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合歡樹讀后感篇一
作者史鐵生在母親死后才懂得母親心中的苦楚。也正是如此,他在年少時有多么沉浸于自怨自艾,自暴自棄中,之后就有多么后悔。
合歡樹被當成含羞草被母親裝入小小的陶罐帶回家中,如同嬰兒時的史鐵生因母親的養育降生。十歲的史鐵生天真可愛,母親還沒有走完生命中最完美的年華。她還年輕,身體康健,她沒有被柴米油鹽侵蝕,她甚至保留這生命所具有的靈活,生動,完美。她有一個孩子,她還有一個寬敞,明亮的未來。她有生活的樂趣,有著羨煞旁人的‘平凡’的幸福,也會給自我織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
然而,當命運降臨的時候。原本該有多完美,現實就有多痛苦。史鐵生的腿不能動了,那條原本平滑無波的命運線也被狠狠地扯動著,這一次,它浸沒在黑暗里,通往無人知曉的未來。還沉浸在悲傷中的史鐵生,沒有注意到那些細微的提示。他的母親把自我的小船與史鐵生的小舟緊緊綁在了一齊,在風雨飄搖,翻滾著白浪的命運之海一齊搖搖擺擺。
史鐵生,他二十歲,但他還是個孩子。他的母親燃燒了自身所有的光和熱將史鐵生從深邃的谷底向上托舉。可是他感覺不到,感受不到母親日漸消失的生機與面容難掩的憔悴。是母親掩飾的太好還是史鐵生真的毫無察覺我相信以一個二十歲的孩子所具有的觀察力,他不可能察覺不到。人事敏感的,靈敏的,他只是覺得沒有那么嚴重,他還沒有學會承擔后果。我的朋友,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她以往問過她的母親一句話——為什么我連任性一次的機會都沒有她很激動,眼里全是不甘和委屈,那一對大而黑亮的眸子望著她的母親。她的母親坐在她的對面,嘴巴微微張大似是驚愕她為什么會問這個問題。她的母親一向是個爆脾氣也有一張伶牙俐齒的嘴。能從最厲害的菜販子手下省會好幾毛錢,在門口一立雙手叉腰就能喝退市井的小人。她一個人能夠分作兩個人,一個當母親一個當父親。
可是,那時候她的母親出奇的安靜,那雙眼角有著幾道魚尾紋的眼睛,黝黑黝黑的,深處輪轉,流淌著復雜、莫名的東西。
我看不懂,她也看不懂。
此刻的我,大概懂了些。那是全天下做母親的人所獨有的眼神,那是對另一個生命的堅持和執念。那是想要把所有世間奇珍都捧來給你的愿望。那是愿意奉獻自身一切的大無畏。那是———母愛。
你問為什么沒有人能解釋。只明白當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那個生你的女人從看你的第一眼起就是那樣了。那一眼是剎那,那一眼是永恒。久到當她最終一次合上眼的時候,她的心也不會停止愛你。
合歡樹讀后感篇二
放假,老師布置了一篇《在感恩中成長》。回家,我翻了翻詞典查了下“感恩”的意思,即對別人所給的幫忙表示感謝。望著詞典,我感到“感恩”一定有更深含義吧。
前不久,讀了史鐵生先生的《合歡樹》,我對“感恩”有了更深理解。樸實無華的語言,行云流水般地寫出了兒子對母親去世的悲情和懷念。兒子得獎時,母親高興;兒子殘疾時,母親操勞;無論何時何地,母親都是兒子始終的支持者。母親去世了,但母親親手種的合歡樹卻頑強活了下來。合歡樹讓作者面對生活,感悟生活,感恩生命。
作者的母親為作者日夜操勞,我身邊的這些親人,朋友,老師又何嘗不是?出門在外的叮嚀;無微不至的照顧;心傷失落的安慰;酸甜苦辣的分享。無時無刻不在我身邊陪伴著我。不僅如此,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懷抱他人的給予,在成長的途中我們不斷汲取養分。因為這些我們才能不斷成長。
王符說過“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潤”。魯迅這樣寫的“感恩命運,感恩人民,感恩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恩的人”。蕭楚女也這樣教育我們:做人也要像蠟燭一樣,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溫暖。
我要感恩。感恩生活,因為他給予了我一切,雖然并不完美;感恩父母,因為他們在給予我生命的同時給予我無私的愛;感恩朋友,因為你們的關心才讓我有了勇氣;感恩老師,因為你們給了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感恩對手,因為你們讓我認識了自己;感恩自然,因為他讓我生活在如此美麗的世界;感恩所有我愛的和愛我的,你們是我生活最大的動力。
《合歡樹》的作者因為感恩,他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母親對他的那份愛。今天,我因為感恩也會牢記這些在我成長過程中像蠟燭燃盡最后一份熱的人。
讓我們一起感恩,感恩所有的一切。讓我們一起成長,讓我們在感恩中成長。
合歡樹讀后感篇三
人生不可能走回頭路,史鐵生遺憾,這遺憾不僅僅是因為沒去看合歡樹,更多的是對母親的思念怕被合歡樹觸動,一瀉而下。有時候你所逃避的往往是你心靈最需要的東西,史鐵生明白,于是他說悲傷也成了享受,享受孤獨,享受挫折,享受以往與此刻的幸福。
看淡人生的起落,看清人生的軌跡,用一顆豁達和從容的心品悟人生。
合歡樹讀后感篇四
你失去了奔跑與行走的自由,卻很幸福。這幸福被媽媽不斷澆灌,長成一株合歡樹。它在成長,你在成長。上帝總是公平的,在不幸的一端加重,那么幸福的一端也會加上同樣的砝碼。因為她的愛,你很幸福。
《合歡樹》是史鐵生先生用質樸無華的文字記錄他母親的對他無微不至的愛。每個字每句話無不透露著母親深沉偉大的愛,以及他自己的懊悔。總是很喜歡他的文字,覺得他筆下清淡的文字劃過心頭,如同秋水無痕,去留無意,不知不覺間,卻總能讓我難忘。
文中母親在他病后一直嘗試著各種偏方希望能對他的病有一點幫助。哪怕是醫生已經放棄了,他自己也只是不在意,這不離不棄的守護,也只有母親給得起。母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那么孩子就是她另一個世界,是她生命的意義。作者心里想著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是他在自私地希望從病痛、失意中以死亡的方式解脫時,從沒有想過,母親同他一樣痛著、她一次次在絕望與希望的邊緣徘徊,在絕望中渴求希望,在希望里得知絕望。
母親去了,去一個不那么苦的地方。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間穿過,吹向那棵合歡樹。他在母親去世后一直都放不下那個心結,推說手搖車進出不方便。他不想回憶有關母親的一切,哪怕那是母親留下唯一的念想。不想看的合歡樹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看不到了,他也后悔,后悔沒有看一眼,看一眼那棵幸福的合歡樹。當曾經的含羞草已經長成合歡樹,當曾經自暴自棄的孩子已經長成作家。母親應該是欣慰的吧。
合歡樹讀后感篇五
秋風吹起安詳的落葉,掀起一頁書角,匆匆一撇,細膩的文字一時間如流水般涌入我的腦海。《合歡樹》,是在我們學習了《秋天的懷念》后才讀到的,卻依舊在我心底翻起了陣陣漣漪。
二十歲,正值青年的史鐵生永遠失去了行走的資格。他放棄了自己,然而他的母親卻沒有。為了兒子的腿四處奔走,這是一位母親為了兒子全身心的付出。史鐵生的腿實在沒法治了,恰逢其時,母親發現他在寫小說,于是母親開始了新的奔波——“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著雪帶我去看電影。”后來,史鐵生最終成功地在這片領域站穩了腳跟,可母親已不在人世。
母親去世后,史鐵生一家搬離了小院兒。他還是常回到大院兒里頭去,卻從未去過母親曾住過的小院兒。有一回,他在路上瞎逛,不覺間又來到了大院兒。這回他想去看看那棵樹,可“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他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文章的末尾,他寫道:有一天,那孩子長大了,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想起他的媽媽,他會跑去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我的目光掠過最后一個文字,心中只剩下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史鐵生常常想著讓母親回到人世間看一看他今日獲獎的文章,看一看他,可他做不到,也沒有人能做到。合歡樹是一棵樹,象征著母親,更是她與母親的回憶和過往,是史鐵生的精神寄托,是對母親的懷念,是對自己的悔恨。
合歡樹樹影婆娑,思緒飄散,猛然想起曾經也有一個人坐在婆娑的樹底下看著我長大,我的外太婆。外太婆家門口種了好幾棵金桔樹,每年深秋,八十幾歲的外太婆總是幫我和表弟拿兩把椅子,一邊看著我們摘金桔,一邊坐在門口和我們聊天。她的話題很沒有什么新意,總是問我們,你們最近干了什么,學校發生了什么事,諸如此類的。她的耳朵不太好,以至于我們每和她講話都要說得很大聲,甚至要重復好幾次。這樣的想法或許使我不經意間流露出了不耐煩,年邁的外太婆又太善于洞悉人心,等到我們再大一些,外太婆就很少和我們聊天了,只是靜靜地看著我們。
讀了《合歡樹》,我突然覺得,或許自己就是史鐵生吧。無論我走得多久,走得多遠,每次回家,總會有人在樹底下默默地看著我,等著我,而我卻似乎從來沒有注意。現在的外太婆,耳朵更加不好使了,忙于學業的我們也很少有時間去看她。我到現在才開始后悔,后悔沒有和外太婆多聊聊天,多說說話。金桔樹就像合歡樹一樣,一年比一年長得高,長得茂盛,而我們見到外太婆的次數卻越來越少了。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又有多少人會真正靜下心來,想到別人為自己的付出呢?感謝史鐵生,感謝他的《合歡樹》,讓我靜下心來,好好體味別人的真心與真情。每個人的出現與存在都是有意義的,相信史鐵生的《合歡樹》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我們也要好好珍惜身邊為你默默付出的人,哪怕只是默默地,亦應如此。他們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個。
合歡樹讀后感篇六
上周末,我讀了史鐵生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合歡樹》。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是:史鐵生在與病痛的抗爭中開始寫作,盡力忘掉自己的腿,母親也到處借書,推他去看電影,讓他對生活抱有希望。過了幾年,他的小說僥幸獲獎,登門采訪的記者數不勝數。看完這篇文章,我的內心深有感觸:作者雖然命運坎坷,但他的心態逐漸由絕望變得樂觀,并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最終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可見,樂觀與積極有多么重要。
史鐵生樂觀向上、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它們不顧外界的冷嘲熱諷,不在意命運的苦難與不公,在陽光下盡顯自己的美麗,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感受世界的美好,就像《秋天的懷念》里的菊花。
“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在萬物凋零、毫無生機的秋天,菊花依舊保持樂觀積極的姿態,盡顯自己的獨特色彩!樂觀積極的又何止菊花呢?蘇軾曾寫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曹操曾吟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樂觀積極,或許是古往今來很多人的最愛吧!
人生難免會遇到坎坷,不要一下子就被踩在困難的腳下,不要一下子就被困難所打敗。我們要做的不是絕望,也不是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就只想著悲傷,而是要挺起胸膛,立直腰板,向著成功進發。跨過一道道門檻,穿過一個個關卡,躍過一處處泥地,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去走好每一步,過好生活中的每一天,那么,你就已經成功!
合歡樹讀后感篇七
合歡樹在傳說中一直是不離不棄的象征,它不像牡丹、玫瑰那樣有嬌艷的花朵,也不像白楊、松樹那樣有挺拔的身姿;它沒有驕人的外表,更沒有傳世的盛名。但它堅韌、樸素、純潔,最重要的,還有它的名字——合歡,合在一起才有最歡樂的時光。
史鐵生的母親就像他母親親手栽培的那株合歡樹一樣,或者說,她本身就是一株合歡樹。她不像那些所謂的天皇巨星、全民女神那么嬌貴、耀眼,也不像網上瘋傳的各種"女漢子"那樣霸氣、強勢,但她卻能讓自己的兒子給他一個"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人"的評價;她還能讓自己的兒子在兩腿癱瘓的時候將她作為最堅實的靠山。女人,一旦做了母親,就會將自己的愛毫無保留地獻給她的子女,無怨無悔,畢生不怠。這就是母愛最偉大的地方。沒有過份的修飾,沒有過多的言語,一切都只需要一顆心——一顆永不磨滅的飽含深情的似水的母親的心。
是的,母愛如水——如水般溫柔,也如水般多變。
當孩子不小心做錯了什么事的時候,母愛就變成了大海——包容你,體諒你,她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需要寬容;當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母愛就變成了小溪——愛撫你,理解你,她知道你遇到了麻煩,需要引導;當孩子生病鬧災的時候,母愛就變成了眼淚——心疼你,呵護你,生怕你因為她的什么過錯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當孩子失敗的時候,母愛變成了激流——鼓勵你,推動你,讓你跨過一切困難,忘記一切失敗;當孩子遠行的時候,母愛就變成了蒸氣——你看不見她,但她時時刻刻在你的身旁,你永遠都能感受得到。
珍愛自己的母親吧!尋遍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如此愛你的人了!無論走到哪里,母愛是你最堅強的后盾,是你前進的保障。別讓她受傷,別讓她擔心,別讓她失望——唯有努力奮斗,才能用光明的未來回報這似水的母愛!
合歡樹讀后感篇八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精悍,卻十分地感人肺腑。
這是一個講母愛的故事:史鐵生雙腿殘疾,頭上開始有了白發,母親總找來稀奇古怪的偏方給他吃,但是始終不見療效。為了讓兒子高興一些,母親挖來一株“含羞草”,種在花盆里,后來才知道這是一棵合歡樹,是個好兆頭,母親很高興。多年以后,合歡樹長到很高了。可悲的是,他的母親早已不再人世了。
我的母親也是這樣,為我辛苦,日夜操勞。母親還健在,但是歲月的痕跡,無情地在她的前額刻上了皺紋。有一天,天陰沉沉的。放學了,我抄寫好家庭作業,磨磨蹭蹭地整理書包。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學樓,才知道天氣是那么寒冷。母親在寒風中等我,探著身子張望著,我很不好意思。母親怕我冷,就讓我穿上她帶來的外套,還不停地問:“冷嗎?沒凍著吧?”沒有怨言,眼神里只有溫柔。一路上,我和母親說說笑笑,再也感覺不到任何寒意。
母親曾說:“父母給了我十分的愛,如果我只能夠還一分恩的話,她也感到很欣慰。”但是我想對母親說的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為我操勞一生的父母,我一定要成才,報答你們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