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鴻門宴讀后感篇一
于是再讀,三讀。覺得讀書不僅用眼,更要用心。可以說要用所有的感官。比如朱自清寫《荷塘月色》那淡淡的幽香,需要我們用嗅覺去體味。其中作為《史記》中名篇的《鴻門宴》,也可以用嗅覺去讀。
駐扎軍隊就駐扎軍隊吧,古書上常常說“軍”。說:您這樣做不好吧,如果是我,我是不這樣做的。偏偏說“竊為大王不取也。”一嗅就是老古老古的事兒,所以用嗅覺最適合讀不尋常的文字,像古文,像外文,一個古里古氣,一個洋里洋氣,古色古香,需要用嗅覺去嗅。
一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因為古,所以還能感覺到暗。長夜的味道也能嗅。夜里能生鬼,所以說鬼見生人要躲避,因為有生人氣。現在叫活力。這篇文章因為古,也有此地鬼氣。劉邦呀,項羽呀,現在不都成了鬼了嗎,廣義地說,《史記》也是《錄鬼簿》,里面的所有人都成了鬼。曹無傷使人給項羽傳話,想必是暗中行事,暗之暗者也,就像今天的爆炸事件當事人一定不想讓你我知道他們的行事。范增給項羽示意,沒有直接說話,而是用所佩玉向人示意,也是明中之暗。現在叫暗號。項伯“夜馳之沛公軍”,一個夜字出這是黑暗中的勾當,一派夜幕遮掩了一切丑陋與背叛。人為什么為有勝有敗,原來其中有陰謀詭計呵。陰謀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陰。陰就是暗,所以鬼氣沖天,陰氣騰騰。中國歷史原來就是陰謀的歷史呵。
人為什么怕鬼,就在于鬼在暗處。讀《鴻門宴》次數多了,就會感到害怕,鬼氣里還有一種氣,叫殺氣。項羽是誰?在新安坑秦卒四十萬,部隊一個個都兇神惡煞的,以一當十,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主兒。他說“為擊破沛公軍”,那可不是玩笑,是要接近于“伏尸百萬血流成河”的“天子一怒”。這個殺人的大計,范增在旁只是加油,古話叫:“急擊勿失”。殺人還不能錯過機會。所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既然是娛樂,也充滿殺氣。也是范增的陰謀詭計之一。殺人是高招。是范增作為謀士實現自己理想的必要途徑,所以項羽為人不忍,讓他即氣沖天,拔劍無處使,就碎玉斗。漢語有個詞,叫殺人不見血。《鴻門宴》就是殺人不見血的一場戲。項伯殺人,只是提到,血已經化成碧了吧,鴻門宴上,殺人不成。樊噲就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那里的人命果然就像魚肉一樣。魯迅先生說中國歷史是人吃人的歷史,我都不敢細細考證,而柏楊說是殺人的歷史,其實意思是一樣的,魚肉可不是殺了吃的么?刀下鬼與口中食幾乎是一樣的。
這種殺氣最突出的要數樊噲了。他是殺狗出身,殺人無數,也毫不畏懼。所以有闖帳一節,好像是義正辭嚴,其實是壯士一怒。眼看就要流血了,但項羽還很欣賞他,所以終于還是不見血。
殺氣不等于血,正如恐懼并不是死,而是死之可能正在臨近。最后沛公逃了出來,回到了自己的軍中,那里才真正出現殺人,不過太史公筆下也很輕松,叫“立誅殺曹無傷”。死即死耳,如此而已。幾個小小的人物的鮮血,甚至于沒有勝味,沒有顏色。但用鼻子讀書,還是能嗅到殺氣的。
由此再想想中國人,主體民族即是漢族。漢族之漢源于劉邦封為漢王,建立漢朝。大漢民族,哪一年沒有殺人的事,哪個英雄不是殺人多才成功的。江山代有英雄出,各殺生民若干個。如此而已。
鬼氣,殺氣,最后感覺鈍化了,只剩下一聲嘆氣。是為感。
鴻門宴讀后感篇二
這——或許是編劇的創新。
不由得評一句“有新意,敢于顛覆歷史”,不知是褒是貶。
但是自己也隨即一轉念,“歷史,顛覆歷史,歷史是什么?歷史真相是什么?《漢書》,《史記》,《資治通鑒》……歷史書里記載是就是歷史,就是歷史真相嗎?”以現在的生活感悟來說,歷史不過是人寫的,而真相更是供人多方求證,供人思索猜測,但絕不是供人閱讀聽聞的'。
敢于“顛覆”,打破思維定勢般的迷信,就是思想觀念的解放,這就是進步了,或者起碼是找著了進步的方向。
鴻門宴讀后感篇三
說起來其實感覺自己挺幸運的!
今天特地出去是去看電影的,沒錯!是去看電影的!若按照原定計劃,本應該看的是《翻滾吧!阿信》但由于紅旗電影院改簽,我們轉移到了美達國際影城。也由此我們看到了超豪華巨制的《鴻門宴》。
《鴻門宴》表現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危險的、最激動心懸的一次飯局。電影里重點表現的是項羽軍師范增和劉邦軍師兩個人之間的較量,雖然最后的結局是兩敗俱輸。華麗震撼的場面,溫馨唯美動人的感情畫面,無不讓人感嘆。
電影里最精彩的部分,我看應該就算是范增與張良在鴻門宴上的'五場棋局的博弈,我承認,當時看得很緊張,很揪心。再一個就算是霸王項羽和虞姬之間不用過多修飾卻明了的唯美愛情了。在烏江的那一段,在虞姬和楚王相擁倒地的那一幕中,伴著優柔纏綿的音樂聲,坐在我旁邊的同伴也被這愛情感動的留下了眼淚。我也承認,那一瞬,我的心也在顫動著!
鴻門宴讀后感篇四
劉邦假面以仁得天下,雖建立了漢朝,可最后自己再也無法相信任何人。
虞姬和項羽的愛情感天動地,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至于最后那盤棋,確實如范增死前所說: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輸。
這其中的玄機,在曲終人散之后終于解開——謀算別人的也終究被別人謀算在內,人生沒有永恒的贏家,鴻門宴,即為此。
鴻門宴讀后感篇五
許多讀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了天下。我可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
這,也許就與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有關,劉邦善于用人,把向他告密的項伯很快就籠絡成自己的人,而項羽卻自大輕敵,輕率地對待向自己告密的人。劉邦能言善辯,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以滿足其自大的心理。另外加上項羽的“婦人之仁”,我們不得不否認這些因素就是導致項羽悲劇的發生。
然而,性格的差異并不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畢竟,當時項羽與劉邦的經歷和年齡上都存在差異。也許,還要加上個人的志向與認清自我的能力。
據說,有一次,秦始皇出游,當時的場面是多么的壯觀。當項羽看到此況時,“彼可取而代也”脫口而出。而劉邦卻感嘆一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許,這就已經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吧。
不管怎么樣,歷史已成為過去,后人只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了!
鴻門宴讀后感篇六
今天我讀了史記里的《鴻門宴》。
戰國時期,趙國被圍,曾幾次向楚軍請求救援,為此,楚懷王將軍隊分為兩支:一支命宋義位上將軍,向北進兵救趙;一支由沛公劉邦率領,向西進軍關中。楚懷王與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稱王。
諸將大多認為西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路上都有秦軍把守,而在剿滅陳勝之后,就很少吃敗仗了。只有項羽因痛恨秦軍擊敗了項梁,愿意和劉邦西進入關。因為項羽性情殘暴只要他經過的地方,無不慘敗毀損,于是諸侯決定只派劉邦率軍西進。
劉邦奉楚懷王之命,率軍西進,路上收集了陳勝、項梁的一些散兵來壯大自己的隊伍,等到該攻打宛城的時候,宛城的陳恢為了不讓自己的城池受到攻打,就給劉邦的隊伍出了一個計謀,宛城向劉邦的軍隊投降,身下的幾個城池就會開門迎接劉邦,并且不損一兵一馬,劉邦一一照做。
到了函谷關以后,劉邦本來不想占函谷關為己有,想等其他諸侯來了,在商討以后的事,但是有人向劉邦獻計:秦地物產豐富,地理形勢又好,如果其他諸侯來了,能讓給您嗎?劉邦覺得這很有道理,就一一照做了。
一個月后,項羽率領諸侯西進,到達函谷關,發現關門閉關,又聽說劉邦一占為己有,豈能不怒,就率兵準備攻打下來,但是劉邦的兵只有十萬,而項羽的兵有四十萬,實力非常懸殊,張良聽說了以后,就連忙讓項伯來,對他說:“劉邦不敢違背項王!”項伯回答說:“明天你們一定要早點來給項王道歉啊。”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只帶了一百多人來見項羽,給項羽賠罪,項羽的心腸軟,就答應了,便說:“你可知道給你出計謀的人是曹無傷的手下嗎?”劉邦便答;“是他呀,我回去一定好好懲治他!”兩個人談得非常和諧。但是那個范增就想借機會殺了劉邦,就自稱助興舞劍,項伯見情況不妙,就拔起劍與范增對劍,項伯用身體擋住劉邦,沒有機會讓范增下手,劉邦見形勢不妙,就帶著樊噲、夏侯嬰、蔡強、紀信等四人抄小路回到了軍營后,立刻誅殺了曹無傷。
這篇史記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殺人不心不可有,防狼之心不可無,我們要多動動腦子。
《鴻門宴》的人物形象分析論文。
淺論從《史記.鴻門宴》片段評析劉邦對禮儀的運用。
鴻門宴讀后感篇七
讀完《鴻門宴》,有人惡劉邦的狡猾奸詐,有人恨項羽的高傲自大。大多數人都為項羽的失敗而惋惜,認為他若殺了劉邦,便能得到天下,但劉邦的順利逃脫也離不開其自身的優勢。
劉邦的“眼”,為他尋取了謀士。劉邦有一雙慧眼,慧眼識英雄,因此他身旁的人,在這場陷阱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張良,為其出謀劃策,拉攏他人,處理遺患;樊噲,請入宴場,怒叱項羽,甘愿“與之同命”。
劉邦的“嘴”,為他搶占了先機。劉邦的巧言,不僅使項羽輕易道出了奸細的名字,讓他擱置除掉自己的想法,而且使敵營的人,“以身翼蔽沛公”,使自己每在危機瞬間,都能驚險地避開傷害,重拾生機。
劉邦的“耳”,為他指明了方向。劉邦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向項王先示弱,便出自于張良之口,這也正掌握了項王高傲的個性。若項羽也有此“耳”,恐怕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劉邦的“腦”,為他抓住了轉機。劉邦能順利脫身,最終還是離不開他靈活的大腦。若沒有此,他就不可能用“眼”識別出有用之人,不可能用言語安撫項王,不可能聽取張良的意見,不可能趁機從宴場逃出,安排好所有的事宜,從小道回到軍營。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逆襲,建立起延續數百年的劉氏天下。
因此在我看來,項羽不僅只是錯失了一場鴻門宴,即使他取得勝利,此后也會有更多的同劉邦一樣的人,會來挑戰他的權威。
文檔為doc格式。
鴻門宴讀后感篇八
暑假到了,我讀了一本書叫《外公是棵櫻桃樹》的書,它是由那涅第編寫的。這本書講的是托尼諾和他的外公的故事。
在書里面外公雖然是個老頑固,但是,他卻是個非常溫柔和會讓人感到很體貼的外公,在外公耐心的引領下,托尼諾逐漸有了豐富的想象力,也學會善于觀察與思考,他學會傾聽自然的聲音——櫻桃樹的呼吸聲、山雀媽媽喂飽山雀寶寶的嘰喳聲、蜜蜂吸飽花蜜的嗡嗡聲……外公還教會了托尼諾如何與動物相處。
我覺得托尼諾的爸爸、媽媽應該找找各自的不足,因為他們經常吵架,生活從此變得沒有生機。媽媽經常說外公,要改變這樣一個老頑固的生活,要改掉經常說話有點怪的習慣。但是,外公從來就不聽這種話,他就只想生活在自己這些無憂無慮的日子里,永遠和菲麗絲、阿鳳、我還有那棟老房子和菜園在一起,那樣過著輕松愉快的生活。
讀到這本書托尼諾的`外公和外婆都過世的地方,我非常傷心。我覺得像外公這么熱愛大自然、能讓別人快樂起來的老人,應該安靜、祥和的死去,而不是這么凄慘的離開。我更喜歡托尼諾,因為他的勇敢,才幫助外公保留住了“菲利斯”。
通過讀這本書,我更加愛我的爸爸、媽媽和親人們了,感謝他們對我的付出和愛護。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希望我的家庭永遠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