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展播篇一
孩子們作文里的"警察爸爸"。
陸旭東"護學"的善行在當地傳為佳話,他的堅守被金壇攝影家謝才保連續跟拍了10年。2019年,謝才保在數千張圖片中挑選了數十張,在社區"雷鋒式"好人長廊里舉辦了"警察工匠"攝影展,展示了陸旭東10年來的"最美姿勢",頓時轟動全網,家長們紛紛留言為他點贊。
一次,華羅庚實驗學校開展"描寫熟悉的人"為主題的作文競賽,其中一個班上40多個學生都寫到了陸旭東。"烈日下,寒風里,迎朝陽,送晚霞。重復著不變的姿勢,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把我們護送進學校。他的微笑里飽含著溫馨,眼神里充滿著暖意,他是我們最美的警察爸爸!"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護學路上,陸旭東從來不帶手機。"牽著孩子們的小手,就是一種使命,我必須心無旁騖。"為了不耽誤執勤,陸旭東每天6:20前就把雙胞胎兒子送到河濱小學校門口,寒冬臘月,兄弟倆常在風中凍1個小時。
2012年6月,陸旭東所在華羅庚實驗學校路口執勤崗被命名為"陸旭東護學崗",成為全省首個以個人命名的護學崗。在他帶動下,其他學校門口也陸續有了護學行動,學校周邊的交通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為充分發揮英模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2020年,金壇交警大隊籌建了"陸旭東工作站"和"陸旭東工作室"。目前,"陸旭東護學崗"不僅成了新警入職鍛煉的前哨,也成為全省領先的多渠道交互式交通安全教育基地。
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交警,陸旭東不僅把全部汗水都灑向了交通管理事業,在疫情防控、掃黑除惡、煙花禁燃等專項行動中,他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生活中的陸旭東始終覺得自己如一道微光般渺小,只是做了一個交警最應該做的"平安守護人",而正是這一道平凡的微光,將心懷百姓之情匯聚成了星河,贏得了群眾的贊許,也照亮了許多身邊的人。如今已經52歲的陸旭東毅然承諾:"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會一直干下去!"。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展播篇二
張發祥,男,漢族,1944年1月生,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饒河農場退休職工。
張發祥用實際行動踐行誓言,為老戰友掃墓近半個世紀。如今77歲的他,還將這個承諾“接力棒”傳遞給自己的兒子。一生執著、履約踐諾,他是人們心目中的“北大荒戰士”。
張發祥19歲參軍,所在團的副參謀長孫振民見他刻苦學習、鉆研業務,經常鼓勵與幫助他,使得張發祥很快成為全團的訓練骨干。幾年后,張發祥退伍返鄉時,孫振民到火車站送行,他一句“誰跟我留在北大荒”,讓張發祥決定放棄返鄉,與他一同投身到北大荒開發建設中。
1972年冬季采伐中,突然倒下的大樹砸在孫振民身上,他永遠留在了北大荒。追悼會上,張發祥向孫振民的遺像敬了一個軍禮,哽咽著說道:“有生之年,我一定陪伴您,不讓您在北大荒感到孤單。”一句誓言,一生承諾。從那一刻起,他對孫振民的承諾,49年來從未改變。
1975年,張發祥因工作需要調到距場部30多公里外的饒河縣關門村駐點巡線,由于交通不便,有時候往返只能靠步行。幾十年來,每逢重要節日,張發祥都會往返70多公里為孫振民掃墓,有時遇到極端天氣,一個來回要走上10多個小時。
孫振民的兒子孫建軍從廣東回到北大荒看到父親整潔的墳墓時感激不已對著張發祥長跪不起。孫建軍再次來到饒河農場要接張發祥去廣東安享晚年再次被他拒絕:“我還要陪著老首長呢!”
從開始,來孫振民墳前掃墓的除了張發祥夫婦外,還多了他們的兩個兒子。張發祥在墓前囑咐兒子:“將來我不在了,你們要繼續為老首長守墓,只要老張家有一個人在,就不能讓這里‘荒’了。”
張發祥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黑龍江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展播篇三
徐振明,男,漢族,1925年7月生,中共黨員,原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中心離休干部。
徐振明是戰斗英雄,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戰功;轉業地方后,他以忠誠衛忠魂,父子兩代人默默付出,守護楊靖宇烈士陵園60余年,用一生點燃信念的火種,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是守護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典范。1942年,不到18歲的徐振明參加了八路軍,在山東多地與日本侵略者英勇戰斗,后來又參加了解放戰爭、____戰爭,轉戰大江南北,留下累累傷痕,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保家衛國舍生忘死、英勇戰斗。1958年,徐振明轉業到地方,本可以有待遇更高、崗位更好的選擇,但他毫不猶豫選擇為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守陵。徐振明承諾,要一輩子守護靖宇陵園。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后,規劃設計綠化方案,帶著陵園職工一起揮鍬掄鎬、植樹種花。幾年后,陵園夏日繁花盛開,冬季滿眼蒼翠,每一棵樹木都見證了他的執著與堅守。徐振明愛陵、護陵,把家安在陵園邊上,把心放在陵園里面,離休后又申請回到陵園做門衛,直到身體行動不便,仍不時回到陵園看看。離休時,他勸說即將參加工作的兒子到陵園工作,將守護陵園的“接力棒”交給了他。一家兩代守護陵園63年,致力于傳承紅色基因。徐振明既是民族英雄的守陵人,也是英雄事跡的宣傳員。他利用休息時間踏訪楊靖宇將軍戰斗過的地方,尋找抗聯遺物,整理抗聯故事。每年清明節、抗戰勝利紀念日,徐振明走進學校、部隊、機關及企事業單位作專場報告,主動為青少年、部隊官兵講授革命傳統教育課。他還應邀在幾所學校兼任校外輔導員多年,為孩子們講述楊靖宇將軍的英雄故事,深受師生歡迎。徐振明榮獲“時代楷模”、吉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展播篇四
道德是一種美德,是個人品質的一種根本體現,一個且具有崇高品質的人,也同樣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
道德和法律有相同之處,即都可以約束人。但道德對人的約束更多的取決于個人的品質。而法律對人的約束則是外在施加的,是一種強制性手段。因此,法律是制止違法犯罪的有效手段,但同時也是一種治標的手段。而道德雖然不是制止不良風氣的有效手段,但卻是治本的手段。所以,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最終需要每個人道德素質的提高。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今社會,權、錢、色等欲望讓人們不惜做出重大的犧牲而做出違法的`事。因此在全社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道德觀念深入人心,本身就是一個漫長和過程。但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加快這個過程。
本學期,學校安排我們認真學習了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使我有機會看到了很多品質高尚的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用模范們的事跡對照自身的行為,我發現了我自己很多以前沒有發現的缺點,這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平時我的自我感覺是蠻好的,因為我是老師,我的工作就是為人師表。這一發現讓我深深感到“日三省吾身”是多么重要,更讓我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是多么的有道理!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展播篇五
我要學習他們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是與自己工作的實際需要分不開的。因為如果不注意讀書學習,不注意知識的積累,不注意研究新問題,思想就會封閉,思路就會狹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辦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難以適應新形勢和任務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學習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像他們那樣,利用一切空閑時間抓緊學習。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斷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學會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努力推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并且要不斷完善學習方法。要擠時間去學,持之以恒的學,結合現實去學,把學到的知識用于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反過來在實際工作中去檢驗所學的知識。
二、要養成勤奮敬業,踏實肯干的好作風。
先進人物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工作作風可貴之處在于他們通過艱辛勞動,在本職崗位上取得一個又一個成績的時候,能夠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一如既往的踏實工作。這說明他們踏踏實實的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給領導看的,更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懷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去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我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得養成一種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缺乏埋頭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煉他們那樣不張揚,默默奉獻的個人品質。
三、要學習他們工作細致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
在工作中很多細節不容忽視,唯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業務精湛,兢兢業業,刻苦鉆研業務,虛心向老同志請教,學習老同志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對工作細致認真,一絲不茍。我也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才能不斷提高、不斷進步,才能得到不斷改進、不斷創新,才能得到人民的認可、社會的認可。
學習先進,就是要學習其精神,并發揚光大。我作為一名教師,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求真務實、攻堅克難的進取精神,以實際行動促進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展播篇六
支月英,女,漢族,1961年5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負責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支月英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模范教師、最美奮斗者、“中國好人”等稱號。
在海拔1000多米、距澡下鎮60多里的白洋分場教學點,支月英孤身一人,41年來堅守在大山深處教書育人,幫助一個又一個山里娃實現了成才夢想。她所教學生,每年在全鎮居同級同科前列。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麗內涵。支月英同志的事跡在全國傳開后,奉新縣專門在澡下鎮政府成立了支月英工作室,全縣各鄉鎮紛紛成立支月英志愿服務隊。2012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投資50余萬元重新建起了白洋點教學樓,全國各地愛心人士紛紛前來獻醫、支教、獻愛心,累計一百余起,僅南昌師范學院師生就先后來過4次。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輟學”。這是多年來支月英的承諾。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堅守才有希望,這是她的信念。41年過去,支月英從孩子們口中的“支姐姐”“支媽媽”,到兩鬢斑白的“支奶奶”,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大山里的孩子。110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支老師卻一直守在原處,不曾離開,她是“夢想守護人”。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展播篇七
因為,從那些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不平凡的堅持,那不平凡的勇毅讓無數人為之感動.
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職業,也有的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的,但他們都有一顆充滿既勇敢又善良的心,并曾經用這可心在道德―這本中華民族的巨著重重刻下感人的一筆.此次受到表彰杰出的模范,但是他們僅僅只是一部分代表而已。
晚會每個章節采用播放電視短片、現場訪談、歌曲舞蹈或朗誦、頒獎禮、致敬辭等多種形式交錯進行,讓我們走近了感人事跡后的他們.感動無處不在,啟發無時不有.一個個或是平平凡凡,或是轟轟烈烈,或是催人淚下的故事,無不都折射處時代的主旋律,傳遞著時代的感動,讓我深深認識到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是相互支持的,道德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是他們愛與付出讓奉獻與感動成為社會的主旋律,讓道德的精神文明之花開遍人間善行無疆,是助人為樂者們的愛與付出;舍己為人,是見義勇為者們正直情懷的真實寫照;一諾千金,是誠實守信者們高貴人格的詮釋;恪盡職守,是敬業奉獻者們責任的踐行;大愛無聲,是孝老愛親者們的永恒真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照亮我們的心靈,驅散我們前進中的迷茫,讓我們的人格變得更加高尚,讓我們靈魂的到升華.
愿我們能夠高舉“道德”這面精神大旗,向他們看齊,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學習,并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去踐行,讓道德的力量去溫暖每一個人,感到每一個人.那么,道德這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旗終將飄揚在我們的心靈上空!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展播篇八
老師經常要求我們”學道德模范、誦中華經典、做有德少年”的經典名句,其中分為五個篇章,分別是: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通過對經典的誦讀、道德模范的學習,教育我們做個有道德的人。
這些典型的道德模范故事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義務為人指路的謝亮爺爺。
短片講述的這位老人義務為人們之路十年的故事。直到有一天,他生病躺在病床上,可他還在為沒認為人們指路而擔憂。于是,他毫不猶豫的從病床上站起來,走出醫院。當他打開大門的時候,看到上百個學生舉著一個”義務指路”幾個大字的牌子……謝爺爺的眼眶濕潤了,他感動不已。看到這么懂事的孩子們,他很欣慰。
后來,“義務指路”的名聲越來越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義務指路”的行列中來……。
這就是謝亮爺爺助人為樂的故事。它讓人們明白“己欲立而力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的內涵,也讓人們懂得“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的道理。
這樣的事,這樣的人,我們現實中還有很多。只有樂于助人,我們就會收獲快樂;只有樂于助人,我們一生就會平安、吉祥。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展播篇九
汪品先,男,漢族,1936年11月生,無黨派人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品先在“南海深部計劃”的實施中,帶領全國海洋學界贏得南海研究的科學主導權。他甘于奉獻,勇于探索,年逾八旬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為我國海洋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真正的“深海勇士”。
自1960年從莫斯科大學學成歸國后,汪品先投身于祖國的海洋科學研究事業,歷經數載風雨矢志不渝。他惜時如金,雖已85歲高齡,依然以辦公室為家,即使是春節,也會工作到深夜。他帶領團隊朝著一個個科學目標進發,在國際海洋科學界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的話語權。2018年,82歲高齡的他奔赴南海科考一線,9天3次下潛至1400米深海底,獲得多項重要發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贊譽。
在汪品先等科學家呼吁下,我國加入國際大洋鉆探計劃。1999年,以他為首席科學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國南海成功實施,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實現了中國海域大洋鉆探零的突破。在此基礎上,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了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汪品先任指導專家組組長。通過對南海深部進行系統觀測,獲得了一系列新發現,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學問題上,提出了挑戰地球科學傳統認識的新觀點。目前,我國科學家已經贏得了南海研究的科學主導權,汪品先正積極推動南海成為國際科學合作的天然實驗室,有力推動我國第一個基于海底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瞄準國際學術最前沿,推動我國“三深”(深潛、深鉆、深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潛心科研之外,汪品先在耄耋之年依然奮戰在教學一線,他開設的公開選修課受到師生熱烈歡迎。他還出版了《地球系統與演變》《十萬個為什么(海洋)》《深海淺說》等好書,深受讀者歡迎。
汪品先榮獲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