿頭渚公園其他幾個景區或者坐船去游覽一下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

仙島牌坊——會仙橋——月老祠——天都仙府——摘星亭——天街——靈霄宮——大覺灣。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已經踏上了太湖仙島的樂土。請大家回頭看,在碼頭泵船立柱上共有18尊鑄鐵辟邪,每尊有一噸重,這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夠驅鬼避邪的神獸。現在它在這里,一方面保護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太湖仙島的保護神。

前面這座三門五樓式,以云頭承托朱紅色琉璃頂的建筑就是仙島牌坊。該牌坊寬6米,高9米,其下有八尊麒麟拱衛,象征著吉祥如意,中間的寶珠和脊頂的火焰,金光燦爛,象征著智慧的光芒普照著大地。牌坊正面這“太湖仙島”四個金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書,當然文征明是不可能專門為我們題寫這幾個的,這是從他的碑帖中拓下來的,背面鐫刻篆書“蓬萊幻境”,點出了太湖仙島的文化特色。

在牌坊后面我們看到的是寬9米,高5米的白墻紅頂影壁,上面是一幅漢白玉浮雕“玉帝巡天回鑾圖”,描繪的是玉皇大帝巡訪各地歸來,路過太湖仙島,游覽后對太湖風光贊不絕口的情景。大家可以看到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絲遺憾,原來他正在惋惜王母娘娘沒有一同來呢。

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叫做會仙橋,它是仿造少數民族侗族的風雨橋造的。它的前身是無錫頗有名氣的惠山“大德橋”,五十年代末,因開挖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的新運河,拆遷于此的。之所以取名為會仙橋,是因為游客們到仙島游玩后都變成仙人了,我們看到的從對面過來的都是仙人,所以叫會仙橋。橋上有兩副對聯“過此橋是玉虛境,到彼岸非本來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1橋”,也是這個意思。好,讓我們大家也去做一回神仙吧。(下了會仙橋往左手看)大家請看,前面那艘就是太湖里現存的唯一一艘七桅古帆船,它已經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是仿照當年岳飛在太湖抗金用的戰船而造,現在也可以說是文物了。

各位游客,我們先來看一下同心鎖,這上面的鎖可不同于黃山上面的,它必須是夫妻或戀人們才能掛,在鎖的兩邊分別刻上兩個人的名,然后將鑰匙拋入湖中,表示永不打開,永結同心。這座鴛鴦亭的造型可謂獨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頂,一半是圓柱卷棚小青瓦頂,但又鴛鴦對合緊緊相連融為和諧的一體,以此來寓意男女結合。(走進月老祠)大家請看,正面懸掛的這幅像就是“月下老人”,相傳唐朝時有個人叫韋固,從小失去父母,一直想著早點成家,一天他碰到一個在月下翻書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個口袋,韋固就問老人口袋里裝的是什么,老人說是紅繩子,還說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對,用紅繩子系在兩個人的腳上,來定下兩個人的姻緣,即使兩個人相隔很遠,也可以千里姻緣一線牽。

各位游客,天都仙府到了,在仙府的大門外,有兩尊石雕的吉祥神獸——兩角的“天祿”和獨角的“麒麟”;在墻壁上有兩副浮雕是漢代的門神“神荼(音伸舒)”和“郁壘(音律)”他們是兄弟倆;而大門內,則是秦瓊、尉遲恭這兩位唐代的門神。

正中間是進行編鐘表演的場地,編鐘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樂器,出土于湖北隨州。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仿制品,但音質絲毫不差,好,表演開始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兩千年前的樂器給我們帶來的美妙音樂吧。在左側的財神殿內有兩位財神:文財神是范蠡,武財神是趙公元帥。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大臣,勾踐滅了吳王夫差后,他和西施隱居在太湖畔,后又去山東定陶,經商致富,被尊為“陶朱公”,由于他生財有道又不惟利是圖,善于理財又扶貧濟弱,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財神”。武財神趙朗,有一手買賣求財的本領,可以使人公平交易、稱心如意,被民間視為招財進寶的增福財神。這位笑容可拘的神仙是“老壽星”,這三位神仙的含意是富足長壽方為有福之人。

出天都仙府,便來到摘星亭。因為這里已然是天宮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為摘星亭。亭子的旁邊是天門,也就是進入仙界的大門,過此門也就是到了天上了。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天街的入口處,這條街以展示傳統商業文化為主,全長96米,有40多間鋪面。里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例如內畫、宮扇、仙糕、藍印花布、七彩玉雕刻等,大家可以自己轉轉,我在出口處等大家。

大家請看,我們眼前這座高達42米的標志性塔型建筑就是靈霄宮,里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邊那座建筑就是王母殿。里面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大家知不知道為什么靈霄宮要造得這么高大雄偉,而王母殿卻顯得這么矮小?這是因為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直是男尊女卑,而道教由于是在封建社會下不斷發展演化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在靈霄宮前)大家請看,這里水池中有一個重800多公斤的花崗巖石球在徐徐轉動,其實這里并沒有什么奧秘,完全是僅僅依靠4公斤的水流的作用,有一種“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進入靈霄宮)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座高達18米的玉皇大帝塑像,這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尊玉皇大帝塑像。你看他身著就章法服,兩耳垂肩,儀容威重,手持象征權柄的江山星辰玉圭,頭頂著天,腳踏著地,是那么的威武高大。他兩邊的這兩個與真人一樣高的童子,低著頭,似乎在向游客傾訴“高處不勝寒”的苦衷。大家請看,靈霄宮內壁四周全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大家可以慢慢觀賞。在兩邊的配殿的四周墻壁上,是臨摹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冠”的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而繪制的壁畫,講的都是一些道教故事,雖說是模仿,但也是真材實料,是真正的壁畫,有興趣的游客可以看一看。

我們再來看一看王母殿,正中就是王母娘娘的金身塑像,她的神名為“瑤池金母元君”,又稱九靈太妙龜山西華金母。她的形象在民間傳說和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和評價,有好有壞,所以殿中的她,有一種“任你世人評說”的雍容氣度。她兩側這五位神態各儀的美麗女性可不是七仙女,分別是她的侍女和得道的女仙。

現在,我們來到了大覺灣景區。這一景區匯集了我國主要石窟藝術的精華,被稱為“仙窟薈萃”之地。(千手千眼佛)這尊佛像是仿造四川大足石窟而造,千手表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關照世界,也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老子像)這尊老子像是仿造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而造,面朝東,寓“紫氣東來”之意。(大盧舍那佛)這是仿造洛陽龍門石窟里的主佛像大盧舍那佛而造,這尊佛也叫蓮花洞大佛,最有名的地方就在于據說它是根據武則天的形象而雕。(九龍浴太子)這組雕塑是描述釋迦牟尼降生后,九龍飛來吐溫涼之水以浴太子的情景,后來發展為佛教在嬰兒出生后的進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現代漢語中的“洗禮”一詞也來源于此。(釋迦牟尼臥像)這尊臥佛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述的是釋迦牟尼涅槃時的景象,在他身旁的那些小佛像是他的弟子,守侯在他的身旁,在聽他臨終前的教誨。(極樂世界)最后,我們來看一看這組雕像,這也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中的景象,正中為“西方三圣”,分別是觀世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

黿頭渚導游詞篇八

無錫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于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被譽為“太湖明珠”,是我國優秀旅游城市。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錫黿頭渚。

導游詞。

歡迎參考!

黿頭渚是太湖北部的一處半島,形似浮黿翹首而得名。在這里你可以游覽龐大的園林群,坐船感受太湖的煙波浩渺,登太湖仙島一探秘境,也可以在春日來此品賞櫻花,體會郭沫若先生所贊“太湖佳絕處、畢竟黿頭渚”的意境。

黿頭渚位于無錫市區西南,這里三面環水,既有山長水闊、帆影點點的自然美景,又有小橋流水的山鄉田園風光,是太湖山水景色最美之處。太湖仙島是黿頭渚必游之處,島上有道教仙宮和道、佛兩教石窟塑像,登頂島上小山可環望四周,天氣晴好時能看到湖面上的翩翩舟影,感受到太湖的浩淼之美。每年春季的櫻花齊放是這里的一大奇觀,更有熱鬧的櫻花節。

登臨黿頭渚半島上的鹿頂山可環顧湖濱翠色,黿頭渚還有諸多古跡和舊時的名流顯貴所建的私家園林,比如包含了“太湖佳絕處”門樓和長春橋的橫云山莊、無錫最古老的寺院廣福寺等。而細細品味隨處可見的歷代名人雅士游蹤、石刻、書畫等遺存,也是游黿頭渚的一大樂趣。另外,若有時間還可去萬浪橋看看,這里是觀賞太湖落日的好地方。

黿頭渚風景區的充山大門(正大門,景區東南部)可進可出,犢山大門(景區北部)只出不進,整個景區主要由黿頭渚半島、太湖仙島、中犢山組成。所有景點游覽下來,大約需要一整天。對于大多數游客,一般推薦精華游法:游船碼頭-太湖仙島-太湖佳絕處-橫云山莊-黿渚春濤-廣福寺-鹿頂山。

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西南。郭沫若先生贊為“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黿頭渚風景區層巒疊翠,林壑優美,山環水抱,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瀾于一體,組合成了太湖山水風光的最美處,向有“天然畫圖”之美譽。黿頭渚公園曾是蔣介石的私家園林,堪稱“無錫第一勝景”。青山綠水之中,長春橋、澄瀾堂、飛云閣、勁松樓、光福寺、陶朱閣等園林建筑點綴其間,太湖仙島、具區勝景、黿渚春濤、萬浪卷雪、鹿頂迎輝、充山隱秀等六大景區各具特色。登上黿頭,浩瀚壯闊的太湖展現眼前,心曠神怡。

黿頭渚的美麗景致,在明代以前就為人們所向往,被認為是無錫境內的“桃花源”。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之一。明末,東林首領高攀龍常在此踏浪吟詠,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跡。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的“包孕吳越”和“橫云”摩崖石刻既贊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也是對此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高度評價。1920xx年,黿頭渚始建園林,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紛紛在黿頭渚附近營造私家花園和別墅。先后建有橫云山莊、廣福寺、陶朱閣、太湖別墅、陳園(若圃)、鄭園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園林建筑逐年增多。建國后,這些私家花園和別墅大都由政府接管,合并成“黿頭渚公園”。

80年代后,經統一規劃布局,精心綴連,又大規模擴建新景點,使這一太湖風景名勝游覽之區日趨完美,面積擴大到500公頃,成為江南最大的山水園林之一。現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點,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于花徑,或赤足涉水于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頭渚風景區始建于1920xx年,現面積達539公頃。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橫云山莊、廣福寺、太湖仙島、江南蘭苑,中日櫻花友誼林等眾多景觀,各具風貌。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較美的一種。每年4月這里櫻花夾道,繽紛艷麗。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原為“橫云山莊”門樓,始建于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接,琉璃頂、飛檐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并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游人送到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后臨水而筑“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1934年,園主得之于北京地安門外煙袋斜街,據說還是圓明園中故物。

七桅帆船是吳地船文化的一個縮影,距今已有220xx年歷史。原來傳說是岳飛的水師戰船,岳飛屈死風波亭后,把戰船改良成魚船,戰士們靠打漁為生,它的航行速度相當快,順風時每小時可以達到20公里,逆風時成之字行行走。據記載曾經有四艘同樣的船在一起一網捕起了3600公斤的銀魚,可見它是捕捉銀魚的主力船只。它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較多,船型較大的木制船只,被稱為“漁船博物館”。

澄瀾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游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后又有霧氣,而且這里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

屹立于長春橋畔船塢處,面臨太湖,斗拱飛檐,古樸清雅。背額“橫云山莊”。具區,是太湖古稱;橫云山莊則是公園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聳立,狀如作揖迎客。前行還有王蔭之的“到此忘機”刻,以示游人到此凡念頓消,超然世外。

賞櫻閣位于黿頭渚櫻花林核心地帶,是櫻花林內標志性建筑景觀,登臨賞櫻閣,居高臨下,眺目四望,漫山遍野櫻花花海,是黿頭渚風景區內的賞櫻佳境。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然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渚春濤”四字是在1920xx年題書的,每逢春天,這里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涌,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

絳雪軒是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的漢族宮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宮御花園的東南,為一座小型殿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xx年),是御花園中賞景休息之處。園主仿建絳雪軒,貼水而建。立于涵萬軒中縱目而觀,從長春橋北堍起,視線先隨著橋面漸次升高、過橋拱后又漸次降低,直到絳雪軒的低處。視線越過絳雪軒,則見黿頭渚青山橫斜,如一帶翠嶂般西延而去,直入湖濱。絳雪軒南為一座開闊庭院,左手一道月洞門,門外山麓,建有云逗樓,樓后山坡上有花神廟,內奉花神女夷像。

鹿頂山,位于黿頭渚充山之東,山高96米,地理位置優越,視野開闊。198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決定建“鹿頂迎暉”一景,1984年動工興建,1986年元旦正式開放。通鹿頂山的道路有四條,還有一條盤山公路,一般游人多從挹秀橋登山。

黿頭渚導游詞篇九

黿頭渚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下面本站小編帶你來了解一下黿頭渚。

導游詞。

范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游客朋友們,此刻,我們來到的便是“黿渚春濤”景區的主建筑之一――澄瀾堂。

沿階而上,大家請看,建于1931年的澄瀾堂,仿宋、明古宮殿式樣,面闊五間,玲瓏的游廊環繞四周。從下往上看,既有著正堂雄偉的氣勢,又有著江南亭臺的小巧精致。

堂外屋檐下正中懸掛著清末無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的“澄瀾堂”匾額。“澄”,是指湖面平靜,水天一碧,云悠山閑。“瀾”,則是指波濤洶涌澎湃。原先這澄瀾堂是讓游客親近太湖的地方。澄瀾堂雄峙于半山腰,背靠逶迤充山、前臨萬頃太湖,占據了黿頭渚風景區觀賞太湖的最佳位置。“澄”“瀾”二字正好相互對應,正合了這堂內的。

對聯。

“霞飛杰閣,浩氣澄圓堪吐納;霧列雄州,滄波秋水有清漣。”

無錫的春天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晴天在這澄瀾堂賞景,遠處的馬跡山巍峨如障,近處的三山島與黿頭渚遙相呼應,遠近之間湖面云霧繚繞,就如同蓬萊仙境一般。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船行湖中,點點白帆,仿佛身在畫中游,令人心馳神往。連江南才子文徵明也感嘆道: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但如果遇到陰雨連綿,我們便可倚在這回廊上,隔著從天而降的雨簾,靜靜體會這江南的煙雨朦朧。

堂前太湖則濁浪滔天,轟然而鳴,猶如萬馬奔騰。驚濤來自腳底,長風起于眼前,沙鷗翱翔林間,孤帆游移天際,波濤偕松濤齊鳴,秋水共長天一色。而要脫離這世間的嘈雜,也許只有隔著珠簾的觀景人,才能平復起伏的心境,靜靜品味這片澄靜的天空。清末江蘇巡撫陳夔龍就體會到了這樣的意境,將此番風景與王勃的《滕王閣序》相比,在這澄瀾堂堂內柱上添上了神來之筆:“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云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在澄瀾堂看太湖,那見地,那氣勢,不知比贛江要壯觀多少倍;那神韻,那風味,不知要比滕王閣醇多少倍,那感受,那回味,不知又要入夢多少回,沁心又幾層!大家請看這堂內中間的橫匾上題額“天然圖畫”,真可謂畫龍點睛。

游客朋友們,澄與瀾是兩種不同的境界,雖為兩種場景,但卻澄先瀾后。波瀾的太湖正如同人生的跌宕起伏,有得意時的安閑舒適,也有低谷時的焦慮不安,有成功時的喜悅,有失敗時的痛苦。但無論生在何時,無論身處何方,無論應對何事,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清澄透明的心,去平復起伏的情緒,坦然應對萬事萬物,這才是園主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后最想到達的人生境界。

各位來賓,我們走過了幽曲的"藕花深處"翻過了一道小小的山梁,來到了大家心儀已久,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您看:三萬六千頃的浩淼煙波奔來眼底,濃淡相宜,七十二峰縹渺可辯。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代表3的陽數之極即九的四倍數和八倍數,具有陰陽調和,吉祥完美的好處,用來概括太湖的水域面積和山、島的數量,是贊美那里既有海的雄偉,又有湖的秀麗。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遼闊",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圖畫",把太湖平遠山水的審美特征,展示得淋漓盡致。請大家往左面看:那里山勢連綿,重崗復嶺,有12個山渚伸突湖中,稱為"湖東十二渚,此刻已建有中央電視臺的"影視城",還有建設中的"山水城"。

請大家轉向右邊看:那里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家級的度假區,更有高88米的"靈山大佛",遐邇聞名。再請大家往中間看:那好象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象"蓬萊三島"那樣有點兒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再遠點那座像笠帽一樣隱約可辨的小島,叫"拖山島",這拖山島的南面,就是一片汪洋的外太湖了。

在那里,我還想向大家補充講一講:這湖東十二渚、湖面十八灣和拖山島之間的太湖,歸無錫管轄,在古代又稱作"梅梁湖"。它的得名來源于一個秀麗的傳說:三千年前,陜西岐山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南奔荊蠻",在無錫"梅里",也就是這天的梅村鎮,開創了吳國五百多的的基業。當時用梅樹的樹干做成房屋的正梁,被賦于了神圣的色彩。一次吳國運送梅梁的船只,把梅梁翻入了湖心,這樣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會飄出朵朵潔白的梅花。請大家回過身子,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因為黿頭渚處于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xx年,就有人在那里立桿掛燈,為夜行船只導航。1920xx年,錫湖輪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燈塔表示祝賀,當時燈塔的形狀,象一枚彈頭朝上通紅的炮彈。1982年結合燈塔翻修,改成民族形式的紫醬色,琉璃瓦重檐塔頂;并在磚砌墻身上用粉紅色金山石貼面,高度也從原先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使燈塔顯得更加典雅挺撥,成為黿頭渚的標志性建筑。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西南。郭沫若先生贊為“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黿頭渚風景區層巒疊翠,林壑優美,山環水抱,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瀾于一體,組合成了太湖山水風光的最美處,向有“天然畫圖”之美譽。黿頭渚公園曾是蔣介石的私家園林,堪稱“無錫第一勝景”。青山綠水之中,長春橋、澄瀾堂、飛云閣、勁松樓、光福寺、陶朱閣等園林建筑點綴其間,太湖仙島、具區勝景、黿渚春濤、萬浪卷雪、鹿頂迎輝、充山隱秀等六大景區各具特色。登上黿頭,浩瀚壯闊的太湖展現眼前,心曠神怡。

黿頭渚的秀麗景致,在明代以前就為人們所向往,被認為是無錫境內的“桃花源”。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之一。明末,東林首領高攀龍常在此踏浪吟詠,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跡。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的“包孕吳越”和“橫云”摩崖石刻既贊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也是對此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高度評價。1920xx年,黿頭渚始建園林,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紛紛在黿頭渚附近營造私家花園和別墅。先后建有橫云山莊、廣福寺、陶朱閣、太湖別墅、陳園(若圃)、鄭園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園林建筑逐年增多。建國后,這些私家花園和別墅大都由政府接管,合并成“黿頭渚公園”。

80年代后,經統一規劃布局,精心綴連,又大規模擴建新景點,使這一太湖風景名勝游覽之區日趨完美,面積擴大到500公頃,成為江南最大的山水園林之一。現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點,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于花徑,或赤足涉水于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頭渚導游詞篇十

黿頭渚是太湖北部的一處半島,形似浮黿翹首而得名。在這里你可以游覽龐大的園林群,坐船感受太湖的煙波浩渺,登太湖仙島一探秘境,也可以在春日來此品賞櫻花,體會郭沫若先生所贊“太湖佳絕處、畢竟黿頭渚”的意境。

黿頭渚位于無錫市區西南,這里三面環水,既有山長水闊、帆影點點的自然美景,又有小橋流水的山鄉田園風光,是太湖山水景色最美之處。太湖仙島是黿頭渚必游之處,島上有道教仙宮和道、佛兩教石窟塑像,登頂島上小山可環望四周,天氣晴好時能看到湖面上的翩翩舟影,感受到太湖的浩淼之美。每年春季的櫻花齊放是這里的一大奇觀,更有熱鬧的櫻花節。

登臨黿頭渚半島上的鹿頂山可環顧湖濱翠色,黿頭渚還有諸多古跡和舊時的名流顯貴所建的私家園林,比如包含了“太湖佳絕處”門樓和長春橋的橫云山莊、無錫最古老的寺院廣福寺等。而細細品味隨處可見的歷代名人雅士游蹤、石刻、書畫等遺存,也是游黿頭渚的一大樂趣。另外,若有時間還可去萬浪橋看看,這里是觀賞太湖落日的好地方。

黿頭渚風景區的充山大門(正大門,景區東南部)可進可出,犢山大門(景區北部)只出不進,整個景區主要由黿頭渚半島、太湖仙島、中犢山組成。所有景點游覽下來,大約需要一整天。對于大多數游客,一般推薦精華游法:游船碼頭-太湖仙島-太湖佳絕處-橫云山莊-黿渚春濤-廣福寺-鹿頂山。

黿頭渚導游詞篇十一

黿頭渚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江蘇黿頭渚。

導游詞。

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能夠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游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并于1920xx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云山莊”;1920xx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后山的廣福庵遷于此,更名為廣福寺。1920xx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云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0xx年建的“太湖別墅”;1920xx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游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于游人游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征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后政府將那里原有的園林、別墅合并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先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游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牌樓】黿頭渚牌樓建于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此刻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后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字,點出了那里風景的特色。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棵柏樹,它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來的,樹高7米,樹冠進徑6米,重達10噸。順著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另外杜鵑花和梅花也是我們無錫的市花,兩邊郁郁蔥蔥的大樹是香樟樹,它是無錫的市樹。

【太湖佳絕處牌坊】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結構古雅、斗拱相連,建於1931年,原是黿頭渚的老大門,1“太湖佳絕處”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跡。(大家轉過頭來看,湖水被周圍的山林、島嶼所環抱。北面有中犢山島,此刻是太湖療養院所在地;對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樹木蒼翠,景色優美。1920xx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榮宗敬,在那里建造了“錦園”。)。

牌坊后面有一照壁,壁間飾以“鳳穿牡丹”的圖案,它擋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

【藕花深處】藕花深處是黿頭渚最幽靜的地方。據說:1931年“藕花深處”這組景建成時,楊翰西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酒宴之后,園主便請來賓為這建筑題名。當時這亭立于小島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沒有東面的這座小橋,只有西邊的曲橋相通,有人題名“湖心亭”,楊翰西覺得太俗。這時有一個工匠說:“我是否也能題個名字”楊翰西想,你能題什么好名字呢但轉念一想,你說說也無妨,就說:“你說吧。”那工匠說:“我讀書時讀過李清照的《如夢令》,我記得里面有一句是這樣念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那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這亭子又最深,題‘藕花深處’怎樣樣”楊翰西覺得這名字題的十分確切,便將此亭題名為“藕花深處”。此刻我們望見的“藕花深處”額是1981年由田原書寫的。亭子東面的小橋是文革時建造的,雖然避免了走回頭路,但“深處”的意境卻沒有了,本來“深處”就是到極限了,沒法再往前了,此刻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壞了原先的意境。為什么還留著這座橋呢主要是思考到黿頭渚的客流量太大了。

【長春花漪】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橋名長春,取其長葆青春之意。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最美的一種。每年4月那里櫻花夾道,繽紛艷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日本每當櫻花盛開,舉國若狂,各校園還要放櫻花假。我國有櫻桃花,但不出櫻花,我國的櫻花都是從日本移植來的。(電影《革命軍中馬前卒》里有一個日本上野公園的鏡頭就是在那里拍攝的)。

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開,增加了變化,是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比較;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無錫旅情】這塊碑是1990年初設的一個景點,正面刻有“無錫充滿溫情和水”幾個字,這是無錫對外宣傳的旅游。

口號。

溫情是指無錫人溫文爾雅,待人熱情至于“水”,那是指無錫的旅游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運河,還有長江,旅游活動又突出水鄉風情因此,說無錫充滿溫情和水當之無愧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還個性注重將文化藝術與旅游活動結合起來1986年5月,透過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請了日本著名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東京abc音樂出版社長山田廣作來無錫旅游,他們回國后很快創作并出版發行了《無錫旅情》和《清明橋》兩首歌,由日本紅歌星尾形大作演唱個性是《無錫旅情》這首歌,在日本六家電視臺播放半年之久,唱片發行量突破100萬張,風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正是從這首歌中了解了無錫,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游。

【黿頭渚】此刻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黿頭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說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向南望,這時煙波浩渺的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我們能夠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我們既能夠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能夠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1復,所以說黿頭渚占據了太湖最秀麗的一角。

【黿渚燈塔】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座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xx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于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0xx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先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致。

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震澤神黿】剛剛我們已經講過黿頭渚的名稱的由來,那么什么是黿呢此刻大家就隨我去看一下黿到底是什么樣的。

關于“黿”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自然界中的黿,一種是神話傳說中的黿。在自然界中黿是一種和鱉相似的動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鱉”。其實黿和鱉是有區別的:鱉的重量最大只有三四公斤,而黿的重量可超過100公斤;鱉吻長而尖,黿無尖吻嘴圓;黿又叫癩頭黿,緣由是黿頭頭部散生疣狀突起,鱉的頭部卻是光滑的;鱉的外形呈扁圓,黿的外形卻是正圓。因此南方人俗稱“團魚”,又是團圓,又是“余”,十分吉利。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多數生長在廣西。

在神話傳說中,黿是龍和鱉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鳳爪鷹尾,正如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只神黿。它是用青銅制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公斤,這是“中華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時贈送給黿頭渚公園的。這“震澤神黿”由著名雕塑家慶寶持創作,上鐫有朱復戟教授篆刻題名。

【摩崖石刻】橫云石壁是黿頭渚著名的風景點,那里奇峰怪石半環著一個天然的大水灣。在絕壁懸崖上刻有“橫云”和“包孕吳越”6個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書寫的。廖綸在光緒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覺得那里氣勢雄偉,就欣然揮筆,題書“包孕吳越”和“橫云”,鐫于石壁上,使湖山增色。

“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勢宏大,跨越江浙兩省,江浙兩省在2420xx年前主要是吳越兩國的疆域,太湖在其間,湖水澆灌了兩國的土地,使兩國百姓受益非淺。太湖像偉大的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吳越兒女。

“橫云”是說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輕輕漂移。原先的橫云山莊也是因為這橫云石刻題名的。(大家再看下面的這塊石壁,上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大字。明高忠憲公指的是明朝東林黨重要領導人之一的高攀龍。高攀龍曾是無錫東林書院主講,后因東林黨得罪了宦官魏忠賢,受到魏忠賢閹黨的無情打擊,造成了恐怖的“黨禍”。高攀龍回到無錫后,常常隱蔽在此刻蠡湖東面臨湖而筑的“水居”讀書,那時書院被毀,0黨橫行,他自號:“湖水老人”,不接賓客,不談時事,只以花鳥為伴。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兮,能夠濯我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雖然如此,魏黨還是不放過他,1一天甚于一天。高攀龍自知不免,就于1620xx年3月17日清晨,在住宅后園池中從容入水而死,后人在池畔立石,上刻“高子止水”。抗日戰爭勝利后,無錫人朱松黯書寫“明高忠憲公濯足處”鐫于石壁上,以示對高攀龍的紀念。)。

【澄瀾堂】澄瀾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游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那里能夠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后又有霧氣,而且那里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風景能與唐朝文學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所描述的洪都(今南昌)風景相媲美。所以陳夔龍在堂兩邊抱柱聯上寫道: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云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閣”了。

好了,黿渚春濤景區就講解到那里,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去看看黿頭渚公園其他幾個景區或者坐船去游覽一下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

仙島牌坊――會仙橋――月老祠――天都仙府――摘星亭――天街――靈霄宮――大覺灣。

【仙島碼頭】:各位游客,此刻我們已經踏上了太湖仙島的樂土。請大家回頭看,在碼頭泵船立柱上共有18尊鑄鐵辟邪,每尊有一噸重,這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夠驅鬼避邪的神獸。此刻它在那里,一方面保護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太湖仙島的保護神。

【巡天影壁】:在牌坊后面我們看到的是寬9米,高5米的白墻紅頂影壁,上面是一幅漢白玉浮雕“玉帝巡天回鑾圖”,描繪的是玉皇大帝巡訪各地歸來,飄過太湖仙島,游覽后對太湖風光贊不絕口的情景。大家能夠看到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絲遺憾,原先他正在惋惜王母娘娘沒有一同來呢。

【仙島牌坊】:前面這座三門五樓式,以云頭承托朱紅色琉璃頂的建筑就是仙島牌坊。該牌坊寬6米,高9米,其下有八尊麒麟拱衛,象征著吉祥如意,中間的寶珠和脊頂的火焰,金光燦爛,象征著智慧的光芒普照著大地。牌坊正面這“太湖仙島”四個金字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書,當然文征明是不可能專門為我們題寫這幾個字的,這是從他的碑帖中拓下來的,背面鐫刻篆書“蓬萊幻境”,點出了太湖仙島的文化特色。

【月老祠】:各位游客,我們先來看一下同心鎖,這上面的鎖可不同于黃山上面的,它務必是夫妻或戀人們才能掛,在鎖的兩邊分別刻上兩個人的名字,然后將鑰匙拋入湖中,表示永不打開,永結同心。這座鴛鴦亭的造型可謂獨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頂,一半是圓柱卷棚小青瓦頂,但又鴛鴦對合緊緊相連融為和諧的一體,以此來寓意男女結合。(走進月老祠)大家請看,正面懸掛的這幅像就是“月下老人”,相傳唐朝時有個人叫韋固,從小失去父母,一向想著早點成家,一天他碰到一個在月下翻書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個口袋,韋固就問老人口袋里裝的是什么,老人說是紅繩子,還說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對,用紅繩子系在兩個人的腳上,來定下兩個人的姻緣,即使兩個人相隔很遠,也能夠千里姻緣一線牽。

【會仙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叫做會仙橋,它是仿造少數民族侗族的風雨橋造的。它的前身是無錫頗有名氣的惠山“大德橋”,五十年代末,因開挖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的新運河,拆遷于此的。之所以取名為會仙橋,是因為游客們到仙島游玩后都轉成仙人了,我們看到的從對面過來的都是仙人,所以叫會仙橋。橋上有兩副。

對聯。

“過此橋是玉虛境,到彼岸非本來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1橋”,也是這個意思。好,讓我們大家也去做一回神仙吧。(下了會仙橋往左手看)大家請看,前面那艘就是太湖里現存的唯一一艘七桅古帆船,它已經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是仿照當年岳飛在太湖抗金用的戰船而造,此刻也能夠說是文物了。

【天都仙府】:各位游客,天都仙府到了,在仙府的大門外,有兩尊石雕的吉祥神獸――兩角的“天祿”和獨角的“麒麟”;在墻壁上有兩副浮雕是漢代的門神“神荼(音伸舒)”和“郁壘(音律)”他們是兄弟倆;而大門內,則是秦瓊、尉遲恭這兩位唐代的門神。

正中間是進行編鐘表演的場地,編鐘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樂器,出土于湖北隨州。我們此刻看到的是仿制品,但音質絲毫不差,好,表演開始了,讓我們一齊來欣賞兩千年前的樂器給我們帶來的美妙音樂吧。在左側的財神殿內有兩位財神:文財神是范蠡,武財神是趙公元帥。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大臣,勾踐滅了吳王夫差后,他和西施隱居在太湖畔,后又去山東定陶,經商致富,被尊為“陶朱公”,由于他生財有道又不惟利是圖,善于理財又扶貧濟弱,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財神”。武財神趙朗,有一手買賣求財的本領,能夠使人公平交易、稱心如意,被民間視為招財進寶的增福財神。這位笑容可拘的神仙是“老壽星”,這三位神仙的含意是富足長壽方為有福之人。

【摘星亭】:出天都仙府,便來到摘星亭。因為那里已然是天宮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為摘星亭。亭子的身旁是天門,也就是進入仙界的大門,過此門也就是到了天空上了。

【天街】:各位游客,我們此刻來到了天街的入口處,這條街以展示傳統商業文化為主,全長96米,有40多間鋪面。里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例如內畫、宮扇、仙糕、藍印花布、七彩玉雕刻等,大家能夠自己轉轉,我在出口處等大家。

【靈霄宮】:大家請看,我們眼前這座高達42米的標志性塔型建筑就是靈霄宮,里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邊那座建筑就是王母殿。里面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大家知不明白為什么靈霄宮要造得這么高大雄偉,而王母殿卻顯得這么矮小這是因為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向是男尊女卑,而道教由于是在封建社會下不斷發展演化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在靈霄宮前)大家請看,那里水池中有一個重800多公斤的花崗巖石球在徐徐轉動,其實那里并沒有什么奧秘,完全是僅僅依靠4公斤的水流的作用,有一種“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進入靈霄宮)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座高達18米的玉皇大帝塑像,這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尊玉皇大帝塑像。你看他身著就章法服,兩耳垂肩,儀容威重,手持象征權柄的江山星辰玉圭,頭頂著天,腳踏著地,是那么的威武高大。他兩邊的這兩個與真人一樣高的童子,低著頭,似乎在向游客傾訴“高處不勝寒”的苦衷。大家請看,靈霄宮內壁四周全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大家能夠慢慢觀賞。在兩邊的配殿的四周墻壁上,是臨摹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冠”的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而繪制的壁畫,講的都是一些道教故事,雖說是模仿,但也是真材實料,是真正的壁畫,有興趣的游客能夠看一看。

我們再來看一看王母殿,正中就是王母娘娘的金身塑像,她的神名為“瑤池金母元君”,又稱九靈太妙龜山西華金母。她的形象在民間傳說和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和評價,有好有壞,所以殿中的她,有一種“任你世人評說”的雍容氣度。她兩側這五位神態各儀的秀麗女性可不是七仙女,分別是她的侍女和得道的女仙。

【大覺灣】:此刻,我們來到了大覺灣景區。這一景區匯集了我國主要石窟藝術的精華,被稱為“仙窟薈萃”之地。(千手千眼佛)這尊佛像是仿造四川大足石窟而造,千手表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關照世界,也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老子像)這尊老子像是仿造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而造,面朝東,寓“紫氣東來”之意。(大盧舍那佛)這是仿造洛陽龍門石窟里的主佛像大盧舍那佛而造,這尊佛也叫蓮花洞大佛,最有名的地方就在于據說它是根據武則天的形象而雕。(九龍浴太子)這組雕塑是描述釋迦牟尼降生后,九龍飛來吐溫涼之水以浴太子的情景,之后發展為佛教在嬰兒出生后的進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現代漢語中的“洗禮”一詞也來源于此。(釋迦牟尼臥像)這尊臥佛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述的是釋迦牟尼涅盤時的景象,在他身旁的那些小佛像是他的弟子,守侯在他的身旁,在聽他臨終前的教誨。(極樂世界)最后,我們來看一看這組雕像,這也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中的景象,正中為“西方三圣”,分別是觀世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

游客朋友們,此刻,我們來到的便是“黿渚春濤”景區的主建筑之一澄瀾堂。

沿階而上,大家請看,建于1931年的澄瀾堂,仿宋、明古宮殿式樣,面闊五間,玲瓏的游廊環繞四周。從下往上看,既有著正堂雄偉的氣勢,又有著江南亭臺的小巧精致。

堂外屋檐下正中懸掛著清末無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的“澄瀾堂”匾額。“澄”,是指湖面平靜,水天一碧,云悠山閑。“瀾”,則是指波濤洶涌澎湃。原先這澄瀾堂是讓游客親近太湖的地方。澄瀾堂雄峙于半山腰,背靠逶迤充山、前臨萬頃太湖,占據了黿頭渚風景區觀賞太湖的最佳位置。“澄”“瀾”二字正好相互對應,正合了這堂內的對聯“霞飛杰閣,浩氣澄圓堪吐納;霧列雄州,滄波秋水有清漣。”

無錫的春天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晴天在這澄瀾堂賞景,遠處的馬跡山巍峨如障,近處的三山島與黿頭渚遙相呼應,遠近之間湖面云霧繚繞,就如同蓬萊仙境一般。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船行湖中,點點白帆,仿佛身在畫中游,令人心馳神往。連江南才子文徵明也感嘆道: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但如果遇到陰雨連綿,我們便可倚在這回廊上,隔著從天而降的雨簾,靜靜體會這江南的煙雨朦朧。

堂前太湖則濁浪滔天,轟然而鳴,猶如萬馬奔騰。驚濤來自腳底,長風起于眼前,沙鷗翱翔林間,孤帆游移天際,波濤偕松濤齊鳴,秋水共長天一色。而要脫離這世間的嘈雜,也許只有隔著珠簾的觀景人,才能平復起伏的心境,靜靜品味這片澄靜的天空。清末江蘇巡撫陳夔龍就體會到了這樣的意境,將此番風景與王勃的《滕王閣序》相比,在這澄瀾堂堂內柱上添上了神來之筆:“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云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在澄瀾堂看太湖,那見地,那氣勢,不知比贛江要壯觀多少倍;那神韻,那風味,不知要比滕王閣醇多少倍,那感受,那回味,不知又要入夢多少回,沁心又幾層!大家請看這堂內中間的橫匾上題額“天然圖畫”,真可謂畫龍點睛。

游客朋友們,澄與瀾是兩種不同的境界,雖為兩種場景,但卻澄先瀾后。波瀾的太湖正如同人生的跌宕起伏,有得意時的安閑舒適,也有低谷時的焦慮不安,有成功時的喜悅,有失敗時的痛苦。但無論生在何時,無論身處何方,無論應對何事,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清澄透明的心,去平復起伏的情緒,坦然應對萬事萬物,這才是園主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后最想到達的人生境界。

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西南。郭沫若先生贊為“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黿頭渚風景區層巒疊翠,林壑優美,山環水抱,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瀾于一體,組合成了太湖山水風光的最美處,向有“天然畫圖”之美譽。黿頭渚公園曾是蔣介石的私家園林,堪稱“無錫第一勝景”。青山綠水之中,長春橋、澄瀾堂、飛云閣、勁松樓、光福寺、陶朱閣等園林建筑點綴其間,太湖仙島、具區勝景、黿渚春濤、萬浪卷雪、鹿頂迎輝、充山隱秀等六大景區各具特色。登上黿頭,浩瀚壯闊的太湖展現眼前,心曠神怡。

黿頭渚的秀麗景致,在明代以前就為人們所向往,被認為是無錫境內的“桃花源”。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之一。明末,東林首領高攀龍常在此踏浪吟詠,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跡。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的“包孕吳越”和“橫云”摩崖石刻既贊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也是對此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高度評價。1920xx年,黿頭渚始建園林,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紛紛在黿頭渚附近營造私家花園和別墅。先后建有橫云山莊、廣福寺、陶朱閣、太湖別墅、陳園(若圃)、鄭園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園林建筑逐年增多。建國后,這些私家花園和別墅大都由政府接管,合并成“黿頭渚公園”。

80年代后,經統一規劃布局,精心綴連,又大規模擴建新景點,使這一太湖風景名勝游覽之區日趨完美,面積擴大到500公頃,成為江南最大的山水園林之一。現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點,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于花徑,或赤足涉水于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頭渚導游詞篇十二

各位來賓,我們看一看這里的地形條件,就會明白,原來的橫云山莊是建在山腳水邊的,用地難免比較局促,為了改變這個局面,園主于1936年,利用湖邊的蘆葦蕩,攔水圍堤,堤上架“長春橋”;又在橋頭兩側的長堤上,種植了日本櫻花的著名品種“染井吉野”,一般被叫作“大山櫻”。這就為黿頭渚增添了一道彌補山水缺憾的亮麗的水上風景線。長春橋,是按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進行仿建的。它的橋拱比較高,與倒影合成線條優美的渾圓形;而且高聳的橋型,使櫻花長堤顯得舒展自如。同時,還在黿頭渚與對岸的大箕山、小箕山之間,增加了因勢賦形、起伏有致的風景層次。特別是每年三月底,四月初櫻花爛熳的季節,紅白相間就像輕云一般的花朵,沾著清晨的露珠或者春天的毛毛雨,顯得格外的晶瑩嬌艷。到了落英繽紛的時候,又是一番“紅雨隨心翻作浪”的壯麗景色,使橋下面那座龍脊鳳檐的“絳雪軒”,分外典雅美麗。這時,您如果在橋上行走,仿佛就是圖畫中的行人;而俯身探水,人橋倒影,更進入了“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那詩的境界了。

黿頭渚導游詞篇十三

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游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并于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云山莊”;1924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后山的廣福庵遷于此,更名為廣福寺。1925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云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別墅”;1928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游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于游人游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征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后政府將這里原有的園林、別墅合并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來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游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牌樓建于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現在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后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字,點出了這里風景的特色。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棵柏樹,它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來的,樹高7米,樹冠進徑6米,重達10噸。順著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另外杜鵑花和梅花也是我們無錫的市花,兩邊郁郁蔥蔥的大樹是香樟樹,它是無錫的市樹。

黿頭渚導游詞篇十四

各位游客:

現在前往游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游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贊,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游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概況—民間傳說—成因和物產】。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里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著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只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贊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于是這位齊天大圣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王帝送的這只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為“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峰。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游客們:太湖的傳說,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里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為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為人們品嘗“綠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黿頭渚所處的位置—人文景觀的營建經過】。

各位游客:我們的車開過寶界橋后,就進入了充山(也叫南犢山)。重頭清就位于南犢山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臨水,好像一只巨大黿頭伸出水面。這就是黿頭渚。黿頭渚獨占地勢,在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島隨波浮動,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在明朝時,這里早已被稱為“世外桃源”,是富人們郊游踏青的地方。

【充山隱秀—聶耳亭—鹿頂迎暉—舒天閣—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櫻花友誼林—江南蘭苑】。

沿著空中列車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區內,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勢,順其自然回旋在幽谷之中。水邊的土山是人工堆積的,種植著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樹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設著一曲一直兩座橋,直橋名為“跨綠”,曲橋名為“俯青”。水邊兩層樓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層為“醉方樓”,下層為“春風人座”。樓邊的方亭,名叫“家風”。大家繞過“寥風”小亭,穿過“俯青”曲橋,便看到山坡上林邊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狀,十分逼真。因“個”字形如竹葉,此亭命名為“個亭”。

各位游客:穿過“荇春”橋亭,我們到達夏蔭景區,這里有許多名貴的樹木。其中兩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樹齡,而高大挺拔的大王松,是當年若圃園主陳仲言栽種的。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鹿頂山的“十里芳徑”景點。它是由茂盛的樹木、開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連在一起的游步小道組成。每到秋天,這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畫中暢游。

各位旅客:

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游人。

民國初年時期,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并于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云山莊”;1924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后山的廣福庵遷于此,更名為廣福寺。1925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云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別墅”;1928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游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于游人游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征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后政府將這里原有的園林、別墅合并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來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游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導游詞篇十五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黿頭渚景區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它是國家5a級景區。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無數游人。我們所要重點游覽的就是黿渚春濤景區了,他的基礎就是1918年由楊翰西所建的橫云山莊,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下面讓我介紹一下本次的游覽路線:今天我們游覽的路線為:太湖絕佳處牌坊——長春花漪——藕花深處——無錫旅情刻石——燈塔——黿渚春濤——摩崖石刻——澄瀾堂。下面開始我們的游覽吧。

【太湖佳絕處牌坊】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結構古雅、斗拱相連,建於1931年,原是黿頭渚的老大門,上書“太湖佳絕處”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跡。牌坊后面有一照壁,壁間飾以“鳳穿牡丹”的圖案,它擋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

【長春花漪】繞過涵萬軒,我們來到長春橋,我們看到的這座長春橋是園主為了改變原來的橫云山莊用地局促,所以利用湖邊的蘆葦蕩,攔水圍堤,堤上架“長春橋”,在橋頭兩側的長堤上,種植了日本櫻花的著名品種“染井吉野”,長春橋是仿照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她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它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看,增加了變化,使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對比;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這里又有一座“具區勝境”牌坊,具區是太湖的別稱之一,在這個牌坊的背面寫著“橫云山莊”,它是這座風景區原來的名字。

【藕花深處】各位朋友,這組被稱為“藕花深處”的庭園建筑是景區中最幽靜的地方,這里的水池中遍植荷花,來到此地,似乎進入了“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的詩情畫意。藕花深處景區包含荷塘、小島、曲橋,芳亭、湖石,軒廳等景點。

【無錫旅情】現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塊巨石上刻有無錫早期的旅游口號——無錫,充滿溫情與水。溫情是指無錫人溫文爾雅,待人熱情。至于“水”,那是指無錫的旅游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運河,還有長江。因此,說無錫充滿溫情與水當之無愧。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這是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邀請了日本作曲家和音樂出版社長來無錫旅游,他們回國后便出版發行了《無錫旅情》,由日本當紅歌星演唱。《無錫旅情》從此風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游。

【黿渚燈塔】各位來賓,走過了幽靜的藕花深處,我們來到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請大家向右看,那里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際度假區,更有“靈山大佛”遐邇聞名。在請大家往中間看,那好像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像“蓬萊仙島”那樣有點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請大家回過身,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年,就有人在這里立桿掛燈,為也行船只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黿頭渚導游詞范文導游。

阿里云。

”后人據此典故把黿頭渚、馬山、拖山之間的水面稱為“梅梁湖”。每逢春天,這里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三是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涌,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黿頭渚導游詞篇十六

各位朋友:你們好!

我是無錫旅行社的導游。今天,很榮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覽無錫太湖之濱的黿頭渚風景區。

黿在我國古代被稱為神物,它是一種吉祥的象征,渚是半島,黿頭渚就是一個伸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

黿頭渚風景區是我國5a級旅游景區,其始建于公元1918年,無錫地方商紳楊翰西買下此地開發,不斷完善,解放后收為國有,現有游覽面積130多公頃,其中以藕花深處、黿渚春濤最為出名。黿頭渚依山傍湖,以太湖自然山水為主,人工修飾為輔,是觀賞太湖風光最佳之地。

眼前的門樓上寫“太湖佳絕處”五個大字,是因為當年大文豪郭沫若老先生在游玩黿頭渚后寫下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過一旁的“問津”門,我們便來到了櫻花堤,這里的櫻花是當年楊翰西從日本引進種植的大野山櫻。漫步長春橋,一邊看著太湖,一邊欣賞著兩旁的櫻花,那盛開的櫻花就像天邊飄來的朵朵彩云,粉紅的花影,拱形的橋影和水中的倒影,那簡直就是一幅畫。

過了櫻花堤,我們來到的就是黿頭渚中最幽靜的景區--藕花深處。“藕花深處”主要有這里的方亭、前面的小島、曲橋以及四周的荷塘等組成。藕花深處的名字聽起來很有詩情畫意吧,大家猜想這名字肯定是哪位文人墨客題的?其實不然,黿頭渚最早的園主楊翰西在1931年建成這組景之后,當時他請了很多親朋好友為這亭子題名,其中有人提議叫“湖心亭”,太俗了,楊翰西沒有采納。就在這時,家中有位小工匠站了出來說:“老爺,我能不能題個名字?”楊翰西想小小的工匠能題什么好名字?但是當著眾人的面,也不好意思回絕他,“那你就說吧。”“老爺,雖然我是個小工匠,但也讀過幾年書,我記得李清照的《如夢令》中有這一句‘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我看這里四周都是荷花,亭子也顯得比較深遠,是否能叫藕花深處?”藕花深處,太有詩情畫意了,又很貼切,從此就這樣定下來了。

離亭不遠處的一個小島叫“清芬嶼”,島上有宮殿式房屋,曾經是楊家祠堂,堂內有李苦禪寫得“誦芬堂”匾額。“清芬”、“誦芬”都是歌頌荷花的芬芳,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讓人自然而然聯想起江南文人追求像荷花一樣的高尚品質,想在自己營造的小天地里實現淡泊明志的人格理想,更體現了江南文人園林所特有的恬靜、含蓄、淡雅的情趣。

堂前水中還立著一塊太湖石,它像少女一般亭亭玉立。藕花深處、楊家祠堂、水中的太湖石以及前面的曲橋,這組景安排得疏密有致、景色濃淡相宜,既有江南水鄉的韻味,又有古典園林的風格,這里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曲橋相連、荷花滿池,形成一個寧靜的空間。讓游客走進太湖之前陶醉于眼前的江南園林中,似乎讓人們忘記了前面煙波浩淼的太湖,用這里的靜態美襯托出太湖的動態美,用這里的小巧幽靜襯托出太湖的雄偉壯觀,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各位要飽覽太湖的美麗風光,還是隨我到黿頭上去看看吧!

這里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有“黿渚春濤”四個大字,這是我國清末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途經此地時是寫下的。黿渚春濤是太湖波濤中最奇特的,據記載:吳越春秋時,越國向吳國進貢梅樹的船,經過此地,船被洶涌的波濤打沉了,后來每到春天,太湖上泛起的波濤就好像朵朵梅花,美麗極了。

我們站在這里不僅能聽到濤聲,更能感受到太湖雄偉得氣勢。前面摩崖石壁上刻有“包孕吳越”四個字,就是明證,這四個字是清代無錫知縣廖綸所寫,它是形容太湖氣魄宏大,孕育了吳國和越國,也就是現在的江浙兩省。太湖確實很大,面積有2400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物產豐富,盛產魚蝦,其中銀魚、白魚、白蝦更是名揚天下,太湖使吳越兩國受益非淺,太湖像偉大的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吳越兒女,也孕育了吳越文化,無錫人溫文爾雅,無錫人待人熱情,“無錫充滿溫情和水”的旅游口號,無不是吳越文化的一個寫照。

現在我們順著石階來到了黿頭渚風景最精華的地方——黿頭。請各位向南遠望,三萬六千頃太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七十二峰隱約可見,九渚十八灣更是盡收眼底;遠處湖面上漁帆點點,千帆竟發,近處貨船,游艇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再請大家往正前方看,前面三座蔥綠的小島,在萬頃波濤的推動下,若斷若連,你看它多像一只烏龜正在慢慢游動,它就是太湖著名的風景區,太湖仙島,現在我們再回頭向北來瞧一瞧,這一帶湖面雖然不是很開闊,但是在花草樹木、亭臺樓閣的掩映下,顯得很秀麗,倒有幾分杭州西湖的風光。所以,有人說太湖既有大海的雄偉壯觀,又有湖泊的明媚秀麗,難怪大詩人郭沫若暢游太湖之后,曾留下“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

站在黿頭,極目遠眺,太湖縹縹渺渺,朦朦朧朧,像巨幅潑墨山水,懸掛在天地云壁之間。太湖氣象萬千,靜時,湖水如鏡,波光粼粼;動時,波濤滾滾,驚濤拍岸。迎風而立,令人心曠神怡,看萬頃太湖,煙波浩渺;想吳越春秋,驚心動魄。在這里既可領略江南的秀氣,又能感覺吳王的霸氣。想當年多少英雄人物在此沉浮,只有范蠡西施的故事至今流傳。英雄美女泛舟太湖,隱逸其間,給太湖增添了一段柔情,幾分神秘。明朝江南才子文徵明的《太湖詩》是對黿頭渚風景區自然山水和歷史典故的最好總結: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

中流仿佛聞雞犬,何處堪追范蠡蹤。

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無錫。無錫充滿溫情和水,熱情好客的無錫人歡迎您的到來。謝謝!

文檔為doc格式。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爽夜夜爽8888视频精品 |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5页 | a亚洲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三区 | 亚洲专区在线视频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 久操导航| 一级片黄色一级片 | 午夜影院a级片 | 久草新免费 | 日本日b视频 | 日韩在线国产 | 久久大胆视频 | 日韩黄色在线播放 | 婷婷在线观看视频 | 在线 你懂|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 | 欧美三级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 生活片毛片|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3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视频 | 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36 | h在线免费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国产真实乱xxxav | 欧美在线成人免费国产 | 欧美a级片在线观看 |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 成人爱视频| 一级特黄aaa大片在 一级特黄aaa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视频导航 | a级网址|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色综合综合在线 | 黄色私人影院 | 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