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總結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高三網篇一
識記經濟特區的創辦、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特點。
-經濟特區的創辦。
(1)含義: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
(2)經濟特區: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3)原因:靠近港澳臺,華僑多,便于引進外資、技術、管理經驗;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4)意義:特區外向型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
(1)1984年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開放城市。
(2)1985年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形成沿海經濟開放地帶。意義:形成了從南到北的沿海開放地帶,進一步深化了對外開放,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內地的開發具有深遠影響。
(3)1988年起在各省份重要城市中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特點:知識密集。
-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及特點: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延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高三網篇二
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內容。
建立: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美、英、蘇、中等44個國家的代表舉行了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會后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它們的總部都設在華盛頓,由美國人擔任關鍵職務。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認繳的資金最多,獲得最大的投票權。因此,美國取得了對這兩個機構的絕對控制權。這樣,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了,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主要內容:《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
a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美元充當黃金的等價物或代表,官價為每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
b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的匯率。
了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
(1)簽訂:1947年,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署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2)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3)意義:客觀上創造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推動了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關貿總協定”這三大經濟支柱,調整了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是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映。構成了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了解歐洲聯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
歐洲聯盟(eu):1992年,歐共體成員國正式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目標是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1993年,歐洲聯盟的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歐盟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歐盟在經濟領域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為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歐盟已擁有27個會員國。
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1992年,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理解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
(1)成立:1989年,澳大利亞等12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
(2)中國加入: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中國臺北和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
(3)成就:亞太經合組織自成立以來,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以及經濟技術合作三個方面取得了成就。
(4)問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存在著文化和歷史的差異,對其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3、世界經濟全球化。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由來:世界貿易組織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不是一個常設組織,而是一個臨時適用的多邊貿易協定,存在著諸多弊端,特別是在解決爭端時缺乏法律性的強制措施。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發展:截止7月,其成員國共有153國。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a世界貿易組織致力于促進各國市場的開放,調解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b它通過多邊貿易,促使各成員國之間逐漸取消貿易壁壘,使各國通過貿易獲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
c自成立以來,其貿易額已占全球貿易的90%以上。
d努力減少其成員間的不平等,對發展中國家和貿易小國的利益給予足夠的重視。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史實。
(1)加入:中國是關貿總協定(gatt)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中國提出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開始參加多邊貿易談判。月,中國正式加入wto。
(2)影響:
a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中國的加入也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
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帶來壓力和嚴峻的挑戰。
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a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b本質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發達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發展中國家的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c全球環境污染、糧食短缺、毒品泛濫等問題突出。
拓展:怎么學好高中歷史的方法。
1.讀歷史教材。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
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歷史知識。
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干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高三網篇三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涉及中國歷史上的幾個重要政權及其統治者的政治制度,如夏商周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漢朝的郡縣制等。
2.古代中國的經濟基礎:主要涉及農業生產、土地制度、手工業、商業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和主要成就。
3.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主要涉及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等內容,以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民主革命的歷程和成果。
4.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主要涉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治建設歷程,包括社會主義改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內容。
5.現代中國的經濟建設:主要涉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發展歷程,包括計劃經濟、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
6.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主要涉及二戰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變,以及當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和主要國家的對外政策。
7.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主要涉及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歷程及其影響,以及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主要表現和影響。
以上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的主要知識點,涵蓋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多個方面。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注重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經過和影響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和人物。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高三網篇四
1、答題時必須抓住重點字句,如時間、年代、人物、事件、區域地點等,明確試題要考查的是歷史的現象、本質、或是因果關系、影響。
2、注意分析題干和題肢的關系,有的題肢的內容是對的,但是與題干沒有關系,不能選。
對于沒有把握的題目,多讀幾遍,找到關鍵的字句去分析,把明顯的錯誤選項排除掉,選擇與重點字句相關的選項。
3、有的是反向選擇的要注意,即選擇不正確的或者不符合題意的,這要特別注意。
4、不要憑經驗答題,說不準題目跟你做過的題目考察的角度不同。
憑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仔細答題。
5、選擇題選好以后,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動,相信你的第一感覺。
二、非選擇題。
1、帶著問題讀材料。
2、重視材料出處。
3、讀懂材料,挖掘引申含義。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規范做答。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高三網篇五
1、19世紀的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個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代表作有: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社會百科全書),列夫·托爾斯泰(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紀文學。
(1)西方文學: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托夫》,美國海明威《老人與?!返?。
(2)蘇聯文學:“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高爾基所著的《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二、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1)浪漫主義:法國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
(2)現實主義: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3)印象主義:法國莫奈《日出·印象》,荷蘭“撲向太陽的畫家”凡高是“現代繪畫之父”,繪有《向日葵》。
(4)現代主義: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格爾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國對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的出現:19世紀末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
2、電視的發明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電視在英國出現;后來出現彩色電視機和衛星傳播節目。
3、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高三網篇六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
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前期:自強為旗號。后期:求富為旗號。
創辦新式學校和選派留學生是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西方列強并不希望中國富強,他們不會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
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對洋務運動百般阻撓和破壞。
整個洋務運動,在中央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
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導致洋務派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
產生的時間及地點: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產生于外商企業中。注意:中國無產階級先于中國資產階級產生。
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中國無產階級具有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有優點,與最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系,具有遠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組織性和紀律性,是人類最進步的階級。
中國無產階級自身的特點:
他們身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革命性。
他們大多數出身于破產的農民,和農民階級有著天然的聯系,便于結成聯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傳、組織工人進行斗爭。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高三網篇七
1、百家爭鳴。
(1)爭鳴的背景:社會大變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潰,戰爭頻繁,私學興起。
(2)爭論的問題:核心問題是如何治國(德治、仁政,法治,無為而治),還有人性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等。
(3)爭鳴的影響: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2、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創立儒學,提出“仁”、“禮”和“德治”的主張。
教育上:創辦私學,總結出一些教育教學方法。
典籍上:編訂“六經”。
[附]孔子的重要言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張:人性善,民貴君輕,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張:人性惡,通過學“禮”來改變;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造福人類。
[附]荀子的重要言論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行有?!铺烀弥?。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另:三綱五常)。
2、漢武帝的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推廣儒學。
[目的:加強專制集權。影響:加強了專制集權,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三、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
(1)“二程”(理學的開創者)指程頤、程顥,其主要觀點有: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倫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觀點是:理氣論;存天理,滅人欲。
2、王陽明(守仁)的心學觀點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無物);致良知(加強道德修養,克服人欲,恢復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產生于心,要用良知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四、明清之際的儒學。
1、李贄“離經叛道”(反正統,異端)觀點:反對“圣人”;認為人的物質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指: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顧炎武(著《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處有:反對君主專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張經世致用。顧炎武還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學方面成就突出。
五、儒學的興衰歷程。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高三網篇八
1、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歐洲革命和戰爭不斷,社會動亂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使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后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
(3)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
(2)在創造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征。
3、浪漫主義文學家及作品:
(1)法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現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征。
(2)英國,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鼓勵人們為爭取自由和理想而斗爭。
(3)德意志,詩人海涅在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里,對自己國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專制的腐敗和資產階級的軟弱進行了抨擊,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現實主義文學。
1、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2、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
它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3、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國,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展現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
(2)英國,狄更斯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等,通過對社會下層生活的描述,真實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
(3)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譽世界文壇的名著。
(4)北歐,丹麥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權貴;挪威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揭露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
(5)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批判了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現象,痛斥了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丑惡本質。
三、20世紀的世界文學。
1、20世紀早期,現實主義作家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如英國蕭伯納的《蘋果車》、法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戰前后,美國作家海明威在繼續進行現實主義創作的同時,也奉獻了大量現代主義作品,代表作是《老人與海》。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現代主義文學荒誕派的典型。
3、20世紀上半期,蘇聯文學高度繁榮。高爾基的小說《母親》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4、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文學家和文學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愛國主義精神。印度的泰戈爾、中國的魯迅、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尼日利亞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響。