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月蘭讀后感篇一
初識二月蘭,還是讀了季羨林的《二月蘭》之后。
始讀季羨林的《二月蘭》,我被季老筆下的二月蘭深深地震撼了。在文中,季老極盡贊美之能事,對二月蘭的長勢,進行了傾情渲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沖云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了。”“大有凌駕百花之上的勢頭”“仿佛發了狂,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開遍大千世界,紫氣直沖云霄”。
這那是花中的“灰姑娘”,這分明是花中之魁,花中之偉丈夫!
古人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對“我的二月蘭”的愛憐與情結,源于對嬸嬸“老祖”與女兒“婉如”逝去的追憶與思念,源于對家庭曾經的祥與、溫馨的不再,“是非顛倒,人妖難分”“雖處人世,實為異類”“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非人摧殘。
季羨林是譽滿世界的學術泰斗,他對中印佛教史獨到的研究,對世事、人生的參悟,在《二月蘭》里得到了印證:
“東坡的詞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是花們好像是沒有什么悲歡離合。應該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它們是‘縱浪大化中’,一切順其自然,自己無所謂什么悲與喜”“天運轉動,否極泰來”。
作者借用東坡的詞,與二月蘭花開花落自然之理,托物言志,詠物抒懷,袒露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字里行間充滿了深沉的哲理與禪機——“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凡事順其自然,遇事不為它動,處之泰然。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莊子,想到了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鮑鵬山在《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一文里,分析了莊子思想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妨學學莊子的主張。
莊子生活的時代是個戰亂頻仍的時代。人世間的種種荒唐與罪惡讓莊子無所適從,亦無可奈何,他感到極度的痛苦、憤怒與絕望,所以,他以極端的荒唐、怪誕、孤傲、偏激的個性來對待人事。但是,莊子的精神世界又是矛盾的,他心腸很熱,對人世,人類無法釋懷,不能忘情,現實與人性的沖撞與無奈,迫使莊子選擇了徹底否定現實,與現實徹底決裂的人生態度——出世。
《秋水》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千歲矣。王中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莊子拒絕為官治國,順其自然,逍遙終生,在戰國時期,不失為一種修身養性,潔身自好的出路;在今天,當我們個體生活、事業遇阻,深感無路可走的時候,莊子的做法的確不失為一種調節心理的好方法。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出世”,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決不能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流,我們需要的還是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否則,國運難以昌盛,小康難以實現。
二月蘭沖天紫氣的描寫,是季羨林坎坷人生的寫照,是季羨林不畏強權,堅持自我,無私無畏人格魅力的寫照。
愿二月蘭的精神,光照人間。
二月蘭讀后感篇二
《二月蘭》是季羨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達的心胸、平樸簡約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洋溢著淡淡二月蘭花香的人生歷程故事。
二月蘭,這種平凡卻又不平凡的野花兒,隨著春風的召喚,兀自淋漓盡致的怒放,紫氣直沖云霄。它縱浪大化中,不管世事變遷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風招搖中笑對人世沉浮。在《二月蘭》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筆將自我的每個人生經歷和二月蘭結合,讓悲的`更悲,讓歡的更歡,同時又借二月蘭的不經意的“笑”證明了自我應對世事變遷的態度。融情于物,給《二月蘭》營造了一種飄逸悠遠的氛圍。恰如先生在回憶昔日的團圓之樂時所描繪的:“當年老祖還活著的時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鏟,帶一個黑書包,到成片的二月蘭旁青草叢里去搜挖薺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蘭的紫霧里晃動,我就明白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彌漫著薺菜餛噸的清香。當宛如還活著的時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蘭開花,她離開時,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走去。”先生將對親人的濃濃的依戀之情化在飄渺的二月蘭花霧中,顯得自然而優美、纏綿。并且,先生在表現思親之情時,善于從生活中捕捉細節,然后緩緩道出,語言從容,平靜。
而整篇文章真正撼動人心靈的是先生獨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給先生所帶來的巨大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兩語帶過,而將一番翻涌的心緒賦予二月蘭:在“被打得鼻青臉腫”時,看“二月蘭依然開放,怡然自得,笑對春風,好象在嘲笑我”。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蘭身上找到了堅持。多年以后,當先生又再應對聲名雖在,親人離散的孤寂時,“淚眼問花花不語”,內心里悲歡難辯,但在看到二月蘭“仿佛發了狂,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的力量,必須要把花開便大千世界,紫氣直沖云霄”時,老驥扶櫪,但千里之志仍要伸的勇氣不知不覺中就蔓延開來了。在二月蘭的花叢中,我們能夠看到先生的人生寫照: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先生的《二月蘭》,已經能夠理解,這篇文章發掘的是特殊年代給季先生帶來莫大安慰的親情,我所以第一次被季先生的描述感動。
二月蘭讀后感篇三
最近很忙碌,我慢慢地開始有些厭倦生活。于是我走進圖書館,慢慢把心沉靜下來,拿起最心愛的散文,突然想起教師說的散文有“形散神不散”的精髓,我就找了一篇季羨林的《二月蘭》,無心的翻閱卻使我找到了生活的涼茶,我喝著,品著,二月蘭的芬芳竟然讓我重新看到了一線生活的曙光。
在說這篇文章之前,我得說文章的作者。
這篇文章選自季羨林的《懷舊集》,作于1993年。季羨林是一位國學大師,曾被看作是“老生派”散文的代表之一。
二月蘭已經看過一遍了,怎樣說呢,這本書在讀的時候,總感覺情緒有點糟糕,甚至會有憤怒,正因這個故事的整個背景就是一片灰暗的;苗教師筆下的這個槐花鎮的中學,校長、教務處主任、政教主任、普通的公辦教師和代課教師,這么些個人物,幾乎就沒有一個好人,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貪婪妒忌、內心陰暗、習于算計,還有那些學生,那已經完全超出所謂的青春叛逆所能形容的了,欲望、肆無忌憚、無所不為,尤其是學生的這些描述,會讓我不自覺的想要反駁和辯解,大概是同樣從小鎮里長大的90后的緣故;我無法想象這樣一個鎮子,到底該是怎樣樣的一副情景。
很多描述過去那些個年代的書,看完之后,都會給人一種用心或反思,盡管有很多的苦難,有很多的黑暗,可是必須必須也會有用心向上的正能量在與之對抗,就算是正不勝邪!!
而苗教師的《二月蘭》確實是讓我感覺極端化了、夸張化了。
二月蘭讀后感篇四
《二月蘭》是季羨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達的心胸、平樸簡約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洋溢著淡淡二月蘭花香的人生歷程故事。
二月蘭,這種平凡卻又不平凡的野花兒,隨著春風的召喚,兀自淋漓盡致的怒放,紫氣直沖云霄。它縱浪大化中,不管世事變遷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風招搖中笑對人世沉浮。
在《二月蘭》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筆將自己的每個人生經歷和二月蘭結合,讓悲的更悲,讓歡的更歡,同時又借二月蘭的不經意的`“笑”表明了自己面對世事變遷的態度。融情于物,給《二月蘭》營造了一種飄逸悠遠的氛圍。恰如先生在回憶昔日的團圓之樂時所描繪的:“當年老祖還活著的時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鏟,帶一個黑書包,到成片的二月蘭旁青草叢里去搜挖薺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蘭的紫霧里晃動,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彌漫著薺菜餛噸的清香。當宛如還活著的時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蘭開花,她離開時,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走去。”先生將對親人的濃濃的依戀之情化在飄渺的二月蘭花霧中,顯得自然而優美、纏綿。而且,先生在表現思親之情時,善于從生活中捕捉細節,然后緩緩道出,語言從容,平靜。
而整篇文章真正撼動人心靈的是先生獨立不屈的人格。
先生的《二月蘭》,已經能夠理解,這篇文章發掘的是特殊年代給季先生帶來莫大安慰的親情,我因此第一次被季先生的描述感動。
二月蘭讀后感篇五
這的的確確,確確實實是我第一次沉下心來去觸碰季老先生的文章,以前只是在小學課本上讀到它在外留學時寫得日記,字字句句里都充斥著愛國思鄉之情。小學課本里這樣的文章很多,讀了后,我也不留記憶。如今卻無意間翻到一篇老先生的《月是故鄉明》,還沒來得及去細細品味,就已經被這個題目給醉倒了,寫得多好呀,月是故鄉明,月是故鄉明,一語道破,點醒夢中人。往日里讀到的那些,什么想念家鄉啊,什么思念故園,頓時都化為了浮云,都不如這五個“月是故鄉明”。
這篇的名字叫《二月蘭》,簡單而不失風雅,單調而不失古樸,極其吻合了老先生那種獨有的氣質。起先是被開頭提到的“燕園”二字迷住的,我極其向往那里,去窺視那個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園子。殊不知老先生竟然住在那里,轉念一想,老先生就該住在那兒,也只有那里值得老先生祝我細細地往下看,看懂了什么叫“一見鐘情”,徹徹底底地伏倒在老先生的文字之下。對這些文字油然而生一種“相見恨晚”的情感。
他說,二月蘭是在努力攀爬著的,這“攀爬”兩字用得妙絕,仿佛可以看見二月蘭那頑強的生命力。“連喘氣的聲音似乎都能聽到”二月蘭的喘氣竟被老先生聽見了,我癡笑,大概也只有老先生這樣的人能聽得見吧。
婉如是季先生的女兒,但是對她描寫,倒讓我想起了“江南伊人,在水一方”的場景,“她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帶到湖對岸的拐彎處。
“紫氣直沖霄漢,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的了。”這句話在文章中足足出現了三次之多,我本是覺得奇怪的,從沒讀見文章中竟出現了這么多重復的語句,想拿著書去找胡老師問問的,但后來多讀了幾次,便覺得就該這么寫,已經找不出比這更好的語句了。
上文中加粗的語句,都是自認為寫得什么有韻味的句子。
我的這篇文章絕不是在點評,因為即使讀了許多次,也不敢斗膽寫一篇點評的文章,只是寫寫心中的敬佩之情而已,僅此而已。
二月蘭讀后感篇六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矛盾寫的書《霜葉紅似二月花》。這本書在新舊勢力的斗爭故事情節中,著力穿插描寫了平凡瑣碎的家事,如父子沖突,姑嫂對話,姐弟閑聊等,將身處歷史轉折時期的青年人的內心世界靜心細致地刻畫出來,讓我們對當時的舊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這篇文章的第二章里,它講述了在雅集園里張恂如,朱行健,梁子安等人在廂房里討論王伯申開的輪船公司的煤渣將河道堵塞了,要用公款來修,問輪船公司賺的錢到底歸公還是歸私這一問題展開爭議,也為趙守義有沒有挪用公款展開爭議。
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大少爺張恂如不珍惜時間,整天不管家里經營的鋪子,與那些不正經的人在一起玩,我們也可以看到朱行健的老謀深算,此外,也看到了梁子安等人的不務正業。
所謂"一份耕耘,一分收獲”,在現代,有很多年輕人靠著自己的努力去打拼,去為更好的未來努力,即使他們會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但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家人就是他們最大的動力,他們會為了自己和家人不斷努力,困難沒有使他們低頭,挫折沒有使他們放棄,他們就是新一代的年輕人。
讀完了這篇文章,也讓我想到了自己七八歲的時候,那時候,我經常問父母要錢買玩具,去買吃的,有時候,我買的玩具就相當于父親一天的工錢,我不知道父親賺這筆錢是不容易的,直到有一天,爺爺帶我買東西時正好路過爸爸的工廠,我才知道爸爸會這么累。
剛進去工廠,厚厚的灰塵就史我閉起了眼睛,過了好一會兒,我才慢慢地睜開眼睛,這時,我看見爸爸背著一個又大又重的麻袋,一天就要背幾十袋,爸爸的肩經常會被磨破,我這時猛然醒悟,我知道父母賺錢不容易,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問父母要錢買玩具了。
每個人的成功都來之不易,如果像篇章中的張恂如一樣,那么父母老了以后,他還靠誰養呢?即便有妻子幫襯,自己不做,又有何用呢?讀完后,我明白了: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努力,只有努力了,自己的將來才會更美好,才會更幸福,才會更加快樂。
上一頁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二月蘭讀后感篇七
感動中國人物之——季羨林先生,其中的【頒獎辭】為:“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僅正因他的學識,還正因他的品格。季老的pro論著,咱們難以享用(因咱們的學識所限),但季老的散文隨筆,卻給咱們展現了他鐘愛生活、觀察生活的一面。鐘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到達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正因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季老的散文集《二月蘭》其中有一篇《神奇的絲瓜》,給我印象深刻,絲瓜,太平常,太普通,咱們房前屋后到處都有它的蹤影,但我從沒注意過它,直到我讀了季老的“神奇的絲瓜”,才注意到絲瓜也有“思想”。季老寫到:“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它能思考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方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么來思想呢?絲瓜靠什么來指導自我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思考,右思考;越思考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上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方,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應對秋陽。”
我真佩服季老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日本作家黒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里寫到“世之最可懼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聞其樂,有心不解其真,既無感慨,亦無激情……之類也”。咱們對咱們生活的世界,熟視無睹,對自然界的變化缺乏欣賞,對周邊的事件麻木不仁……真真的可悲可懼。“大家”與常人的區別大概就在此吧,咱們司空見慣的“蘋果落地”,只有牛頓想到了蘋果為什么不往天上掉,進而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燒開的壺水,為什么會把壺蓋頂起,也只有瓦特比別人多問了個為什么,隨之發明了蒸汽機,引發了工業革命。
咱們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二月蘭讀后感篇八
你們知道二月蘭嗎?二月蘭的花瓣是紫紅色的,長得像蝴蝶花,但它只是一種野花。它們常常一開一大片,給人以美感的沖撞。所以,它們以多制勝,團結合作。春天,二月蘭開成千朵萬朵。
在季羨林的筆下,二月蘭、藤蘿和小土山就像家人一樣可親、可愛。季羨林是當代著名語言、散文、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知道中國、外國的各種知識。季羨林告訴我們: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同伴和睦。《夾竹桃》《二月蘭》都是他的著作。
通過讀了《二月蘭》,我可以從中了解到二月蘭的無限美麗。我知道了季羨林爺爺對二月蘭和自己的看點、看法。
二月蘭讀后感篇九
這的的確確,確確實實是我第一次沉下心來去觸碰季老先生的文章,以前只是在小學課本上讀到它在外留學時寫得日記,字字句句里都充斥著愛國思鄉之情。小學課本里這樣的文章很多,讀了后,我也不留記憶。如今卻無意間翻到一篇老先生的《月是故鄉明》,還沒來得及去細細品味,就已經被這個題目給醉倒了,寫得多好呀,月是故鄉明,月是故鄉明,一語道破,點醒夢中人。往日里讀到的那些,什么想念家鄉啊,什么思念故園,頓時都化為了浮云,都不如這五個“月是故鄉明”。
殊不知老先生竟然住在那里,轉念一想,老先生就該住在那兒,也只有那里值得老先生祝我細細地往下看,看懂了什么叫“一見鐘情”,徹徹底底地伏倒在老先生的文字之下。對這些文字油然而生一種“相見恨晚”的情感。
他說,二月蘭是在努力攀爬著的,這“攀爬”兩字用得妙絕,仿佛可以看見二月蘭那頑強的生命力。“連喘氣的聲音似乎都能聽到”二月蘭的喘氣竟被老先生聽見了,我癡笑,大概也只有老先生這樣的人能聽得見吧。
婉如是季先生的女兒,但是對她描寫,倒讓我想起了“江南伊人,在水一方”的場景,“她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帶到湖對岸的拐彎處。”
二月蘭讀后感篇十
我敬慕季老,一位真正的國學大師。無論治學還是自身修為,都深深令人折服。當年驚聞季老去時,我長嘆“老一輩的大師逐漸遠去,新一代的人才也未見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仍扼腕深有此嘆!
季老的文章,平和,質樸,打動人心。人如其文,他必然也是這樣一位謙和的老人。他只不過是通過燕園里的二月蘭記錄了一些生活瑣事,卻讓我看到了他坎坷的幾十年,曾經的悲苦,如今的凄然。當初是時運不濟,如今是晚年蕭條。他由一個“不可接觸者”變成了“極可接觸者”,本是可喜,但至親遠去,又極可悲。如今他心中無悲,無歡,只有凄然。
讀了這篇《二月蘭》,我竟有些釋然。季老字里行間流露的從容深深打動了我,我知道自己是想成為像他這樣這樣可敬可佩的人。我深愛這樣靜謐平和的文字,可如今卻時時懷著一顆功利的心去看不喜歡的書。我違背了自己的內心,卻認為是與現實的抗爭。
他看淡了世事,坦然了自我,早已不為外界的人事所動。他的一篇文,便足以掀起我內心凍結許久的波瀾,像一陣春風,吹醒了我心中的湖水。如今我唯一能做的,便是感謝,即使他走后許久,他的文字還能予我以啟迪。
如今,天地雖寬,陽光雖照樣普照,我卻感到無邊的寂寥與凄涼。回憶這些往事,如云如煙,原來是近在眼前,如今卻如蓬萊靈山,可望而不可即了。
有一位青年朋友說我忘記了自己的年齡。這話極有道理。可我并沒有全忘。有一個問題我還想弄弄清楚哩。按說我早已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年齡,應該超脫一點了。然而在離開這個世界以前,我還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歡”?是我成為“不可接觸者”時悲呢?還是成為“極可接觸者”時歡?如果沒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這問題本來是一清二白的,現在卻是悲歡難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復。我走上了每天必登臨幾次的小山,我問蒼松,蒼松不語;我問翠柏,翠柏不答。我問三十多年來親眼目睹我這些悲歡離合的二月蘭,這也沉默不語,兀自萬朵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沖霄漢。
如今再讀到這里,又是另一番滋味在心頭了。一個老人曾經說過“在離開人世之前,我還有一些心事沒弄明白”;如今老人已經離開了人世,唯有這些文字,這些心事,像是從另一個世界傳過來的一樣叩問著我。我呢?我明白這些事情了么?在我離開人世之前,我能弄明白什么呢?看一個故去的人關于那些生命之體驗的文字,感覺像是多活了一輩子一樣。
二月蘭讀后感篇十一
深秋,想著杜牧的《山行》,貪戀那一抹如火如荼的紅,奔著紅楓林,我來了。藍天白云,柔風輕輕,披著陽光置身于紅楓林,心溫暖了許多。季節的風就快要吹過深秋,凜冽的冬已經在不遠處等候,草木已經凋零。唯有這霜葉火紅火紅,不懼寒風,充滿了勃勃生機,它紅艷艷恰似二月里的花,開在這秋冬的時刻。
生命脆弱,生命也倔強,倔強得就像這霜葉,頂著寒風傲然成一季的風景。感動于楓葉飄紅的季節,我想用這靈性的筆寫一曲生命之歌,送給那些甘苦的歲月,送給那些生命中的過往。歲月老人步履蹣跚走過一個個輪回,但它從來不肯停下它的腳步,它的皺紋里蓄滿了人間故事。
時間久遠,人們有誰能忘記承載著自己命運和溫情的過往,那是我們的青春年華,我們的美好,我們的夢。浮生若夢,一夢千尋,可我們還能尋到歲月的根嗎?有些記憶,有些人,隨著時光的湮滅,我們已經還給了歲月。但一些人,一些事卻銘刻在了心底,一生一世也不會忘記。常常在有些地方想起某些人,會讓人不由自主的去尋那久遠的味。看見一個相似的背影,明明知道那是自己的錯覺,但還是會追蹤而去,直到失望而歸。“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似夢似幻,有時,人再倔,也倔不過宿命的安排,不管你怎么想也無濟于事。
閑暇之中朋友們常常感慨于我的人生經歷,說我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我的一生頗有些傳奇色彩,他們提議讓我好好把經歷寫下來。細細回味,確實我的人生之路較為坎坷。在旁人看來,彎彎曲曲的小徑我竟然繞到平坦的大道上,一場看似驚心動魄的車禍,我竟然好好地活著,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跡。
人生情感這條路,有的平坦,有的荊棘叢生。我屬于后種,父母傳統的渲染,從小生活環境草木靈性的滋養,讓我多了一些平淡樸實。風華正茂之時,同學們大多開始選擇自己心儀的男友。擇友條件各不相同,但幾乎都選擇了和自己相匹配的男友。唯獨自己,不懂世相迷離,不顧父母反對,選擇了一個與自己條件差別很大的人。只覺著這個出身農村的人憨厚誠實,可以托付一生。從此耗盡青春只為等一個前途渺茫的人,一個當兵的軍人,一個身在老山前線的人。
愛,很沉重,背負著父母的失望,背負著前途的未知,背負著天各一方的牽掛與焦慮。多少個孤獨寂寞的日子與星星日月對語而過,我曾經那么殷切的'期盼過,只要他能活著回來,我就嫁給他,那怕他是殘肢斷臂,我也義無反顧。熟悉我們的人都知道我們的故事,但沒有一個人看好我們這段感情,他們都認為我們最終將是一個無言的結局。在很多人眼里,我就是一個傻瓜,我不管別人說什么,傻也好,癡也罷,我只知道我在等我生命里的那個人,他就是我的歸依。我相信,上天一定會眷顧重情重義的人!五年的時間不長但也不短,我終于守得云開見日出,他雖負傷終是平安回來了,他分到了稅務局工作,一切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五年的修行眼看就可以修成正果,然而我們永遠也猜不透命運的玄機,我們不知道一場更大的災難在等著我們。在一個天漸黑的傍晚,我像克萊兒.麥克福爾筆下的女孩迪倫一樣,遭遇了最為不幸的車禍。一輛載滿貨物帶著拖斗的大貨車把我卷入到車底,在車底我被車拖著走了九點三米。同伴被嚇呆了,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我來不及想發生了什么就失去了知覺。同學把我送到醫院,我一會清醒一會昏迷,他們說我當時的處境很危險。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我傷在頭部,左手骨折。昏迷中,感覺頭針扎似的痛,渾身像散了架似的,動彈不了。迷迷糊糊中我似乎聽到身邊有熟悉的聲音,那一刻我知道,我不能死,我不能沉睡,我要醒過來。我還有很多未了的心愿,這世上還有我最牽掛的親人,有我苦苦等待了多年的人。堅強的意念支撐著我,一切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在親人的呼喚聲中,我終于慢慢清醒。
這場車禍,我雖然活了下來,但身體和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很長一段時間,心情壓抑沮喪,醫生說,我這是腦震蕩的后遺癥,得慢慢調理。在這期間,我慶幸有很多愛我的人,同學、同事、還有他,他們沒有一個人拋棄我。我知道,這些真心關心幫助我的人,就是我生命里的擺渡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
一年以后,我和他順理成章組成了家庭,我們白手起家,像小鳥筑窩一樣營造著我們的家,我們從貧困中一步步走來直至現在。愛人工作很努力,勤勤懇懇克己奉公,孩子也大學畢業在一行政部門工作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那些曾經否定過我們的人對我說,你真有眼光,真有福氣。我笑而不言,我知道,不是我有眼光,是我們都做了這世上無私無畏重情重義的性情中人。因為這樣,上天才眷顧我們,上天一直在眷顧好人,不是嗎?我們在失去中終究還是得到了夢想的一切,花開花落,我們人生的故事亦在年華的交替里演繹到現在。故事落幕,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隨著人生過半,經歷讓我們學會坦然地接受歲月贈予的一切苦難與滄桑。平靜地對待人生的聚散離合,綽約的年華廖落寡淡,而我們多了幾分風骨,多了一種韻味。任憑煙云變幻,逝水滔滔也不改其本性,柔弱也堅強。相信一個人內心有多強大,他的命運就會有多堅挺!
緩步于紅楓林中,感悟著人生。都說人生如花,花開春夏,落寞于秋冬,我不愿是花,我卻更愿意自己的人生像這紅楓。一生站成樹的姿態,開出花般的紅葉,以它獨特的方式,在草木凋零的時節傲然一季,用它的火一樣的顏色印染山河,溫暖人心。
二月蘭讀后感篇十二
始讀季羨林的《二月蘭》,我被季老筆下的二月蘭深深地震撼了。
在文中,季老極盡贊美之能事,對二月蘭的長勢,進行了傾情渲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沖云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了。
“大有凌駕百花之上的勢頭”“仿佛發了狂,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開遍大千世界,紫氣直沖云霄”。
這那是花中的“灰姑娘”,這分明是花中之魁,花中之偉丈夫!
古人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對“我的二月蘭”的愛憐和情結,源于對嬸嬸“老祖”和女兒“婉如”逝去的追憶和思念,源于對家庭曾經的祥和、溫馨的不再,源于“十年浩劫”,“是非顛倒,人妖難分”“雖處人世,實為異類”“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非人摧殘。
季羨林是譽滿世界的學術泰斗,他對中印佛教史獨到的研究,對世事、人生的參悟,在《二月蘭》里得到了印證:
“東坡的詞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是花們好像是沒有什么悲歡離合。
應該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
它們是‘縱浪大化中’,一切順其自然,自己無所謂什么悲與喜”“天運轉動,否極泰來”。
作者借用東坡的詞,和二月蘭花開花落自然之理,托物言志,詠物抒懷,袒露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字里行間充滿了深沉的哲理和禪機——“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凡事順其自然,遇事不為它動,處之泰然。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莊子,想到了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鮑鵬山在《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一文里,分析了莊子思想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妨學學莊子的主張。
莊子生活的時代是個戰亂頻仍的時代。
人世間的種種荒唐和罪惡讓莊子無所適從,亦無可奈何,他感到極度的痛苦、憤怒和絕望,所以,他以極端的荒唐、怪誕、孤傲、偏激的個性來對待人事。
但是,莊子的精神世界又是矛盾的,他心腸很熱,對人世,人類無法釋懷,不能忘情,現實和人性的沖撞與無奈,迫使莊子選擇了徹底否定現實,和現實徹底決裂的人生態度——出世。
《秋水》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千歲矣。
王中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莊子拒絕為官治國,順其自然,逍遙終生,在戰國時期,不失為一種修身養性,潔身自好的出路;在今天,當我們個體生活、事業遇阻,深感無路可走的時候,莊子的做法的確不失為一種調節心理的好方法。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出世”,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決不能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流,我們需要的還是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否則,國運難以昌盛,小康難以實現。
二月蘭沖天紫氣的描寫,是季羨林坎坷人生的寫照,是季羨林不畏強權,堅持自我,無私無畏人格魅力的寫照。
愿二月蘭的精神,光照人間。
二月蘭讀后感篇十三
《霜葉紅似二月花》是茅盾所作,作者采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通過作者當時所處環境“兩部吹鼓聲”中將《霜葉紅似二月花》一點點寫起,反應了“五四”到一九二七革命暫且地站在了革命黨前頭,巧妙地運用了杜牧的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對其進行借用和修改,寓意為這一時期的革命雖然遭到挫折,但一定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他將偽革命者比喻為“霜葉”,認為“霜葉”雖比“二月花”更紅,卻只是冒充的,當嚴冬來臨便會凋謝。這反應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之心。
回眸全書,首先是以瑞姑太太來訪為開端,后將舊社會的沒落及迂腐的思想展現在讀者眼前,塑造了張恂如、黃和光、婉卿等人物形象,著力穿插描寫了平凡瑣碎的家庭之事。除了描寫家庭瑣談、瑣事之外,作者還上述了王、趙之間的斗爭故事,主要從經濟層面揭示了新舊勢力對峙與斗爭。
全書首先從多處華而不膩的句子入手:“婉小姐穿一件淺桃灰色閃光提花的紗衫,圓角,袖長僅過肘,身長恰齊腰,配著一條垂到腳背上的玄色印度綢套裙,更顯得長身細腰,風姿綽約。頭上梳著左右一對的盤龍簪,大襟紐扣上掛著一個茶杯口大小的茉莉花球,不戴首飾,單在左腕上戴一只玻璃翠的手鐲。”描寫婉小姐的情節讓人不禁在心中描摹著她的模樣,從人物的描寫就讓我們見識了茅盾先生的妙筆生花,除此之外,作者還在文章第六章開頭,以一些樂景為意象,用惟妙惟肖的句子反映出婉小姐對生活的滿足,而恂弟卻恰恰相反,他認為“美好的事物都如彩虹一般,一會兒就消之殆盡”,兩者形成了對比,借景抒情也令人稱奇,使文章添了幾分趣味。
《霜葉紅似二月花》將身處歷史轉折時期的青年人的內心世界精心細致地刻畫了出來,小說描寫的各種人物精神世界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二月蘭讀后感篇十四
植物都長有葉子,這些葉子大都呈綠色,這是因為綠色植物葉肉里有一顆顆綠色的小粒,人們稱它為葉綠體。葉綠體內含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卜素等色素。在通常情況下,葉綠素的含量占有絕對的優勢,它把其它色素都掩蓋了。色素對陽光中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吸收是有選擇的。說來也怪,葉綠素對紅光和藍光吸收較多,而對綠光卻不吸收,還要把它反射出來。因此,我們看到的植物葉子,在一般情況下是呈綠色的。
可是,當秋天來臨時,秋風帶來了一陣陣寒氣,葉子里面的葉綠素抵擋不住低溫的影響,開始變得呆滯起來。新的葉綠素很難形成,原有的葉綠素逐漸又被破壞,而葉黃素這時卻依然如故,沒有遭到破壞,相比之下,綠色減退,黃色加濃,大部分植物的綠色衣衫換成了黃色。
楓樹、烏柏樹等葉子,為什么又變成了紅色呢?原來,這是它們在巧妙地作過冬準備。當冬天到來之前,這些植物為了御寒,將體內一些復雜的有機物轉化成糖分。細胞液里的糖分增加后,細胞間隙里的溶液就不易結冰,這就增加了植物的抗寒能力。當糖分增多后,植物葉子里的花青素卻容易形成了。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葉子呈紅色的主要成分。楓樹在秋天里葉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現了“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