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一
1、學習本文主要通過日常的對話與獨白來表現人物的由小見大的寫人方法。
2、學習本文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及瑣而有綱、瑣而有序、瑣而有歸的結構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魯迅先生的七次對話或獨白。
2、難點:魯迅先生的兩句詩對表現魯迅的性格、組織瑣事、結構全文的作用。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詞語補釋:
睚眥必報:哪怕是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引伸為極小的怨恨。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p19注②
毀謗:無中生有,說人壞話,毀人名譽;誣蔑。
妄加揣測:指胡亂地估量推測。揣:估量,忖度。測:推測,料想
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喻明指罵甲而暗罵乙。
惴惴不安:形容因為害怕或擔心而不安定的樣子。惴惴:恐懼、擔憂的樣子。
不期而遇:沒有事先約定而出乎意外地碰上。
消盡散絕:完全消散了。
夸夸其談:指說話或寫文章時,不作調查研究,滔滔不絕地亂說一頓。
盡心竭力:投入整個身心,使出全部力量。
從容不迫:不慌不忙,非常鎮靜。
游刃有余:p24注①
滿城風雨:比喻消息一經傳出,就到處轟動起來,議論紛紛。
如坐春風: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風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夢魘:夢里遇見可怕的事情而驚叫、呻吟。
混淆乾坤:把男女的界限搞亂了。乾:(天)代表男;坤:(地)代表女。乾坤是八卦中的兩卦。
時弊:社會上一時較有影響的弊病。
機緣:機會與緣分。
攀附:舊時指投靠有權勢的人,以求升官發財。
大防:大的明顯的界限。
掌故: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
作者簡介:
唐:原名唐瑞毅,筆名晦庵、風子等,我國著名文藝評論家,魯迅研究家。19出身于浙江鎮海縣一個農民的.家庭,靠親友資助求學只念到初二,16歲考入上海郵局任職,后參加工人運動,擔任文藝宣傳工作,組織讀書會,1933年在魯迅影響下從事散文與雜文創作,1959年任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至今。
背景簡介:
本文寫于1961年魯迅先生八十誕辰,外文出版社主辦的英文雜志《中國文學》要作者寫篇紀念文章,后寫成此文同時發表在《中國文學》9月號和《人民文學》9月號上。
本文引用的兩句詩出自魯迅1932年寫的七律《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關于本文,作者曾說:“回想建國以來,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強調魯迅先生品質中戰斗的一面,對‘橫眉冷對千夫指’一句闡發得比較充分;但是關于他對同志,對青年的愛就強調得很不夠。我認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正是魯迅先生偉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兩種表現,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對敵人恨,對同志必然是愛。所以我想在我的紀念文章里應該兩方面都講一講。三十年代我作為一個青年,曾經和魯迅先生有過一些接觸,親身感受過他對青年的關心愛護,因此,想從后一方面多說一些,這就是我寫《瑣憶》時的指導思想。
文章以“瑣憶”為題,“瑣”字在這里有兩重意思:一是表明文文章所記,都是一些“小事”;二是表明這類“小事”很多,文章所記的,僅是其中一二。這標題不僅提示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表明了作者的選材意圖──以小見大。這是回憶性紀念文章常用的表現手法。
預習思考題:
1、本文所記的七件事,可以分為幾類?
2、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小事組織成一篇文章的?
3、文章的側重點在哪一方面?
4、找出文中作者的議論和魯迅面貌舉止的描寫。
5、本文怎樣做到瑣而有綱、瑣而有序、瑣而有歸的?
6、試用兩種方法分段。
兩種不同的分段思路:
第一種,以魯迅的詩為綱,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17自然段)魯迅先生愛護青年,平易近人,體現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部分(18―28自然段)記述魯迅先生對敵人的蔑視和“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斗風格。
“如果把這段話看作是他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解釋,那么,‘橫眉冷對千夫指’呢?魯迅先生對待敵人,對待變壞了的青年,是決不寬恕,也決不妥協的,也許這就是有些人覺得他不易接近的緣故吧。”這是一個過渡句群,前一個句子承上,后一個句子啟下,還同前文“有人議論”等句相照應。
第二種,按結構分,見后結構特點。
作業:
思考和練習
第二題
第二課時
小結:
一、語言描寫――對話與獨白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主要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全文的材料實際上是魯迅先生的七次談話(對話與獨白)
1、代人挨罵(1─8自然段“對話”)
2、自夸國大(10自然段“獨白”)
3、自慚淺薄(10自然段“獨白”)
4、替人補靴與進化論(10─17自然段“對話”)
5、攀附闊老(19自然段“獨白”)
6、禁止同泳(19自然段“獨白”)
7、“官批本”──皇帝免冠(20─27自然段“對話”)
這些事,對于魯迅只是些零星的細微瑣碎的生活小事,所以叫做瑣憶。
這三次對話與獨白的描寫很有特點:
⑴具體而不空洞──親身所聞,親眼所見。
⑵交代介紹與談話有關的時代背景、事件始末、聽者反映,使讀者對談話有更充分此了解。
⑶綜合運用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等多種手段,使人物聲態并作,真切如見,更加有立體感。
二、結構特點──瑣而有綱、瑣而有序、瑣而有歸
本文標題為《瑣憶》,所寫的材料也確實很“瑣”,一“小”二“多”,又交代了談話的來龍去脈,又旁及許多事件及典故,全文形雖散而神聚,線似隱而實現,井然有序。
“綱”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它概括了全文的基本內容。“這是他自己的寫照,也是作為一個偉大作家全部人格的體現。”“寫照”就形象說,“體現”就精神說。對這兩句詩的闡發,使文章綱舉目張,七個材料都緊湊地統一到對魯迅偉大人格的回憶中去。
“序”也就是在結構上貫穿線索是“近人”(魯迅究竟是“近人”還是“難以接近”)。
第一段介紹初識前就將這線索點出,作為全文的鋪墊。介紹了初次會晤后,第九段指出魯迅給人的印象始終是“平易近人”,接上了這根紅線,下面著重敘述魯迅對青年的關懷,是“近人”。18自然段承上啟下,指出有人覺得他“不易接近”,是因為他對敵人決不“寬恕”與“妥協”,進而將文章推進到有關“橫眉”的內容,28自然段是全文結尾,沒有順勢收在魯迅對敵人斗爭的材料中,而是作者“如坐春風”的抒情,仍歸結到對廣大青年的愛護與關懷上,貫穿線索仍在起作用。
第二種段落分法,可圍繞“近人”這一線索分為四段:
1、“不敢接近魯迅”(1─8自然段)
2、“給我的印象始終是平易近人”(9─17自然段)
3、“有些人覺得他不易接近”(18─27自然段)
4、“真個有‘如坐春風’的感覺”(28自然段)
“歸”,末尾一段,以一個親身聆聽過魯迅先生教誨的青年的身份,由衷地抒發了對先生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溢于言表,把文章的格調順理成章地歸結到了“紀念”的旨意上,使文章瑣而有歸,成為紀念文章的上品。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與魯迅交往的幾件瑣事,表現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人格,表達了對魯迅先生的永久懷念和感激的心情。
作業:
思考和練習
第三題、第四題。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二
一、作家簡介(見書上)
二、解題
1、文章所記的都是小事;
2、這類小事很多,文章所記只是其中一二;
3、標題不僅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且表明了作者的選材意圖——以小見大。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
三、課文導入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華蓋:不好的運氣)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愛憎分明)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
四、初讀課文
1、字詞音積累。
2、劃分文章結構。
第一層(1—17)記敘了4件魯迅先生愛護青年的小事,體現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層(18—28)記敘了3件魯迅先生對敵人蔑視和批判的小事,體現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斗精神。
五、再讀課文
1、文章開頭點明文章主旨: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
2、文章哪些部分在寫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精神,哪些部分在寫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答:1——17;18——28。
3、1——17
作者寫了哪些事情來表現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這些事情分別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何種品格?
答:
①、我與魯迅先生不期而遇的第一次談話:魯迅先生替我挨罵卻并沒有責怪我,看出我的緊張結巴連忙掉轉話題,語調親切且面帶笑容。(平易近人)
②、用有趣的比喻引導不懂政治腐敗光夸耀中國地大物博的青年。(對青年循循善誘)
③、用有趣的比喻鼓勵在夸夸其談的學者面前自慚淺薄的青年。(愛護信任青年)
④、經常為青年們改稿、作序、介紹出書、資助金錢,生活瑣事也樂于代勞,幫助不太熟且無禮貌的青年補靴子。
(對青年關懷備至)
4、18——28
作者寫了哪些事情來表現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精神,這些事情分別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何種品格?
答:
①、用要飯的攀附闊佬的故事諷刺***請美國我們主持公道的奴顏媚骨。(不畏強權)
②、以戲說“戴防毒面具“諷刺***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虛偽荒謬。(不畏強權)
③、我的第一本書因涉及皇帝被官批而退回,魯迅先生建議我出版官批集并諷刺***政府屈服強權的懦弱與愚昧。(敏銳深刻、不畏強權)
5、文章表達了作者對于魯迅先生的何種感情?作者是如何來表達這種情感的?
答:①、文章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偉大人格的懷念、敬仰之情。
②、一是將這種感情自然而然地融入敘述之中。(如敘述與魯迅第一次見面的表情和心理:先是“不敢”、繼而“緊張”、后又“一怔”,最后兩人都笑了,表現出對魯迅從疑慮到信賴,從敬畏到親密的過程,體現了作者對魯迅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二是通過議論直接把這種感情抒發出來。(如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說聽了魯迅的話就會頭腦清醒,就會增加勇氣,又說魯迅說話態度鎮靜,親切從容,使人“如坐春風”等。)
6、文章主旨:本文作者通過回憶與魯迅先生之間的7件小事,表現了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人格,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7、作者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總領全文,后面為什么卻先寫“俯首甘為孺子牛”,后寫“橫眉冷對千夫指”,這樣寫有何好處?(練習冊
答:①、打破原詩順序,使全文給人一種逆向變化之美。
②、這樣安排符合作者認識、了解魯迅的邏輯過程,也更能真實地展現魯迅的偉大人格。先是聽說魯迅不易接近,接觸后方知魯迅平易近人,于是很自然地展開了對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面的描寫。后來,與魯迅熟了,無話不談了,再去表現魯迅人格的另一面:橫眉冷對千夫指。這樣就顯得合情合理。反之,如果先寫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一面,就會讓人覺得魯迅真的不易接近,與魯迅平易近人的客觀事實相悖,這樣就會造成文章前后矛盾。
8、文章記敘了我與魯迅幾次談話,這些談話內容加之魯迅教育青年、批判**的那些話體現了魯迅先生什么樣的談話方式和語言風格?
答:三次談話;用有趣的比喻和生動的故事的談話方式;體現了魯迅深入淺出、諷刺幽默、富有啟示性的語言風格。
9、品讀最魯迅的語言(想與練第四題)
①、倘是獅子,夸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豬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10自然段
答:“獅子”比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繁榮的`強盛的中國;對“豬羊”比喻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魯迅用此比喻教育青年要認清現實,不要一味夸耀中國的地大物博,而要想方設法使中國強大起來,不再被外國列強所侵略。表現了魯迅對青年的循循善誘。
②、一條小溪,明澈見底,即使淺吧,但是卻淺得澄清,倘是爛泥塘,誰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淺呢?也許還是淺點好。10自然段
答:“爛泥塘”比喻夸夸其談的學者,“小溪”比喻青年,魯迅用此比喻鼓勵青年不要自殘淺薄,表現了作者對青年的愛護和信任。
③、我懂得青年也會變猴子,變蟲豸……只要我努力,他們變猴子和蟲豸的機會總可以少一些,而且是應該少一些。16自然段
答:魯迅說“青年也會變猴子,變蟲豸”來說明有些青年也會變壞,魯迅再不會從“補靴子”這類具體的小事上去幫助青年。“只要我努力,他們變猴子和蟲豸的機會總可以少一些,而且是應該少一些”說明魯迅今后會在思想上多關心和幫助青年,使他們不至于倒退。表明魯迅先生積極負擔起教育青年的責任,并對青年充滿了希望和信任。
10、修辭:比擬和借代(練
(1)比擬:根據聯想,把物當人寫,或把人當物寫,這種修辭方法叫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擬人:把物當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或思想感情;擬物:把人當物來寫,或者把甲物當做乙物來寫。1自然段
(2)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稱說出來,而用一個跟它有密切關系的名稱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叫借代。如:紅領巾—少先隊員……20自然段
六、重難點分析
1、文章開頭點明文章主旨,為什么卻先寫魯迅不易接近而不直接表現魯迅的偉大人格?文章開頭點明文章主旨,為什么卻先寫魯迅不易接近而不直接表現魯迅的偉大人格?
答:欲揚先抑,與下文魯迅的平易近人形成鮮明對比,使文章造成跌宕起伏,給讀者以深刻印象,且更加自然和深切地表達出來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2、想與練第二題:魯迅一生中和許多可歌可泣的偉績,作者為什么專選一些小事來寫魯迅呢?
答:①、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關于魯迅先生的大事人們已經寫得很多了,人們已經非常熟悉了。而對于小事,人們往往不知道,而我與魯迅先生之間的小事就更鮮為人知。因此,這類小事更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②、魯迅先生在小事上都表現得如此不平凡,這更加突出地表現了魯迅的偉大人格。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三
【教學目的】
 1、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體會課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語句。
 2、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3、鑒賞本文在選材上以小見大的特點。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解題;理清結構;理解主題。
【教學方法】讀,講,寫。
【教學過程?】
1、解題:瑣。
2、解釋“橫眉”兩句詩。
3、介紹《自嘲》。
4、掌握本課的詞匯。(指出文中哪些成語應掌握,結合注釋解釋。)
5、理清結構與理解中心。
①學生分段朗讀課文;理解有關內容;概括段意。
〖板書〗
┌首次晤見────平易近人
“俯首”│????????┌批評┐
└三件小事│鼓勵│愛護青年
└補靴┘
┌“故事”─諷刺奴顏媚骨??幽默的智慧
“橫眉”│“建議”─嘲笑假道學????諷刺的威力
└“建議”─預言滅亡趨勢??非凡的觀察力
②討論“補靴”一段中某些句子的含義
①什么是“進化論”?結合語境理解。
②魯迅先生現在對“補靴”持何種認識?
③“魯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著遠處”一句中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何種心情?請細加體會。
【練習】
掌握成語,以及某些成語的出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鑒賞寫作特點,完成練習。
【教學方法】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1、分析寫作特點
選材:以小見大。
表現手法:┌議論開頭,抒情結尾
①敘議結合│
└主體部分,敘述為主。
┌升華題旨(言行小事反映偉大思想)
②故事前后議論的作用│
└承上啟下、照應
2、組材(結構)特色──先寫“俯首”后寫“橫眉”,原因何在?????????????????????????能否倒置?
“能憎,才能愛”,而對敵人的刻骨仇恨,正是出自對人民的深沉的愛。作為魯迅先生的學生和戰友,作者更多地感受到魯迅先生的親切關懷;作者把側重面放在表現“俯首”,即對青年的.關心愛護這一面──即使是表現魯迅“橫眉冷對”的戰斗風格,也是從“我”受到教育的角度來寫──這就使文章的感情特別真摯,更能激起讀者對魯迅先生的緬懷,激發人們向魯迅先生學習,更深切地去愛人民,恨敵人。
3、完成練習。
4、寫作練習
把下列成語連成一段話。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睚眥必報、指桑罵槐、
入木三分、游刃有余、居高臨下、如坐春風。
5、介紹課外有關文章
陳白塵??《戰士的葬儀》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四
《瑣憶》..
【教學目的】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了解結構思路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概括七次談話的要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出示魯迅的詩《自嘲》,學生朗讀。
教師明確:詩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大家較為熟悉:“怒目而視人民大眾的敵人,甘心為人民(廣大青年)作牛馬”它是對魯迅偉大人格的寫照,表現了魯迅熱愛青年、蔑視敵人的高貴品質。
2、今天我們來學習唐|寫的《瑣憶》這篇課文(板書),文章記敘了作者和魯迅的幾次談話,表現了魯迅的偉大人格,顯示出魯迅深邃的思想、閃光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
3、本文是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80?周年而寫的,作者唐|,浙江鎮海縣人,學者、散文家。
(建國以來,人們寫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現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這一方面,而忽視“甘為孺子牛”這一面,而本文卻不同,著重寫了魯迅對青年的關心。)
二、解題:
“瑣憶”,“瑣”:小而多。“憶”:選取的材料是作者耳聞目睹親生經歷的事,以小事來寫偉大人格,本文寫法的一大特點:以小見大,在選材組材上做到瑣而有序、瑣而有綱。
三、出示教學目標?(投影)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了解結構思路的特點。
四、概括要點:(七次談話內容)
1、學生回憶概括要點的有哪些方法?
明確:①抓中心句
②抓中心詞
③綜合提煉
2、請學生看一看,本文記敘了自己和魯迅的幾次談話?
明確:七次
3、結合練習2中的例子,概括要點。
方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共同完成練習2。
交流:請學生展示討論結果(不一定要求標準答案,合理即可)
打出投影:給以明確(結合每一位同學的答案和七次談話的內容分析)
4、總結:提出綜合提煉的重要性。
五、了解結構思路的特點:
問:文章的七次談話內容是否很散亂?
可不可以分類?
依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不散亂,可分類。
七則材料,前4則為一類,表現魯迅對青年的關心愛護,平易近人。后3則是一類,表現對敵人的憎恨,體現出魯迅的愛憎分明的立場。
依據:“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出示投影)這句話在結構上是全文的綱領,它為選材定了標準,使零散的瑣事有了一定的圍繞的中心,一個鮮明的貫穿線索,的確這句話是魯迅偉大人格的體現。本文不僅選材,還是組材都服務于這一主旨,真正做到了瑣而有綱,瑣而有序。
六、作業?:
1、找出文中的.議論段落。
2、朗讀體會魯迅幽默諷刺的語言。
3、思考練習3、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有關語段,通過任務的語言、外貌、動作等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文中議論語句,議論段落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概括要點的方法概述了文中七次談話的內容,文章通過七件瑣事,表現了魯迅“平易近人,愛護青年”、“蔑視敵人,徹底斗爭”的高貴品質。體現出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人格,這也是全文選材的一條總綱。
二、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精讀語段,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外貌描寫:
(1)學生找,教師明確:第九節(齊讀這句)
(2)這一句肖像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移就”修辭,“象征”手法。
白描式的肖像描寫,借頭發的形象表現魯迅倔強的性格,不屈的斗爭精神,表現魯迅堅定、沉著、勇敢而頑強的戰士形象,但這并不防礙他的平易近人,因為“能憎,才能愛”(愛憎分明)
2、語言描寫:
(1)學生朗讀第10節“魯迅先生嘆息說……淺點好”
這里“獅子、豬、羊、小溪和爛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這些話有何作用?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五
進入這諾大的學校,仿佛進入了一口深不見底的井。我們就如井底之蛙,一般只看得見井口一般大的天空,但那次他們那一雙手把我拉回了井上,看到闊大的天空是多么多么的美麗,是多么多么動人。
早上起床望向天空,是片片的昏暗,像是被墨水傾灑撥過。看到有些發黃的樹葉,被風卷起,一片又一片飛揚漫布。沒有小鳥的鳴叫,也沒有蟬一生一息的叫聲,這天剛剛開始并不是非常的美麗。可這天也是我的生日,也是不能受到祝福的生日,似乎這萬物都不曾知曉我何時來到這個世間,只有前天晚上接到爸爸媽媽對我溫柔說的一句生日快樂。
上課鈴聲敲醒了,我這一天又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天,坐在教室里,我像是一個搖頭晃腦的和尚聽老師講課,眼睛咕嚕咕嚕轉,卻滿腦子想著,難道真的沒有人記得我的生日嗎?思緒還未斷,又被老師敲了一聲聲,木魚聲拉了回來。
我覺得孩童時的向往,全被關進了對一切都淡漠的學校了。
到了中午,飯店里的飯菜味,隨著一份還未送到的禮物帶到了教室里,肚子早就餓了,一聽到下課鈴聲,也不顧人群沖出教室手上,還殘留著握筆時所留下來的墨汁,像極了今早的天空,現在太陽已經慢慢升到最高點上了。
吃飯的時候,他們依然像以往一般,談笑風生,拿起了筷子夾菜時,有意無意的提起生日,但他們也都是不以為然,我也不好意思再糾纏,心里仍舊抱著期待,一天才過了一半。
晚上下了自習,徹底打消了我的期望,一天就剩下回宿舍的時光了。月亮愈發昏暗,我的心也慢慢蒙上了一層霧,我心里懷著沉悶進了宿舍,宿舍居然空無一人。我十分不解的走了進去,就埋頭收衣服時。生日快樂,歌的旋律在我的耳邊響起,他們捧著一個蛋糕走向我。
我們眼前的一切所沖擊著,原來他們都知道的呀,我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內心,差點潸然淚下,笑著唱一聲又一聲的生日快樂,就在耳邊回響起來。蠟燭的光影搖搖晃晃的照在我的臉上。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陣又一陣的自責之情。原來是我誤會他們了,他們居然沒有忘記我的生日。我轉頭微笑著撲向他們。我們幾個小人,現在便是形影不離的家人。
那次生日我終身難忘,原來友誼是這么的美好呀,原來這個學校真的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冷漠無情呀。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六
《瑣憶》..
【教學目的】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了解結構思路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概括七次談話的要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出示魯迅的詩《自嘲》,學生朗讀。
教師明確:詩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大家較為熟悉:“怒目而視人民大眾的敵人,甘心為人民(廣大青年)作牛馬”它是對魯迅偉大人格的寫照,表現了魯迅熱愛青年、蔑視敵人的高貴品質。
2、今天我們來學習唐|寫的《瑣憶》這篇課文(板書),文章記敘了作者和魯迅的幾次談話,表現了魯迅的偉大人格,顯示出魯迅深邃的思想、閃光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
3、本文是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80?周年而寫的,作者唐|,浙江鎮海縣人,學者、散文家。
(建國以來,人們寫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現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這一方面,而忽視“甘為孺子牛”這一面,而本文卻不同,著重寫了魯迅對青年的關心。)
二、解題:
“瑣憶”,“瑣”:小而多。“憶”:選取的材料是作者耳聞目睹親生經歷的事,以小事來寫偉大人格,本文寫法的一大特點:以小見大,在選材組材上做到瑣而有序、瑣而有綱。
三、出示教學目標(投影)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了解結構思路的特點。
四、概括要點:(七次談話內容)
1、學生回憶概括要點的有哪些方法?
明確:①抓中心句
②抓中心詞
③綜合提煉
2、請學生看一看,本文記敘了自己和魯迅的幾次談話?
明確:七次
3、結合練習2中的例子,概括要點。
方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共同完成練習2。
交流:請學生展示討論結果(不一定要求標準答案,合理即可)
打出投影:給以明確(結合每一位同學的答案和七次談話的內容分析)
4、.總結:提出綜合提煉的重要性。
五、了解結構思路的特點:
問:文章的七次談話內容是否很散亂?
可不可以分類?
依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不散亂,可分類。
七則材料,前4則為一類,表現魯迅對青年的關心愛護,平易近人。后3則是一類,表現對敵人的憎恨,體現出魯迅的愛憎分明的立場。
依據:“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出示投影)這句話在結構上是全文的綱領,它為選材定了標準,使零散的瑣事有了一定的圍繞的中心,一個鮮明的貫穿線索,的確這句話是魯迅偉大人格的體現。本文不僅選材,還是組材都服務于這一主旨,真正做到了瑣而有綱,瑣而有序。
六、作業:
1、找出文中的議論段落。
2、朗讀體會魯迅幽默諷刺的語言。
3、思考練習3、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有關語段,通過任務的語言、外貌、動作等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文中議論語句,議論段落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概括要點的方法概述了文中七次談話的內容,文章通過七件瑣事,表現了魯迅“平易近人,愛護青年”、“蔑視敵人,徹底斗爭”的高貴品質。體現出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人格,這也是全文選材的一條總綱。
二、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精讀語段,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外貌描寫:
(1)學生找,教師明確:第九節(齊讀這句)
(2)這一句肖像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移就”修辭,“象征”手法。
白描式的肖像描寫,借頭發的形象表現魯迅倔強的性格,不屈的斗爭精神,表現魯迅堅定、沉著、勇敢而頑強的戰士形象,但這并不防礙他的平易近人,因為“能憎,才能愛”(愛憎分明)
2、語言描寫:
(1)學生朗讀第10節“魯迅先生嘆息說……淺點好”
這里“獅子、豬、羊、小溪和爛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這些話有何作用?
明確:獅子--強大國家 豬、羊--弱小國家
小溪--青年 爛泥塘--夸夸其談的學者
這些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中國正處于政治腐敗、國力衰弱、經濟落后時期,自夸國大極其危險。青年人單純、熱情。雖然閱歷淺薄,但積極向上,比夸夸其談的學者故弄玄虛,借以嚇人要好得多。有力地表現了魯迅對廣大青年的熱愛、言傳身教,不用教訓方式。
(2)第16段語言描寫,表現魯迅克服思想上的局限,多為青年著想,使青年們變蟲豸、變猴子的機會少一些。
猴子、蟲豸--思想變壞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
(3)學生讀第19段中“攀附闊佬”、“禁止同泳”兩部分,體會幽默、諷刺的語氣。
“攀附闊佬”表現了國民政府依賴美國的奴顏媚骨,以恥為榮,喪失國格。
“禁止同泳”表現了國民政府偽道學的丑態、自欺欺人。
這些語句表現魯迅幽默的智慧和諷刺的威力。
3、神態、舉止描寫:
第17節:表現魯迅對現實的深切憂慮和對青年的深切希望。
第23節:逼真地寫出魯迅在敵人面前居高臨下、從容不迫,對敵人極端蔑視和憎恨。
.總結:課文從這幾方面的描寫刻畫了魯迅的偉大人格,對敵對友能憎能愛。
四、找出議論語句、體會作用:
1、學生尋找,劃出議論語句,議論段落。自己體會
2、明確:
(1)開頭第1節兩句詩后的評價:點名題旨,魯迅的人格魅力。“全部人格”(對敵對友,能憎能愛)也是全文的總綱,線索。
(2)第1節有關魯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議論,為第一次見面作鋪墊。
(3)第9節關于魯迅思想成熟的抒情性議論。(朗讀)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內涵,揭示“俯首”精神的階級內涵,結合練習四:2
(4)第18節,與體分析見練習三(朗讀)點明了“橫眉”的內涵
(5)第19節最后,非凡的觀察力。
(6)最后第27節,抒情性議論(朗讀)
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感慨、熱愛、懷念之情。結合練習四:3
.總結:這些議論集中而鮮明地闡發、開化主題,而且有些也利于各部分的銜接渡。
五、閱讀p46閱讀材料
六、作業:
1、歸納詞語
2、課課練
3、預習新課
附: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1]
《瑣憶》..由本站會員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請注明出處!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七
瑣憶(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唐 |
【教學目的】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了解結構思路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概括七次談話的要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出示魯迅的詩《自嘲》,學生朗讀。
教師明確:詩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大家較為熟悉:“怒目而視人民大眾的敵人,甘心為人民(廣大青年)作牛馬”它是對魯迅偉大人格的寫照,表現了魯迅熱愛青年、蔑視敵人的高貴品質。
2、今天我們來學習唐|寫的《瑣憶》這篇課文(板書),文章記敘了作者和魯迅的幾次談話,表現了魯迅的偉大人格,顯示出魯迅深邃的思想、閃光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
3、本文是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80?周年而寫的,作者唐|,浙江鎮海縣人,學者、散文家。
(建國以來,人們寫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現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這一方面,而忽視“甘為孺子牛”這一面,而本文卻不同,著重寫了魯迅對青年的關心。)
二、解題:
“瑣憶”,“瑣”:小而多。“憶”:選取的材料是作者耳聞目睹親生經歷的事,以小事來寫偉大人格,本文寫法的一大特點:以小見大,在選材組材上做到瑣而有序、瑣而有綱。
三、出示教學目標(投影)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了解結構思路的特點。
四、概括要點:(七次談話內容)
1、學生回憶概括要點的有哪些方法?
明確:①抓中心句
②抓中心詞
③綜合提煉
2、請學生看一看,本文記敘了自己和魯迅的幾次談話?
明確:七次
3、結合練習2中的例子,概括要點。
方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共同完成練習2。
交流:請學生展示討論結果(不一定要求標準答案,合理即可)
打出投影:給以明確(結合每一位同學的答案和七次談話的內容分析)
4、總結:提出綜合提煉的重要性。
五、了解結構思路的特點:
問:文章的七次談話內容是否很散亂?
可不可以分類?
依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不散亂,可分類。
七則材料,前4則為一類,表現魯迅對青年的關心愛護,平易近人。后3則是一類,表現對敵人的憎恨,體現出魯迅的愛憎分明的立場。
依據:“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出示投影)這句話在結構上是全文的綱領,它為選材定了標準,使零散的瑣事有了一定的圍繞的中心,一個鮮明的貫穿線索,的確這句話是魯迅偉大人格的體現。本文不僅選材,還是組材都服務于這一主旨,真正做到了瑣而有綱,瑣而有序。
六、作業:
1、找出文中的議論段落。
2、朗讀體會魯迅幽默諷刺的語言。
3、思考練習3、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有關語段,通過任務的語言、外貌、動作等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文中議論語句,議論段落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概括要點的方法概述了文中七次談話的內容,文章通過七件瑣事,表現了魯迅“平易近人,愛護青年”、“蔑視敵人,徹底斗爭”的高貴品質。體現出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人格,這也是全文選材的一條總綱。
二、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精讀語段,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外貌描寫:
(1)學生找,教師明確:第九節(齊讀這句)
(2)這一句肖像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移就”修辭,“象征”手法。
白描式的肖像描寫,借頭發的形象表現魯迅倔強的性格,不屈的斗爭精神,表現魯迅堅定、沉著、勇敢而頑強的戰士形象,但這并不防礙他的平易近人,因為“能憎,才能愛”(愛憎分明)
2、語言描寫:
(1)學生朗讀第10節“魯迅先生嘆息說……淺點好”
這里“獅子、豬、羊、小溪和爛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這些話有何作用?
明確:獅子--強大國家 豬、羊--弱小國家
小溪--青年 爛泥塘--夸夸其談的學者
這些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中國正處于政治腐敗、國力衰弱、經濟落后時期,自夸國大極其危險。青年人單純、熱情。雖然閱歷淺薄,但積極向上,比夸夸其談的學者故弄玄虛,借以嚇人要好得多。有力地表現了魯迅對廣大青年的熱愛、言傳身教,不用教訓方式。
(2)第16段語言描寫,表現魯迅克服思想上的局限,多為青年著想,使青年們變蟲豸、變猴子的機會少一些。
猴子、蟲豸--思想變壞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
(3)學生讀第19段中“攀附闊佬”、“禁止同泳”兩部分,體會幽默、諷刺的語氣。
“攀附闊佬”表現了國民政府依賴美國的奴顏媚骨,以恥為榮,喪失國格。
“禁止同泳”表現了國民政府偽道學的丑態、自欺欺人。
這些語句表現魯迅幽默的智慧和諷刺的威力。
3、神態、舉止描寫:
第17節:表現魯迅對現實的深切憂慮和對青年的深切希望。
第23節:逼真地寫出魯迅在敵人面前居高臨下、從容不迫,對敵人極端蔑視和憎恨。
總結:課文從這幾方面的描寫刻畫了魯迅的偉大人格,對敵對友能憎能愛。
四、找出議論語句、體會作用:
1、學生尋找,劃出議論語句,議論段落。自己體會
2、明確:
(1)開頭第1節兩句詩后的評價:點名題旨,魯迅的人格魅力。“全部人格”(對敵對友,能憎能愛)也是全文的總綱,線索。
(2)第1節有關魯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議論,為第一次見面作鋪墊。
(3)第9節關于魯迅思想成熟的抒情性議論。(朗讀)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內涵,揭示“俯首”精神的`階級內涵,結合練習四:2
(4)第18節,與體分析見練習三(朗讀)點明了“橫眉”的內涵
(5)第19節最后,非凡的觀察力。
(6)最后第27節,抒情性議論(朗讀)
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感慨、熱愛、懷念之情。結合練習四:3
總結:這些議論集中而鮮明地闡發、開化主題,而且有些也利于各部分的銜接渡。
五、閱讀p46閱讀材料
六、作業:
1、歸納詞語
2、課課練
3、預習新課
附: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吳劍)
外國散文兩篇
世間最美的墳墓
【教學目的】
1、繼續學會概括要點的方法
2、學習圍繞中心意象進行描寫的方法
3、體會托爾斯泰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學習圍繞中心意象進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過去所走過的人生歷程中,你一定遇見過或感受過許許多多的美麗的事物。那么,你認為世間最美的是什么呢?請填充:
世間最美的
明確:媽媽的愛,朋友的情,宏偉的建筑,美麗的山水……,墳墓。
二、明確中心意象:
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中山陵和印度的泰姬陵美不美?為什么托爾斯泰墓是“世間最美的墳墓”?能從原文中找到答案嗎?
明確:金字塔--雄偉神秘美;中山陵--雄偉秀麗美;
泰姬陵--歷史悠久美;托爾斯泰墓--樸素美。
原文兩處:1、“這里,逼人的樸素……”
2、“人們重新感受到,這個世界上……”
三、明確圍繞中心進行描寫的方法:
1、請同學快速閱讀課文,說說課文中那些語句描寫了托爾斯泰墓的“樸素”?
明確:①“這將被后代懷著敬仰之情來朝拜的圣地,……只有幾株大樹隱蔽。”
②“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的長方形的土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
③“夏天,……;冬天,……;……包容著當時最偉大人物當中的一個。”
2、請同學齊聲朗讀這三處文字,體會圍繞中心意象(樸素)描寫的方法。
四、明確托爾斯泰墓為世間最美麗的本質
同學們,現在我們知道,托爾斯泰墓之所以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那就在于“樸素”二字。那么,“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地墳墓,是否也是“世間最美的墳墓”呢?為什么?
明確:不美
由此可見:墳墓之美,是在于墓中的人--偉大的人格。
五、討論“托爾斯泰”偉大的人格:
1、“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得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一句中,“啟示”指什么?
2、偉大的托爾斯泰為什么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塊墓地?
明確:因為以那樣舉世聞名,曾以累累巨著,偉大思想哺育民眾的杰出人物,在他的墓前塑像、樹立紀念碑也是當之無愧、情理之中的,世人也大都以這種方式來紀念像托爾斯泰一樣偉大的人們的,可是托爾斯泰墓除了樹木蕭蕭風聲颯颯之外一無所有,平常得就像那些流浪漢,無名氏的士兵一樣,于是偉大的英名與其普通的墳墓之間,人們的心理習慣與客觀現實之間就形成一種巨大的反差、沖撞,結果是無限敬意的凝聚和心靈的激蕩。
六、請同學們帶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齊讀朗讀全文
七、作業:自學《冬天之美》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八
2、瑣 憶
二、瑣??? 憶
唐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主要通過日常的對話與獨白來表現人物的由小見大的寫人方法。
2.學習本文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及瑣而有綱、瑣而有序、瑣而有歸的結構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魯迅先生的七次對話或獨白。
2.難點: 魯迅先生的兩句詩對表現魯迅的性格、組織瑣事、結構全文的作用。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詞語補釋:
*睚眥必報:哪怕是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睚眥: 發怒時瞪眼????????????? 睛,引伸為極小的怨恨。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p19注②
*毀謗:無中生有,說人壞話,毀人名譽;誣蔑。
*妄加揣測:指胡亂地估量推測。揣:估量,忖度。測:推測,料想
*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喻明指罵甲而暗罵乙。
*惴惴不安:形容因為害怕或擔心而不安定的樣子。惴惴: 恐懼、????????????? 擔憂的樣子。
*不期而遇:沒有事先約定而出乎意外地碰上。
*消盡散絕:完全消散了。
*夸夸其談:指說話或寫文章時,不作調查研究,滔滔不絕地亂說????????????? 一頓。
*盡心竭力:投入整個身心,使出全部力量。
*從容不迫:不慌不忙,非常鎮靜。
*游刃有余:p24注①
*滿城風雨:比喻消息一經傳出,就到處轟動起來,議論紛紛。
*如坐春風: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風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夢魘: 夢里遇見可怕的事情而驚叫、呻吟。
混淆乾坤: 把男女的界限搞亂了。乾:(天)代表男;坤:(地)代表????????????? 女。乾坤是八卦中的兩卦。
時弊: 社會上一時較有影響的弊病。
機緣: 機會與緣分。
攀附: 舊時指投靠有權勢的人,以求升官發財。
大防: 大的明顯的界限。
掌故: 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
作者簡介:
唐? : 原名唐瑞毅,筆名晦庵、風子等,我國著名文藝評論家,魯迅研究家。19出身于浙江鎮海縣一個農民的家庭,靠親友資助求學只念到初二,16歲考入上海郵局任職,后參加工人運動,擔任文藝宣傳工作,組織讀書會,1933年在魯迅影響下從事散文與雜文創作,1959年任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至今。
背景簡介:
本文寫于1961年魯迅先生八十誕辰,外文出版社主辦的英文雜志《中國文學》要作者寫篇紀念文章,后寫成此文同時發表在《中國文學》9月號和《人民文學》9月號上。
本文引用的兩句詩出自魯迅1932年寫的七律《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關于本文,作者曾說: “回想建國以來,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強調魯迅先生品質中戰斗的一面,對‘橫眉冷對千夫指’一句闡發得比較充分;但是關于他對同志,對青年的愛就強調得很不夠。我認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正是魯迅先生偉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兩種表現,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對敵人恨,對同志必然是愛。所以我想在我的紀念文章里應該兩方面都講一講。三十年代我作為一個青年,曾經和魯迅先生有過一些接觸,親身感受過他對青年的關心愛護,因此,想從后一方面多說一些,這就是我寫《瑣憶》時的指導思想。
文章以“瑣憶”為題,“瑣”字在這里有兩重意思: 一是表明文文章所記,都是一些“小事”;二是表明這類“小事”很多,文章所記的`,僅是其中一二。這標題不僅提示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表明了作者的選材意圖──以小見大。這是回憶性紀念文章常用的表現手法。
預習思考題:
1.本文所記的七件事,可以分為幾類?
2.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小事組織成一篇文章的?
3.文章的側重點在哪一方面?
4.找出文中作者的議論和魯迅面貌舉止的描寫。
5.本文怎樣做到瑣而有綱、瑣而有序、瑣而有歸的?
6.試用兩種方法分段。
兩種不同的分段思路:
第一種,以魯迅的詩為綱,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17自然段)魯迅先生愛護青年,平易近人, 體現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部分(18─28自然段)記述魯迅先生對敵人的蔑視和“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斗風格。
“如果把這段話看作是他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解釋,那么,‘橫眉冷對千夫指’呢? 魯迅先生對待敵人,對待變壞了的青年,是決不寬恕,也決不妥協的,也許這就是有些人覺得他不易接近的緣故吧。”這是一個過渡句群,前一個句子承上,后一個句子啟下,還同前文“有人議論”等句相照應。
第二種,按結構分,見后結構特點。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
第二課時
小結:
一、語言描寫──對話與獨白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主要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全文的材料實際上是魯迅先生的七次談話(對話與獨白)
1.代人挨罵(1─8自然段“對話”)
2.自夸國大(10自然段“獨白”)
3.自慚淺薄(10自然段“獨白”)
4.替人補靴與進化論(10─17自然段“對話”)
5.攀附闊老(19自然段“獨白”)
6.禁止同泳(19自然段“獨白”)
7.“官批本”──皇帝免冠(20─27自然段“對話”)
這些事,對于魯迅只是些零星的細微瑣碎的生活小事,所以叫做瑣憶。
這三次對話與獨白的描寫很有特點: ⑴具體而不空洞──親身所聞,親眼所見。⑵交代介紹與談話有關的時代背景、事件始末、聽者反映,使讀者對談話有更充分此了解。⑶綜合運用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等多種手段,使人物聲態并作,真切如見,更加有立體感。
二、結構特點──瑣而有綱、瑣而有序、瑣而有歸
本文標題為《瑣憶》,所寫的材料也確實很“瑣”,一“小”二“多”,又交代了談話的來龍去脈,又旁及許多事件及典故,全文形雖散而神聚,線似隱而實現,井然有序。
“綱”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它概括了全文的基本內容。“這是他自己的寫照,也是作為一個偉大作家全部人格的體現。”“寫照”就形象說,“體現”就精神說。對這兩句詩的闡發,使文章綱舉目張,七個材料都緊湊地統一到對魯迅偉大人格的回憶中去。
“序”也就是在結構上貫穿線索是“近人”(魯迅究竟是“近人”還是“難以接近”)。
第一段介紹初識前就將這線索點出,作為全文的鋪墊。介紹了初次會晤后,第九段指出魯迅給人的印象始終是“平易近人”,接上了這根紅線,下面著重敘述魯迅對青年的關懷,是“近人”。18自然段承上啟下,指出有人覺得他“不易接近”,是因為他對敵人決不“寬恕”與“妥協”,進而將文章推進到有關“橫眉”的內容,28自然段是全文結尾,沒有順勢收在魯迅對敵人斗爭的材料中,而是作者“如坐春風”的抒情,仍歸結到對廣大青年的愛護與關懷上,貫穿線索仍在起作用。
第二種段落分法,可圍繞“近人”這一線索分為四段:
1.“不敢接近魯迅”(1─8自然段)
2.“給我的印象始終是平易近人”(9─17自然段)
3.“有些人覺得他不易接近”(18─27自然段)
4.“真個有‘如坐春風’的感覺”(28自然段)
“歸”,末尾一段,以一個親身聆聽過魯迅先生教誨的青年的身份,由衷地抒發了對先生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溢于言表,把文章的格調順理成章地歸結到了“紀念”的旨意上,使文章瑣而有歸,成為紀念文章的上品。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與魯迅交往的幾件瑣事,表現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人格,表達了對魯迅先生的永久懷念和感激的心情。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三題、第四題。
2、瑣 憶由本站會員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請注明出處!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九
瑣憶記敘文
記憶的帆船在時光長河里自由飄蕩,隨便打撈起一兩只從長河那岸來的漂流瓶便足以使我流連忘返。
山溝溝舊事
山溝溝便是依山傍水的地方罷。孩提時期的日子并不常有父母的蹤影,的.是與爺爺奶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遠遠望去,兩個大身影在田地里耕作,而我則乖乖的坐在不遠處樹蔭下的小板凳上。偶爾也會按捺不住便站起身來,撥開泥土砂石尋找蚯蚓的蹤跡,追隨著蝴蝶尋到芬芳花香的發源地,然后折下一朵回去奶奶的身邊為他別在耳際,“奶奶,你戴上花好漂亮啊!”奶奶慈愛地嗔笑道:“就你這張小嘴甜!”就這樣靜靜地看著奶奶在明媚陽光下笑成一朵花。
不叫我姐姐的弟弟
在我四歲的那年,父母帶著全家走出了山溝溝,在鎮上安家落戶,我與表弟便一同在離家不遠的幼兒園上學。他是我小姑的兒子,比我晚了半個月,是理應叫我姐姐的啊,可是他偏不,就因為他長得比我高。先不說說他沒叫我姐姐,我可從沒享有過半點當姐姐的“待遇”:“這兄妹倆長得真可愛!”“他是你哥嗎?長得真高啊!”“什么?你是姐姐?我不信。”你瞧,不知道的總以為我們是兄妹呢,唉,我真是白比他早出生半個月了!
小跟班跟車
走出山溝溝后,父親便買了輛大貨車做起運輸行業,除去上學,最多的時間便是與父親在一個個工廠或城市之間東奔西走。父親一人出去時為了節儉,一日三餐總會盡可能地回家吃,但只要我們誰跟車出去,他便不忍心餓著我們了,于是媽媽總會安排我做小跟班,以防爸爸餓著肚子。如果是在沙縣吃飯的話,我總會點上一盤炒年糕,盡管我也很想嘗試其他的飯菜,但一到點菜就什么也想不起來了,張口就是炒年糕。因為父親知道,我這只小饞貓會垂涎他盤中的鹵蛋,所以他總是會點飯,然后把鹵蛋悄悄地放在我的盤中。卸貨后,父親總是在中介那兒四處尋找劃算的生意,盡量不空車回來,有時運氣不巧,也會等上一兩天。但是只要帶我出去,為了不讓我想家,總會簽定一些不怎么劃算的也便是一趟了。還有每次下車前讓我鎖好門的叮嚀,偷拍我的睡相……
很多的回憶早已隨波逐流,只有這些瑣碎的記憶被裝在漂流瓶里保留了下來,日久彌新……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十
腦海中的回憶,是我與過往唯一的聯系。支離破碎的段子,讓我卻倍感簡單與遺憾
少時,剛接觸書籍,憑借瑣碎的印象,讀完了一本又一本,墨印的幽香,誘惑著我去仔細思考,去用心讀懂每一個字,去體味作者的傷感離別,感受作者的躍然相見。書中的現實,讓我經歷了過往的繁華。
如今,初中的學習生活讓繁忙的我,不再擁有自我的讀書時間,憑借著支離破碎的回憶,我想象著從前的我。
第一次坐在局限的鋼琴凳上,我開始了鋼琴的生涯。憶及從前,每天晚上練琴的時光,便是我最放松的時光。黑白相間的鍵盤,88個琴鍵,每一個都像是我的掌中之寶。書上每個跳動著的音符,在我的指尖流露,嘴里哼著調子,手上彈著曲子,沉醉在旖旎的夜晚。
放棄了我所陪伴多年的鋼琴,是如今我莫大的悲傷。不成曲的調子,卻依然回蕩在嘴邊,瑣憶之事,正是我過往的鑒證。
簡單的過往,卻被我忘得遺憾。
過往模糊的記憶,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即便是相似的地點,我也會在腦海中拼命搜索,僅有的回憶,僅剩的記憶。童年的無憂無慮,少時的友誼作伴,而如今的初中,只剩下幼時斷斷續續的回憶,只記得,我在那里做了些什么,卻不記得故事的主角。
簡單幸福的從前,我們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逃脫在自己狹小的空間里,即便是承載著社會的書籍。而現在啊,我們卻想飛得更高,而忽視了轉過身的昨天。美好的記憶總是昨天的,我們卻拼命在走向明天。朝花夕拾,卻別有一番滋味。
簡單的過去,遺忘的未來。過去的瑣事卻讓我心生快感,原來如此,昨天的記憶也是成長的代表,代表著我們擁有希望的明天。卻不代表著我們要拋棄昨天。
瑣憶,我們要勇敢的記住過往,等到該是回憶的時候,才回過了頭來發現,我們空白的過去。
高中課文記敘文篇目篇十一
《瑣憶》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冊)
第3?課時
教學課題?????瑣憶
任課班級??????高一?六班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把握文章結構,了解文章內容,學習關于魯迅的四件小事
2、能力目標:通過對四個小故事的學習了解“以小見大”寫作手法的作用,并能應用于自己的寫作.
3、德育目標: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了解魯迅其人,體會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一面,學習革命戰士身上那種為民服務、為民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點???????研討分析式學習關于魯迅的四件小事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掌握“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啟發式???研討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演示文稿)??????教學地點?????教室
板書設計
多媒體演示文稿
一、 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本文是唐|為了紀念魯迅先生誕辰八十周年而寫的敘事散文。
請大家回憶一下,作者用他的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什么樣的魯迅?
如果我們用魯迅的兩句詩來概括魯迅的為人,這兩句詩句是什么呢?
教師明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應該說這是本文的一個總綱,在這個總綱之下,作者寫了七件小事。作者正是要通過這七件小事把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和“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種精神展現出來。
如果說按照詩句的順序來說應該首先表現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一面,但是作者卻沒有這么安排,而是先寫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一面,為什么呢?
教師明確:更想突出魯迅的這一特點。
好,這節課就讓我們去體味一下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內涵吧!
二、正文學習
都有哪幾件事能表現“俯首甘為孺子牛”這種精神的?
(一)學習第一件小事(初次相見)
1、 學生復述
2、 從學生的復述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是否見魯迅的問題上是很矛盾的,即怕見又想見,這是為什么呢?
教師明確:怕見是因為他聽別人說魯迅是一個脾氣很壞,愛罵人,睚眥必報的人,很不易接近,所以還是不見的好。想見是因為魯迅正在代自己挨罵呢,心中內疚,希望能當面道歉。
3、?作者在徘徊之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晤見了魯迅,真正見到魯迅之后,魯迅又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教師明確:平易近人的
4、請大家看第九自然段關于魯迅的肖像描寫,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繪的?(出示一幅魯迅的畫像作為比對)從這描繪中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魯迅?
教師明確:倔強、與社會對立不調和
5、?這跟魯迅的平易近人相沖突嗎?影響魯迅的平易近人嗎?
教師明確:并不沖突,正所謂“能憎才能愛”,正因為他對敵人的毫不留情,才越讓我們感受到他對同志的愛。他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這也正是魯迅難能可貴的一面。
6、?魯迅原來是這樣的平易近人,但是在這之前可是有不少對于魯迅的評價的,說他是如何的睚眥必報,如何的愛罵人,如何的不好接近。把這些負面的評價放在這里有何用意呢?這是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
教師明確: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魯迅的平易近人,別人的中傷與謊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教師引導啟發學生
學生回?答
學生復述
幻燈演示
(二)、學習第二件小事(教育青年)
1、?魯迅教育青年時采取什么方式?
教師明確:運用親切的比喻的形式
2、本體與喻體分別是什么?有什么喻義?魯迅運用這個比喻的目的是什么,想要達到什么效果?
教師明確:
三)、學習第三件小事(鼓勵青年)
1、?魯迅的教育方式很特殊,無論是在教訓那些妄自尊大的青年還是鼓勵那些自慚淺薄的青年,都能用比喻的形式,把道理娓娓道來。
2、 我們看一下,在鼓勵青年時所運用的比喻,本體與喻體分別是什么?喻義是什么?魯迅運用這個比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教師明確:
指導學生把握文章內容,引導啟發學生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在教師指導下思考尋求答?案
學生討?論
幻燈?演??示
3、從教育青年、鼓勵青年這兩件小事上我們能看到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具有怎樣的特點?
教師明確:循循善誘、平等待人。他從沒有把自己放到一個居高臨下的位置上,去指責別人,也沒有用教訓的口吻對人說教,“應該這樣,應該那樣”而是與別人站在同一水平上,像朋友一樣,在親切的交談之中,就會讓人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什么是對的。
(四)、學習第四件小事(幫助青年補鞋)
1、 這是魯迅在生活上關心青年的一件小事,哪位同學能為我們講述一下這個故事。
2、 我有一個疑問,魯迅作為一個文學大家,為什么會為了這樣一個青年去補鞋呢?是什么影響他,使他這樣做的?
教師明確:受到進化論的影響,他認為一代更比一代強,青年一代勝過年老的一代。
3、這種思想對魯迅有過怎樣的影響?會不會因為這對自己有過牽制就放棄幫助青年呢?
教師明確:不會的,正如作者所說,只不過是不再幫青年補鞋了,而是要做一些其它的事情,還會繼續幫助青年的。其實魯迅除了幫助青年補鞋,也曾幫助青年發書,改稿,資助金錢等等。
4、從這件小事中,反映出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教師明確:樂于助人、樂于代勞
三、總結
你們還記得在第一節課里你們自己對魯迅的評價嗎?有的說他是嚴厲的,有的說是威嚴的,在學習過這四件小事之后,你對魯迅的印象有沒有改變呢?
教師明確:魯迅具有平易近人,循循善誘,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作者選擇了生活中的四件小事,但卻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而生動的魯迅,讓我們了解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一面。我們看這就是作者的了不起之處,并沒有什么大的道理,只是幾件小事而已,這就是本文中所應用的很重要的寫作方法“以小見大”.
四、 作業
1、作文
(1)寫一個你熟悉的人,題目自擬
(2)運用欲揚先抑、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3)中心要明確,700字以上
2、根據學習提綱預習文章后半部分
教師啟發引導
學生討?論
幻燈演示
課后小結
從初中開始,學生們就不斷地在接觸魯迅的文章。對于魯迅的文章他們都感覺很難理解而很少認真地研究學習,正因為這樣魯迅文章中的精華學生也就無從體會,所以我在講這篇文章時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盡量將課本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引起學生的思考,與學生共同研討,整堂課氣氛較為熱烈,對于學習這篇文章顯示出了很大的熱情,更了解了魯迅這個人和他的作品以及作品中所傳達出的意蘊。
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