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一
大家都有自己喜愛的書,你讀完這本書有什么感想呢?我來說說我的感想吧!我的書是最后一頭是戰象,請聽我慢慢道來。
寒假,我利用閑暇時間看了這本《最后一頭戰象》,書中寫了一頭叫嘎駿的戰象,書中講了1943年我國戰象和日寇在西雙版納打了一場仗,戰爭中,我方80頭戰象全都壯烈犧牲,人們為紀念這80頭戰象,就在洛江邊挖了一個巨大的坑,把壯烈犧牲在戰場上的戰象埋在那里。在搬運尸體時,突然發現有一頭活的戰象,它叫嘎駿,故事就是這樣由此開始的。
最后一頭戰象,這本書生動形象,描述著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各種形象生動有趣,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知厭倦。為什么這么說它呢?因為最后一頭戰象嘎瑣讓我感受到了象也具備多種感情,從最后這頭老戰象走進了以前打仗用的象冢,而沒有走進自己歸群時的象冢,我十分不明白,為什么嘎瑣不走進自己歸群時的象冢呢?后來才明白,原來是嘎瑣對戰象朋友深深的熱愛,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象的濃烈感情以及戰象勇猛上前不畏困難的精神。
讀到百象一起打仗時,和日本鬼子時,因為人多眾勢拼命往前沖啊沖,打的日本鬼子鬼哭狼嚎時,我我心中升起一股自豪感,讀到最后日本鬼子沒了,百象也只剩下一頭,軍隊也沒了,我內心十分悲痛。在讀到嘎瑣走進象冢時,我的心也變得十分肅靜,內心涼風吹拂,感到無法說的難受。不知不覺就把這本書給讀完了,故事中的細節也被我消化掉了。
到了那里,它想起了以前的輝煌,我明白了,他舍不得照顧愛護它村民的戰友,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他對戰友們的感激,我有很深的感悟。
我明白動物之間也有很深的感情,我們要愛護動物之間的感情。
一本我們喜歡的書就像一盞燈,照亮前方的路,一本我們喜歡的書就像一位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這就是我讀這本最后一頭是戰象的讀后感。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二
嘎羧要離開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寨子,要離開和它一起度過二十六個春秋的人們。
它來到打洛江畔,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的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想起了在1943年,象兵在西雙版納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仗時,它和同伴們是那樣威風,嚇得敵人落荒而逃。它們用長鼻劈敵,象蹄踩敵。鬼子們用槍對準大象們,發射了出去,它的同伴們一個個都倒下了。但在人們搬運尸體時,發現了自己,很好的為自己救助。
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因為這里是它曾經奮力殺敵的一處戰場,這里也是曾經灑滿戰友鮮血的一處傷心之地。
許久,有昂起頭來,向著天邊的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嘎羧在呼喚戰友們的靈魂,告訴戰友們,自己也將要來陪伴他們了。
雖然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二十六年,可對嘎羧來說,這是難以忘懷的。
它在寨子里生活了二十六年,和人們也有了很深的感情。當它要走時,人們都來給它送行。
就這樣,嘎羧離開了。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三
《最后一頭戰象》是圍繞象、豬、熊三個動物寫的十二個故事。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給大象拔刺》。
《給大象拔刺》主要講的是: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當時是一名赤腳醫生,在一次巡視時被兩頭象給劫持了,那兩頭象把沈石溪壓到一頭小象的身邊,要沈石溪給小象拔刺,可沒想到小象也怕疼,于是沈石溪想了許多辦法:1、給小象塞止疼片。2、破口大罵小象。3、小象疼的時候,他也表現出很痛苦的樣子。以免被送上“絞刑”。終于,小象能一瘸一拐的能走路了。沈石溪終于松了一口氣。一個多月后,那一家象還付給了沈石溪了“醫療費”。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好氣的是人家沈石溪給小象拔刺那兩頭象瞎干擾什么的呀,動手術有誰不疼的,它們雖然愛子,但……那也太那個了吧。好笑的是小象居然也怕疼,我還以為只有人才怕疼呢!而且我還沒想到動物世界的父愛母愛也這么濃,居然敢劫持人類,都不怕人類一槍崩死它么!?可見,動物世界的母愛一點都不比人類差。所以,我們要保護動物,因為沒爸沒媽的孩子十分可憐。
希望大家看了我這一篇文章,能保護動物,做一個善良的人。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四
今天,我讀完了《最后一頭戰象》這本書,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的作品生動傳神,動物個性鮮明,每一個故事都精彩紛呈,令我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我感觸最深的是“象冢”,我又看了一遍,合上書,我久久難以入睡,仿佛看到母象巴婭正在認真、仔細地為它茨甫搔癢,用長鼻子為他汲水,用巨蕉為他扇涼,她甘愿為他犧牲一切,無怨無悔。它茨甫盡情地享受著,他也毫無保留的寵著、愛著她及她的孩子,他們是那么幸福,那么和諧。然而這一切卻被隆卡打破了,為了王位,他給了它茨甫致命一擊,盡管他是那么愛他。結局是殘酷的,也是美好的,相親相愛的他們鼻子纏綿在一起,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巴婭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她溫柔、美麗、善良,對它茨甫忠誠,愛得真摯、死心塌地;疼愛寶貝兒子,傾其所有,付盡母愛。
威猛的它茨甫登上王位三十年,久經沙場,英勇無畏,在年老體衰時,卻被最忠實的親密助手置于死地,真是防不勝防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優勝劣汰。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也是一樣,一定要堅持不懈、發憤圖強。如果你不思進取,就會像它茨甫那樣,被無情的趕出去。
隆卡的聰明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要被任何困難嚇倒,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充實自我,創造明天的輝煌!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五
第一部分主要講的是有兩個象群,它們都想霸占其它象的領地,便紛紛開始戰斗。最終兩群個象兩敗俱傷,公象無一存活。豺狗又突然襲擊了小象群。母象立即去保護小象。之后,眾象擁立象母為首領。生活安詳和平。母象的愛也對小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家生活得還很友好呢!
第二部分主要講的是一只幼年雪豹被獵人帶大,他決定訓練這只雪豹,想讓它成為野生雪豹。后來,這只雪豹與另外一只母豹相認了。原來,當初是母豹丟棄了它。現在也只能與小雪豹在一起幾個小時,母豹就要回自己的家了。小雪豹不讓它走。母豹便用鋒利的牙齒咬小雪豹,想讓它知道動物世界是弱肉強食的。最后,小雪豹學會了捕食。
這本書既反映了慈祥的母愛,也體現了嚴厲的母愛。說到嚴厲的母愛,讓我不由的想起了一個故事呢!
在非洲南部的草原上生活著雌角馬。因為經常受到大型動物的攻擊,所以生下來的這兩分鐘就是關于生死的問題。馬中有兩匹雌角馬同時生下來了幼崽,想讓幼崽學會站立、奔跑、跳躍。有一只雌角馬不忍讓“孩子”“受苦”,便立刻喚它到自己這里喂奶。而另外的雌角馬卻截然不同,繼續讓孩子訓練。鬣狗襲來時,那只被溺愛的幼崽自然就落在了隊伍后面兒,那只訓練高度的幼崽就逃過了一劫。由此可見,有時嚴厲的愛無比溫暖的愛更好。
當你在享受母愛帶給你的溫暖時,更要理解并感謝嚴厲的母愛,這種愛更可貴。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六
我非常喜歡作家沈石溪寫的動物小說,最近又讀了他寫的《最后一頭戰象》一書,全書就像一塊磁鐵,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書中寫到了象、豬、熊的一些生活習性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些故事,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讓我對自然界的動物有了一次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讀了這本書后,我發現不僅我們人類會愛子心切,就連動物也不例外。比如《給大象拔刺》一文:小象的右前腿受了傷,公象和母象因為愛子心切,便到路上劫持了個人來替小象看病。因為小象傷得很重,在治療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疼痛,可象媽媽和象爸爸卻為此非常不滿意,嚴厲的懲罰了救助小象的人。從這章故事中我體會到了公象和母象對小象濃烈的父愛與母愛。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生活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濃濃的愛的包圍里。可是有時卻不知道珍惜,想想真是慚愧。
從《象冢》這個故事里我又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則——能力促進成功,想想我們自己的生活原來也是這樣的。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斷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將來才能有立足之地。
讀了《憤怒的象群》,我明白了團結力量的偉大和自我群體利益的不可侵犯。從中我還懂得了動物也有感情,人類切不可自以為是而任意欺負動物,要尊重他們的生命自由,要和它們友好相處。
里面的故事還有很多,給我的感觸和認識也頗多的,相信你讀了之后也會情不自禁的喜歡上那里面眾多的動物朋友們的。沒有讀過此書的朋友們,有時間也去讀一讀吧!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七
我最近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叫做《最后的戰象》。他是我最喜歡的動物小說大王沈寫的。
最后一只曾經活過抗日戰爭的戰象隋羧基,有一天要求重新穿上鎧甲,然后戰象回到老地方,在天空中鳴笛,最后在白象墓旁自掘墳墓,直到死去。看到這里,我覺得大象是一種如此聰明、靈性和深情的動物。在這里,我感受到了大象的不情愿,大象的苦惱,以及他對周圍事物的每一種情感。
當你要離開時,消息傳遍了小屋。大家都來送行,大家都淚流滿面。村長還在脖子上綁了條白圍巾,四肢上綁了塊黑布,給了你很多吃的,他卻一點都沒吃。看得出來他舍不得大家,舍不得那個假的。
看完之后,我感慨萬千,內心仿佛融化了,大象的真情在腦海里回蕩。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動物有如此高尚的感情。我們人類應該有更深的感情嗎?大自然真的很神奇,很偉大。我們應該保護動物,不要讓它們受傷。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八
也許我的理解太天真,太幼稚了。
象,如果以前讓我給這種動物排上我所理解的詞,我會一如既往地說“大象笨重、虎頭虎腦、臟臟的,一點也不可愛!”每次媽媽帶我去動物園玩,我都會跟媽媽說:媽媽,我不想去看大象,海豚嘛,它可靈活了,我想看它的表演!!
可是……也許因為教科書上的這篇課文《最后一頭戰象》,讓我深刻感到:大象應該也有優點啊!看完文章后,我對大象的感覺不再只是笨重、虎頭虎腦、臟臟的。反而還多了幾項“有靈性、重情義、英勇。”
大象屬于哺乳綱,長鼻目,象科。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動物,主要外部特征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和扇大的耳朵,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長鼻目僅有象科1科共2屬2種,即亞洲象和非洲象。亞洲象歷史上曾廣布于中國長江以南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現分布范圍已縮小,主要產于印度、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中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也有小的野生種群。非洲象則廣泛分布于整個非洲大陸,喜歡群居。
象棲息于多種生境,尤喜叢林、草原和河谷地帶。群居,雄獸偶有獨棲。以植物為食,食量極大,每日食量225千克以上。壽命約80年。一些象已被人類馴養,視為家畜,可供騎乘或服勞役。象牙一直被作為名貴的雕刻材料,價格昂貴,故象遭到大肆濫捕,數量急劇下降。
呵,大象也挺有趣的嘛!
嘎羧,是你讓我對大象的想法改變的哦——你的同伴還好吧,見到了它們,一定要happy啊!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九
說起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象,我們想到的詞匯通常是:蒲扇耳朵、短尾巴、高大有力,但有些笨拙,雖然很溫順,也很可愛,但在人們心目中卻很少感受到它們的尊嚴和情感。讀了《最后一頭戰象》以后,讓我感受到了它們對人類的情感,對戰友的思念,以及文中戰象維護自己尊嚴的態度。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抗擊日軍侵略美麗的西雙版納,八十頭勇敢的戰象在傣族人民的帶領下,經歷了一場浴血奮戰,嘎羧成了那場戰役唯一活下來的戰象。幾十年以來,嘎羧一直忍受著戰爭給它帶來的痛苦:脖子歪得厲害,象嘴永遠都閉不攏,前腿也沒有完全治好……雖然又老又難看,但因為它是戰象,它是功臣,得到人們的尊敬和照顧。而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嘎羧這頭最后的戰象,帶著充滿榮譽的象鞍,走向了在翠竹掩映中的象冢。
這篇文章通過一頭戰象的故事,描繪了一頭重情義的大象,放棄種族為它設好的象冢,走進當年埋葬戰死隊友的象冢中,和當年并肩作戰的勇猛象兵們長眠在一起,體現了它對戰友的思念之情。同時也通過對作者與波農丁一開始的貪婪,到最后被嘎羧的行為所感動,而放棄拿走象冢里的象牙這一過程的描寫,進一步宣揚了嘎羧細膩的情感和尊嚴,也形成了人類的貪婪和動物的純真之間鮮明的對比。
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那是個初冬的下午,我坐在天井里奶奶的藤椅上,地上不時蹲著一些不怕冷的小麻雀,用手拍一拍它也不會飛走,我一邊呼出白氣,一邊在想:“弄一只小麻雀來怎么樣?還可以當寵物養呢!”想著,想著,我以雷電般的速度抓住了一只灰色與黃色相間的鳥兒,扒拉一下這只小麻雀的羽毛,才不管它在我手中瘋狂地掙扎,不管怎樣,從此以后它就是我的寵物啦!把玩了一會兒,就一把把它塞進臨時的籠子里。
第二天,我準時地來給小鳥送飼料,當我來到籠子前的時候,我倒吸了一口冷氣,我的小麻雀死了!我傷心極了,我問我的伙伴:“為什么我的鳥會死呢?”他這樣回答:“因為它不忍心有這樣的下場!”
伙伴的回答讓我百思不解,雖然我也努力探尋更合理的答案,但始終沒有找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悲傷的事情被漸漸拋到了腦后,為這事流過的眼淚,也漸漸被記憶風干了。直到我讀了《最后一頭戰象》這篇文章,又喚起我對那只小麻雀的記憶,同時也明白了小鳥去世的原因。
當鳥被關進籠子里的時候,它知道自己變成了囚徒,為了自己的尊嚴,他寧愿死,也不在籠子里生活一天;當鳥被關進籠子里的時候,它認為這是一種恥辱,它要為了尊嚴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
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為了金錢,失去自己的尊嚴,有的人為了名譽和地位不擇手段。對比戰象,這些人應該感到羞恥。《最后一頭戰象》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情感和尊嚴的重要。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十
在暑假里,我讀了很多課外書,最感動我的還是小阿姨送的《最后一頭戰象》這本書。
這本書講述了在戰爭中幸存下來的一頭大象——嘎羧。它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重新披上象鞍,在它曾經戰斗過的江上吻了又吻,在那塊在大龜石上親了又親。它沒有像其它的象一樣到象冢那里去死,而是來到埋葬自己戰友們的“百象冢”旁挖了一個坑,莊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讀過這本書后,你不覺得很感人嗎?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我的熱淚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轉,我被深深打動了,特別是最后一句話:“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這句話太感人了!象竟有如此靈感,它都知道忠誠和責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雖然不能到它心里看個明白,但我們能體會到,它那種跟同伴永恒的友誼。
大自然真的是既神奇又偉大,讓我知道可以從大象身上學習做人的道理。我們應該善待這些大自然送給我們的朋友。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明白大自然的安排,共同保護我們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暑假期間,我認真閱讀了動物大王沈石溪的一本力作——《最后一頭戰象》。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大象的印象就像是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那樣,大象可以作為交通工具馱載游客到處參觀游玩,或者在動物園里供游客觀賞。我還看過一部關于大象的電影,講訴的是由于象牙很珍貴,大象成為眾多偷獵者爭相獵殺的對象,每年都有很多的大象死于殘忍的殺害。但讀完這本書后,我才知道原來大象也和人一樣,有著豐富的情感。
書中一共記載了六個關于大象的故事。其中,《最后一頭戰象》講訴的是:在一次戰爭中,八十多只戰象戰死沙場,唯一的幸存者嘎羧臨死前,披上曾經作戰的象鞍和村民們告別。他沒有走進祖先留下的古老神秘的象冢,而是來到了百象冢——當年埋葬八十多頭戰象的地方,和他死去的戰友“團聚”。而故事《象冢》中,母象巴婭為了種族在兒子隆卡與自己心愛的茨莆之間做出艱難選擇。最終巴婭幫助兒子當上了象王,又從象群中偷偷溜出來,和茨莆共同迎接死亡,化解了茨莆心中所有的悲涼和怨恨。
作者通過對動物細微動作的描寫和細膩心理的刻畫,自然流露出動物間存在的真摯情感。讓我在閱讀時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戰象嘎羧化身為一名紅軍老戰士,而母象巴婭則化生為一位慈祥的母親和一位深愛自己丈夫的好妻子。從大象身上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謝了三種動物:象、豬、熊。主要介紹了“象”。作者以親身經歷的事跡來敘述大自然,把動物與人之間的真情描寫的淋漓盡致。第一章重點寫“象”。從那優美、通順的詞句中看出了象是一種龐大、聲望極高的動物,連獅子都要避讓三分,盡管如此,卻不少于“情”。第二章重點寫“豬”。作者養了一頭豬,野性十足,長大以后,帶著群豬,把寨子搞得一團糟,之后逃之夭夭,在山里定了居。鄉親們把作者關起來,那頭豬畢竟是作者養大的,藕斷絲連,想把作者救出來,作者不想。結果第二天,那七十多頭跟在野豬后面的家豬全回來了。第三章重點寫“熊”。熊媽媽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與公雪豹抗爭,腸子也流了出來!最終把熊寶寶托付給了作者,并與雪豹同歸于盡。
這種種真實的事情實在感人,常常催人淚下,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時時暖人心。動物間有著明顯的親情、友情。
記得有一次,我在一個小角落里,看到了一直骨瘦如柴的小狗狗,它可憐巴巴的望著我,我的.心不禁有些酸楚,好想好想把它帶回家去。可是,我怕爸爸不同意我養狗,于是,我摸了摸它,之后就走了。誰知它不緊不慢的跟了上來,用它那會說話的眼神望著我,好像祈求我說:“求求你了,收養我吧。”我想:管他三七二十一,帶回家算了,他那么可憐。于是,我興高采烈的把他帶回了家。到家后,狗狗顯得異常興奮,左竄竄,右竄竄,仿佛在認識這個新家。我細心地為它準備了一個精致的小窩,讓它舒舒服服的住在里面。說是小窩,也就是個舊鞋盒罷了,最下層墊了一疊厚厚的紙,上面鋪滿了碎布,很溫暖。之后,我給他取了個可愛的名字:“布丁”!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很開心。從那時起,孤獨已經煙消云散,再也不見了蹤影;從那時起,生活中多了個好朋友,就是我親愛的“小布丁”;從那時起,每當我傷心而流下眼淚的時候,總有他在旁邊觀望著我。可是,好景不長,一個多月后,爸爸要我把它送走,我不同意,因此而大哭了一場。最終,還是不得不把布丁送給別人。我冥思苦想,一定要把布丁送個好人家,我終于找到了和合適的人選,我要和我那可愛的布丁說goodbye了。“布丁,再見了,你得新主人會對你好的,別忘記想我哦!你在那兒要乖乖的,不許調皮!”我說完后,仍然依依不舍,此時,布丁的表情呆滯,不知在想什么。我狠下心來,往家奔去……路上,我自言自語到:“布丁,永遠記著你,你給我的一切快樂,我都會記得!姐姐永遠愛你!”
我希望,從此以后人與動物之間能夠和諧,永遠存在著友誼,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