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孫子兵法團隊建設理念篇一
摘要:目前,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建設中一項重要環節。在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上,融入《孫子兵法》的指導,更加清晰地揭示了文化建設中的重點問題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孫子兵法》;企業文化建設;現狀;問題;對策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漢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在,是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辟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并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
《孫子兵法》與企業文化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孫子兵法與其他古典名著不同,不是限于一般性的哲理論述,而是更直接地指出了對企業文化的實際指導原理。孫子兵法與企業文化最大相通之處,就在于兩者都是關于謀勢之道的學問。孫子兵法說:故上兵伐謀。孫子兵法重在謀勢,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而企業文化也是一種謀勢之道,很多人卻不一定理解。企業文化為什么是謀勢之道?又是通過什么機制來謀勢?謀求的又是哪些有利態勢?下面我們分別加以敘述。
一個企業經營無非兩個任務:戰略和文化。戰略指明方向,制定策略,指導方法,規定戰術。戰略是剛性的,明確的,條文化的,側重于力的作用。正是因為戰略這些特性,使其具有一些先天的不足。企業文化就是一種管人的手段。企業文化與戰略不同,不是通過具體條文規定,要求員工怎么說怎么做,而是營造一種氛圍,激勵和引導員工朝著正確結果前進。孫子兵法里也說: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孫子兵法重在謀勢,就是營造一種有利態勢,使戰爭局勢無論如何變化,都朝著勝利的結果前進。企業文化的目的,也就是營造一種有利態勢,使員工言行無論如何復雜,都朝著正確的結果前進。這就是孫子兵法與企業文化一個根本相通之處,也就是兩者都是為了謀勢。
企業文化又是通過什么機制來謀勢的呢?這方面正是孫子兵法的高明之處。通過比較兩者之間的作用原理,可以發現企業文化是通過五種機制來謀勢的,而孫子兵法與其具有驚人的相通之處。這五種機制就是:動力機制,引導機制,保障機制,評價機制,學習機制。在討論謀勢的機制之前,先要明確謀勢必須具備的條件和資源。孫子兵法說: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這就是孫子兵法謀勢的條件和資源。企業文化謀勢,就是充分而巧妙地運用這五種手段,營造一種有利于員工朝著正確結果前進的必然態勢。
孫子兵法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又說:上下同欲者勝。同意的基礎前提是同利,只有大家最大限度形成利益共識,才能讓企業員工與老板同生共死。然而,很多企業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個基礎前提。只要求員工與自己同意,卻不愿意與員工一起同利。在福利待遇上,不是善待自己的員工,而是刻薄寡恩斤斤計較。有話說的好:你給員工吃草,你將迎來一群羊;你給員工吃肉,你將迎來一群狼。不善待自己的員工,最終得到報應的還是企業自己。不善待自己的員工,企業文化在動力機制上就明顯不足,總體上就無法形成有利態勢。
孫子兵法說:故兵貴勝,不貴久。又說,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戰爭一切為了勝利,不在乎具體招式如何。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企業文化也一樣,應該營造一種務實的氛圍,一切為了實際的效益,一切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華為的文化就提倡,決不讓雷鋒吃虧。正是這種正確的導向,才造就了華為狼性氣質。現在很多企業文化則恰恰相反,追求一種表面上的奢華炫麗,而不是追求務實高效。在這種氛圍之下,各種溜須拍馬,弄奸耍滑的人大行其道,而默默無聞,努力踏實的人得不到好處。錯誤的導向必然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孫子兵法說: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又說: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合理的組織體制和規章制度,是確保軍隊戰斗力的關鍵。企業文化也要有相應的組織體制和規章制度來保障。企業文化自身更需要相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如設立企業戰略文化委員會,設立執行與督導雙軌機制,發揚企業民主,規范言行禮儀等等。很多企業的企業文化機構設置,都是嚴重邊緣化底層化的。如隨便設立在人力資源部,信息資料室,市場營銷部等,與企業戰略和品牌管理嚴重脫節。這樣就嚴重限制了企業文化在謀勢方面的作用價值。
孫子兵法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全書中對將士有多處論述。如將有五危:必死,必生,忿速,廉潔,愛民。正確而公正的評價機制,是引導人才發展和行為的坐標系統。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精神坐標,沒有這個坐標,或者坐標歪曲錯位,都會誤導員工的成長和行動。
孫子兵法特別強調知的重要性。書中多次出現:不可不察也。這就要求將帥經常學習研究,做知兵之將,知三軍之事,學知勝之道。要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要知戰之地,知戰之日,知得失之計,知九變之術,知諸侯之謀,知用兵之利害。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吾以此知勝負矣。孫子兵法也非常間諜情報的巨大價值,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通過學習研究獲取信息,可以獲得相對于敵人的不對稱優勢。企業文化也一樣,通過加強學習研究,也可以使員工產生相對于競爭對手的不對稱優勢。
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企業經營優勢,集中體現為品牌。而企業文化,則是品牌最強有力的支撐。品牌是企業文化大樹上最美麗的花朵。有了品牌,企業就可以避免價格戰,促銷戰,渠道戰,廣告戰等低端競爭,也可以吸引更好的人才和市場資源,獲取市場營銷上的巨大優勢地位。企業謀勢就是謀品牌,謀機制,謀主動權主導權。一句話,就是謀企業文化。沒有企業文化,是不可能產生好品牌的。品牌之道,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最響亮的品牌。只有深厚而卓越的企業文化,才是品牌優勢的持久保障。
孫子兵法說: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企業善于管人用人,也是因為善于利用上述五種手段(理,利,禮,例,力),營造了員工不得不團結順從的有利態勢。一個企業,聘請、空降、擁有和培養卓越人才固然重要,而營造有利態勢,讓人才能盡其所能,正常或超常發揮更重要。相比而言,前者來得直接快捷;后者來得穩健恒久。 企業是求力還是謀勢,要根據具體實際情況。最好是兩者兼行,不可偏廢。力與勢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有力才有勢,有勢更有力。總體而言,求力不如謀勢。因為求力的主動權主導權在人,而謀勢的主動權主導權在己。經驗證明,求力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而謀勢是慢工出細活,磨刀不誤砍柴工。人都有習慣懶惰的天性,就像戰爭中士卒都有貪生怕死逃避畏戰心理一樣。自力而作不如順勢而為。不要過多把希望寄托在員工自覺自愿之上,應該努力創造一種必然之勢,必勝之勢。這就是孫子兵法對企業文化最大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杜氏通典》本 《孫子兵法》.
[2] 郝繼濤.企業文化生存指南.機械工業出版社,1900.
孫子兵法團隊建設理念篇二
...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管理啟示:企業在管理時,要考慮到地形等地理環境對企業的影響。企業的總部要設立在地勢較高的位置,這樣可避免自然災害洪水、泥石流的侵害。不要設在地震頻發地段與地區,這樣可避免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雖說有保險之類的,但是,如果規劃的好,不但能避免各種自然災禍,而且還能節約成本,減少保險費用,同時,交通要方便,交通交便能利于資源的配置與補給。
管理企業失敗的情形發生,不是由于天時地理的等自然條件造成,也不是由于市場變化與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造成,是由于管理者管理錯誤與失誤造成的。當本企業與其它競爭企業實力相當,硬要進攻,那么,就有可能導致失敗。員工們強悍,而管理者怯懦,不敢管,不會管,必然指揮不靈,員工們不聽命令,整個企業會陷入士氣松懈的狀態。管理者強悍,而員工們怯懦,必然沒有積極性與競爭實力。部門經理們與副總經理們容易憤怒,而不聽從董事長與總經理的指揮,對待市場變化與競爭對手只憑一腔熱情而胡亂決策與執行,而董事長與總經理不知道他的能力,必然會使企業陷入危機。管理者怯懦無威嚴與威信,培訓教育員工們沒有方式方法,致使管理層與操作層關系不正常,管理一片混亂。管理者不能科學、正確地作出決策,不能正確判斷市場情況與競爭對手情況,喜歡以少量的資源去與競爭對手競爭,以弱攻強又沒有充足的實力作后盾,必然失敗。管理者對管理企業的成敗要認真考察與研究。
了解顧客的需求與市場的變化,計算成本的多少與資金的利用,判斷競爭情況。掌握主動權,調動員工們的積極性,這些都是高明的管理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懂得用這些方法去管理,企業就會贏利。不懂得用這些方法去管理,企業就會虧損。
所以,管理者對待員工們就像對待嬰兒一樣百般呵護,員工們就可以與管理者們一起共赴患難。對待員工們就像對待兒子一樣關懷疼愛,員工們就可以與管理者們同生共死。如果厚待員工們而不使用他們,愛護員工們而不用規章制度紀律約束他們,員工們違法亂紀而不去懲治他們,那么,員工們就會像嬌慣的孩子一樣,創造不了多少價值。
知道自己的優劣勢,而不知道競爭對手的優劣勢。知道競爭對手優劣勢,而不知道自己的優劣勢。都只能勝一半。只有知道自己的優劣勢,又知道競爭對手的優劣勢。取勝就不會有差錯。再加上知道天時,地利,人和,那么,商業競爭戰就可以完全勝利了。
孫子兵法團隊建設理念篇三
孫子兵法與中華文化
摘要:《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體現中華文化,受中華文化影響,又反過來影響著中華文化。
關鍵詞:孫子兵法,中華文化,慎戰,辯證思維
《孫子兵法》成書于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于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圣典”的美譽。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不僅止于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她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征。它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文化的土壤中,體現著中華文化,又以其獨特而強大的能量反哺著中華文化。
《孫子兵法》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非戰”、“和”的精神。 《孫子兵法》雖然是一本以戰爭指導為寫作目的兵書,但其本質卻又是反對戰爭的。《孫子·計篇》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它強調“慎戰”,不輕易發動戰爭,強調“先勝”,使用“軟實力”戰勝對手,而避免正面的硬碰硬的戰爭。 《孫子》開篇就指出了“慎戰”的重要:“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作戰篇》和《用間篇》開頭,孫子又重復論述了戰爭對國力的重大消耗以及對國家的潛在危害(“諸侯乘其弊而起”)。這是《孫子》全書的基礎。 這與道家“不爭”的思想有相通之處,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爭”怎么能善勝?那就是使用“伐謀”、“伐交”的手段了。這種“不爭”并非如墨家“非攻”思想一般全面否定競爭,而是指將競爭限制在社會道德所能容納的范圍之內。在這種思想之下,戰爭僅僅是一種用于解決爭端的,與換質、聯姻等并列的外交手段。而達到這種目的的方法就是用“禮”“義”來限制戰爭。強調進行“正義之爭”,將戰爭納入進步的軌道中去。 孫子兵法雖然是戰爭的學問,但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和平。正如武術要講武德,孫子兵法高深的兵學思想也該被運用于維護和平的事業中,這才是孫子的真正愿望。
正是基于“慎戰”的思想,孫子的新式戰爭觀體現了前所未有的實用主義。孫子兵法在具體運用上的核心戰爭指導思想就是:最小的消耗達成最大效率擊敗敵軍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使用“兵以詐立”。這個“詐”除了戰術上的欺蒙敵人之外,更多地是從戰略的高度上講的,即在變化中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因而也不會對戰爭的性質——“仁義”與否——產生影響):“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具體說來,“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一是“任勢”,二是“詭道”。
實用主義的另一方面是指,《孫子兵法》側重的不僅是對戰爭理論的闡述和
總結
,還包括戰爭實踐的指導。這部兵法對戰爭實際有著非常強的針對性,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強的實踐價值。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實用理性”。 “實用理性”扎根于農耕文明,體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文以載道”、“經世致用”,中國人的思想對一切事物的觀察都以這些事物對人的關系為基礎,看它們有無道德的應用價值,有無藝術價值。孫子兵法也正暗合了這點。 《孫子兵法》還有著樸素的辯證思想。如果說,基于對戰爭現實深刻認識的“慎戰”思想更多體現了孫子軍事思想的務實的話,他的辯證轉化思想則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各種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雙方關系的“主、客”,天時地利的“險、易”,士卒狀態的“勇、怯”,戰爭行為上的“進、退、攻、守”,等等。孫子認為,這些矛盾關系都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戰爭制勝的根本就在于充分利用各種條件,使這些關系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發展。《老子》一書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性,并認為矛盾對立的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孫子的這種兵法上的辯證思維明顯受了道家“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的哲學辯證思維影響。
《孫子兵法》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家和儒家思想。除了上述的“不爭而勝”和辯證思維以外,它提倡的“避實擊虛”、“以迂為直”等思想,造勢、分合、治氣等方面,也體現了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另一方面,孫子提倡的師出有名,強調戰爭的正義性,“慎戰”的思想,也體現了儒家的仁愛與民本思想,這就形成了中國自古以來非擴張性和非侵略性,以防衛與反擊為主的戰爭戰略思想。
《孫子兵法》的成書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又反過來影響了中華文化本身。
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講究“為戰以禮”戰爭的目的是分出勝負,而非決出生死。往往兩軍對壘,左軍對左軍,右軍對右軍,中軍對中軍,三站定勝負,擊潰對方也不去追殺,敗的一方還保有兵力也不再戰,這是一種很“騎士”的精神。
公元前589年的齊晉鞌之戰,齊國的邴夏請求齊頃公殺死晉國將領韓厥,頃公就以“非禮也”之由未許;而當晉軍要俘獲齊頃公時,還得拜兩拜,向他行稽首禮,以極為委婉謙卑的口氣向被俘的尊者解釋,說明逮捕他是萬不得已的。
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戰,宋國因恪守“為戰以禮”的原則,不愿趁楚人勢弱時進攻,而被楚國擊敗,面對國人的責怪,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解釋說:“君子作戰,不再次擊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抓敵軍中的老人和孩子。要像古代打仗的,不困敵于險形,不擊鼓出擊還沒擺好的陣勢。”這場戰役可能對孫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宋襄公的做法被后人看作迂腐,然而他卻是“為戰以禮”的一個典范,這個典范的失敗說明,在戰爭這個殘酷的現實面前,很多舊有的軍事思想都要改一改了。春秋末期,已經有不少將領賢士從戰爭實際出發,講究“以正合,以奇勝”,成為新興戰爭觀的先聲。但直到孫子的“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等觀念的出現才真正脫出了舊有的戰法的桎梏,將新型戰爭觀系統化、理論化。 《孫子兵法》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后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自成書以來,中國古代的戰爭一再地向詭詐化,殘忍化發展。在孫子后的戰國時期,無所不用其極的戰爭手段愈演愈烈,兵車這種觀禮性的打斗模式,也慢慢改成胡服騎射。戰爭的殘忍性在加劇,坑殺四十萬趙卒的事情也有了??當然,這些情況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并不能怪罪于《孫子兵法》,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明顯催化加速了戰爭手段的進化。這種進化持續了整個封建王朝時代。 《孫子兵法》不僅在軍事思想方面十分先進,而關于治軍方面的管理思想近年來也受到國內外的重視。老子與孫子被列為幾十位有影響的管理思想家之首。在一個企業中如同在一個軍隊中一樣,官兵素質、教育訓練、管理協調、賞罰激勵等同樣構成“企業文化”的要素。在軍隊中士氣的重要不言而喻,在企業和其他單位中,人際關系尤為重要。孫子最早表明,軍事除了硬件之外,軟件的重要性。
《孫子兵法》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而這種思想完全深入到現代人的思想之中,使得中國人的思維與西方人產生了普遍性的不同。這種不同可以在人們常說的“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的,中國人的思維是彎的”這句話中看出。嚴格來說,中國人的思維里有著“計”的烙印,這是幾千年來世世代代遺傳的結果,中國的文化中本就有著孫子思想的難以抹消的影響。
綜上所述,孫子是一位值得我們為之感到自豪的偉人,《孫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恒久不衰的巨著,它體現著中華文化,又以其獨特而強大的能量反哺著中華文化。《孫子兵法》是一部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文化,同時又提升中華文化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的不朽著作!
參考文獻: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6期
2010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