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篇一
1. 奶酪對你越重要,你越想抓住它。
2. 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
3. 如果你無所畏懼,你會怎樣?
4. 經常聞一聞你的奶酪,你就會知道,它什么時候開始變質。
5. 朝新的方向前進,你會發現新的奶酪。
6. 你超越的了自己的恐懼時,你就會感覺輕松自在。
7. 在我發現奶酪之前,想象我正在享受奶酪,這會幫助我找到新的奶酪。
8. 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會越早發現新的奶酪。
9. 在迷宮中搜尋比停留在沒有奶酪的地方更安全。
10. 陳舊的觀念不會幫助你找到新的奶酪。
11. 當你發現你會找到新的奶酪并能夠享用它時,你會改變你的路線。
12. 盡早注意細小的變化,這將有助于你適應即將來臨的更大的變化。
總結:
變化總是在發生:他們總是在不斷的拿走你的奶酪。
預見變化:隨時做好奶酪被拿走的準備。
追蹤變化:經常聞一聞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什么時候開始變質。
盡快適應變化: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會越早享受到新的奶酪。
改變:隨著奶酪的變化而變化。
享受變化:嘗試冒險,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做好迅速變化的準備不斷的去享受變化。
記住:“他們”仍會不斷的拿走你的奶酪。
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篇二
終于有一天奶酪c站發生了變化,c站不在有奶酪了,兩個小老鼠看到奶酪c站發生了變化,所以他們也決定隨之而變化在往迷宮的深處在尋找去奶酪。
哼哼和唧唧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尋找到得奶酪不見了,沒有絲毫準備和察覺得情況下看眼前的景象傻了眼,哼哼聲嘶力竭地吶喊著“誰動了我的奶酪”。唧唧則站在哪里有個勁的搖頭。不相信這里發生的一切,我昂起被這個意外給驚呆了。他們的行為并不可取,而且也于事無補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理解的。要知道找到奶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奶酪對他們來說不僅僅只是一樣填飽肚子的東西,它意味他們休閑的生活,意味著他們的榮譽、意味真他們的社交關系以及更多那個重要的事情。
對有些人而言,奶酪代表的是一種物質上的享受;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奶酪則意味真健康的生活,或者是一種安寧富足的精神世界。
對哼哼來說擁有奶酪可以使她成為大人物,可以領導很多人很多人,而且可以在卡米伯特山頂上容易一座豪華的宮殿。
對唧唧而言,奶酪意味著安定,意味著某一天能夠擁有一個可愛的家庭,生活在名人社區的一座樹上的別墅里。
有呀奶酪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所以兩小矮人花了很長的時間試圖決定怎么辦他們還是奶酪c站尋找看看奶酪是否真的不存在。他們也相信奶酪會回來的。兩小老鼠已經開始尋找奶酪了。
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第一部分“芝加哥的同學聚會”,講述的是老同學在聚會,時對自己努力應對生活中的變化的討論;第二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即“誰動了我的奶酪”這個適合成年人看的寓言故事;第三部分“下午茶時間的討論”,老朋友們討論了“奶酪”對自己的'啟發以及他們的感悟。
故事里有四位主人公,兩只老鼠(名字叫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名字叫哼哼、唧唧),他們在迷宮里尋找他們喜歡的奶酪。
通過不斷地尋找,他們到了奶酪c站,那里有很多的奶酪。但是由于未知的原因,c站的奶酪在一天天地減少,并且也越來越不新鮮。兩只老鼠早已察覺到這個改變,而兩個小矮人卻一直沉浸在擁有無數奶酪的幸福中。
有一天,奶酪突然沒有了,兩只老鼠早做好準備,出發離開c站去尋找新的奶酪。然而兩個小矮人卻有自己看似高明的想法而不肯離開。
過了好久,c站沒有奶酪再出現,唧唧也意識到自己如果不改變就會餓死在這里。在勸哼哼無效的情況下,唧唧自己離開了c站。
沿途,唧唧在迷宮墻上寫下了好多令人深思的話,最后,唧唧到達奶酪n站,看到了比c站更多的奶酪,并且發現嗅嗅和匆匆早已到達。
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人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是絕對的,而應對環境的變化可能有多種選擇。故事中的四個角色,給我們提供了面臨環境變化的不同選擇。
很顯然,嗅嗅和匆匆是積極進取型的,一個嗅覺敏銳,一個行動快捷,面對環境改變和生存危機,他們選擇了開拓進取的態度,而且合作得很好,帶來的結果也很好。
哼哼和唧唧,則屬于固步自封、安于現狀型的,對于環境的變化都不太敏感。不同的是,唧唧在被動發現自己生存環境惡化以后,尚能產生危機感,采取尋找新奶酪的行動,類似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最不可取的是哼哼,不思進取、牢騷滿腹,一心夢想回到過去安逸的日子,不是生死所逼、面臨絕境絶不挪動半步。
如果把書名換成《變化與應對》,把“奶酪”換成飯碗、職業、工作,或家庭關系,把“c”換成公司,把“n”換成新的環境,也許就很容易解讀這篇文章的含義了。
常言道:計劃不如變化快。
從宏觀上看,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也就是說萬物都是時時刻刻在發生變化的。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必定是會發生變化的。
面對變化,如何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適應變化而不是去怨天尤人才是最重要的。雖然并不是所有的變化都有利于發展,也并非都是必要的。但是,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學會適應變化,試著從思想上認為這種變化對自己或許是有利的,從而積極做出改變,進而接觸到更好的事物,其實對我們終歸是有好處的,有時是必須去做的。
聯想到剛剛看過的熱門電影《流浪地球》,也有相似之處,從宏觀科幻角度詮釋同一個道理,告訴我們,積極應變是唯一出路。
這本書給我感覺很特別。
雖然表面一看,不過是一本勵志書,但又不像一般的勵志書那樣據實和乏味,而是通過一個虛擬的故事,使人們提高閱讀興趣進而明白一些深刻道理。
這比那些總是單純灌心靈雞湯的書要好很多!
讀了這本書,我對當下一些事情有了不同的看法,也看開了以前好多想不通的事。
掩卷而立,我突然感悟到這本好書的良苦用心。它鼓勵我一定要堅持一種積極應變的人生態度,主動迎接未來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有感而發,留感為念!
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篇四
讀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在大千世界中,人、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社會也在不斷地前進,如果不改變,如果不跟隨著現實的變化而變化,你就會變成井底之蛙,就會被淘汰,這就是生活、這就是工作,無一人是例外。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變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和過去完全不一樣的境遇,如果你足夠細心,你會發現你的“奶酪”在不斷變化。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僅有放棄舊的想法,才能更快的擁有新的想法,我們要努力朝著新的方向出發,改變自我。只要越快放棄舊的想法,就能夠越早感受到新想法帶給自我的歡樂。
在改變的道路上,我們會因為一些未知的東西而感到恐懼、害怕、擔憂;害怕改變自我固有的生活模式,也害怕改變之后的生活會不如從前。其實,有多時候,僅有朝著新的方向出發,才會慢慢的消除我們內心的恐懼,才會成就更好的自我。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生活也一樣,而我們往往卻總是在自我出嗅之后才想著去改變。其實,改變自我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嘲笑自我的愚蠢,這樣才能對自我的過去釋然,并迅速朝著新方向前進。很多時候,很多東西,很多事情,變了,就是變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沒有原因,沒有理由,更沒有為什么,生活也是如此,我們僅有不斷地朝著新方向前進,生活才會越來越好,社會在前進,我們也應當如此。
生活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要和時代同步,才能夠與時俱進,安身立命,因為個人的奶酪隨時會被他人拿走,被外界所移動,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只明白追問“誰動了我的奶酪?”,而不能夠很快適應新的變化,陷入困惑中不能自拔,固步自封,活在海市蜃樓般的“幻城”里面,不知覺悟,還自我安慰“面包會有的”,“奶酪會回來的”,到有一天,等發現失去的奶酪不會回來了,終會追悔不已的,因為不論面包也好,餡餅也好,奶酪也好,不會平白無故的從天而降,要想尋找到新的奶酪,就要學習兩只小老鼠立即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立刻出去再尋找,簡單的思維往往能夠突破顧慮過多帶來的障礙,而走向光明,創造成功,重新獲得新鮮可口的奶酪。
社會總是在前進,在改變之前,變化總是會發生,我們自我的改變都是隨著變化而變化的,在變化之前我們要學會預測變化,并且密切關注變化,在變化時迅速做出反應,迅速適應變化、做好改變的準備,慢慢的我們就會適應,其次去享受變化帶給我們的樂趣。
在我們做出變化的時候,我們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包括行動準備和心理準備“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人都有了這種意識,何況我們今人?所以“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必須要堅持,時刻充滿正能量,有著靈敏的嗅覺和匆匆的行動,并學會像“唧唧”一樣不斷進行心里調節,獲得最好的心境去奮斗。努力改變,我們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才能做更好的自我,成就自我。
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篇五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本風靡全世界的著作,在許多文章里都看到過它的身影,只是,我一直無緣拜讀。
終于,我看到了它,靜靜地擺放在我的桌子上。
有點好奇,有點期待,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了第一遍。
在那個夜晚,兒子的睡前故事就是“兩個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甚至后來有好幾個晚上,兒子都念叨著要聽“兩個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的故事。吸引孩子的,應該是簡單的故事情節。但對于我,肯定不是。
說實在的,書挺薄的,厚度給人“不過癮”的感覺。但讀之,發現雖然故事簡單,人物單純,無需過多地進行分析和揣測,卻能激起讀故事的人內心漣漪不斷。相信許多人,都在“兩個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不同時期的影子。
對大多數人來說,求學時代曾經更像“嗅嗅和匆匆”,無憂無慮,精力充沛,向前奔跑,不管風雨,不問前程。不可避免的也會有擔憂和分心,但常被長輩或者老師善意地提醒:那不是你此時應該考慮的。于是,繼續風雨兼程,直至真正有所收獲。否則,被人生中的一些短淺和當下羈絆了腳步,終將遺憾一生。12年下鄉時的小學,是當年一位考上北大的男生的母校,幾個老教師,都教過那個出息的孩子,也因此,常常會在課間休息時分,談起那個男孩上學時的種種,言辭之間溢滿對昔日門生的贊賞和自豪,但也總會在之后提到另一個女孩的名字,不勝唏噓,所有的老教師都連連搖頭,外加一聲嘆息,滿是遺憾的樣子。我們這些支教的老師很好奇,老教師們道出了原委:他們所提到的那個女孩跟這個考上北大的男孩是同班同學,在學習上都屬佼佼者,甚至女孩的悟性還要更勝男孩一籌,并且兩人后來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一高。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兩個孩子三年后的“金榜題名”是命中注定時,女孩在媽媽苦口婆心的“學習太辛苦”、“考不上大學咋辦”、“考上大學家里供應也困難”、“女孩子終究是要嫁人的”、“體恤家庭疾苦”、“兩個弟弟也要上學”等等多重偽命題的攻勢下開始漸漸偏離學習航道,對未來的恐懼、媽媽的游說竟然讓她放棄了前行的腳步,成績直線下降,不久,竟主動退學,甘心做了一個“打工妹”。也就是在男孩金榜題名,收獲了十多萬的獎學金的那個暑假,女孩已經嫁為人婦,做了一對雙胞胎的媽媽。曾經的男孩和女孩,多像并肩奔跑在迷宮中的“嗅嗅和匆匆”,單純而努力,快樂而無畏,“不想那么多”,有時也許是最無敵的法寶。如果可以,拋開復雜瑣屑的一切,專注于自己的目標,也許不知不覺,會收獲源源不斷的“奶酪”。
作為一名“培訓者”,“如何實現有效的培訓”是我所努力尋找的“奶酪”,經驗和資歷的不足也許會導致我走得彎路多一些,實現目標的過程慢一些,但這并不能成為我懈怠自己、消極學習的借口。瞄準目標,付諸行動,不計得失,簡單做事,不負重前行,勇敢地向前走,我一定會做得更好的!
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篇六
我和爸爸共同閱讀了一本叫《誰動了我的奶酪》的書,本書包括三個部分,一:“同學聚會”——講述一群過去的同窗在一次聚會上討論如何應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第二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誰動了我的奶酪”的故事;三:“討論”——是那些同窗好友們圍繞這個故事展開的討論,他們討論這個故事的意味,以及如何把這個故事帶給人們的啟迪運用到生活與工作中去。
故事大致內容是:有兩個小家伙是老鼠,一個叫“嗅嗅”,另一個叫“匆匆”。另外兩個家伙則是小矮人,和老鼠一般大小,但和人一個模樣,而且他們的行為也和我們今天的人類差不多,他倆的名字一個叫“哼哼”,另一個叫“唧唧”。為了填飽肚子和享受樂趣,他們每天在不遠處的一座奇妙的迷宮里跑來跑去,在那里尋找一種叫做“奶酪”的黃橙橙、香噴噴的食物。四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嗅嗅”、“匆匆”的大腦和其他嚙齒類動物的差不多一樣簡單,但他們有很好的直覺。而那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則靠腦袋行事,他們的腦袋里裝滿了各種信念和情感。四個人都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嗅嗅”——能夠及早的嗅出變化的氣息;“匆匆”——能夠迅速開始行動;“哼哼”——因為害怕變化而否認和拒絕變化,這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唧唧”——看到變化會使事情變得更好時,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到: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扮演了“嗅嗅”、“匆匆”、“哼哼”、“唧唧”這四個不同的角色,而我認為自己更像唧唧,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坦然面對自己,改變自己,并將一切做得更好。有時做作業,我又覺得自己特別像“哼哼”,只愿意思考自己會做的題,不想去做自己不熟悉的題目,有時甚至看都不想看。我覺得自己以前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有很多不足,如:學習中,不想做作業時,就馬馬虎虎的隨便一寫,一點兒也不認真;生活中,做什么事都不經過大腦思考,做出來的事,很少有十分成功的一件。我覺得自己應該迅速采取行動,進行調整。
最后我發現:當面對變化時,兩個老鼠做得比兩個小矮人要好,因為他們總是把事情簡單化;而兩個小矮人所具有的復雜的腦筋和人類的情感,卻總是把事情變得復雜化。
生活并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我們應輕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宮,我們必須從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篇七
生活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要和時代同步,才能夠與時俱進,安身立命,因為個人的奶酪隨時會被他人拿走,被外界所移動,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只知道追問“誰動了我的奶酪?”,而不能夠很快適應新的變化,陷入困惑中不能自拔,固步自封,活在海市蜃樓般的“幻城”里面,不知覺悟,還自我安慰“面包會有的”,“奶酪會回來的”,到有一天,等發現失去的奶酪不會回來了,終會追悔不已的,因為不論面包也好,餡餅也好,奶酪也好,不會平白無故的從天而降,要想尋找到新的奶酪,就要學習兩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立即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馬上出去再尋找,簡單的思維往往能夠突破顧慮過多帶來的障礙,而走向光明,創造成功,重新獲得新鮮可口的奶酪。
當然"奶酪"只是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也或許是一種生活的意愿等等;"迷宮"代表著你花時間尋求著的東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機構,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區,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種人際關系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松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臟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無法實現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覺得看這本書的收獲,并不是要學它們任何一個,而是認識到變化是一種必然我們要做的是,是在最大變化發生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包括行動準備和心理準備“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人都有了這種意思,何況我們今人?所以“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一定要保持,時刻充滿激情,有著靈敏的嗅覺和匆匆的行動,并學會像“唧唧”一樣不斷進行心里調節,獲得最好的心境去奮斗。
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篇八
記得以前的時候,每天都會將哲學運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感受哲學的意韻,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350字。可是高考結束后卻一股腦兒地忘記了哲學,忘記了簡單的道理:世界是發展著,變化著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本不錯的書,用簡單的童話故事述說了很獨到的見解跟道理。啟發了我:不要只是停留在奶酪c站里等待奶酪的出現,而應該重新出發去尋找新的更好的奶酪,這樣才不至于餓死在原來的奶酪站。
同時還要跟著變化的步伐,適時地檢視自己,看看自己在那一方面做的還不夠,然后就慢慢地朝著實際的方向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