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學記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丁丁讀書記》,是一個名叫劉蕾的人寫的,這本書是專門給學生提高學習方法的`。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丁丁是光明小學的一名學生,進了學校和每個新同學一樣煩很多的小錯誤,后來,在老師,父母和同學的幫助下,丁丁不斷努力,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里面都是用故事表達出來的,非常有趣。
本書中有這些任務:1.爸爸,管理者中的教育家,教育家中的管理者。2.媽媽,被丁丁稱為無所不通的“學習秘書”。3.叔叔,高中老師,丁丁的學習“救星”。4.金光,丁丁的同桌。5.姚偉,班內的“小巨人”學習落后分子。6.戴眼鏡,被丁丁稱為“可愛的恐龍”7代建,肯德基的忠實粉絲還有李老師,嚴厲的數學老師。等十個幫助丁丁的主要人物。
這本書分為幾個部分。有記憶方法,有提高效率還有在玩中學等6個章節這里還有些漫畫插入。這本書了我影響最深的就是“吃甘露”記憶方法,所謂的吃甘露法就是在背課文中第一步多讀幾遍,熟悉課文。第二部從每一段入手,讀一段背一段,直到在在理解的情況下記住它。第三步如果課文中的有一段很長,就一句一句背。等每個詞,每個句子都記住了,就可以背全文了。
我一直努力,在這本書的提供下,養成好習慣,所以最近都很忙。我已經養成了一些,希望在努力下,養成良好的習慣。
學記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和媽媽共讀《米小圈上學記》之——魏老師的仇人。魏老師還有仇人?是誰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原來故事是這樣的:最近鐵頭一直在補習功課,他要爭取第一批加入少先隊,所以沒時間陪米小圈玩耍。今天魏老師說,她已經選好了第三位加入少先隊的同學是誰。魏老師把手指向了鐵頭,鐵頭開心的差點兒暈過去。誰知道,魏老師竟然說,是邢鐵的'同桌郝靜,鐵頭聽完徹底暈倒。魏老師表揚郝靜的助人為樂,而米小圈也覺得自己可以加入少先隊,卻遭到魏老師的打擊。
我知道了,同學之間,助人為樂是不求回報的。
成語迫不及待:迫:緊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如:清·《鏡花緣》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戲,該仙子何以迫不急待。”又如:他迫不及待地推開門,走進屋去。
成語助人為樂:幫助人就是快樂。如:冰心《咱們的五個孩子》:“在我們的新社會里,這種助人為樂的新風尚,可以說是天天在發生,處處在發生。”又如:他一向都是助人為樂。
學記讀后感篇三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講述小學生優秀學習習慣的書,書名是《丁丁上學記》,這本書深深地啟發了我。
全書以一個聰明、淘氣的小學生丁丁為主人公,講述了發生在他身上的生動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涉及小學生學習生活方方面面,如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通過閱讀故事,能引導我們思考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我在丁丁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時我與丁丁一樣上課的時候會聽不懂,文中就通過丁丁的`同學各抒已見,介紹了課堂上聽好課要養成的好習慣————學會運用“五用法”,用耳朵聽,用眼看、用嘴說、用心想、用手記。難怪以前我會聽不懂課呢,原來,聽課也有這么多學問,要養成這么多的好習慣,真不簡單!
讓我們從小培養優秀的學習習慣,盡情地享受學習的快樂,爭做一個優秀的小學生!
學記讀后感篇四
課堂練習,試卷中“名篇名句”題涉及到《禮記·學記》的一個句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許多同學沒有寫上。再聯系以前試卷中出現過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時候集中學習《學記》了,于是我整理有關資料,為同學們印發了《學記》全篇,并把它作為課文來研讀。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國古代比較早和比較系統的教育專論。它以精煉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我國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問題,對于今天的教育教學有很深刻的啟發意義。
在課堂學習中,我們除了完成詞句理解外,有意展開思考有關教育的問題,產生了不少感想,我們分幾個部分來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這兩段談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關鍵句,它站在治理國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來談論教育的重要意義,實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們不禁需要反思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
第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我們僅僅把教育當成培養人才的途徑,當作為經濟服務的手段,而忽視了教育和受教育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們現在許多地方的中學教育已經徹底淪為“應試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學和就業,教育的過程就只剩下了做題和考試。
我們過于強調教育的功利性,重視教育的短線作用,而對于教育“培養健全的人”“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等則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是進步了,而是退步了,這實在是教育悲哀。
學記讀后感篇五
《禮記·學記》道:“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意思是說,老師要學會根據一個孩子的家庭職業背景,找到這個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來啟發他的智慧。
于是我想,也許可以從他的家庭關系里面父母的職業找到突破口。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時工作比較忙,家里還有一個小弟弟,家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媽媽性格比較急躁,平時對待孩子的批評和指責多于鼓勵和贊賞,于是,他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這些多是為了獲得別人更多的關注。
根據這個孩子的個性,我想先從他的紀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這個方面改進,獲得認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進步就不是問題了。
9月下旬,我在班會課上鄭重任命他為紀律委員,強調職責同時提醒他,作為紀律委員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紀律,文明用語,上課認真,按質按量完成作業等等,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態,保證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紀律委員。
任命之后沒過幾天就是國慶假期,假期之后學堂孩子們去黃山游學,我特別與陪伴游學的老師們交流,留意并適當引導這個孩子的言行舉止。
游學回來,我和所有的老師都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明顯沒有以前那么愛說臟話了,偶爾會有一兩次,但只要老師稍微提醒,他馬上就會主動認錯。一天天過去了,我發現,他已經不說不合適的語言了,上課坐姿也特別端正,各科作業和課堂反饋都有很大進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會課上,我當眾贊賞了這個孩子,并獎勵給一本課外書。他特別開心,也許很少真正獲得過正面的鼓勵,并且被作為榜樣效仿,他的自信度和個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來了,心結打開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并愿意學習和積極幫助他人,在接下來的全校一日禮儀學習評比中被評為優秀。
除此之外,班級衛生每次輪到他打掃的時候已經不需要我操心了,他一個人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僅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黑板擦得一塵不染,窗戶干凈明亮,而且主動細心地將桌椅下面、教室的門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掃得特別干凈整潔。
我又利用班會課贊賞他,并且激勵他:“老師覺得你不僅可以在清潔衛生方面做榜樣,還可以在學業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文單詞聽寫和閱讀,只要你花精力,你也一定會做得更好的,老師相信你,加油!”
我在單詞聽寫測試的前一天特別提醒他:“明天聽寫好好準備,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有進步的!”第二天測試中,10個單詞聽寫他居然對了6個,在自然拼讀課上,如果學了20個詞,我不引導,他居然也能自己試著拼出10個以上,如果我給一些幫助,他能夠全部拼讀出來,我真的特別感動。
現在這個孩子每天都有進步和變化,這讓我找到了作為老師的成就感。我特別感謝學堂帶給我們的《禮記·學記》的研修,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領悟。
我深深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著無限潛能的,作為老師需要發現每個孩子的特質并適時引導和鼓勵;一個孩子只有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才能保持對大千世界濃厚的探索興趣,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好好善護孩子們最本真的東西。
學記讀后感篇六
一直都很喜歡西南聯大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因此這些年斷斷續續的看了那個時代很多人的回憶文章。有名的無名的,楊絳的,趙元任夫人的,張中行的,沈從文的,還有很多其他想不起來名字的。慢慢的對那個時代的人事有了粗淺的了解。盡管有錢鐘書《圍城》的嘲諷在,但無可否認那個時代的讀書氛圍好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那個時代老師象老師,學生象學生。因為自以為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書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時,就沒有放在心上。
過了些日子在網上買書時看到大家的評論,心里一動(幸好這一動,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機會了),于是捎帶著也買了一本。然后在看厭了那些理論書籍后一口氣看完了這本口述史。
唯一遺憾的是何先生的回憶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據說還有一本《上班記》,但要到什么時候出版,現在還是未知數。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憶都是在49年結束了。我們明白這個意思。
何先生說:平生讀書最美好的歲月只有兩度,一次是從初二到高一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聯大的七年。余生也晚,他說的時光我們都趕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讀書歲月要說美好還真的是沒有。
所以他一回憶起聯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聯大7年,讀了四個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學時光真是貧乏的幾乎無事可述,如果說要勉強回憶大概就是在那個圖書館里發現了《古詩源》。也沒碰到什么可以大大回憶一番的老師和同學,當然自己也不是個好學生。因為《古詩源》同我的專業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何先生說:舊社會沒有標準教科書,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各個老師教的不一樣,各個學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覺得這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對于學生來講,至少比死盯著一個角度要好的多。“轉益多師是吾師”,學術上獨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簡單化了。人類的文化也是這樣,什么都絕對化、純粹化總是很危險的。
這段話真應該給那些出標準答案的人去瞧瞧。給那些僵化的腦袋一個新的思路。少年兒童的許多奇思妙想就是在這種標準答案里被扼殺的。于是大家都整齊劃一,好像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所以有朋友說要送孩子去國外上學,雖然擔心孩子會學不好中文,但為了讓他們有個健全的心靈,這樣做還是很合適的.。
何先生說:讀書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而且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本身帶來內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別人看來,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標準來衡量的。對這段話我是舉雙手贊成的。但現實大過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們的家長和我們自己都是實用主義者,衡量一件事的意義是經濟先行的。
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古代到還不至于如此實用主義。于是我們這個時代不會出什么大家,最多是大匠。幾乎什么事都要同經濟扯上關系的社會我覺得很是恐怖,這意味著我們要失去許多不能用金錢衡量的美好的東西了。小朋友從小背唐詩不是為了陶冶情操,而是為了在眾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記憶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鉆研奧數,學鋼琴,美術是為了在升學時有分可加,這些事說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卻是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對數學語文和音樂美術會有感情嗎,會覺得心所向往嗎,不會。就象郎朗在自傳中說練琴到要自殺,從此看他彈鋼琴我就覺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時候有練琴練到要自殺嗎?所以這個時代只能是娛樂精神,只能是無聊加空虛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輩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著先生的記憶向往一下。
據自己這些年的讀書體會,個人回憶的歷史往往比那些寫在正史中的定論更為可信。何先生的回憶又再次證實了這個觀點。
這里還要插幾句同這本書無關的話,今年大片云集,我立馬暈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遠看,不可近觀。特別是號稱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娛樂的到也不錯,至少實在。最怕的當然是認為自己可代表一種文化的。額的神呀。
學記讀后感篇七
學校里的孩子不太喜歡閱讀,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外,他們似乎對于書和思考沒有多大的興趣。閱讀不必是讀書,但學會和掌握閱讀的方法,養成閱讀的習慣,對于增加生命的厚度,拓寬人生的視野,卻非常重要。于是,我們決定做一次閱讀節,推動閱讀的發生和成長,促成孩子們閱讀習慣的養成。其中有一個活動,就是四位一起老師舉辦一個沙龍,共談一本書。后來又增加了一個學生。理科的老師們選擇了最熱門的話題——疫情和病毒,文科的我們決定談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借著談這本書,談談每位老師上學的故事,引發孩子們對學習和教育的思考。
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應該是在六七年前讀過一遍,我覺得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錢穆先生的《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是個人回憶錄里最精彩的三部。何先生在這部書里,談論的不僅僅是自己上學的經歷,還有1921年到1949年的歷史以及諸多的歷史人物。這28年,正好是歷史轉變的關鍵,是我黨建立和奮斗的28年。在書里,可以了解到何兆武先生個體的歷史記憶和印象,比如國民黨和蘇聯的關系,袁世凱稱帝的歷史形勢,北洋軍閥統治和國民黨統治的區別等;也可以了解到28年間教育的片段和角落。小的說是回憶錄,大的說是口述史料,甚至說是一部自己的歷史著作。讀起來簡單,有趣,又能夠與自己的求學生涯作對比,所以高中生讀,再也好不過了。但在這些之外,這本書還能給予人很多生命的啟示和思考。何先生今年高齡百歲,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差不多85歲,在烽火連天,運動遍地的歲月里,親人去世、好友離散,生命經歷了霜寒與冷冬,淬煉了何先生通達、幽默、謙和從容的性格。對生命的透視,是這位老人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在沙龍上,地理老師跟孩子們分享了自己剛上北大的故事。當他站在西門,背靠著廣闊而陌生的校園,透過路燈打過的斑斑光芒,揮手目送父母離開的剎那,一種莫名的情感涌上了心頭。第一次離家,幾乎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和能力,在食堂打了很多菜,一下子就把飯卡花完了。洗了衣服,卻不知道晾曬,最后放在床底長了毛毛。同學們在三角地熱鬧地選擇自己的社團,他卻將頭蒙在被子里跟父母打電話。高考的目標太具體了,足以支撐大學前的生活,但高考結束,進入北大,支撐生命的頂梁柱卻一下子沒了,就像奄奄一息的人被抽走了最后的氣息,就像累癱的人轟然倒在了床上。第一次感覺到了迷茫和困惑,他的幸福感消失了。
地理老師的話讓我突然想起了《上學記》里的一段話:“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在腐敗下去,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p100)人是為了幸福而生的,不是為了不幸而生。幸福可以體現為很多具體的情緒,快樂、滿足、驕傲、喜悅等等,都可以稱之為幸福。不幸也有很多種表現,欲求不得、悲傷、痛苦、失落、沮喪等等。積極的情緒和消極的情緒,引起的主觀感受就像冬天和夏天一樣。因此,幸福其實不是物質的享受和智能的感覺,而是心的感受。但正如地理老師和何先生所說,無論是模糊還是朦朧,有一個目標,即使是不那么明確,人總會感覺到幸福,就像手中總握著一根稻草一樣。(參考p224—225)所以,只要是有希望,有奔頭,就容易產生一種幸福感,難怪希貴校長說一個校長的職責就是傳播希望。
幸福不一定是很復雜的,有時候是特別簡單的。記得小的時候過年,爺爺總會寫一些短的豎札,上面有“天官賜福”四個字,然后貼在上房的臺柱子上。每到早上和日落,我們就要在這個豎札前下跪,磕頭,燒香。俗稱“燒馬”。福氣并不來自天官,而且并不存在真正的神靈,但小時候的思想世界里,認為這是真的。天官在高高的云層里,關注著每一個下民的行為,善良的賜予福報,作惡的施與懲罰。神靈的正義將會給每一個守護心靈的人安全。每每想到這,就會感覺到幸福,在臨近寒假的節點上期盼著爺爺的作品。后來長大了,信仰被告訴是迷信,爺爺也走了,這種簡單的幸福就沒了。
幸福是何先生花費一生一直在思考的生命話題。他與好友王浩,這個被他稱為是對自己思想影響最大的人(p221),在西南聯大共同讀大學的時候探討了這個話題。或許是因為自己第一次說服了王浩,或許是這個話題對于何先生一輩人來說太過沉重,他的一生一直都在關注這個話題。在耄耋之年回憶過去,想到馮友蘭和劉崇鋐先生將書捐獻給清華的時候,他不自禁的談起了幸福(見上引p100頁文),并且對幸福有了明確而清晰的界定。對于王浩的婚姻,他認為是不幸的,對于王浩的一生,他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也是不幸。幸福,是每個人的感受,不幸,也是每個人的感受。2020年,疫情肆虐,國際形勢開始動蕩,整個社會的前景似乎都蒙上了一層迷霧,個人的幸福感明顯就下降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的社會轉型趨緩,船雖然未能度過三峽,但水流的速度明顯放慢。在放慢的社會里,好景氣會慢慢消失,社會結構趨于穩定和固化,流動減少,社會底層向社會上層的機會和成本就會越高。因而人們的幸福感也會降低。對于我來說,這就是北京房價的壓力,對于家長來說,這就是子女未來不確定的焦慮,而這都是在降低幸福的體驗。好在,我們對于長時段總是抱有信心和希望,因而,我們依然是幸福的。
讓我們在有限的螻蟻般的人生里想象和體驗不同的人生,從而建立自己生命的燈塔和希望,為幸福立下標桿。萬千世界中,雖然我們都在不斷地努力,增加確定性,但外部的世界我們卻永遠也無法完全把握和控制,所以營建自己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看起來是孔乙己,卻恰恰是智者的回望。
克里希那穆提在《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中說:“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職業而已,生命是極為廣闊而深奧的,它是一個偉大的謎,在這個浩瀚的領域中,我們有幸生而為人類。如果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謀生,我們就失去了生命的整個重點。”浩瀚的生命之海,正是我們教師希望給學生的。我們不希望學生們生活在一個狹窄的精神世界中,學生應該掌握一種能力,就是體驗生活幸福的能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但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給予學生體會幸福的能力,就是教育的目的。
學記讀后感篇八
請投我一票吧,河馬先生。如果我窗外的雨點兒沙沙沙地蹦噠著,晶瑩剔透的小水滴啪嗒啪嗒的,我不時抬頭看向窗外,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一個可愛數學迷的童年進行時,真是太可愛啦!捧著書的我不由得感慨:沐陽上學記可真好看!
書中的每一言每一語,都是作者和她的兒子親切日常哩!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忍不住讓人笑出聲來,不時對這個小聰明的計謀豎起大拇指。當看到這個小暖男的暖心舉動,心中忍不住涌起一陣陣暖意,讀著讀著,忍不住笑著說:這個小沐陽!禁不住流露出對他的喜愛之情。
在沐陽這個小暖男的筆下,童詩也是別有風趣!那首關于年的小童詩,把年這個小怪獸描寫得那么可愛,雖長像兇猛,可細膩的內心世界,讓你仿佛看見一個可愛的小怪獸正在笑盈盈地沖你揮手;這首《熊孩子近視》的小詩,別出心裁的表達方式,有趣的對話,不由得讓你的嘴角微微上揚,像是看見熊孩子高興地戲水,而熊爸爸在高興地瞧著呢!閱讀的過程,我仿佛是陪著小沐陽一塊兒笑,一塊兒樂,仿佛小沐陽成了我的好哥們。
當然,小沐陽與他媽媽的日記,也是風趣十足。從孩子的內心世界,到家長的教育觀,真實的家庭學校小互動似乎每一幕都在上演:請投我一票吧!當小沐陽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小紙條塞進別人的抽屜,那欣喜的小樣子,忍不住讓人想笑;當小沐陽生了一場病,希刻勞就成了他的頭號大敵人,他說希刻勞雖不善言辭,卻總給自己戴上甜蜜的標簽,看到這兒忍不住讓人笑出了眼淚。閱讀中,先看看可愛的小對話,再看著俏皮不乏活力的小沐陽,心情也會不由得舒暢起來。
小沐陽也算是個小淘氣,生性好奇的他,總愛追著父母的影子問東問西。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活潑的小孩粘著父母問問題,父母笑著為他解答。那可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小沐陽的生活豐富多彩,每時都值得紀念,他樂觀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他的父母有時也會像孩子似的與他談心,與孩子溝通,這是多么重要啊!
真實的生活,快樂的氛圍,相信你看過它后,也會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