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內蒙古導游詞篇一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內蒙古自治區參觀游覽。我叫張湛,是“呱呱叫”旅行社的導游,愿您在內蒙古度過一段美好而難忘的時光。
俗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幸與大家相識,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覽內蒙古大草原,希望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大家能通過我走進草原,了解草原。恩,現在我們已經起程了,順便我再介紹一下,內蒙古的具體情況。
在這個花的世界,草的原野上,那些悠哉悠哉、憨態可鞠、成堆成群的小牛犢,那些珍珠般潔白的羊群,那些出沒于林間草叢的珍稀野生動物、那些婉轉吟唱歡快的鳥兒,還有那些翱翔蒼穹的雄鷹,再現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景色。
這里有著國家野生動物,三河牛、三河馬、草原紅牛、內蒙古細毛羊、阿爾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駝等優良品種,在中外聞名天下。內蒙古草原遼闊、富饒而美麗,尤其在涼爽宜人的夏秋季節,塞外草原更添風采神韻,藍天白云,無涯的芳草中蒙古包點點,牧歌聲聲,羊群好象白云在茫茫綠海中輕飄慢移,旅游者身臨其境,定會舒展身肢,內蒙古是個絢麗多姿、極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六大奇觀”構成了獨特的旅游勝景,別具北國風采,塞外情韻。
內蒙古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蒙古歌舞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燦爛明珠,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蜚聲中外,傳統的那達慕大會常常把到草原旅游的中外游客,帶進濃烈的興趣之中。
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內蒙古大草原,再等一會兒,你就可以吃到本地有名地奶豆腐、手抓羊肉,可以喝到奶茶了,怎么?饞了,那就隨我一起進蒙古包吧!
內蒙古導游詞篇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小編為大家整理了。
導游詞。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支持。
各位女士、先生們: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岱海遺址群”組成部分之一——老虎山龍山文化早期人類聚居遺址。你看,半穴房屋,環山而筑,外圍城墻,壁壘森嚴,一派古國風貌。該遺址1982年始開掘,現已發現認定文化遺存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古石墻南北長370米,東西寬330米。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石墻防護體系之一,它標志著涼城地區早在5000年前就已進入了初具規模的城市王國時代。遺址內先后發掘房址60多座,灰坑21個,墓葬4座,出土陶器200多件。石器和骨器陳列在考古室內。一個居室、一件文物,雖說形態各異,色彩不一,但猶如原始彩電,在述說著夢幻的故事。此處遺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內蒙古烏蘭察布涼城地帶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喜愛中華文明的游客朋友們,歡迎您下次再來涼城做客。
達來諾爾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境內,面積119413公頃,1987年經克什克騰旗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4年晉升為省級,1997年被批準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大鴇等珍稀鳥類及內陸濕地生態系統。
本區集湖泊、濕地、草原、沙地、殘丘山地等多種生態系統為一體,由北向南形成了玄武巖臺地棗湖積平原棗湖盆低地棗風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觀格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內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內陸湖泊生太系統,境內有大小湖泊22個,其中最大的達來諾爾湖面積22833公頃。眾多的湖泊、河流、沼澤及濕草甸等構成了占保護區總面積35.8%的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因而被列為亞洲重要濕地。
保護區內多樣的生態環境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物種資源,據調查,種子植物有434種;脊椎動物中有魚類21種,鳥類133種,哺乳類15種。基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白鸛、黑鸛、丹頂鶴、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白枕鶴、灰鶴等18種。本區是丹頂鶴、大鴇、大天鵝等珍稀鳥類的繁殖地和南北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世界上丹頂鶴繁殖的最西界,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西部和烏海市境內,面積555849公頃,199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殘遺瀕危植物和荒漠生態系統。
本區地處亞非荒漠東部邊緣,為西鄂爾多斯荒漠化草原和東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過渡地區,是古地中海孑遺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綿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楊等集中分布的地方。區內現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種,其中特有古老殘遺種及其它瀕危植物有72種,占全部植物種數21.79%,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7種。特別是四合木和半日花僅分布于保護區的小面積范圍之內,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此外,保護區還保存著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此外,保護區還保存著極其珍貴的古地理環境,古生物化古十分豐富,山地地層剖面明顯,是非常珍貴的天然史書。因此,該區的建立,不僅在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研究生物的起源、發展演變以及地質構造和古地理環境均有著深遠的意義,同時,對于保護和改善我國荒漠地區的生活環境和探索荒漠地區可持續發展途徑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內蒙古導游詞篇三
輝騰錫勒,蒙語意為"嚴寒的高原"。位于烏蘭察布盟察右中旗中南部輝騰錫勒草原上,距集寧市80公里,距呼和浩特135公里。這里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每到五月至九月間,鮮花各處,成為花的海洋。旅游點現有蒙古包幾十座,可供旅客就餐,蘇息和娛樂。首要有騎馬、射箭、摔跤等勾當項目,還可舉行歌舞和篝火晚會。位于陰山山脈東段,海拔1800多米,頂部平展,面積180多平方公里。輝騰錫勒草原冬季嚴寒,夏日風涼,均勻最高溫度為18攝氏度。
這里青山秀水,錦繡多姿。每年5月至9月,鮮花各處,成為花的海洋。旅游景區首要分神蔥溝和黃花灘兩大行止,共有15大景觀。瑰麗圖溝有座自然洞府,巖穴離地面垂直高度100多米,洞內可容納近百人。怪石嶙峋的黑山,有巨細巖洞99個,最大可容納200—300人。這里的旅游景點尚有黑山異景,其上怪石嶙峋,有巨細溶洞99個,唐代往后,許多隱士、僧人、羽士隱遁于此。清康熙帝也曾到此游覽。
有90多個自然湖泊,隱瞞在碧綠的草原上,既有牧區草原渺茫雄渾的.格調,又有江南水鄉妖冶秀氣的色彩。整個旅游區局限復雜,辦法完美,蒙古包、木屋、四合院、歐式豪華別墅、日式板房等等可供旅客住宿。這里開展的旅游勾當項目有:騎馬、乘駝、射箭、摔跤、登敖包山、篝火歌舞晚會、到牧民家作客,品嘗民族風味的奶食和奶茶、吃手把肉、喝馬奶酒等。
內蒙古導游詞篇四
鎮北堡西部影城距銀川市35公里,是在一個原始古堡的基礎上修建的。這里保持并利用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渾、蒼涼、悲壯、殘舊、衰而不敗的景象,突出了它的荒涼感、黃土味及原始化、民間化的審美內涵,盡可能地保留了它特殊的審美價值,讓電影藝術家們在這一片西部風光中心情盡興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電影《紅高梁》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的,當它榮獲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金熊獎》。從此,在這里攝制影視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被譽為“中國一絕”。目前,在這里拍攝的影視片多達50余部,國內外的一些“影帝”、“影星”、“明星”大多從這里升起,這里也是“大腕”導演們頻頻“涉獵”影視片獲獎機遇的地方。鎮北堡西部影城,它誕生在兩座曾被世人遺忘的古堡中。沿公路邊的古堡俗稱“老堡”,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是古代軍事要塞的兵營,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被地震摧毀,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據傳說,當年明朝參將韓玉將軍準備在賀蘭山這一帶修建城堡時,曾請所謂“風水先生”看過這里的“風水”,先生走遍四周,說這地方正處在賀蘭山山脈中間,有“臥龍懷珠之勢”,更有一條“龍脈”延伸下來,預言此處將來“必出帝王將相”,于是韓玉才決定把城堡建在這里,就成了現在的鎮北堡。古往今來這里帝王將相倒是沒有出過,但轟動世界影壇的影視作品和明星、名導卻是出了不少。到了清代為防御外族的乘虛而入,于是,在震毀的“老堡”旁邊不到200米處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比“老堡”略大一點的土城堡,這就是所稱的“新堡”,它大約落成于舊堡被震毀后的兩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距今已有290多年的歷史。這種古堡,在當地俗稱“土圍了”,是中國西北地區特有的“覆土建筑”。古代人也講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堡墻體沒有一塊磚石,完全用黃土夯筑而成。經過數百年的雨雪風霜以及人為的破壞,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邊防要塞的雄資已經蕩然無存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961年,在附近南梁農場勞動的張賢亮發現它具有一種衰而不敗的雄渾氣勢和發自黃土地深處的頑強生命力。到80年代,他平反后,第一次將鎮北堡寫進了他的小說《綠化樹》,在書中稱“鎮南堡”,并將它介紹給影視界,電影《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就是在這一時期拍攝并獲得國際大獎的,這塊神奇的土地,就是著名作家張賢亮及同仁們創辦的“西部影視城”、“中國一絕”的鎮北堡西部影城之基地。
內蒙古導游詞篇五
開始應當有手風琴的聲音,像蒼涼的干風飄于樹間,以便提醒你夜幕下的村莊屬于北方。白樺林應當被提及,以及樹蔭下的少年男女。唱歌的人提到了鴿子、白雪和愛情。我們聽到這樣一首歌,就能夠知道兩個人的離別,以及許多許多人的離別——因為每一片云下,都有一個這樣的村莊,都有一只鴿子見證這樣的離別。
南方的夏天尋不到北方的樹與云,你只能聽著歌曲懸想那個故事。男孩兒總會在樹后擁抱女孩兒,對葉影映照的臉說出他要離開的事實——戰火燒到了家鄉,邊疆需要年輕的鮮血。女孩兒應該把臉埋入情人的懷里,嗚咽著說她會在白樺林等候他。此情此景往往在秋天發生,墜落的黃葉發出清脆的響聲,像情人的心碎。等待還是為秋天計數的過程,鴿子、女孩兒與落葉,總會在白雪漫漫的季節,把路過的馬車錯當成歸來的郎君。往昔的話語與親吻將會在黑白鏡頭里被回味,白樺林落葉蕭蕭,像早知道結局的長者一樣儼然有悲憫之情。在某一首歌里男孩兒會死去,在另一首歌里男孩兒會失蹤。
戰爭是遠方的洪荒巨獸,是歐洲人幻想大海邊陲的懸崖:墜落的人將不會回來,報知消息的人將描述地獄的風景。噩耗像流浪的商旅,偶爾會來,偶爾不會來。無論是否到來,女主角都會癡癡的等候,直到飛淚化為白雪,直到某一天鴿子啼血死去。許多時候,當女主角被落葉掩埋時,你已可以起身離座,在散場的人群中獨自品味這哀傷的結局。歌者收起吉他、手風琴或口琴,結束了關于不幸的演繹。但實際上,男主角可能贏得了戰爭,或者從尸體中爬出來望見了濕潤的星空。他也可能如南行的大雁一樣,在某一天的落日余暉中蹣跚而來,重歸故里。女主角會將身體投向愛人的懷里,在此之前眼淚飛揚,鴿子會展翅飛起,迎著陽光——那一天往往是晴天——飛舞。為什么不是這樣的結局呢?被哀傷的情歌騙取眼淚的人紛紛質問,朝歌者拋去帶咸味的手絹。因為這個結局過于冒險。
歸來的男人常會聽到明亮的笑聲,聽到女子對嬰兒的愛撫,聽到窗明幾凈的房間里,有一家人在喝湯:屬于他的位置被另一個男人坐著,他曾經的愛侶脈脈含情的將之打量。或者,歸來的男人會遇到一個老嫗,在問起愛人的下落時,老嫗會搖頭嘆息,指一指遙遠的荒野,百合花盛開的地方,一塊冰涼的墓碑。又或者——流水可以作為鏡子——男人發覺自己已經白發蒼蒼,在他試圖尋找曾經的愛人時,發覺她的目光掃過自己的臉,卻無法喊出自己的名字。最不湊巧的男主角將會在刀劍、槍炮、鮮血中站起身來,擊敗獨眼的巨人、九頭的怪鳥、唱歌的妖女、海中的巨魚,歷經艱險回到故園時,恰好遇到自己妻子再嫁的婚禮。
而等候的女子也經常會徒勞無功。她不知道她等候的愛人已經身披鎧甲去到了宮廷,接受帝王賞賜的絲綢、掛毯與油畫,并請出絕美的公主,宣布要招女婿。那個男子也許會在戰爭中裂成兩半——卡爾維諾講過的童話——而不愿歸去,獨自在樹林中以蘑菇與松果為食。又或者,男子作為俘虜去到了異國,每天喂養鴕鳥和大象。他和他的愛人也許在午夜能夠望見同一片星辰,然而星辰不是鏡子,不能夠反映彼此的目光。白樺林僅僅是一個隱喻,代表著一個被戰火襲擾的村莊,一對男女分別的地方。飛機航線、鐵軌與高速公路將世界連成漁網之后,白樺林被砍伐作為柴禾,而人們選擇去其他地方離別:午夜的候機大廳、雨后的車站、晨鷗飛舞的海港,哪里都可以是吻別的地方。而后是或長或短的等候。
只是你也許已經知道,世界不像戰爭那樣猙獰,卻像海洋一樣廣闊。命運如浪潮,將會把分開的雙手席卷到任意的角落。親吻與眼淚柔弱無比,不像巫婆的手杖可以讓你回到從前。歌曲中離別的白樺林如今遍布在世界的角落,只是落葉、陽光、鴿子與白雪已不復得見,唯一不變的是愛情,以及最后的結局:那些你難以確定的、悲涼勝于歡欣的結局。它們早已書寫完整,遠伏在時間的暗處,等著你在白樺林中淚眼朦朧,對你的愛人說出再見。
內蒙古導游詞篇六
游客們都知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上部,有一快狹長的橫跨東北、華北、西北的區域。這個區域就是遼闊、美麗、富饒的內蒙古自治區。在這遼闊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豐美的牧場、肥沃的農田、廣闊的水面、眾多的野生動物和無盡的地下寶藏,素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之美稱。它的土地面積有118。3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3%。
這里的草原有呼倫貝爾、科爾沁、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鄂爾多斯、阿拉善。現在我來到的是xxx草原。這里的天比別處的更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像一片綠色的海洋。它正在向我們招手。
前面的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住處。我們的蒙古人民是非常好客的,不管是否相識,他們都會熱情地接待。
內蒙古還有"歌鄉""舞海"之稱。歷史上著名的《蒙古密史》、《江格爾》等著名的文學作品,現在大家喜歡的《吉祥三寶》,都出自內蒙古。
內蒙古不但景美,人也美。確確實實的是人杰地靈啊!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內蒙古大草原,再等一會兒,你就可以吃到本地有名地奶豆腐、手抓羊肉,可以喝到奶茶了,怎么?饞了,那就隨我一起進蒙古包吧!
內蒙古導游詞篇七
孝莊故里——科爾沁草原之旅導游概述通遼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孝莊故里——科爾沁草原腹地,東連吉林省,南鄰遼寧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人類就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有文字可考的第一代居民東胡族,揭開了通遼市近古文明史的序幕。在民族發展的長河中,這里不斷地展現出一幅幅自然和人文的壯美畫卷。通遼市總面積近6萬平方公里,下轄8個旗縣市區,現有人口310萬(其中蒙古族141.5萬),蒙古族人口占全自治區蒙古族人口的三分之一(33.6%),是我國、我區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區。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清代國母——清太宗皇太極的孝莊文皇后(即順治朝的“孝莊皇太后”、康熙朝的“孝莊太皇太后”)、愛國將領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鄉。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是聞名遐邇的“中國安代藝術之鄉”、“科爾沁民歌之鄉”、“馬頭琴之鄉”、“民族曲藝之鄉”、“中國馬王之鄉”。這里流行的蒙古族傳統藝術烏力格爾、四胡演奏、安代舞躋身于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
通遼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重要的鐵路、公路交通樞紐,有六條鐵路在此交匯,四條國道貫穿境內。通遼火車站被列為全國四十個鐵路重點樞紐站和十四個貨運編組站之一。公路交通設施日臻完善,304國道、303國道、111國道、203國道及內蒙古自治區大通道貫穿境內,四通八達。通遼機場可起降大中型客機,與北京和呼和浩特每天都有航班往返。通遼市幅員遼闊,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也是國家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素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也是全國著名的“黃牛之鄉”。通遼市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以草原風光、民族風情、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科爾沁風景旅游區域已經成為都市消費群體“回歸自然、享受美麗草原、品味蒙古族風情”的首選之地。“一天品透蒙古情、一生回味科爾沁”——科爾沁草原文化之旅正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通遼市旅游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截至目前,全市擁有a級景區5家,其中4a級1家;星級飯店12家,其中4星級1家,還有兩家五星級飯店在建;旅行社21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家;旅游購物商店40余家。2006年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達到191.1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6.2億元,其中,接待外國人6580人次,旅游創匯312.34萬美元,實現了旅游工作的新突破,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2006年通遼市黨委、人代會明確提出了“保護歷史遺產,挖掘自然資源,建造人文景觀,外聯帶外宣,外宣促外銷”的旅游發展思路,實現規模化旅游、開放式旅游,使旅游業真正成為通遼市的重要產業。按照把通遼市“建成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中國北方旅游熱點地區”的奮斗目標,全市整合旅游資源,實施精品戰略。按照旅游資源及地理分布,以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為主題,以“科爾沁文化旅游名城”為品牌,圍繞一條旅游中心線(即國道304線),以大青溝、科爾沁區、珠日河和扎、霍草原四個核心區域的特色旅游產品構建“一線四區”的旅游開發格局。突出“科爾沁賽馬”,開發建設具有通遼特色的“科爾沁草原文化之旅”、“孝莊故里游”和“中國馬王故鄉游”等專線旅游熱線。一條旅游中心線,即國道304線作為通遼市旅游開發中心主線,旅游開發首先圍繞該中心線進行,漸次向周圍地區輻射。
打造四大旅游區域:第一區,以大青溝4a級旅游區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龍頭,旅游線路要點包括庫倫旗福緣寺、興源寺、阿古拉民俗文化區、努古斯臺原始草原區、僧格林沁博物館等景區;第二區,以科爾沁區為中心,旅游線路涵蓋森林公園、毛澤東主席像章珍藏館、莫力廟水庫、吐爾基山水庫、吉祥密乘大樂林寺、科爾沁博物館、古榆園、麥新紀念館等景區;第三區,以歷史名人為主題,旅游熱點項目為珠日河草原旅游區、孝莊園、嘎達梅林紀念館、胡力斯臺水庫及都西廟沙漠水庫旅游區;第四區,以原始草原風光為內容,旅游線路上分布有山地草原、霍林河原始草原、靜湖度假村、怪山旅游區、譽龍泉旅游區及霍林河露天煤礦工業旅游區等具有原始草原風光、蒙古族民俗風情、工業觀光價值的旅游度假區域。
目前,通遼市緊緊圍繞“孝莊故里·科爾沁大草原”這一旅游主題,精心打造出六條旅游精品線路。一是“草原之旅”線路:珠日河草原旅游區——扎旗山地草原旅游區——霍林河輝特諾爾草原旅游區;二是“探秘之旅”線路:孝莊故里生態旅游區——僧格林沁王府——奈曼清王府——古榆園——科爾沁博物館;三是“訪古之旅”線路:吉祥密乘大樂林寺——興源寺——福緣寺——象教寺——青龍寺;四是“紅色之旅”線路:麥新紀念館——毛澤東像章珍藏館;五是“風情之旅”線路:莫力廟沙湖旅游區——努古斯臺——阿古拉——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塔敏查干沙漠;六是“震撼之旅”線路:科爾沁蒙牛生產線——霍林河露天煤礦生產線。通遼市按照旅游資源分布,已設計為二日游、三日游到五日游,同時與沈陽、長春構建沈——通——長金三角旅游圈,與秦皇島、承德構成秦——通——承旅游經濟圈,與遼西蒙東七城市則構建聯合體旅游圈。
通遼市在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同時,融入到更廣闊的互補共贏的旅游合作領域,正在成為中國北方一個新興的旅游熱點地區。通遼市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全面進步。堅韌不拔、一往無前的通遼人民、科爾沁兒女正在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為建設一個團結和諧、平安幸福的草原強市而努力拼搏。孝莊故里、草原名城、文明通遼,歡迎您,八方的朋友!
內蒙古導游詞篇八
金界壕始建于金太宗天會年間,從公元1120_年開始修建,直到11前后才最終成形,最初興筑在較為平緩的草原地帶,后來繼續興筑的也多選擇在山麓的緩坡和平地上,如需通山梁時也都通過較低的山坳。它不同于秦漢和明長城興筑在橫亙的大山脊嶺之上,雄據山險扼守,因此界壕挖成后不久很容易被風沙掩埋,蒙古鐵騎在突擊時只需少量柴草和沙土就可埋平一段界壕,成為向南進攻的通道,所以金界壕不能起到阻擋騎兵的作用,竭盡國家財力人力的防御工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成吉思汗在戰勝乃蠻部后,世居在乃蠻部南面的汪古部,本是為金王朝守衛西南路界壕的。成吉思汗與汪古部長阿剌兀思剔吉勿里結為姻親關系后,蒙古汗國的大軍順利通過界壕,從汪古部管領的東勝州(內蒙古托克托縣)渡過黃河,直搗關中、河南地帶,與自西北路境南下的`蒙古軍會合,終于覆滅了金朝。金界壕邊堡從此成為遺跡,供后人憑吊。
據《金史》記載,又經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反復調查后,確定了3條主線。在大興安嶺以南的界壕分別屬于東北路、臨黃路、西北路、西南路管轄,東、西兩端只有一條主線,中間有很長的南、北兩條主線。東端從呼倫貝爾的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尼爾基鎮七家子村南的老龍頭開始,直到興安盟的科右前旗滿族屯鄉分為南、北兩線。南線從滿族屯鄉開始,向南入突泉縣,西南經科右中旗、扎賚特旗、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折向西經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再折向西南入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再西至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敖包蘇木與北線相連,經包頭市達茂聯合旗入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上廟溝村止。
即金界壕東起呼倫貝爾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西南經索倫、突泉、克什克騰旗貢格爾草原、錫林郭勒盟藍旗直至陰山黃河后套平原全程計1500公里。另外還修筑了外線和復線,外線自額爾古納河北岸經滿洲里市北直到蒙古國;復線從克旗天合園鄉至廣興源鄉。即金界壕遺址主要分布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還有一小部分在俄羅斯和蒙古。金界壕于地上所能看到的長度,約5500公里。以走向而言可分為嶺北線、北線和南線。
內蒙古導游詞篇九
成吉思汗陵占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是我海內蒙古的一處首要旅游景點。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市70公里。成吉思汗是蒙古精巧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同一蒙古諸部后于1206年被推為大汗,成立了蒙古汗國。他即位后睜開了大局限的軍事勾當,國界擴展到中亞地域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成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成吉思汗是位偉奇性的汗青人物,因而他的陵寢對旅游者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組成。三個殿之間有走廊毗連,在三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光輝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圓頂上部有效藍色琉璃瓦砌成的云頭花,等于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顏色和圖案。
正殿高26米,雙層屋檐;對象殿高23米,單層屋檐;后殿和走廊高20米;從高處下望,整個大殿像一只雄鷹,正殿像鷹的頭和身子,兩個側殿則似在雄鷹睜開的雙翼。
正殿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著盔甲戰袍,腰佩寶劍,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后殿為寢宮,安頓四個黃緞罩著的靈包,包內別離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老婆的靈樞,靈包的前面擺著一個大供臺,臺上安排著香爐和酥油燈。這里還擺放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貴重文物。
內蒙古導游詞篇十
大家好!
歡迎來到蒙古包,又見我的同胞,主人迎客,群馬領跑,少年套馬,壯士摔跤,武士舞刀;主人舉杯,老翁敬酒,少年獻歌。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也證明了蒙漢情深。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也只有在這里才可以體會到,來到這里,會使你流連忘返,時時沉浸在草原的無限樂趣,站在草原上,你會覺得天是那么的藍,大地一片綠色,會覺得自己也是這一片綠色的一員,仿佛自己是這片綠色中的一棵小草。否則老舍先生也不會說“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內蒙古導游詞篇十一
達來諾爾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境內,面積119413公頃,1987年經克什克騰旗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4年晉升為省級,1997年被批準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大鴇等珍稀鳥類及內陸濕地生態系統。
本區集湖泊、濕地、草原、沙地、殘丘山地等多種生態系統為一體,由北向南形成了玄武巖臺地棗湖積平原棗湖盆低地棗風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觀格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內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內陸湖泊生太系統,境內有大小湖泊22個,其中最大的達來諾爾湖面積22833公頃。眾多的湖泊、河流、沼澤及濕草甸等構成了占保護區總面積35.8%的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因而被列為亞洲重要濕地。
保護區內多樣的生態環境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物種資源,據調查,種子植物有434種;脊椎動物中有魚類21種,鳥類133種,哺乳類15種。基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白鸛、黑鸛、丹頂鶴、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白枕鶴、灰鶴等18種。本區是丹頂鶴、大鴇、大天鵝等珍稀鳥類的繁殖地和南北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世界上丹頂鶴繁殖的最西界,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內蒙古導游詞篇十二
內蒙古曾是恐龍等爬行類動物生息的樂土,并成為當現代界馳名的恐龍化石產區。我們要愛惜身邊的每一塊綠地,掩護身邊的珍惜動植物。
二月三日清晨,我們乘火車來到了呼市。剛出站,我們便直奔內蒙博物院,想一睹哪里出色而又完備的汗青文物。
站在展廳內,那弘大的情況吸引了我的眼球。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廳大樓造型別致,極具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疾馳的駿馬及藍天白云,象征著內蒙古的.吉利與起飛。
我們先來到太古天下館,就看到有很多小講授員。他們操作假期課余時刻進修,進步綜合素質。恐龍展館是最讓我沉迷的。恐龍展廳分為一層及地下一層共兩層。在一層與地下一層的中間陳列著一具糊口在白堊紀早期的龐大的恐龍化石骨架,它身長26米,高達12米,體重逾60噸,是亞洲最大的恐龍,稱為“查干諾爾龍”。在這具化石骨架旁邊的館內尚有許多人造的恐龍,他們還會發出一億年前恐龍的啼聲,能讓人們感覺到一億年前恐龍各人庭弘大情況。地下一層是糊口在恐龍時期的形態各異的動物化石,如猛犸象、披毛犀、鸚鵡嘴龍、、鴨嘴龍、原角龍、會飛的似鳥龍、翼龍和長有羽毛的恐龍以及恐龍蛋。這一發明展示了恐龍變鳥類的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