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惡意讀后感篇一
恨一個人,究竟能夠到達什么地步呢?殺了他,奪去他的生命,在我這樣一個人看來,這種剝奪生命權的行為無疑將是最大的抒發恨意的方式。但是讀過《惡意》才發現,殺掉一個人并不是終極的方式,還存在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親手殺了他,并毀掉他生前所建立的成就、聲譽、社會關系等等,這樣的方式真是聞所未聞,令人愕然!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股恨意的來由。原文是這樣描述的:“這股惡意到底從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細地調查你們二人的過去,然而發現沒有任何理由足以讓你怨恨日高,他是個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經聯手欺負他,他卻反過來救了你。但我知道,這樣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沒有自卑感。”
是啊,世人稱贊以德報怨,鄙夷以怨報德。你對別人的好有時并不能換得對方的良知,甚至有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仇恨,多么畸形的心態!
文章中講到野野口修小時候上學的經歷,這喚起了我一些童年記憶。校園暴力在任何時代都是存在的,我記得是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在班級里形成了一種拉幫結派的風氣,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無一幸免,均被牽涉其中,必須要站隊,三五成群的劃分勢力,要稱兄道弟,否則就會被欺負。這些派系欺負同學,索要財物,騷擾女同學,打架斗毆,搞惡作劇,校園霸凌。在這其中,自然是有像藤尾那樣的頭目,也當然有像野野口修這樣一開始被欺負后轉而加入幫派欺負別人的“狗腿子”,當然也少不了像日高經常挨欺負卻從不服輸的“硬骨頭”,所以硬骨頭往往也逃不掉一直被針對的命運。班級里大家只是看著這一切,誰也不敢主動去告狀,生怕變成了下一個被針對的對象。我不記得的是老師是否得知班里校園暴力的存在,是否曾嘗試制止這種局面的延續,我清楚的一點是老師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此一段回憶,自我四年級轉學即告結束。
校園暴力會給一個人造成多么久遠的影響,從野野口修自卑、內斂、記恨、殘忍、謹慎的性格不難看出,童年的經歷塑造了他的性格,也讓他變成了最可憐也是最可恨的人。
再回到《惡意》這本書,東野圭吾的風格一向是反轉再反轉,我覺得《惡意》較之《白夜行》更甚。小說是由每個人的獨白手記組成的,并不像簡單的記敘風格,能夠讓你很快的將前后連接起來,從而讓你更加專注的分析,進入到線索中,而這正很巧妙的將讀者引入陷阱。“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從我一開始相信野野口修的不在場證據,到無法接受加賀莫名奇妙的懷疑野野口,再到我堅信野野口雖然是兇手,但是他是受盡了日高的壓迫一時沖動殺人,可以說我一直再未野野口辯護。沒錯,相反的是我對日高從一開始“殺貓”到“影子作家”成見越來越深,一步一步我是被野野口修牽著走的。直到文章最后,加賀走到我面前,告訴我這一切都是野野口修精心設計的假象,我才恍然大悟。嗚呼哀哉,我真乃凡夫俗子,拜服!野野口修正是計劃好了被逮捕,從而將假象公諸于世。
最后,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一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
惡意讀后感篇二
一直對大熱的東野圭吾不甚感冒,總覺得他的書過于陰暗,負面情緒與人性之惡描寫的太入木三分鞭辟入里,生活已是如此艱難,還是多看點陽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過兩本。每次談及他,很多人都會說《惡意》和《白夜行》才是他的代表作,于是還是忍不住看了這本《惡意》。
看完之后,果然覺得如鯁在喉、惡意滿滿、非常壓抑,且不說情節和人物設定是否合理,畢竟一本偵探推理小說里總要有一個心理異常、城府極深、腦洞大開的天才罪犯(未必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和一個心思縝密、明察秋毫、窮追不舍的天才偵探,只是我有點想象不出一個罪犯是不是真的會在做事之前或之后去設計出那么多那么復雜那么循循善誘的環節來掩飾自己,至于人性之惡究竟有多深也是沒法也不敢探究的。
這本書名字叫惡意,確實在書里也展示了各種惡意,有因私利而產生的歹毒,有因嫉妒產生的怨恨,有因懦弱產生的自卑,以及自卑引發的怨念,有虛榮,有欲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紂為虐,還有被欺凌后產生的報復心理,而最后的落腳點卻是那句看似毫無道理可講卻又無力反駁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議不是懸疑推理小說迷的朋友就不要看這本書了,怕是看完后也會有不適的感覺,只要記著與人為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勢時也不要去欺凌別人;也不要嫉妒別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并非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時犯了一些錯誤,盡量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來彌補,想是要用一些錯誤去掩蓋另一些錯誤恐怕只會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收拾。
寫到最后倒是想起《曾國藩傳》中曾國藩留給兒子的所謂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個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求者,貪利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盡量吧。
對了,還忘了很重要的一點,作者在最后似乎是輕描淡寫有意無意的提到了家長的行為態度對于孩子的影響。
惡意讀后感篇三
首先作者是東野圭吾,其次我對懸疑類小說比較感興趣,所以我看了這本書。
從殺死了一只貓開始,緊接著一位名為日高邦彥的著名作家被人殺害。好了,案件開始了。我把每個出場的人的名字和身份列好。讀完了“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記”。我開始想,兇手一般是出場較早,存在感低,犯案動機沒有或很小。根據這些,我考慮誰會是兇手,于是我懷疑了幾個人。隨著接著看下去,負責調查案件的警察加賀恭一郎很快找出了兇手,竟然是野野口修。我被騙了,我一點都沒有懷疑野野口修的手記竟然是虛構的。野野口修是兇手,但他不說他的犯案動機,加賀警察繼續調查,找出了他的犯案動機,他就招供了。我以為案子要結束了。結果加賀警察繼續調查,發現野野口修的供詞也是假的,連動機和證物都是準備好的。看的時候我確實感覺野野口修的自白書邏輯有點不太對,好像有一點點奇怪,我以為是作者情節細節沒處理好,結果是全是假的。同個坑又跳一遍。又跳一遍!事情不是他說的那樣。每當我以為真相出現了的時候,它就告訴我那是假的。最后連貓的死也是設計好誤導我的,可真是用心良苦。
這個題目“惡意”,一開始覺得奇怪,看完這本書后感覺實在太合適了。人的惡意真的很可怕。沒理由的惡意。這本書里面說到了校園欺凌,讓我想到了這種題材的電影《少年的你》《悲傷逆流成河》。校園欺凌真的是太可怕了。
這本書有點致郁,揭露了人心的惡意,野野口修的陰謀差點就成功了,幸好最后真相大白了,但不是每個案件都能真相大白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惡人自有惡人磨。這樣想好一點。又想起《十宗罪》,我只聽說過,聽說最嚇人的不是案件有多恐怖而是最后寫的案件由真實事件改編。
惡意讀后感篇四
書的開篇是本作主角野野口修的手記,以他到自己兄弟,聞名的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家中去訪問,邦彥通知他,他由于厭煩鄰居家的貓而將其毒死為最初,到野野口修發現日高邦彥死在家中為前篇結束。整本故事讀完,兩種感受環繞著自己,一種是野野口修所體現的嫉妒的毒所延伸的.恐怖,另一種是作者無與倫比的劇情規劃。
或許是最初日高殺死了那只貓的原因,的確,給人以日高是個壞人的形象,通過細節描繪,更堅決了野野口的無辜和日高的狡猾。不得不說,殺貓的情節的確安置的極為到位。一個簡略的謊話,成了本作的點睛之筆,讓后面一切的抹黑都水到渠成。在咱們讀到工作本相后,不由心中感嘆東野圭吾對人道的解讀和他那強有力的邏輯。《惡意》中的那種惡意,在結尾處你也會被深深震懾,這本書不是第一人稱來敘說,而是用了不一樣的、多個人物視角來敘說整件工作的前應結果,乃至包括了一些內心獨白。不一樣的敘事方法也讓這篇文章愈加精彩。
一個人一輩子估量會有一兩個憎惡的人,這是正常的,究竟人有愛恨情仇,不可能徹底拋棄這些感愛。讓人沉思的是——野野口的這種沒有由來的無端的憎惡,誰沒有過呢。
惡意讀后感篇五
這本書已經讀完一個月了,回憶起細節已經有些模糊了,只能靠大家的讀后感來回憶。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推理小說,不得不說作者的構思是如此精密,一步一步,帶領我們走進一個無法想象的真相。這也是我讀東野圭吾的第二本書,說實話,讀《解憂雜貨鋪》的時候我總覺得缺了點什么,有些地方不對,現在想來是我對日本文化的不了解,導致作者的有些表達方式或者想表達的東西不是十分理解。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讀《雪國》的時候也是這樣(導致只看了一點就沒看下去),看來有時間真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日本文化。
這本書從野野口的手記開始,開篇就寫了日高殺死了鄰居的貓,是為了讓我們相信日高是一個表面品格高尚的人,實際上性格卻很陰暗。野野口一開始就誘導我們進入他布下的殺人騙局,真是用心良苦啊。隨著加賀警官的一步步調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童年時的家庭環境以及校園暴力,導致了野野口的心里扭曲,他嫉妒他的好朋友比他勇敢,比他善良,每每見到日高他都會看見自己那丑惡的童年,他厭惡日高,更厭惡自己的過去!這種心里在他心里扎根,直到他發現日高成為了作家,為了能得到日高的幫助,一直也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再次找到了日高,沒想到日高不但不計前嫌,還幫他介紹工作,還拿他當好朋友。深藏在野野口心中的那種嫉妒與自卑又再次被激發。日高的勇敢,溫暖與才華讓他相形見絀,心里油然而生的嫉妒與自卑,最終催使野野口產生了殺害日高,并毀滅他,奪得他的一切的心理。這讓我想起《追風箏的人》中作者對哈桑一次次的`挺身而出,不但沒有感激,反倒不理他,甚至討厭他,因為他不想想起那個懦弱的自己!
我覺得用“我就是看你不爽”來解釋野野口殺人的動機或心理是不正確的,他的不爽是有前提的,正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個道理,一個人怎么可能毫無緣由的看另一個人不爽呢?只是這種不爽不好說出口而已,因為那是自己的懦弱和自卑!以前大概也不會懂,但我自己曾經歷過被人深深的妒忌的事情,那個人還是我認為的好朋友,好同事,我大概也扮演了一個經常幫助她,溫暖又善良,還比她強(此處偷笑)的角色,所以才會導致她那么嫉妒,還說出那么中傷我的話。當然,我們已經友盡了。我覺得做人不要像日高那樣,不要對一個一而再再而三傷害你的人太好,那樣不但不會換來感激,反倒招致了仇恨。善良要有底線,爛好人不見得會有人稱贊,但一定會有人得寸進尺!好像有點扯遠了哈,這就是我對本書的感受,有不周之處請多多指教啦!
惡意讀后感篇六
《惡意》是東野圭吾的一部小說,講述了一個讓人脊背發涼的悲劇,他的作品多是懸疑又有一些不可抹滅的感情在里面。
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離奇是在家中,警察調查之后發現所有的證據都是指向他的發小野野口修。
生活中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那些和我們本來很是親密的人,背后會對我們做出什么惡意的事情,這正是人心叵測的現實體現吧。東野圭吾的故事總是能體現出人性丑惡的一面。
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從小一起長大,一起上學,同一個學校畢業,日高活潑開朗,為人正直,野野口性格陰沉,自卑懦弱。小時候野野口總是被別人欺負不敢上學。日高總是保護他。到了中學,野野口被藤尾勒索虐待,日高挺身而出,因此日高被藤尾視為眼中釘,藤尾用膠帶捆過他,潑過鹽酸,關過體育館,但是野野口卻一次都沒有出手相救。看到他整天挨打,野野口卻成了藤尾的小弟。
為了討好藤尾,野野口主動交零花錢,欺負弱小孩子,見到日高,他也開始趾高氣昂,昔日好友,為了他吃盡口頭,他卻以德報怨。
多年后,長大的日高和野野口走向了不同的命運。日高成為了鼎鼎大名的作家,野野口是一名普通中學老師,也算是步入正軌。但是野野口也有寫作夢,他希望日高能將自己介紹給作家的圈子里,他帶著精心挑選的禮物來拜訪日高,他們恢復了友誼,日高還介紹了出版社讓他在兒童文學界立足。有合適的機會日高都會推薦他。幫助他實現寫作夢想,但是野野口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沒有感激日高,反而抱怨日高低估自己。
日高寫了一本書以藤尾為原型,遭到藤尾家人的狀告,日高拿出證據證明藤尾的暴力,在法庭上獲勝。日高并未暴露野野口當日的行為,野野口非但沒有感激還想著怎么滅口。日高到死都沒有發現這個忘恩負義的家伙就是自己多年幫助過的人。我們身邊也存在著這種只懂索取不懂感恩的人,一旦有這些人存在避而遠之,不要有瓜葛。這種人都會以嫉妒之心埋下丑惡的種子,生根發芽。
其實早在日高成為作家時,野野口就開始嫉妒了,學生時代,野野口國文成績名列前茅,寫作水平很高,大家都覺得他會成為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總是石沉大海,成年之后依舊埋頭寫作,可是還是沒有進展。而國文成績不突出的日高憑興趣寫了一部小說就獲得新人獎,而后一發不可收,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事業上紅火又結婚娶了美貌妻子,都讓野野口覺得差距越來越大,日高慢慢發展越來越好,住別墅,移居海外,野野口每日糊口度日,蝸居小單間,得了癌癥,他把左右的過錯怪罪到了日高身上。他恨命運的不公。恨自己的無能。于是野野口失去了良知。
野野口蓄謀了兩年,偽造各種證據,等待著日高出國前一天將其殺害。
人們都是氣人有笑人無,即使是親戚,要好的朋友,也都只是會希望你過得好,但是不要你過得比他們好,所以日子是過給自己的,自己知道好就可以,低調的過活。因為一旦你高調就會招惹一些是非之人,他們產生嫉妒心理,會想辦法阻撓你而不是想辦法提升自己。所以我們要關注自己的生活,盡量遠離是非之人。因為不知道他們會在背后搞些什么動靜出來,避而遠之最好。
惡意讀后感篇七
你若心中懷有惡意,你看這個世界都是陰冷灰暗的。你若看過東野圭吾的《惡意》你會從心底感到寒冷,這種寒氣會侵入你的四肢甚至骨骸,讓你渾身動彈不得。
——題記。
惡意開篇以野野口修的筆記發展案件,以殺人兇手野野口修的口吻,記敘了死者生前的品行道德,婚姻經歷,甚至于生活環境。讓加賀警官因為曾在同一所學校任教信以為真。
從日高毒殺貓埋下伏筆,講述日高的前夫人,到藏在野野口修家里的日高前妻的照片以及手寫的日高文章的初稿……一步步誘導加賀走向野野口修為他布置的結局——日高以前妻初美和野野口修之前不堪的交往和殺人未遂的視頻為威脅,讓野野口修做他的幕后捉刀人,而野野口修先是為了初美忍辱負重,后來又懶得和日高打心理戰繼續為日高代筆,到最后日高明明答應結束這種合作,卻又反悔,最后忍無可忍沖動殺人。
這是多么完整的結局,完美的解釋。
可這僅僅只是惡意的表面,這惡意是初美作為有夫之婦還與野野口修有地下戀情,并伙同野野口修謀殺自己的丈夫;這惡意是對愛情的敷衍與嘲笑。這惡意是日高可以毫無愧疚感利用野野口修為自己代筆,從始至終未關心過妻子;這惡意是對人格的侮辱與諷刺。這惡意是野野口修的舅舅明知道他入獄卻只看見利益,只字不提野野口修落難后的境遇;這惡意是對金錢的媚俗與貪婪。這惡意是加賀清楚的知道野野口修的病情;在他眼里野野口修依舊是罪不可赦的殺人犯;這惡意是社會的冷漠與無情。這惡意是從小同路上學,長大同行寫作,看似是朋友,實則是兵不血刃的仇人,之間兩個人面目可憎時的較量,未有一絲猶豫與恍惚。
然而就是有人不去相信這表面的真相,偏偏揭開這已經血肉模糊的假象,去尋找更深的罪惡,去挖掘扭曲到極致的惡意。
對,加賀不信,因為野野口修右手中指上的繭。野野口修一向都是用打字機的,無論是教書是還是寫作時,既然這樣怎么會磨出這么大的一個繭,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繭是野野口修花了大量時間去抄寫日高的作品磨出來的。
那么推翻一切再重來。于是一個冠冕堂皇,又極具榮耀的作案動機被戳破,真相緩緩而來。
野野口修對加賀說了有關于他和日高的過去,卻唯獨沒有提到過童年。關于他和他童年最明了的事實就是開篇就提到的一本書《禁地獵》。書中只有兩個人物鮮明,一個是校園內一等一的頭子;另一個是被毆打整治卻依舊像驕陽一樣,溫暖人,照亮心的青春少年。只是很可惜野野口修并不能成為那個,可以目中無人,恃強凌弱的校園惡霸;也擔不起那個,可以心懷正義,保護弱小的熱心少年。他只是懦弱且自卑躲在黑暗中的孩子。校園暴力打破了看似和諧的友情,揭開了每個人最真實的一面。這個傷是加賀教師生涯的敗筆,是野野口修少年時的不堪,同樣也是日高少年時的噩夢。
故事從他們的少年時代講起,剛搬完家的孩子,性格孤僻,不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他的母親又時常抱怨學校和居住地,住在那個鄉鎮的人是如何低級,那種地方的學校是如何缺乏水準。他是被迫住在那里的,只是暫時的,因此他不需和鄰居套交情,也不想跟附近的小孩玩。可從某一天開始,一個叫邦彥的孩子,每天都來接他上學,邦彥對每個人都很親切,對他也是,在家時總帶著玩,在學校保護他不受別人欺負。可又從某一天開始邦彥成為了被施暴的對象,而那個孩子則是那些人的嘍啰,和那些人一起用膠帶捆綁邦彥,向邦彥潑硫酸…...那個孩子是害怕的。
然而真正令人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所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但不論是如何丑惡的偏見,它的產生絕對不是歷史或地方的錯。
那個孩子就是野野口修,邦彥的全名叫日高邦彥。他們的關系如日后野野口修說的那樣“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建立在一份錯覺上。老師錯以為自己可以教學生什么,而學生錯以為能從老師那里學到什么。重要的是,維持這份錯覺對雙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在做的事,不過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也是建立在錯覺上。日高,錯以為可以幫助野野口修脫離孤獨;野野口修,錯以為這是日高侮辱他的手段。實際上,他們的確算不上朋友,真的朋友,當你遇難時不會因為害怕袖手旁觀,更不會因為強權轉換陣營。一份建立在錯覺上的友情,從來就不會有好的結果。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癥。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著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繼續恨你。”這是野野口修最后自白。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在恨這種令人窒息的氣氛里,在每一個日子里不斷復習那種恨意直到生命終結。
這惡意很深也很簡單,那就是“沒什么原因,我就是看你不順眼。”惡意,最執著的怨恨,兇險的人心。
惡意,這個標題不到最后是不會明白它真正的意思的。
惡意讀后感篇八
我讀的第一本東野圭吾是《惡意》。
坦白說,我這個人并不是特別能夠消化本格派推理小說的那一類讀者。那些詭秘的犯罪手法誠然精彩,兇手揭露的瞬間也可謂令人驚嘆。不過怎么說呢,我想要在小說里尋求的,似乎并不是這一類東西。
東野圭吾的文筆流暢平實,但節奏上有出乎意料的成癮性。是那種一旦拿起,便忍不住想要讀到最后的書。
但是,節奏把控的優秀還不足以讓他接連斬獲江戶川亂步獎和直木獎。東野圭吾最吸引我的,是他對人物心理的把控,以及對內心感情的喚起。
事實上,我并不認為他的作品像一些評論家口中所說的,反映了“普遍的人性”。他筆下的人物多為性格極端之人,其中不乏令人膽戰心驚的惡意,這無論如何都不能稱為“普遍的人性”。更確切的說法,我認為是他成功地寫出了以“人”為中心的小說,比起犯罪的手法,犯罪的原因要重要得多。一個人是為何走上犯罪這條道路的?這個人為何非要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可?如果這個人沒有經歷過那些絕望,那么他將會走上什么樣的人生之路——我在東野的小說中,期待和尋求的是這樣的東西。
更具體來說的話,是一種被慰藉的感受。
在一個推理小說家身上尋求慰藉而非刺激可能是一種聽起來有點奇怪的說法。不過,在讀過《白夜行》后,可能便可理解一點對故事的女主角所抱持的同情心。作為一個童年過得并不那么愉快的人,在看到女孩扭曲的內心被一層一層剝開的時候,確實會在心底蕩起“這或者也是我的故事”的感情。
當然,推理小說并非非要喚起人內心的情感,任何小說也不具備這樣的職責。不過,作為尋常之人,我還是盼望著有什么小說能夠將隱匿在我內心的那些不安拖出來,以邏輯去分析,同時以感情去撫慰。
在《惡意》之后,我又相當貪婪地幾乎讀了他全部的小說。其中有不少優秀的作品,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近年出版的轉型之《解憂雜貨店》雖然被不少人詬病,我卻仍舊在這部作品之中得到了我一直在東野圭吾身上尋找的東西。他的冷酷與溫情喚醒了我的心,令我從一種平和的麻木之中醒悟了。
惡意讀后感篇九
說回這本小說,《惡意》被稱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他把人性的復雜刻畫得淋漓盡致。深入靈魂的惡意,如同看不見底的萬丈深淵,寒冷得讓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開頭是由野野口的筆記來揭開序幕,里面記載著野野口近幾日的“所見所聞”,從他好友日高被殺為開始,一場精心策劃了一年的局終于被推動了。
日高在書中是一名暢銷小說家,而野野口則是寫兒童小說的。他們是多年的好友,至少日高是這樣認為的,可野野口不是,他十分怨恨日高,毫無理由地怨恨,也可以說是所有理由都怨恨。
包括他的優秀,自己的懦弱,將所有所有的恨都傾注在日高身上。
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癥。
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殺了你。
讓你帶著世人的罵名下地獄。
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繼續恨你。
毫無邏輯,毫無道理,尤其是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癥以后,更是孤注一擲“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他的人格”。
野野口精心策劃的局就是為了把日高變成一個偽善的人,把自己包裝成日高的影子寫手,假裝自己與日高前妻有情,殺他只是為了給她報仇,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日高自己咎由自取得來的結果罷了。
東野圭吾的書不讀到最后,你永遠不會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每個小結不停地反轉,偏偏又反轉得那么合情合理。
惡意讀后感篇十
我想先談談對讀書這一件事說一說,基于我曾經本就不是一個天生愛好讀書的人,在求學時期并沒有看過多少書籍,小說也好,名著也好,感覺跟我一點兒也不沾邊,看過的也寥寥無幾,自然我的寫作水平也差的飛起,所以我蠻敬佩愛看書的同學。
第一是因為他們有耐心,我自認為我沒有,我似乎都沒有被內容困住的時刻,隨時讓我停止我都可以做的到,我就是這樣的,但也會想,這是書的品質不足以吸引我呢,還是我自身沒有受到過熏陶而意識淺薄,無法深入理解。我想這兩種都有。第二,我也欣賞有才華的朋友,愛讀書的人也是愛思考的人,內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他似乎能理解很多東西,也能理解我,我感受到跟讀書人交談,能帶我到另一片天地,那種感覺像時空轉換一般,像哆啦a夢的任意門,像聽了一首悠揚的輕音樂,不禁感概,這就是詩書氣質?如果你還沒有這種感受,也許說我夸大其詞,我也只能笑而不語。
我認為,讀書不是看書,不是學習,是讓心去享受,讓心輕松,讓心愉悅的一種體驗。讀書人也并不是高學歷,而是一種求知欲,一種時光和文字在內心的沉淀,是一種氣質,一種品行,飽滿的詩書氣自華。
推理小說的結構,套路我也渾然不知,但故事的開頭就是一樁命案,在警官的層層偵破下,最終真相大白,當然我也不想寫故事的梗概,傳聲這種事情不值得書寫,讀完后的感受還是值得品味的。看完整部小說,不得不說,就像看了一場電影,虛構的人物,環境,情節一幕幕此刻在我的腦海里回放,這真是好神奇,沒有畫面的文字,就這樣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空間,果真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主謀:野野口修。
被害人:日高邦彥。
人的陰暗面,有時候真的是深不見底,哪怕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它也不曾遞減。對一個人的惡意,真的就不是空穴來風,得挖,深挖,造成這種惡意的想法,也許是某個時刻,兒時,青少年時期,成年時期等等都有可能。而野野口修的惡意的根源,也許就在兒時媽媽不經意的抱怨之中產生,隨后在野野口修的內心里不斷放大放大,最后變成恐怖的兩幅面孔。在青少年時期,幫著惡霸欺凌同學,還成為惡霸犯罪的幫兇,留下了證據,因為害怕公之于眾,選擇將日高邦彥殺害,同時還有嫉妒他的才華等等,這是一場蓄意的謀殺,但野野口修卻成功引導警官往他有利的方向發展,這才是他厲害的地方。也是野野口修內心的惡意,讓日高邦彥在死后還被人污蔑和唾棄,我認為已經不能用壞字來形容他了——陰暗。
不要隨意的去評價一個人,因為你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也不要隨意去給別人下定義,因為人是人,人性的復雜,人性的多變,也不是你所能看到的完全。
是不是太過悲觀,消極,這可不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人的過于清醒是很少感到快樂的,就像羅翔老師,看到太多人間疾苦,也會為自我的渺小而無力,所以有一種冷靜的悲觀感。而我們并不需要事事了解和體驗,能夠理解已經很不錯了。
能夠理解作者的用意,表達的情感,作者用作品跟讀者交流,讀者用作品接收作者內心,這兩者不是對等關系。
所以讀書,是為了更好的理解,理解作者,理解世界,理解萬事萬物。
惡意讀后感篇十一
前陣子,剛聽一個朋友聊自己參加工作的感悟。他說,別人對你幾分好,就回他幾分,零點一分也不多不少。說實話,不知道是沒吃過虧還是還在學校的原因,當時不是很理解。
有句諺語說“斗米養恩,擔米養仇”也是這個意思吧。
過度的善意在別人眼里就變成了施舍,不能單純的說其恩將仇報,不懂感恩。長時間的過度善意會使其有巨大的心理落差,產生自卑心理。誰又甘愿別人一直,處處強于自己呢。
“比起冤有頭債有主,不知從何而起的惡意才最教人心寒,也持續的最久,這世上的多數惡意,大抵如此。”這是看《惡意》之前就看到的書評,看完之后,卻不很認同。
所謂不知從何而起?可能是不經意間的炫耀,可能是好友間的處處強人,可能是居高臨下的施舍(或許在自己看來不是施舍的施舍),可能是一次無意的批判…等等等等。在你看來對他的好,在別人看來可能就是一種傷害。
我們應該善良,但請不要用自以為為別人好的方式去做。別讓自己的善意過了度,變了質。
惡意讀后感篇十二
韓寒在一本書中這樣寫:“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有時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進,不是你喜歡他時為了他努力變得更好,而是你情深義重的人,對你藏不住的惡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一本書,名字叫《惡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故事很簡單,死者是一位暢銷書作家,而兇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為一部懸疑小說,這部作品沒有錯綜復雜的人物情節,沒有精心布置的犯罪現場,也沒有出神入化的犯罪過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殺人動機。跟隨刑警的腳步,在一次次的審問之下,兇手承認,他的殺人動機就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隨著真相被揭開,人性中那層最深沉的惡意呈現在讀者面前。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說將這種惡意表達的淋漓盡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癥。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著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之后,我再繼續恨你。”而正源于這種恨意,讓兇手殺死了好友,并在其死后盡一切可能的讓他身敗名裂。作者通過對復雜人物抽絲剝繭的深刻描畫,令人眼花繚亂,啞口無言。而也正因如此,《惡意》被媒體和讀者列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閱讀這本小說,越往后看,少的是幾分接近真相時的恍然大悟,多的則是對人性陰暗面的了解。有的人心是大海,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裝得下,波瀾不驚。有的人心是針眼,見不得別人一點點好。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可能更甚于此。毫無來由地討厭一個人,也許僅僅是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上天從來沒有賦予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權利,讀書筆記也沒有給予我們任何優于其他人的特質。雖然我們總是在標榜著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現實中的我們吧,我們冷漠的眼神,我們皺起的眉頭,這一切也許都是內心微小的惡意。不要讓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請專注于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試圖去挽留一個已經墜入深淵的人,否則你會被他一并拖入。
書中在結尾部分這樣寫:“我敢說不論如何丑惡的偏見,它的產生絕對不是歷史或地方的錯。”愿存在偏見的人們和被人歧視的人們都能夠以此句來自省,從惡意中全身而退,獲得應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