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菜根譚讀后感篇一
陳才根是一位深諳人生的隱士,他集佛、道、儒于一身,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將人生的奧秘展現出來。我認為《蔡根談》是一本對人類事務有不同看法的書。喜歡讀《彩禪》,他想:“嚼彩禪香,做什么都可以。”;企業大亨們喜歡讀陳彩根,因為他們認為陳彩根是一本好書,是企業管理的“指南”,是企業家自我修養的“教科書”;和尚喜歡讀《赤膽經》,因為它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陳彩根,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學的味道,充滿了變化的哲學,充滿了詩意。我認為《蔡根談》是一本陶冶情操的好書。讀起來很平靜。這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簡單的語言。就像家庭例行公事一樣。談論它很容易。它在不知不覺中對自我有益:哦,有些事情可以這樣處理。
讀陳彩根,讓我得到了很多靈感。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有“憂天下先,樂天下后”的愛國精神,更要有“憂天下先,樂天下后”的工作熱情,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崗位。我們不應該只有的心態”沒有冷漠,沒有野心,沒有和平,沒有距離”,“沒有怨恨,沒有特別的人”,但也“自我修養”作為一個平凡的人,如果他想跟上時代,他不僅應該考慮安全危險的想法,但也“博學,審問,仔細想想,說很明顯,努力和實踐“自己不斷充電,加油!
街上最時髦的衣服往往是過時的,而最后的衣服則是簡單而普通的。對于一個人來說,物質需求只是生活的調節,而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吃上一百次的是簡單的食物。酸、甜、苦、辣都是調味品。擁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是使我們生活充實而實際的關鍵。讀“天地不能無和,人不能無樂”。讓我意識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朝它皺眉,它也朝你皺眉;當你微笑時,它也向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的快樂是幸福的關鍵。讀過《心不應空》之后,如果它是空的,那么正義和理性就會復活;如果不是真的,那么物質的欲望就不會進入”,我懂得了心不能謙虛,只有謙虛才能讓正義和真理進入心;心再充實也不夠,只有充實才能使貪婪的物質欲望無法入侵。在學習和做人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善于聽取不同人的意見,改變自己。只有保持“有水源”的狀態,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
讀“照人的意思去做,帶著工作,帶著結束,是沒有退路的車輪;從情感的理解,到理解,有一種神秘,終有十道清輝。”讓我知道,我不應該讓自己去做事情,也不應該帶著太多的情緒去理解真相,從而避免走彎路。思考一下是有意義的。作為教師,我們教育人民的工作是長期的,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當你工作時,你不能有野心。因為感性的激情是干柴上的火,這比剝皮還要響亮,但它會在瞬間熄滅;原因是無聲的煤炭,可以發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從頭到尾靠的是恒心和毅力。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你不僅要學會適應現狀,還要有責任心。關鍵是努力工作。淺水喧鬧,深水沉默。我希望自己是最發人深省的深水,每天都在積淀,展現沉淀的本質。
菜根譚讀后感篇二
翻閱《菜根譚》,我立即被作者豁達的胸懷,深邃的思想內涵所震撼,特別對其中“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段話尤為喜愛。寥寥數語,卻深刻地道出了作者對人生,對功名利祿,對世間萬事萬物所持的心態。在這個充滿了浮躁與誘惑的時代,《菜根譚》無疑是一劑安定的良藥,讓人們的煩惱紛亂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并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個受了教育有知識有頭腦的人,不可以沒有寬廣的基礎和強韌的毅力。因為無論是自己有建樹,還是以天下為己任,都是一副沉重的擔子,挑上這副擔子,一直到死才放下,沒有寬廣的基礎和強韌的毅力,是不行的。孔子的弟子曾參曾說:“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此為高遠篇的精髓。
睿智篇講到:“我雖然幫助或救助過別人,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里,但是假如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卻不可不經常反省;別人曾經對我有恩應常記于心不可以輕易忘懷,別人做了對不起我的事不可不忘掉。”
達觀篇給我們的啟迪是:“一個心地善良而樂觀的人,常把萬事萬物都看得很美好,天地間的事也就毫無缺陷;一個天性忠厚、寬大為懷的人,心里總處在平衡狀態,也就不去理會人事傾軋和人間的邪惡了。”
端正篇又教會我們:別人的錯誤和過失應該多加寬恕,可是自己有過失和錯誤卻不可以寬恕;自己受到屈辱時應該盡量忍受,可是別人受到屈辱就要設法幫他消解。
還有成就篇、奉獻篇、自我篇、歡暢篇等,每一篇章都是那么引人入勝。
讓我深有感悟的一句話是“議事論事明曉利害”,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評論事情的時候應處在旁觀者的身份,才能追究事情的真偽始末和是非曲直,擔負事情的時候應以當事人的身份置身其中,忘掉個人的利害得失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一些讓自己不解的事情或者覺得不公平或者覺得不妥當的事情,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去考慮和判斷,而不能總從自己的角度和出發點去考慮。只有換位思考才能讓自己體會到別人的難處,以至于自己不會多想或者錯想。
現在的書籍、雜志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勵志文章也是到處都是可我還是喜歡《菜根譚》它樸實且厚重,句句富有哲理名言,是古人在實踐中的寶貴積累和總結,段段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對于從古到今的生活、工作都有借鑒和參考意義。
《菜根譚》對于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她是我身邊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好的東西要讓大家分享亦推薦給大家。大家有空不妨跟我一起讀讀《菜根譚》,那感覺不亞于跟圣人交流。
菜根譚讀后感篇三
前些日子在我們四部文豪小于的推薦下,讀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正是《菜根譚》,據說,里面講了好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翻開書,"余過古剎,于殘經敗紙中拾得《菜根譚》一錄。翻視之,雖屬禪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學,實有隱隱相發明者。亟攜歸,重加校讎,繕寫成帙。舊有序,文不雅馴,且于是書無關涉語,故芟之。著是書者為洪應明,究不知其為何許人也。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識修身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之乎者也啊!這還得找釋義一起看。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其大意是說,一個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閱歷雖然很短淺,但是所受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感染也比較少;一個飽經事故而閱歷很廣的人,各種惡習也隨著增加。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細想一下,我們從學校畢業跨入社會,走進企業,走進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也不盡然被大染缸似的涂上雜亂顏色,在各位心中這都有著心底愿望的方向,隨著自己閱歷的增長而更加確認各自的行事原則!
"人能誠心和氣,勝于調息觀心——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意氣交流,勝于調息觀心萬倍矣!"。
這句大意注釋是,任何家庭都應該有一種真誠的信仰,任何人的生活都要有二種不變的原則。一個人如果能保持純真的心性,言談舉止自然溫和愉快,就能與父母兄弟相處得很融洽,比用靜坐調護身心還要好上千萬倍。
還有幾句如,"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是無以濟人利物。"。
注釋大意是,盡心盡力去做事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如果過分認真而使心力交瘁,就會使精神得不到調劑而喪失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本來是一種高風亮節,但如若過分清心寡欲,對社會人群也就沒有什么貢獻了。說的挺好,如果能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完美的連接在一起,使生活更豐美,使工作不乏味,那會是一種什么境界!
《菜根譚》作者洪應明,明末隱士,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生平不詳。從《菜根譚》的內容及其友人于扎兼等人的記載中,可知洪應明是一位儒生,早年熱衷塵世,晚年皈依佛門、廣事交游。從這本書大致內容來看,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對于人們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確實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我說他之乎者也,其實也有些過了,聯系上下文,并沒有太過文言文,所以也能看懂些大致,再搭配注釋理解,其文字算得上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宋代汪信民的話:"人常嚼得菜根,百事可矣。"另一位是偉人毛澤東說的:"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一古一今,都講到了"嚼菜根"."嚼菜根"之說,就是說"少時吃得苦中苦,長大方能成大器"這么一個簡單的意義。
其實,我看書大致是用看來檢驗值不值得一看,因為任何一本新書,我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文學底蘊、有多少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那就看吧!就像上邊我摘出來的幾句只是自己感覺有些意思的一小部分,有你需要的營養或者與你對世界認知的類似的歸屬感認同感,可以讀下去,都是好書!
菜根譚讀后感篇四
現在,對飯館里的飲食自己有一種體會,不論是上點檔次的酒店,還是普通的飯館,食物的味道,吃的時候可能還覺得不錯,吃完了,往往胃里或身體有感覺、不舒服,因為飯菜里用了不少的調味品,我們吃的不是食物而是調料。
相比而言,家里做的粗茶淡飯、少鹽少油,也許吃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感覺,吃后卻覺得渾身舒服,身心滿足。
從營養的角度說,味道只是滿足了口舌的需要,胃和身體真正需要的只是營養,而大魚大肉會增加胃腸的負擔,濃郁的味道則來自過多的添加劑,都對身體無益。
所以,最難品味的味道不是酸甜苦辣鮮,而是淡味,能吃得淡味的口舌是敏感的、身心是舒暢的。至于什么人才是最厲害的人,我們必須得見過很多人、體會過很多人給我們的感受后,才會有自己的答案。都說現在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也有俗語說:師父不作怪、沒有徒弟愛,都是在說一個道理,一般人會喜歡追捧那些神奇卓異的人,而且我們看著那些財富、地位比我們高的人,的確是器宇軒昂、自帶氣場、非同凡響;而更多的人出于闖社會的需要,也常常會把自己包裝得特別一點。
那怎么理解“至人只是常”呢?依我個人比較淺薄的見識,見過一些財富、身份、地位很高的人,給人的感覺卻像普通人一般平易、平常,甚至比普通人還要安靜、平淡。沒有談自己的事業的時候,他們平淡得像普通人;而一旦談起事業,我所感受到的是他們濟世利民的胸懷、非一般人想象的視野。
記得自己曾聽一位法師在一個不大的場所講經,他出現的時候,自己感覺身心沉浸在一種平靜和慈悲之中。我想這就是類似“至人是常”的一種體現吧。
俗語講,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又講,大隱隱于世,小隱隱于山。現在社會越來越貌相一個人了,而如果我們真的有機緣遇到高人,也得有一雙慧眼才能真正認識。我的結論是既然慧眼一時半會我們還不能具備,那就不能輕視我們遇到的每個人。現代雞湯也會說,每個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我們可以學習的東西。
菜根譚讀后感篇五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初識《菜根譚》,是在手機上看到一部《一味一人生》的電子書。這本書就是對《菜根譚》的解讀,當時讀的時候就感觸頗深,其中有關修身、處世、待人等方方面面的闡述,給了我很大的啟迪。放寒假之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學校的圖書室里發現了這本《菜根譚大全集》,我如獲至寶。假期里,每個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在柔和的臺燈下,輕輕捧起這份沉淀的古老智慧,靜靜地讀著《菜根譚》,讓自己的心靈接受著洗滌,讓浮躁的心安靜下來。
《菜根譚》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淺出地講述了關于修身、人生、處世等多個方面的人生智慧,告知后世讀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會覓得人生真味。
《菜根譚》的第一章就是“立德修身——高出立,平處坐,低處行”,將“德”放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開篇便提到“潔身自好,棲守道德——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一個能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寂寞一時;一個依附權貴的人,卻會永遠孤獨。心胸豁達寬廣的人,考慮到死后的千古名譽,寧可堅守道德準則而忍受一時的寂寞,也不會因依附權貴而遭受萬世的凄涼。這是何等的潔身自好啊!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多少人因為難以抵御物欲的誘惑,從而是自己踏上人生的不歸路,留下終生遺憾。一只只被揪出的“大老虎”還是“小蒼蠅”,不正是驗證了這句話嗎?“潔身自好,棲守道德”,你才會活的坦坦蕩蕩!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修養、道德以及能力修煉到家的時候,即使我們不急切地追求福分,幸福和幸運也會主動來敲門;當一個人不想著成功,只是朝著那個方向努力時,就會收獲意外的驚喜,正如老子所言“后其身而身先”。做人不可太急功近利,不可為了達到那個目標而不惜一切手段。恰恰相反,當你對于名譽、利益、地位多幾分“無心”,對品德、涵養、能力多幾分“著意”,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時,我們就會收獲意料之中的驚喜。
菜根譚讀后感篇六
書中自有黃金屋,前些日子,項目上買來一批書籍,利用周末閑暇時間,來到閱讀室,隨手拈來一本小冊子,讀完之后心靜如水。此小冊子即為《菜根譚》,作者是洪應明。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其名作就是《菜根譚》。此書內容分為“修身”、“應酬”、“評議”和“閑適”四個部分,綜合了儒、釋、道三者思想,以說教口吻教人出世入世的道理,意境闊大。閱讀過后頗有感想,在此和大家進行分享與交流。
其一是關于“無為”。這本書是老莊思想影響下的產物,洪應明取其神進行說明,將其體系化,讓自己的觀點不僅有據可依,又顯得極為正統。他說“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物皆空其常虛,則義理來據”,又說“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蠟”,如則這般,清心寡欲得讓人險些喪失味覺。他不像老子直接說“為無為,則無不治”,也不像莊子憤憤勸道“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像列子那樣挑明了說“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而是把話說得極為淡然,卻又很有說服力,讓自己成為《菜根譚》里處事規則的生動標榜。
圖片。
其二是關于“無欲”。洪應明借鑒了釋氏的玄妙,卻發展了他的空靈,傳播了佛家的禪宗。例如“彩筆描空,不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著腳?”、“胸中滌去數斗塵,語言方覺有味”等,都是這種特點的體現。
其三是關于“清閑”,這也是其書最絕妙的一部分。例如“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浮清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又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支卷云舒”。短短數十字,“清閑”之意躍然于紙上,隨之而來的還有那超然脫俗的絲絲禪意。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是其語言,洪應明用了細碎精致的筆法去表現一種雄健放浪的情懷,可是當其落在條條細則上面時,卻又如同滂沱大浪里面的小水滴,溫柔可愛,比如“鳶飛魚躍”、“波恬浪靜”、“漚生大海”、“影滅長空”、“碗茗爐煙”等詞,極富意境的同時,又溫柔細膩。
一本《菜根譚》,一部警世書,希望大家都能偷得一點閑暇,翻開它,品讀它,讓心隨著文字飛翔,讓人生隨著閱讀走入另一番境界。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書中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菜根譚讀后感篇七
教育以育人為本,育人以育德為先。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有崇高的師德,為人師表、身正為范。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讀書是我們為人的根本,也是發展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雖然我書讀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種讀書的“境界”。一般說來,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有一本書我經常喜歡讀,在書中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像,同時也能找到一種人生的寧靜。見其文字就如同與他本人對話,一句話,一輩子。有時候書中的一句話就能夠改變你命運中的很多東西。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她淡雅的眉目下藏著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這是一部讓歷史永遠不能忘卻的奇書。據我所知,明代洪應明所著的這本書,被后人翻印過無數次,可見喜歡此書的人之多。新中國的創始人——毛澤東也喜歡此書,他對此書的評價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見這本書給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菜根譚》全書,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比如“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商人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會發現博大和寬柔,而我喜歡《菜根譚》,更多的是喜歡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比如,“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有了這樣的辨證,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會適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擊得粉碎。用這樣透視的眼光去看人生歷史,人才不至于輕得像一顆纖塵,隨世風飛揚,而是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
面對權貴呢?他是這樣說的,“趨炎附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
何謂真君子?他告訴我們,“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游而惕慮,遇權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
還有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善良和智慧,所有這一切,讓我覺得自己豈止是在讀書,而是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慮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還帶著暖意的警策。《菜根譚》靜靜的讀,細細的品,菜根才會越來越香,心智才會越來越高。可使人從浮躁到沉靜,從膚淺到深刻,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知識改變命運。
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近期抽空簡單的閱讀了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的《菜根潭》。菜根潭三個字說明了“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與我的母校----南京師范大學的創始人陶行知先生的從教理念如出一轍。它講述了作者對人生的的領悟,是一種以人生經驗的沉淀和累積,有超脫、有感慨、有體會,是集儒家思想和佛家義理的一本書。
它包含很多的哲理,讓你讀過后會豁然開朗。無論你身陷人際困局還是職場是非中,它都會給你一把鑰匙讓你開啟煩惱之門。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為一個懂事理、懂大義的人。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這就說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如青天白日一樣,人們都說“君子坦蕩蕩”、“明人不做暗事”。對于才能來說呢,就不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免遭人嫉妒。在剖析自我的同時,我們是要帶面具的,帶不同的`面具去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當然我們帶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之上。展現才華的時候不要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這樣不僅僅不能讓你矚目,還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要低調些,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那是因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圣境。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便專心致力與一項事業,只要能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如果追求華服美食,這些貪圖物質享受的做法還在繼續,那我們就是真的活著沒什么意義了。真的沒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隨遇而安。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身履薄處出。
想青天白日般的光明磊落的節操,是從貧困艱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而扭轉大局的雄才偉略是從謹慎的行事態度中磨練出來的,我明白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并且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來行事。
從事輔導員崗位數年,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成長的影響,深知自己在崗位上的態度、做事的嚴謹與否與學生的利益密切相關,深知公平、公正、公開的嚴格的制度執行對于學院的發展和聲譽的重要性。正是母校傳承的一種精神,正是黨員身份的不斷激勵,正是工作中的努力和學習,我得到了成長和歷練,也更是這樣的經歷,我更加成熟,對于學生工作更加盡心,每每學生的喜悅,也時常撥動我內心的自豪之弦。
菜根譚讀后感篇八
周四下完課,回家的路上,在老頑童師兄的車里交流上課的感受,我說:“今天上課的時候我突然自己笑了,為什么笑了呢?有一刻我轉過身,目光依次看向每個人,發現在座的(包括老師)每個人我都挑剔過,接觸這個人的時候更多的是看到他(她)的缺點。想到此,我就樂了,怎么就沒有一個我完全看得上啊?”
難怪自己沒有社交、沒有朋友、與各個團隊集體格格不入、特別的孤立、從小就性格孤僻。難怪自己講課、辦活動沒有人來捧場呢。真是因果不虛啊!越是想到此,我越是樂了,這種樂是恍然大悟的苦笑與自嘲啊!
在工作中也是有這個臭毛病,私下里跟關系不錯的同事a聊天,肯定離不開評論其他各個同事。說是評論,更多的是背后非議與妄議他人,以攻擊與挑剔別人的缺點為樂,為此還喋喋不休,一個大男人簡直就是一個八婆。結果呢,自己的同事關系也不融洽,經常出現關于我的謠言。比如,平時我在辦公室外的走廊來回次數稍微多一些,同事們私下里就會互相猜想我是不是不想干了、準備離職跳槽了。比如某個時間段,稍微跟某個異性同事交流多一些,然后馬上就會有我的緋聞出現。諸如此類小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讓人頭疼、煩惱與無語。
成長過程中一直伴隨著這些狗血的經歷,以前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這些年修學下來,越來越清楚其中的緣由是什么,所以在周四的課上,我突然笑了,很搖頭的嘲笑了一下自己。
因果何曾饒過誰呢,不管你什么身份、什么智商…….世人都在因果規律當中,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自忖是個修行的人,可是最基本的因果律一直被我無情的、選擇性的屏蔽與忽視了。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句話聽著真是妙啊,聽著真是至理啊,聽著真是好有智慧、好有辨證啊;這句話估計好多人都不明白是啥意思吧,特別是前面那句萬法皆空,好多人不懂吧,但是我居然一聽就懂啊,嗯,看來我比一般人聰明。”會這樣自言自語的人,多半是趾高氣揚,喜歡挑人毛病,與人接觸沒有耐心,脾氣又臭又大,喜歡嫉惡如仇,言語喜歡傷人……這就是我,一個活生生的,具有三十多年反面經歷,生活在你們身邊給你們造成無盡傷害的、或許你們熟悉的一個人。
最后,希望大家以我為戒,真的,請重視因果,一點都不能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