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一
也許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后的臆想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的感慨與無奈,讓自己“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里嚎叫”。但是也許此刻的他也許在凜冽的塑風中彷徨,迷茫著。緊接著他在這細沙所鋪成的沙漠之中大聲地疾呼,吶喊出了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心聲:救救我們!保護好我們,這是每一個中華子孫的使命啊!
這是一個多么悲愴的心聲啊!面對莫高窟的千年之殤,中華文明的傷痕累累,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文人還是現在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以及身處在現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是這么束手無策,無可奈何。
《文化苦旅》我還沒有看完,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寶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與傳承!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二
面對眼前的《文化苦旅》,我內心無法平靜,歷史的罪人,文化的悲哀,人類精神的凸顯,無不讓我想再細細回味一番。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歷史上有著如何的命運,隨著作者的腳步和他一起走過了一段文化苦旅。
當我踏上一片沙漠,尋求敦煌的輝煌時,一個道士出現了。沒錯,他就是那個中國文化的罪人。可是,面對著他,我又無法說什么,難道把所有罪都推到他身上嗎?這顯然是不對的,一箱箱屬于中國的文化結晶,竟被外國人用少量的鈔票給換走了。那些為官者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拋棄了中國文化。看著外國人風餐露宿的身影,又看著官人們醉生夢死的樣子,心中升起了一種莫名的悲哀。
算了,暫且擱下沉重的擔子,懷著輕松的心情來到了都江堰。戰國時期,一個名叫李冰的人造了這個惠及后代的浩大工程,于是他也被后人給贊頌。一眼望去,那水強烈的生命力給予了我一種震撼,就如作者所說,看水,別忘了都江堰。隨著水流的腳步,三峽出現在了眼前。作者這次找到的文人便是李白了,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白帝城》,便是起點,帶我走進了三峽,領略到了神女峰的神奇,以及一個驚人的王昭君。
如作者所述,文化需要在苦旅中才能有收獲,但是曾經文人墨客向往的廬山,如今已是商鋪連連,連上山都有汽車,再也沒有一種苦意。于是,作者心中有了新的體會:當文化被鼓吹得過于響亮就會引來世俗的擁擠,那時,廬山便不再是一個鴻儒云集,智能飽和的圣地了,因為失去了苦。這樣更可以說服人們這個道理,那就是‘文人注定要和苦旅連在一起’。
中國人說的是中國話,每個中國人都有華語情結,語言是我們中國人的精髓。然而,人言有著虛假性,人不能被其所封閉,就像現在我們正接受著外來的文化,別國的語言也要吸收,不是僅僅擁有白話文就夠了,更不是被文言文所控。
在文化的旅程中找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是作者的目的,但又要如何去完成這段苦旅呢?那就要有超脫的心態,以不同的眼光去感受,去探尋生命的意義,也許路途遙遠,也也許要風餐露宿。不過,在苦盡甘來之時一定會有別樣的收獲。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三
《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從莫高窟外的一座道士圓寂塔寫起,講述了20世紀初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以謊言和微不足道的金錢從王道士手里掠奪走了石窟藏經洞內的大量的經文,經書,經卷的故事。在這篇文章中,余秋雨教授表達了一種“恨”的情緒。恨外國的那些巧取豪奪的文化海盜,恨愚昧無知,貪圖小利的王道士,恨尸位素餐,昏庸無能的官吏,恨喪權辱國,腐敗無能的封建政府,……,還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及時阻止強盜們的野蠻行徑。
恨外國人,恨他們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來到中國,恨他們用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經卷。可他們是怎樣來到中國的又是怎樣用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無價之寶的經卷文中已有明確的回答:”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掛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里沖刺的最后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還有:“王道士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銀元,這是平常化緣時很難得到的”。看看,“化緣”,說難聽點就是“要飯”,那能要到什么呢王道士根本就是一個沒見過世面,沒有文化的人,他哪里知道經卷的重要性!要是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這些經卷讓外國人運到他們那兒,總比在中國受不到一點保護要強。然而余教授說了:“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
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不僅得到了傳承,經歷代得道高僧地弘揚,更是博大精深。其精髓所在,皆可在經卷上得以體現。可是現在看來,佛教再昌盛,經卷再多,如果國家不富強,以至于外國人“出入自由“,那不管你有多少寶貝,也會被一一搬空,成為別人的手中之物。
也曾有人認識到“寶貝”的價值,“(葉熾昌),是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也有人想到過“保護”,“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難道中國就真的湊不出那些運費嗎不,“朱門酒肉臭”,人家當官的不想出運費,即使有一批送京的,也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結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如果真如余教授所想有有識之士去攔外國人運經卷的車隊,沒準還會被當作劫匪被抓被殺呢。國家已如此懦弱,如此混亂,老百姓還怎么過日子,佛教恐怕也會沒落了。
這件事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政府的無能。讀罷文章,我也同余教授一樣“恨”。要想不再添“恨”,只有國家強盛了,公民的素質提高了,所謂“盛世興收藏”是也。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四
有時候,我真想像余秋雨先生一樣,縱橫華夏大地,遍訪名山大川去尋訪文化,求索人生,讓思緒在一個個歷史的烙印前飛越浩浩廣宇,俯視蕓蕓眾生。可此刻的我只能“泛舟題海上,枯坐書齋中”,即然如此,我就只能讓我的心跟著余秋雨先生,一齊進行一次“文化苦旅”,一齊邊走、邊看、邊思索......
漂泊遠方。
人為什么要漂泊?
突然想到了李白,這位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一生都在漂泊,以至此刻的學者對于他的籍貫都還存有爭議。李白可稱得上是才氣縱橫,筆尖一點,即成浩浩太平正氣;繡口一吐,便是煌煌盛唐雄風,以他之才,仕于臺閣,作玄宗的御用文人,不只可御手調羹,美人呵筆,還能夠文章傳世,百代流芳,可他偏偏要去漂泊,偏偏要把那酒氣與墨香,流瀉在整個神州大地。
也許,李白不需要理由,他只是在用最質樸、最原始的方式把生命蕩滌干凈。李白是真正的漂泊者,對他來說,“醉過之處,皆非他鄉。”遠離故鄉又能怎樣,有酒、有詩、有月,足矣!
真正的漂泊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加一個的話,那就是生命!化生命為一場偉大的漂泊,在這漂泊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在這漂泊中把生命蕩滌得如同水晶般明徹,讓生命綻放出驚世亥俗的瑰麗。
我真想成為一個這樣的漂泊者,任獵獵西風撕扯著我的衣角。而我,則義無返顧地走向遠方。
千年。百年。
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我們曾驕傲地振臂高呼:“人創造了歷史!”可當歷史的滾滾洪流在我們面前奔涌而過時,我們會發現,自已是這樣渺小,小得仿佛寄于天地的一只蜉蝣,渺于蒼海的一粒粟米。
應當說,人類是智慧的。因為人類懂得傳承(這也是人類“偉大”的原因吧。)人類很清楚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但不能丟,還要去發揚。于是仿佛一場接力賽,一個個由血緣連接起來的民族,從各自的祖先那里接過錘子和鑿子,畢其一生去雕鑿、修補,最終雕成了泱泱千年的人類禮貌。
我們應當敬畏歷史,因為那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寫下的。但敬畏的同時,不要彎曲我們繃直的雙膝,因為歷史,我們也要寫下去。
傳承文化。
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是個什么樣貌。
前不久,我剛剛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老實說,這本書有些難懂,其格調也略顯沉重,可是,我在讀完后突然驚訝地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居然是這么廣袤與深邃,我仿佛觸碰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虬脈縱橫的皮膚,那種蒼健的感覺,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情感:作一回中國人,值了。可當敦煌、白蓮洞、青云譜、柳候祠、天一閣。一個個千年的意像在我心頭閃過時,我又浮起了另一種情感,這種情感讓我渾身冰涼。
我們究竟還保有多少傳統文化?有人說,這個問題太刻薄了,可如果我們連這個問題都答不上來,那么我們對自已的文化是否太刻薄了,中華民族曾用同化力極強的文化征服了無數快馬彎刀打天下的民族,但此刻,我們卻在用冷漠摧殘這種偉大的文化,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好比行尸走肉,內核已被掏空,只剩一副皮囊,如果中華民族到了這個地步,嗚呼!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坐公交車回家,各商店門口都豎立著高大的圣誕樹,心里真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不知該高興,還是該悲痛......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五
誠如余秋雨所說,人類本該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生命的終點。
《文化苦旅》給我的感覺,就如一卷迤邐的山水畫,墨跡濃入眉間,留白卻淡出眼眸。沒有浮藻華麗的堆砌文字,沒有富麗堂皇的琉璃磚瓦,有的只是樸素單薄的流水行文,與清凈寂然的江山夜雪,在最不經意的回眸間,直擊心底。有人說,文字只是文明的載體,卻忽略了文字本身,其實也是文明的一部分。千年前的觥籌只是佳釀的載體,千年后的觥籌卻是千金不易的文物;當年的文化苦旅只是一本記錄山川歷史文化的游記,但它的價值卻又超越了一本游記。
我跟在作者身后“窺之門縫”,上海讀者投票評選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它;歷年來中國家長游記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是它。它將祖國名川大山記在眼里,將萬里河山上的冷泉幽谷記在心底。直到它成了書架上的藏品,向讀者敞開懷抱,將中華傳統文明精華傳承。那么多的文字在一紙蟬翼上廝磨,終歸是一句話,“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躞蹀,以此為歸”;終歸不過一個詞,文明。文明,不過是翻開一頁書的輕巧摩挲。
余秋雨說,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說,說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說的高調的人一定讓別人受了苦。人類正是這天地間最高調的人啊,所以他們讓默然無語的浩大天地受了苦,讓俏秀靈氣的萬千生靈受了苦。所缺少的是什么呢?不過是一份平等。沒有平等,何來友善?高高在上的封建統治階級會對賓客平禮以待,渺小的奴隸家仆卻從未入過他的眼。沒有友善,談何和諧?惡言相向只會招來頂撞,惡意欺辱只會招來反抗。行為總是相互的,所帶來的也是雙向的。社會所需要的,是和諧;和諧的基礎,是友善;友善的前提,是平等。
切膚之疼,斷腸之痛,莫過于眼睜睜看著屬于自己的心愛之物被人生生損毀,奪去,痛徹心扉。莫高窟,華夏文明璀璨的瑰寶,當我讀到關于它的篇章,已分不清內心是憤懣還是悵然。王道士的日常啊,是如此普通,如此平凡,無非就是打碎精美的壁畫,敲毀塑像,外流經卷。他沒有殺人,沒有放火,不是嗎?但就是這樣的“舉手之勞”,卻使我心頭一寒,滿目凄然。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一點一滴孕育出來的文化,莫高窟這個讓華夏母親驕傲的孩子,又受了多少苦!王圓篆,莫高窟的守護者,恰恰是給予被守護者剖心挖骨之痛的施暴者。“敬業”至此,不敢恭維!
更莫提外國人對莫高窟的侵犯。外國考古學家斯坦是如何給予莫高窟會心一擊的呢?因為蔣孝琬,這個集聯絡,試探,翻譯,刺探王道士于一身的,中國人。斯坦稱贊蔣孝琬,斥責中國學者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呵!那么奮力抵抗邪惡法西斯侵犯的世界人民才不是熱愛自己的祖國呀,他們應當將領土拱手相讓,真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提到莫高窟便會聯想起它的胞弟,圓明園。李曉樺曾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寫過一首詩:
“我好恨。
恨我沒能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立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戰旗。
離開如云的戰陣。
決勝負與城下”此刻,我也想騎上戰馬,跟在年輕的詩人身后,舉起利劍,憑借滿腔愛國熱血,將華夏被掠奪的文物撥回原生的土地。
世間最溫煦的美色,都潛伏在山川草野,大漠深灣,君臨之丈,萬壑幽谷。也許是江南千帆過盡,斜暉脈脈的春閨遙望;也許是湖湘戰鼓廝殺,操戈天下的雄心擔當;也許是中原臨行密縫,意恐遲歸的縷縷白發。陽關外素白的飛雪,白帝城凌冽的秋霜,寒山寺嬌艷的桃花,雕鏤在書卷的墨香里,靜候拜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詩意隱于浩大天地,只是一落枯葉,一川流水。不經意間,山回路轉,柳暗花明,與意境的相遇,恰如張愛玲輕輕一句,噢,原來你也在這里。萬水千山,最是無涯是自由。
“山河之玄,歲月之秘,無痕無跡,無符無字,卻被天地銘記。”斜倚窗畔,淺啜清茶,讀《文化苦旅》,低頭,淺黃書頁上是被天地銘記直擊心底的山川名錄;抬頭,窗外是熙熙攘攘的人來人往,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如此,甚好。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六
初讀《文化苦旅》感受到它的苦澀和艱辛。卻惟獨覺得在《江南小鎮》這篇小記中感覺到了寧靜。不知是個人偏見,還是作者筆下流露出來的抑不住的江南水韻。總之寫得甚是巧妙。
自以為總想尋覓一處山水,然后靜靜生活到終老。不是矯情地希望另一種生活。只是覺得每天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城市再大再美,也只是多了一個落腳的地方,再無其他。而心在那里總是空落落,干涸,了無生氣。就像是飄蕩在風中的蛛絲,沒有著陸的地方。找不到一種歸屬感。
看完《文化苦旅》中的《江南小鎮》之后,心就像瞬間被小橋流水所滋潤了。看著余秋雨先生透過自己的雙眼看到那個蕩漾在流水懷抱里的小鎮,有的只是“淺諸波云彩,小橋流水江村”,有的只是“梨花村里扣重門,握手相看淚滿痕”,有的只是河水慢慢流,船擼慢慢搖。感動于此情此景我就想,這才是我心之所向的地方。我定要一一走近它們。
我想此生若是擁有如此地方,我大可以曬著太陽,養一只貓,在陽光下細數流年時光,或在夕陽西下中,獨倚閣樓感嘆光陰的燦爛輝煌,抑或在細雨朦朧中,穿著我最喜歡的長長拖地的白色的連衣裙,撐把油紙傘,立于小橋之上,幻想自己成為世界中獨特的風景那也很美。
可是這樣如古箏獨奏般淡雅清麗的生活是如此得來?我不禁要探索這個神秘的源頭。而余秋雨先生告訴我說那是江南小鎮人民珍惜和恪守自身生態得來,是歷史的故事告訴小鎮人民要寧靜無為。我想這大抵也因為這個由水潤養的溫婉小鎮承載不了太多的金銀銅臭,因此這樣的生態可以沿襲至今不曾失去。
可是不暴露的歷史也會蒙上塵埃,何況是一個置身于塵世的小鎮。隨著人口劇增,一切私家園林都一一變成公眾游觀的現代,現今江南小鎮承受著幾千年都沒有受過的重負。我想在一個摩肩接踵的擁擠中游一個印象里秀氣的小鎮那會感覺一切都變了味罷?人們游一個江南小鎮,結果多半會敗興而歸罷?余秋雨先生穿透歷史的風塵又對我講那是因為今天的小鎮比過去缺了點真正的文化智慧,缺了一點潛在河邊小巷間的安適書齋,缺了點是以使這些小鎮產生超越時空的吸引力的藝術靈魂。那么這樣說來這一切都來得理所應當了。因為小鎮在發展,人群在到來,當初的一切都在變成商業化。
我不甘心,所以循著作者的步伐我親自前去尋找它們。但在我走過了人流走過的那些擁擠小鎮,感受了作者那時的感受后,我真正覺得有種失落。我不得不心情低落,步履沉重。因為原本心心念念要尋的歸屬,原來只是我一廂情愿地想太多而已。
可是我又想縱然現代化使小鎮失去了我們心中原本的樣子,但是倘若我們沒有社會進步帶來資金、技術和精力去修繕那些幾百年前的每天泡在水里面的木質的建筑,那些小鎮現在也只不過是一灘腐爛的木頭和一堆丟棄的碎石而已。若沒有人為的去宣傳那些江南小鎮的美麗和風韻,也許這樣的美麗還是會塵封下去,或許還會更槽糕得泯滅在歷史的沙塵里,永遠不被察覺。這樣說來適當的修繕恰到好處的宣傳,可以讓我們民族擁有的精神文明繼承下來,并且展示給世界。這一舉動不能單單只是說它好或不好。所以我沒有激烈地要去譴責或者要去抱怨這種小鎮現狀。不管怎樣,我還是樂觀的把它認為那是一種社會進步的無奈罷。
人總是在不能自控地成長,社會的進步也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而我們會執著于那些過往的人或者事物,也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我想過去只是過去,它還是留在過去作為過去時光的一種見證比較好。就像若是你穿一件漢服在時尚的都市里穿行,雖然漢服是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但在此時人們不一定就會附和贊嘆。過去的終究是過去,它還是發生在回憶里比較好,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更多地把握現在,發現眼前的美。
這樣想過之后心中的失落與郁悶就被豁達和明亮取而代之。我也不再會為了把江南小鎮記憶中的燭火換成了燈管而感到糾結不堪。也不會覺得尋不到這樣一處江南水而遺憾不已。
心存花開,自有花香來。讀《江南小鎮》我突然明了我一直尋找的歸宿感,只是一種心境而已。若是有緣我依舊可以尋一處江南水靜靜到老。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七
《文化苦旅》寫的是作者余秋雨到全國各地的旅行后,結合歷史寫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數都是自然景觀加上一些純樸的當地特色。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白發蘇州》。
之所以稱之為“白發”蘇州,是因為,就在前些年,蘇州悄然過去自己2500年生日。雖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卻沒有什么名氣。只因它沒有一份金陵王氣。它不愿換件衣裳,領受那份王氣。但當政府腐敗之至時,卻是反抗的最為激烈。一向柔婉的蘇州人,變得兇狠起來,提著腦袋,踏著血泊沖擊著皇帝最信任的九千歲魏忠賢。的這次浩蕩突發,使整個中國史都對另眼相看。可再看他們,只笑一笑,又變回原來那個柔婉的蘇州。
“做……同義”只是因為這里缺少一份金陵王氣,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見中國古代會因為這封建主義思想害死多少人那。為什么就去注意一點點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么多優秀的地方,為中國做出多少寶貴的貢獻,卻不能得到一個公平的對待。
蘇州,與世無爭,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塊地上。同時它還培育出無數才華橫溢的戲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書,不僅展示余秋雨那優美的語句,還有著相當多的歷史知識可見一斑。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八
先生在序中寫道:“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照著我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謂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
閱讀先生的文章,好似跟隨他再作一次苦旅。我發現,更多的文章帶給我的不是那么激烈的憤慨,而是深深的嘆息。
那風煞一代的陽關雪,至今尚有幾人真心尋求?
再說那延續千年的西湖夢,如今更有誰還有這份閑情逸志來圓呢?
《白發蘇州》中,先生對西施的悲劇給予了深刻的同情,或許是同鄉的緣故,或許是出于男子憐香惜玉的本能。同為女性,我用心靈最柔軟的部分去感受西施,感受她如水的柔情。為何要如此柔弱的肩膀去承擔一個國家的興衰?沒有男子的明爭暗斗,何來西施的紅顏禍水?西施何辜?“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九
第一次拜讀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書中作者以踏過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古土為主線,表達了作者的喜與憂,用筆細膩,讀后讓人回味無窮。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文中感觸最深有兩處。
初讀,我還以為《道士塔》是為了紀念某位歷史偉人而建的,讀后卻讓我有一種和作者一樣的恨之心情!
狠在何處?此塔是敦煌石窟罪人王圓箓的葬身之處。他本是到處都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為燦爛的文化。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還不止此,王道士對洞窟里的壁畫不太滿意,為了亮堂一點,他找了兩個幫手,拎著石灰桶,拿著草刷子,開始了他的粉刷計劃。第一編石灰刷的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他就又來了一遍。可悲可悲!中國人的可悲,世界人民的可悲!作者用文筆丑陋的批判了一個歷史的罪人,也不解作者的一句“我好恨!”。
沙原隱泉是作者踏過陽關雪后的又一行徑,當作者被眼前幾座巨大的沙山遮擋,又別無他途時,作者表現出了“心氣平和,慢慢爬!”“沙山的頂端是次要的,只管爬”的人生態度。
當作者腳下突然平實,眼前突然空闊時,眼前有一彎清泉,橫臥山底,此時此景作者用了一句“動用哪個藻飾詞匯,都會是對它的”,看到此景的作者已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了,怎么下去呢?作者用了這樣一句話“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的,且把脖子縮緊,歪扭著臉上的肌肉把腳伸下去。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已準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可見作者當時的心情之急。當你在沙漠中有一彎不算太小,長可三四百步,中間最寬處,相當一條中等河道時你會是什么心情?且水面之下,飄動著叢叢水草,使水色綠得更濃。竟有三只玄身水鴨,輕浮其上,帶出兩翼長長的波紋,你又會是什么心情呢?看到此處,我好像聽到了水鴨帶動湖水時清脆的聲音,自己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有一種愿為此景背上行囊,頂著烈日不遠萬里追尋它的奢望!
合上書本,大腦中有一種凌亂,心中有一種興奮與失望。凌亂是因為書中有太多精彩之處,不知應該回憶那一幕。興奮是因為大腦好像被注射了文化的興奮劑,言語已無法表達。失望是因為凌亂,無頭無緒。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
讀罷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么,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不去,心中難復平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負擔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秋雨先生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先生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先生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先生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一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知道這段話是余秋雨先生寫的,一直喜歡這段話。今天讀先生的《文化苦旅》——黃州突圍,終于找到這段文字的出處。
對于蘇東坡最初的認識,來自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他說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全才最可愛的男人,于是一直崇拜和景仰。今天看先生的《文化苦旅》——黃州突圍篇,東坡的悲慘遭遇和經歷,竟讓我幾次淚目。
蘇東坡一生走過和流放過許多地方。這些地方遠比黃州美麗,但是僻遠的黃州卻給了他最大的驚喜和震動。
他來到黃州之前,正陷入一個被文學史家稱為“烏臺詩案”的案件中。我們也許會猜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時代的無上驕傲,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的珍惜他,虔誠的仰望他。事實恰恰相反,無數卑劣文人與小人的嫉妒、誹謗和誣陷,讓這個曠達、單純的男子不知身犯何罪,竟讓差人用繩子捆扎著,像驅趕雞犬一樣,走在示眾的路上!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于是,那個溫和柔雅如林間清風、深谷白云的大文豪,在牢房里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許多他昔日的好友竟在他危難時悄悄地躲避了。但是畢竟有勇敢之人,仗義之人。
杭州的父老鄉親在他入獄后公開做了解厄道場,求告神明保佑他。
獄卒梁城,知道他是個大文豪,無人時盡力照顧他的生活,連每晚的洗腳水都為他準備了。
他的朝中好友,甚至他的政敵,王安石的弟弟也仗義執言。
最動情的是那位太皇太后。
如此形勢下,皇上釋放了蘇東坡,將其貶謫黃州。
由此看出黃州對蘇東坡的重要。
在黃州的日子,凄苦的生活,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將內心寄托于無言的山水,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明,“他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他在無情地撥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是佛教讓他習慣于淡泊與靜定!
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與生命的原始意味。
也是在這時候,他自號“東坡居士”,完成了由蘇軾到蘇東坡的蛻變,藝術與才情又獲得了一次蒸餾與升華,他真正成熟了。
于是也就有了開頭的文字,秋雨先生對他蛻變后的解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二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面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內容可謂古往今來,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贊揚等態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接受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并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于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可以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么的富有詩意,特別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例如“淺諸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
散文。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三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這是一部集歷史和文化為一體的散文。
書中的中國之旅有我的山河,我的山河寫出了在異地他鄉的人們結束了自己的旅途,回到家鄉。都江堰是兩千年前李冰父子建造的偉大工程,到了兩千年后仍有很大的用處,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都江堰為四川人民的生活的重要工程,2008年四川大地震,都江堰是受災之一。這次自然災害不僅僅危害到了四川人民的生命,更將都江堰嚴重的破壞了,經歷了兩千多年滄桑的都江堰,如同萬里長城,這一偉大的工程甚至于比萬里長城的作用還大,都江堰的破壞,李冰父子知道自己費力完成的工程毀于一旦,將會是多么的悲傷啊!
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道士塔,道士塔中的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佛教石窟,它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滄桑,卻被一個叫王道士的給毀了。余秋雨對這些古代壁畫的.損傷感到痛心疾首,從中他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一場不堪回首的文化悲劇。那時的莫高窟并沒有在文化的保護之內,任由那些來自西方的盜賊收入囊中,文化伴隨著這些字畫在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在道士一筆有一筆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也隨之消失,而王道士萬萬沒有想到那時讓他感到開心的買賣,卻幾乎將一個國家的文化拱手讓給他人。外國人在精心的探索莫高窟的文化,那都是屬于中國的文化啊!
相對于文化遭到的破壞,在旅途中遭到的風餐露飲更是一種歷練,余秋雨曾經拜訪過許多名山大川,他不止一次的談到了路途的苦,夜談及了其他古人的路途之苦。
看完這本書后,我發現原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他們背后有如此深沉的含義,余秋雨用他的筆寫出了警示人們的散文。
《文化苦旅》用一個個動人心弦的詞句,寫出了對歷史的感嘆,這是一段多么苦的經歷啊!
回想起這段歷史,不禁感到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