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一
悲慘世界是一部由法國作家雨果所著的長篇小說,通過對法國19世紀社會的描繪,展現了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不公。作為一名高中生,在讀完這部小說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的人性與社會問題,也從中獲得了一些寶貴的心得體會。以下將從人性的善惡、對愛與責任的思考以及社會弊端等方面闡述我的讀書心得體會。
其次,對愛與責任的思考是我在讀悲慘世界中的另一個重要體會。小說中的一個重要線索就是對愛與責任的探討。讓·瓦爾簡在救贖自己的過程中,接過了死去工廠工人的女兒科塞特,充滿父愛奉獻自己的一生。而神父馬德萊娜,也用她的慈善與善良感化了許多不幸的人,讓他們找到了生活的希望。這讓我明白到,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責任,愛是一種奉獻,是為了讓別人的生活變得更好。每個人都應該像讓·瓦爾簡和馬德萊娜一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用愛去改變這個世界。
最后,悲慘世界也透露出了一些社會弊端和不公問題。這個19世紀的法國社會充滿了貧富差距和社會階級的劃分,人們在貧窮中掙扎,被貧困和饑餓折磨。小說中描寫的巴黎街頭的種種景象,令人觸目驚心。這激發了我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讓我明白到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同樣存在著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的問題。在這個個人利益至上的社會,我們應該關注弱勢群體,關心社會弊端,并積極采取行動,推動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
綜上所述,讀完悲慘世界這本書,我對人性和社會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無論是對人性的復雜和善惡并存的思考,還是對愛與責任的認識,以及對社會弊端的抨擊,這些都讓我深受啟發。作為一名青少年,我們應該以這些思考為基礎,努力成為責任感強、關愛他人的人,以實際行動改變身邊的社會現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雨果所要傳達的主題,也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好地面對和解決問題。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二
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雨果刻化了從拿破侖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面貌。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冉阿讓。年輕勤勞的冉阿讓找不到工作在難忍的饑餓驅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塊玻璃,拿了一塊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獄后,為了報復,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誠,酣然睡在一個苦役犯旁邊的卓絕胸懷,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讓,使他握著鐵釬的手慢慢地放了下來。于是他偷走了銀器逃出了神父家。當冉阿讓被抓住時,神父并沒有指證他,反而又把兩支銀燭臺給了冉阿讓,并對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允諾過我,您拿了這些銀子是為了做一個誠實的人用的。”他決定遵守自己的諾言,做一個誠實、正直、仁慈博愛的人。我認為神父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后來他改名換姓,在一個城市里搞了一項工業的工藝改革,發了財,做了市長,在那里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而冉阿讓也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為了履行對芳汀的.諾言,在苦役中,他奮不顧身地從戰船上空搶救了帆工,然后機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從刻薄奸詐的夫婦那里帶走,并隱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讓和珂賽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三
罪犯是真的有罪?還是只是社會認為他十惡不赦?法律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它像一條邊界,而邊界那邊就是萬丈深淵。不管是因為生計所迫,還是選擇錯誤,一個人只要稍微越線,便沒有了回頭路,所有人都會拋棄你;換而言之,社會已經完全拋棄你。
前幾天看了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發條橙》,講的就是一個懵懂少年因無知而犯罪,在監獄——不,應該說是社會將所有罪惡集中起來發酵滋長的黑暗之處——度過兩年“讀圣經、洗罪惡、思悔改”的生活后,獲得一個“罪犯醫療計劃”的機會。所謂“罪犯醫療計劃”,就是將人的本能反應——一種人造的畸形反應——強加到一個人的判斷力之上。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剝奪人權,一種將個人意志機械性拆除的社會意識行為。就像上文所描述的,即使那個少年成功接受了“醫療”,再次步入社會后,照樣會被不當做人,人權受到肆意踐踏。
卞福汝主教對待犯罪,只會用“寬恕”這一理性之光,雖然這一星點的閃光只能——或許還不能照亮一點點那陰暗的世界,但至少能點亮他周圍的那一點點空間,能做他周圍些許人的微光騎士。
像是冉阿讓,只因牢犯的身份,公民基本權利完全喪失;在十九世紀初,《人權宣言》已發表二三十年后,“人人生而平等”、“天生人權不可剝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些東西放在冉阿讓身上又是顯得多么諷刺——宣言終歸是一張紙,不過是一場革命的產物,而革命的成果被偷換時,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始,就像卞福汝主角所說:
“進步的暴力便叫作革命,暴力過去后,人們就認識到這一點:人類受到了呵斥,但是前進了。”
我的理解是:“人類被認為受到了呵斥,但是前進了。”
革命,只是政治奪權的美化詞。每一次,不滿的一些被奪利益者——他們叫自己革命者——都會用一些本身是很科學、人道的新式理論來獲取,或者直接說套取無辜百姓的支持,接著用暴力(非暴力即威脅)趕盡殺絕當權者、既得利益者,然后便可以用一副滿腔熱血的腔調和曾經支持過他的民眾說:“革命勝利了。”接踵而至的,便是這個曾經的革命集團的墮落,對既得利益的瘋狂揮霍,然后再次引發群眾的不滿,再次引發一場所謂的“革命”。
《悲慘世界》里的那個世界是灰冷陰暗的,很多時候,讀著讀著,會陷入絕望的深淵。但每次總會有一絲微光正射進你的心靈。這或許就是雨果以客觀態度描述一個世界,同時也不忘做出祈禱的哲學吧。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四
一直對自己的閱讀速度很自信,結果在這本書上前所未有的花費了一個半月。
因為老師的介紹,我開始認識雨果,因為他的《九三年》,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看他的《悲慘世界》。于是在過去的一個半月,每一天我都將一本《悲慘世界》放在包里,在課堂上,在廣播臺,在公交車,我一頁一頁的翻了1760頁,感受著這個人世間最像上帝的人的胸懷。
經典名著,在一般人看來,大多枯燥乏味。對我亦是如此。我一直偏愛現當代的言情武俠小說,對大部頭頂禮膜拜,看著封面上的作品名和作者名就肅然起敬,沾染一下才氣似的稀罕地摸兩下,但僅此而已了。我試過翻開其中的一些,然后發現,里面是一整個未知的世界。那些作品涉及的背景知識就像是在那個世界探索的通關武器,我的無知和不耐讓我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引人入勝。而現在,我開始學會沉淀,也漸漸發現,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它的偉大不只局限于那一個時代和那一個時代的那一群讀者,現在它的光芒依舊閃耀,持續地給我們指引,讓我們觸動,進而得到啟發。
20__年4月20日早晨7點的三水,在小小的宿舍外仿佛在上演3d版的《泰坦尼克號》,狂風大作,雨點迅猛,雷聲隆隆,閃電霹靂,透過陽臺上布滿水霧和一道道淚也似的水痕,我們看見陽臺上的衣服在這樣恐怖的大背景下無力地掙扎,我想如果它們能出聲,喊的一定是“救命”。那牢固的兩道門和三扇窗把我們好好地保護起來,我們呆在溫暖安全的屋內,冷眼旁觀外面的風云變色,變化無常。
對于《悲慘世界》這本書,在未讀之前,我原以為自己是這樣一種狀態。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并沉迷其中時,才發現,我無法冷眼旁觀,無法置身事外。當我翻開書頁的那一刻起,我已經身處其中,無法自拔,我不由自主地思考那個世界,那個世界的人們,現在這個世界和其中的人們以及我自己,而且發現感慨良多。第一次,發現名著還可以這樣吸引我。
我沉醉于雨果對故事情節的安排和結構把把握的天才,他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網,將人物、情節巧妙地穿插組合在一起,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卻不失自然,水到渠成,讓人感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對一個新人物的描寫從不讓人感覺突兀,一路讀下來,發現逐漸茅塞頓開。合上書時,哪一個個性格各異的人物和看似紛繁復雜的情節已經服服帖帖的在我腦海里存在了。它像是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瞥見了十九世紀的法國,并對它產生了興趣。
我驚奇的發現,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人們對身份的觀念如此根深蒂固且牢不可破。冉阿讓永遠是一個苦役犯,人們并沒有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人們把偏見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上,即使他成了馬德蘭市長,建造工廠、醫院,為窮人謀福利,那樣德高望重的人做了那么有益于社會和人們的事,卻在主動承認自己的身份后遭眾人唾棄。在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后,沒有人念及他的功勞,污言臟語像漫天大雨一樣鋪天蓋地,那些受過他恩惠的人都背棄了他,除了那個門房老太太和堅定的修女還牽掛著他,相信他,為他掩飾,為他說謊。呵!多么扭曲的世界啊!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五
今天,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讀后感。
冉阿讓因為偷一塊面包而被判了5年刑,中途四次越獄,被加刑到19年,因心生怨恨,出獄后一直想要報復社會,后來受到卞福汝主教的感化,決定棄惡從善。
我喜歡書中的冉阿讓和小伽弗洛什,喜歡冉阿讓是因為他不顧別人對他的看法,努力做好事,每當他想做壞事時,他就會想起善良的卞福汝主教,于是繼續做好事。
當然,冉阿讓也很聰明、強壯、勇敢。有一次,房東婆婆告密,警察將冉阿讓和柯賽特圍住了,卻沒有看見他們兩個人,原來冉阿讓使出了看家本領——不用梯子,徒手到六樓,成功地逃過了警察。
冉阿讓在人們眼中是一個小偷,其實冉阿讓本性并不壞,人們認為他是一個無惡不作的魔鬼,但冉阿讓是真正的天使,警察沙威一次次地想要將他繩之以法,可冉阿讓卻不記仇,在巴黎人民武裝起義中,沙威的間諜身份被發現,武裝人民要處死他,冉阿讓趁武裝人民不注意,救出了沙威。
我喜歡小伽弗洛什是因為他樂觀、開朗、堅強、不自卑、勇敢,他的優點比冉阿讓還要多。他被父母扔在了大街上,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個沒人要的孩子,沒有想著要報復社會,反而認為住在大街上更舒服。
他在人民武裝起義中,不顧自己的生命,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子彈,把撿來的子彈提供給街堡里的人們,還不斷地嘲笑敵人,最終被敵人打中了兩槍,犧牲了。其實小伽弗洛什一直有一個當兵夢,雖然不偉大,但是很堅定。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六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歷時三十余年而完成的,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聞名的巨著。
《悲慘世界》以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而展開了一幅跨越半個世紀的歷史畫卷。
冉阿讓幫著姐姐撫養七個孩子,生活非常艱苦。一年冬天家里饑寒交迫,冉阿讓被逼無奈,偷了一塊面包,卻被發現,判了刑進了獄里。冉阿讓試著逃獄卻從沒成功,逃獄還讓原本只要服五年苦役的冉阿讓在監獄里的生活變到了十九年。十九年,只因為偷了一塊面包。
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九年呢?然而,僅僅因為饑餓,因為為姐姐家幾個命苦的孩子而偷了一塊面包,冉阿讓把自己十九年的生命交給了苦役犯生涯。十九年,冉阿讓的眼睛逐漸干涸,心靈也干涸了。
出獄后,冉阿讓因為有著一張黃色身份證而被排擠,借宿時店主連馬棚都不肯讓他住,無奈,他跑到監獄去請求收容卻被狠狠的趕了出來。冉阿讓無處可以棲身,這時有一位好心的老婦人指著卞福汝主教的家門說:“那扇門你還沒有敲過吧?去敲那扇門。”就這樣,冉阿讓見到了卞福汝主教。
卞福汝主教在冉阿讓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一點一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阿讓棄惡從善,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忘掉以前那個冉阿讓,改名換姓變成馬德蘭。冉阿讓以馬德蘭的身份來到海濱蒙特伊城。因為馬德蘭對海濱蒙特伊城的貢獻非常突出,于是國王就命他為市長,他推辭不掉,只得接受。
愛是偉大的,冉阿讓擁有了愛,他實現了對自己的救贖,而且脫變成了一個崇高而偉大的人。我們又何嘗不是呢?只要擁有了愛就擁有了一切,人世間、愛、最偉大!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七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是個服了20xx年刑的苦役犯。他一生備受挫折,他的精神歷程也是極其坎坷。出獄后,受到主教的感化,他決心從善。冉阿讓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變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懊悔,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也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他最終決定遠走他鄉,化名馬德蘭。在異國他鄉,他努力的工作并成為巨富。這以后,他廣施仁愛,后來被任命為市長。冉阿讓本的一生,在苦難中掙扎,卻有著舍己為人的情操,雨果用他的'形象,為人類的生存,指出了一條路。
這本書以未來的名義去批評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恒之盾。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一千本好書,就是一千輪太陽。燦爛千陽,會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也會讓這個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們的面前一覽無余地展開。
這話說得太精辟了。現在,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學習環境都很優越,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現在,展望將來。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八
我在國慶節假期看了一本由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寫的《悲慘世界》,維克多?雨果,他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看了他寫的書,確實發現他的文章寫的生動趣味。
文學的意象。黑夜里的燈光,這是多么有意境文采的名字!這當然不僅僅是一個小節名字,這象征著黑暗社會中,努力尋找這那一點光明和期望。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詩表達的效果或許不一樣,可是,這是多么美的文筆啊!
第二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讀后的感想。這部長篇小說,反映出了當時資本主義黑暗的社會背景以及人民身處的水深火熱之中。雨果用他深刻的思想,老練的文筆,組成了一部有著連貫性思想的小說,一部真正的巨作。他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那么鮮活,都是真真實實有血有肉的人,有優點有缺點,仿佛就在我們身邊。雨果,要經過對當時的‘悲慘世界’之描述,來抒發自我對完美、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對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團結友愛的向往。也許,這也是他要告訴我們的吧。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九
世間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人類漫長的苦難歷程中,無數靈魂墮落了,丟失在無邊的黑暗海洋中,而最為悲慘的是那里沒有援救。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無善惡之分,生命原本為愛而生。
人類之所以渺小,就在于無法穿越或者說是很難穿越苦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局限。很多時候,我們做錯事甚至做壞事,并不是我們情愿的,一定是受外界逼迫,不得不為,而一旦這種受逼迫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和拯救,成為習慣,靈魂一再墮落,便造就了所謂的壞人。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序中指出: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是貧窮逼迫冉阿讓去偷去面包以救濟饑餓的外甥,最終被判處苦役。刑滿釋放后,又因持黃色身份而受到歧視,無法生存,所有這一切導致冉阿讓開始盲目地對社會進行報復。是背叛和歧視殘害著蘇婷,自己的靈肉以維持私生女兒的生存。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一生是苦難的,而造成其苦難的根源無疑便是社會,是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以及無人救贖的社會現狀。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篇十
一部小說讀了半年,但讀到最后依然戀戀不舍。《悲慘世界》如同一個黑洞,從最最不起眼的一個點切入,進入其中卻發現在這個點背后蘊藏的是包羅萬象的宏偉世界和極其耀眼的精神光芒。
小說之中既有狠毒骯臟的惡賊,也有道德完美的圣人;既有純粹無暇的愛情,也有充滿悲壯的戰爭;既有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有嚴肅考據的歷史。其中各色人物演繹著各種命運,也各自迸發著或骯臟或純潔的色彩斑斕的精神光芒,并把所有展現出的精神推演到極致。偉大或低劣,生存或死亡,這些在本書中都有所涉及但絕不是真正的主題。《悲慘世界》名為悲慘,實則是在悲慘的境遇中尋求希望,最終獲得光明的過程。無論是社會或人心都是如此。
有人說偉大的著作應該平凡而真實,但《悲慘世界》恰恰相反,書中充滿了浪漫的思想和傳奇的經歷,人物也非真實社會中可見之人,而是把每一種推向極致的情感賦予一個肉身的形象。馬呂斯代表著灼烈的愛情:吉諾曼代表著深徹的親情。德納第是魔鬼的化身:主教則是天使的降臨。沙威身上顯盡法律的威嚴:安灼拉則為自由進步而戰。除了對精神世界的極度挖掘,小說中也同樣有著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芳汀,愛潘妮,馬白夫,小伽弗洛什和他的弟弟們,都是被黑暗的時代所付與悲慘命運的可憐人。
嚴苛的法律、四流的罪犯以及上層的奢靡,作者毫不留情的將自己國家的種.種暗傷揭露在陽光之下。不過即使如此,小說中仍無處不體現作者對這個偉大而不完美的民族的敬愛之情。從恢宏磅礴的滑鐵盧戰役,到陰暗涓細的下水道,作者無不以獨到的角度全面闡釋真實的歷史和時政的善弊。在論述里也多次提到過中國,這讓我不禁感嘆,在整個歐洲都跟著歷史車輪日益前進的時候,中國卻還沉浸在盛世的浮夢之中。也許當時的中國就是缺少作者這樣能洞悉天道發展,順應自然趨勢的人吧。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冉阿讓。他從最初令人同情,漸漸變得值得敬佩,直到最后使人崇拜。一個從地獄走出的天神,原比一直高高在上的上帝更值得人信仰。
那么是什么使冉阿讓的良心始終能擊敗私欲呢?簡單來說只是一個字:情。冉阿讓一生有三次為情所救,逃脫了徹底跌入地獄的懸崖。第一次是主教的恩情,正如主教自己所說,他用兩只燭臺從上帝那里贖買了冉阿讓的靈魂。正是這次神圣的交易,讓那顆滿是仇恨的心靈照進一律亮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