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活著讀后感篇一
我媽總是擔心我會越活越孤單,怕以后孤身一人,客死于他鄉,連一個埋我的人都沒有。
我知道她的擔心,她太了解我的性格。自卑且自負,孤單又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
她總試圖用在我情緒低落時候給我講些自己周圍的事和人,自己種的芝麻谷子今年長的可高了,隔壁鄰居搬走了,然后讓我放寬心,時日還長,別想太多。講到最后,以我的不耐煩告終,因為我早已忘了村里的地,地里該怎么種的的種子,我告訴她,別和一個精神病講道理,你的道理在他那里是把尖刀。
我時常想,或許他們沒有送我讀書,我會比現在快樂的多,在東山放羊,西山種地,傻呵呵的娶個老婆,生個孩子,在北山的山腰蓋個房子,然后平平淡淡過日子。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活的不開心,我同學說這是矯情。
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看了那么多書,知道那么多道理,但是我依舊沒能過的很好,我百思不得其解,卻依舊到處給人講道理,勸人好好活。
知道我后來的自以為是,工作后我自以為經歷過確切的講是看過那么的生命流逝,自己應該可以結合那些道理讓自己更加闊達,讓自己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
于是,我給老l講道理,我告訴她什么才是好好活,什么才是康莊大道。只是她聽不進去,我知道她抑郁癥犯了,越說越激動,摔碎邊上的盤子,要拉開自己的手腕,我都蒙了。我從來不知道講道理能殺人,還自以為是的和她講道理。
或許是太脆弱,或許是性格,也或許是后天經歷。
我和人一直舉《活著》的例子,結局是牽著牛的李富貴。為什么要牽頭牛呢?人性哪有道理可言?一個瘋子就更沒有道理可言了。
某些人,垮掉了。
悄悄的,像個人是的,悄悄的跨掉了。
l說從來不奢望有個人去深入了解自己,也不需要誰雪中送炭,只是希望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留些口德,也不要自以為是,在一場自以為是的道理里殺死一個脆弱的靈魂。
活著讀后感篇二
導語《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后所有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下面小編為您推《活著》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出自余華的短篇小說《活著》的自序。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每當讀這本書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其實都不算什么,人總是這樣,如果他沒有體會到真正的痛苦,他會天真的以為他所面臨的是天大的困難,所以便憂郁困惑,一籌莫展。讀了這本書便給了我莫大的勇氣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這是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在追求的東西,也是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所在,但往往還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們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讀了《活著》這本書后的感悟來淺談我對“幸福”的一些看法吧!
活著,是為了什么而活?還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基本的能力,簡單的兩個字卻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現實卻給了我們太多的苦難、無聊和平庸。而我們只能一點一點的去忍受,去擔負起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在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披荊斬棘后才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可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貴?也許他們并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個個悲劇就此誕生,出生在富貴家庭的福貴并沒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富貴,他的人生還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著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貴。想來也是警醒我們每個人:今天你所擁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緊,明天也許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福貴的一生可謂當時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勞苦大眾對于生活的磨難只有堅忍,而沒有力量去改變他。賭光家財,氣死老父,他的人生從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貴的是他乘著自己年輕氣盛,以狂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他這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門為家珍而開,也從未關過。
福貴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長也是那么的短暫,讓我強忍悲痛來復述他的一生吧!成親不久,賭光家財,氣死老父,同時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質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強行帶走懷孕的媳婦,好在家珍最后回來了;外出買藥,不幸被國民黨抓壯丁,戰場上撿了一命,但也許是他的母親一命換一命的吧;回到家以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過上好日子了,不料兒子有慶十三歲時卻因為救人獻血過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兒鳳霞人機靈漂亮,但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本來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難過,還好找到了一個能當半個兒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這段時間里恐怕是福貴一輩子中最快樂的時候了,女婿對他們很好,全家其樂融融,但可怕的事又發生了,女兒鳳霞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愛的人,終于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但好歹他還有爺孫三人相依為命,沒過幾年二喜因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個六口之家,還剩兩個人,但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六歲大的外孫的生命。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經歷了如此多的'生死離別,卻依然堅強得活著。因為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因為他知道,上天讓他活著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盡管幸福離他很遠,盡管只剩他一個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棄,明天也許幸福就來到他身邊了。有人說過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遠也追不上它,但它卻在不經意間落在你的肩上。
寬容、善良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為了救他戰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開始家珍不肯原諒春生,但大家經歷了提心吊膽的文革后,命運悲苦的他們還是重歸于好,所以遭遇不幸卻依然懂得寬容的福貴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寬容和忘卻來清除痛苦,讓內心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幸福。
也許我們所看到的,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我相信任何人都會被他這種堅強所打動,從而來堅強地面對自己的人生。也許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許能寬若天地。
幸福只是內心對生命流轉的一種感受和領悟,而這種感覺不在于它的長短,但只要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經獲得了幸福。
在貧苦的邊緣,幸福仍然可以光顧,在光鮮的背后,幸福也許仍然味同嚼蠟。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處的環境,而在于你所營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擁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內心感覺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簡單,幸福的內心才是成就我們幸福人生的主體。
積極追求幸福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在匆忙趕路的時候,卻忘記了祝福。現在的我們似乎都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趕,以為拼命趕路的我們會在某個終點獲得幸福。于是在這種不能停止的追求當中,我們深感疲憊,卻一直不曾追到我們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卻忘卻了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么我們是否幸福,都早已沒有了感覺。所以當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時候,適當慢下來,欣賞沿途的景和人,也許你會收獲不一樣的東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靈。就讓我們放飛心靈,感悟幸福吧!
活著讀后感篇三
活著,承載了多少好處、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恒追尋。
看完《活著》,想說說關于"活著",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著,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恒的國度里。而活著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沒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著。
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職責;風云突變后,掙扎地活著,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主角的重擔;看盡生死后,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欲無求。"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著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凄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但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游混于社會的闊少爺轉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頂梁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之后飽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完美的期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主角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就應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期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一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杯具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留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我仿佛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么好處。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好處注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并無好處。
那到底該怎樣活著。
老人對生命的態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蕩后,眼前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爭,不擔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說是不愿去操心了。這就如同余華所說的——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這么說來,老人的態度也就是孩童的態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么是活著、該怎樣活著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后偷偷的笑了。原先,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歷現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愿意相信。于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大家都說不清的事,我怎樣又能說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華的《活著》以后說一些關于活著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著"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后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飄過的人一齊翻閱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后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著煙斗回家去!
活著讀后感篇四
真希望自己好像從未活過,最好像流星,劃過即逝。也可以像夏天的蟬,知知的叫個幾天幾個星期。
你存在著即是一件苦差事。你得經歷許多難以想象的事情,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你無法預知明天的太陽到來之時,他會帶著怎樣的光色。也許在明天,下一輪太陽升起之時,有些人有些事,就從此與你擦肩而過。
你渴望有個人知道你,了解你,就像月亮了解太陽落下她就要升起一樣。
你渴望被照顧,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安慰。可是很多事情都好像差一點點一樣。
很多事你只能暗暗埋在自己的心里,因為新的記憶會隨著歲月的增長慢慢吞噬舊的記憶。活著即一種修行,一種歷練。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你無法選擇自己的身世。不過既然出生,你就得竭力得好好活著,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為了自己。
活著讀后感篇五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如是說這句話詮釋了三種狀態:疼痛、清醒、釋然。無疑,徐福貴就是這種英雄,他的一生也符合這三種狀態疼 痛。福貴第一次體會到生活的疼痛是家里破產背著銅錢還債時,“一天下來,我的綢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滲出了血。我一個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錢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輩掙下這些錢不知要累死多少人。”隨后他的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逝去,福貴所經歷的疼痛遠超于常人。末了,他孑然一身,唯有一老牛相伴。
清 醒。無論是遭遇了什么樣的變故,福貴始終堅定著一個信念——活著。他身邊的親人愈是少,愈是活得清醒。他曉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著,比什么都好。
釋 然。晚年的福貴鉛華褪盡,較之于青年,中年的它,多了幾分閑趣,平靜地享受生活,滿足生活。“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么些田地也是盡心盡力了。”讀到這一段時,本來就已經盈著淚水的眼眶止也止不住地傾盆而下,是摻雜著感動、憐憫、敬佩的淚。福貴,可真是個鮮活的英雄,不甘屈于生活之下,奮力躍然其上。所以晚年才過得風雅姿意,閑適安詳。
從任性敗家到離家漂泊再到失去摯愛孤單一人,如今的福貴已能夠坦然面對一切,接受任何未知的意外。人不是孤獨的個體,他活在世界上總會有可以依靠的,或人,或物。所以,當讀書人還在唏噓不已時,書中那人早已牽著老牛一頭,在平淡的余生中漸漸遠去。
不要死,也不要孤獨地活著。如果可以,請幸福;如果生活不肯答應,不如試著接受不幸,坦然面對生活。
活著讀后感篇六
看完《活著》,整個人沉浸于福貴的坎坷生活。活著!我想說,怎么樣算活著?!
書中主要內容,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可是我們怎么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于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
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活著讀后感篇七
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福貴的人生告訴我們:活著,不僅僅為了自己,那些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同樣值得你為他么而活。現實也許殘酷,但不總是殘酷;往事不堪回首,就不要去回首。生活再糟糕也沒到絕望的地步,想想福貴。你或許會得到些安慰。
總是風吹過,淚花零落,仕望東去,流淌著美麗的傳說,按捺不住的心境只為讀懂余華筆下血肉豐盈的富貴,車輪碾過小巷的石子路,噠噠的馬蹄聲踏破了黎明的沉寂!
富貴,這個以往風光一時的少爺,因為年輕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埋葬了自我和家人余生的幸福,他最終在潦倒中覺悟,也許并不算遲,可哪知厄運的腳步從未走開,富貴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他卻只能默默地活著,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一曲長歌,道出了多少哀怨一陣燕鳴,啼盡了幾許呢喃一生活著,看透了些許桑田
平靜而近乎冷酷的筆尖,勾勒出命運的俘虜;艱難而近乎殘忍的人生,釘上青春的枷鎖。讓倦怠了世俗的眼睛在字里行間靜靜地休憩。
夕陽下的兩個“富貴”漫步在自我的土地上,死亡的震撼與活著的瑣碎,可怕的是在活著湮滅。富貴學會了忍受,去忍受出于對生命存在而產生的敬畏,去忍受生命賦予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
活著,一種心態,一種姿勢,抑或一份職責,滌盡多少悲苦。不要驚嘆時間都去哪兒了更不必說時間不經意在指間溜走,應當是你把時間活生生地丟棄!
飽滿的麥穗低著謙遜的頭顱,不時地在風中搖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讀后感篇八
之前看完了路遙的《人生》,一直想寫一篇讀后感,可是不知從什么角度入手。《人生》這本小說,就跟真的人生一樣沒什么主旨,跌宕起伏好像要告訴我們些什么,但內容太多說不清楚,到頭來也只為了——活著。
余華這樣說自己的這本小說:“《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上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這段話,讀之前看沒有任何感覺,但是讀完以后發現,這段話就是《活著》,并且它也告訴我們《活著》講述的并不是一個悲劇,它讓我們看到一條生命的堅強,以及活著的強大渴望。
我先前在想說喜歡《活著》這本書,是不是有點殘忍,可是現在我想說《活著》是我看過的書里面給我最大力量的一本,雖然最后只有福貴活了下來,就算他這一生活得多么不幸與不堪;就算他親眼看到身邊他所愛所恨的人一個個離去,但我們還是看到了,一個人活著的力量,活著的美好,活著的可貴。
初中的時候,我遇到挫折時總會這樣安慰自己:“世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沒有什么比死亡更痛苦,所以我現在遭遇的、即將遭遇的都不算什么。”這句話總是很有效的給了我一個退路,就跟福貴被抓去上戰場,面對敵人的槍炮時想的那樣,只要能夠活著回去,怎么樣都可以了——這也的確是福貴敗家后第一次產生的要好好活著的信念。
人真的就是這樣,做少爺時的福貴吃喝嫖賭,除了正事其他什么都做,那個時候他忙著滿足自己的欲望,怎么會想到要腳踏實地地活著呢,他的人生好像一團泡沫,隨時都有可能破滅的。從戰場上保住一條命回來的福貴,開始好好待他的妻子和兒女,但苦難的命運卻依然伴隨,時局的混亂,家境的貧困,家珍的害病,知道福貴親眼目睹贏了他所有家產的龍二替他上了制裁地主斷頭臺,他才覺得命運之神一瞬眷顧了他,奪走了他享受的權利,卻留給他一條命。
《活著》的情節進行得很快,有點像我們的人生,腳步匆匆,來不及后悔,來不及思考為什么。有慶的死,鳳霞的死,二喜的死,接踵而至,淚還來不及風干卻又再添一層傷心。二喜的出現,其實是《活著》進行到后面,一個讓人欣慰的轉折,他的善良是完美的,從前一片灰色的世界,在二喜出現后出現了一片喜慶的紅,正當人們覺得生活有了希望有了新的開始時,他又早早地喪了命——留下苦根,從他的名字中我們也能猜到,又會是一個悲傷的結果。到了苦根的死,福貴應該已經有點麻木了吧,我不知道如何確切地形容他當時的感受,一個見過那么多死亡的人,一個注定要孤獨的人,他已經習慣了一個人活著。
不論生命多么叫人絕望,卻依然要倔強地挺立,驕傲地活著。
命運的強權,有時使人感到無力。的確,在書中的背景下,人們其實沒有那么多力量去改變什么的,不像我們現在,不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可以追求一下夢想,拼搏一下未來。《活著》中的人們,也許是看不到所謂未來的,可是他們又對明天分外地清楚:明天我依然活著,我依然面對這片無邊的黃土,我依然為了我下一個明天揮下汗水。
是的,倔強地挺立,驕傲地活著。
活著讀后感篇九
第一次讀余華的小說,當時是從十點讀書上看到的,對于一個佛系女來說,更多的是每天夜里去聽主播磁性的嗓音下,講述著富貴的一生,每天聽上兩小節,陪伴著入睡,思考著人生。
《活著》這本小說可謂是余華的巔峰之作,作者在笑中有淚的故事里難以言喻的是一種苦澀之意,推薦大家有時間可以看一下。在書中你能看見興盛、衰敗、頹唐、生活是怎樣折磨一個人,看見離奇卻又平凡的人生。
主人公富貴年輕時沉迷賭博敗光家產,氣死父親;為母求醫的路上被軍隊抓去當壯丁,從戰場上回來后,獨子有慶捐血過多致死;女兒鳳霞難產離世……但正如作者所言,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富貴和命運之間的友情,他們相互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
生活對富貴而言,真的就一條路,沒有分叉,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躺一會再站起來,繼續蹣跚前行。他對苦難的承受力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有了更深的思考與理解。人生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活著的基礎上,活著讓生命變得有韌性,所以活著成了一件幸福的事。如果我們還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為生活的不完美而糾結發狂時,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書,或許你會更加感恩和接納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平靜與幸福,接納生活給予的不足與苦難。
的少爺,活著就是享樂,人生沒有目標,吃喝嫖賭,堵著堵著一發不可收拾,家底敗光。黃粱大夢終于醒了,富貴開始轉向人性的善良一面,勤奮勞作,愛護家珍,疼愛兒女,溫情猶在,然而苦難卻一直牽絆著富貴,身邊人相繼離去,就連不到三歲的小外孫都不放過,只剩富貴一人孤苦伶仃,還有那頭老黃牛,他給黃牛也起了富貴的名字,揭示了主題。
生易,活易,生活卻不易。我們聽了好多前輩的經驗也沒法切身領悟,非得撞的頭破血流才安安分分,從青澀學生時代到入社會,這個轉換是否適應?想必大多數人都感同身受,社會不好混,可成功是給有準備的人,這是真的。
要用的東西都很貴,所以抓緊時間提升自己。好好愛自己。
活著讀后感篇十
暑假,我讀了學校發的一本小說——《活著》。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書里講的是什么內容。當我無意中看見了“就這樣他的兒子也就死了”。這段普通的文字,我便有一種感覺,一種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覺。
小說講述了徐富貴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變化及他周圍人群之間發生的故事。
當我讀到“他兒子為了獻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當主人公徐富貴得知此消息后,非常傷心,傷心過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兒子墳邊,給兒子跳最后一次秧歌。我心里有一種感覺,一種從心里激發出的同情。我想,這種情景如果換作是誰,誰都不會好過,誰都會心里難過甚至傷心過度而失常。小說反映了解放前后去窮苦人民生活殘酷的現實。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老天又為何那樣不公平呢?把那么多的厄運同時拋散在一個人身上呢?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雖然有錢的人生活很幸福,但事實上,錢也不是萬能的。
每個人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歡笑,也有淚水。為什么在那個時候貧苦任的淚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淚水流的多些。他們也需要公平,也需要幸福,因為他們也是人啊!
徐富貴的一生,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時期,他的家庭因種種原因遭受變遷,接二連三的,他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孫子孤獨終老。從一個風風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頭,時代的變遷,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越來越好,但是主人公,卻恰恰相反。
人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坎坷,怎能獲得希望。活在世上,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會隨之遠去,而徐富貴正是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生下來,活下去,活著就好!
撫思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
活著讀后感篇十一
三年前的一個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無聊還是內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個義工群體,并和他們去看望一個得了白血病的大學生,家是租的房子,學生的父母也在,據說看病已經花費好幾十萬,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開始偷偷的給學生父母錢,事后知道有一個義工給了一千元,我比較仔細,給了五十元,和一本書,當時錢夾在書里,內心窮酸扯淡固執的一直以來始終認為精神滿足比物質金錢要重要的多。
這本書的名字叫-----活著,是的,余華的活著。
網上買了好幾本,一本11.6元,物美價廉,而且絕對配得上可以居家旅游坐火車飛機適當時拿出來翻看裝文藝二貨青年的不二之選。
當我遞給生命能量在遞減的學生時,還沒有忘記強忍著淚水在扉頁寫下給他的留言----你要堅強的活著,小刀。
學生看著我,虛弱的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人活著有意義嗎?
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但當時我堅定的點了點頭:“有”。
我不知道一個人在死亡邊緣的.念頭,但對于一個絕癥患者,人只要活著,活著就好,活著。
他的父母說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島幸子,還要不停的換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處大島家有錢,學生家據說父母把房子,牛羊都賣了,為了維持他最多一年轉瞬即逝的生命。
有時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頑強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時看這篇文章,活著的你。
離開時的陽光,烈,我開著車且打開空調回家,院里幾個老頭在下棋,習慣性湊過去瞎指點幾句,雖然沒人理還是滿意的上樓回家,先墩了地,燒開一壺水,喝茶,翻書,喂魚,休息一會給老婆孩子做飯,突然之間覺得人活著就挺好。
推薦一本書,余華的活著,一本活著,余華足以傲視人才濟濟的作家群雄。
此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形容,“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
活著讀后感篇十二
把所有的“今天”,都當做最后一天來度過。
我覺得,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最缺乏的,是一種破釜沉舟的勇氣。
劉偉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正是這種勇氣的一直在驅使著他。
在我們的世界里,一天一天的度過,我們總是在不斷的提醒自己“算了,今天還是歇歇吧,還有明天呢”,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我們的日子像是復制粘貼,第一天和第一百天的劇情幾乎雷同,沒有什么可圈可點的,這是一件挺悲哀的事兒。
很榮幸的,在今年的年初能讀到這本書,受益匪淺。
值得閱讀!
活著讀后感篇十三
人越畏懼死亡,生活越會變本加厲地折磨你,唯有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才能看破"活著"的真正內涵,修得大徹大悟,自然無欲無求。
人因孤獨而痛苦,因痛苦而倍感孤獨,兩者似天道輪回一般,無始無終,相輔相成。
讀完余華先生的《活著》,回首匆匆而過的十幾年時光,才發現自己并沒有真正活過。
《活著》講述了福貴從青年步入耄耋、從富庶淪為貧寒的歷程,一生的起伏化為老人口中平靜的講述,那并非是強裝的鎮靜,而是看破浮生后的一場遲來的沉淀。人需要回憶來反思,需要傾訴來解脫,需要靜悟來釋懷,需要肩膀來依靠。
淺斜的夕陽劃過樹干,吻著青苔,鄉村裊裊的炊煙似夢一般的迷惘。些許的悔恨,偶然的靜默,平靜的神情,福貴用一下午的時間淡淡地敘述完自己的一生。
衰柳拂岸,枯草凄凄,曾是風流故地。
"曾經"被時間壓縮成一部電影,放映時一幀幀的畫面如此深刻。年少的福貴是地主家的少爺,人人對他畢恭畢敬,不必下地勞動卻可以衣食無憂,甚至肆意揮霍。
煙柳之地好似一塊巨大的磁石,福貴深陷于此,日日紙醉金迷,家珍苦苦勸阻仍是于事無補。當不再滿足于肉體的欲求,福貴開始步入賭博的深淵。當他踹翻懷有身孕還來苦苦哀求他的家珍時,他已經無法自拔了,賭輸了家里的所有財產。
福貴的父親卻顯得十分平靜,可表面的平靜往往是一層虛偽的面具,只有內心的驚濤駭浪才是不為人知的真情實感。
福貴的生活隨著地位的改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色彩,經歷了大起大落,從此開始一種他從未接觸過的生活。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家珍的父親從城里趕來帶走了家珍,福貴只能啞然地立于原地,沒有挽回的資本,他深知自己犯了大錯,無法給家珍更高水平的生活。他開始下地勞作,當看到年邁的母親累得直不起腰,年少的鳳霞沒過幾天好日子就跟著自己受苦,男人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
家珍終于在某一天重新出現在福貴面前,面帶笑容,女人總是深情且堅強。
人們擁有一件東西時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好,直到失去時才后悔莫及,現在的福貴開始疼愛妻子,他們之間的愛情也得到了質的升華。
生活像是永不停歇的過山車,它總要把圓滿顛簸成支離破碎。
福貴進城為病重的母親抓藥時被拉去做壯丁,離家愈遠,心愈感傷,這像是場惡作劇,讓人經歷生離死別,方得大徹大悟。
福貴遇到解放軍,回到了闊別許久的家,他成功地從死神手中掙脫出來,他的求生渴望和對家庭的責任感,賦予了他無畏死亡的勇氣。
可生活似乎并不贊許他這份勇氣,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去,留下福貴獨身一人忍受著難捱的寂寞。他將自己對家人的無盡思念變相轉移到耕牛身上,縱使傾訴得不到答復,他仍需要如此一個感情的宣泄口。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人活著,本就不應被賦予任何沉重的枷鎖,是人們自己將太多事情壓在身上,將太多煩惱埋在心底,于是,本就脆弱的生命被不堪其重的壓力折磨得面目全非。福貴表面上是孑然一身,卻做到了真正為自己而活,他已放下了所有的欲求,這一生,便就有了意義。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坦露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暗的降臨。”我明白,無需追求一生福貴,活著,便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活著讀后感篇十四
《活著》是一本戳心戳肺的書,看完《活著》,被福貴悲慘境遇震撼了,總感覺被陰郁的空氣籠罩著,過了好一段時間才從巨大的同情和難過當中緩過來。
余華寫活著時才33歲,他用第一人稱回憶的方式展示了一個人悲情的一生,在平淡的敘述中包含深刻的意義。
主人公福貴年青時沾染賭習,被龍二盯上家產,將家產輸光;老父親因此受刺激而離開人世。這是悲劇的開端,接著母親患病,福貴進城找郎中時碰上了國民黨抓壯丁而被迫參軍;后來被解放軍救下,回到家中后發現女兒鳳霞因為一場高燒變成啞巴。再后來兒子有慶在獻血時因抽血過多而死。
好不容易給女兒鳳霞找了個歸宿,鳳霞卻因產子大出血而離開人世;隨后患軟骨病的妻子去逝;女婿在做工時被水泥夾板夾住而丟了性命;外孫因吃了太多豆子而撐死。
一次次的死亡將家庭和生活撕得支離破碎,余華“客觀冷靜地”敘述人間苦難,使渺小的人物面對巨大的“苦難”產生一種強烈的命運感。
福貴經歷了一連串人間至痛,變得老無所依,只能買一頭進入遲暮的老牛陪伴自己。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又過了這些年。”這幾乎是一句人世間最孤獨的自白。
如此的痛苦,又如此的孤獨,人為什么要活著?余華沒有直接交待,也無法交待,但這是任何讀者都在思考的一個大問題。
青年時期福貴風流浪蕩,他活著是為了享樂。中年時期福貴家境貧寒,經常吃不飽穿不暖,不過好在家庭完整幸福,他活著是為了家人。而到了老年時期家人相聚離開,他孑然一身,一無所有,卻并沒有失去活著的希望。
余華在致上海貝塔斯曼書友會會員的信中說:“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在讀《活著》時,眼淚常會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們一樣的閱讀經驗,我想對你說,謝謝。我正是為像你一樣善良的人寫作。雖然,善良在任何時代都不是會有‘走紅’的品質,但它是我們的血與肉。我書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們不斷遭遇苦難、失敗和死亡。但我絕不是在控訴命運的殘暴,相反,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借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著我們的心,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活著讀后感:從福貴一家身上我們能看到人的堅強以及每個各個代的悲哀。而關于為什么要活著,也許只有一個解釋,人不是為了其他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也許余華想表達的是人會遇到很多苦難,很多天災人禍都無法控制也無法躲避,唯有堅持活著才是最好的態度。想到這點,也就明白作者為何能忍心寫下如此的凄慘的一個故事。
活著讀后感篇十五
余華,‘辣手書生。筆鋒犀利得似一把剔骨的刀,下手穩準狠,刀刀見血,不慌不忙的一刀一刀把腐肉剔除,毫不留情。
問:余華先生,你真狠心!給了福貴一顆‘心’,卻又把他這顆心撕碎,一塊一塊的埋進土里,讓福貴又成了一個沒‘心’的人。
余華:福貴原本就有心,只是他的心被油蒙住了,沉睡著。良知和貧窮喚醒了他的心的。撕碎他的心的人不是我,我只是敘述者。現實生活的苦難是作家挖空心思也無法虛構出來的。
《活著》就是疼,爹娘、家珍她們死了,都不疼了。可,福貴活著,從他娘把他生下來就一直活著,無論遇到什么艱險苦難,他都掙扎著活著,死不了,福貴的命真硬!
徐福貴活得很疼很疼,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的死去,他親手把他們一個一個的埋葬在村西的墳地,看著這些墳頭,福貴自言自語,無欲無求,無痛無樂。
故事是這樣的:徐家原本是地主,出了兩個敗家子,福貴和他爹,他爹敗一半家,福貴嫖賭又敗一半家。福貴敗家氣死他爹,害苦他娘和媳婦、女兒,福貴愧疚的想死,想起娘和媳婦,福貴沒死,卻把自己的良心找回來了。
不當少爺的福貴再也沒享過福。出去給娘買藥被抓壯丁上了戰場,見識了戰爭帶來的死亡和絕望,福貴求生的欲望更強,與死亡相比,受苦挨餓都能忍受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福貴就這么想的。活著真好!
后來解放了,土改斗地主時,因為敗家,福貴成了貧農,因此福貴倒撿了一條命,福貴脊背發涼長長松了一口氣。
人,一旦成家,過日子過得就是孩子,看著孩子們一天一天的長大。福貴一兒一女,算是他和媳婦家珍的福氣,有家珍這樣知書達理、不離不棄和他過苦日子的女人,福貴知足了。想起以前對不起家珍,他也在心里默默地感謝丈人爹,在家珍懷孕七個月時,敲鑼打鼓的把家珍接走,既挽回了當初福貴對他不敬失去的面子,又暗中幫助徐家養了媳婦和孫子。福貴的兒子半歲之后隨家珍回到貧窮的福貴身旁,孩子沒改姓,依然姓徐。這是福貴生活中溫暖的一筆。
作者很厲害,描寫人性方面別具一格,我非常喜歡他對家珍父親心疼女兒,又暗地里幫助女兒女婿這一段。不直白的說道,卻能從中感受到溫暖的愛。
看整篇小說,福貴自從失去土地后,他的天空一直籠罩著一層厚厚的烏云,厄運時不時地關照他,沒有絲毫的憐憫。
徐家單傳,兒子有慶是徐家的根,是福貴的希望。有慶自愿給難產的縣長老婆輸血,醫院為了諂媚權貴抽干了有慶的血,福貴的兒子就這么死了。得知消息后,福貴奔命似得跑到醫院,醫生卻這樣說:“你有幾個兒子?”福貴說:“只有有慶一個兒子。”醫生說:“咋不多生幾個?”福貴想打人,他紅了眼,可他不敢,他只能踉蹌地跑去那間放著兒子尸體的小黑屋去抱著兒子的冰冷的小尸體嚎哭,他的心被撕碎了。他把兒子瘦小的尸體抱回來,埋在村西父母身邊的土里,連同他的一塊破碎的心埋了進去。
沒有說法,沒有制裁。雖然事后作為縣長、福貴戰場上的戰友春生多次來道歉,但家珍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我兒子的一條命就值200元錢嗎?”這是母親的吶喊和悲痛,家珍除了這樣什么也做不了,她的心死了一半。
聾啞的女兒鳳霞難產大出血死了,也躺在小黑屋那個磚頭臺上。女兒的尸體和福貴的一塊破碎的心也埋在村子的墳地里。
老婆家珍被疾病和饑餓掏空了身子,被兒女的死掏空了心,她沒了眼淚,干干凈凈的也隨著兒女躺進了村西墳地里。福貴把自己的一塊破碎的心陪著苦命的家珍埋進土里。
女婿二喜因為工地事故也躺在小黑屋磚頭臺上,又帶走了福貴的一塊破碎的心。眼淚是流干了,還是流在心里看不見了,福貴很難過,卻不會哭了。死了那么多親人,厄運還是不饒他,又奪走了他唯一的孫子苦根。福貴沒有心了,他破碎的心隨著親人埋進了土里。
我沒有看到福貴怨恨誰,他又能怨恨誰呢?怨恨要有對象的,福貴找不到怨恨的對象。他活著,掙扎地忍耐著。忍耐貧窮,忍耐欺凌,忍耐失去孩子的痛苦,忍耐無法擺脫的厄運。
活著讀后感篇十六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活著一生去思索的事。
想了很久如何開這個頭,是分別從福貴的家人一個個說起,還是說就活著說活著的意義。后來想到余華一開始寫的時候,是第三人稱,后來改成了第一人稱的敘述,他解釋,福貴的講述里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貴在讀者的眼里就會是一個苦難中的幸存者。
第一次看這本書,我現在僅有的回憶,是我在高三時在寢室里,晚上開著臺燈一口氣看完的。
只記得哭得稀里嘩啦,如今再細想卻想不起書中的內容了。大概是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發現,大家對生活有些彷徨,于是提出看一遍《活著》。
這一次,一開始便被余華所寫的各個版本的序所吸引。他很真實,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真實,而這種真實,就像一開始見到黑色的封面上,簡單而醒目的標題與作者名字,直逼你眼前。
正如余華自己所說,在中國,對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說,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幣的兩面,他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對《活著》而言,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福貴在樹下對我斷斷續續的講述,像極了我們也坐下酷暑的樹蔭下,扇著扇子聽著福貴以一種仿佛沒有情緒,甚至講著講著還會咧嘴笑起來的樣子在講述書中的故事。這也許就是代入感,沉浸情境的感覺。
他的家人都是那么的真實。他老爹在落魄前蹲在茅坑上與最后從茅坑上掉下來斷了氣的對比;福貴進城為母親尋藥被抓去一去不復返時,老母親一直在病床前念叨著“福貴不會再去賭的。”的無奈心疼;有慶天天跑著去割草,跑著去上學,跑著去獻血,失血過多而死;鳳霞發燒成了啞巴,因家庭貧瘠被送去給城里人,最后因生產而死;他的妻子家珍拖著生病的身子,熬過病痛,卻不幸看到自己的骨肉有慶和鳳霞的離世;二喜保大不保小還是失去了鳳霞;苦根生病了最后撐死在床上。
我書看完已過去半個月了。回想上述的細節時,我并不覺得這是劇本戲劇性的安排,這宛如就是生活中,村子里福貴的親人,就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個個悲慘地離去。
這不是幸存,這就是生活。福貴不是幸存者,他只是這個家庭中的僅剩的生活者罷了。就像是一位詩人所表達的: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海明威《老人與海》中,老人與海一次次的斗爭,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也許我們可以看到福貴買了一頭即將被宰的老牛,一同生活,被賦予了與自己一樣的名字,聽著福貴的有關自己一生的念叨。
蘇軾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論是哪個時代,哪一個人,都經歷著獲得與失去;都體驗著聚與散的感受;都飽嘗著甜與苦的滋味。我們無法主宰生活的無常,但我們起碼可以決定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小時候我常常聽大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好人短命壞人活十年類似的話,有對逆境下成功逆襲的肯定,也有對一些向真向善的人的不幸生活的惋惜。其實我們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堅強。
今天飯桌上,家族里一位伯伯說,這次肺炎情況比2003年的非典嚴重多了等等的話,然后嬸嬸就說,現在會覺得當年經歷的沒有那么嚴重,但其實當年挺過來也是一段很難的日子。
是呀,我們總是在面臨困境時,用放大鏡觀察,放大恐懼,戰戰兢兢躊躇著;在回首困境時,瞇著眼無意識降低經歷過來的難度。你看,親人離你而去時,你最后不也適應了;戀人告別你而去后,經歷一段沉淪期后,你依舊習慣了單身的生活節奏;工作上一道道的坎坷讓你大把大把掉頭發,熬成黑眼圈,躲在被窩里委屈地哭紅了眼后,還不是最后出色做出決定,辭職開啟新工作生活或者圓滿完成任務……。
我們從來不是靠比慘來贏得生活的。每個人內心最深處都一處柔軟之地,藏著曾經受傷的傷疤。我們接受受傷的自己,也接受治療傷疤時的自己,更接受傷疤痊愈后的自己。面對無常,請相信自己,有時看似改變,其實無需改變,就足以與命運中的生活搏斗。
福貴賭博輸了家產活下來了,目睹一位位親人的離世依舊堅強的活著;家珍靠著一位婦女的勤勞與智慧,將家里安排得妥當;鳳霞承擔起家里一部分生活壓力,乖巧又善解人意;有慶有著這個年齡該有的孩子的天真,也有著他家庭賦予他的懂事與擔當,讓人心疼時又覺得心疼。
我總覺得,大家都沒有想那么多。大概這就是為了活著本身在活著。書中的人也好,生活的每個人也罷,都是在為這活著在忙碌的活著,只是有時從沒想過這個關于活著本身的問題而已。
生活足夠艱辛與曲折。人生就像一場拼圖游戲,我們沒拼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會拼出什么圖案來。
最后,看了余華不同版本的序,喜歡上了他筆下文字的風格。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一個憤怒和冷漠的作家。”、“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余華自稱自己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現實的那一層緊張關系。他沉湎于想象只追蹤,又被現實緊緊控制,明確感受著自我的分裂,卻沒辦法使自己變得純粹。
然后我果斷了決定下一本還是看他的。
活著讀后感篇十七
翻開這樣一本書,一個過客,一個耕地人,一問一答,問者無意,說者拾憶。像是溯流的河水,流回那年的春夏秋冬,流回那段夜幕下的人生百態,歲月暗啞。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所以作者覺得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對文中主人公富貴而言活著到底有多難?回顧他的一生,他也曾享受過榮華富貴,家財萬貫。可以說他的年少時期將一個紈绔子弟展現的淋漓盡致,隨心所欲,放蕩不羈是他的代名詞;他也曾遭受劫難,家道中落;也曾悔不當初,痛改前非;也曾想靠自己的一雙手抓住僅存的一點點溫情。可這曾經種種猶如指間漏沙,再握緊也抓不住沙子的流逝,再努力也改變不了殘忍的現實。
讀完這本書后,我也曾深深思考過,到底是什么會使一個人短短的一生遭遇如此多的劫難,使得人無可奈何,無力反抗。重溫一遍,我似乎明白了,是黑暗的社會,是丑惡,麻木,冷漠的人性,是懦弱,順從的奴性,是用盡一切方法,也要活著的欲望。
所謂真理法度的鐐銬死死地鎖住了大家的前進的步伐,狠狠地鞭撻了小家的溫情,歡聲笑語在嘶吼喊叫中彌滅,曾經肆意奔跑的少年在無聲淚流中體味絕望。有人打出了未來一片光明的口號,也放出了人性的丑惡。人們深陷于明天的美好憧憬,可蜂擁而來的現實幾乎都在訴說著陰險。可嘆,可笑,丑惡的事物總在身邊,我們選擇視而不見;美好的事物遠在海角,我們卻伸長了脖子企圖望到。
我從未看過一本書,笑著笑著就哭了,一字一句樸實無華,甚至帶著市井間的流氣,卻如利刃般將現實撕碎,將苦痛一遍遍回味。著名詩人維克多說:“如果生活真的有意義的話,那么痛苦一定能給生活帶來意義。”因為痛苦能讓我們隨時意識到我們還活著!
若說我在書中唯一看到的微光,便是主人公富貴對生活一次又一次的重拾希望,命運與他開了許多過分的玩笑,他卻一次又一次的站起,對生活懷有信心和動力,因為信念,為了家人,為了自己活下去的信念。可當親人一個個的離去,到最后的孑然一身,他也曾想結束,卻仍舊茍且而生。為追求陽光而奔跑,最后發現是在黑幕中徒勞,卻仍然不愿停下,自欺欺人的相信,終會跑到太陽升起的地方。
活著讀后感篇十八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世界上,有人總是在抱怨:“看看人家,有……多幸福。”有人總是在幻想:“如果我有……我就幸福了。”而有的人,卻淡淡的說:“幸福嘛,活著就是幸福。”
劉偉,男,北京人。10歲被10萬伏的高壓電擊中,死里逃生后失去雙臂;12歲,在康復醫院的水療池中以“瞎撲騰”的方式學會了游泳;14歲,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了兩金一銀;19歲,備戰殘奧會之際患上了過敏性紫癜,不得不放棄游泳改學鋼琴;20歲,以無數的抽筋和血泡為代價,終于用腳彈出了《夢中的婚禮》;22歲,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用腳打字最快的人;23歲,摘得東方衛視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并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里演奏鋼琴;24歲,加盟青春勵志劇《我的燦爛人生》和電影《最長的擁抱》的拍攝。
《活著已值得慶祝》是他一本自傳。讀完這本書后,我很震驚。不單是這些年他獲得的榮譽和成就,還有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和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我的雙臂還健在,所以不是特別的感同身受,但是還是很崇拜他。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的活著。”真是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啊。實際生活中,失去雙臂使他的人生天平發生巨大傾斜,他卻憑借這樣的人生態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我們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每天都會有新的的砝碼擺上去,每天都有舊的價值被推下來。所以不要總是抱怨什么命不好。一個人命運的好壞,取決于他自己的感受。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感動,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動的一生;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如果你一輩子都在立志于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他在書中還寫過:他曾經想過自殺。但是當他站在幾十米高的樓上時,他卻沒有了跳下的勇氣。當病魔一次又一次光臨,他的防線一次又一次崩潰。當他聽到命運判決他不能游泳時,他在想什么?他又是以怎樣狼狽的姿態,不得不學會用腳穿衣吃飯洗漱寫字的?而他,到底以怎樣的方式與代價,學會用腳彈鋼琴的?其中艱苦的過程,他又是怎樣堅持下來的?這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其中的淚水與汗水,就是他堅強最好的詮釋吧!
很多人對于“殘疾人”都有著標簽化的認識:身體殘疾,生活不能自理,意志消沉。如果劉偉也像他們一樣,那么這個世界上就少了一個鋼琴天才,一個游泳健將。劉偉當初為什么沒有選擇死亡?因為他不甘平凡,因為他體內的猛獸醒了,因為他不想被命運牽著鼻子走,因為他堅信自己不是一個可以輕而易舉被打敗的“loser”,因為他相信,每一個人,即使用殘疾的身體,也可以擁抱世界。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要經歷過夢想,才能看清現實;要經歷過痛苦,才能感受到幸福;要放棄很多的堅持才能得到微小的回報;要襤褸很多年,才能披上那件寒冷的戰衣;要經歷過很多失敗,才能站上那片新天地。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過一段隧道,這段隧道,可能是漫長的,黑暗的,甚至是充滿磨難的,但終會有沖出隧道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