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一
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里,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喬伊斯,并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后專事創作,同時先后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游,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里當雇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愿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么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后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復,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于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實。這里的等待,在法語里是現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么。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并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并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凈化心靈的作用。
沒有什么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貝克特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己親身經歷著的生活狀態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知道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著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二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后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里,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喬伊斯,并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后專事創作,同時先后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游,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里當雇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愿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么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后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復,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于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實。這里的等待,在法語里是現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么。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并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并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凈化心靈的作用。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三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作家塞繆爾?貝克特于1952年創作的一部荒誕派戲劇,雖然只有兩幕,卻在當時的歐洲掀起了軒然大波,直到現在都還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義非凡,是荒誕派戲劇中的經典之作。
故事發生在兩個黃昏,第一天,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戈戈)和弗拉季米爾(狄狄)在鄉間小道的一棵枯樹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進行了一系列無聊的談話和無意義的舉動,等到傍晚,一個小孩子跑來告訴他們戈多先生今天不來了,明天來。第二天,他們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樹長出了幾片葉子,波卓瞎了,幸運兒啞了,最后仍舊是以小孩子相同的傳話結尾。戈多究竟是誰,能做什么,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他們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等著,靠夢囈般的對話和無聊的動作消磨時光。
貝克特這部戲劇的寫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西方世界,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戰后的世界混亂無序,荒謬丑惡,人們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這在劇本中人物活動的背景中就表現了出來,荒原、沼澤、枯樹、黑夜等等,都體現出了凄涼、孤獨、恐怖的生存環境。兩個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地位卑微,行為荒唐,精神狀態恍惚迷離,整日渾渾噩噩,百無聊賴。荒誕派戲劇的精神內涵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劇中也體現出了存在主義的基本原理:終極價值已經沒有了,人必須為自己尋找存在的理由。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卻每天都在等待著所謂的“戈多”,這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仿佛只要戈多來了,他們就會被解救,從此結束如今這痛苦的生活,他們熱切地盼望著,等待著。然而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荒誕的生活一次次打擊著他們的希望,他們能等來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絕望。戈戈和狄狄這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卻毫無希望的等待反映了當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放眼望去,現今的社會上像戈戈和狄狄這般渾渾噩噩,百無聊賴度日的人可謂是數不勝數,縱使物質世界的發展再迅速,也彌補不了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和迷茫。劇中的戈戈和狄狄雖是兩個有些神經質的流浪漢,卻也是整個人類的縮影,生存在荒謬混亂的環境中,于孤立無援、生死不能、痛苦絕望的境地里渴望著、等待著一份不曾謀面也不知何時出現的希望來將我們救贖。我們徘徊在虛無縹緲的人生道路上,茫然而不知所措,忍受著生與死的痛苦折磨,默默等待著遙不可知的命運中的希望。
貝克特沒有告訴我們戈多是誰,是什么,但每個人對于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心里都有屬于自己的戈多。因為戈多并不特指某個人或某種事物,可以說他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他只是人們為了安慰自己編造出來的幻想,是人們在精神迷茫狀態下的一種寄托,就像是即將掉入懸崖時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哪怕再微弱,再渺小,那也是支持著人們堅持活下去的希望。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等待的事物也盡不相同,所以才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戈多。然而這樣的戈多實在是太渺茫了,那種無法抓住的感覺有時會令人感到絕望,于是人們認識到等待只能換來無望而又無可奈何的結局。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等待中度過的嗎?或許是等待一件事物,或許是等待一個人,甚至也可能是等待死亡,這個等待的過程正是荒誕的人生所經歷的過程,于無盡的等待中漸漸走向毀滅的黑暗。
希望在神話中是潘多拉魔盒打開后最后出來的事物,這正意味著希望是絕對存在的,然而要等待希望的實現卻是未知而不可控制的,等待只能意味著幻滅。所以我們不能在原地傻傻地等待著希望的到來,而應該鼓起勇氣朝前方探索,或許希望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戈多遲遲不來,苦死了等他的人。”那么,我們就不要等了,開始動身去尋找戈多!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四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目光茫然,再次翻開這本書,一遍遍讀著這句話,直到嘴唇干裂,腳已經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騰椅上,手中傳來杯子的余溫。午后的陽光懶懶散散,靜靜地等待著,瞇起眼,思緒在不安的空氣中越行越遠。
黃昏,寂寞的天空有飛鳥掠過,了無痕跡。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就這樣望著遠方彼此不語。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著,直到天黑離去。口中卻還念念不忘,明天,他會來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誕的無可救藥!現實世界的混亂、丑惡和可怕,使人的希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來,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不過是等待對象的一種象征,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過于遙遠。可為何我們還是等待著,等待被解救,等待著希望。
忽然想去小時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黃昏,天空的顏色卻是異樣的美好。那里種著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陽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溫暖得讓人想要落淚。我們一直等一直等。天漸漸黑了,四周安靜得可怕。于是,我們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輕輕歌唱。企圖打破這黑夜來臨前的恐懼。其實我一直都很懷念那時的我們,兩個女孩,在空曠的田野上執著的等待,她們的頭頂是金燦燦的葵花。一直到最后,我們也沒等到爸爸。我不知道當初自己為何會在等待中唱起歌兒,因為我一直都害怕長時間的等待。只是姐姐說,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在轉,大概我是在那時鼓起了勇氣。于是,習慣了等待。
這真的很像在樹下長時間等待著的老人們,他們的臉上是經歷時間所留下的滄桑。而我們,只是單純的等待著,等待著所愛者的歸來。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當自己終于踏上了回家的那輛公車,等待的心頓時安靜了下來。車窗外的景色不斷更改著,熟悉的畫面映入眼簾。剎那的感動,有淚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希望。只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后只剩下麻木和絕望。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著兩個老流浪漢,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遲遲不來,反倒等來了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莫非現實的世界真的如此殘酷,覺得黑夜還不夠黑暗,于是又狠狠潑上一桶冰水,澆滅那散發著溫暖與光明的火焰。
其實,我是很不了解的。為什么寧愿毫無結果的去等一個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動去尋找所謂的‘戈多’?有人說,人對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對自己的命運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類的生存狀態。但是,一味盲目的被動等待,人是否會一直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雖然,報信的小男孩會給等的人帶來幸福,但消極的等待比不上積極的尋找。在尋找中等待,快樂的等待,等待的過程會變得幸福。
起身,打開窗戶,外面的世界鳥語花香。音樂響起的時候,空氣竟也變得暖洋洋。只要記得,曾經,我們頭頂著葵花唱歌。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五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于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并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并不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的“等待”給與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戰。在這里,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并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發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機械壓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六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作家塞繆爾·貝克特于1952年創作的一部荒誕派戲劇,雖然只有兩幕,卻在當時的歐洲掀起了軒然大波,直到現在都還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義非凡,是荒誕派戲劇中的經典之作。
故事發生在兩個黃昏,第一天,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戈戈)和弗拉季米爾(狄狄)在鄉間小道的一棵枯樹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進行了一系列無聊的談話和無意義的舉動,等到傍晚,一個小孩子跑來告訴他們戈多先生今天不來了,明天來。第二天,他們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樹長出了幾片葉子,波卓瞎了,幸運兒啞了,最后仍舊是以小孩子相同的傳話結尾。戈多究竟是誰,能做什么,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他們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等著,靠夢囈般的對話和無聊的動作消磨時光。
貝克特這部戲劇的寫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西方世界,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戰后的世界混亂無序,荒謬丑惡,人們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這在劇本中人物活動的背景中就表現了出來,荒原、沼澤、枯樹、黑夜等等,都體現出了凄涼、孤獨、恐怖的生存環境。兩個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地位卑微,行為荒唐,精神狀態恍惚迷離,整日渾渾噩噩,百無聊賴。荒誕派戲劇的精神內涵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劇中也體現出了存在主義的基本原理:終極價值已經沒有了,人必須為自己尋找存在的理由。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卻每天都在等待著所謂的“戈多”,這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仿佛只要戈多來了,他們就會被解救,從此結束如今這痛苦的生活,他們熱切地盼望著,等待著。然而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荒誕的生活一次次打擊著他們的希望,他們能等來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絕望。戈戈和狄狄這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卻毫無希望的等待反映了當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放眼望去,現今的社會上像戈戈和狄狄這般渾渾噩噩,百無聊賴度日的人可謂是數不勝數,縱使物質世界的發展再迅速,也彌補不了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和迷茫。劇中的戈戈和狄狄雖是兩個有些神經質的流浪漢,卻也是整個人類的縮影,生存在荒謬混亂的環境中,于孤立無援、生死不能、痛苦絕望的境地里渴望著、等待著一份不曾謀面也不知何時出現的希望來將我們救贖。我們徘徊在虛無縹緲的人生道路上,茫然而不知所措,忍受著生與死的痛苦折磨,默默等待著遙不可知的命運中的希望。
貝克特沒有告訴我們戈多是誰,是什么,但每個人對于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心里都有屬于自己的戈多。因為戈多并不特指某個人或某種事物,可以說他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他只是人們為了安慰自己編造出來的幻想,是人們在精神迷茫狀態下的一種寄托,就像是即將掉入懸崖時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哪怕再微弱,再渺小,那也是支持著人們堅持活下去的希望。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等待的事物也盡不相同,所以才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戈多。然而這樣的戈多實在是太渺茫了,那種無法抓住的感覺有時會令人感到絕望,于是人們認識到等待只能換來無望而又無可奈何的結局。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等待中度過的嗎?或許是等待一件事物,或許是等待一個人,甚至也可能是等待死亡,這個等待的過程正是荒誕的人生所經歷的過程,于無盡的等待中漸漸走向毀滅的黑暗。
希望在神話中是潘多拉魔盒打開后最后出來的事物,這正意味著希望是絕對存在的,然而要等待希望的實現卻是未知而不可控制的,等待只能意味著幻滅。所以我們不能在原地傻傻地等待著希望的到來,而應該鼓起勇氣朝前方探索,或許希望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戈多遲遲不來,苦死了等他的人。”那么,我們就不要等了,開始動身去尋找戈多!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七
沒有什么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獵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下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埃斯特拉岡說:“嗯,我們走不走?”弗拉基米爾說:“好,我們走吧。”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依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要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闡明天再來的告訴。其實他們都知道興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文秘網,興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如同咱們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枯燥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好像《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興許就是咱們的現實,人們期盼著本人的現實,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現實能夠來到咱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致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八
重讀《等待戈多》,一部不長的荒誕戲劇,卻很費腦筋。這部戲劇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個謎。每個人都在問,戈多是誰?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貝克特,他很高明地繼續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
春天的陽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著無暇享受陽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有三種人。當搜腸刮肚為這三種人找代表人物時,想起了《等待戈多》。這部劇只有五個角色,兩個流浪漢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運兒,還有一個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這個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終沒有出現。用這幾個人為三種人佐證,再合適不過了。
第一種人,打著遮陽傘曬太陽的人。聽起來很有閑、很小資。不過,小資只是一種情調,那些光顧必勝客、上島、兩岸、避風塘、蘭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廣告?)……喝一杯拿鐵、卡布其諾、龍舌蘭、朗姆酒,來一只哈根達斯(又有廣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夠入列。還是看一看波卓的派頭,這位爺一出場,就拿著一根鞭子,用繩子拴住幸運兒的脖子,趕著他往前走。幸運兒兩手提著一只沉重的口袋、一個折凳、一只野餐籃和一件大衣。幸運兒打開折凳,波卓坐下,打開籃子,取出一只筍雞、一塊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來……不想再描述了,這就是第一種人。
第三種人,追趕太陽的人。夸父逐日的結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現代版是,很多人為了追逐夢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兩個流浪漢,曾經也非常體面,曾經也有一雙合腳的靴子,曾經也有過一點兒思想。他們最終淪落了,無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們不認識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誰,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給他們做什么,他們沒有明確的要求,只是一種祈禱、一種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雖然都喪失了追逐夢想的能力,但狄狄沒有放棄自尊,沒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還能為自己找到蘿卜。而戈戈已經喪失了羞恥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護他的人;他搞不到蘿卜,還嫌蘿卜不好吃;他厚著臉皮討要波卓吃剩下的骨頭,他為了金錢與需要幫助的人討價還價。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我們一生都在追逐夢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當耀眼的太陽照射在頭頂,都想觸手而及,讓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讓精神的勝利愉悅生命。可是,我們并不能主宰靈魂,并不能左右命運。當夢想無情破滅,我們是選擇做一個精神的流浪漢,還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抑郁寡歡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數,愁腸百結的經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見,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漢。他們看似是精神的獨立者,其實也會為了一根剩骨頭低下高昂的頭。有雄心追逐夢想,就要有勇氣接受失敗。第一種人未必高貴,第二種人未必低賤,第三種人未必超脫。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本來就是荒謬的,不必為了所謂的價值、意義而背上枷鎖。
戈多沒有等來,波卓瞎了眼睛,幸運兒成了啞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們找不到繩子……這就是生活!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九
剛剛學習完《等待戈多》,這個劇幕里沒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沒有鮮明人物個性,有的只是空曠的舞臺和兩個滿嘴瘋言瘋語的流浪漢,等待著一個永遠也不會到來的戈多,一個虛無飄渺的期望。習慣了傳統劇幕的我,《等待戈多》無疑打破了我長期以來對劇本的觀念,讓我感受了另一種劇幕形式的沖擊。
初讀《等待戈多》時,我腦袋中一片迷茫,完全不明白劇幕中的兩個人到底在干什么,唯一明白的是他們在等一個叫“戈多”的人。他們的對話毫無邏輯,動作無聊,一向在重復著說著什么。偶爾冒出的至理名言,讓人感到異常突兀。總之,這的確無法吸引我的閱讀興趣。
然而,當《等待戈多》被解釋時,我開始明白它的主題和核心是等待期望,是一出表現人類永恒的在無望中尋找期望的現代杯具。“戈多”作為一個代名詞,始終是一個朦朧虛無的幻影一個夢魘中的海市蜃樓。該劇深刻揭示了人類生活在荒誕世界中無所適從的尷尬處境,揭示了西方現代人痛苦、焦慮而又悲觀、絕望的畸形心態,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期望是存在的,可是等待期望的實現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著幻滅。
社會環境影響著人,人的個性也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社會背景。人在備受壓迫、悲慟和絕望時,總是會幻想一些永遠都不能實現的夢想,漸漸的,人便深陷其中,老是在等待,對現實的一切都變得麻木。
以往看過魯迅的一篇文章,叫《孔乙己》。文中的孔乙己在遭人唾罵、鄙視的時候,盡然全然不在意,甚至在被人打斷手腳時,也都是一副不在乎的樣貌,可見他早已把人的尊嚴“置之度外”了。這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使人們變得愚昧、無知。
是的,當我再次品讀《等待戈多》時,我突然了解到了貝克特寫著劇幕的理由,當一個社會黑暗壓抑,人性的光輝不再顯著,精神的狀態自然會出現緒亂不穩,貝克特經過兩個瘋癲的流浪漢寫出了那個時代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苦與心理的恐慌,難怪這部劇會在那個時代大受歡迎,這因為它表達了當時人民的心理,它才會備受追崇。人們在它的荒誕下,得到了釋放。
看著《等待戈多》了解了它的故事背景讓我想起了一部震撼了我的心的電影。《潘神的迷宮》一個黑色的童話,一個在二戰時,發生在墨西哥的故事,純真善良的小女孩與惡毒殘忍的繼父構成鮮明的比較,最終小女孩死在了繼父的手上,在她的童話里重生。我永遠無法忘記她最終一絲笑容,那時一種解脫,釋懷的笑。是怎樣的一個社會環境,才會讓一個僅有12歲的女孩壓抑痛苦,我無法體會,因為我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
我很慶幸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也很慶幸我有一個家。然而就算在這樣一個社會,人們還是發生了變化。真誠相待換來爾疑我詐,很多人為了物質金錢,不惜出賣親情,感情,友情,換取短暫的歡樂。多慶幸我沒長大,能夠與朋友呼吸藍天下的空氣,自由嬉戲,互相學習。此刻的我們是最真的。
同樣,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無私地奉獻著自我的生命,去幫忙一些他們從來都不認識的人,就像叢飛。他生前無私救助183個貧困兒童,用自我僅有的演出費資助了深圳、貴州、湖南、山東、云南、四川等地140多名家境困難的大中小學生及殘疾人。在患病期間仍然不忘公益活動,在生前立下遺囑捐獻出自我的眼角膜,使三位失明人士重見光明。他還答應把自我摯愛的鋼琴贈給蓮花北村社區康復站的殘疾人。這是一位大愛的英雄,他用自我最真誠的心把愛和這個貧乏的世界融在了一齊,把人性的光輝發揮到了最高點。他的精神就像太陽一樣照耀著大地,雖然他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常青樹永遠常青,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都不會被忘記,相反的,只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是不可被磨滅的。不知你是否記得初二學的《老王》(詳細請見八年級—上冊—第九課),里面講述的是我和老王之間發生的一些令我終生難忘的事情,成為我揮之不去的記憶。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像老王這樣生活艱難的人,他們不被人重視,卻有著一顆金子的心。老王是個老實人,不僅僅愿意為我們家順帶冰塊,還只收一半的車費,他送的冰比前任的都大,但冰價相同。生活很拮據,卻從來沒在我面前抱怨,以至于之后病了,也沒向我借什么,直到死去的前一天還不忘給我送來一大包雞蛋和香油。而文章中的我,對老王也是無微不至的關懷。街上的人都應為老王一只眼是田螺眼而不愿意做他的三輪車,而心地善良的我則經常光顧老王,老王生病的那段期間不能騎三輪車,我反而還不敢坐三輪車,就得別人騎得不安全。之后老王去世了,因為沒能見他一面而為此感到十分懊悔。我與老王并沒有什么血緣關系,卻為此互相關心,他們的感情就像父女之間那樣的真摯,那樣的闊達,彼此的對彼此的關愛完全出于對對方的信任。
我們都處在一片藍天之下,人性是社會的期望,是人與人之間所構筑的橋梁每一個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的一舉一動均體現著社會的發展和提高,一個自由平等和諧的社會里面的人永遠都充滿著歡樂和愛,相反的,那就是黑暗痛苦的地獄。人性的難得可貴的,每當我們看到叢飛這樣偉大博愛崇高的精神時,想到的不只是對他產生敬佩之情,更多的會鼓舞自我去為這個世界服務,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的財富,讓我們攜手,發揮人性的光輝,更好地造福人類,為這個世界奏出一首美妙的樂曲。
文檔為doc格式。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十
國慶的兩天里看完了這本書。
可能每一個文學或藝術作品在不同人看來都會有有同的感受吧。這是由人的認知的選擇性決定的,以前的經歷與補充組成了一個現在的你。
在看的時候,我看到死亡。引用:那沙沙的聲音,那樹葉的聲音,是骷髏的聲音,那骷髏在發著什么聲音,在告誡著活著的人。兩天的重復,似乎在等待的是死亡,或者命運。兩個人在那邊說著無聊的話語,今天的夜降臨了,死亡或等待的東西沒有降臨,于是他們倆在第二天繼續等待,等待了50幾年,這樣的人生是多么的無趣啊,他們倆的心里除了在互相聊天的時候可以忘記一切而輕松外,在看到夜的降臨時應該會無耐或失望吧。然后在這種失望中,時間一天天的走了。回想我的過去的兩天,看了三集的公開課,知道某幾個餐還很合我口味,體會了放松與快樂。我還干了什么,努力回憶,但在時間過后能留下來的似乎就只有10%。那90%的時間我真的在昨天與前天存在過嗎?難道存在就只是積累的認知嗎?,那如何才能更好的證明自己的存在嗎?思考還是人生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更好的在這個世界留下存在的印記是一個值得我思考的命題。
另外一個思考是:如果他們在等的東西真的來了,他們一定會快樂嗎?即使到時候會快樂,那如果讓過程也快樂豈不更好~去實現的,讓過程變得更美好,如果你確信結果一定能到達。如果不確信能否到達,至少也是快樂的。
存在的意義到底是過程還是結果?如果結果都是被遺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東西都會被遺忘。也就是說結果是基本沒有意義的。那假設意義在于過程。在于過程中人的所有的內心的情感體驗與認知的提高。一般人會因為平淡而無聊,希望輝煌才好。但事實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復中產生,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如果沒有經歷前面的一些東西,是不會有后面的感受的,事情是積淀起來的,諾獎的其中一個感受就是很多人都是在之前本來就已經做了很多相關領域的事情,這也驗證了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有個積累的過程,而最后那個閃光的主意出來其實是在前面所有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十一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復,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期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只可是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實往往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個象征,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期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必須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期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期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期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以往幸福過,幸福真的很完美。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天真的臉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明白結果會怎樣,可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明白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僅有等待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必須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杯具意義,現實世界的丑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期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我的命運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僅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能夠等到幸福或者一向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歡樂的,在歡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剛剛學習完《等待戈多》,這個劇幕里沒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沒有鮮明人物個性,有的只是空曠的舞臺和兩個滿嘴瘋言瘋語的流浪漢,等待著一個永遠也不會到來的戈多,一個虛無飄渺的期望。習慣了傳統劇幕的我,《等待戈多》無疑打破了我長期以來對劇本的觀念,讓我感受了另一種劇幕形式的沖擊。
初讀《等待戈多》時,我腦袋中一片迷茫,完全不明白劇幕中的兩個人到底在干什么,唯一明白的是他們在等一個叫“戈多”的人。他們的對話毫無邏輯,動作無聊,一向在重復著說著什么。偶爾冒出的至理名言,讓人感到異常突兀。總之,這的確無法吸引我的閱讀興趣。
然而,當《等待戈多》被解釋時,我開始明白它的主題和核心是等待期望,是一出表現人類永恒的在無望中尋找期望的現代杯具。“戈多”作為一個代名詞,始終是一個朦朧虛無的幻影一個夢魘中的海市蜃樓。該劇深刻揭示了人類生活在荒誕世界中無所適從的尷尬處境,揭示了西方現代人痛苦、焦慮而又悲觀、絕望的畸形心態,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期望是存在的,可是等待期望的實現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著幻滅。
社會環境影響著人,人的個性也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社會背景。人在備受壓迫、悲慟和絕望時,總是會幻想一些永遠都不能實現的夢想,漸漸的,人便深陷其中,老是在等待,對現實的一切都變得麻木。
以往看過魯迅的一篇文章,叫《孔乙己》。文中的孔乙己在遭人唾罵、鄙視的時候,盡然全然不在意,甚至在被人打斷手腳時,也都是一副不在乎的樣貌,可見他早已把人的尊嚴“置之度外”了。這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使人們變得愚昧、無知。
是的,當我再次品讀《等待戈多》時,我突然了解到了貝克特寫著劇幕的理由,當一個社會黑暗壓抑,人性的光輝不再顯著,精神的狀態自然會出現緒亂不穩,貝克特經過兩個瘋癲的流浪漢寫出了那個時代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苦與心理的恐慌,難怪這部劇會在那個時代大受歡迎,這因為它表達了當時人民的心理,它才會備受追崇。人們在它的荒誕下,得到了釋放。
看著《等待戈多》了解了它的故事背景讓我想起了一部震撼了我的心的電影。《潘神的迷宮》一個黑色的童話,一個在二戰時,發生在墨西哥的故事,純真善良的小女孩與惡毒殘忍的繼父構成鮮明的比較,最終小女孩死在了繼父的手上,在她的童話里重生。我永遠無法忘記她最終一絲笑容,那時一種解脫,釋懷的笑。是怎樣的一個社會環境,才會讓一個僅有12歲的女孩壓抑痛苦,我無法體會,因為我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
我很慶幸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也很慶幸我有一個家。然而就算在這樣一個社會,人們還是發生了變化。真誠相待換來爾疑我詐,很多人為了物質金錢,不惜出賣親情,感情,友情,換取短暫的歡樂。多慶幸我沒長大,能夠與朋友呼吸藍天下的空氣,自由嬉戲,互相學習。此刻的我們是最真的。
同樣,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無私地奉獻著自我的生命,去幫忙一些他們從來都不認識的人,就像叢飛。他生前無私救助183個貧困兒童,用自我僅有的演出費資助了深圳、貴州、湖南、山東、云南、四川等地140多名家境困難的大中小學生及殘疾人。在患病期間仍然不忘公益活動,在生前立下遺囑捐獻出自我的眼角膜,使三位失明人士重見光明。他還答應把自我摯愛的鋼琴贈給蓮花北村社區康復站的殘疾人。這是一位大愛的英雄,他用自我最真誠的心把愛和這個貧乏的世界融在了一齊,把人性的光輝發揮到了最高點。他的精神就像太陽一樣照耀著大地,雖然他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常青樹永遠常青,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都不會被忘記,相反的,只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是不可被磨滅的。不知你是否記得初二學的《老王》(詳細請見八年級—上冊—第九課),里面講述的是我和老王之間發生的一些令我終生難忘的事情,成為我揮之不去的記憶。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像老王這樣生活艱難的人,他們不被人重視,卻有著一顆金子的心。老王是個老實人,不僅僅愿意為我們家順帶冰塊,還只收一半的車費,他送的冰比前任的都大,但冰價相同。生活很拮據,卻從來沒在我面前抱怨,以至于之后病了,也沒向我借什么,直到死去的前一天還不忘給我送來一大包雞蛋和香油。而文章中的我,對老王也是無微不至的關懷。街上的人都應為老王一只眼是田螺眼而不愿意做他的三輪車,而心地善良的我則經常光顧老王,老王生病的那段期間不能騎三輪車,我反而還不敢坐三輪車,就得別人騎得不安全。之后老王去世了,因為沒能見他一面而為此感到十分懊悔。我與老王并沒有什么血緣關系,卻為此互相關心,他們的感情就像父女之間那樣的真摯,那樣的闊達,彼此的對彼此的關愛完全出于對對方的信任。
我們都處在一片藍天之下,人性是社會的期望,是人與人之間所構筑的橋梁每一個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的一舉一動均體現著社會的發展和提高,一個自由平等和諧的社會里面的人永遠都充滿著歡樂和愛,相反的,那就是黑暗痛苦的地獄。人性的難得可貴的,每當我們看到叢飛這樣偉大博愛崇高的精神時,想到的不只是對他產生敬佩之情,更多的會鼓舞自我去為這個世界服務,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的財富,讓我們攜手,發揮人性的光輝,更好地造福人類,為這個世界奏出一首美妙的樂曲。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十二
我想愛情的等待時間應該用負數來形容再恰當不過。試想,如果你愛一個人,那么你們約會在某個地方見面。你是不是會提前幾個小時就收拾你的形象,在約會到來還有一二個小時的時侯,便迫不及待的出發,巴不得像神州七號那樣瞬間轉移到你們約會的地點。如果對方也一樣愛你,我想她也會完全和你一樣。所以此時此刻,愛情的等待時間是完全需要用負數來計算的。
當然,現實生活中不總是如此。畢竟,大家都不是無事可做的人。但愛情畢竟是愛情,兩顆渴望的心是無法被其它任何事澆滅的。如果你們雙方已經在約會之前的某一天確定了這次約會的時間、地點,我想對于這次約會,你至少是不能遲到的。即便你遲到,也不能超過5分鐘。讓愛著的人等待,是件殘酷之極的事情。這感覺就仿似你被人捅了一刀,幸好看到一個經過的人,讓對方幫你打電話叫救護車,對方卻對你說:“不好意思,麻煩等一等,我正在打電話呢”。在愛中的人,哪怕多等待一秒鐘,心中也會飛升出無數的想法來:他是不是不愛我了、他是不是出車禍了、他是不是被人搶劫了等等等等。這任何一個思緒的跳動都是愛人所無法承受的。
所以,親愛的朋友,如果你真的愛對方,就一定要記得:不要讓對方等。
讀后感欄目精心推薦
: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十三
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里,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等待戈多的讀后感。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喬伊斯,并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后專事創作,同時先后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游,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里當雇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愿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么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后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復,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于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實。這里的等待,在法語里是現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么。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并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并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凈化心靈的作用。
沒有什么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貝克特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己親身經歷著的生活狀態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知道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著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